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19号我是火太阳作业本 [复制链接]

1#

19号我是火太阳作业本

必修任务

1)至少阅读5本有关著作,其中2本为必读著作,其余自选。阅读的每本书必须有一篇300字以上的读书笔记上传至论坛,优秀级每篇得4分,良好级每篇得3分,合格级每篇得2分,不合格不得分。累计学分不超过20分。必读书为

读书5本,自评15分。

分别是:张红霞所著的《科学究竟是什么》

喻伯军主编的《小学科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

范玮翻译的《建构主义课堂教学案例》

方国才主编的《新课程怎样教的精彩》

林有禹主编的《自然常识教学法》

自认为读的不是最好,读书笔记反思不深刻,因此得15分。

 

2)上传3篇教学实录及反思。优秀级每篇得4分,良好级每篇得3分,合格级每篇得2分,不合格不得分。累计学分不超过12分。

自评:11

     完成至少3篇,量多一点,质量不敢自夸。

 

 

3)上传3篇评课类文章或其他原创性文章。优秀级每篇得4分,良好级每篇得3分,合格级每篇得2分,不合格不得分。累计学分不超过12分。

自评:11

     论文凑数,评课只是谈一下自己的观点。

 

4)认真参加在线主题研讨,并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每次得2分,累计学分不超过8分。

自评:8

   基本上每次都参加,估计4次有的。

 

5)积极参加研修班的现场研讨活动。每参加一次得8分,在现场活动中开课的加5分,作重点发言的加3分。累计学分不超过20分。

自评:20

    参加过两次,上过一次课。

 

2、选修任务

1)发表高质量的主题帖。每帖得2分。所发表主题帖被确定为精华的,每帖得4分。累计学分不超过12分。

自评:8

    发贴自评不是很多。

2)转贴有价值的文章。每篇得1分,累计学分不超过8分。

自评:6

    转贴自评不是很多。

 

3)积极参与论坛交流。有效发帖满30帖得1分,累计学分不超过10分。

自评:7

     能参与交流。

4)积极上论坛学习。浏览时间满8小时得1分,累计学分不超过10分。

自评:9

浏览时间80小时以上,还是有的。

 

 

 

分享 转发
TOP
2#

初评及格.作业补传上去.

2年时间学习了,努力了,浪费也不好.

TOP
3#

《热胀冷缩》教学实录

 

课前师生谈话:

组织小组长比赛喝饮料,学生加油,今天我们要用这个材料做个科学小实验。生活中有许多被我们废弃的包装、瓶子都可以做实验,我们要争做一名环保小实验员。

设计思路:告诉学生生活中有许多被人们认为没用的东西,都是实验里的“宝贝”

一、复习实验,谈话导入

师(出示矿泉水瓶):你看厂家是否很小气,为什么没把水装满?

生:因为热胀冷缩

生:因为装满水受热会膨胀,把瓶盖涨破。

……

师演示液体热胀冷缩实验。

师:什么是热胀冷缩(体积的变化),

师:你知道生活中有关液体热胀冷缩的例子。

生:可乐瓶里面的可乐等。

师:通过上一节课,我们知道了像水一样的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大自然中,除了液体还有哪几种物体?

设计思路:这个安排既是旧知识的复习,也是为后面“与水相比,空气的热胀冷缩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做铺垫。

二、科学实验,亲历探究

㈠、空气是否有热胀冷缩

生:固体、气体

师:猜测气体和固体有没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呢?

生:有

生:没有

师:老师准备了一些材料,你能不能利用桌子上的材料设计个实验证明空气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比一比哪个组设计的方法好,哪个组办法多?

1:用气球

2:用乒乓球来实验

……

多媒体出示提示:

用什么办法把空气装起来?

用什么办法使空气受热或受冷?
                

想什么办法能看到空气的体积变化?

设计思路:在猜测的基础上进行实验验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设计实验,以事实说话。

师:你们做这个实验需要多少时间?给你们7分钟实验行吗?

【学生讨论、设计、实验,教师巡视并用录像机拍摄学生实验情况。】

【播放刚才拍摄的学生实验情况】

设计思路:在这里安排了较多的教学时间,把课堂还给学生,真正体现学生的小组自主探究。

教师在学生实验的时候把学生实验的情况拍摄下来,目的是避免学生的再次补给,节约课堂上的时间;同时,当学生看到自己的形象出现在大屏幕上的时候,引起了极大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另外,学生的演示实验,通过摄像机打到屏幕上,能变小为大,变模糊为清晰,极大地吸引学生兴趣,教学效果大大提高。

师:这个实验是哪个小组做的?给大家介绍一下?

生:气球膨胀了

生:乒乓球鼓起来了。

师:哪个组还可以用其他方法来做?

师:看了同学们的实验,老师想给来个大家气功表演,想看吗?

【师演示:塑料瓶中倒热水,再倒出,盖上盖子,然后作势发功。】

生(惊讶):瓶子瘪了。

师:这是不是老师的气功啊?

生:不是

师:这是怎么回事呢?

生:瓶子里的空气受冷收缩了,瓶子就变形了。

【师再次演示:喷泉实验,学生看了后都大声惊呼起来。】

设计思路:基于三年级学生设计实验能力较弱,教师的实验是有益的补充,让学生模仿,起到了“扶”的作用。

师:看了刚才同学们表演的实验和老师做的两个实验。再给大家3分钟的时间,我们再来做做空气热胀冷缩的实验,好不好?。

设计思路:再次实验,目的就是让学生根据刚才的师生示范,模仿着做规范的实验。

师:今天我们研究的是什么的热胀冷缩的性质?

生:空气

师:与上节课讲的水的热胀冷缩相比,空气的热胀冷缩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生:空气的热胀冷缩不明显

生:空气膨胀看不见。

师:到底是怎样的呢?我们来比赛一下

【请两个学生上台演示空气的热胀冷缩和水的热胀冷缩实验。】

师:哪个实验体积变化明显?

生:气体那个明显

设计思路:这个问题是鼓励学生通过比较有新的发现,同时也给学生经充分的机会交流、探讨。

㈡、观察固体的热胀冷缩

师:液体、空气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哪固体有没有呢?

【出示固体热胀冷缩装置,介绍各部分名称,并演示小球正好通过铁圈。并接着给铜球加热】

师:在铜球加热的时候,老师有件事让同学们帮帮忙,请同学们帮老师把橡皮管套到气门心上去,行不行?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使自行车气门心装入的办法,并操作。】

设计思路:教学到这里,学生自然会想到固体也会怎样?教学中,附带再讲一下酒精灯的安全使用法。考虑到危险性,所以还是用教师演示的方法。

加热需要一段时间,为避免这段时间的“空白”,教师有意在这个间隙安排了一个学生装气门心这个固体热胀冷缩的实验。这里的固体取材橡胶,也是课文知识的拓展。

师:气门心是怎样套进去的呀?

生:放开水里泡一下,胀大,就套起来方便了。

生:放水中浸一下,也可以了。

师:好,我们再来看一下铜球。

【师再套铜球,为什么套不过去了?】

生:铜球涨大了。

师:为什么会涨大?

生:铜球受热了,就涨大了

师:我们让铜球受冷,看看会怎样呢?

【师把铜球放入冷水中,再用铁圈套铜球,铜球穿过去了】
                

师:通过刚才的实验,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们知道铜球和橡胶管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师:与水相比,固体的热胀冷缩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生:与水相比,固体的热胀冷缩的体积变体不明显。

师:在我们生活中有没有看到过气体、固体热胀冷缩的现象,
                

生:米饭受热变大了

生:……

师:生活中人们是怎样防止和利用热胀冷缩的?

【多媒体出示:
            
水泥地(铁轨)之间的缝隙、夏天冬天电线的长短、夏天自行车气打的不要过足,还有火警报警装置等。】

设计思路:科学课取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指导学生把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如何在生活中运用,也是科学课的重要任务之一。

师小结:通过上节课和今天的实验,我们知道了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空气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铜球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许多物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在课堂中我们做的实验有限,更多的物体是不是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呢?还需要我们在课外去实验,去研究。

设计思路:教材里这样的结论蕴涵着两层含义:强调科学探究中严谨的科学态度;为学生的课后探究提出了研究的空间。科学课的特点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

练习拓展题:1、思考下面两组电线,哪个是夏季?哪个是冬季?

            2、在同等条件下,水、空气、铜球热胀冷缩后体积变化从大到小是怎样排列的?

四、整理器材

师:快下课,我们能不能用半分钟的时间,像开始进教室那样整理好实验器材呢?

设计思路:整理好器材,是培养学生良好实验习惯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平时,一般一位科学老师同一个内容要上2个以上班,整理好器材,也为下节课做准备。

TOP
4#

                       蜡烛能燃烧多久

【单元分析】

本单元共有八个课题,内容可分为两大部分,前半部分主要观察研究热和热传递现象,后半部分则重点探究由热引起的燃烧现象。“热”部分的主要活动有:了解生活中有哪些热源,我们的身体可从哪些途径获得热能;观察热传递的过程;感知不同材料物体的传热速度;选择使用合适材料控制热传递的速度等。“燃烧”部分的主要活动有:观察燃烧现象;探究燃烧与温度和空气的关系;了解人类对火的利用;学习如何安全用火等。

【课时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非常有趣,对学生的思维发展也非常有益。教学中安排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教学蜡烛能燃烧多久,第二课时教学怎样让蜡烛继续燃烧。第一课主要安排两个探究活动,蜡烛在杯子里熄灭上节课学生做出了这样的解释 : 杯子里的氧气被燃烧完了。真的是氧气被燃烧完了吗 ? 这节课的探究就从这里开始。

探究活动一:用一个玻璃杯罩在一支点燃的蜡烛上,计算蜡烛在杯内燃烧的时间有多长呢。这部分的教学教师着重于数据的处理上。

探究活动二:分别在2个杯子和1个杯子中,比较两支长短不同的蜡烛燃烧时间的长短。这部分的教学让学生感受到观测与现实的矛盾冲突,从而不断地进行思考及修正已有的认识。

教学的拓展安排2个小实验,在钟罩里,两支长短不同的蜡烛会怎样?如何才能使蜡烛继续燃烧呢?实验结果出乎学生意料之外,学生带着问题结束这一课的学习,并为第2课时作铺垫。

【课时目标】

1、经历一个对蜡烛会熄灭与保持蜡烛燃烧的探究活动过程;

2、经历一个不断否定与纠正自己的推测的思维过程;

3、能够设计一些实验解决自己不断产生的疑惑,并且形成自己的实验报告;

4、使学生明白杯子里的蜡烛熄灭是由于杯子中的氧气不足;

5、在活动过程中学习科学实验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思路】

1、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测,作出假设,引导学生经历一个形成认识、巩固认识、否定自己不正确的认识、形成新的正确认识的科学思维过程。

2、教学对象五、六年级的学生,教师要尽可能地压缩自己的活动,留较多的时间给学生进行研究。

3、努力使学生在课堂内带着问题来,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

4、教师力求以科学实验的魅力、教师语言的幽默来调动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流程】

实验导入

(两个演示实验)

实验

验证

实验猜测

(燃烧多长时间)

汇报检误

(影响燃烧时间长短的因素)

再次实验,修正数据

(改正原错误方法进行实验)

提出问题,设计实验

(蜡烛长短与燃烧时间的关系)

在数据中,找答案提问题

(比较两个实验的结果)

交流问题,得出结论

(杯子里氧气不足)

实验拓展

课外延伸

发放教材

整理器材

 

 

 

 

 


【教学重点】  经历一个对蜡烛会熄灭与保持蜡烛燃烧的探究活动过程。

【教学难点】  能够设计一些实验解决自己不断产生的疑惑。

【实验器材】  学生:两个玻璃杯、两支长短不一样的蜡烛、火柴。教师用:棋子若干、玻璃钟罩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TOP
5#

教学要点

师生互动过程

教学思路

一、

实验铺垫导入新课

 

 

 

 

 

 

二、

科学探究过程

㈠、一支蜡烛的研究

 

 

 

 

 

 

 

 

 

 

 

 

 

 

 

 

 

 

㈡、两支蜡烛的研究

 

 

 

 

 

 

 

1、师演示2个实验:热汽球上升、二氧化碳灭火。

2、将一个玻璃杯罩住点燃的蜡烛,观察有什么现象?

  为什么会熄灭呢?老师把同学们的意见写在黑板上(杯中的氧气烧完了)

3、蜡烛在杯中能燃烧多久呢?(出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蜡烛能燃烧多久。

 

1、猜测:这支蜡烛在杯内燃烧多久才会熄灭?做一做,用实验来证明。(出示实验报告一)

2、讨论:什么时候开始计时。

3、小组分工好:计时员,实验员,

记录员,汇报员。说明实验一次可

能不准确,建议实验5次。

4、学生实验,完成实验报告(一),

并把结果写在黑板上。

5、学生汇报:说说每次测的结果,

最后的结果是怎样出来的?

 有些差别很大,说说是怎么做?(在实验中给杯子换气)

6、讨论:看了这些数据,你有什么问题?为什么一样大小的杯子,同样的蜡烛,燃烧的时间差别这么大?

7、再实验2次,并讨论:为什么差别那么大?小组商量一下,要不要修改你们的数据。

8、学生汇报:除计算的准确性、火苗的大小等原因外,还发现了不同的小组蜡烛有长有短。(学生讲到火苗有大小时,提示用剪刀修整)

 

1、燃烧的时间和蜡烛的长短有关系吗?你可以设计一个什么实验来让同学们、老师相信?(两个蜡烛,同时用两个杯子罩住,然后进行比较)

 

 

 


两个演示实验,活跃了课堂气氛,避免学生课前的紧张情绪,使其在轻松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地进入课堂教学;同时也为后面的教学作知识铺垫。

 

  在猜测的基础上进行实验验证。教师根据学生的意愿来确定记时标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又能为后面学生的动手实验定一个记时的标准。

  小组分工由学生自己定,明确任务,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意识。

 

 

  再次实验,要让学生意识到学科学的一丝不苟,探究过程中要注意科学性。

要不要修改你们的数据,体现了尊重学生。

 

 

 

课前有意识地把学生实验的蜡烛分成长、短两种,在讨论中,学生肯定会考虑到蜡烛的长短问题。怎样进行实验,学生第一个想法就是用两个杯子两根蜡烛进行。虽这里可以通过长短不同的两组数据进行比较,但还是让学生实验,眼见为实,才能使学生信服。

 

 

 

 

 

 

 

 

 

 

 

 

㈢、研究讨论杯中氧气烧完了吗?

 

 

 

 

 

三、

课外拓展

教学铺垫

 

 

 

 

 

 

 

 

 

 

 

 

 

 

 

四、

整理器材

2、你还可以怎么做更简单一点?(两根蜡烛用一只杯子罩住进行比较)

3、领取蜡烛及实验报告(二)。

4、学生实验,两个实验各进行4次,并思考:从实验现象中你知道什么?

5、学生汇报:说说蜡烛灭的先后顺序,你是怎样想的?

6、比比赛赛:从刚才的数据中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研究些什么问题?比哪个小组想的多!

 

1、通过实验,两支蜡烛在一个杯子里先后灭掉,看到这个现象,你发现了什么?

2、假设在杯子里,再放一支更长一点或更短一点的蜡烛,同学们猜猜会怎样?

3、说明:杯子里的氧气并没有烧完。

 

 

1、在大钟罩里,放上2支长短不

同的蜡烛,猜想会怎样?

为什么这个实验结果和小杯子做

的实验结果不一样呢?今天课堂上

老师不告诉你道理,你自己课外去

研究,找到了,问问你们的科学

老师,或向他们请教。

2、怎样让杯子中的蜡烛能继续燃烧呢?教师用三个棋子垫演示:这样蜡烛还会熄灭吗?

3、怎样让蜡烛在杯子中燃烧的时间更长久呢?或者让蜡烛一直燃烧下去?同学们好好地思考一下,下节课我们再研究。

 

 

 

发放教材,组织学生整理好实验器材。

 

怎样做更简单点,怎样提高研究的实效性,学生很自然地会想到用一只杯子罩住两根蜡烛。安排两个实验一起做,目的是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自行研究,避免过多在间隙、过多的汇报、过多的打断学生研究思路。

 

 

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自我推测和发现能力的培养,要让学生学会在实验中发现自己以前知识的缺陷,并不断地实验、修正,这也是科学课的任务所在。

  为什么会这样?这个原因课堂上难解决,留给学生课外解决。

 

 

 

科学课的特点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

2个实验的结果,都出乎学生的意料之外,现实与矛盾的冲突,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这也正是科学课学习的意义所在。

 

如有时间,怎样持久燃烧展开一下,组织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

 

整理好器材,这个环节也很重要。一方面在日常教学中为教师准备下节课教学节省不少的时间;另一方面也是培养学生良好实验习惯的一个有效手段。

TOP
6#

教学要点

师生互动过程

教学思路

一、

实验铺垫导入新课

 

 

 

 

 

 

二、

科学探究过程

㈠、一支蜡烛的研究

 

 

 

 

 

 

 

 

 

 

 

 

 

 

 

 

 

 

㈡、两支蜡烛的研究

 

 

 

 

 

 

 

1、师演示2个实验:热汽球上升、二氧化碳灭火。

2、将一个玻璃杯罩住点燃的蜡烛,观察有什么现象?

  为什么会熄灭呢?老师把同学们的意见写在黑板上(杯中的氧气烧完了)

3、蜡烛在杯中能燃烧多久呢?(出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蜡烛能燃烧多久。

 

1、猜测:这支蜡烛在杯内燃烧多久才会熄灭?做一做,用实验来证明。(出示实验报告一)

2、讨论:什么时候开始计时。

3、小组分工好:计时员,实验员,

记录员,汇报员。说明实验一次可

能不准确,建议实验5次。

4、学生实验,完成实验报告(一),

并把结果写在黑板上。

5、学生汇报:说说每次测的结果,

最后的结果是怎样出来的?

 有些差别很大,说说是怎么做?(在实验中给杯子换气)

6、讨论:看了这些数据,你有什么问题?为什么一样大小的杯子,同样的蜡烛,燃烧的时间差别这么大?

7、再实验2次,并讨论:为什么差别那么大?小组商量一下,要不要修改你们的数据。

8、学生汇报:除计算的准确性、火苗的大小等原因外,还发现了不同的小组蜡烛有长有短。(学生讲到火苗有大小时,提示用剪刀修整)

 

1、燃烧的时间和蜡烛的长短有关系吗?你可以设计一个什么实验来让同学们、老师相信?(两个蜡烛,同时用两个杯子罩住,然后进行比较)

 

 

 


两个演示实验,活跃了课堂气氛,避免学生课前的紧张情绪,使其在轻松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地进入课堂教学;同时也为后面的教学作知识铺垫。

 

  在猜测的基础上进行实验验证。教师根据学生的意愿来确定记时标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又能为后面学生的动手实验定一个记时的标准。

  小组分工由学生自己定,明确任务,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意识。

 

 

  再次实验,要让学生意识到学科学的一丝不苟,探究过程中要注意科学性。

要不要修改你们的数据,体现了尊重学生。

 

 

 

课前有意识地把学生实验的蜡烛分成长、短两种,在讨论中,学生肯定会考虑到蜡烛的长短问题。怎样进行实验,学生第一个想法就是用两个杯子两根蜡烛进行。虽这里可以通过长短不同的两组数据进行比较,但还是让学生实验,眼见为实,才能使学生信服。

 

 

 

 

 

 

 

 

 

 

 

 

㈢、研究讨论杯中氧气烧完了吗?

 

 

 

 

 

三、

课外拓展

教学铺垫

 

 

 

 

 

 

 

 

 

 

 

 

 

 

 

四、

整理器材

2、你还可以怎么做更简单一点?(两根蜡烛用一只杯子罩住进行比较)

3、领取蜡烛及实验报告(二)。

4、学生实验,两个实验各进行4次,并思考:从实验现象中你知道什么?

5、学生汇报:说说蜡烛灭的先后顺序,你是怎样想的?

6、比比赛赛:从刚才的数据中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研究些什么问题?比哪个小组想的多!

 

1、通过实验,两支蜡烛在一个杯子里先后灭掉,看到这个现象,你发现了什么?

2、假设在杯子里,再放一支更长一点或更短一点的蜡烛,同学们猜猜会怎样?

3、说明:杯子里的氧气并没有烧完。

 

 

1、在大钟罩里,放上2支长短不

同的蜡烛,猜想会怎样?

为什么这个实验结果和小杯子做

的实验结果不一样呢?今天课堂上

老师不告诉你道理,你自己课外去

研究,找到了,问问你们的科学

老师,或向他们请教。

2、怎样让杯子中的蜡烛能继续燃烧呢?教师用三个棋子垫演示:这样蜡烛还会熄灭吗?

3、怎样让蜡烛在杯子中燃烧的时间更长久呢?或者让蜡烛一直燃烧下去?同学们好好地思考一下,下节课我们再研究。

 

 

 

发放教材,组织学生整理好实验器材。

 

怎样做更简单点,怎样提高研究的实效性,学生很自然地会想到用一只杯子罩住两根蜡烛。安排两个实验一起做,目的是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自行研究,避免过多在间隙、过多的汇报、过多的打断学生研究思路。

 

 

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自我推测和发现能力的培养,要让学生学会在实验中发现自己以前知识的缺陷,并不断地实验、修正,这也是科学课的任务所在。

  为什么会这样?这个原因课堂上难解决,留给学生课外解决。

 

 

 

科学课的特点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

2个实验的结果,都出乎学生的意料之外,现实与矛盾的冲突,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这也正是科学课学习的意义所在。

 

如有时间,怎样持久燃烧展开一下,组织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

 

整理好器材,这个环节也很重要。一方面在日常教学中为教师准备下节课教学节省不少的时间;另一方面也是培养学生良好实验习惯的一个有效手段。

TOP
7#

《磁铁的磁性》课堂实录及反思

执教时间:2004124

执教班级:平湖市钟埭小学五1

执教教师:平湖市艺术小学蒋明

一、激趣导入(教学用时124秒)

师:(手拿胸花)穿西服佩戴胸花,显得更有精神,不过用大头针把它别在衣服上,会把衣服弄破,老师就把花放在(右)胸口,会怎样?

生(笑):当然会掉下来。

师尝试一下,花果然掉下来。

师:也许老师放的位置不对,胸花一般别在左胸,这一边也试试,会怎样?

生:还会掉下来的。

    师再试,花却没掉下来。学生先诧异,继而纷纷举手

师:怎么,花没掉下来?你有什么意见?

生肯定地说:老师,你的口袋里放了吸铁石!

下面学生纷纷嚷嚷,肯定是的,肯定是的……,师笑着取出口袋中的磁铁。

师:老师是在口袋里放了一块吸铁石,不过,吸铁石科学上有一个名字叫什么?

生齐答:磁铁。

师:对,这也是今天我们要上课的内容。(板书磁铁)

师:磁铁俗称吸铁石,不过在课堂中我们要注意科学语言,我们应该把它叫……

生齐答:磁铁。

   评:一堂课的导入很重要,恰当在创设环境,一下子就把学生从课外吸引到课堂内,并对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在本课教学中,我设计了口袋里的磁铁吸胸花这个情景,开始如学生猜测的会掉下来,然而第二次的猜测出呼学生的意外,花并没有掉下来。当然,四年级的学生对这方面的经验并不缺乏,很容易猜出是磁铁。

 

二、课文新授

1、说说磁铁(教学用时24秒)

师:哪个同学说说看,在我们生活中,哪些物体上有磁铁?

生:门后面。

师:并不是所有的门上有磁铁,有些门上有。

生:电视机里,电话机里

生:剪刀。

师:剪刀?

生:是,有的!

师:这老师没见过,其他同学见过吗?

生:没。

师:那下次请这个同学带来,让我们看看,好不好?

    评:在教学中要善于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一次不经意的打击,可能会影响学生一辈子。虽然我没见过带有磁铁的剪刀,但并不意味着没有,所以我很有效在保护了该学生的积极性,肯定他的意见,并鼓励他能把有磁铁的剪刀或资料带来给同学们欣赏一下。

生:铅笔盒上有。

师:那位同学的铅笔盒上有?给同学们看看?

生拘束,没人举手说有。

师笑着说:没关系,不要太拘束,想到什么就说什么。说说磁铁,你们已经知道些什么知识?

   评:由于借班上课,学生较拘束,教师在鼓励的基础上,巧妙地转移教学内容。

甲生:磁铁分两极,有s极、n极。

师:你有没有预习过课文?(生点头)

乙生:磁铁有两个磁极。

评:看的出四年级的学生对磁铁已有相当的理解,所以这个教学内容应该放到二年级。生举手较少,可能是不熟悉的原因

师:和刚才同学讲的意思是一样的,从今天这堂课开始,我们学习《磁铁》这个单元,就是来了解一下,磁铁到底有哪些性质!

 

2、玩玩磁铁(教学用时5分)

师:我们今天这堂课的第一个实验就是玩磁铁。以前同学们有没有玩过磁铁?(有些学生说有)今天我们就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老师给每个组准备了一套实验器材,比一比哪个组玩磁铁的方法要多;在做的过程中,老师给每个组发一个牌子,上面写有一样东西,这个东西可能你桌上有,可能没有,你们讨论一下,这样物体能不能被磁铁吸住?还有3号同学,你注意了,在你的抽屉里有一个惊喜(一块大磁铁)。现在开始做……

    评:在“玩中学,学中玩”,对学生较熟悉的磁铁,教师还是放手让他们玩,不要给他们一个框架

学生实验;

教师发牌子,每组1~2块;

教师边巡视,边拍摄学生实验情况,拍摄完(约一分钟),马上连接到实物投影仪上,做好播放准备;

教师在黑板上的方框里贴上“不能吸住“及”能被吸住“两张纸片。

录音机音乐响,学生放下器材,实验完毕。

师激励:音乐响的时候,第一组的小朋友最先做好,特别快,等会我们再比比哪个组快,好不好?

   评:一个良好的实验习惯培养很重要,对于实验教学难控制的就是纪律问题,特别是实验结束,大都学生还是恋恋不舍,这也是情理之中。比起扯着嗓门儿喊,音乐响表示实验结束效果要好的多,再加上教师适时的鼓励,纪律难的问题也不难解决。

 

3、了解磁性(教学用时550秒)

师: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在发下来的牌子中,我们把你认为能被磁铁吸住的贴在一起,不能被吸住的贴在一起,请每个组的2号同学上来贴。(内容见板书)

学生上来贴磁性卡片。在贴的过程中,下面有学生说错了错了,有两个同学上来调换了卡片的位置。

师:假如你们这个组同学贴的有意见,可以上来纠正!

又有两个学生上来把一元硬币和铜丝从“不能吸住”调换到“能被吸住”。

    评:贴一贴,动一动,课堂就活跃起来。在贴的过程中,有意识地让学生学会用分类的方法了解多种物体的共性。在教学中,教师鼓励小组中发现错误,及时修改,注意到了实验小组这个小集体,培养小组合作的精神。

师:如没有再修改了,我们来校对一下。教师念,你们认为是对的,就用手势打“√”,你们认为错的,就用手势打“×”。不能吸住的有橡皮、铜丝、塑料尺……

师突然发现有学生在讲铜丝时打“×”

师追问:铜丝,认为打“×”的请站起来,这样老师看的清楚。

约有13、4个学生陆续站了起来

师:你们认为铜丝怎样?

站着的学生稀稀拉拉地说:能被吸住,坐在位子上有的说,不能、不能……

师:桌子上老师给你们准备了铜丝,给你们20秒的时间,再检验一下。

学生马上开始检验,教师微笑着在讲台上看他们做,没有下去巡视。

音乐声响,学生停止实验坐好。

师:现在的意见,铜丝……

学生纷纷都打“√”

教师继续念不能吸住、能被吸住的名称,学生用手势表示对、错……

评:校对用手势表示对错,再一次让学生动起来,使学生一直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对教学中出现的铜比能不能被吸住这个问题,教师并没有把答案强加给学生,而是鼓励学生再次用实验验证,自始自终,教师并没有说什么答案,而学生通过实验自己真正掌握了,应该说这个答案学生一辈子也不会忘记。

师:(指着能被吸住的物体问)这些能被磁铁吸住的物体,他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生:我们发现铁钉、大头针这些能被吸住的都有铁的成份。

师:都有铁的成份,说的很好,这说明磁铁它有一个什么性质呢?

生:磁铁能吸铁。

师出示一张小卡片,上写有“能吸铁”。

师:老师今天来的匆忙了,没有带双面胶,同学们想个办法,怎么把这张小卡片贴在黑板上?

一学生说我来,跑上来就用条形和蹄形磁铁想贴,但没有成功,另一学生说用圆的行,递上环形磁铁,教师协助把它贴好。

师:因为黑板是铁的,磁铁能吸铁,所以把纸片吸住了。那么,我们把磁铁能吸铁的这个性质,就叫磁性。(板书)

学生再次齐读课题:磁铁的磁性。

评:这里教师又创设了一个情景,让学生来想办法贴纸,但教师没有抓住为什么用圆的行,而另两种形状不行呢?应做个提示,为后面的教学做个伏笔。

 

4、录像展示实验情况(教学用时130秒)

师:同学们刚刚在实验的时候,老师抓拍了一些你们实验的镜头,让我们来看一下。

教师播放。

师风趣地问:看看录像中有没有你?

学生非常高兴在看着录像,并不时地发出笑声。

    评:以往教学中,通常采用让学生上来在实物投影当场演示实验,效果也不错,但往往又叫学生又拿器材,时间很费。本课教师创新地采用了在学生实验过程中,抓拍一些学生好的实验方法,当场放给学生看,手法新颖,学生积极性高,又节约了时间,值得推广。

 

5、测测磁性范围(教学用时835秒)

师:(边演示边讲解)刚才老师看到有个同学这样实验的,把磁铁慢慢向大头针靠近、靠近……怎么样?

生:吸住了。

师:看了这个实验,你觉得你接下去想做什么?

学生无语

师:(引导)这好比是一个气功大师,远一点吸不住,近到一定程度时吸住了……

生:如果物体离开了磁铁的吸引范围,就吸不住,进了这个范围就吸住了。

师:说的好!对,进入了这个范围就吸住,那你觉得你应该要做什么了呢?

学生无语

师:你有没有办法把这个距离测出来?

   评:教师本意通过实验现象,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想研究的内容,但实际效果好像这个设计对学生来说,有点难度。

生沉默一会,有几个学生举手。

师:有几个同学有办法了,先不要告诉我,四人一组讨论一下,并进行测量,比一比哪一组先测出这个距离!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教师指导时发现有好几组已举起了,就拍手示意实验结束。

    评:对四年级学生来说,放要多一点,如先说方法、进行检验再汇报,也显得更有序。但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主要体现在小组合作探究上。

师:哪个组的同学到投影前来,把你们刚测量的方法做给同学们看看?

一个组派两个学生上来演示。

师:在他们做的时候,请第2组做好准备。

    评:2组做好准备,更紧凑,避免不必要的提问。

生:(边演示边讲解,见图)把大头针放在0厘米的地方,磁铁沿着尺慢慢靠近,吸住了,就停下,看一下距离,是2厘米。

师:就是说你这块磁铁吸大头针的范围是……?

生:2厘米。

师:2组的方法,是不是和他们一样?

生:一样,就是结果不一样,是1厘米。

师:其他组呢?

生:1厘米、0.5厘米、1.5厘米、2厘米……

    评:不同的实验结果,就会产生问题,这也是教师所希望看到的。

 

6、比比磁性强弱(教学用时1130秒)

师:哪你们从这些数据中发现了什么?

生:越大的磁铁,它的吸引力越强。

师:其他同学有没有补充?

生:磁铁吸引力大小与它的大小有关。

师:也就是说,不同的磁铁它吸引力是不同的,也就是磁性有强弱。(板书磁性有强弱)。但是,是不是越大的磁铁磁性越强呢?

生齐声说:是。

评:这是一个很正常的想法,教师也没有当场就点明,而是进行了一个迂回战术,先顺

着学生的思路,得出一点磁性有强弱。

师:这儿有块小磁铁还有一块大磁铁,同时吸一元硬币,我请个同学感觉一下?

一女生上来实验,两块磁铁都在硬币上吸了吸。

师:你的感觉?

生:我的感觉小的磁铁吸引力要强!

生谔然,表示出有点将信将疑?!

师:这说明,磁铁的磁性强弱与它的大小没有必然的关系,也许有的同学还不相信,老师把这块磁铁送给我们班,下课的时候我们同学再试试,好不好?

评:教师没这么多磁性强的磁铁,这也许是最好的办法,同时也鼓励学生课外去实验。

师:(在黑板上贴上一块条形磁铁)不同的磁铁磁性不一样,那一块磁铁上的各部分的磁性一样吗?

有些同学举手!

师:同学们先不要告诉我,教师提个建议:四人一组,先告诉你的同伴你的猜想,然后再用实验证明你的猜想对不对?

学生小组交流,并进行实验验证,教师指导。

音乐响,学生放下器材,实验结束。

    评:再次采用了上面的办法,注重小组合作研究的培养。

师:哪个同学先发表一下意见?

生:两岸最强。

师:什么地方?

生:两边。

师:假如我们把磁铁分别标上ABC三点……(见图)   A          B            C

生:B不相同,AC相同。

生:一块磁铁上的磁性不同,AC最强,越往中间越弱。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通过实验知道的。

师:能告诉同学们你是怎么做的吗?

生:我是先让一个同学拿住磁铁,我往磁铁上放回形针,发现在AC点上能吸很多回形针,我们又试了中间,怎么吸也吸不到!

师:这说明……

生:这个实验说明AC两边磁性最强,B中间最弱。

师:(演示)老师把一盒回形针都倒在实物投影仪上,把磁铁放在上面,ABC三点都接

触上回形针,这时拿起来,你猜想有什么现象?

生:我猜想越往中间越少。

生:两边会很多……

师:好,人们拿起来看看同学们猜的对不对?

师拿起磁铁,两端多,中间没有,学生笑了。

师:这个实验告诉我们磁铁的磁性两端强,中间弱(板书磁性两端强,中间弱)

生齐念一遍

 

7、认认磁极(教学用时240秒)

师:我们把两端磁性最强的地方,叫做磁极。(板书磁极)你们看看一块磁铁磁极有几个?

生:2个。(师板书)

师:(出示蹄形磁铁)说说看这块磁铁的磁极在哪里?

一生上来点一下,很容易。

师又出示环形磁铁,没问,学生就举手。一生上来点了正面圆的两边,下面有学生纷纷举手……

师:嗯,下面同学有意见。

一生上来,把磁铁拿下,正确地点了磁铁的两极。

师鼓励:这个学生很勇敢,对,为什么不敢把它拿下来呢?

评:这一部分教学也很重要,对于条形、蹄形磁铁简单,而对于环形较难。教师还可以引伸一些更特殊的磁铁,如磁性黑板,以拓展学生的思路。

 

8、找找书本错误(教学用时155秒)

师:还有点时间,我们来做做书上45页上(见图)的实验,照书的样子做,看看哪个组最先完成?

生开始实验。

音乐响,学生恋恋不舍地坐好。

师:有没有哪个组完成了?

没有学生举手。

师:没有一个组完成?你们是不是什么地方做错了吧?

没有学生举手。

师:老师看的出,有些同学想说但又不敢说,其实,你们都没错,而是书本上做错了,这个实验更本不能完成!

师话落,学生炸开锅,教师微笑不语……

师:其实书本和专家并不都是权威,老师也有说错的时候,希望同学们以后勇敢一些,对于错误敢于说出来。

评:书本、专家并不是权威,而往往学生不敢对书本、专家甚至教师说的话说不!教学中教师适时地鼓励学生要敢于说不,敢于提出错误,我觉得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非常重要,我们不能把学生训练成一只只小绵羊!

 

三、小结延伸(教学用时50秒)

师:今天这堂课我们知道了磁铁能吸铁,这个性质叫磁性;磁性有强弱;磁铁的两端磁性最强,叫磁极,中间磁性最弱。磁铁还有许多奥秘,如磁铁断了会怎样?为什么能指示南北?等等,希望同学课外多去找资料研究,下次上课我们再交流。

生:好!

师:20秒时间把实验器材照原来的样子整理好。

评:无止境,一节科学课是否成功,就看学生课外在做什么。教师要有意识、有计划地培养学生学生课外研究的兴趣,把学生从课堂上的40分钟引向课外,并可以设计几个与单元有关的、有趣的实验,鼓励他们课外积极地去探究与课堂内容有关的科学知识。把学生引向课外去,将有几倍于课堂40分钟的教学效果,将为学生终身受用。此外,每节下课前,要求学生整理好实验器材,一方面科学教师一般带2个以上平行班,整理好器材有利于下一节的教学,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

 

TOP
8#

《磁铁的磁性》课堂实录及反思

执教时间:2004124

执教班级:平湖市钟埭小学五1

执教教师:平湖市艺术小学蒋明

一、激趣导入(教学用时124秒)

师:(手拿胸花)穿西服佩戴胸花,显得更有精神,不过用大头针把它别在衣服上,会把衣服弄破,老师就把花放在(右)胸口,会怎样?

生(笑):当然会掉下来。

师尝试一下,花果然掉下来。

师:也许老师放的位置不对,胸花一般别在左胸,这一边也试试,会怎样?

生:还会掉下来的。

    师再试,花却没掉下来。学生先诧异,继而纷纷举手

师:怎么,花没掉下来?你有什么意见?

生肯定地说:老师,你的口袋里放了吸铁石!

下面学生纷纷嚷嚷,肯定是的,肯定是的……,师笑着取出口袋中的磁铁。

师:老师是在口袋里放了一块吸铁石,不过,吸铁石科学上有一个名字叫什么?

生齐答:磁铁。

师:对,这也是今天我们要上课的内容。(板书磁铁)

师:磁铁俗称吸铁石,不过在课堂中我们要注意科学语言,我们应该把它叫……

生齐答:磁铁。

   评:一堂课的导入很重要,恰当在创设环境,一下子就把学生从课外吸引到课堂内,并对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在本课教学中,我设计了口袋里的磁铁吸胸花这个情景,开始如学生猜测的会掉下来,然而第二次的猜测出呼学生的意外,花并没有掉下来。当然,四年级的学生对这方面的经验并不缺乏,很容易猜出是磁铁。

 

二、课文新授

1、说说磁铁(教学用时24秒)

师:哪个同学说说看,在我们生活中,哪些物体上有磁铁?

生:门后面。

师:并不是所有的门上有磁铁,有些门上有。

生:电视机里,电话机里

生:剪刀。

师:剪刀?

生:是,有的!

师:这老师没见过,其他同学见过吗?

生:没。

师:那下次请这个同学带来,让我们看看,好不好?

    评:在教学中要善于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一次不经意的打击,可能会影响学生一辈子。虽然我没见过带有磁铁的剪刀,但并不意味着没有,所以我很有效在保护了该学生的积极性,肯定他的意见,并鼓励他能把有磁铁的剪刀或资料带来给同学们欣赏一下。

生:铅笔盒上有。

师:那位同学的铅笔盒上有?给同学们看看?

生拘束,没人举手说有。

师笑着说:没关系,不要太拘束,想到什么就说什么。说说磁铁,你们已经知道些什么知识?

   评:由于借班上课,学生较拘束,教师在鼓励的基础上,巧妙地转移教学内容。

甲生:磁铁分两极,有s极、n极。

师:你有没有预习过课文?(生点头)

乙生:磁铁有两个磁极。

评:看的出四年级的学生对磁铁已有相当的理解,所以这个教学内容应该放到二年级。生举手较少,可能是不熟悉的原因

师:和刚才同学讲的意思是一样的,从今天这堂课开始,我们学习《磁铁》这个单元,就是来了解一下,磁铁到底有哪些性质!

 

2、玩玩磁铁(教学用时5分)

师:我们今天这堂课的第一个实验就是玩磁铁。以前同学们有没有玩过磁铁?(有些学生说有)今天我们就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老师给每个组准备了一套实验器材,比一比哪个组玩磁铁的方法要多;在做的过程中,老师给每个组发一个牌子,上面写有一样东西,这个东西可能你桌上有,可能没有,你们讨论一下,这样物体能不能被磁铁吸住?还有3号同学,你注意了,在你的抽屉里有一个惊喜(一块大磁铁)。现在开始做……

    评:在“玩中学,学中玩”,对学生较熟悉的磁铁,教师还是放手让他们玩,不要给他们一个框架

学生实验;

教师发牌子,每组1~2块;

教师边巡视,边拍摄学生实验情况,拍摄完(约一分钟),马上连接到实物投影仪上,做好播放准备;

教师在黑板上的方框里贴上“不能吸住“及”能被吸住“两张纸片。

录音机音乐响,学生放下器材,实验完毕。

师激励:音乐响的时候,第一组的小朋友最先做好,特别快,等会我们再比比哪个组快,好不好?

   评:一个良好的实验习惯培养很重要,对于实验教学难控制的就是纪律问题,特别是实验结束,大都学生还是恋恋不舍,这也是情理之中。比起扯着嗓门儿喊,音乐响表示实验结束效果要好的多,再加上教师适时的鼓励,纪律难的问题也不难解决。

 

3、了解磁性(教学用时550秒)

师: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在发下来的牌子中,我们把你认为能被磁铁吸住的贴在一起,不能被吸住的贴在一起,请每个组的2号同学上来贴。(内容见板书)

学生上来贴磁性卡片。在贴的过程中,下面有学生说错了错了,有两个同学上来调换了卡片的位置。

师:假如你们这个组同学贴的有意见,可以上来纠正!

又有两个学生上来把一元硬币和铜丝从“不能吸住”调换到“能被吸住”。

    评:贴一贴,动一动,课堂就活跃起来。在贴的过程中,有意识地让学生学会用分类的方法了解多种物体的共性。在教学中,教师鼓励小组中发现错误,及时修改,注意到了实验小组这个小集体,培养小组合作的精神。

师:如没有再修改了,我们来校对一下。教师念,你们认为是对的,就用手势打“√”,你们认为错的,就用手势打“×”。不能吸住的有橡皮、铜丝、塑料尺……

师突然发现有学生在讲铜丝时打“×”

师追问:铜丝,认为打“×”的请站起来,这样老师看的清楚。

约有13、4个学生陆续站了起来

师:你们认为铜丝怎样?

站着的学生稀稀拉拉地说:能被吸住,坐在位子上有的说,不能、不能……

师:桌子上老师给你们准备了铜丝,给你们20秒的时间,再检验一下。

学生马上开始检验,教师微笑着在讲台上看他们做,没有下去巡视。

音乐声响,学生停止实验坐好。

师:现在的意见,铜丝……

学生纷纷都打“√”

教师继续念不能吸住、能被吸住的名称,学生用手势表示对、错……

评:校对用手势表示对错,再一次让学生动起来,使学生一直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对教学中出现的铜比能不能被吸住这个问题,教师并没有把答案强加给学生,而是鼓励学生再次用实验验证,自始自终,教师并没有说什么答案,而学生通过实验自己真正掌握了,应该说这个答案学生一辈子也不会忘记。

师:(指着能被吸住的物体问)这些能被磁铁吸住的物体,他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生:我们发现铁钉、大头针这些能被吸住的都有铁的成份。

师:都有铁的成份,说的很好,这说明磁铁它有一个什么性质呢?

生:磁铁能吸铁。

师出示一张小卡片,上写有“能吸铁”。

师:老师今天来的匆忙了,没有带双面胶,同学们想个办法,怎么把这张小卡片贴在黑板上?

一学生说我来,跑上来就用条形和蹄形磁铁想贴,但没有成功,另一学生说用圆的行,递上环形磁铁,教师协助把它贴好。

师:因为黑板是铁的,磁铁能吸铁,所以把纸片吸住了。那么,我们把磁铁能吸铁的这个性质,就叫磁性。(板书)

学生再次齐读课题:磁铁的磁性。

评:这里教师又创设了一个情景,让学生来想办法贴纸,但教师没有抓住为什么用圆的行,而另两种形状不行呢?应做个提示,为后面的教学做个伏笔。

 

4、录像展示实验情况(教学用时130秒)

师:同学们刚刚在实验的时候,老师抓拍了一些你们实验的镜头,让我们来看一下。

教师播放。

师风趣地问:看看录像中有没有你?

学生非常高兴在看着录像,并不时地发出笑声。

    评:以往教学中,通常采用让学生上来在实物投影当场演示实验,效果也不错,但往往又叫学生又拿器材,时间很费。本课教师创新地采用了在学生实验过程中,抓拍一些学生好的实验方法,当场放给学生看,手法新颖,学生积极性高,又节约了时间,值得推广。

 

5、测测磁性范围(教学用时835秒)

师:(边演示边讲解)刚才老师看到有个同学这样实验的,把磁铁慢慢向大头针靠近、靠近……怎么样?

生:吸住了。

师:看了这个实验,你觉得你接下去想做什么?

学生无语

师:(引导)这好比是一个气功大师,远一点吸不住,近到一定程度时吸住了……

生:如果物体离开了磁铁的吸引范围,就吸不住,进了这个范围就吸住了。

师:说的好!对,进入了这个范围就吸住,那你觉得你应该要做什么了呢?

学生无语

师:你有没有办法把这个距离测出来?

   评:教师本意通过实验现象,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想研究的内容,但实际效果好像这个设计对学生来说,有点难度。

生沉默一会,有几个学生举手。

师:有几个同学有办法了,先不要告诉我,四人一组讨论一下,并进行测量,比一比哪一组先测出这个距离!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教师指导时发现有好几组已举起了,就拍手示意实验结束。

    评:对四年级学生来说,放要多一点,如先说方法、进行检验再汇报,也显得更有序。但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主要体现在小组合作探究上。

师:哪个组的同学到投影前来,把你们刚测量的方法做给同学们看看?

一个组派两个学生上来演示。

师:在他们做的时候,请第2组做好准备。

    评:2组做好准备,更紧凑,避免不必要的提问。

生:(边演示边讲解,见图)把大头针放在0厘米的地方,磁铁沿着尺慢慢靠近,吸住了,就停下,看一下距离,是2厘米。

师:就是说你这块磁铁吸大头针的范围是……?

生:2厘米。

师:2组的方法,是不是和他们一样?

生:一样,就是结果不一样,是1厘米。

师:其他组呢?

生:1厘米、0.5厘米、1.5厘米、2厘米……

    评:不同的实验结果,就会产生问题,这也是教师所希望看到的。

 

6、比比磁性强弱(教学用时1130秒)

师:哪你们从这些数据中发现了什么?

生:越大的磁铁,它的吸引力越强。

师:其他同学有没有补充?

生:磁铁吸引力大小与它的大小有关。

师:也就是说,不同的磁铁它吸引力是不同的,也就是磁性有强弱。(板书磁性有强弱)。但是,是不是越大的磁铁磁性越强呢?

生齐声说:是。

评:这是一个很正常的想法,教师也没有当场就点明,而是进行了一个迂回战术,先顺

着学生的思路,得出一点磁性有强弱。

师:这儿有块小磁铁还有一块大磁铁,同时吸一元硬币,我请个同学感觉一下?

一女生上来实验,两块磁铁都在硬币上吸了吸。

师:你的感觉?

生:我的感觉小的磁铁吸引力要强!

生谔然,表示出有点将信将疑?!

师:这说明,磁铁的磁性强弱与它的大小没有必然的关系,也许有的同学还不相信,老师把这块磁铁送给我们班,下课的时候我们同学再试试,好不好?

评:教师没这么多磁性强的磁铁,这也许是最好的办法,同时也鼓励学生课外去实验。

师:(在黑板上贴上一块条形磁铁)不同的磁铁磁性不一样,那一块磁铁上的各部分的磁性一样吗?

有些同学举手!

师:同学们先不要告诉我,教师提个建议:四人一组,先告诉你的同伴你的猜想,然后再用实验证明你的猜想对不对?

学生小组交流,并进行实验验证,教师指导。

音乐响,学生放下器材,实验结束。

    评:再次采用了上面的办法,注重小组合作研究的培养。

师:哪个同学先发表一下意见?

生:两岸最强。

师:什么地方?

生:两边。

师:假如我们把磁铁分别标上ABC三点……(见图)   A          B            C

生:B不相同,AC相同。

生:一块磁铁上的磁性不同,AC最强,越往中间越弱。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通过实验知道的。

师:能告诉同学们你是怎么做的吗?

生:我是先让一个同学拿住磁铁,我往磁铁上放回形针,发现在AC点上能吸很多回形针,我们又试了中间,怎么吸也吸不到!

师:这说明……

生:这个实验说明AC两边磁性最强,B中间最弱。

师:(演示)老师把一盒回形针都倒在实物投影仪上,把磁铁放在上面,ABC三点都接

触上回形针,这时拿起来,你猜想有什么现象?

生:我猜想越往中间越少。

生:两边会很多……

师:好,人们拿起来看看同学们猜的对不对?

师拿起磁铁,两端多,中间没有,学生笑了。

师:这个实验告诉我们磁铁的磁性两端强,中间弱(板书磁性两端强,中间弱)

生齐念一遍

 

7、认认磁极(教学用时240秒)

师:我们把两端磁性最强的地方,叫做磁极。(板书磁极)你们看看一块磁铁磁极有几个?

生:2个。(师板书)

师:(出示蹄形磁铁)说说看这块磁铁的磁极在哪里?

一生上来点一下,很容易。

师又出示环形磁铁,没问,学生就举手。一生上来点了正面圆的两边,下面有学生纷纷举手……

师:嗯,下面同学有意见。

一生上来,把磁铁拿下,正确地点了磁铁的两极。

师鼓励:这个学生很勇敢,对,为什么不敢把它拿下来呢?

评:这一部分教学也很重要,对于条形、蹄形磁铁简单,而对于环形较难。教师还可以引伸一些更特殊的磁铁,如磁性黑板,以拓展学生的思路。

 

8、找找书本错误(教学用时155秒)

师:还有点时间,我们来做做书上45页上(见图)的实验,照书的样子做,看看哪个组最先完成?

生开始实验。

音乐响,学生恋恋不舍地坐好。

师:有没有哪个组完成了?

没有学生举手。

师:没有一个组完成?你们是不是什么地方做错了吧?

没有学生举手。

师:老师看的出,有些同学想说但又不敢说,其实,你们都没错,而是书本上做错了,这个实验更本不能完成!

师话落,学生炸开锅,教师微笑不语……

师:其实书本和专家并不都是权威,老师也有说错的时候,希望同学们以后勇敢一些,对于错误敢于说出来。

评:书本、专家并不是权威,而往往学生不敢对书本、专家甚至教师说的话说不!教学中教师适时地鼓励学生要敢于说不,敢于提出错误,我觉得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非常重要,我们不能把学生训练成一只只小绵羊!

 

三、小结延伸(教学用时50秒)

师:今天这堂课我们知道了磁铁能吸铁,这个性质叫磁性;磁性有强弱;磁铁的两端磁性最强,叫磁极,中间磁性最弱。磁铁还有许多奥秘,如磁铁断了会怎样?为什么能指示南北?等等,希望同学课外多去找资料研究,下次上课我们再交流。

生:好!

师:20秒时间把实验器材照原来的样子整理好。

评:无止境,一节科学课是否成功,就看学生课外在做什么。教师要有意识、有计划地培养学生学生课外研究的兴趣,把学生从课堂上的40分钟引向课外,并可以设计几个与单元有关的、有趣的实验,鼓励他们课外积极地去探究与课堂内容有关的科学知识。把学生引向课外去,将有几倍于课堂40分钟的教学效果,将为学生终身受用。此外,每节下课前,要求学生整理好实验器材,一方面科学教师一般带2个以上平行班,整理好器材有利于下一节的教学,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

 

TOP
9#

《磁铁的磁性》课堂实录及反思

执教时间:2004124

执教班级:平湖市钟埭小学五1

执教教师:平湖市艺术小学蒋明

一、激趣导入(教学用时124秒)

师:(手拿胸花)穿西服佩戴胸花,显得更有精神,不过用大头针把它别在衣服上,会把衣服弄破,老师就把花放在(右)胸口,会怎样?

生(笑):当然会掉下来。

师尝试一下,花果然掉下来。

师:也许老师放的位置不对,胸花一般别在左胸,这一边也试试,会怎样?

生:还会掉下来的。

    师再试,花却没掉下来。学生先诧异,继而纷纷举手

师:怎么,花没掉下来?你有什么意见?

生肯定地说:老师,你的口袋里放了吸铁石!

下面学生纷纷嚷嚷,肯定是的,肯定是的……,师笑着取出口袋中的磁铁。

师:老师是在口袋里放了一块吸铁石,不过,吸铁石科学上有一个名字叫什么?

生齐答:磁铁。

师:对,这也是今天我们要上课的内容。(板书磁铁)

师:磁铁俗称吸铁石,不过在课堂中我们要注意科学语言,我们应该把它叫……

生齐答:磁铁。

   评:一堂课的导入很重要,恰当在创设环境,一下子就把学生从课外吸引到课堂内,并对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在本课教学中,我设计了口袋里的磁铁吸胸花这个情景,开始如学生猜测的会掉下来,然而第二次的猜测出呼学生的意外,花并没有掉下来。当然,四年级的学生对这方面的经验并不缺乏,很容易猜出是磁铁。

 

二、课文新授

1、说说磁铁(教学用时24秒)

师:哪个同学说说看,在我们生活中,哪些物体上有磁铁?

生:门后面。

师:并不是所有的门上有磁铁,有些门上有。

生:电视机里,电话机里

生:剪刀。

师:剪刀?

生:是,有的!

师:这老师没见过,其他同学见过吗?

生:没。

师:那下次请这个同学带来,让我们看看,好不好?

    评:在教学中要善于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一次不经意的打击,可能会影响学生一辈子。虽然我没见过带有磁铁的剪刀,但并不意味着没有,所以我很有效在保护了该学生的积极性,肯定他的意见,并鼓励他能把有磁铁的剪刀或资料带来给同学们欣赏一下。

生:铅笔盒上有。

师:那位同学的铅笔盒上有?给同学们看看?

生拘束,没人举手说有。

师笑着说:没关系,不要太拘束,想到什么就说什么。说说磁铁,你们已经知道些什么知识?

   评:由于借班上课,学生较拘束,教师在鼓励的基础上,巧妙地转移教学内容。

甲生:磁铁分两极,有s极、n极。

师:你有没有预习过课文?(生点头)

乙生:磁铁有两个磁极。

评:看的出四年级的学生对磁铁已有相当的理解,所以这个教学内容应该放到二年级。生举手较少,可能是不熟悉的原因

师:和刚才同学讲的意思是一样的,从今天这堂课开始,我们学习《磁铁》这个单元,就是来了解一下,磁铁到底有哪些性质!

 

2、玩玩磁铁(教学用时5分)

师:我们今天这堂课的第一个实验就是玩磁铁。以前同学们有没有玩过磁铁?(有些学生说有)今天我们就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老师给每个组准备了一套实验器材,比一比哪个组玩磁铁的方法要多;在做的过程中,老师给每个组发一个牌子,上面写有一样东西,这个东西可能你桌上有,可能没有,你们讨论一下,这样物体能不能被磁铁吸住?还有3号同学,你注意了,在你的抽屉里有一个惊喜(一块大磁铁)。现在开始做……

    评:在“玩中学,学中玩”,对学生较熟悉的磁铁,教师还是放手让他们玩,不要给他们一个框架

学生实验;

教师发牌子,每组1~2块;

教师边巡视,边拍摄学生实验情况,拍摄完(约一分钟),马上连接到实物投影仪上,做好播放准备;

教师在黑板上的方框里贴上“不能吸住“及”能被吸住“两张纸片。

录音机音乐响,学生放下器材,实验完毕。

师激励:音乐响的时候,第一组的小朋友最先做好,特别快,等会我们再比比哪个组快,好不好?

   评:一个良好的实验习惯培养很重要,对于实验教学难控制的就是纪律问题,特别是实验结束,大都学生还是恋恋不舍,这也是情理之中。比起扯着嗓门儿喊,音乐响表示实验结束效果要好的多,再加上教师适时的鼓励,纪律难的问题也不难解决。

 

3、了解磁性(教学用时550秒)

师: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在发下来的牌子中,我们把你认为能被磁铁吸住的贴在一起,不能被吸住的贴在一起,请每个组的2号同学上来贴。(内容见板书)

学生上来贴磁性卡片。在贴的过程中,下面有学生说错了错了,有两个同学上来调换了卡片的位置。

师:假如你们这个组同学贴的有意见,可以上来纠正!

又有两个学生上来把一元硬币和铜丝从“不能吸住”调换到“能被吸住”。

    评:贴一贴,动一动,课堂就活跃起来。在贴的过程中,有意识地让学生学会用分类的方法了解多种物体的共性。在教学中,教师鼓励小组中发现错误,及时修改,注意到了实验小组这个小集体,培养小组合作的精神。

师:如没有再修改了,我们来校对一下。教师念,你们认为是对的,就用手势打“√”,你们认为错的,就用手势打“×”。不能吸住的有橡皮、铜丝、塑料尺……

师突然发现有学生在讲铜丝时打“×”

师追问:铜丝,认为打“×”的请站起来,这样老师看的清楚。

约有13、4个学生陆续站了起来

师:你们认为铜丝怎样?

站着的学生稀稀拉拉地说:能被吸住,坐在位子上有的说,不能、不能……

师:桌子上老师给你们准备了铜丝,给你们20秒的时间,再检验一下。

学生马上开始检验,教师微笑着在讲台上看他们做,没有下去巡视。

音乐声响,学生停止实验坐好。

师:现在的意见,铜丝……

学生纷纷都打“√”

教师继续念不能吸住、能被吸住的名称,学生用手势表示对、错……

评:校对用手势表示对错,再一次让学生动起来,使学生一直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对教学中出现的铜比能不能被吸住这个问题,教师并没有把答案强加给学生,而是鼓励学生再次用实验验证,自始自终,教师并没有说什么答案,而学生通过实验自己真正掌握了,应该说这个答案学生一辈子也不会忘记。

师:(指着能被吸住的物体问)这些能被磁铁吸住的物体,他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生:我们发现铁钉、大头针这些能被吸住的都有铁的成份。

师:都有铁的成份,说的很好,这说明磁铁它有一个什么性质呢?

生:磁铁能吸铁。

师出示一张小卡片,上写有“能吸铁”。

师:老师今天来的匆忙了,没有带双面胶,同学们想个办法,怎么把这张小卡片贴在黑板上?

一学生说我来,跑上来就用条形和蹄形磁铁想贴,但没有成功,另一学生说用圆的行,递上环形磁铁,教师协助把它贴好。

师:因为黑板是铁的,磁铁能吸铁,所以把纸片吸住了。那么,我们把磁铁能吸铁的这个性质,就叫磁性。(板书)

学生再次齐读课题:磁铁的磁性。

评:这里教师又创设了一个情景,让学生来想办法贴纸,但教师没有抓住为什么用圆的行,而另两种形状不行呢?应做个提示,为后面的教学做个伏笔。

 

4、录像展示实验情况(教学用时130秒)

师:同学们刚刚在实验的时候,老师抓拍了一些你们实验的镜头,让我们来看一下。

教师播放。

师风趣地问:看看录像中有没有你?

学生非常高兴在看着录像,并不时地发出笑声。

    评:以往教学中,通常采用让学生上来在实物投影当场演示实验,效果也不错,但往往又叫学生又拿器材,时间很费。本课教师创新地采用了在学生实验过程中,抓拍一些学生好的实验方法,当场放给学生看,手法新颖,学生积极性高,又节约了时间,值得推广。

 

5、测测磁性范围(教学用时835秒)

师:(边演示边讲解)刚才老师看到有个同学这样实验的,把磁铁慢慢向大头针靠近、靠近……怎么样?

生:吸住了。

师:看了这个实验,你觉得你接下去想做什么?

学生无语

师:(引导)这好比是一个气功大师,远一点吸不住,近到一定程度时吸住了……

生:如果物体离开了磁铁的吸引范围,就吸不住,进了这个范围就吸住了。

师:说的好!对,进入了这个范围就吸住,那你觉得你应该要做什么了呢?

学生无语

师:你有没有办法把这个距离测出来?

   评:教师本意通过实验现象,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想研究的内容,但实际效果好像这个设计对学生来说,有点难度。

生沉默一会,有几个学生举手。

师:有几个同学有办法了,先不要告诉我,四人一组讨论一下,并进行测量,比一比哪一组先测出这个距离!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教师指导时发现有好几组已举起了,就拍手示意实验结束。

    评:对四年级学生来说,放要多一点,如先说方法、进行检验再汇报,也显得更有序。但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主要体现在小组合作探究上。

师:哪个组的同学到投影前来,把你们刚测量的方法做给同学们看看?

一个组派两个学生上来演示。

师:在他们做的时候,请第2组做好准备。

    评:2组做好准备,更紧凑,避免不必要的提问。

生:(边演示边讲解,见图)把大头针放在0厘米的地方,磁铁沿着尺慢慢靠近,吸住了,就停下,看一下距离,是2厘米。

师:就是说你这块磁铁吸大头针的范围是……?

生:2厘米。

师:2组的方法,是不是和他们一样?

生:一样,就是结果不一样,是1厘米。

师:其他组呢?

生:1厘米、0.5厘米、1.5厘米、2厘米……

    评:不同的实验结果,就会产生问题,这也是教师所希望看到的。

 

6、比比磁性强弱(教学用时1130秒)

师:哪你们从这些数据中发现了什么?

生:越大的磁铁,它的吸引力越强。

师:其他同学有没有补充?

生:磁铁吸引力大小与它的大小有关。

师:也就是说,不同的磁铁它吸引力是不同的,也就是磁性有强弱。(板书磁性有强弱)。但是,是不是越大的磁铁磁性越强呢?

生齐声说:是。

评:这是一个很正常的想法,教师也没有当场就点明,而是进行了一个迂回战术,先顺

着学生的思路,得出一点磁性有强弱。

师:这儿有块小磁铁还有一块大磁铁,同时吸一元硬币,我请个同学感觉一下?

一女生上来实验,两块磁铁都在硬币上吸了吸。

师:你的感觉?

生:我的感觉小的磁铁吸引力要强!

生谔然,表示出有点将信将疑?!

师:这说明,磁铁的磁性强弱与它的大小没有必然的关系,也许有的同学还不相信,老师把这块磁铁送给我们班,下课的时候我们同学再试试,好不好?

评:教师没这么多磁性强的磁铁,这也许是最好的办法,同时也鼓励学生课外去实验。

师:(在黑板上贴上一块条形磁铁)不同的磁铁磁性不一样,那一块磁铁上的各部分的磁性一样吗?

有些同学举手!

师:同学们先不要告诉我,教师提个建议:四人一组,先告诉你的同伴你的猜想,然后再用实验证明你的猜想对不对?

学生小组交流,并进行实验验证,教师指导。

音乐响,学生放下器材,实验结束。

    评:再次采用了上面的办法,注重小组合作研究的培养。

师:哪个同学先发表一下意见?

生:两岸最强。

师:什么地方?

生:两边。

师:假如我们把磁铁分别标上ABC三点……(见图)   A          B            C

生:B不相同,AC相同。

生:一块磁铁上的磁性不同,AC最强,越往中间越弱。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通过实验知道的。

师:能告诉同学们你是怎么做的吗?

生:我是先让一个同学拿住磁铁,我往磁铁上放回形针,发现在AC点上能吸很多回形针,我们又试了中间,怎么吸也吸不到!

师:这说明……

生:这个实验说明AC两边磁性最强,B中间最弱。

师:(演示)老师把一盒回形针都倒在实物投影仪上,把磁铁放在上面,ABC三点都接

触上回形针,这时拿起来,你猜想有什么现象?

生:我猜想越往中间越少。

生:两边会很多……

师:好,人们拿起来看看同学们猜的对不对?

师拿起磁铁,两端多,中间没有,学生笑了。

师:这个实验告诉我们磁铁的磁性两端强,中间弱(板书磁性两端强,中间弱)

生齐念一遍

 

7、认认磁极(教学用时240秒)

师:我们把两端磁性最强的地方,叫做磁极。(板书磁极)你们看看一块磁铁磁极有几个?

生:2个。(师板书)

师:(出示蹄形磁铁)说说看这块磁铁的磁极在哪里?

一生上来点一下,很容易。

师又出示环形磁铁,没问,学生就举手。一生上来点了正面圆的两边,下面有学生纷纷举手……

师:嗯,下面同学有意见。

一生上来,把磁铁拿下,正确地点了磁铁的两极。

师鼓励:这个学生很勇敢,对,为什么不敢把它拿下来呢?

评:这一部分教学也很重要,对于条形、蹄形磁铁简单,而对于环形较难。教师还可以引伸一些更特殊的磁铁,如磁性黑板,以拓展学生的思路。

 

8、找找书本错误(教学用时155秒)

师:还有点时间,我们来做做书上45页上(见图)的实验,照书的样子做,看看哪个组最先完成?

生开始实验。

音乐响,学生恋恋不舍地坐好。

师:有没有哪个组完成了?

没有学生举手。

师:没有一个组完成?你们是不是什么地方做错了吧?

没有学生举手。

师:老师看的出,有些同学想说但又不敢说,其实,你们都没错,而是书本上做错了,这个实验更本不能完成!

师话落,学生炸开锅,教师微笑不语……

师:其实书本和专家并不都是权威,老师也有说错的时候,希望同学们以后勇敢一些,对于错误敢于说出来。

评:书本、专家并不是权威,而往往学生不敢对书本、专家甚至教师说的话说不!教学中教师适时地鼓励学生要敢于说不,敢于提出错误,我觉得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非常重要,我们不能把学生训练成一只只小绵羊!

 

三、小结延伸(教学用时50秒)

师:今天这堂课我们知道了磁铁能吸铁,这个性质叫磁性;磁性有强弱;磁铁的两端磁性最强,叫磁极,中间磁性最弱。磁铁还有许多奥秘,如磁铁断了会怎样?为什么能指示南北?等等,希望同学课外多去找资料研究,下次上课我们再交流。

生:好!

师:20秒时间把实验器材照原来的样子整理好。

评:无止境,一节科学课是否成功,就看学生课外在做什么。教师要有意识、有计划地培养学生学生课外研究的兴趣,把学生从课堂上的40分钟引向课外,并可以设计几个与单元有关的、有趣的实验,鼓励他们课外积极地去探究与课堂内容有关的科学知识。把学生引向课外去,将有几倍于课堂40分钟的教学效果,将为学生终身受用。此外,每节下课前,要求学生整理好实验器材,一方面科学教师一般带2个以上平行班,整理好器材有利于下一节的教学,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

 

TOP
10#

《磁铁的磁性》课堂实录及反思

执教时间:2004124

执教班级:平湖市钟埭小学五1

执教教师:平湖市艺术小学蒋明

一、激趣导入(教学用时124秒)

师:(手拿胸花)穿西服佩戴胸花,显得更有精神,不过用大头针把它别在衣服上,会把衣服弄破,老师就把花放在(右)胸口,会怎样?

生(笑):当然会掉下来。

师尝试一下,花果然掉下来。

师:也许老师放的位置不对,胸花一般别在左胸,这一边也试试,会怎样?

生:还会掉下来的。

    师再试,花却没掉下来。学生先诧异,继而纷纷举手

师:怎么,花没掉下来?你有什么意见?

生肯定地说:老师,你的口袋里放了吸铁石!

下面学生纷纷嚷嚷,肯定是的,肯定是的……,师笑着取出口袋中的磁铁。

师:老师是在口袋里放了一块吸铁石,不过,吸铁石科学上有一个名字叫什么?

生齐答:磁铁。

师:对,这也是今天我们要上课的内容。(板书磁铁)

师:磁铁俗称吸铁石,不过在课堂中我们要注意科学语言,我们应该把它叫……

生齐答:磁铁。

   评:一堂课的导入很重要,恰当在创设环境,一下子就把学生从课外吸引到课堂内,并对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在本课教学中,我设计了口袋里的磁铁吸胸花这个情景,开始如学生猜测的会掉下来,然而第二次的猜测出呼学生的意外,花并没有掉下来。当然,四年级的学生对这方面的经验并不缺乏,很容易猜出是磁铁。

 

二、课文新授

1、说说磁铁(教学用时24秒)

师:哪个同学说说看,在我们生活中,哪些物体上有磁铁?

生:门后面。

师:并不是所有的门上有磁铁,有些门上有。

生:电视机里,电话机里

生:剪刀。

师:剪刀?

生:是,有的!

师:这老师没见过,其他同学见过吗?

生:没。

师:那下次请这个同学带来,让我们看看,好不好?

    评:在教学中要善于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一次不经意的打击,可能会影响学生一辈子。虽然我没见过带有磁铁的剪刀,但并不意味着没有,所以我很有效在保护了该学生的积极性,肯定他的意见,并鼓励他能把有磁铁的剪刀或资料带来给同学们欣赏一下。

生:铅笔盒上有。

师:那位同学的铅笔盒上有?给同学们看看?

生拘束,没人举手说有。

师笑着说:没关系,不要太拘束,想到什么就说什么。说说磁铁,你们已经知道些什么知识?

   评:由于借班上课,学生较拘束,教师在鼓励的基础上,巧妙地转移教学内容。

甲生:磁铁分两极,有s极、n极。

师:你有没有预习过课文?(生点头)

乙生:磁铁有两个磁极。

评:看的出四年级的学生对磁铁已有相当的理解,所以这个教学内容应该放到二年级。生举手较少,可能是不熟悉的原因

师:和刚才同学讲的意思是一样的,从今天这堂课开始,我们学习《磁铁》这个单元,就是来了解一下,磁铁到底有哪些性质!

 

2、玩玩磁铁(教学用时5分)

师:我们今天这堂课的第一个实验就是玩磁铁。以前同学们有没有玩过磁铁?(有些学生说有)今天我们就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老师给每个组准备了一套实验器材,比一比哪个组玩磁铁的方法要多;在做的过程中,老师给每个组发一个牌子,上面写有一样东西,这个东西可能你桌上有,可能没有,你们讨论一下,这样物体能不能被磁铁吸住?还有3号同学,你注意了,在你的抽屉里有一个惊喜(一块大磁铁)。现在开始做……

    评:在“玩中学,学中玩”,对学生较熟悉的磁铁,教师还是放手让他们玩,不要给他们一个框架

学生实验;

教师发牌子,每组1~2块;

教师边巡视,边拍摄学生实验情况,拍摄完(约一分钟),马上连接到实物投影仪上,做好播放准备;

教师在黑板上的方框里贴上“不能吸住“及”能被吸住“两张纸片。

录音机音乐响,学生放下器材,实验完毕。

师激励:音乐响的时候,第一组的小朋友最先做好,特别快,等会我们再比比哪个组快,好不好?

   评:一个良好的实验习惯培养很重要,对于实验教学难控制的就是纪律问题,特别是实验结束,大都学生还是恋恋不舍,这也是情理之中。比起扯着嗓门儿喊,音乐响表示实验结束效果要好的多,再加上教师适时的鼓励,纪律难的问题也不难解决。

 

3、了解磁性(教学用时550秒)

师: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在发下来的牌子中,我们把你认为能被磁铁吸住的贴在一起,不能被吸住的贴在一起,请每个组的2号同学上来贴。(内容见板书)

学生上来贴磁性卡片。在贴的过程中,下面有学生说错了错了,有两个同学上来调换了卡片的位置。

师:假如你们这个组同学贴的有意见,可以上来纠正!

又有两个学生上来把一元硬币和铜丝从“不能吸住”调换到“能被吸住”。

    评:贴一贴,动一动,课堂就活跃起来。在贴的过程中,有意识地让学生学会用分类的方法了解多种物体的共性。在教学中,教师鼓励小组中发现错误,及时修改,注意到了实验小组这个小集体,培养小组合作的精神。

师:如没有再修改了,我们来校对一下。教师念,你们认为是对的,就用手势打“√”,你们认为错的,就用手势打“×”。不能吸住的有橡皮、铜丝、塑料尺……

师突然发现有学生在讲铜丝时打“×”

师追问:铜丝,认为打“×”的请站起来,这样老师看的清楚。

约有13、4个学生陆续站了起来

师:你们认为铜丝怎样?

站着的学生稀稀拉拉地说:能被吸住,坐在位子上有的说,不能、不能……

师:桌子上老师给你们准备了铜丝,给你们20秒的时间,再检验一下。

学生马上开始检验,教师微笑着在讲台上看他们做,没有下去巡视。

音乐声响,学生停止实验坐好。

师:现在的意见,铜丝……

学生纷纷都打“√”

教师继续念不能吸住、能被吸住的名称,学生用手势表示对、错……

评:校对用手势表示对错,再一次让学生动起来,使学生一直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对教学中出现的铜比能不能被吸住这个问题,教师并没有把答案强加给学生,而是鼓励学生再次用实验验证,自始自终,教师并没有说什么答案,而学生通过实验自己真正掌握了,应该说这个答案学生一辈子也不会忘记。

师:(指着能被吸住的物体问)这些能被磁铁吸住的物体,他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生:我们发现铁钉、大头针这些能被吸住的都有铁的成份。

师:都有铁的成份,说的很好,这说明磁铁它有一个什么性质呢?

生:磁铁能吸铁。

师出示一张小卡片,上写有“能吸铁”。

师:老师今天来的匆忙了,没有带双面胶,同学们想个办法,怎么把这张小卡片贴在黑板上?

一学生说我来,跑上来就用条形和蹄形磁铁想贴,但没有成功,另一学生说用圆的行,递上环形磁铁,教师协助把它贴好。

师:因为黑板是铁的,磁铁能吸铁,所以把纸片吸住了。那么,我们把磁铁能吸铁的这个性质,就叫磁性。(板书)

学生再次齐读课题:磁铁的磁性。

评:这里教师又创设了一个情景,让学生来想办法贴纸,但教师没有抓住为什么用圆的行,而另两种形状不行呢?应做个提示,为后面的教学做个伏笔。

 

4、录像展示实验情况(教学用时130秒)

师:同学们刚刚在实验的时候,老师抓拍了一些你们实验的镜头,让我们来看一下。

教师播放。

师风趣地问:看看录像中有没有你?

学生非常高兴在看着录像,并不时地发出笑声。

    评:以往教学中,通常采用让学生上来在实物投影当场演示实验,效果也不错,但往往又叫学生又拿器材,时间很费。本课教师创新地采用了在学生实验过程中,抓拍一些学生好的实验方法,当场放给学生看,手法新颖,学生积极性高,又节约了时间,值得推广。

 

5、测测磁性范围(教学用时835秒)

师:(边演示边讲解)刚才老师看到有个同学这样实验的,把磁铁慢慢向大头针靠近、靠近……怎么样?

生:吸住了。

师:看了这个实验,你觉得你接下去想做什么?

学生无语

师:(引导)这好比是一个气功大师,远一点吸不住,近到一定程度时吸住了……

生:如果物体离开了磁铁的吸引范围,就吸不住,进了这个范围就吸住了。

师:说的好!对,进入了这个范围就吸住,那你觉得你应该要做什么了呢?

学生无语

师:你有没有办法把这个距离测出来?

   评:教师本意通过实验现象,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想研究的内容,但实际效果好像这个设计对学生来说,有点难度。

生沉默一会,有几个学生举手。

师:有几个同学有办法了,先不要告诉我,四人一组讨论一下,并进行测量,比一比哪一组先测出这个距离!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教师指导时发现有好几组已举起了,就拍手示意实验结束。

    评:对四年级学生来说,放要多一点,如先说方法、进行检验再汇报,也显得更有序。但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主要体现在小组合作探究上。

师:哪个组的同学到投影前来,把你们刚测量的方法做给同学们看看?

一个组派两个学生上来演示。

师:在他们做的时候,请第2组做好准备。

    评:2组做好准备,更紧凑,避免不必要的提问。

生:(边演示边讲解,见图)把大头针放在0厘米的地方,磁铁沿着尺慢慢靠近,吸住了,就停下,看一下距离,是2厘米。

师:就是说你这块磁铁吸大头针的范围是……?

生:2厘米。

师:2组的方法,是不是和他们一样?

生:一样,就是结果不一样,是1厘米。

师:其他组呢?

生:1厘米、0.5厘米、1.5厘米、2厘米……

    评:不同的实验结果,就会产生问题,这也是教师所希望看到的。

 

6、比比磁性强弱(教学用时1130秒)

师:哪你们从这些数据中发现了什么?

生:越大的磁铁,它的吸引力越强。

师:其他同学有没有补充?

生:磁铁吸引力大小与它的大小有关。

师:也就是说,不同的磁铁它吸引力是不同的,也就是磁性有强弱。(板书磁性有强弱)。但是,是不是越大的磁铁磁性越强呢?

生齐声说:是。

评:这是一个很正常的想法,教师也没有当场就点明,而是进行了一个迂回战术,先顺

着学生的思路,得出一点磁性有强弱。

师:这儿有块小磁铁还有一块大磁铁,同时吸一元硬币,我请个同学感觉一下?

一女生上来实验,两块磁铁都在硬币上吸了吸。

师:你的感觉?

生:我的感觉小的磁铁吸引力要强!

生谔然,表示出有点将信将疑?!

师:这说明,磁铁的磁性强弱与它的大小没有必然的关系,也许有的同学还不相信,老师把这块磁铁送给我们班,下课的时候我们同学再试试,好不好?

评:教师没这么多磁性强的磁铁,这也许是最好的办法,同时也鼓励学生课外去实验。

师:(在黑板上贴上一块条形磁铁)不同的磁铁磁性不一样,那一块磁铁上的各部分的磁性一样吗?

有些同学举手!

师:同学们先不要告诉我,教师提个建议:四人一组,先告诉你的同伴你的猜想,然后再用实验证明你的猜想对不对?

学生小组交流,并进行实验验证,教师指导。

音乐响,学生放下器材,实验结束。

    评:再次采用了上面的办法,注重小组合作研究的培养。

师:哪个同学先发表一下意见?

生:两岸最强。

师:什么地方?

生:两边。

师:假如我们把磁铁分别标上ABC三点……(见图)   A          B            C

生:B不相同,AC相同。

生:一块磁铁上的磁性不同,AC最强,越往中间越弱。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通过实验知道的。

师:能告诉同学们你是怎么做的吗?

生:我是先让一个同学拿住磁铁,我往磁铁上放回形针,发现在AC点上能吸很多回形针,我们又试了中间,怎么吸也吸不到!

师:这说明……

生:这个实验说明AC两边磁性最强,B中间最弱。

师:(演示)老师把一盒回形针都倒在实物投影仪上,把磁铁放在上面,ABC三点都接

触上回形针,这时拿起来,你猜想有什么现象?

生:我猜想越往中间越少。

生:两边会很多……

师:好,人们拿起来看看同学们猜的对不对?

师拿起磁铁,两端多,中间没有,学生笑了。

师:这个实验告诉我们磁铁的磁性两端强,中间弱(板书磁性两端强,中间弱)

生齐念一遍

 

7、认认磁极(教学用时240秒)

师:我们把两端磁性最强的地方,叫做磁极。(板书磁极)你们看看一块磁铁磁极有几个?

生:2个。(师板书)

师:(出示蹄形磁铁)说说看这块磁铁的磁极在哪里?

一生上来点一下,很容易。

师又出示环形磁铁,没问,学生就举手。一生上来点了正面圆的两边,下面有学生纷纷举手……

师:嗯,下面同学有意见。

一生上来,把磁铁拿下,正确地点了磁铁的两极。

师鼓励:这个学生很勇敢,对,为什么不敢把它拿下来呢?

评:这一部分教学也很重要,对于条形、蹄形磁铁简单,而对于环形较难。教师还可以引伸一些更特殊的磁铁,如磁性黑板,以拓展学生的思路。

 

8、找找书本错误(教学用时155秒)

师:还有点时间,我们来做做书上45页上(见图)的实验,照书的样子做,看看哪个组最先完成?

生开始实验。

音乐响,学生恋恋不舍地坐好。

师:有没有哪个组完成了?

没有学生举手。

师:没有一个组完成?你们是不是什么地方做错了吧?

没有学生举手。

师:老师看的出,有些同学想说但又不敢说,其实,你们都没错,而是书本上做错了,这个实验更本不能完成!

师话落,学生炸开锅,教师微笑不语……

师:其实书本和专家并不都是权威,老师也有说错的时候,希望同学们以后勇敢一些,对于错误敢于说出来。

评:书本、专家并不是权威,而往往学生不敢对书本、专家甚至教师说的话说不!教学中教师适时地鼓励学生要敢于说不,敢于提出错误,我觉得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非常重要,我们不能把学生训练成一只只小绵羊!

 

三、小结延伸(教学用时50秒)

师:今天这堂课我们知道了磁铁能吸铁,这个性质叫磁性;磁性有强弱;磁铁的两端磁性最强,叫磁极,中间磁性最弱。磁铁还有许多奥秘,如磁铁断了会怎样?为什么能指示南北?等等,希望同学课外多去找资料研究,下次上课我们再交流。

生:好!

师:20秒时间把实验器材照原来的样子整理好。

评:无止境,一节科学课是否成功,就看学生课外在做什么。教师要有意识、有计划地培养学生学生课外研究的兴趣,把学生从课堂上的40分钟引向课外,并可以设计几个与单元有关的、有趣的实验,鼓励他们课外积极地去探究与课堂内容有关的科学知识。把学生引向课外去,将有几倍于课堂40分钟的教学效果,将为学生终身受用。此外,每节下课前,要求学生整理好实验器材,一方面科学教师一般带2个以上平行班,整理好器材有利于下一节的教学,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

 

TOP
11#

《磁铁的磁性》教学反思:

科学课是一门新课程,现行的《科学》教材在编写上由过去的“一英里宽,一英寸深”向“一英寸宽,一英里深”的趋势发展,要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保持或发展儿童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将其化为学习的问题。走进新课程近一年来,特别是这次执教平湖市钟埭小学五1班的《磁铁的磁性》后感受颇深,现就以下几点一起与各位讨论:

一、成功与体会

1、做到真正尊重学生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师要真诚地认识到自己是为学生服务的,既然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那就必须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叶老的话就要是把学生当作课堂的主人,因此,我在教学中非常注意呵护学生的积极性。如在教学中,一个学生说有带有磁铁的剪刀,虽然我没见过带有磁铁的剪刀,但并不意味着没有,所以我并没有以我没见过或不可能的语言来否定学生有意见,更没有讽刺打击,而是鼓励他能把有磁铁的剪刀或资料带来给同学们欣赏一下。因为我觉得一次不经意的打击,可能会影响学生一辈子。此外,因为是和学生第一次接触,学生比较拘束,我也多次用一些激励的语言来鼓励学生多发言。

2、找准聚焦

聚焦就是学生都对这一个问题感兴趣,只要一提出,能引起全班学生的共鸣,他们就有了探究的兴趣。兴趣是每一个人做好一件事的主要因素,只要学生对事情感兴趣,就能激发他们对事物探究的潜能,就能激励学生对事物进行不断的探究活动。本课的激趣导入,使学生一下子对磁铁产生了浓厚的研究兴趣很自然地进入了新课;教学中对磁铁能不能吸铜丝又是一个聚焦,教学中我恰当地选择了让学生自己再次实验的方法,相信这个结论,学生一辈子也不会忘记。
   
3、正确认识科学探究活动

新课程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因此,探究不是唯一的学习模式,在科学学习中,灵活和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策略是必要的,避免为运用而运用,脱离学生的实际。在本课教学中,因为磁铁对四年级学生来说是非常熟悉的,所以我“放”的较多,比较注重对小组合作探究的培养,科学实验以“玩磁铁”为主,让学生在玩中学习,在玩中发现问题并鼓励通过实验来验证。

4、教师的引导是关键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地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大家也知道科学学习以探究为核心,所以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教师的专业引领与指导显得很重要。该什么时候指导,指导的程度如何?这都是需要教者适时把握的。过早或过难的引导,学生思考得不够成熟,丧失了反思的机会。过迟地或过易的引导,学生由于长时间地碰到难题而没有得到解决,会丧失以后探究的信心。在引导学生测量磁性的范围时,我的本意超出了学生的接受范围,学生一下子反应不过来,这一点值得探讨。此外,我在教学中比较注重气氛的调节,利用教学内容,通过手势表示对错、学生演示、录像、实验等手段,以调节他们的学习心向,保持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

5、“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教教材“的教学,常常把目标单一地定位在教知识,“用教材教”则是在更大程度上把知识的教学伴随在培养能力、态度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情况,确定他们的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学习的策略,从而合理地创造性地用好教材,以便因材施教。本节课我并没有按照教材上教学步骤进行教学,而且还进行了取舍,舍去了形状的教学,加进去了磁性范围的测量及找找书本上错误两个内容。另外由于前面一些问题讨论时间较长,以至后来书本中证明磁性强弱的小铁珠的实验没来的及做,我感觉在教学中如出现“教学亮点”时,应充分加以拓展、挖掘,不要担心教学时间的不够,再加上现在《科学》新教材都是进行单元教学的,完全可以在下节课完成本节课中没有完成的内容。

6、课外延伸求拓展

在课后研讨中,许多老师都提到了课外研究是不是一句空话?确实,现在很时髦让学生课外研究!本节我也在小结中,安排了学生继续在课外研究磁铁。但是不是真的研究了呢?应怎样做呢?省教研员喻百军老师说的好,关键在检查和运用适当的激励机制!在平时教学中,我布置学生的课外探究,在下一节教学中总要询问学生有没有研究?怎样研究的?并表扬和奖励哪些去学习、研究的学生。虽然以前在每次询问中,了解到学生在家进行研究的人不多,但一年后,明显地多了起来。我想只要继续加强检查和表扬,坚持一段时间后,在课外主动研究、学习的学生肯定会越来越多!

 

二、不足与改进

1、调节心态,把握自己

   本节课最大的败笔是自己没有调节好心态。可能因为是和学生第一次接触,学生对自己的教学习惯不大熟悉的原因,因此学生发言的不大多,沉闷现象较多。而自己也受学生影响,放不开,没有充分发挥自己幽默风趣的特长,相反可能比学生还拘束,这也可能是自己没有做好充分准备的原因。

2、进一步关注课堂教学的质

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把握好重点,并围绕这个点,做深做透,通过完整的探究过程,让学生获得理智能力的发展的责任。而千万不能浪费时间蜻蜓点水式的面面俱到,让学生跟着你草草收场。此外,还要严格控制活动中的变量,每次只可以有一个变量,让学生从中发现变化,以保证探究体验活动的严密性与正确性。因为假若变量过多,孩子们则会产生混乱,还会分散注意力。因此与其热热闹闹,丰富多彩,还不如减少两个活动或某些环节,保证充分地时间,把每一部分做透了,做细了,那么学生的收获可能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上的了。一年来,我实施新课程的感觉,自己可能比较注重完美,“面面俱到”是值得我深思的问题。

3、在生活探究中寻找科学

科学课程标准提出:“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在总目标的表述中强调,科学要以学生的主体探究学习为主,从日常生活中寻找科学,尊重客观事实,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从而真正体验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在本课教学中,我前面注意到了在生活中找磁铁,但后面没有如何把磁铁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进行挖掘。

4加强学习,使自己能进一步成长和发展

新课程的实施赋予教师一定的专业自主权,同时对教师的教育理念、知识结构、教学技巧、科研能力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在原有基础上获得一定的专业发展方能满足这些要求,才能适应新课程的实施。所以首先要自创条件加强同事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因此我要多向指导教师请教,多向专家请教,多学习杂志上教学案例,勤思考,使自己进一步加深对新理念的理解、加快对新方法的掌握,避免摸索的盲目性。

TOP
12#

把火熄灭

——教科版《科学》六上《热与燃烧》单元第7课时

                                                                     执教人:浙江省平湖市艺术小学蒋明(314200

【单元分析】

本单元共有八个课题,内容可分为两大部分,前半部分主要观察研究热和热传递现象,后半部分则重点探究由热引起的燃烧现象。“热”部分的主要活动有:了解生活中有哪些热源,我们的身体可从哪些途径获得热能;观察热传递的过程;感知不同材料物体的传热速度;选择使用合适材料控制热传递的速度等。“燃烧”部分的主要活动有:观察燃烧现象;探究燃烧与温度和空气的关系;了解人类对火的利用;学习如何安全用火等。

【课时分析】

通过前面几课的学习,学生知道燃烧需要两个条件:达到燃点,火焰周围要有氧气,学生还发现了蜡烛火焰隔绝空气就会熄灭。本课的教学,教材首先通过让学生解释“灯帽罩住火焰后,火焰很快就熄灭了”这一现象使他们的知识产生迁移,这是教材结构产生的结果;紧接着教材通过“平时,我们还用什么方法来灭火”这一问题,引发学生已有的认识及生活经验,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将使学生从燃烧的两个条件进行思考。这部分的教学,关键是要把学生的思路打开,为下一个研究活动作好铺垫。

经过上一部分的研究活动,学生们原有的经验已经被充分调动起来了,他们开始思考为什么这些方法能灭火。课文根据物体燃烧需要的两个条件,安排了两个活动。活动一引导学生从燃烧的一个条件一一 “氧气 ”去考虑灭火,活动二是引导学生从燃烧的另一个条件一一 “燃点”去思考灭火的。

本课教材取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因此,在教学中,自然而然地引出了如何在生活中的运用这个教学环节。教学内容一:消防队是怎样灭火的 ? 这就引出了灭火器,尝试制作并使用一下灭火器。教学内容二:提出油锅着火应该用什么办法熄灭它 , 这是一个延伸与拓展的活动,学生马上会将刚刚产生的认识进行迁移与运用,教师在教学中不要忽视这个教学环节,这个教学环节对学生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这个活动与上两个研究活动一起构成一个结构 , 产生了另外的一个意义 , 也就是灭火的原理一样方法却不一样 , 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

【课时目标】

过程与方法
                    
:经历一个根据燃烧必要条件进行灭火的活动过程;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灭火方式,并且能对这些灭火方式的原理做一些解释;

2、初步学会使用灭火器,尝试制作一个灭火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活动过程中学习科学实验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探究周围事物的兴 趣和好奇心。

【教学思路】

1、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教学内容从生活中来,并报务于生活。

2、对生活中的现象,提出假设,并用实验、联想等方法,对原理进行阐述。本课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努力使学生在课堂内带着问题来,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

4、教师力求以科学实验的魅力、教师语言的幽默来调动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经历一个根据燃烧必要条件进行灭火的活动过程。

【教学难点】  了解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灭火方式,并且能对这些灭火方式的原理做出解释。

【实验器材】  酒精灯、纸盒、火柴、蜡烛、灭火器、烧杯、水。

                制作灭火器的材料:汽水灭火装置,醋、小苏打灭火装置。

【课时安排】  一课时

TOP
13#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师生互动过程

教学思路

一、

猜谜导入

 

 

 

二、

课文新授

㈠、学生自行研究灭火方法。

 

 

 

 

 

 

 

 

 

 

 

 

 

㈡、灭火器模拟实验

隔绝氧气的补充教学

 

 

 

 

 

 

 

 

 

㈢、水为什么能灭火

 

 

猜谜:一个人举起双手,打一字谜。

物体燃烧需要什么条件?(板书:有氧气  温度达到燃点)

今天我们要研究的是:如何把火熄灭?

 

  1、什么情况下物体不能燃烧,

提示:我们研究灭火是不是也从氧气和燃点这两方面来考虑呢?(隔绝氧气,温度低于燃点)

  2、学生自行研究,完成研究报告

选择研究内容,说说生活中利用这个原理灭火的方法,并设计一个模拟实验,自行考虑需要些什么材料?

要完成这个研究报告,你认为需要多长时间?

你们小组设计好后,让老师看一下,有没有材料。有的话,我们做一做。

  3、学生汇报研究情况。(两个内容各选一组,其它补充)

师板书:灭火器,盖泥沙,拍打,吹灭,浇水……

师在学生讲述中演示酒精灯操作方法,并说明酒精灯灭火原理。

 

1、出示三种灭火器图片,观看二氧化碳灭火器录像,并利用干粉灭火器实物进行讲解。

2、讨论怎样制取二氧化碳?

   提示:生活中我们吃的哪些东西中有二氧化碳?

         三年级科学课中学过的哪两样物体混合会产生二氧化碳?

  3、讨论实验装置,让学生画图表示。

  4、学生汇报,师补充实验要点。

5、学生实验: 制二氧化碳并灭火

 

过渡:消防队员除了用灭火器灭火外,还用什么办法?

灭火器只能灭一些小火,对大火,不能用隔绝空气的方法了,哪为什么水能灭火呢?

1、学生活动:对比实验

老师提供器材:两张小纸条,水,火源(蜡烛和火柴)

你能不能根据这些器材设计一个实验?

可能一:将纸条烧着,然后用水浇灭。

让学生猜猜谜,复习一下旧知识,在轻松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地进入课堂教学。

 

因火对五、六年级的学生并不陌生,一些灭火的现象学生也非常熟悉。因此在本课教学中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行设计灭火模拟实验,完成研究报告。不过,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估计大部分要选择研究的内容是隔绝氧气。

学生设计的方案拟情况决定是否让其在全班同学面前演示。

 

 

 

  三种灭火器,作为课本知识的拓展。

 

 

通过讨论、制作灭火器,进行模拟实验,有利于更好地巩固隔绝氧气能灭火的知识,并使一些学生的认识从模糊到清晰。

 

 

消防人员的两大武器,学生很容易想到。在教学中起到过渡作用。

 

 

 

 

 

 

 

 

 

 

 

 

 

 

 

 

 

 

 

 

㈣、

新授小结

 

 

 

 

三、

联系生活

课外延伸

 

 

 

 

 

 

 

 

 

 

 

 

 

 

 

四、

整理器材

可能二:将一干纸条和一湿纸条分别慢慢靠近蜡烛的火苗,观察出现的现象?

2、教师导:假如继续把湿纸在火上烧,猜想会怎样?

  说说湿纸燃烧的过程:水吸引热量蒸发,水干了,纸再燃烧。说明有水的纸是烧不起来的。

为什么纸有水,就烧不起来呢?

3、师述:水在常态下(解释下常态)最高温度是100℃,纸的燃点是130℃。因此,把水泼在燃烧物上,吸收了热量,使使燃烧物的温度最多保持在100℃,没有达到燃点,火就来了。

4、拓展:在语文写作课中做过用纸盒烧水的实验,这个实验也说明了这个道理。希望同学们回家在家长的帮助下做做。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根据物体燃烧必须要有氧气、要达到燃点这个道理,因此我们要灭火,采用的原理就是要隔绝氧气、把温度降低于燃点,常采用的方法是灭火器,盖泥沙,拍打,浇水,吹风等。

 

1、家里烧菜时,当油锅着火了,我们应该用什么办法灭火?(可以用锅盖、毛巾、围巾等)

能不能用二氧化碳或浇水,为什么?

  教师说明灭火的方法很多,但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方法进行灭火。

2、当发生失火时,我们该怎样做?联系课文说说逃生时注意什么?

  我们要学会保护自己,把身体淋湿或用棉被包住身体等。

3、今天我们研究的是如何把火熄灭,那如何让火燃烧的更长一点时间呢?还有如何取火呢?等等,还有许多问题等待同学们去研究、探索,当然要在安全的条件下去研究、去探索。

  4、今天上课的内容下课后请课代表发一下。

 

组织学生整理好实验器材。

 

 

这个环节设计目的是通过实验活动促进学生进一步思考,了解水灭火的原理,加深对水能灭火的认识。纸盒烧水作为拓展。

当然,设计这个实验,可能有点难度,大部分学生可能想到的方法是可能一。

 

 

 

 

 

 

 

通过小结,归纳学生头脑中零散的知识,加以巩固。

 

 

 

这是一个延伸与拓展的活动,将学生刚刚产生的认识进行迁移与运用,这个教学环节对学生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并与上两研究活动一起构成了一个整体。同时,也体现了科学课教育取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教学,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带着更多的问题离开教室,鼓励学生课外去研究、去探索。一堂科学课是否成功,关键是看学生课外在做什么?

 

 

 

整理好器材,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TOP
14#

《把火熄灭》研究报告

组长(记录员)学号:       ,组员学号:                 

 

1、我们小组研究的内容是:

     )隔绝氧气,(      )温度低于燃点。

 

2、我们小组认为,在生活中有以下几个方法是利用  隔绝氧气温度低于燃点  来灭火的:

 

 

3、我们小组可以设计一个灭火模拟实验,需要的器材有:

   火柴,蜡烛,

 

 

4、我们小组设计的模拟实验用图表示是这样的:

 

 

 

 

 

蒋老师的话:

完成好以上的内容后,尝试把你们组设计的灭火模拟实验做一下,如要需要器材,问问老师有没有。老师祝你实验成功!

TOP
15#

试谈新课程下小学生应具备的科学素养

浙江省平湖市艺术小学蒋明

邮编314200

电话13356057878

《科学课程标准》是把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课程的宗旨的,并且认为科学这门课程对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哪什么是科学素养呢?科学素养是指公众对科学所应了解的程度,其名称是由文化素养引申而来的。科学素养一词译自英文scientific literacy。素养和素质含义接近,但素养与素质相比更强调后天修习涵养的作用,即学习提高的重要性。通常对科学素养还有许多其他的表述,如了解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具有科学精神、科学意识、科学行为习惯等等。

笔者认为,在新课程下小学生应具备的科学素养,主要是意识、兴趣、习惯的培养。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养成质疑的习惯、探寻原因的意愿、独立思考的水平、制定计划的技能、科学实验的本领、表达交流的层次、再次质疑的能力等科学素养的培养。

一、养成质疑的习惯

“我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我只不过是喜欢寻根问底追究问题罢了!”这是世界科学大师爱因斯坦对他的卓越创造才能的解释,我国现代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只是一问”,科学探究正是从问题开始——人们从问题进入科学探究。而在教学实践中还大多存在着“教师问学生答,学生跟着老师的提问跑”的现状,这样只会削弱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

在《科学课程标准》中,对提出问题的具体内容标准是: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能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比较和评价。因此,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就显得尤为重要。

1、培养质疑情感

外国专家评价说:“中国孩子能在国际奥林匹克竞赛中拿金牌,却不善于提问题。”是什么原因造成我们的孩子不敢质疑的?调查发现,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原因一是家长、教师对学生的提问特别是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往往是缺乏耐心,对孩子提出的问题不是敷衍了事,就是嘲笑打击,造成学生缺乏自信,不敢再提问题;原因二是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质疑缺乏鼓励和引导,满足于“还有没有问题?”、“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养成了学生不懂装懂、懒于质疑的习惯。

因此,教师要努力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健康愉快的质疑氛围,建立学习合作小组、激励评价等手段,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形成“敢于质疑的才是会学习的学生”“不怕提不好,就怕不敢提”的观念。努力营造一个民主、宽松、平等、合作的课堂氛围,让他们在没有歧视和嘲讽的学习环境中,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他们充分享受质疑带来的快乐。

2、掌握质疑形式

从心理学角度看,好问和好奇是学生的天性,教师要善于运用这份天性,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让学生学会把在学习中有价值的问题提出来。教师首先要做好示范,学生的一切活动都是从模仿开始,质疑也是一样,教师要注意质疑的“言传身教”;其次,要鼓励学生在学习、实验、作业、生活中,对知识和方法等自我进行的质疑和思考;再次,要多维互质,即在学习活动中,要“师生互质”、“生生互质”,鼓励学生要大胆地向老师、向教材、向权威质疑。

3、学会质疑方法

质疑要寻求不同的方法,常见的有比较质疑、顺向质疑、逆向质疑、联想质疑、假设质疑、求异质疑、批判质疑等。要鼓励学生在难点处质疑、在困惑处质疑、在错误处质疑、在答案中质疑、在方法上质疑……达到在无疑处生疑,在有疑处释疑的目的。

二、探寻原因的意愿

探寻原因的意愿指的是面对一个问题,产生去回答问题、解答问题的愿望。问题往往表述为“为什么……”的形式,是作为某事物的结果或某推理的结论提出来的,回答这个“为什么”就在于找到所以产生结果的原因或所以产生结论的前提,因此,其实质是寻找“原因”。探寻原因的意愿就是解决问题的愿望。

具有探寻原因的愿望,在遇到问题挑战时就能够克服问题中的障碍,从条件趋向目标,即为解决问题。而为了解决问题,首先要运用自己已有的全部经验,对原因,即对障碍的解决做出猜想。教学中,老师应该积极鼓励学生对一些现象、事物大胆地进行猜想,并努力去寻求答案。

最经典的例子是瓦特发明蒸汽机,瓦特小的时候,看见炉子上壶里的水沸腾了。蒸汽把壶盖顶了起来,瓦特从中产生了疑问,继而契而不舍地进行研究,长大后发明了蒸汽机,成为著名的发明家;又如在教学中  设计了“蜗牛一分钟能爬多远”这个活动,蜗牛是每个学生都熟悉的,但可能从来没有一个学生想研究蜗牛一分钟能爬多远;再如四下科教版《食物》单元中《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面包发霉了》等课中的活动设计,这些都是学生平时看到却不大会产生问题的事情,教材设计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中一些平常的事或现象,特别是对认为很正常的事或现象,产生探寻原因的意愿。

因此,在科学教学中,要注重“猜想”、 “假设”或“为什么”这些探究环节,注重对学生意识的培养。学生产生探寻原因的意愿,一个老师的启发、引领和点拔极为重要。

三、独立思考的水平

独立思考往往和问题结论联系在一起。在《科学课程标准》中,关于“思考和结论”的具体内容标准有: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现象作合理的解释;能考虑对同一现象做不同的解释;能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将探究的结果与假设相比较。

在这个思考和结论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特别是养成独立思考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独立思考是个性发展的主要特点之一。实际上,独立思考并做出结论的过程就是自我监控的过程。特别是高年级学生,要学会考查自己的学习有没有达到目标,学习中自己收获多少,把探究结果与假设相比较正是自主学习——自我监控的重要环节。

如在四下《磁铁》单元《认识磁铁》一课教学中,有个环节是让学生说说磁铁在生活中的运用,一学生讲到生活中有磁性剪刀。显然,这个磁性剪刀是生活中没有的,但其想法有创新,也是独立思考的结果。因此,教学中老师并没有轻易地否定学生的说法,只用自己“第一次听说”,“下次带来让老师和同学们看看这个磁性剪刀有什么与众不同”,肯定了学生的独立思考,敢于想像的精神。

又如在科学课教学中,教师经常针对某个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假如在讨论这个教学环节前,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一段时间,再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那么,学生讨论中也不会出现信口开河的现象,腼腆不善于表达、反应较慢的学生也有时间通过考虑有了讨论的素材。从另一个角度讲,这也是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一个有效手段。

 

四、制定计划的技能

在《科学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的第4个环节就是制定计划,其具体内容标准为:“能提出进行探究行动的大致思路;能对自己或小组提出的探究问题做出书面计划”。制定计划是科学探究中十分关键的一步,它确定了探究活动的大概思路。具体探究的方式方法和途径,有利于学生得出探究的结果,特别是使探究活动趋向于教学的目标。

此外,制定计划的过程还特别有益于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例如,在科学态度方面,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探究计划,要求学生具有实事求是、严谨细致的态度,按自己所认识事物的本来发展过程制定的计划才是可行的和可实现的。所以,计划的可实现性强烈要求学生必须是实事求是,严谨细致。制定计划又是个人的(可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思考的结果,给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意识提供了空间,除了指向目标以及必须从现有条件(实事求是)出发外,没有其他条件限制,可任由学生发挥。因此,培养学生制定计划的技能,能激发学生对探究的兴趣——这是有自我动机而产生的,使学生喜欢、热爱并乐于参与科学探究,而这种乐于、热爱的体验是学生学习成功的保证。

一份完整的实验设计方案包括:实验题目、实验器材、假设可能、方法步骤、变量控制、观察记录、结果结论、交流评价等。例如:科教版《科学》四上《溶解》单元中,比较热水与冷水条件下,哪一块肥皂溶解得快?设计方案如下:

 

实验题目

比较热水与冷水条件下,哪一块肥皂溶解得快?

实验器材

大小、形状相同的肥皂两小块,两只一样的杯子,热水和冷水。

假设可能

假设肥皂在热水中溶解的快。

方法步骤

1、两只杯子里分别装上热水、冷水,水的多少一样。

2、两块肥皂同时放进两只杯子里。

3、观察比较肥皂的溶解速度。

变量控制

肥皂一样大小,水一样多,同时放入水中。

观察记录

实验结论

交流评价

 

培养学生制定计划的本领,笔者认为在小学三、四年级中以扶为主,在小学五、六年级中尝试着以放为主。设计实验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有:

1、假设验证原则。

通常,科学实验始于假设,在小学中常用的也就是假设验证原则。假设(假说、猜想)是一种尚未得到实践证明姑且认定的理论构想。假设的第一步是依据现有实验材料或现象和已知的科学知识,提出初步的假定;第二步依据初步假定,设计方案,进行实验验证,得出假定结论。在假设的引导下,研究者有目的、有预见地操纵实验条件,进行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若和假设不符合,则假设被否定;若存在差别,假设应修正;若假设得到证实,并能重复,则转化为科学理论。例如,科教版《科学》四上《溶解》单元中,在教学面粉能不能被水溶解时,假设是:面粉能被水溶解;验证是:经搅拌后,水变混浊了,看似面粉被溶解,但静止一会后,面粉沉入水底。实验结果是面粉没有被水溶解,假设被否定,再进行实验,最后得出结论。

2、变量控制原则。

变量是研究者所操纵、控制的在性质上和数量上可以变化的条件或特征。科学实验往往受到多方面的变量及其相互关系的影响和制约。如科教版《科学》三下《沉与浮》单元教学中,就要学生掌握好重量和体积这两个变量的问题,不注意这两个变量,就根本不会得出科学结论。

3、实验对照原则

一个实验通常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控制组)。实验组是施加实验变量处理的被试组;对照组是不施加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两者无关变量的影响是相等的,两组之间的差别,被认为是来自实验变量的结果,能增强实验的信度。再如,科教版《科学》四上《溶解》单元中,教学怎样溶的快?实验组的器材就是500ml的热水和5克的肥皂,对照组的器材是500ml的冷水和5克的肥皂,之间的差别就是温度的高低。

4、真实客观原则

实验的实质在于捕获事实和解释事实。捕获就是记录实验中的事实、现象、数据;解释即论证实验中的事实、现象、数据,阐明实验的因果关系,得出结论。实验过程中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真实反映客观对象的本来面目,力戒主观臆测,先入之见。

TOP
16#

五、科学实验的本领

实验(观察、制作等)是科学探究的中心环节。是指在人工控制现象发生的条件下,对现象进行感知和测量的方法。是科学实践的重要形式,是获取信息和检验理论的基本手段。在教学中,要求通过科学课的教学,使学生拥有进行实验的本领,而这一本领正好是实施科学课程、进行科学教学之所需。

分析《科学课程标准》中,对学生实验能力的要求如下:

                     实验操作技能 

        动作技能                           实验数据的测定与记录

                        实验记录技能       实验数据的处理

文本框: 实验能力                                           书写实验报告

               

                        获得信息的能力:实验观察

心智技能         处理信息的能力:实验现象的分析、综合、归纳

                        设计实验的能力:原理、方案、仪器装置、材料选用、

操作步骤、条件控制
                

通过科学课的教学,要使学生拥有进行实验的本领,我们教师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明确实验目的,强化学生实验基础理论和操作训练。科学实验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应遵照这一原则,使学生了解到科学实验在科学学科中的地位,认识到在科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指导学生进行系统化的实践。

2、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优化学生实验心理。教师要给予学生尝试错误的权力,对于他们出现的错误,应该认真帮助他们分析,耐心指导,要相信学生“人人都是创造之才”,使学生相信“我能做好”,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心理因素,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发掘他们的潜能,而对于学生的每一项进步都要及时给予鼓励,使其增强自信心,增强争取成功的勇气;

3、要努力营造宽松的实验环境,增加学生动手机会。除要利用实验室现有器材的优势之外,更要利用一些土制的器材,积极创造机会让学生“动”起来,并帮助学生在课外制定研究计划,定期开放实验室,使学生能在宽裕的时间、宽松的环境中进行各种有目的的实验活动,从而提高实验能力。

六、表达交流的层次

表达交流是科学探究的一个重要环节,人们认为,能用自己擅长的方法表达探究结果,进行交流,并参与评论,知道对别人研究的结论提出质疑也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具体内容标准有: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语言、文字、图画、模型等)表述研究过程的结果;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的观点和评议;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而“愿意合作与交流”属于对待科学学习的积极态度,是科学课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点之一。对于科学探究来说,表达有“理顺思路、总结成绩、发现问题”的功效。一般说来,想了做了但表述不出来,说明还没有真正弄清楚,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如案例“把液体倒进水里去”片断:

预测并讨论“把油、蜂蜜倒进水里”,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后思考,并进行了尝试。实验后,学生自己陈述所做所想所思并提出自己的问题:

生:我们往水里倒油。发现油先进入水中,后漂在水面上。

生:我们又先倒入油后倒水,看到水花溅起来亮晶晶的,可漂亮了。

生:我也发现油慢慢浮起来了。

生:还有些油粘在了杯底。

生:我试了几种倒法,油总是浮在上面,是不是没搅拌的缘故?
                

生:不对,搅拌后,油也会浮上来的!

……

在这个案例中,既有学生独立思考得出结论的过程,又有表达交流的过程——学生把独立思考的结果表达给老师和同学听,进行了交流,且有争议、有质疑,也有对结论的评议,达到了《科学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目标的表达和交流的要求。

生生、师生交流是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方式。通过交流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可以“优势互补”,对各人的优势迅速整合,从而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交流的过程也是互相倾听、互相学习的过程,也是互相质疑、提出问题、重新进入研究的过程。它同时也是利用合作的形式进行自我监控并以他人作为自我的借鉴,对于加深理解探究的结果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一个科学教师在教学中,要随时注意培养学生表达交流的能力。在培养学生表达交流能力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点:

1、教师言传身教,严格要求自己在课堂上口语及文字的表达。科学是一门严谨的课程,教师的语言表达必须要做到准确、科学、规范。特别是小学生,其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模仿能力相当强,因此,教师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条理性、逻辑性、连贯性,不能东拉西扯,尽力避免一些口头禅,并且要控制好教学中语言的节奏和声调,使教学语言强弱适中,给学生以一个好榜样。

2、努力为学生创设课堂表达交流的条件。首先要营造学生参加交流的民主氛围,要面向全体,避免出现好生和差生,喜欢的学生和不喜欢的学生,构建平等、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使课堂出现“师生共鸣”的和谐气氛;其次要用兴趣激发学生参加交流的欲望,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以兴趣促交流,在自然环境下提高学生的表现欲望,从而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再次要运用好表扬的武器,允许学生“说错”,恰当地对学生进行赞美和表扬,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满足感和愉悦感,会激发学生主动配合教师,参与到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中来。

3、转换师生角色。在教学中,也可转换师生角色,让学生在课堂上做一段时间的教师,由学生来讲述,并鼓励其他学生提问,让他解释,这也迫使学生要积极做好准备。这个方法适合于高年级教学。

七、再次质疑的能力

实验结果并不是唯一的,实验的结束也并不是研究的结束,而是新的问题的产生。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观察实验现象中、在实验结论中产生新的想法,提出的问题,然后再进行研究。这也是科学课生成力教学的魅力,其教学流程可设计如下:

设计方案
                                    
操作实验

提出假设
                                    
研究问题

创设情景
                                    
发现问题

         

分析现象
                                        
得出结论

联系实际
                                        
发现新问题

如实验失败

产生新问题

 

 

 

 

 

 


科教版《科学》四上《溶解》单元中《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一课教学,学生完成了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这个实验,知道了一杯水到一定程度不能再溶解食盐了,它大约能溶解X勺食盐。但当老师举起这杯盐水,让同学们思考时,他们的问题又孕育产生了:

还有没有办法让这杯水再溶解一些盐?

现已变成盐水了,那怎样再把盐取出来呢?……

又如例科教版《科学》三下《空气》单元课外拓展教学中《瓶吞鸡蛋》这个实验,在瓶中点燃了蜡烛,把熟鸡蛋(比瓶口大放在瓶口上,里面蜡烛因没了氧气,火熄灭了,然后在大气压力下,熟鸡蛋被瓶吞了进去。

学生完成实验,个个兴高采烈,但他们也随后纷纷高喊:

怎样让鸡蛋从瓶里跑出来?

新问题的产生又促使他们进行了新的实验……

 

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但早期的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从小细心呵护小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继的学习、为终身的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目录索引:

1、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课程改革学习主题构建》          杨章宏等编著                 科学出版社

3、《小学科学新课程教学法》          孙宏安编著                   开明出版社

TOP
17#

多媒体辅助《日食和月食》教学设计一二

 

《日食和月食》一课集观察、教学、实验为一身,这堂课的教学不只是为了教学,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去观察,如何去实验。为了达到这教学目的,我充分利用了多媒体这个先进的教学手段,来辅助观察、实验教学,效果较好。

1、在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是教学信息的载体,是传输信息的工具和手段。它的作用不仅是用来传递教育教学内容,还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调节课堂气氛,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学《日食和月食》一课时,我就可以借助媒体,直观形象地再现客观事物,给学生以如见其景的感受。开始上课时,出示多媒体课件:各种日食和月食的图像,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接着让学生进行实验讨论地球、月球和太阳三个天体在相互运动时出现哪些特殊位置。然后多媒体呈现三个球体相互运动形成的两种特殊位置的情境,得出日食和月食的成因。图像显示模拟逼真,渲染气氛,创造意境,使学生获得了直观印象,有助于提高和巩固学习兴趣,激发未知欲,调动学习积极性。

2、在实验教学中,利用多媒体的辅助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全面的发展。

在《日食和月食》教学中,多媒体显示三个球体运动状态时,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反复操作;另一方面让学生自己市制实验来研究日食和月食的成因。由于受到多媒体显示的启发,他们选择一些结构材料进行实验。有的同学用白炽灯代表太阳,拳头代表月球,自己的头代表地球进行实验;有的学生想到了平台投影,选择小皮球当地球进行实验,乒乓球当月亮,电筒射出的光代表太阳光,并把整个过程在平台投影仪上演示投放到大屏幕上。学生就地取材,现象明显,效果显著。

因此,在观察、实验教学中,不要仅局限于要标准的、配备的教学仪器来进行教学,就身边的一些土器材,它的效果也往往不比这些标准的差。

TOP
18#

谈小学生学科学态度的培养

浙江省平湖市艺术小学蒋明

邮编:314200  电话:13356057878

【论文摘要】情感态度是学生科学学习的动力因素,影响着学生对科学学习的投入、过程与效果;同时,情感态度也是科学教育的目标,通过对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自然现象的学习,改变学生的行为倾向,激发他们对科学学习的兴趣。因此,本文作者认为必须加强对小学生的学科学态度教育,使小学生养成勤学好问、认真细致、实事求是、合作分享、尊重他人、百折不回等正确的科学态度,这是当今小学科学教育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目标之一。

【关键词】
             培养  课堂  科学态度

 

一般来说,态度,是使一个人有行为的原动力。Krathwohl., Bloom & Masia(1964),在分析情意领域目标的内容时指出,态度对学习的过程颇有影响,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或对象所持的态度,与其学习成效可能有高度的关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提出改革的具体目标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新课标》中也认为:情感态度是学生科学学习的动力因素,影响着学生对科学学习的投入、过程与效果;同时,情感态度也是科学教育的目标,通过对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自然现象的学习,改变学生的行为倾向,激发他们对科学学习的兴趣。

基于以上理念,笔者认为,必须加强对小学生的学科学态度教育,使小学生养成勤学好问、认真细致、实事求是、合作分享、尊重他人、百折不回等正确的科学态度,这是当今小学科学教育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目标之一。

1、培养学生勤学好问的求问态度

  《新课标》中“对待科学学习”内容标准中的第一条就讲到:想知道,爱提问。启发学生乐于对周围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现象提出问题,并设法解决;鼓励学生比一比谁提的问题多,谁提的问题好。

汉代的一位唯物主义的学者王充说:“不学不问不能知也”,在他看来,学问就是由“学”与“问”这一对矛盾组成的。“学”要勤奋,勤奋学习是学生获取科学知识的主观能动性的反映,是学生从事创造性活动所必备的基本条件。“问”要善于提问,善于提问则是积极动脑思考的表现,所提的问题是有意义的。

勤学离不开思考,思考离不开提问。科学课中引导学生善于提出问题或发现问题,是学生自主学习与主动探求知识的生动表现。在质疑状态下的学生取之所需,求知欲强,能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学习兴趣高,学习效率高。学生质疑的同时,能大胆地对问题提出不同的见解,不但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而且也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分析整理提出的问题,学会或引导学生提出重难点问题,提出创造性问题,养成勤学好问的求问态度

2、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求真态度

认真细致,是一个人重要的学科学态度品质之一。在科学教学过程中,运用较多的是观察,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实验中的现象等等。不同的人观察结果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有的学生可能仅仅了解一个概貌,对细节丝毫不会加以注意;有的学生则善于抓住事物的关键特征,忽略一些次要特征;有的学生可能善于发现细节,能透过微小的事物发现重要的原理。

如《磁铁的磁性》一课教学中,让学生“玩玩”磁铁,在玩中自行探究磁铁的特性。大部分学生在“玩”中感到的是有趣,推推小车,吸吸东西,汇报中也以能吸什么、不能吸什么为主;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发现磁铁有的地方吸的要多,有的地方吸的少或吸不起来,也有学生观察到环形磁铁会吸附到马蹄形磁铁的任何部分,由此推断出马蹄形磁铁磁性不强;还有学生观察到磁棒不能吸附到环形磁铁的边上,它们总是滚开,然后附在其两端,所以认为两端的磁性强……

一般说来,小学生观察事物往往缺乏目的性,随机性强,而且感情用事多,很难持久,不够细致,总感觉司空见惯,没有什么新奇感。我们在科学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认真细致的观察品质,鼓励学生观察要从细致入微,善于向“司空见惯、正常现象”发难,积极思考,提出富有创新的问题,并通过观察、实验作出答案。

3、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求是态度

实事求是是指从客观存在的实际情况出发,详细地占有材料,运用理论思维,对所得材料进行科学分析和研究,从事物本身找出蕴含于其内部的规律性。

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就是使他们养成实事求是的态度。在《热胀冷缩》一课中,通过对水、空气、铜球的实验实验,学生知道了水、空气、铜球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但这不能因此得出所有的物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教材中对热胀冷缩的概念是这样表述的:“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空气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铜球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许多物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材里这样的结论,蕴涵的含义就是强调科学探究中严谨的实事求是科学态度,除水、空气、铜球外,其它的物体没有经过实验验证,就不能武断地推理为所有的物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只有经过实验验证了,才能证明其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科学研究来不得半点虚假,必须消除实验观察中的主观性,根除个人头脑中的任何偏见。坚信实验事实,尊重观察到的真实现象,并所学知识对实验事实进行分析、研究,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进而形成科学的概念或规律性的认识。如当实验中出现与自己主观意愿不相符的现象时,绝不能从主观上修改或臆造观察中不存在的事实,因为这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学生中如果有类似的现象出现,教师要给以教育。

4、培养学生集体合作的求学态度

小学科学课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而且要“会学”。要使学生“会学”,集体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最常用的方式是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依据已有的经验,按着自己喜欢的方式在民主的合作的环境中,自觉的主动的获取知识的一种方式

如在《点亮我的小灯泡》的探究实验中,可组成4人研究小组,两个实验员动手连接小电路,一个记录员拿着笔在旁边认真观察并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还有一个组长兼汇报员适时地在旁边提供各种所需的材料;电路连接完毕了,一按开关发现小灯泡不亮,四个同学再一起讨论、寻找原因,一起动手试验……直到小灯泡亮了,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

集体合作学习在促进学生间感情交流,互帮互助、共同提高,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了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实现了以教师为主体向学生为主体的转变,体现了一种立体式、多层次的学习空间。在分享集体合作学习中成功喜悦的同时,也培养了集体主义的思想。这种能力正是我们科学课教书育人的目标。

5、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的求进态度

人与人的交流、学习,都应建立在真诚与尊重的基础上。人唯有尊重他人,才能尊重自己,才能赢得他人对自己的尊重。尊重他人是一种学习态度,也是一种能力,一种美德。

教育学生要尊重老师和同学。上课专心听讲,不做与课堂无关的事,不妨碍老师上课和同学听课;做实验时,不大专喧哗,以免影响其他组实验;爱护实验器材和认真作业,也是尊重老师的一种表现。

教育学生要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当其他同学在交流时,认真倾听同学意见,敢于发表自己见解;当其他组实验获得成功或取得某种进步、成绩时,不嫉妒,不讽刺;当同学实验失败时,不挖苦失败的同学,因为失败相对来讲也是成功,至少说明这种方法是不成功的,这也是一种劳动成果。

大教育家孔子说的好:“三人行,必有我师也”,同样,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弱点的人是不存在的。在生活、学习中学会尊重他人,虚心向他人学习,互相取长补短,达到共同进步!这种尊重他人的求进态度,是受益于学生一辈子的培养。

6、培养学生百折不回的求败态度

纵观古今中外名人、成功人士,无一不是从挫折与失败中成长起来的如失学挫折奋发成长的爱迪生、法拉第、高尔基;只有初中毕业水平而自学成才的数学家华罗庚;处境艰难而倔强的牛顿、达尔文、托尔斯泰;面对挫折而百折不挠二度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居里夫人等等。

失败、挫折是生活的组成部分,失败也是成功之母。学习本身是一个艰苦的脑力劳动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肯定会遇到各种困难、挫折。在小学科学课中,实验失败也是常有的事。教师要抓住这个教育的机会,甚至有意地设计这种“失败的现象”,让学生体验挫折,对学生进行失败教育。

如在用酒精灯和保鲜袋做“热气球”上升的实验时,教师讲了简单的做法后,有意不讲注意点,让学生直接尝试。结果不是保鲜袋被烧破,就是重心不稳飞不起来,但在教师的鼓励、启发下,学生并不气馁,经过多次查找原因、尝试、改进后,学生在保鲜袋下口加了重量(纸或钉子),加热时,先远离火苗,逐步靠近,终于获得成功。顿时,成功使欢笑声充满了整个教室。

以相对论的理念来说,一次失败的实验也是成功的,因为他告诉了学生:这样做是不行的!在教学中,除了让学生经历挫折的磨练之外,教师还要教给学生应付挫折、失败的方法。教育学生在失败面前不畏缩不前、垂头丧气,失掉学习的信心,而要以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回的精神去克服它;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寻找失败原因、寻求解决方法;鼓励学生正确地面对失败,并学会战胜失败的方法。当然,对学生进行失败教育要和成功教育想结合,这样才能给学生以完整的教育。

 

学生的科学态度不能自发地形成,需要科学教师的培养和教育,也就是说发展有赖于后天的教育和一定社会环境的影响。在这其中,教师的思想素质、教师的“人才观”和“质量观”、教师的文明程度直接影响学生科学态度的养成。所以,教师一定要在学生面前树立一个诚实、正直的良好形象;其次,备课要到位,讲授的内容要正确,做到言而有据;再次,要运用实验性原则,让事实来说话,尊重客观事实,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师首先要起到表率作用。

 

【参考文献】

   1、《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4月

   2、《小学科学新课程教学法》       张行涛等主编          开明出版社   2003年11月

   3、《小学科学教学心理学》         林崇德等主编          北京教育出版社   2006年1月

 

TOP
19#

谈谈如何上好一堂“好”课

                                     ——浙江省平湖市艺术小学蒋明

邮编:314200  电话:13356057878

课堂建设,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载体,一条我国众多优秀教师成长无一例外的途径,

尤其是青年教师专业成长无可选择的路径!因此,优秀课堂的建设是任何学校最重要的建设!

 

那如何上好一堂“好”课呢?结合实际,我谈谈一些个人的想法。

1、要充分发挥学科特点

简单地说要体现学科特点。语文课要有语文课的味道,数学课要有数学的样子,科学(常识)课要有科学样……每门学科都有其特点,要充分挖掘学科的特点,体现学科的味道。

2、要充分体现课时特点

教育是一个体系,一节课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要突出在本节课中要解决的问题,一节课不能包罗万象,不可能什么都要解决。抓好一点,把这一点放大,就能体现课时特点。如科学课,就探究课而言,内容也相当地广泛,这节课中你想体现什么?是如何探究?是怎样写探究报告?是体现小组合作?是激发学生探究兴趣?是注重评价?还是课文知识的拓展等等。抓住一个问题,做好、放大。

3、要充分尊重学生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他小时候住在一间杂货铺附近,每天都能看到大人把某种东西交给杂货铺老板,然后换回自己需要的物品。有一天,他想出一个坏主意,将一把石子递给老板“换糖果”,杂货铺主人迟疑片刻收下了石子,将糖换给了他。

“石子换糖果”的故事给我很大的启示:杂货铺主人不是教育家,但他拥有教育者的智慧;他没有用成人的逻辑去分析孩子的行为,而是用宽容维护了一个幼小生命的尊严。

身负教育职责的教师,不仅要做知识的传播者,还要做孩子心灵的知音,理解孩子每一行为背后的意义,充分尊重学生。如果教师真正用心去读孩子这本书,就会对他们有更多的理解、宽容,包括他们表现出来的不太符合一般行为规范的行为。允许学生犯错、尊重学生、善于倾听孩子的心声的老师,必然能开启每一个个独特个体的心灵,在课堂中给孩子带来更多的欢笑,也使他们更喜欢学习,主动学习。

4、要充分发挥教师特长

  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特点,要学会把自己的特点溶入到课中。如我们实验小学的一位老师,是美术专业的,原想做一名美术老师,但由于学校人员安排不过来,安排她做语文老师。她原先很不开心,觉得浪费了自己的专业,用不上用场,后来在校长的指点下,她把自己的美术特长和语文教学结合在一起,想不到有了意外的效果,到上海、嘉兴其他学校上课,听课的老师都叹服,认为这样的课只有她上,其他人没有这个能力,因为没有这位老师的美术功底,这就是特色!

  我想每个教师都可以寻找自己的特点,或者自己努力的方向!如你的普通话出色的,就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注重用自身朗读的感染力来带动学生;如你的字出色的,就以漂亮的板书来影响学生,把你的学生培养成一个个小书法家;如你自己是个幽默风趣的人,那你在课堂上体现出来,学生都喜欢幽默风趣的老师,听课的老师也喜欢;

  有人说我没有这方面的素质,怎么办?那你可以注重教学设计,注重对学生的评价,也可以注重怎样指导学生、怎样启发学生。我听过一节课,这个老师本身普通话素质相当好,但她较拘谨,自己不善于范读,但指导学生朗读很有一套,学生的胃口被她掉的高高的,整堂气氛相当好,这也是特色。

  找准自己努力的方向,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那么成功就在你眼前!

5、要有团体精神

同伴互助显成效。在一个教师成长的过程中,离不开同伴合作、彼此支持。要有一个团队意识,在团队中合作、支持,同时也分享教学经验、教研成果,共同成长。团队经常在一起,还有种互相激励的效果,你上了一节好课,我有一篇获奖的论文,他有个市级课题,易显现出你追我赶的好风气!

教师之间开展互学、互助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各教师充分挖掘自身优势,在同行之间进行探讨、交流。这个可体现在跨学科中,比如其他任课教师向音乐和美术教师讨教书画欣赏和音乐知识,提高自身审美能力。一个既形象又实际的例子,语文数学老师设计课件可以向美术老师讨教,我想在色彩排版上肯定提高了一步。二是教研组成员之间开展互助交流,教师之间通过说课、上课、听课、评课等活动来实现资源共享。

6、要积极进行反思

南师大课程研究中心课程专家、博士吴永军教授说的好:“当把反思作为教学的一种习惯时,你已迈出了专业成长坚实的第一步……”。十年如一日已成为过去式,教学怎么可能是十年如一日地上课呢?我们要学会不断地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通过反思进行总结,通过反思加以调整,通过反思实现发展。

以时间为序,我觉得要提倡教学前反思、教学中反思、教学后反思。教学前的反思:教师教学之前要反思新的课程理念、教材的编写意图、学生的学习状况、课堂上可供挖掘和利用的课程资源以及教师本人的教学风格、手段和方法,从而编写出符合实际而又风格鲜明的教学设计。教学中的反思: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要拘泥于原有的教学设计,要根据课堂上的实际状况及时作出调整,真正做到学习目标、教学方法的动态中生成,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教学后的反思:教师以研究者的态度不断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及时记录下闪光点,及时作好问题分析、理性反思,提出改进措施。

 

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教学过程,用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如何上好一堂“好课”?当然还有课前充分地做好准备,钻研好教材,要体现生成性,个人教学基本功素质的提高等等。“作秀”的课、“十全十美”的课是演戏,没有实效,无推广价值。正像叶澜老师所说的,我们追求的是平实的“常态课” 这种课是平时都能上的课,而不是有很多人帮你准备,然后才能上的课。

 

TOP
20#

生命课堂,缘于生成

——三下科学《了解空气》案例分析

 

《了解空气》中《纸的奇遇》教学片段:

……

师:老师今天给大家表演个魔术,怎么样?
                
生:好。

师:(师用双手拿着一张纸,准备把纸往水里放)如果我把这张纸往水里放,会湿吗?
                
    生(齐声):会。

教师拿出一个玻璃杯,将纸揉成团,塞到杯子底部,说:现在我把杯子倒扣在水里,杯子里的纸团会湿吗?

1:会湿的。

2:可能不会湿的。

……

学生猜测后,教师为了增强魔术效果,往空中抓几把放进杯子,把杯子倒扣直立着压到水的底部,然后将纸团拿出来,纸团没有湿,学生很惊奇。

师:你们想不想做一做这个魔术?

生:想。

学生兴奋的开始动手实验,实验后交流反馈。

师:纸团没有湿的小组举手。(大多数小组举手的,也有几个组不举手)

师:成功的小组上来演示一下你们的实验。(学生举手踊跃)

为了让大家都看地见,教师把一张宽宽的小凳子放到了讲台的上面。凳子上摆着一个水槽和一只杯子,学生上来演示后教师提问。

师:纸团为什么没有湿?

1:杯子里没有水。

2:杯子里有空气。

3:有一层空气给隔开了。

4:空气把水的位置给占住了

……

师:水已经满过了杯子,可是杯子里有一部分让空气占着,所以水进不去,这叫空气占据空间。(板书:占据空间)

师:请纸团湿的组上来演示一下。
生:(都犹犹豫豫不敢上来,最终有一生跑上来,就把纸揉成了一团,放进了杯子底部,把杯子迅速的倒扣在水里,提起杯子,那张纸漂浮在水面上,明显已经弄湿了)纸这样湿的。(下面有些同学笑了)
师:敢于表达自己的方法,很勇敢,我们先鼓励一下。(教师带头鼓掌)分析一下,为什么他们的方法和老师的一样却没成功啊?
生:不能让纸给掉下来,必须要把纸给卡在杯底。

师:还有纸湿的原因不一样的组请上来演示一下

生:(有了先例,有一个组的同学上来了,其中一生演示,他把纸揉成了一团,放进了杯子底部,把杯子倒扣直立着压到水的底部,但拿出来的时候杯子倾斜的,水进去了)纸这样湿的。

师:他们为什么没成功啊?

1:杯子倾斜的,水跑进去了,纸就湿了。

2:杯子里的空气成为水泡跑出去了,水跑进去了,纸湿了。

3:水把杯子里的空气的赶跑了,就象我们班级一样,位置坐满了,只有转出同学,才能有新的同学进来,所以纸湿了。

师:这个纸湿了的实验说明了什么?

生齐:空气占据空间。

师:(对演示的学生)你们组的实验对我们也有很大的启发,真谢谢你!现在我们就做一做这个实验,要求使杯底的纸湿掉,再次体验“空气占据空间”。
            

(不成功的同学开心地回去了,每个学生兴趣盎然参与到进一步理解“空气占据空间”的探究活动中)

……

 

【分析】

叶澜教授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

教育学家布鲁姆也说:“人们无法预料到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如今的课堂正显现出刚性向弹性转变的趋势,更关注过程和体验,关注过程和体验中即时生成的东西。在动态的生成的过程中出新思想、新创意。”

在课堂改革深入的今天,在积极倡导生成的课堂教学时,我们科学教师如何有效地把握生成,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来看待课堂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走向师生互动的“学习共同体”,从机械、僵化的线性教学走向开放、真实、灵活的板块式教学,使课堂真正焕发生命的活力,以达到师生共同成长呢?在这一教学片段中,蒋老师能及时关注“学情”,把握教学中生成的特点,掌握课堂中生成的规律,适时地作出反应和调整,在课堂中创造出了不曾预约的精彩。

一、营造氛围,尊重生成。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曾说过:“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 在这一点上,法国“做中学”科学教育给我们以很大的启示:在他们的课堂上,教师永远不对学生说:“你错了,你失败了”,他们永远都是个热情的支持者,引导者、朋友,时时给孩子以鼓励。在他们的课堂上,学生一直都是那么兴趣盎然,他们象个真正的“小科学家”,积极地参与科学探究的全过程。本教学片段中,蒋老师营造了宽松平等的教学环境,他尊重生成,以 “横看成岭侧成峰”的赏识眼光,以自己的教学机智去捕捉每一个学生思维的机遇,以充满期待的眼光不失时机地告诉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方法,很勇敢。还因势利导,给“失败者”同样的展示舞台,并告诉他们“你们组的实验对我们也有很大的启发,真谢谢你!”,并创造性地组织起新的探究活动,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空气占据空间”。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更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收到了不可预约的精彩。教师这样的赏识评价对课堂生成资源起到“助推器”的作用,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和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并使学生在一种和谐的气氛中自觉地对知识进行二次构建和完善

二、调整预设,利用生成。

教师在教学中,尤其是在公开课上,有许多老师的“潜意识”中还是喜欢那种“正中下怀”的回答。课堂中一旦有人答出了心中的“标准答案”,就急吼吼地收场,忙于下结论,因此也就常常忽视了那“错误者”或“失败者”,从而丢失了课堂中的许多“亮点”,浪费了宝贵的生成资源。在本片段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思维极为活跃,课堂成了学生主动探究的天地。究其原因,是蒋老师敏感地捕捉和利用学生操作错误而导致实验不成功的生成资源,迅速判断其教育教学价值,并及时调整课前预设,引导学生进一步开展“空气占据空间”的探究活动,从而生成新的教育教学过程。由于教师及时捕捉和利用生成性资源,对解放学生、活跃课堂起了推进作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课堂的情感态度发生质的变化,从根本上是把教学提升到生命层次,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的一段生命历程和体验。

三、寻求平衡,放大生成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教学目标应该在一定程度上动态生成,而不是全部在课前制定好的。也就是在实施教学目标的教学中,教师遇到特殊情况,以特殊情况为契机,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不是机械完成预定教学目标,而是教师把课时目标作些微调,使教学目标在动态中生成。但同时,新课程追求的是有效的课堂,课堂教学有其自身的规律,它的时间有限而教学内容一定。因此,科学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要为了盲目追求生成而迷失了科学课的目标,教师要及时地抛弃或转化一些教学意外的“事故”,让学生从事那些有意义生成性探究活动。在本教学片段中,蒋老师以教学目标为支点,以丰富的教学实践智慧,努力寻找目标与生成之间有效的平衡点。当学生没有按照操作要求实验,出现失误时,蒋老师显然教师已经有足够的思想和智慧的准备,他努力挖掘生成资源中有利于教学目标完成的因素,从教学目标这个起点中寻找到了与生成的平衡,并放大使其融合为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创造出精彩来,实现了并超越预定目标的理想。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我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的变动。”课堂教学具有很强的现场性,面对富有价值的生成资源,教师不应拘泥于预设的教学流程,而应独具慧眼,将生成性资源及时捕捉并纳入课堂临场设计的范畴中,及时调整教学进程,让课堂弹性化,让师生在宽松和谐、互动合作,情趣横生的空间里展示心灵的对话,在对话中生成,在生成中引导,在引导中发展。在心灵互动的平台上建构知识,提高能力,生成方法,催发情感,使科学课堂成为学生主动探究科学知识、提升科学素养、积淀人格素质的天地,提升师生在科学课堂教学中的生命质量。

 

 

参考文献:

1、《科学课程标准》网上。

2、叶澜:《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探究之二》,《教育研究》,2002年第10期。

3.万  伟:《动态生成的理论解读与案例剖析》,《江苏教育研究》2003.4。

TOP
21#

《月球》多媒体  网络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组织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学习,互相合作,来了解月球表面的一般情况,知道月球的公转及月球圆缺变化的原因。

2.  能力目标

通过网上教学和网上冲浪,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团结协作、勇于探索的精神,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和交流信息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应用能力。并用游戏的方法仿做月球圆缺变化的实验,让学生亲身感觉月球的圆缺变化,培养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3.  情感目标

通过观察、查找、搜集、和交流信息,体验网上科学探索的兴趣;了解国内外登月的情况,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紧迫感。

 

二、课时安排   二课时

三、教学准备

1、《月球》自制课件。

2、网络教室,30台计算机。

3、日、地、月三球仪。

4、半边涂黄的球,手电筒。

 

四、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

本课力图把教师一讲到底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模式。以学生为中心。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起到组织者、辅导者、参与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五、教学步骤、过程

 

第 一 课 时

 

步骤

教 师 行 为

学 生 行 为

设计思路及分析

 

导入

课题

 

 

1.教师播放美国《探索月球》短片。

2.揭示课题。

3.你想在本课中了解月球哪些方面的知识?教师肯定学生的每一个问题。

1.观看屏幕,感受、想像宇航员乘宇宙飞船、上太空、上月球的心情。

2.学生讲述要想在本课中了解的知识。

1.利用多媒体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手段,产生壮观的立体感觉,让学生能身临其境,激发学生对探索月球的欲望。

2.让学生自己说说想在本课中知道的东西。体现学生在学习上的主动探索,让学生自由地发挥、想像,也培养了学生发散性思维!

 

 

 

交流

已有

的储

备知

引导:通过以前的学习,你们已了解月球哪些方面的知识?

 

教师肯定、补充学生提出的知识点,并注意随时给予学生以激励。

 

掌握学生对月球知识了解的程度。

学生回答自己对月球已有的了解,如:月球是地球的卫星;他本身不会发光;没有水;没有空气;没有动物;有时看到是圆的,有时像小船……。

 

掌握老师对自己的补充知识;掌握别的同学讲的有关月球的知识。

对于月球的研究,在课前学生就已开始自行探究,如学生从语文课中、电视上,书籍中已了解到了有关月球的知识。

 

因此,在新授知识前先让学生自己讲讲他已经知道的有关月球的知识,便于教师了解学生对月球知识的掌握程度,来合理地安排时间,就是学生知道的少讲,学生不知道的要多花一点时间。另外也达到了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关于月球,课文中告诉了我们什么?

1.   引导学生自学课文,在课文中找知识。

2.教师创设4个主题,让学生自由选择a.历史学家组b.地质学家组c.月球探险家组D.月球移民专家组

3.引导学生上网,指导学生在网上寻找有关的知识。

1.学生自学2.学生两人一组,确定一个研究主题。可在教师提供的四个中选一个,也可自定一个主题。

3.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上网:

www.google.com

寻找有关月球的知识。

4.两人一组组成协作小组,共同学习、交流。

1.引导学生自愿组成学习小组;研究自己喜欢的有关月球的知识主题;通过上网形式,创造一个生动丰富的网络学习环境,目的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了学生,实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2、网上协作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与竞争精神。整个学习过程都是由学生独立操作、思考、归纳,强化了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3、我本人也力图创设一种基于网络的学习共同体,教会学生上网,上健康网,在网上寻找知识,利用网来寻找学习主题、研究学习主题、最终掌握知识,补充课堂上学习的不足;

 

 

 

 

1.在学生上网探究和自学的基础上,根据前面设的几个研究主题,学生交流查阅到的有关资料。

2.布置交流会场景(显示“科技知识交流会——谈谈月球” )

3.选择学生找到的有代表性的网页,通过网络教室让全体学生欣赏。

1.学生根据自己研究的主题,交流查阅到的有关月球的知识。

 

2.开展自评、互评。

 

 

 

 

模拟交流会,让课堂成为社会生活的一角。把学生探究的结果展示给全体学生,既是对学生探究的肯定,也是给学生的探究生活充电,不断地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 教师参与学生的交流,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体现了教与学的合作性、双向性。

 

 

 

 

 

 

 

 

 

1、小结今天学的新知识。

2、课外延伸,出示图片
                                

让学生说说这是什么?

4、布置学生晚上观察月球的形状,并把它画下来,记上时间,下节课交流。

 

1、说说今天学到的知识。

 

2、谈谈今天自己最大的收获。

 

3、说说自己知道的月球的月相变化。

 

 

 

 

 

组织学生谈收获、体会、想法,体验网上科学探究的乐趣,激发学生的紧迫感,树立为天文事业献身的远大理想。

 

课外延伸很重要,一方面为下节课作好准备;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不因课堂教学的结束而终止,实现可持续发展。

 

 

 

TOP
22#

第 二 课 时

步 骤

教 师 行 为

学 生 行 为

设计思路及分析

 

 

 

 

 

 

 

 

 

 

 

 

 

 

 

 

 

 

1、复习上节课内容:月球概况。

 

2、通过实物投影仪,检查第一课时的作业:学生观察月球画下的图形和记录的时间。

 

3、导入今天要讲的内容:月相变化。

 

1、三球仪演示,让学生知道由于日、月、地三个天体位置的变化而产生了月相变化。

2、讲授月球圆缺变化的过程,重点学习朔、上弦、望、下弦。(教师边版画边讲授)

3、小结。利用课件播放录像,让学生亲眼看看月相变化的过程。

 

1、回答月球的概况,说说通过上节课学习知道的月球知识。

2、通过实物投影仪交流作业,并汇报观察情况。

 

3、提出在观察或预习时碰到的问题。

 

 

 

 

1、观看教师演示三球仪。

2、思考、提出疑问:

a:两次月圆相差多少时间;

b:为什么有月相变化;

c:……

3、动手画一画月相变化。

 

 

复习第一课时的内容,可巩固旧知识;同时,通过交流作业,产生疑问,如为什么月球的形状会产生变化,是什么而造成的等等,从而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

 

 

 

 

 

教师讲授月相知识主要采用了以下四个步骤:

 a:三球仪演示

 b:教师版画

 c:学生自画

 d:观看动画录像

通过这四个步骤的教学使学生对月相变化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了解。

 

 

网 上

 

探 究

 

月 相

 

知 识

 

 

引导学生到网上去寻找月相知识。

 

 

 

 

 

1、两人一组。

2、采用搜索引擎:www.google.com

搜索内容:

月相+图片;

地理素材……。

1、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两人小组,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团队力量。

3、充分利用网络优势。(详见第一课时的说明。)

 

 

模 拟

 

游 戏

 

巩 固

 

新 知

 

 

 

 

 

 

  把学生分成四个组,准备四个一半涂成黄色的篮球(黄色代表被太阳照亮的部分)。指导学生按课文上的方法,做模拟月球围绕地球转动,产生月相变化的游戏

 

 

1、利用多媒体,出示红练习题,巩固新知。

2、小结

  a:月球概况

  b:月相变化

3、让学生说说你还想知道月球哪些方面的知识。

4、引导学生探索月球、宇宙的兴趣。

 

 

  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游戏。举着球的学生沿圆圈走动,走动时要让球黄色的部分始终向着同一个方向。其他同学轮流到园的中心观看“月相变化”。

 

 

 

1、根据课件出示的练习题,当场回答问题。

2、说说自己还想知道的有关月球的知识。

 

 

 

 

 

 

 

游戏是孩子们最喜欢的一种方式。在玩中学是目前最流行也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在常识教学中应多采用类似的教法。

 

 

 

培养学生努力探索月球、宇宙的兴趣,鼓励学生不要仅满足于课堂上的知识, 要把眼光转到课外去;课外要继续观察月球,并做好记录工作;还鼓励学生要把眼光转到更广阔的太阳系、宇宙中去。

 

 

 

TOP
23#

《月球》一课教学分析

 

教学设计总思路

    本课力图把教师一讲到底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模式。以学生为中心。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起到组织者、辅导者、参与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教学设计一:

    你想在本课中了解月球哪些方面的知识?

让学生自己说说想在本课中知道的东西。体现学生在学习上的主动探索,让学生自由地发挥、想像,也培养了学生发散性思维!

 

教学设计二:

     通过以前的学习,你们已了解月球哪些方面的知识?

     对于月球的研究,在课前学生就已开始自行探究,如学生从语文课中、电视上,书籍中已了解到了有关月球的知识。因此,在新授知识前先让学生自己讲讲他已经知道的有关月球的知识,便于教师了解学生对月球知识的掌握程度,来合理地安排时间,就是学生知道的少讲,学生不知道的要多花一点时间。另外也达到了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教学设计三:

   引导学生上网,指导学生在网上寻找有关的知识。教师创设4个主题,让学生自由选择a.历史学家组,研究关于月球的历史及神话传说;b.地质学家组,研究月球的地质构造;c.月球探险家组,研究人类登月情况。D.月球移民专家组,研究如何建立月球移民定居点。

   1、引导学生自愿组成学习小组;研究自己喜欢的有关月球的知识主题;通过上网形式,创造一个生动丰富的网络学习环境,目的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了学生,实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2、网上协作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与竞争精神。整个学习过程都是由学生独立操作、思考、归纳,强化了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3、我本人也力图创设一种基于网络的学习共同体,教会学生上网,上健康网,在网上寻找知识,利用网来寻找学习主题、研究学习主题、最终掌握知识,补充课堂上学习的不足;

 

教学设计四:

   在网上探究后,组织学生开月球知识交流会

     模拟交流会,让课堂成为社会生活的一角。把学生探究的结果展示给全体学生,既是对学生探究的肯定,也是给学生的探究生活充电,不断地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教师参与学生的交流,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体现了教与学的合作性、双向性。

 

 

教学设计五:

   模拟游戏,把学生分成四个组,准备四个一半涂成黄色的篮球(黄色代表被太阳照亮的部分)。指导学生按课文上的方法,做模拟月球围绕地球转动,产生月相变化的游戏

   游戏是孩子们最喜欢的一种方式。在玩中学是目前最流行也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在常识教学中应多采用类似的教法。

 

教学设计六:

   课外延伸:观察月相变化,并画下来;了解一些月球的课本以外的知识及有关宇宙方面的知识。

   课外延伸很重要,一方面为下节课作好准备;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不因课堂教学的结束而终止,实现可持续发展。

   培养学生努力探索月球、宇宙的兴趣,鼓励学生不要仅满足于课堂上的知识, 要把眼光转到课外去;课外要继续观察月球,并做好记录工作;还鼓励学生要把眼光转到更广阔的太阳系、宇宙中去。
TOP
24#

把学生引向课外去

                          ——《空气的力量》活动课的案例分析

执教时间: 2004年5月20日

执教班级:加善实验小学三1班

执 教 人:浙江省平湖市艺术小学蒋 

让学生在“玩中学”。爱玩是孩子们的天性,小学生的好奇心强,有强烈的求知欲望。一堂科学课设计的一个又一个实验活动,正是让学生在不断的玩(实验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地产生问题,不断地去设计实验,然后再不断地去玩(实验活动),再不断地产生问题……。现在,在《科学》课教材中,每个单元后都有《阅读与拓展》,目的就是要把学生从课堂上的40分钟引向课外,鼓励学生课外积极地去探索科学知识。学无止境,一节科学课是否成功,就看学生课外在做什么。因此,在课时允许的情况下,以科学活动课的形式上好《阅读与拓展》,设计几个与单元有关的、有趣的实验,有意识、有计划地培养学生学生课外研究的兴趣,把学生引向课外去,将有几倍于课堂40分钟的教学效果,将为学生终身受用

基于以上新课程教学理念, 2004年5月20日我在加善举行的嘉兴市科学研究课展示活动中,选择了《科学课》三下教材中空气单元的阅读与拓展,自编了《空气的力量》这一堂实验活动课,教案如下: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在“玩中学”,组织多个实验活动,让学生在观察、实验中感受到空气力量的存在;

  2、通过实验—活动—实验—活动……,指导学生的探究、实验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行探究能力。并鼓励学生能用几句话说出自己的发现或实验过程。

情感价值目标:

1、努力使学生保持强烈的探究欲望和积极尝试的探究精神,能主动完成实验,专注地参与讨论,培养相互合作的科学态度。

2、通过科学的实验,体验空气力量的奇妙,并在奇妙中发散自己的思维,创新实验。

科学知识目标:

知道空气压力的大小与空气的多少、流速有关。

教学重点:感受空气力量存在的几个实验活动。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教学准备:教师:课件,学生的器材一套,集气瓶(3),吸盘的挂物钩,毛巾(2);

            学生:熟鸡蛋,集气瓶(2),蜡烛,火柴,吸管(4),硬纸片,纸条(4),

杂物盘,抹布。

教学过程:

一、实验导入

1、用两只搋子组织一次一个人的拔河比赛。

猜想:为什么拔不开?为什么?

体验:用搋子吸住凳子,把凳子吸起来!

2、拿两条纸片,用力往中间吹,

猜想:会出现什么情况?为什么?

    板书:  空气少       压力小       空气流动慢

            空气多     压力大   空气流动快

揭题:今天我们就来感受一下《空气的力量》

二、教学新授

1、组织几个实验活动:

    ①水杯倒置,水流不出来

将烧杯装满水,倒过来水会全部流出来。

猜想:用纸盖住杯口,倒置,会出现什么现象?

     在烧杯中装满水(提醒:学生一定满,不能有气泡),用硬纸片盖住杯口,用左手心按住纸,用右手拿起本子倒置,然后慢慢地把左手移开,杯子里的水一点也不流出来。

疑问:烧杯里的水为什么一点也流不出来?

 

②瓶吞鸡蛋

创设情景:师剥鸡蛋,给集气瓶吃。

启发:你有什么办法,可以让瓶吞下鸡蛋?

提醒:*吞,不把鸡蛋弄坏。

*怎样使里面的空气压力变小?学生小组设计方案。可能有:

*加热瓶子,然后把熟鸡蛋放在瓶口;

*瓶内点上蜡烛或燃烧的纸片,然后把熟鸡蛋放在瓶口;

*用注射器抽瓶里的空气……学生用在瓶里点燃蜡烛的方法进行实验。

思考、讨论:做完这个实验,你产生什么问题?有什么办法让鸡蛋从瓶中跑出来?

 

     

③吸管喷水

     师出示一只烧杯,里面放两个吸管。

提问:

你有什么办法让水通过吸管上来?(生一般说用吸,师引导为什么能吸上来?)其它如挤、按等方法,可立即演示,证明是不可能的。

启发:怎样改变空气的压力?能不能用吹的方法,把水吹上来?

思考、讨论:是什么力量在帮助水喷出吸管外?

延伸:    请同学们整理实验器材,整理的时候,看看桌上的实验器材,想想今天我们做的几个实验,你觉得还可以研究什么问题?还可以设计什么实验?

 

2、有时间让学生说说我们生活中利用空气力量的几个例子。

   如:喷水(雾)器、抽水机、烟囱、水龙头、排气扇、抽水马桶、吸尘器等

三、总结回顾,拓展延伸

在今天这节课中,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组织学生说说这节课的收获和进行自评。

除了今天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空气的力量外,你还可通过什么方法来研究空气?

TOP
25#

《空气的力量》教学反思:

1、本节课设计的目的是要上好课外阅读与延伸。因为一节课的教学毕竟有限,一节课教学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关键在于要激发学生的兴趣,把学生引向课外,使学生在课外能主动地利用网络、电视、图书等手段去探索科学知识,能在家中再做做课堂中进行的实验,在巩固的基础上能再自行设计实验并完成实验,那效果则更好。

2、在活动中产生问题,从而设计实验,解决问题;然后再从实验或实验结果中产生问题,再设计实验,再去探究。如本课是瓶吞鸡蛋,瓶怎样吞鸡蛋,学生已引起了强烈的兴趣,说出了好几种可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进行实验。在实验中由于鸡蛋浸泡了一夜,胀大了许多,有好几个组没有吞进瓶中。学生问题产生了:鸡蛋为什么没有完全吞进瓶内?学生猜想有鸡蛋太大了、瓶里有空气减少的不够多等等的可能。鸡蛋进瓶后,继而又有一个问题产生了:怎样让鸡蛋从瓶中跑出来?这又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马上又探究起来……这就是在实验和实验结果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再设计实验,再进行研究!

3、原教学设计中,还有一个吹纸条的活动。我设计这个活动的目的,是通过活动让学生知道空气流速快压力小,空气流速慢压力大,从而为后面的“吸管喷水”铺垫的。只是感觉到时间太紧,活动太多而省去了。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完成“吸管喷水”实验后,我也有意不说出为什么能把水吹上来,目的也是想让学生知道空气的奥秘很多,鼓励他们课外去研究!

4、在教学中,我比较注意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来吸引学生,注意多用鼓励、表扬的话来保护学生的好奇心、积极性,并采用“警笛”声来表示讨论、实验活动的结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最后对学生的问题的点敷衍了事,没有及时地抓住学生的疑问加以引导,而只是以一句“时间不够了,你课外自己去研究”来搪塞学生,有关这一点,在我以后的教学中要加以注意。

5、确实,经过两次试教和在加善的研究课后,我深深感觉到这节课活动太多,不够深入。其实本节课就研究鸡蛋入瓶和出瓶一个活动已足够!活动太多,每个活动都是“蜻蜓点水“,不够深入,学生在课中虽然玩的很开心,但喻百军老师说的好:开心不一定是科学!

6、在课后研讨中,许多老师都提到了课外研究是不是一句空话?确实,现在很时髦让学生课外研究!但是不是真的研究了呢?应怎样做呢?喻百军老师说的好,关键在检查和运用适当的激励机制!在平时教学中,我布置学生的课外探究,在下一节教学中总要询问学生有没有研究?怎样研究的?并表扬哪些去研究的学生。虽然在每次询问中,了解到学生在家进行研究的人不多,但我想只要加强检查和表扬,坚持一段时间后,在课外主动研究、学习的学生肯定会多起来!

TOP
26#

《生物的进化》

教材分析:

  《生物的进化》是一部浓缩的生物进化史。自然界从无生物到有生物,又从古代简单的生物进化为现在姿态万千的生物世界,这漫长的生物进化历程,既充满着神秘的色彩,又蕴含着“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观念。

   《生物的进化》是小学常识课中生物内容的最后一课,小学期间,学生曾陆续学习过一些生物知识,也“研究”过一些生物;生物虽说是学生习兴趣浓厚的日常生活常见的物体,但要在一节课中向学生展示长达几十年亿的生物进化历程,并使学生认识到生物是从水生到陆生,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进化规律,初步树立生物的种类在变化的环境中“适者生存”的进化理念,对学生来说是有一定的困难的。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了解生物是随着年代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知道一些生物进化的规律。

   2、技能目标  初步学会运用资料、图片等来认识事物发展规律的科学方法。

   3、情感目标  初步树立“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观念。

教学重点:生物进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生物进化与环境的关系——环境促使生物生存或消亡。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准备:学生课外收集一些生物进化的资料,教师制作生物进化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由长颈鹿的演变导出生物的进化

  二、课文新授

1、看了课题《生物的进化》,你想在这篇课文中知道些什么?(学生讲,教师把学生提的有选择地写在黑板上。

2、学生根据刚才提的问题,选择一至两个,就课本和找到的有关资料进行小组学习。

3、学生汇报自学后学到的内容。

4、教师补充,运用课件讲述课文内容。

A、生物进化的过程

   无脊椎动物(三叶虫)—脊椎动物(鱼)—两栖动物(鱼石源)—爬行动物(恐龙)—鸟类、哺乳类

   单细胞藻类—多细胞藻类—裸蕨—蕨类—种子植物

b、比较始祖鸟和现代鸟的不同

c、比较两栖动物(鱼石源)和总鳍鱼的不同

d、揭示进化的一个规律:

生物是从水生到陆生,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进化规律。

4、学了这课,你还有什么问题要研究的?

   师导:为什么恐龙会消失?

         假如鲸生活在陆地上会怎么样?(鲸中最大最常见的是弓头鲸,其重量达60多吨。我国捕获过一头八万多斤重的鲸,有十七米长,一条舌头有十几头肥猪那么重。蓝鲸出生时重量为3吨,12个月大时平均重量可达到26吨。一只重190吨、长度为27.6米的雌性蓝鲸于1947年被捕获。大象 克鲁格国家公园内约有7500-8200只非洲象,平均重量达6000-7000公斤)

5、揭示进化的第二个规律

   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能适应环境的生物生存下来,不能适应环境的生物就会消亡!

三、作业

    课外延伸:有人说“物种是神创造的”,你能用生物进化的知识来说明它的对错吗?

 

 

TOP
27#

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

 

   《圆明园的浩劫》这一课的教学我设想分三个模块来进行组织教学。

第一模块:感知课文,提出质疑

组织学生看课文,提出问题,教师把学生提出的问题写在黑板上,如:圆明园是干什么用的?原来是怎么样的?清政府的军队为什么不保护圆明园?为什么不重建?让学生提出问题的目的是激起他们的学习欲望,同时也为下一步的学习理清思路。

第二模块:查阅网页,即时讨论

指导学生在网页中解决问题。网页中有几十幅图片,如圆明园遗址、圆明园夜景、英法联军在北京抢劫的照片等。还有许多文章,如《第二次鸦片战争介绍》、《圆明园被毁简况》、《圆明园导游图》等。学生被图文并茂的网页所吸引,他们自主查找资料,相互讨论,学习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

第三模块:总结反思,升华情感

继续组织讨论,教师出示准备好的问题,如:你认为要不要重建圆明园?圆明园的浩劫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我紧紧围绕爱国主义这一主题,对学生进行教育,激发起学生为振兴中华而学好科学知识的正确学习动机。

网络化的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学习的主动权在学生这一方,教师则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另外,网站一般来说比教材的容量要大好几十、几百倍,程度低的学生只要选择简单的内容,作基本了解就可以了;程度深的学生则可以凭自己的能力尽可能的多学,吃个饱。这样也是有符合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TOP
28#

《热胀冷缩》实验设计一二

——浙江省平湖市艺术小学蒋明

邮编314200

《热胀冷缩》是科教版三下教材《冷与热》单元的第二课时。本课主要是通过多个实验活动,让学生经历对物体热胀冷缩性质探究的过程。因此,设计好实验活动是关键,笔者在研究教材后,就本课的教学设计了以下几个实验活动。

一、导入新课的实验活动

   出示一包豆奶,冬天喝豆奶要加热,请同学想个办法如何加热?

   ①在热水中加热。师出示两包,其中一包在热水中泡,在泡的时候把另一包冷的剪开倒入烧杯中;泡完后也把泡热的豆奶倒入同样大的烧杯中;组织学生进行比较。

   ②在火上加热。师先把豆奶倒入烧杯中,标出高度;再在火上加热,完毕后倒回烧杯,观察液面高度的变化。

   质疑:没人加豆奶,为什么豆奶会多出来?

二、液体热胀冷缩的实验活动

 实验一、

器材(四人组):装满红墨水的小药瓶(见图,在瓶塞上钻个眼,穿上一个空透明管,管上绑一

个线),热水和冷水各一杯。

操作方法:把装满红墨水的小药瓶管上的线,移到现水柱的位置,然后分别放入热水和冷水中,观察现象。

注意点:实验线一定要移在当前位置,这样便于观察;此外,装水的容器建议不要采用塑料瓶,因为塑料瓶热胀冷缩明显,如采用它,水柱是先下降再上升,学生易产生误解。

建议:可每个学生发一瓶酸奶(见图)按上面的方法做,做完后奖励学生喝酸奶。

 实验二、

其它液体是否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教师提供一个小药瓶和学生想要实验的液体。操作方法同上。

 

三、空气热胀冷缩的实验活动

实验一、

  器材(四人组):大烧瓶、橡皮塞、玻璃管、气球组成一个装置(见图),热水和冷水各一杯。

   操作方法:把装置分别放入热水和冷水中,观察现象。

   建议一:可采用手捂烧瓶的办法。

   建议二:如没有气球,可在玻璃管(最好是弯管)中加入一滴红墨水。

实验二、

                  器材(四人组):干燥的空瓶,一枚五分硬币。

                  操作方法:把硬币放在瓶口,用手捂住瓶身,观察硬币。

                  建议:这个实验取名为跳舞的硬币。

 

四、固体热胀冷缩的实验活动

 实验一、

   演示实验:观察铜球的热胀冷缩(见图)。

 实验二、

   器材(四人组):自制铁环(见图),玻璃弹珠,蜡烛,火柴,冷水。

                        操作方法:铁环刚好不能通过玻璃弹珠,把自制铁环在蜡烛上加热,然后再套玻璃弹珠,能过;放入水中冷却后,再套玻璃弹珠,不能过。

                      自制铁环方法:用直径为1mm长为20cm的护套线,剥

                          去一端塑料护套,长约10cm,把铜丝按玻璃弹子大小围成一个圆,扎紧固定,圆与塑料护套距离2cm

五、知识延伸:

  1、比较液体、气体、固体热胀冷缩的明显度。

  2、生活中热胀冷缩的应用。

以上是笔者对《热胀冷缩》一课实验设计的一些设想,当然,在实验活动要根据课堂中学生的变化,遵循“创设情境—学生发现问题—学生提出假设—学生设计实验—学生实验—学生讨论实验结果—师生总结”的七步程序进行,鼓励学生动眼--发现问题;动脑--作出假设;动手--实验验证;动口--得出结论,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TOP
29#

可惜图片不能复制传上去。
TOP
30#

 

科学实验教学中生成力发掘的行为研究 

【论文摘要】:

科学实验课中的“生成力”,就是指具有导向发现的魅力,和进一步刺激、诱发探究活动的内容及其呈现方式。强调实验内容的生成力,就是强调对实验内容的选择和组合必须有助于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和深入探究。其每一个实验活动都是有一定机动性的有机整体,而非根据预设目标的机械地装配过程,并且随着实验活动的不断展开,新的问题不断产生,新的研究目标不断生成。

一、预设中考虑“生成力”

在预设中,教师根据教学中可能出现的不确定因素,设计多种组织与引导方式,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特点。

二、教学中把握“生成力”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为保证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不仅需要教师充分关注教学内容的系统性、科学性,还需要特别强调内容本身所具有的生成力的问题。课堂既是教师验证预设中的“生成力”的途径,又是一种教师灵活捕捉突发性“生成力”的考验。

三、课堂外延伸“生成力”

学无止境,一节科学课是否成功,还要看学生课外在做什么。一堂课的教学内容毕竟有限,一节课教学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学生学习的结束。关键在于要激发学生的兴趣,把探究动力引向课外。

 

 

 

【关键词】:  实验教学      生成力      行为

 

   实验教学是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和技能的主要途径之一,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下,实验教学更以崭新的姿态出现。而传统的课程观把知识仅仅理解为社会实践经验总结,由此,教师习惯于以教案为本位的课堂教学,教师的任务是执行预设的实验目的,让学生遵循教师的实验步骤,达到预设的实验目的为终点。这样往往束缚了科学实验课的魅力,使原本极具感情因素、人文因素、极具“生成力”的内容、模式逊色不少。为使科学实验课更鲜活,不仅需要充分关注课堂的结构化和生活化问题,还需要特别强调实验课本身所具有的“生成力”问题。

所谓科学实验课中的“生成力”,就是指具有导向发现的魅力,和进一步刺激、诱发探究活动的内容及其呈现方式,其每一个实验活动都是有一定机动性的有机整体,而不是根据预定目标的机械地装配过程,是随着实验活动的不断展开,新的问题不断产生,新的研究目标不断生成,学生兴趣盎然,认知、体验不断加深,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迸发!那么,怎样在科学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发掘科学实验课中的“生成力”呢?

 

一、在预设中考虑“生成力”

在预设中,教师根据教学中可能出现的不确定因素,设计多种组织与引导方式,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特点。简单地说,预设犹如“外出旅行时指南,而不是火车行驶的固定路线和时刻表”。所以预设是不可忽略的一环。

例:《食盐在水里溶解了》一课中,实验的两种预设分析:

А1预设:

⑴、观察和比较食盐和沙在水中的变化。

⑵、哪些现象说明食盐在水里溶解了,哪些现象说明沙在水里没有溶解。

⑶、比较、观察高锰酸钾、砂糖、面粉在水中的变化。

⑷、讨论总结溶解的特征。

А2预设:

⑴、出示:盐、沙、面粉、高锰酸钾、砂糖。

组织学生猜想:谁会让水变浑浊?

⑵、验证:面粉、沙使水浑浊了,

高锰酸钾不确定。

⑶、指导学生根据现象、结果再提问题。

⑷、汇总、提炼问题,设计研究方案。

⑸、交流方法,再次研究(沉积、过滤方法)。

⑹、组织学生对面粉、高锰酸钾的质疑及辩论。

⑺、讨论总结溶解的特征。

例Α1的预设,其教学内容是按线型结构组织的,但教师只注重教教材,这种方式是在传统教学中常常可以看到,它实质是在“教教材”,缺乏对学习的内容的整合,不利于学生的积极性的提高。

例Α2的预设认知主线更加明确,并呈逐步复杂化趋势,有一种神秘不定,层层深入的“生成力”效果,这是一个生动活泼、具有生命力的教学预设,是在用教材。如:让学生猜想谁会让水浑浊,学生兴致高涨;又从结果中产生问题,从问题中引出新的实验,从实验中产生新的问题。这样环环相扣,有了更强的系统性和“生成力”,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促进了新的学习信息与已有经验的耦合,并实现思维内化。所以一个成功的预设,是科学实验课具有“生成力”的基础。

 

二、在教学中把握“生成力”

在科学教学过程中,为保证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不仅需要教师充分关注教学内容的系统性、科学性,还需要特别强调内容本身所具有的生成力的问题。课堂既是教师验证预设中的“生成力”的途径,又是一种教师灵活捕捉突发性的“生成力”的考验。强调教学内容的生成力,就是强调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合必须有助于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和深入研究。

 

(一)      使教学导入更具“生成力”

课堂教学的导入,犹如乐曲中的“引子”,戏剧中的“序幕”,起着酝酿情绪、集中注意、渗透主题和带入情景的作用,好的引言可以一下子就紧紧抓住学生的心理,唤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其直接进入一节课的最佳状态,以收到奇特的效果。

    例Β1:《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导入片段。

1)、教师出示一大一小两个马铃薯,一杯水。组织学生设计:利用这些器材你可以设计些什么实验?

2)、假如把这一大一小两个马玲薯放入水中,会有什么现象?

生顿时兴致高涨,“沉”、“浮”、“大沉小浮”……

3)、教师有意按学生猜的相反意思做实验。

学生说上浮的,教师把它做成下沉;学生说小的下沉,教师却演示成上浮……出奇的结果使学生感到十分好奇,求知欲大大增强。

例Β2:小学科学《分离盐与水的方法》导入片段。

故事导入:在清朝年间,有一支船队从浙江出发,要到西洋远航,可到他们离目的地还有五、六天的时候,船上断水了。(生:海里不是有很多水吗?)是啊!哎——要是能以海水为食用水多好啊!(生:海水很咸,不能吃……)

虽然学生的抢嘴是突发的,但恰巧给老师的“生成力”捕捉带来了机会:

1)、教师:你想为他们排忧解难吗?(生:想……)

2)、教师:那么该怎么办呢?今天我们来好好研究研究。

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例Β1中,教学中让学生猜测实验结果,而教师却恰恰照学生相反的意思做,学生说沉教师偏让它浮,学生说浮教师却让它铛沉,这个情景的设计,使这节课的一开始就充满了好奇,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都急着想了解这里究竟藏有什么奥秘,这样的导入产生了很大的“生成力”效果。例Β2中的故事情节导入,其故事的开头本身就有一种“一石激起千重浪”的“生成力”效果,再加上教师能灵活机智地捕捉突发的“生成力”因素,课堂内顿时沸腾了,学生的思维活动达到了最佳态势,这时学生的感觉不是在上课,而是在为人排忧解难,因此学生的探究欲望大大提升。

(二)使师生质疑更具“生成力”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学习离不开思考,离不开提问(质疑)。善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或发现问题,是学生自主学习及主动探求知识的生动表现。学生在质疑状态下取之所需,求知欲强,学习效率高。在科学课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质疑这个手段,设计出充满生成力的问题,拓宽学生的思维,鼓励他们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

1:注重“炼字”。

例C1:《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中,关于马铃薯为什么会上浮的引导,可以这样问:“这杯水里到底是什么物质呢?”这样的问题虽然也有一定的导向作用,能引发学生的思考,但所寓的结果好像有单一性的倾向:或盐、或糖……只有其中一样。

但也可以这样问:“这杯水里可能含有什么物质呢?”这个问法所蕴涵的答案具有不确定性:可能是糖、可能是盐、可能是果珍……也有可能是糖、盐等其它物质的混合物。这样的提问给学生增大了思维空间,更容易启发他们大胆的猜想,多方面展开,使问

题更具“生成力”。这个问题不仅成了本堂课的纲领,而且使课堂得到了延伸,使课堂的“生成力”充分得到了体现。

   2:讲究“递进”。

     例c1中:经学生观察发现:马铃薯沉浮与水有关。这时,一位学生抢着追问:“与水的什么有关呢?”这是一个有“递进”意义的,又充满“生成力”的多好的问题啊!它又一次打开了另一个实验的大门。

(三)使实验探究更具“生成力”

在科学实验课中,以实验吸引学生,再以实验启发、引导学生,教学中尽可能创设实验情景,让学生置身于实验环境中,即要在教学中创设一个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并且和课本中的原理性知识相关的实验问题,又要让学生发表看法,参与讨论,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主动探究实验的能力,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始终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⑴在现象中萌发出“生成力”

实验结果并不是唯一的,学生在观察实验现象过程中,往往可能会有一丝灵感出现,由此产生新的想法,提出的问题,连老师也想不到。

D1《流动的空气》一课教学中,《烟带来的消息》这个实验,让同学们点燃一支香,仔细观察轻烟,看它能告诉我们什么?也许是因为上《流动的空气》这篇课文,学生大都会观察风,但也有的同学在观察风、烟的时候,他们会问:

烟为什么会往上飘?而不是往下飘呢?

烟为什么是黑色的?而不是黄色的香飘出黄色的烟呢?

又如D2《听听声音》一课中,学生对耳朵为什么能听见声音,大脑怎样接受到声音这个信息等问题,由此对自己的身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这个时候,教师要充分保护学生的好奇心,积极鼓励他们寻找资料,进行研究,千万不能以“今天我们不上这个内容”或其它讽刺性语言来挫伤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

⑵在出奇中迸发出“生成力”

  “墨守成规”、“故步自封”是形容不求进取按老框框办事。而要让科学实验课紧随新课程步伐,充满“生成力”,就应更新观念力求创新、出奇,才能让学生产生强大的好奇心;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E1《热水上浮实验》中的教学片段(师出示金鱼、大试管、酒精灯)。

问:假如我把金鱼放入试管中,再把试管在酒精灯上加热,会怎样?

生:金鱼会被烫死、烧熟……太残忍了。

师演示:加热试管中水的上部,小金鱼慢慢游到下面,(学生在下面急呼:不要…不要,老师你太残忍了……)然而试管上部的水已经烧开,但金鱼安然无恙。

生:咦,这是怎么回事呀!纷纷议论开了。

这样的实验结果出乎预料,所以激起了学生的强烈的好奇心,产生了更大的“生成力”效果。

又如例E2《马铃薯在水中沉还是浮》中的教学片段:

教师出示两杯“清水”及一大一小两个马铃薯,通过学生猜测并验证后得知A杯中的水让马铃薯上浮,B杯中的水让马铃薯下沉。

生:A杯水中有盐,我从《死海不死》中看到过。

师:你有办法证明吗?

生:我可以尝一尝吗?

师:你有很大的勇气,很好!但一般不可以直接用嘴尝实验药剂,以免造成危险。可是老师知道这杯水是干净的、安全的,你可以上来试一试。

生:(上前品尝后十分惊奇)这杯水的味道怪怪的,很难判断是什么水。

眨巴着眼低声问到:“这到底是什么呢……”新的、更深层次的问题又一次产生了。

原来教师事先调制了一杯盐、糖、味精的混合溶液,才给学生一个出奇的试验结果这样大大提升了思维空间,明白能使马铃薯上浮的物质不只盐一种,产生了更强的好奇心,大大增强了“生成力“。

3)在试误中碰撞出“生成力”

“失败是成功之母”,实验允许失败。因失败能更好地引人深思,总结教训,提醒人们只有改进才能成功。正如当代科学家、哲学家波普尔所说:“错误中往往孕育着比正确更丰富的发现和创造因素,发现的方法就是试错方法”。因此,在教学中通过暴露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错误,为学生提供以错误为源泉的学习反应后刺激,通过学生“尝试错误”的过程,可使学生从中审视、体验和反思,从而引起知错、改错、防错的良性反应。当然,“尝试错误”不是鼓励和诱导学生重蹈覆辙,而是力图通过“尝试错误”这种“催化剂”来增强学生对错误的“免疫力”,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辨能力,提高学生素质。

前面例b2中:《分离盐和水的方法》实验,教师导入后,学生通过自学、讨论设计实验方案,经过实验后发现盐是从海水中分离出来了,但水却跑了。这时老师故意喊到:“口渴,口渴!”学生安慰到:“船长别急,让我们再想想。”

   这样的实验结果拿教学目标来说已经达成,但由于故事情景的需要,使原来“盐与水的分离实验”提升到了“从海水中提炼出淡水实验”。所以学生认识到:只照搬课文中的实验是不够的,因实验目的已改变。因此学生又进入了更深层次的实验设计中。实现了在试误中领悟、在试误中改进、在试误中“生成”的新课程目标。

4)在结果中孕育出“生成力”

具有生成力的科学课实验教学,其教学流程可设计如下:

设计方案
                                    
操作实验

提出假设
                                    
研究问题

创设情景
                                    
发现问题

         

分析现象
                                        
得出结论

联系实际
                                        
发现新问题

如实验失败

 

 

 

 

 

 


F1《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一课教学中,学生完成了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这个实验,知道了一杯水到一定程度不能再溶解食盐了,它大约能溶解X勺食盐。但当老师举起这杯盐水,让同学们思考时,他们的问题又孕育产生了:

还有没有办法让这杯水再溶解一些盐?

现已变成盐水了,那怎样再把盐取出来呢?……

又如例F2自编教材《瓶吞鸡蛋》这个实验

中,在瓶中点燃了蜡烛,把熟鸡蛋(比瓶口大

一点)        放在瓶口上,里面蜡烛因没了氧气,火

熄灭了,然后在大气压力下,熟鸡蛋被瓶吞了

进去。

学生完成实验,个个兴高采烈,但他们也随

后纷纷高喊:

怎样让鸡蛋从瓶里跑出来?

新问题的产生又促使他们进行了新的实验……

 

三、课堂外延伸“生成力”

学无止境,一节科学课是否具有“生成力”,还要看学生还想在课外追究什么。一堂课的教学内容毕竟有限,一节课教学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学生学习的结束。一般,一节具有“生成力”的科学课本身就有很强的延伸力。不需老师要求,学生自然而然地还想去追究课堂中遗留下来的“未知数”。而如果教师再利用一点激励措施(如教师再加上适当的检查和评价、颁发“发明奖”、创设“异想天开”等栏目),那效果则更好。

G1《溶解》单元中《怎样加快溶解》一课的实验后,学生在家里自己找了糖块(咖啡糖)等代替肥皂,筷子、茶杯分别代替玻璃棒、烧杯继续进行拓展实验。第二天,班内又交流开了,栏目内又多内容了,红星又多挂了……

 

科学实验课应该是学生喜欢的课程,只有让我们更好地把握实验课中的“生成力”,不断挖掘出更具“生成力”的因素,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中不断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才能让实验课更具“魅力”,更有“磁性”。

 

参考文献目录索引

1、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课程改革学习主题构建》          杨章宏等                科学出版社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