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24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萧山区小学科学第二期“骨干教师成长共同体”研训专贴 [复制链接]

41#

这次萧山区小学科学“深化课程改革”专题研训活动让人受益匪浅,一个班三节课,连续教学,一气呵成。陈佳丹老师执教《昼夜交替现象》,从江南小学白天晚上两张照片导入,引领学生思考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原由,发散学生科学思维,罗列7种可能形成现象的假说,并用模拟实验进行验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证据”对科学的重要性。陆祝林老师执教《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在前课的基础上继续挖深。本以为这节课的教学重点仅是通过阅读了解教材上“地心说”和“日心说”的介绍,出乎意料,陆老师以时间轴为教学载体,沿着古今科学家探究“地日”关系的脉络,让学生在“思”、“辩”过程中,扩张科学思维。钟琪钢老师执教《证明地球在自转》一课难度较大,正如喻老师所说,这类型的课要深入浅出,设定符合学生发展特质的教学目标,简化课堂。这次活动收获满满,抓住大概念,细分小概念,科学教学这条路上值得学习的太多!
TOP
42#

      两年前,有幸加入了区小学科学骨干教师共同体。两年来,虽然自己也有一些成长,但不如大家进步那么大。新学期开始了,有幸继续成为区第二期骨干教师成长共同体的一员而感到高兴。虽然这学年当了班主任,不过9月22日这天还是掉好了课,来到宁围三小参加了本学期第一次教研活动。

      这次活动的三节课非常有意思,在同一个班级由三位老师上五下《地球的运动》单元的前3节课,这样的形式令人耳目一新,也非常期待。

      第一节课是瓜沥二小的陈佳丹老师执教的《昼夜交替现象》,陈老师在课前活动时就让学生利用地球仪这一学具来感知地球。在课中,陈老师通过让学生提出假设、模拟验证、研讨交流,让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有了比较全面深刻的了解。陈老师学习单中“你的思考和疑惑”一栏的设计,值得学习。另外,我想贴的国旗是不是有点大了,如果用立式的小国旗能“站”在地球仪上(用粘或者吸铁石)这样是不是会更好些,个人想法。
      第二节课是城东小学陆祝林老师执教的《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陆老师在课上提出了时间轴这一概念,较为新颖。陆老师用时间轴串联起了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学说的知识点。后面又提到了中国古代的天圆地方学说。这节课的知识量还是很大的,陆老师也自始至终牢牢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第三节是所前二小钟琦钢老师的《证明地球在自转》。这节课中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钟老师的教具,希望钟老师有机会写文章仔细介绍一下。
     下午的讲座中,喻老师介绍了当前小学科学教学发展的几个方向。喻老师的讲座深入浅出,观点精准案例精彩,受益匪浅。


                                                                                                                       ------育才小学 李琦晔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5-9-25 20:48:40编辑过]

TOP
43#

今天在宁围三小参加了本学期的第一次科学教研活动,感动很开心,这次是同一班的学生连着上一上午的科学课,这是一种大胆的尝试,以前很少碰到,学习到了很多。
    观察我们的孩子的精神状态,第一节课有些孩子还没有进入状态,表现有些拘谨;到第二节课孩子们全班的积极性、参与性大大提高;最后一节课,有些孩子已经坚持不住了,靠后排的几个有点完全放松的感觉。
    三位老师联袂上课,最大的亮点:将孩子们的想法用图的形式全部展现在大屏幕上,让每一种想法被全班看到,并通过三节课将第一节课建立的这些孩子们的假设,一一进行验证。通过自己模拟太阳、地球,找到能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假说;通过人类认识地球及其历史,否定以地球为中心的假说;通过证明地球在自转的傅科摆,否定地球不动的假说。最终让孩子明白地球运动状态,绕太阳公转,自己进行自转。这种连续坚持实证、证明自己观点的方法值得我们学习!
   下午喻老师的精彩评课,更让我受益匪浅。傅科摆,怎么去上这节课一直是难点,我虽然也教了好几年的科学了,但每次面对这一课我总是很害怕,总是讲不透彻,对我来说都相当陌生的摆。如何呈现给只有五年级的孩子,如何让他们有所得、有所悟,是需要我们好好思考的
TOP
44#

     这学期我很荣幸加入萧山小学科学骨干教师联合体这个大家庭。由于个人原因没能参加江南小学的活动,只能在专贴及其他老师的评论中来学习那天的内荣。
9月22日那天的活动有个很大的特点,以前的公开课往往是一个班级一节课。这次打破一贯的作风一个班级连上三节课的内容,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看到。五下《地球的运动》单元的内容是教学中很难把握的一部分,这里的天体运动教学只能借助教具凭借学生的想象来完成相应的内容。首先,第一节陈佳丹老师执教的《昼夜交替现象》把学生的想法集中呈现在黑板上,这在平时的课堂挺好的。但是个人认为在公开课上这么大的教事里上课效果不是很好,未必每个学生都会关注到。还有一个小细节,让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到江南小学,用意是不错但是在这么大的地球仪上找到江南小学实在是不恰当,是不是可以范围可以再大些。第二节是陆祝林老师的课以时间轴入手,还把托勒密和哥白尼的头像帖子了时间轴上,但这之后,时间轴就成了一个摆设,没在用到,如果在最后的结尾部分适当结合讲述头尾呼应应该不错。第三节课钟老师这节课的内容是比较难,下午喻老师也进行精彩的点评。可惜没能聆听到最前沿的教学动态消息。不过,我相信,保持不断努力,不断钻研的态度,相信不断的努力肯定会迎来美好的明天。
          朝晖小学杨米君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5-9-28 10:45:53编辑过]

TOP
45#

因为自己在申报骨干教师研训班的时候一些操作上的失误,导致没有报名成功。杨老师在了解情况后破例把我加入进来,让我倍感感激!
看了帖子,原来我错过了这么多。第一次活动没有参加,又失去了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再接下来的学习时间里,我会把握这来之不易的机会,积极参与活动!
TOP
46#

 


2015-1小学科学教研活动通知3


 


各中心小学、分校教导处、各位科学老师:
      根据学期工作计划,现决定举行小学科学“第二期骨干教师成长共同体”研训活动。现将具体事项通知如下:
      一、活动主题
       小学科学教学新范式之“模型建构课”教学研讨
      二、活动时间
        2015年11月24日(周二),8:25前报到
      三、活动地点
        朝晖小学
      四、参加对象
            小学科学“第二期骨干教师成长共同体”成员(名单见附件1)
      五、活动安排 

























时间


形式


内容


8:30—9:10


课堂观摩


湘师附小  许臻尉执教
《月相变化》


9:20—10:00


朝晖小学  金亚军执教
《月相变化》


10:10—11:10


观点报告


戴村镇小  何东
《天文知识——星座》


11:10—11:40


活动总结


教研室  杨春晖


11:40—12:30


中  餐


     六、注意事项
      1.请小学科学“第二期骨干教师成长共同体”的老师准时参加活动,无特殊情况不能请假,参加活动时请携带“个人研训成长手册”。
      2.注意路途安全。


萧山区教学研究室
2015.11.16


 


 附件1:  
                                                                   萧山区“小学科学第二期骨干教师成长共同体”成员名单

















































































































































序号


姓名


学校


序号


姓名


学校


1


高霞


靖江二小


22


李琦晔


育才小学


2


李伟


南翔小学


23


徐暑灵


新塘小学


3


沈方华


靖江一小


24


富燕飞


新塘小学


4


顾婷婷


南翔小学


25


施丹丹


湘师实验小学


5


郑红


赭山小学


26


瞿梦溪


汇宇小学


6


王飞


益农镇小


27


高春雅


湘师实验小学


7


莫银土


益农二小


28


杨米君


朝晖小学


8


徐维键


明德学校


29


娄洪乔


所前一小


9


冯思思


明德学校


30


付丽英


朝晖小学


10


於丹萍


任伯年小学


31


高莹燕


浦阳镇小


11


陆丽芬


党山小学


32


华烨


楼塔镇小


12


钱星星


任伯年小学


33


莫小丽


城东小学


13


赵丽娜


党湾一小


34


谢成军


闻堰镇小


14


徐臻尉


湘师附小


35


王晓锋


新街三小


15


杨望祥


党湾一小


 


16


李梦楚


新街小学


 


17


施林建


衙前农小


 


18


赵海芳


益农镇小


 


19


钱荷文


新街三小


 


20


方琼飞


新街小学


 


21


陈春风


衙前农小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5-11-23 8:59:26编辑过]

TOP
47#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二课


《月相变化》教学设计


设计者:湘师附小    许臻尉


【教材分析】


月相变化为六下宇宙单元的第二课,存在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由上一课的地月运行轨道引起的月球变化,到下一课由远距离观察月球可以看到月相变化,引出近距离观察月球我们能看到什么。本课的教学目标在于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能知道月相是在变化的,我们每天看到的月球的样子是不一样的,并能够通学习并模拟月相变化得知月相变化的基本规律。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处在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换期,对于宇宙的认识正是通过帮助学生构建具体的星体模型来理解不能通过直接经验获得宇宙知识。在本课的学习中学生通过空间想象来完成对月相变化的研究比较困难,所以在教学中,通过利用月球模型来帮助学生建构月球公转与自转的形象概念,通过不同角度观察月球模型,直观的感受到月相的变化,是怎么变化的,更有利于学生对于月相变化的理解,以及对月相变化的规律的梳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  学生通过以往经验知识意识到月相在发生变化


2、月相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


3、学生通过过模拟月相变化,得出月相变化先上半月由缺到圆,亮面朝西,下半月由圆到缺,亮面朝东,且变化周期为一个月时间。


过程与方法:


1、 根据已有的现象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而做出假设,同时能在小组学习中收集整理别人的观点,并且根据一定的事实对自己的假设进行调整。


2、学习利用建构模型来模拟自然变化。


3、学生通过本节课学习能够持续地观察一个月的月相的变化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学生观察月相的兴趣。


2.鼓励学生养成对长时实验进行记录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  学生能通过模拟实验按时间画出不同的月相变化


2、  学生能通过自己画出的月相变化总结出月相变化的基本规律


教学难点


1、  学生对于月相模拟的操作方法与记录


2、  学生对于月相变化规律的归纳及总结。


【教学准备】


小圆片,月相模型,摄像头,吸铁石等。


【教学过程】












时间分配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课前谈话


 


 


 


 


 


 


 


 


 


课堂导入


5分钟


 


 


 


 


 


 


 


 


 


 


 


 


 


 


 


 


 


活动一


3分钟


 


 


 


 


 



 


 


活动二


22分钟


 


 


 


 


 


 


 


 


 


 


 


 


 


 


 


 


学生汇报


5分钟


 


 


 


 


 


总结


4分钟


 


 


 


 


课后观察


1分钟




 


自我介绍,为学生分组并选出一个材料员,一个记录员,一个实验员A和实验员B。


 


 


 


 


教师提问:同学们说说你们见过的月亮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回答各种各样的月亮,教师引出本节课我们就对月亮为什么会有不同形状进行研究。出示课题我们把看到各种不同形状的的月亮称之为月相,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月相变化。


教师提问:你知道月亮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由学生回答引出月相变化的原因,是由于月球绕着地球公转,月球在公转过程中,因为改变了方位,使在地球上观察的人观察月球的角度发生了改变,所以就产生了月相变化。


出示日历


古人是如何观察并记录月相的?


古人通过观察月亮的变化,将月亮变化的一个完整周期作为一个月。这就是现在的农历一个月,我们每天也能看到月亮,你记得每天的月亮是如何的吗?


 


活动一:教师为每一个小组准备了1快各不同的月相,请每个小组讨论以后,贴到黑板上你觉得正确的位置。


 


贴完以后,提问学生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总结各种发现。


(预设:月亮的方向不同,只有一个圆月,月亮的大小不同等。)


 


 


 


活动二:学生贴完月相后,由学生所贴的月相引出那么我们贴的月相到底对不对呢?今天我们就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继续研究月相变化。


教师叫一组学生上台演示如何使用月相模型模拟月相变化,地球自转,月球即在自转又在公转导致月球的一面始终面对着太阳。那么今天我们就把教室有黑板的这面认为是太阳光照射过来的方向,即为背面,除担当月球的同学外,其他同学作为地球上的观察者,站在一个地方不动,作为月球的同学绕着地球转,不仅要公转还要自转,亮面始终朝向太阳。学生演示月球自西向东公转,在地球上观察的学生由8个不同的方位观察月球,并将所看到的月相描绘在实验记录单上。


完成实验后张贴实验记录单,先完成的小组,课观察除自己小组外的实验记录单,挑选小组进行汇报。


    


学生汇报:在学生汇报过程时,让学生借助摄像头,一边演示一边汇报。


 


总结:通过实验对照,让学生对于活动一中粘贴的月相,进行改进,得出结论,总结规律,月相变化上半月有圆到缺,亮面朝西,下半月,月相由缺到圆,亮面朝东。


 


 


    经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模拟了月亮变化的基本规律,那么我们应该什么时间观察月亮最好呢?希望同学回去后能够在每天的不同时间找一找月亮并记录,可以将你的发现告诉我和你的同学。


 


明确小组分工可以在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时提高实验效率


 


 


由教师提问引出今天的课题,让学生意识到月亮的形状其实每天都在变化的。


 


 


铺垫基础知识,利用农历来认识到月相的变化是以月为单位往复变化的。


 


 


 


 


 


 


 


 


 


 


通过让学生在黑板上粘贴教师事先画好的月相,将学生对于月相变化的前概念暴露出来,有利于学生通过学习以后发现自己对于月相变化可能的错误理解。


 


 


 


开始时由实验员充当月球公转转,其他同学作为地球上的观察者观察月相,记录员在观察月相的同时负责确认实验员是否将月球的亮面对准太阳,而材料员则负责确认实验员是否在教师所示意的八个观察点上。


每一个点的观察,观察结束后由实验员A接替实验员B的位置,实验员A观察结束后实验员B到达下一个观察点。


 


 


 


 


 


 


 


 


 


 


 


 


出示一个月的月相变化记录单。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5-11-23 9:09:02编辑过]

TOP
48#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宇宙》单元第二课


月相变化》教学设计


设计者:萧山区朝晖小学   金亚军


月相变化作为宇宙单元的重要教学内容,一直是一线教师侧重的教学内容。但是课堂实践发现这一课教学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究其原因,月相变化是基于宏观的,存在实际观测不易、抽象、遥不可及等难题。教学中使用的月相实验同样存在操作不易,顾及面不足等难题。因此要在学生的脑海中,建立月相变化的抽象模型,以至于指导实际观测等教学难题,一线教师大有可为。


【教材分析】


教材的安排包括月相、给月相排序、模拟月相变化和观察白天的月相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月相设计安排给月相剪纸,这一部分主要是要学生通过剪月相活动,使学生在做中领会各种月相图。此环节安排虽然能够让学生进行做中学,但是存在剪纸的耗时较多,思维含量不足等问题。


第二部分给月相排序,把剪好的月相图贴到初一到十五的相应月相图中,此时学生对月相变化的感悟还是初级的,或者说是不明晰的。于是存在怎么贴的问题,而且十五个月相图排序较难,影响月相变化规律的得出,同样存在耗时多,思维含量低的问题。


第三部分模拟月相变化,这一部分是教材设计的关键部分,作为小组实验利用一半被涂亮的皮球、墙面为太阳和中央为地球人的模拟设置,可以有效的引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并能得出月相变化的基本规律。这样的材料设计可以说简单易行,效果也不错,但是这里有几个前提没有实现。如人们看月相时的观测角度、方向、时间等问题还没有完全理清,这样的前提下学生只能理解月相的基本原理,但是很难说理解有多深、多透。


第四部分观察白天的月相,教材要求实地观测白天的月相,如早晨、傍晚时分,还建议观测晚上的月相,并进行对比分析。照理说这样的活动很有价值,因为实地观察才是检验教学效果、学习兴趣的重要平台。但是由于前三个环节教学不够透彻,不难想象学生的观测月相活动会遇到很多问题,这将影响实地观测的效果和兴致。


纵观整个教材设计,发现存在教学过程过于迂回,指向性不强,教学材料看似简单有效,实则体现的效果不够全面。为此,给一线教师的改进空间还很大,值得我们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改进思路】


科学教学的效度提升,体现在探究过程与材料结构之间的有机融合,教学的指向是简约高效的科学探究,为此可以提升的空间很大。


材料改进:为了提升材料的有结构性和高效性,需要领会月相变化的基本要素,围绕基本要素来展开材料设计,这样可以很好的提升材料设计的高效性。月相变化涉及观测方向、观测范围、昼夜时间、观测时间、基本月相位置等环节,这些内容同样是指向实地观测情境的。为此开发了多功能月相模拟实验装置,在日地月三球星空图示版为底板,地球位置上端设计一个透明有机玻璃圆片(昼夜模拟板),圆片上面粘贴透明黄色、蓝色薄塑料板,黄色面面对太阳,再在上面边缘均匀的标识3、6……24时8个钟点位置,同时用螺丝固定使其停止不转动。昼夜模拟板下方活动设置一个北极拍摄效果的半球图,半球图透明片边缘适当铺开。再在下面设计一个可转动月相观测范围扇面板,扇面板上标有东(左)西(右)地平线,正南视角等信息。底板上八个基本月相位置用来放置月相模拟球。这样的设计就融合了月相观测的基本要求,有效提升月相模拟实验的价值空间。


    教学思路:


基于月相观测基本要素的教学设计是本课教学思路改进的重要思路,基于活动,基于科学思维,基于模型建构将是教学设计的重点。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不透明月球绕地球公转时,地球观察者看到月球亮面的不同侧面造成月相变化。


2、地球观察者面朝南观察月相,呈左东右西方位,观察范围是东西地平线之间。


3、上半月月相左黑右亮,由缺变圆;下半月月相左亮右黑,由圆变缺。


4、初步认识基本月相包括:新月、娥眉月、上弦月、凸月、满月、凸月、下弦月、残月,以及对应时间整点如下表:


































农历时间


初一


初三四


初七八


十二三


十五


十七八


二十二三


二十七八


月相类型


新月


蛾眉月


上弦月


凸月


满月


凸月


下弦月


残月


对应时间


12时


15时


18时


21时


24时


3时


6时


9时


过程与方法:


活动一、地球视角的探究


东南西北方位活用—东西地平线探究—地球太阳照射面—昼夜时间变化—视角面模型认知


活动二、月相变化的探究


月相照片引出月相一词——为什么会有月相变化的研讨—怎样证明我们的猜测—出示实验材料,说明实验方法—实验探究,交流汇报—基于模型的科学测试和交流汇报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基于现象主动认知,抓住基本要素步步为营,在求真求实中推进月相变化的科学认知;求证是需要不断求索的过程,证据能保障严谨科学结论的顺利得出;材料的改善可以有力的推动科学探究的深入发展;严谨细致、一丝不苟是科学研究的基本素养;实地观测更有价值。


【教学重点】


    领会月相变化的形成原因,掌握月相变化的基本观察方法,基本学会月相变化的基本原理。


【教学难点】


    将探究活动和学生有效认知进行有机结合交融,领会月相变化的基本原理。


【教学准备】


    多功能月相模拟实验装置(学生版每组一套、教师版一套)。


【教学过程】






























一、地球视角的探究


此阶段的教学设计是基于地球为观测点的视线范围、方位方向的学习,这是观测月相的基本方法,有利于学生月相观察和探究活动的深入。


教学环节


设计意图


学生活动


教师引领


1、你能准确判断地球的东南西北吗?面朝南面,又是怎样的?





2、东西地平线探秘,我们的地平线是怎样的?




3、出示太阳、地球图,此时的地球在太阳照射下是怎样的状态?亮面始终朝着太阳。




4、地球在自转,我们也跟着转,那我们将经历怎样的时间变化?




5、出示月相模拟实验装置的观测视角面,理清各部份之间的名称和关系。




6、地球自转与月球公转的动画模拟赏析。给与学生一个初步的地月运行感知,有利于课堂的引出和深入。


方向在三年级数学中方已学过,但是这里涉及到朝南看时的反向效果,这是需要学生去理清的。




地平线在学生眼里可能会想到就在地面上。实际和学生的前概念不同,有必要对此进行探究。


地球的亮面和暗面的探究涉及到昼夜交替中的时间转化。同时建构太阳和地球之间的基本状态。有利于月相观察的时间定位。


地球在太阳照射下,导致昼夜交替,如何在地球的阴阳面确定基本时间,对月相观察很有必要。



经过有效预设出示教学具的观测视角面。既是一种整合,又是一种梳理。在明理中建构月相观察视角模型。


地球自转和月球公转之间的运行轨道,在学生人认知中还是比较肤浅的。以动画模拟来推进学生的认知调动,对学生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学生参与答题,接受挑战。认一认教室的方位,在做中学中体悟方向。生生之间的表达与质疑,有利于知识的建构。


通过师生、生生的对话和讨论,形成地平线意识。




基于课件图示,利用学生光原理推理得出地球的亮面和暗面。





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辨析,在地球仪上有序形成3、6、9、12、15、18、21、24时8个时间点。



学生对出示的月相观测视角面进行信息辨认,在总结和落实中,理清视角面的构造原理。



学生观测动画,思考和交流地月运行轨道中的基本常识,为思维的深入做好必要的铺垫。


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从朝北看方向到朝南看方向的转变,侧重于学生自主建构下的科学探究。




调动学生的探究热情,在倾听中,交流中,引出东西地平线原理。



调动学生经验和自主思考,得出原理。







地球时间点的确定,基于地球逆时针自转,抓住中午12时和晚上24时,日出6时和落日18时,然后进行时间分布。


教师利用课件出示,在出示中将逐个信息进行提问式出示,引导学生在认知和推理中,探究观测视角面的内在原理。


教师出示动画,引导学生交流发现。经必要的说明后,使学生建立一个基本的感知经验。




二、月相变化的探究


基于地球人观测原理的教学后,正是“知己”的时候,月相观测便是“知彼”的时候了,这样更利于学生构建一个较为完整、真实、有效的观测体系。


教学环节


设计意图


学生活动


教师引领


1、出示多种月相照片,月亮在一个月中有阴晴圆缺,我们把它叫做月相变化。


2、为什么会有月相变化呢?基于月相变化的研讨,记录学生的猜测






3、怎样证明我们的猜测呢?基于科学实证的研讨,日地月月相基本图的出示




4、出示实验材料,说明实验方法。






5、实验探究,记录点滴





6、交流汇报,整理分析







7、基于模型的科学测试和交流汇报


通过月相图的赏析,想到月有阴晴圆缺,引出教学内容。



月相照片的出示是基于引发学生的探究话题,激发学生的科学思维,在疑问的推测中引出科学探究话题。




怎样证明涉及到实验设计环节,实验设计是推动科学探究的手段和途径,应该是教学深入的重要环节。



实验材料的呈现后,在实验设计的基础上进行实验方法的交流,将实验方法落到实处,有利于探究的有效深入。


月相实验探究的内容较多,应该给与学生足够的时间。在充分实验中,记录点滴,建构科学认知。


实验后的整理是成果整理,发现问题,及时解惑的时候。针对实验单由学生自主整理、思考和交流,在教师引导下建构月相认知原理模型。


月相模拟实验装置具有较多的教学内涵。为了巩固和练习,又为教具的内涵挖掘。有意设计相关练习,集巩固、梳理和提升的目的推进教学。


学生赏析,思考现象名称,引出月相一词。



学生在各种月相图的赏析中,一定会有很多思考,既是一种疑问,又是一种追思。在研讨中思考月相的成因,月相教学由此开始。


实验设计基于问题的推敲,基于学生科学实证思维的调动。此时利用学生研讨,将方案引向完善。


学生在实验材料的基础上,经过自己的思考和预设,将实验方法落到实处。



学生有序实验,有效记录,分工合作,积累成果。




学生自主汇报,提出疑问,互相思辨解惑,推动月相原理的深入认知。





利用月相教学具,学生分组练习。然后小组汇报,查漏补缺,不断完善月相认知。


教师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赏析,在学生思维整合中引出月相名词。


调动学生的科学思维,利用研讨活动,将活动逐步深入。引出和记录学生的各种猜测,为学生集思广益,拓展思维深度和广度。



教师要启发学生的探究思维,在倾听和互动中,整合学生的设计思维,建构较为完善的设计方案。



出示材料后,放手让学生思考和预设,在交流中落实实验方法。




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点拨,征集问题,以备教学。




教师鼓励学生自主汇报,鼓励学生补充和质疑,鼓励学生交流研讨,推动月相认知模型的推进和完善。




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在练习中,探究中,将探究引向深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5-11-23 9:12:00编辑过]

TOP
49#

   11月24日是我们骨干教师大家庭参与的第二次活动,教学设计提前参看,我们听课老师也提前做了一些准备工作,这《月相变化》确实比较难上。平时的课堂上孩子们上过这课以后,如果缺乏后续的近一个月或者两个月的连续观察,那么效果不言而喻,肯定是不理想的。如果为了应付考试,可能会把初中老师惯用的一些口诀教给孩子们。这样的做法与新课程是格格不入的,也是新课程所不能容忍的。于是该课我想到,即使教师上得再成功,也离不开孩子们后续的持续观察。这就需要教师设计合理的《月相变化》活动记录表,之前也看到过论坛上萧山育才小学俞波老师上传过一张《月相观察记录表》,科学实验记录比赛中或许也有老师设计了理想的《月相观察记录表》。同时也离不开教师的及时监督和指导反馈。


    两堂课都上得比较成功,都各有特色。许老师目的明确,直捣黄龙,学生上课思路也比较清晰。或许该课真的比较难,即便到了最后的纠错环节,还有不少孩子犯错。如果许老师把上半月的月相改成一个月的月相,分成八种月相,或许纠错效果会更加理想。因为上半月分成八种月相,区别不是很明显,学生容易混淆。金老师的课堂从方位出发,也是该课的重中之重,因为许多孩子方位总是搞混淆,而月相与方位是息息相关的。金老师设计的记录表非常精致,图文并茂,额外再贴一张问题,真是值得我学习。此外,自己精心设计,制作的《月相模拟实验装置》可谓是自制教具的典范,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原来自制教具有时就是为了解决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

个人博客:http://blog.xsdwyx.com/u/306/index.html
TOP
50#

11月24日骨干教师第二次活动了!这次研讨的题目是《月相变化》。上课教师忙着准备,我们听课教师也提前收到了教案。反思日常教学,课堂的模拟实验缺乏有效教具,学生的方位感欠缺,课后的连续观察也总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以至于期末应付考试老师编口诀灌输知识,学生应付考试强记强背,背离新课标的教学目标。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这次研讨活动的两节课都给了我们解决问题的模板!湘师附小的许老师开门见山,直奔主题,通过实验→小组汇报→初次纠错→梳理知识→再次纠错过程,思路条理清晰,让学生通过实验模拟月相变化过程,再通过两次纠错拨正前概念。朝晖小学的金老师则是在教具上下工夫。一套独具匠心的月相模拟装置,解决月相与观察方位的问题。教具的发展就应该走向一套一课的“套装花”,解决学生探究难点,方便教师即取即用。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