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19号我是火太阳作业本 [复制链接]

11#

《磁铁的磁性》教学反思:

科学课是一门新课程,现行的《科学》教材在编写上由过去的“一英里宽,一英寸深”向“一英寸宽,一英里深”的趋势发展,要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保持或发展儿童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将其化为学习的问题。走进新课程近一年来,特别是这次执教平湖市钟埭小学五1班的《磁铁的磁性》后感受颇深,现就以下几点一起与各位讨论:

一、成功与体会

1、做到真正尊重学生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师要真诚地认识到自己是为学生服务的,既然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那就必须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叶老的话就要是把学生当作课堂的主人,因此,我在教学中非常注意呵护学生的积极性。如在教学中,一个学生说有带有磁铁的剪刀,虽然我没见过带有磁铁的剪刀,但并不意味着没有,所以我并没有以我没见过或不可能的语言来否定学生有意见,更没有讽刺打击,而是鼓励他能把有磁铁的剪刀或资料带来给同学们欣赏一下。因为我觉得一次不经意的打击,可能会影响学生一辈子。此外,因为是和学生第一次接触,学生比较拘束,我也多次用一些激励的语言来鼓励学生多发言。

2、找准聚焦

聚焦就是学生都对这一个问题感兴趣,只要一提出,能引起全班学生的共鸣,他们就有了探究的兴趣。兴趣是每一个人做好一件事的主要因素,只要学生对事情感兴趣,就能激发他们对事物探究的潜能,就能激励学生对事物进行不断的探究活动。本课的激趣导入,使学生一下子对磁铁产生了浓厚的研究兴趣很自然地进入了新课;教学中对磁铁能不能吸铜丝又是一个聚焦,教学中我恰当地选择了让学生自己再次实验的方法,相信这个结论,学生一辈子也不会忘记。
   
3、正确认识科学探究活动

新课程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因此,探究不是唯一的学习模式,在科学学习中,灵活和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策略是必要的,避免为运用而运用,脱离学生的实际。在本课教学中,因为磁铁对四年级学生来说是非常熟悉的,所以我“放”的较多,比较注重对小组合作探究的培养,科学实验以“玩磁铁”为主,让学生在玩中学习,在玩中发现问题并鼓励通过实验来验证。

4、教师的引导是关键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地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大家也知道科学学习以探究为核心,所以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教师的专业引领与指导显得很重要。该什么时候指导,指导的程度如何?这都是需要教者适时把握的。过早或过难的引导,学生思考得不够成熟,丧失了反思的机会。过迟地或过易的引导,学生由于长时间地碰到难题而没有得到解决,会丧失以后探究的信心。在引导学生测量磁性的范围时,我的本意超出了学生的接受范围,学生一下子反应不过来,这一点值得探讨。此外,我在教学中比较注重气氛的调节,利用教学内容,通过手势表示对错、学生演示、录像、实验等手段,以调节他们的学习心向,保持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

5、“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教教材“的教学,常常把目标单一地定位在教知识,“用教材教”则是在更大程度上把知识的教学伴随在培养能力、态度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情况,确定他们的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学习的策略,从而合理地创造性地用好教材,以便因材施教。本节课我并没有按照教材上教学步骤进行教学,而且还进行了取舍,舍去了形状的教学,加进去了磁性范围的测量及找找书本上错误两个内容。另外由于前面一些问题讨论时间较长,以至后来书本中证明磁性强弱的小铁珠的实验没来的及做,我感觉在教学中如出现“教学亮点”时,应充分加以拓展、挖掘,不要担心教学时间的不够,再加上现在《科学》新教材都是进行单元教学的,完全可以在下节课完成本节课中没有完成的内容。

6、课外延伸求拓展

在课后研讨中,许多老师都提到了课外研究是不是一句空话?确实,现在很时髦让学生课外研究!本节我也在小结中,安排了学生继续在课外研究磁铁。但是不是真的研究了呢?应怎样做呢?省教研员喻百军老师说的好,关键在检查和运用适当的激励机制!在平时教学中,我布置学生的课外探究,在下一节教学中总要询问学生有没有研究?怎样研究的?并表扬和奖励哪些去学习、研究的学生。虽然以前在每次询问中,了解到学生在家进行研究的人不多,但一年后,明显地多了起来。我想只要继续加强检查和表扬,坚持一段时间后,在课外主动研究、学习的学生肯定会越来越多!

 

二、不足与改进

1、调节心态,把握自己

   本节课最大的败笔是自己没有调节好心态。可能因为是和学生第一次接触,学生对自己的教学习惯不大熟悉的原因,因此学生发言的不大多,沉闷现象较多。而自己也受学生影响,放不开,没有充分发挥自己幽默风趣的特长,相反可能比学生还拘束,这也可能是自己没有做好充分准备的原因。

2、进一步关注课堂教学的质

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把握好重点,并围绕这个点,做深做透,通过完整的探究过程,让学生获得理智能力的发展的责任。而千万不能浪费时间蜻蜓点水式的面面俱到,让学生跟着你草草收场。此外,还要严格控制活动中的变量,每次只可以有一个变量,让学生从中发现变化,以保证探究体验活动的严密性与正确性。因为假若变量过多,孩子们则会产生混乱,还会分散注意力。因此与其热热闹闹,丰富多彩,还不如减少两个活动或某些环节,保证充分地时间,把每一部分做透了,做细了,那么学生的收获可能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上的了。一年来,我实施新课程的感觉,自己可能比较注重完美,“面面俱到”是值得我深思的问题。

3、在生活探究中寻找科学

科学课程标准提出:“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在总目标的表述中强调,科学要以学生的主体探究学习为主,从日常生活中寻找科学,尊重客观事实,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从而真正体验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在本课教学中,我前面注意到了在生活中找磁铁,但后面没有如何把磁铁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进行挖掘。

4加强学习,使自己能进一步成长和发展

新课程的实施赋予教师一定的专业自主权,同时对教师的教育理念、知识结构、教学技巧、科研能力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在原有基础上获得一定的专业发展方能满足这些要求,才能适应新课程的实施。所以首先要自创条件加强同事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因此我要多向指导教师请教,多向专家请教,多学习杂志上教学案例,勤思考,使自己进一步加深对新理念的理解、加快对新方法的掌握,避免摸索的盲目性。

TOP
12#

把火熄灭

——教科版《科学》六上《热与燃烧》单元第7课时

                                                                     执教人:浙江省平湖市艺术小学蒋明(314200

【单元分析】

本单元共有八个课题,内容可分为两大部分,前半部分主要观察研究热和热传递现象,后半部分则重点探究由热引起的燃烧现象。“热”部分的主要活动有:了解生活中有哪些热源,我们的身体可从哪些途径获得热能;观察热传递的过程;感知不同材料物体的传热速度;选择使用合适材料控制热传递的速度等。“燃烧”部分的主要活动有:观察燃烧现象;探究燃烧与温度和空气的关系;了解人类对火的利用;学习如何安全用火等。

【课时分析】

通过前面几课的学习,学生知道燃烧需要两个条件:达到燃点,火焰周围要有氧气,学生还发现了蜡烛火焰隔绝空气就会熄灭。本课的教学,教材首先通过让学生解释“灯帽罩住火焰后,火焰很快就熄灭了”这一现象使他们的知识产生迁移,这是教材结构产生的结果;紧接着教材通过“平时,我们还用什么方法来灭火”这一问题,引发学生已有的认识及生活经验,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将使学生从燃烧的两个条件进行思考。这部分的教学,关键是要把学生的思路打开,为下一个研究活动作好铺垫。

经过上一部分的研究活动,学生们原有的经验已经被充分调动起来了,他们开始思考为什么这些方法能灭火。课文根据物体燃烧需要的两个条件,安排了两个活动。活动一引导学生从燃烧的一个条件一一 “氧气 ”去考虑灭火,活动二是引导学生从燃烧的另一个条件一一 “燃点”去思考灭火的。

本课教材取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因此,在教学中,自然而然地引出了如何在生活中的运用这个教学环节。教学内容一:消防队是怎样灭火的 ? 这就引出了灭火器,尝试制作并使用一下灭火器。教学内容二:提出油锅着火应该用什么办法熄灭它 , 这是一个延伸与拓展的活动,学生马上会将刚刚产生的认识进行迁移与运用,教师在教学中不要忽视这个教学环节,这个教学环节对学生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这个活动与上两个研究活动一起构成一个结构 , 产生了另外的一个意义 , 也就是灭火的原理一样方法却不一样 , 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

【课时目标】

过程与方法
                    
:经历一个根据燃烧必要条件进行灭火的活动过程;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灭火方式,并且能对这些灭火方式的原理做一些解释;

2、初步学会使用灭火器,尝试制作一个灭火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活动过程中学习科学实验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探究周围事物的兴 趣和好奇心。

【教学思路】

1、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教学内容从生活中来,并报务于生活。

2、对生活中的现象,提出假设,并用实验、联想等方法,对原理进行阐述。本课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努力使学生在课堂内带着问题来,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

4、教师力求以科学实验的魅力、教师语言的幽默来调动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经历一个根据燃烧必要条件进行灭火的活动过程。

【教学难点】  了解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灭火方式,并且能对这些灭火方式的原理做出解释。

【实验器材】  酒精灯、纸盒、火柴、蜡烛、灭火器、烧杯、水。

                制作灭火器的材料:汽水灭火装置,醋、小苏打灭火装置。

【课时安排】  一课时

TOP
13#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师生互动过程

教学思路

一、

猜谜导入

 

 

 

二、

课文新授

㈠、学生自行研究灭火方法。

 

 

 

 

 

 

 

 

 

 

 

 

 

㈡、灭火器模拟实验

隔绝氧气的补充教学

 

 

 

 

 

 

 

 

 

㈢、水为什么能灭火

 

 

猜谜:一个人举起双手,打一字谜。

物体燃烧需要什么条件?(板书:有氧气  温度达到燃点)

今天我们要研究的是:如何把火熄灭?

 

  1、什么情况下物体不能燃烧,

提示:我们研究灭火是不是也从氧气和燃点这两方面来考虑呢?(隔绝氧气,温度低于燃点)

  2、学生自行研究,完成研究报告

选择研究内容,说说生活中利用这个原理灭火的方法,并设计一个模拟实验,自行考虑需要些什么材料?

要完成这个研究报告,你认为需要多长时间?

你们小组设计好后,让老师看一下,有没有材料。有的话,我们做一做。

  3、学生汇报研究情况。(两个内容各选一组,其它补充)

师板书:灭火器,盖泥沙,拍打,吹灭,浇水……

师在学生讲述中演示酒精灯操作方法,并说明酒精灯灭火原理。

 

1、出示三种灭火器图片,观看二氧化碳灭火器录像,并利用干粉灭火器实物进行讲解。

2、讨论怎样制取二氧化碳?

   提示:生活中我们吃的哪些东西中有二氧化碳?

         三年级科学课中学过的哪两样物体混合会产生二氧化碳?

  3、讨论实验装置,让学生画图表示。

  4、学生汇报,师补充实验要点。

5、学生实验: 制二氧化碳并灭火

 

过渡:消防队员除了用灭火器灭火外,还用什么办法?

灭火器只能灭一些小火,对大火,不能用隔绝空气的方法了,哪为什么水能灭火呢?

1、学生活动:对比实验

老师提供器材:两张小纸条,水,火源(蜡烛和火柴)

你能不能根据这些器材设计一个实验?

可能一:将纸条烧着,然后用水浇灭。

让学生猜猜谜,复习一下旧知识,在轻松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地进入课堂教学。

 

因火对五、六年级的学生并不陌生,一些灭火的现象学生也非常熟悉。因此在本课教学中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行设计灭火模拟实验,完成研究报告。不过,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估计大部分要选择研究的内容是隔绝氧气。

学生设计的方案拟情况决定是否让其在全班同学面前演示。

 

 

 

  三种灭火器,作为课本知识的拓展。

 

 

通过讨论、制作灭火器,进行模拟实验,有利于更好地巩固隔绝氧气能灭火的知识,并使一些学生的认识从模糊到清晰。

 

 

消防人员的两大武器,学生很容易想到。在教学中起到过渡作用。

 

 

 

 

 

 

 

 

 

 

 

 

 

 

 

 

 

 

 

 

㈣、

新授小结

 

 

 

 

三、

联系生活

课外延伸

 

 

 

 

 

 

 

 

 

 

 

 

 

 

 

四、

整理器材

可能二:将一干纸条和一湿纸条分别慢慢靠近蜡烛的火苗,观察出现的现象?

2、教师导:假如继续把湿纸在火上烧,猜想会怎样?

  说说湿纸燃烧的过程:水吸引热量蒸发,水干了,纸再燃烧。说明有水的纸是烧不起来的。

为什么纸有水,就烧不起来呢?

3、师述:水在常态下(解释下常态)最高温度是100℃,纸的燃点是130℃。因此,把水泼在燃烧物上,吸收了热量,使使燃烧物的温度最多保持在100℃,没有达到燃点,火就来了。

4、拓展:在语文写作课中做过用纸盒烧水的实验,这个实验也说明了这个道理。希望同学们回家在家长的帮助下做做。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根据物体燃烧必须要有氧气、要达到燃点这个道理,因此我们要灭火,采用的原理就是要隔绝氧气、把温度降低于燃点,常采用的方法是灭火器,盖泥沙,拍打,浇水,吹风等。

 

1、家里烧菜时,当油锅着火了,我们应该用什么办法灭火?(可以用锅盖、毛巾、围巾等)

能不能用二氧化碳或浇水,为什么?

  教师说明灭火的方法很多,但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方法进行灭火。

2、当发生失火时,我们该怎样做?联系课文说说逃生时注意什么?

  我们要学会保护自己,把身体淋湿或用棉被包住身体等。

3、今天我们研究的是如何把火熄灭,那如何让火燃烧的更长一点时间呢?还有如何取火呢?等等,还有许多问题等待同学们去研究、探索,当然要在安全的条件下去研究、去探索。

  4、今天上课的内容下课后请课代表发一下。

 

组织学生整理好实验器材。

 

 

这个环节设计目的是通过实验活动促进学生进一步思考,了解水灭火的原理,加深对水能灭火的认识。纸盒烧水作为拓展。

当然,设计这个实验,可能有点难度,大部分学生可能想到的方法是可能一。

 

 

 

 

 

 

 

通过小结,归纳学生头脑中零散的知识,加以巩固。

 

 

 

这是一个延伸与拓展的活动,将学生刚刚产生的认识进行迁移与运用,这个教学环节对学生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并与上两研究活动一起构成了一个整体。同时,也体现了科学课教育取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教学,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带着更多的问题离开教室,鼓励学生课外去研究、去探索。一堂科学课是否成功,关键是看学生课外在做什么?

 

 

 

整理好器材,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TOP
14#

《把火熄灭》研究报告

组长(记录员)学号:       ,组员学号:                 

 

1、我们小组研究的内容是:

     )隔绝氧气,(      )温度低于燃点。

 

2、我们小组认为,在生活中有以下几个方法是利用  隔绝氧气温度低于燃点  来灭火的:

 

 

3、我们小组可以设计一个灭火模拟实验,需要的器材有:

   火柴,蜡烛,

 

 

4、我们小组设计的模拟实验用图表示是这样的:

 

 

 

 

 

蒋老师的话:

完成好以上的内容后,尝试把你们组设计的灭火模拟实验做一下,如要需要器材,问问老师有没有。老师祝你实验成功!

TOP
15#

试谈新课程下小学生应具备的科学素养

浙江省平湖市艺术小学蒋明

邮编314200

电话13356057878

《科学课程标准》是把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课程的宗旨的,并且认为科学这门课程对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哪什么是科学素养呢?科学素养是指公众对科学所应了解的程度,其名称是由文化素养引申而来的。科学素养一词译自英文scientific literacy。素养和素质含义接近,但素养与素质相比更强调后天修习涵养的作用,即学习提高的重要性。通常对科学素养还有许多其他的表述,如了解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具有科学精神、科学意识、科学行为习惯等等。

笔者认为,在新课程下小学生应具备的科学素养,主要是意识、兴趣、习惯的培养。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养成质疑的习惯、探寻原因的意愿、独立思考的水平、制定计划的技能、科学实验的本领、表达交流的层次、再次质疑的能力等科学素养的培养。

一、养成质疑的习惯

“我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我只不过是喜欢寻根问底追究问题罢了!”这是世界科学大师爱因斯坦对他的卓越创造才能的解释,我国现代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只是一问”,科学探究正是从问题开始——人们从问题进入科学探究。而在教学实践中还大多存在着“教师问学生答,学生跟着老师的提问跑”的现状,这样只会削弱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

在《科学课程标准》中,对提出问题的具体内容标准是: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能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比较和评价。因此,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就显得尤为重要。

1、培养质疑情感

外国专家评价说:“中国孩子能在国际奥林匹克竞赛中拿金牌,却不善于提问题。”是什么原因造成我们的孩子不敢质疑的?调查发现,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原因一是家长、教师对学生的提问特别是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往往是缺乏耐心,对孩子提出的问题不是敷衍了事,就是嘲笑打击,造成学生缺乏自信,不敢再提问题;原因二是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质疑缺乏鼓励和引导,满足于“还有没有问题?”、“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养成了学生不懂装懂、懒于质疑的习惯。

因此,教师要努力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健康愉快的质疑氛围,建立学习合作小组、激励评价等手段,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形成“敢于质疑的才是会学习的学生”“不怕提不好,就怕不敢提”的观念。努力营造一个民主、宽松、平等、合作的课堂氛围,让他们在没有歧视和嘲讽的学习环境中,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他们充分享受质疑带来的快乐。

2、掌握质疑形式

从心理学角度看,好问和好奇是学生的天性,教师要善于运用这份天性,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让学生学会把在学习中有价值的问题提出来。教师首先要做好示范,学生的一切活动都是从模仿开始,质疑也是一样,教师要注意质疑的“言传身教”;其次,要鼓励学生在学习、实验、作业、生活中,对知识和方法等自我进行的质疑和思考;再次,要多维互质,即在学习活动中,要“师生互质”、“生生互质”,鼓励学生要大胆地向老师、向教材、向权威质疑。

3、学会质疑方法

质疑要寻求不同的方法,常见的有比较质疑、顺向质疑、逆向质疑、联想质疑、假设质疑、求异质疑、批判质疑等。要鼓励学生在难点处质疑、在困惑处质疑、在错误处质疑、在答案中质疑、在方法上质疑……达到在无疑处生疑,在有疑处释疑的目的。

二、探寻原因的意愿

探寻原因的意愿指的是面对一个问题,产生去回答问题、解答问题的愿望。问题往往表述为“为什么……”的形式,是作为某事物的结果或某推理的结论提出来的,回答这个“为什么”就在于找到所以产生结果的原因或所以产生结论的前提,因此,其实质是寻找“原因”。探寻原因的意愿就是解决问题的愿望。

具有探寻原因的愿望,在遇到问题挑战时就能够克服问题中的障碍,从条件趋向目标,即为解决问题。而为了解决问题,首先要运用自己已有的全部经验,对原因,即对障碍的解决做出猜想。教学中,老师应该积极鼓励学生对一些现象、事物大胆地进行猜想,并努力去寻求答案。

最经典的例子是瓦特发明蒸汽机,瓦特小的时候,看见炉子上壶里的水沸腾了。蒸汽把壶盖顶了起来,瓦特从中产生了疑问,继而契而不舍地进行研究,长大后发明了蒸汽机,成为著名的发明家;又如在教学中  设计了“蜗牛一分钟能爬多远”这个活动,蜗牛是每个学生都熟悉的,但可能从来没有一个学生想研究蜗牛一分钟能爬多远;再如四下科教版《食物》单元中《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面包发霉了》等课中的活动设计,这些都是学生平时看到却不大会产生问题的事情,教材设计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中一些平常的事或现象,特别是对认为很正常的事或现象,产生探寻原因的意愿。

因此,在科学教学中,要注重“猜想”、 “假设”或“为什么”这些探究环节,注重对学生意识的培养。学生产生探寻原因的意愿,一个老师的启发、引领和点拔极为重要。

三、独立思考的水平

独立思考往往和问题结论联系在一起。在《科学课程标准》中,关于“思考和结论”的具体内容标准有: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现象作合理的解释;能考虑对同一现象做不同的解释;能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将探究的结果与假设相比较。

在这个思考和结论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特别是养成独立思考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独立思考是个性发展的主要特点之一。实际上,独立思考并做出结论的过程就是自我监控的过程。特别是高年级学生,要学会考查自己的学习有没有达到目标,学习中自己收获多少,把探究结果与假设相比较正是自主学习——自我监控的重要环节。

如在四下《磁铁》单元《认识磁铁》一课教学中,有个环节是让学生说说磁铁在生活中的运用,一学生讲到生活中有磁性剪刀。显然,这个磁性剪刀是生活中没有的,但其想法有创新,也是独立思考的结果。因此,教学中老师并没有轻易地否定学生的说法,只用自己“第一次听说”,“下次带来让老师和同学们看看这个磁性剪刀有什么与众不同”,肯定了学生的独立思考,敢于想像的精神。

又如在科学课教学中,教师经常针对某个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假如在讨论这个教学环节前,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一段时间,再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那么,学生讨论中也不会出现信口开河的现象,腼腆不善于表达、反应较慢的学生也有时间通过考虑有了讨论的素材。从另一个角度讲,这也是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一个有效手段。

 

四、制定计划的技能

在《科学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的第4个环节就是制定计划,其具体内容标准为:“能提出进行探究行动的大致思路;能对自己或小组提出的探究问题做出书面计划”。制定计划是科学探究中十分关键的一步,它确定了探究活动的大概思路。具体探究的方式方法和途径,有利于学生得出探究的结果,特别是使探究活动趋向于教学的目标。

此外,制定计划的过程还特别有益于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例如,在科学态度方面,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探究计划,要求学生具有实事求是、严谨细致的态度,按自己所认识事物的本来发展过程制定的计划才是可行的和可实现的。所以,计划的可实现性强烈要求学生必须是实事求是,严谨细致。制定计划又是个人的(可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思考的结果,给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意识提供了空间,除了指向目标以及必须从现有条件(实事求是)出发外,没有其他条件限制,可任由学生发挥。因此,培养学生制定计划的技能,能激发学生对探究的兴趣——这是有自我动机而产生的,使学生喜欢、热爱并乐于参与科学探究,而这种乐于、热爱的体验是学生学习成功的保证。

一份完整的实验设计方案包括:实验题目、实验器材、假设可能、方法步骤、变量控制、观察记录、结果结论、交流评价等。例如:科教版《科学》四上《溶解》单元中,比较热水与冷水条件下,哪一块肥皂溶解得快?设计方案如下:

 

实验题目

比较热水与冷水条件下,哪一块肥皂溶解得快?

实验器材

大小、形状相同的肥皂两小块,两只一样的杯子,热水和冷水。

假设可能

假设肥皂在热水中溶解的快。

方法步骤

1、两只杯子里分别装上热水、冷水,水的多少一样。

2、两块肥皂同时放进两只杯子里。

3、观察比较肥皂的溶解速度。

变量控制

肥皂一样大小,水一样多,同时放入水中。

观察记录

实验结论

交流评价

 

培养学生制定计划的本领,笔者认为在小学三、四年级中以扶为主,在小学五、六年级中尝试着以放为主。设计实验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有:

1、假设验证原则。

通常,科学实验始于假设,在小学中常用的也就是假设验证原则。假设(假说、猜想)是一种尚未得到实践证明姑且认定的理论构想。假设的第一步是依据现有实验材料或现象和已知的科学知识,提出初步的假定;第二步依据初步假定,设计方案,进行实验验证,得出假定结论。在假设的引导下,研究者有目的、有预见地操纵实验条件,进行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若和假设不符合,则假设被否定;若存在差别,假设应修正;若假设得到证实,并能重复,则转化为科学理论。例如,科教版《科学》四上《溶解》单元中,在教学面粉能不能被水溶解时,假设是:面粉能被水溶解;验证是:经搅拌后,水变混浊了,看似面粉被溶解,但静止一会后,面粉沉入水底。实验结果是面粉没有被水溶解,假设被否定,再进行实验,最后得出结论。

2、变量控制原则。

变量是研究者所操纵、控制的在性质上和数量上可以变化的条件或特征。科学实验往往受到多方面的变量及其相互关系的影响和制约。如科教版《科学》三下《沉与浮》单元教学中,就要学生掌握好重量和体积这两个变量的问题,不注意这两个变量,就根本不会得出科学结论。

3、实验对照原则

一个实验通常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控制组)。实验组是施加实验变量处理的被试组;对照组是不施加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两者无关变量的影响是相等的,两组之间的差别,被认为是来自实验变量的结果,能增强实验的信度。再如,科教版《科学》四上《溶解》单元中,教学怎样溶的快?实验组的器材就是500ml的热水和5克的肥皂,对照组的器材是500ml的冷水和5克的肥皂,之间的差别就是温度的高低。

4、真实客观原则

实验的实质在于捕获事实和解释事实。捕获就是记录实验中的事实、现象、数据;解释即论证实验中的事实、现象、数据,阐明实验的因果关系,得出结论。实验过程中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真实反映客观对象的本来面目,力戒主观臆测,先入之见。

TOP
16#

五、科学实验的本领

实验(观察、制作等)是科学探究的中心环节。是指在人工控制现象发生的条件下,对现象进行感知和测量的方法。是科学实践的重要形式,是获取信息和检验理论的基本手段。在教学中,要求通过科学课的教学,使学生拥有进行实验的本领,而这一本领正好是实施科学课程、进行科学教学之所需。

分析《科学课程标准》中,对学生实验能力的要求如下:

                     实验操作技能 

        动作技能                           实验数据的测定与记录

                        实验记录技能       实验数据的处理

文本框: 实验能力                                           书写实验报告

               

                        获得信息的能力:实验观察

心智技能         处理信息的能力:实验现象的分析、综合、归纳

                        设计实验的能力:原理、方案、仪器装置、材料选用、

操作步骤、条件控制
                

通过科学课的教学,要使学生拥有进行实验的本领,我们教师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明确实验目的,强化学生实验基础理论和操作训练。科学实验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应遵照这一原则,使学生了解到科学实验在科学学科中的地位,认识到在科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指导学生进行系统化的实践。

2、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优化学生实验心理。教师要给予学生尝试错误的权力,对于他们出现的错误,应该认真帮助他们分析,耐心指导,要相信学生“人人都是创造之才”,使学生相信“我能做好”,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心理因素,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发掘他们的潜能,而对于学生的每一项进步都要及时给予鼓励,使其增强自信心,增强争取成功的勇气;

3、要努力营造宽松的实验环境,增加学生动手机会。除要利用实验室现有器材的优势之外,更要利用一些土制的器材,积极创造机会让学生“动”起来,并帮助学生在课外制定研究计划,定期开放实验室,使学生能在宽裕的时间、宽松的环境中进行各种有目的的实验活动,从而提高实验能力。

六、表达交流的层次

表达交流是科学探究的一个重要环节,人们认为,能用自己擅长的方法表达探究结果,进行交流,并参与评论,知道对别人研究的结论提出质疑也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具体内容标准有: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语言、文字、图画、模型等)表述研究过程的结果;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的观点和评议;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而“愿意合作与交流”属于对待科学学习的积极态度,是科学课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点之一。对于科学探究来说,表达有“理顺思路、总结成绩、发现问题”的功效。一般说来,想了做了但表述不出来,说明还没有真正弄清楚,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如案例“把液体倒进水里去”片断:

预测并讨论“把油、蜂蜜倒进水里”,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后思考,并进行了尝试。实验后,学生自己陈述所做所想所思并提出自己的问题:

生:我们往水里倒油。发现油先进入水中,后漂在水面上。

生:我们又先倒入油后倒水,看到水花溅起来亮晶晶的,可漂亮了。

生:我也发现油慢慢浮起来了。

生:还有些油粘在了杯底。

生:我试了几种倒法,油总是浮在上面,是不是没搅拌的缘故?
                

生:不对,搅拌后,油也会浮上来的!

……

在这个案例中,既有学生独立思考得出结论的过程,又有表达交流的过程——学生把独立思考的结果表达给老师和同学听,进行了交流,且有争议、有质疑,也有对结论的评议,达到了《科学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目标的表达和交流的要求。

生生、师生交流是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方式。通过交流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可以“优势互补”,对各人的优势迅速整合,从而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交流的过程也是互相倾听、互相学习的过程,也是互相质疑、提出问题、重新进入研究的过程。它同时也是利用合作的形式进行自我监控并以他人作为自我的借鉴,对于加深理解探究的结果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一个科学教师在教学中,要随时注意培养学生表达交流的能力。在培养学生表达交流能力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点:

1、教师言传身教,严格要求自己在课堂上口语及文字的表达。科学是一门严谨的课程,教师的语言表达必须要做到准确、科学、规范。特别是小学生,其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模仿能力相当强,因此,教师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条理性、逻辑性、连贯性,不能东拉西扯,尽力避免一些口头禅,并且要控制好教学中语言的节奏和声调,使教学语言强弱适中,给学生以一个好榜样。

2、努力为学生创设课堂表达交流的条件。首先要营造学生参加交流的民主氛围,要面向全体,避免出现好生和差生,喜欢的学生和不喜欢的学生,构建平等、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使课堂出现“师生共鸣”的和谐气氛;其次要用兴趣激发学生参加交流的欲望,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以兴趣促交流,在自然环境下提高学生的表现欲望,从而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再次要运用好表扬的武器,允许学生“说错”,恰当地对学生进行赞美和表扬,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满足感和愉悦感,会激发学生主动配合教师,参与到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中来。

3、转换师生角色。在教学中,也可转换师生角色,让学生在课堂上做一段时间的教师,由学生来讲述,并鼓励其他学生提问,让他解释,这也迫使学生要积极做好准备。这个方法适合于高年级教学。

七、再次质疑的能力

实验结果并不是唯一的,实验的结束也并不是研究的结束,而是新的问题的产生。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观察实验现象中、在实验结论中产生新的想法,提出的问题,然后再进行研究。这也是科学课生成力教学的魅力,其教学流程可设计如下:

设计方案
                                    
操作实验

提出假设
                                    
研究问题

创设情景
                                    
发现问题

         

分析现象
                                        
得出结论

联系实际
                                        
发现新问题

如实验失败

产生新问题

 

 

 

 

 

 


科教版《科学》四上《溶解》单元中《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一课教学,学生完成了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这个实验,知道了一杯水到一定程度不能再溶解食盐了,它大约能溶解X勺食盐。但当老师举起这杯盐水,让同学们思考时,他们的问题又孕育产生了:

还有没有办法让这杯水再溶解一些盐?

现已变成盐水了,那怎样再把盐取出来呢?……

又如例科教版《科学》三下《空气》单元课外拓展教学中《瓶吞鸡蛋》这个实验,在瓶中点燃了蜡烛,把熟鸡蛋(比瓶口大放在瓶口上,里面蜡烛因没了氧气,火熄灭了,然后在大气压力下,熟鸡蛋被瓶吞了进去。

学生完成实验,个个兴高采烈,但他们也随后纷纷高喊:

怎样让鸡蛋从瓶里跑出来?

新问题的产生又促使他们进行了新的实验……

 

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但早期的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从小细心呵护小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继的学习、为终身的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目录索引:

1、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课程改革学习主题构建》          杨章宏等编著                 科学出版社

3、《小学科学新课程教学法》          孙宏安编著                   开明出版社

TOP
17#

多媒体辅助《日食和月食》教学设计一二

 

《日食和月食》一课集观察、教学、实验为一身,这堂课的教学不只是为了教学,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去观察,如何去实验。为了达到这教学目的,我充分利用了多媒体这个先进的教学手段,来辅助观察、实验教学,效果较好。

1、在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是教学信息的载体,是传输信息的工具和手段。它的作用不仅是用来传递教育教学内容,还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调节课堂气氛,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学《日食和月食》一课时,我就可以借助媒体,直观形象地再现客观事物,给学生以如见其景的感受。开始上课时,出示多媒体课件:各种日食和月食的图像,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接着让学生进行实验讨论地球、月球和太阳三个天体在相互运动时出现哪些特殊位置。然后多媒体呈现三个球体相互运动形成的两种特殊位置的情境,得出日食和月食的成因。图像显示模拟逼真,渲染气氛,创造意境,使学生获得了直观印象,有助于提高和巩固学习兴趣,激发未知欲,调动学习积极性。

2、在实验教学中,利用多媒体的辅助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全面的发展。

在《日食和月食》教学中,多媒体显示三个球体运动状态时,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反复操作;另一方面让学生自己市制实验来研究日食和月食的成因。由于受到多媒体显示的启发,他们选择一些结构材料进行实验。有的同学用白炽灯代表太阳,拳头代表月球,自己的头代表地球进行实验;有的学生想到了平台投影,选择小皮球当地球进行实验,乒乓球当月亮,电筒射出的光代表太阳光,并把整个过程在平台投影仪上演示投放到大屏幕上。学生就地取材,现象明显,效果显著。

因此,在观察、实验教学中,不要仅局限于要标准的、配备的教学仪器来进行教学,就身边的一些土器材,它的效果也往往不比这些标准的差。

TOP
18#

谈小学生学科学态度的培养

浙江省平湖市艺术小学蒋明

邮编:314200  电话:13356057878

【论文摘要】情感态度是学生科学学习的动力因素,影响着学生对科学学习的投入、过程与效果;同时,情感态度也是科学教育的目标,通过对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自然现象的学习,改变学生的行为倾向,激发他们对科学学习的兴趣。因此,本文作者认为必须加强对小学生的学科学态度教育,使小学生养成勤学好问、认真细致、实事求是、合作分享、尊重他人、百折不回等正确的科学态度,这是当今小学科学教育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目标之一。

【关键词】
             培养  课堂  科学态度

 

一般来说,态度,是使一个人有行为的原动力。Krathwohl., Bloom & Masia(1964),在分析情意领域目标的内容时指出,态度对学习的过程颇有影响,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或对象所持的态度,与其学习成效可能有高度的关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提出改革的具体目标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新课标》中也认为:情感态度是学生科学学习的动力因素,影响着学生对科学学习的投入、过程与效果;同时,情感态度也是科学教育的目标,通过对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自然现象的学习,改变学生的行为倾向,激发他们对科学学习的兴趣。

基于以上理念,笔者认为,必须加强对小学生的学科学态度教育,使小学生养成勤学好问、认真细致、实事求是、合作分享、尊重他人、百折不回等正确的科学态度,这是当今小学科学教育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目标之一。

1、培养学生勤学好问的求问态度

  《新课标》中“对待科学学习”内容标准中的第一条就讲到:想知道,爱提问。启发学生乐于对周围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现象提出问题,并设法解决;鼓励学生比一比谁提的问题多,谁提的问题好。

汉代的一位唯物主义的学者王充说:“不学不问不能知也”,在他看来,学问就是由“学”与“问”这一对矛盾组成的。“学”要勤奋,勤奋学习是学生获取科学知识的主观能动性的反映,是学生从事创造性活动所必备的基本条件。“问”要善于提问,善于提问则是积极动脑思考的表现,所提的问题是有意义的。

勤学离不开思考,思考离不开提问。科学课中引导学生善于提出问题或发现问题,是学生自主学习与主动探求知识的生动表现。在质疑状态下的学生取之所需,求知欲强,能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学习兴趣高,学习效率高。学生质疑的同时,能大胆地对问题提出不同的见解,不但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而且也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分析整理提出的问题,学会或引导学生提出重难点问题,提出创造性问题,养成勤学好问的求问态度

2、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求真态度

认真细致,是一个人重要的学科学态度品质之一。在科学教学过程中,运用较多的是观察,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实验中的现象等等。不同的人观察结果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有的学生可能仅仅了解一个概貌,对细节丝毫不会加以注意;有的学生则善于抓住事物的关键特征,忽略一些次要特征;有的学生可能善于发现细节,能透过微小的事物发现重要的原理。

如《磁铁的磁性》一课教学中,让学生“玩玩”磁铁,在玩中自行探究磁铁的特性。大部分学生在“玩”中感到的是有趣,推推小车,吸吸东西,汇报中也以能吸什么、不能吸什么为主;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发现磁铁有的地方吸的要多,有的地方吸的少或吸不起来,也有学生观察到环形磁铁会吸附到马蹄形磁铁的任何部分,由此推断出马蹄形磁铁磁性不强;还有学生观察到磁棒不能吸附到环形磁铁的边上,它们总是滚开,然后附在其两端,所以认为两端的磁性强……

一般说来,小学生观察事物往往缺乏目的性,随机性强,而且感情用事多,很难持久,不够细致,总感觉司空见惯,没有什么新奇感。我们在科学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认真细致的观察品质,鼓励学生观察要从细致入微,善于向“司空见惯、正常现象”发难,积极思考,提出富有创新的问题,并通过观察、实验作出答案。

3、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求是态度

实事求是是指从客观存在的实际情况出发,详细地占有材料,运用理论思维,对所得材料进行科学分析和研究,从事物本身找出蕴含于其内部的规律性。

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就是使他们养成实事求是的态度。在《热胀冷缩》一课中,通过对水、空气、铜球的实验实验,学生知道了水、空气、铜球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但这不能因此得出所有的物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教材中对热胀冷缩的概念是这样表述的:“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空气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铜球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许多物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材里这样的结论,蕴涵的含义就是强调科学探究中严谨的实事求是科学态度,除水、空气、铜球外,其它的物体没有经过实验验证,就不能武断地推理为所有的物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只有经过实验验证了,才能证明其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科学研究来不得半点虚假,必须消除实验观察中的主观性,根除个人头脑中的任何偏见。坚信实验事实,尊重观察到的真实现象,并所学知识对实验事实进行分析、研究,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进而形成科学的概念或规律性的认识。如当实验中出现与自己主观意愿不相符的现象时,绝不能从主观上修改或臆造观察中不存在的事实,因为这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学生中如果有类似的现象出现,教师要给以教育。

4、培养学生集体合作的求学态度

小学科学课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而且要“会学”。要使学生“会学”,集体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最常用的方式是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依据已有的经验,按着自己喜欢的方式在民主的合作的环境中,自觉的主动的获取知识的一种方式

如在《点亮我的小灯泡》的探究实验中,可组成4人研究小组,两个实验员动手连接小电路,一个记录员拿着笔在旁边认真观察并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还有一个组长兼汇报员适时地在旁边提供各种所需的材料;电路连接完毕了,一按开关发现小灯泡不亮,四个同学再一起讨论、寻找原因,一起动手试验……直到小灯泡亮了,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

集体合作学习在促进学生间感情交流,互帮互助、共同提高,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了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实现了以教师为主体向学生为主体的转变,体现了一种立体式、多层次的学习空间。在分享集体合作学习中成功喜悦的同时,也培养了集体主义的思想。这种能力正是我们科学课教书育人的目标。

5、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的求进态度

人与人的交流、学习,都应建立在真诚与尊重的基础上。人唯有尊重他人,才能尊重自己,才能赢得他人对自己的尊重。尊重他人是一种学习态度,也是一种能力,一种美德。

教育学生要尊重老师和同学。上课专心听讲,不做与课堂无关的事,不妨碍老师上课和同学听课;做实验时,不大专喧哗,以免影响其他组实验;爱护实验器材和认真作业,也是尊重老师的一种表现。

教育学生要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当其他同学在交流时,认真倾听同学意见,敢于发表自己见解;当其他组实验获得成功或取得某种进步、成绩时,不嫉妒,不讽刺;当同学实验失败时,不挖苦失败的同学,因为失败相对来讲也是成功,至少说明这种方法是不成功的,这也是一种劳动成果。

大教育家孔子说的好:“三人行,必有我师也”,同样,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弱点的人是不存在的。在生活、学习中学会尊重他人,虚心向他人学习,互相取长补短,达到共同进步!这种尊重他人的求进态度,是受益于学生一辈子的培养。

6、培养学生百折不回的求败态度

纵观古今中外名人、成功人士,无一不是从挫折与失败中成长起来的如失学挫折奋发成长的爱迪生、法拉第、高尔基;只有初中毕业水平而自学成才的数学家华罗庚;处境艰难而倔强的牛顿、达尔文、托尔斯泰;面对挫折而百折不挠二度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居里夫人等等。

失败、挫折是生活的组成部分,失败也是成功之母。学习本身是一个艰苦的脑力劳动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肯定会遇到各种困难、挫折。在小学科学课中,实验失败也是常有的事。教师要抓住这个教育的机会,甚至有意地设计这种“失败的现象”,让学生体验挫折,对学生进行失败教育。

如在用酒精灯和保鲜袋做“热气球”上升的实验时,教师讲了简单的做法后,有意不讲注意点,让学生直接尝试。结果不是保鲜袋被烧破,就是重心不稳飞不起来,但在教师的鼓励、启发下,学生并不气馁,经过多次查找原因、尝试、改进后,学生在保鲜袋下口加了重量(纸或钉子),加热时,先远离火苗,逐步靠近,终于获得成功。顿时,成功使欢笑声充满了整个教室。

以相对论的理念来说,一次失败的实验也是成功的,因为他告诉了学生:这样做是不行的!在教学中,除了让学生经历挫折的磨练之外,教师还要教给学生应付挫折、失败的方法。教育学生在失败面前不畏缩不前、垂头丧气,失掉学习的信心,而要以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回的精神去克服它;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寻找失败原因、寻求解决方法;鼓励学生正确地面对失败,并学会战胜失败的方法。当然,对学生进行失败教育要和成功教育想结合,这样才能给学生以完整的教育。

 

学生的科学态度不能自发地形成,需要科学教师的培养和教育,也就是说发展有赖于后天的教育和一定社会环境的影响。在这其中,教师的思想素质、教师的“人才观”和“质量观”、教师的文明程度直接影响学生科学态度的养成。所以,教师一定要在学生面前树立一个诚实、正直的良好形象;其次,备课要到位,讲授的内容要正确,做到言而有据;再次,要运用实验性原则,让事实来说话,尊重客观事实,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师首先要起到表率作用。

 

【参考文献】

   1、《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4月

   2、《小学科学新课程教学法》       张行涛等主编          开明出版社   2003年11月

   3、《小学科学教学心理学》         林崇德等主编          北京教育出版社   2006年1月

 

TOP
19#

谈谈如何上好一堂“好”课

                                     ——浙江省平湖市艺术小学蒋明

邮编:314200  电话:13356057878

课堂建设,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载体,一条我国众多优秀教师成长无一例外的途径,

尤其是青年教师专业成长无可选择的路径!因此,优秀课堂的建设是任何学校最重要的建设!

 

那如何上好一堂“好”课呢?结合实际,我谈谈一些个人的想法。

1、要充分发挥学科特点

简单地说要体现学科特点。语文课要有语文课的味道,数学课要有数学的样子,科学(常识)课要有科学样……每门学科都有其特点,要充分挖掘学科的特点,体现学科的味道。

2、要充分体现课时特点

教育是一个体系,一节课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要突出在本节课中要解决的问题,一节课不能包罗万象,不可能什么都要解决。抓好一点,把这一点放大,就能体现课时特点。如科学课,就探究课而言,内容也相当地广泛,这节课中你想体现什么?是如何探究?是怎样写探究报告?是体现小组合作?是激发学生探究兴趣?是注重评价?还是课文知识的拓展等等。抓住一个问题,做好、放大。

3、要充分尊重学生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他小时候住在一间杂货铺附近,每天都能看到大人把某种东西交给杂货铺老板,然后换回自己需要的物品。有一天,他想出一个坏主意,将一把石子递给老板“换糖果”,杂货铺主人迟疑片刻收下了石子,将糖换给了他。

“石子换糖果”的故事给我很大的启示:杂货铺主人不是教育家,但他拥有教育者的智慧;他没有用成人的逻辑去分析孩子的行为,而是用宽容维护了一个幼小生命的尊严。

身负教育职责的教师,不仅要做知识的传播者,还要做孩子心灵的知音,理解孩子每一行为背后的意义,充分尊重学生。如果教师真正用心去读孩子这本书,就会对他们有更多的理解、宽容,包括他们表现出来的不太符合一般行为规范的行为。允许学生犯错、尊重学生、善于倾听孩子的心声的老师,必然能开启每一个个独特个体的心灵,在课堂中给孩子带来更多的欢笑,也使他们更喜欢学习,主动学习。

4、要充分发挥教师特长

  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特点,要学会把自己的特点溶入到课中。如我们实验小学的一位老师,是美术专业的,原想做一名美术老师,但由于学校人员安排不过来,安排她做语文老师。她原先很不开心,觉得浪费了自己的专业,用不上用场,后来在校长的指点下,她把自己的美术特长和语文教学结合在一起,想不到有了意外的效果,到上海、嘉兴其他学校上课,听课的老师都叹服,认为这样的课只有她上,其他人没有这个能力,因为没有这位老师的美术功底,这就是特色!

  我想每个教师都可以寻找自己的特点,或者自己努力的方向!如你的普通话出色的,就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注重用自身朗读的感染力来带动学生;如你的字出色的,就以漂亮的板书来影响学生,把你的学生培养成一个个小书法家;如你自己是个幽默风趣的人,那你在课堂上体现出来,学生都喜欢幽默风趣的老师,听课的老师也喜欢;

  有人说我没有这方面的素质,怎么办?那你可以注重教学设计,注重对学生的评价,也可以注重怎样指导学生、怎样启发学生。我听过一节课,这个老师本身普通话素质相当好,但她较拘谨,自己不善于范读,但指导学生朗读很有一套,学生的胃口被她掉的高高的,整堂气氛相当好,这也是特色。

  找准自己努力的方向,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那么成功就在你眼前!

5、要有团体精神

同伴互助显成效。在一个教师成长的过程中,离不开同伴合作、彼此支持。要有一个团队意识,在团队中合作、支持,同时也分享教学经验、教研成果,共同成长。团队经常在一起,还有种互相激励的效果,你上了一节好课,我有一篇获奖的论文,他有个市级课题,易显现出你追我赶的好风气!

教师之间开展互学、互助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各教师充分挖掘自身优势,在同行之间进行探讨、交流。这个可体现在跨学科中,比如其他任课教师向音乐和美术教师讨教书画欣赏和音乐知识,提高自身审美能力。一个既形象又实际的例子,语文数学老师设计课件可以向美术老师讨教,我想在色彩排版上肯定提高了一步。二是教研组成员之间开展互助交流,教师之间通过说课、上课、听课、评课等活动来实现资源共享。

6、要积极进行反思

南师大课程研究中心课程专家、博士吴永军教授说的好:“当把反思作为教学的一种习惯时,你已迈出了专业成长坚实的第一步……”。十年如一日已成为过去式,教学怎么可能是十年如一日地上课呢?我们要学会不断地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通过反思进行总结,通过反思加以调整,通过反思实现发展。

以时间为序,我觉得要提倡教学前反思、教学中反思、教学后反思。教学前的反思:教师教学之前要反思新的课程理念、教材的编写意图、学生的学习状况、课堂上可供挖掘和利用的课程资源以及教师本人的教学风格、手段和方法,从而编写出符合实际而又风格鲜明的教学设计。教学中的反思: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要拘泥于原有的教学设计,要根据课堂上的实际状况及时作出调整,真正做到学习目标、教学方法的动态中生成,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教学后的反思:教师以研究者的态度不断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及时记录下闪光点,及时作好问题分析、理性反思,提出改进措施。

 

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教学过程,用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如何上好一堂“好课”?当然还有课前充分地做好准备,钻研好教材,要体现生成性,个人教学基本功素质的提高等等。“作秀”的课、“十全十美”的课是演戏,没有实效,无推广价值。正像叶澜老师所说的,我们追求的是平实的“常态课” 这种课是平时都能上的课,而不是有很多人帮你准备,然后才能上的课。

 

TOP
20#

生命课堂,缘于生成

——三下科学《了解空气》案例分析

 

《了解空气》中《纸的奇遇》教学片段:

……

师:老师今天给大家表演个魔术,怎么样?
                
生:好。

师:(师用双手拿着一张纸,准备把纸往水里放)如果我把这张纸往水里放,会湿吗?
                
    生(齐声):会。

教师拿出一个玻璃杯,将纸揉成团,塞到杯子底部,说:现在我把杯子倒扣在水里,杯子里的纸团会湿吗?

1:会湿的。

2:可能不会湿的。

……

学生猜测后,教师为了增强魔术效果,往空中抓几把放进杯子,把杯子倒扣直立着压到水的底部,然后将纸团拿出来,纸团没有湿,学生很惊奇。

师:你们想不想做一做这个魔术?

生:想。

学生兴奋的开始动手实验,实验后交流反馈。

师:纸团没有湿的小组举手。(大多数小组举手的,也有几个组不举手)

师:成功的小组上来演示一下你们的实验。(学生举手踊跃)

为了让大家都看地见,教师把一张宽宽的小凳子放到了讲台的上面。凳子上摆着一个水槽和一只杯子,学生上来演示后教师提问。

师:纸团为什么没有湿?

1:杯子里没有水。

2:杯子里有空气。

3:有一层空气给隔开了。

4:空气把水的位置给占住了

……

师:水已经满过了杯子,可是杯子里有一部分让空气占着,所以水进不去,这叫空气占据空间。(板书:占据空间)

师:请纸团湿的组上来演示一下。
生:(都犹犹豫豫不敢上来,最终有一生跑上来,就把纸揉成了一团,放进了杯子底部,把杯子迅速的倒扣在水里,提起杯子,那张纸漂浮在水面上,明显已经弄湿了)纸这样湿的。(下面有些同学笑了)
师:敢于表达自己的方法,很勇敢,我们先鼓励一下。(教师带头鼓掌)分析一下,为什么他们的方法和老师的一样却没成功啊?
生:不能让纸给掉下来,必须要把纸给卡在杯底。

师:还有纸湿的原因不一样的组请上来演示一下

生:(有了先例,有一个组的同学上来了,其中一生演示,他把纸揉成了一团,放进了杯子底部,把杯子倒扣直立着压到水的底部,但拿出来的时候杯子倾斜的,水进去了)纸这样湿的。

师:他们为什么没成功啊?

1:杯子倾斜的,水跑进去了,纸就湿了。

2:杯子里的空气成为水泡跑出去了,水跑进去了,纸湿了。

3:水把杯子里的空气的赶跑了,就象我们班级一样,位置坐满了,只有转出同学,才能有新的同学进来,所以纸湿了。

师:这个纸湿了的实验说明了什么?

生齐:空气占据空间。

师:(对演示的学生)你们组的实验对我们也有很大的启发,真谢谢你!现在我们就做一做这个实验,要求使杯底的纸湿掉,再次体验“空气占据空间”。
            

(不成功的同学开心地回去了,每个学生兴趣盎然参与到进一步理解“空气占据空间”的探究活动中)

……

 

【分析】

叶澜教授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

教育学家布鲁姆也说:“人们无法预料到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如今的课堂正显现出刚性向弹性转变的趋势,更关注过程和体验,关注过程和体验中即时生成的东西。在动态的生成的过程中出新思想、新创意。”

在课堂改革深入的今天,在积极倡导生成的课堂教学时,我们科学教师如何有效地把握生成,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来看待课堂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走向师生互动的“学习共同体”,从机械、僵化的线性教学走向开放、真实、灵活的板块式教学,使课堂真正焕发生命的活力,以达到师生共同成长呢?在这一教学片段中,蒋老师能及时关注“学情”,把握教学中生成的特点,掌握课堂中生成的规律,适时地作出反应和调整,在课堂中创造出了不曾预约的精彩。

一、营造氛围,尊重生成。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曾说过:“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 在这一点上,法国“做中学”科学教育给我们以很大的启示:在他们的课堂上,教师永远不对学生说:“你错了,你失败了”,他们永远都是个热情的支持者,引导者、朋友,时时给孩子以鼓励。在他们的课堂上,学生一直都是那么兴趣盎然,他们象个真正的“小科学家”,积极地参与科学探究的全过程。本教学片段中,蒋老师营造了宽松平等的教学环境,他尊重生成,以 “横看成岭侧成峰”的赏识眼光,以自己的教学机智去捕捉每一个学生思维的机遇,以充满期待的眼光不失时机地告诉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方法,很勇敢。还因势利导,给“失败者”同样的展示舞台,并告诉他们“你们组的实验对我们也有很大的启发,真谢谢你!”,并创造性地组织起新的探究活动,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空气占据空间”。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更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收到了不可预约的精彩。教师这样的赏识评价对课堂生成资源起到“助推器”的作用,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和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并使学生在一种和谐的气氛中自觉地对知识进行二次构建和完善

二、调整预设,利用生成。

教师在教学中,尤其是在公开课上,有许多老师的“潜意识”中还是喜欢那种“正中下怀”的回答。课堂中一旦有人答出了心中的“标准答案”,就急吼吼地收场,忙于下结论,因此也就常常忽视了那“错误者”或“失败者”,从而丢失了课堂中的许多“亮点”,浪费了宝贵的生成资源。在本片段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思维极为活跃,课堂成了学生主动探究的天地。究其原因,是蒋老师敏感地捕捉和利用学生操作错误而导致实验不成功的生成资源,迅速判断其教育教学价值,并及时调整课前预设,引导学生进一步开展“空气占据空间”的探究活动,从而生成新的教育教学过程。由于教师及时捕捉和利用生成性资源,对解放学生、活跃课堂起了推进作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课堂的情感态度发生质的变化,从根本上是把教学提升到生命层次,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的一段生命历程和体验。

三、寻求平衡,放大生成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教学目标应该在一定程度上动态生成,而不是全部在课前制定好的。也就是在实施教学目标的教学中,教师遇到特殊情况,以特殊情况为契机,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不是机械完成预定教学目标,而是教师把课时目标作些微调,使教学目标在动态中生成。但同时,新课程追求的是有效的课堂,课堂教学有其自身的规律,它的时间有限而教学内容一定。因此,科学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要为了盲目追求生成而迷失了科学课的目标,教师要及时地抛弃或转化一些教学意外的“事故”,让学生从事那些有意义生成性探究活动。在本教学片段中,蒋老师以教学目标为支点,以丰富的教学实践智慧,努力寻找目标与生成之间有效的平衡点。当学生没有按照操作要求实验,出现失误时,蒋老师显然教师已经有足够的思想和智慧的准备,他努力挖掘生成资源中有利于教学目标完成的因素,从教学目标这个起点中寻找到了与生成的平衡,并放大使其融合为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创造出精彩来,实现了并超越预定目标的理想。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我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的变动。”课堂教学具有很强的现场性,面对富有价值的生成资源,教师不应拘泥于预设的教学流程,而应独具慧眼,将生成性资源及时捕捉并纳入课堂临场设计的范畴中,及时调整教学进程,让课堂弹性化,让师生在宽松和谐、互动合作,情趣横生的空间里展示心灵的对话,在对话中生成,在生成中引导,在引导中发展。在心灵互动的平台上建构知识,提高能力,生成方法,催发情感,使科学课堂成为学生主动探究科学知识、提升科学素养、积淀人格素质的天地,提升师生在科学课堂教学中的生命质量。

 

 

参考文献:

1、《科学课程标准》网上。

2、叶澜:《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探究之二》,《教育研究》,2002年第10期。

3.万  伟:《动态生成的理论解读与案例剖析》,《江苏教育研究》2003.4。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