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19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萧山区小学科学第二期“新蕊教师成长共同体”研训专贴 [复制链接]

41#

    10月14日,阳光明媚,愉快地参加了新蕊第一次独立研训,互相介绍并认识了以后两年共同学习的同伴是一件让人高兴的事情,很高兴与君同行,携手成长。也非常感谢研训的三位老师为我们展示的精彩课堂,用辛苦的准备,巧妙的设计,细腻的课堂,给我们带来了新的启发。从张琴琴老师的坐标简化学生的认知难度,李梦琼老师的微课演示时间轴来讲解科学史,还有张晓老师的月相模拟学具,都为我们在突破教学难点和重点打开了一扇窗,是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值得借鉴和模仿的。既然是研训那么就来说说对我感受最深的一节课中的一个环节——《月相变化》中的实验探究。在实验前张老师为同学们PPT展示了实验的要求,之后学生分组实验,在实验中,才加入了月相的画法,因此在我们听课老师分组观看孩子画阴影部分的画法各种各样,斜线、涂黑、竖线、横线都有。在学生实验时排成一排观察这里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因为后面孩子被遮住了看不到,所以后面的孩子不断歪着脑袋来看一眼演示的月球学具,对比几个同学的画法有较大的差异。能否让前面的孩子看完之后蹲下或是走到最后让后面的学生能够以正确的角度来看月相,又或者让一个人画好,其他人在这个孩子的位置进行观察后纠正。毕竟一排五个人后面的人基本上已经站在了地球之外。有时候静置图片不能很好解释实验步骤,不如先让一组同学演示一次其中难点,或是如李老师一样制成视频播放。试验完成后是否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自己组的观察结果进行简单的分析,找找月相的变化规律而不是在后面直接校对实验结果。这是一些不成熟的思考和建议还请老师指点,最后还是要谢谢三位上课老师和下午做报告的老师。(所前二小  丁灿标)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5-10-15 12:49:57编辑过]

TOP
42#

区小学科学“新蕊教师成长共同体”研训在江寺小学举行


 


10月14日,萧山区小学科学“新蕊教师成长共同体”专题研训活动在江寺小学举行。来自全区各校的近20名第二期“新蕊教师成长共同体”的成员汇聚一堂,研讨小学科学教学新范式之“模型建构课”教学,小学科学教研员杨春晖老师到场指导。


上午,与会者观摩了课堂教学。江寺小学张琴琴老师执教的《谁先迎来黎明》,层层深入,从表层问题逐步引导指向核心问题,让学生在自己探索、解决问题中获得新知;宁围小学李梦琼老师执教的《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把人类认识宇宙的时间线、视野线、感情线相结合,让学生在阅读和实验模拟中体验到寻找证据的重要性;朝晖小学张晓老师执教的《月相变化》,让学生摆脱常规课堂桌椅的束缚,以小组模拟实验观察绘画月相的方式,很好地突破了寻找月相变化规律的这个难点。


课间,每个“新蕊教师成长共同体”成员还进行了一分钟的自我介绍,加深了成员之间的了解。


下午,首先是新塘小学何佳明老师以《修于心 行于身》为题进行经验交流,他以前辈的身份与“新蕊教师成长共同体”成员分享宝贵的经验。让大家明白,想要有所进步,必须付出比别人更多的汗水。然后是李梦琼老师为大家作有关微课制作的讲座,详细解说制作技巧。大家对李老师制作的微课视频赞叹不已。随后,教研员杨春晖老师对三堂课进行了精彩的点评,并布置了近期的工作任务。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5-10-15 12:57:04编辑过]

TOP
43#

      由于近来代课较多,似乎每天是5节课的节奏,家里还有一个一岁多的娃,没看到活动通知,差点就错过了10月14日新蕊的独立活动。一直很纳闷,杨老师在群里招摄影人员,怎么就不见活动通知。于是活动前一天晚上忍不住就向我们的组员询问。幸好!幸好!果断拿起手机安排自己的课务,向学校请假。然后找来通知一看,一看有一分钟自我介绍,心里又不淡定了,有点慌慌的。我是一个胆小的,不善于表达或表现的人,每回上台发言前,总觉得像要上战场似的。虽然害怕,但是在介绍完了之后,我很想感谢杨老师为我们搭建了这样一个平台,给我们锻炼自己胆量的机会!
      我们新蕊组织就是一个卧虎藏龙的地方,上午听了三堂课,真是各有特色:张琴琴老师教态自然大方,学生踊跃发言,带领孩子们从表层问题聚焦到核心问题进行学习;李梦琼老师运用时间轴和资料阅读,层层深入,再用微课总结课堂;张晓老师摆脱桌椅的束缚,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探究。这些都值得我们学习。
      下面我就张晓老师这节课说一下我个人的一点看法。我觉得张老师用ppt图片示范操作改用视频更好,或者请学生代表示范一遍更具有操作性。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似乎对于用黄色圆形模拟太阳,月亮的亮面朝向有出入,觉得可以用红色光线代替贴墙上,把整堵墙作为太阳更容易理解呢?
      下午听了何佳明老师《修于心 行于身》的观点报告,杨老师的点评,以及李梦琼老师的微课制作技巧的分享,收获满满的。我们小科新蕊这个组织虽然作业有点多,不过我还是愿意尽力去完成的,因为这些作业都为了我们更快更好的成长!(大同小学   曹高凤)
TOP
44#

今天,我们新蕊教师成长共同体的第一次研训活动——“模型建构课”的教学研讨在萧山区江寺小学展开。一上午听了三节课,第三节是朝晖小学的张晓老师上的《月相变化》一课。张老师教态自然,不紧不慢,整个课堂充满着和谐的气氛,课上从一张日历表中的一个特殊日子八月十五引入,提出这一天月亮是什么样子的,后出示各种形状的月亮照片,引出月相概念。张老师先通过具体的实物让学生观察日、月、地这三者的位置关系及运动状态,引发思考,提出问题“月相怎么变化”,“为什么会发生变化”,进而进行模拟实验,最后交流研讨,得出结果,整条线路非常清晰。其中在进行模拟实验的时候,历时17分钟,这样的长时探究让每位学生都充分动手动脑,融入到了这一科学活动之中。不过这一活动张老师在实验前只交代清楚学生要观察些什么,怎么观察,小组人员间如何协调合作,具体到每一位学生干什么,先后流程如何却没提及,以至在实验活动中一些小组其中一个同学充当月球,其余五个同学都在一起观察,排队站到了地球圈子以外很远的地方,后面的一些同学因为视角的偏差,看到的月相就不准确了。而且这个充当月球的同学任务很重,一直要拿着月球移动到位置8的时候,最后其余同学都观察好了,他再这样来重复一遍观察。还有一些同学拿着月球是蹲下来的,跟观察者的眼睛不在一个高度,或拿着月球总不能白色的一边正对太阳,有一些偏离,这样的观察也是不够科学。因此这一块还需要再设计。我觉得可以弄一个支架,高度跟人眼的高度差不多,把月球就固定在支架上,然后学生从1位置开始观察,一个同学观察好,走掉,第二个同学跟上,依次轮流这样观察,同时月球的位置也相应逐渐改变。这样就不会出现月球位置不准,小组成员任务分配不均,观察到的月相不准确等问题,又省时间,可以尝试一下。(湘师实验小学  沈华燕)
TOP
45#

 


        2015年10月14日我们迎来了新蕊的第一次独立活动,紧凑的一天行程中,获益良多!三位老师都非常优秀,诚如杨老师所说,这么年轻,能上出这么好的课,已经有成为优秀教师的潜质了。张琴琴老师充分结合实物和图示,把抽象的地理转化为具象,带领孩子们从表层问题聚焦到核心问题进行学习;李梦琼老师运用时间轴和资料阅读,层层深入,最后再用微课总结课堂;张晓老师将地点设置在音乐教师,脱离空间束缚,并让学生进行了长时探究。


      由于刚好上个学期执教过《月相变化》,所以我对于张晓老师的研讨环节有我自己的一些看法,想和张老师以及分享。画月相可以改变为贴月相,首先是考虑到学生“画”的规范性,个别学生没有听清楚老师的要求,或者忽视了PPT上的画法提醒,画出不科学的错误的月相图;其次,研讨环节中张老师单方面的灌输学生8个位置的农历日、名称的方式,可以改为学生主动学习的资料阅读或者其他形式,寻找出来,增加趣味性;最后,个人建议可以将一个人的实验记录单的投影改成全班性的记录展示,准备一面大的板,将大部分同学的记录单都粘贴上去,让大家自由观察、比较,最后寻找相同和不同,让研讨更有活力和深度。


【闻堰小学   凌华华】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5-10-15 16:20:39编辑过]

TOP
46#

     2014年10月14日,我们新蕊教师成长共同体的第一次活动在江寺小学开展。这一天紧凑而充实,让我有了许多新的发现,感受到教学设计和实施的精妙。

     第一节是江寺小学张琴琴老师执教的《谁先迎来黎明》,整节课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通过模拟实验探究北京和乌鲁木齐两地谁先迎来黎明,板书图文结合,列举了探究中的各种可能性。再从北京先迎来黎明这一现象探讨本质原因——地球自转方向,难点是相对运动的概念建构,这里的处理可以把教室内比作车厢中,观看前进的车窗外的景物视频,以便每一位学生都能感受到相对运动的现象。第二节是宁围小学李梦琼老师执教的《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用时间轴将历史串联,在生动形象的微课中回顾和总结。在学习大量的历史资料并请学生演示解说之后,对于科学探究精神的情感升华如果能让学生脱口而出,可能更有利于学生将前人的努力铭记于心。第三节是朝晖小学张晓老师执教的《月相变化》,张老师用亲切自然的语态将月相的变化娓娓道来,将课堂的形式做了改变,课桌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张大大的月相变化位置图。模拟实验中,让学生们亲历月球围绕地球的转动过程,从地球上的视角观察月相在一个月中的变化,并随时做好实验单的记录。一节课下来,学生们对月相变化及其原因都有了清晰明确的印象。(劲松小学 邵晨曦)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5-10-15 16:58:00编辑过]

TOP
47#

     2015年10月14日,参加了新蕊共同体的首次活动,听取了三节课,学习了两讲座,认识了一帮人。                             听取的第三节课是来自朝晖小学的张晓老师带来的《月相的变化》,整节课以提出问题——探索方法——模拟实验——交流结论为主线,较好的落实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十分欣赏赵老师在课堂上潜移默化的引导,在有效引导的基础上学生在课始阶段提出了好多紧扣课题的问题,张老师也同时给予了极大的正面评价,有利于课堂的进一步的发展。                                课堂中有一点我一直在思考,其实月亮一半亮一半暗是不变的,只是人从不同的角度看上去不一样罢了,所以我觉得在课堂上要重视强调我们人观察月相的地点。第一,张老师为了让小组模拟实验进行顺利,之前是有演示一个农历初一的月相的,并且让一位学生上来观察,在这时可以在黑板上的地球卡片上贴上一个竖直的塑料小人,这样可以更好的说明我们人在地球上进行观察。第二,最后的学习单交流是否可以让学生来说明。而且在学习单上,因为观察地点的不同,小问题又出现了。学习单上右边太阳光照射过来但是下半月的结论确是由圆变却,亮部在左。明明太阳在右,为何亮部会在左?其实,模拟时我们一直地球上观察,得出的结论是没错的。但当将学习单展示的时候,我们作为观察者观察的地点变到了宇宙中,所以就会出现学习单上的问题。要不要和学生讲这个问题,怎么和学生讲这个问题,值得思考。(长沙小学方佳)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5-10-15 18:29:22编辑过]

TOP
48#

     昨天的活动与90学时的时间冲突了,但又不想错过这样难得的活动机会,故向90学时老师说明情况后,急急忙忙赶去江寺小学。很遗憾还是错过了张琴琴老师执教的《谁先迎来黎明》。不过还好赶上了李梦琼老师执教《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和张晓老师执教《月相变化》。两位老师都上得很精彩,我也从中受到了很多启发。下面我就主要来说一说月相变化这一课,观察月相变化这一环节的设计。张晓老师别出心裁,在每个小组的下面都有一张方位图,让每个小组分别来模拟。这样的设计既实现了全员实验,又解决了全班实验时每个学生之间位置上的视觉差异问题。实在是一举两得!但在实验的过程中,整个班级看起来还是有点乱,组太多,一个老师很难照顾过来,我也发现身边的一个组没有实验,而是直接通过想象画月相,这是很遗憾的。我想老师可不可以在实验之前对实验的操作过程再跟学生强调一遍。让组里每个学生都边观察边画。
TOP
49#

       2015年10月14日,我们在江寺小学进行了“新蕊”的第一次独立活动,非常高兴结识了这么多优秀的老师。
       上午听了三节精彩的课,第一节是江寺小学张琴琴老师执教的《谁先迎来黎明》,第二节是宁围小学李梦琼老师执教的《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第三节是朝晖小学张晓老师执教的《月相变化》,在三位老师的精心准备下,我们受益良多。下面我就张晓老师执教的《月相变化》谈谈自己的一点感想,月相变化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老师难教,学生难理解,而在张老师悉心引导下,感觉变得非常有意思。张老师在出示月球的时候先让学生看到整个白色的月球,在讲解由于月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后,再拿出半黑半白的月球,一个简单的细节,显示了张老师的精心设计,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张老师在黑板上贴出新月所在位置的时候用的是立体的月球,再让一位学生观察看到的月相,现实中我们看不到新月,在这里利用了立体的月球,成功破解了学生对新月的陌生感,让学生体会到了为什么会有一个“全黑”的月亮。在长时探究的过程中,张老师设计的地上的大的模拟图非常巧妙地把学生置身到观察的角色中,深刻的体会到日地月三者的相对位置,感受到月相变化的原因。不过我觉得应该更加强调观察者的位置是在地球上,面向月球观察,也应提醒举着月球的同学,模拟时把月球应处于相应的圆圈内。尽管张老师强调了贴了太阳的整面墙都是代表的是太阳,仍有部分学生不理解,导致在模拟的过程中,有学生讲月球的亮面朝向贴着太阳的位置,而对观察的结果有所影响,是不是在大的模拟图上标出太阳光线更加合理,值得考虑。这是我的一点点思考,说的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指正!
                                                                                                     衙前二小   邹婷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5-10-15 21:46:03编辑过]

TOP
50#



10.14在江寺小学参加了“新蕊共同体”第一次的独立活动——“模型建构课”的教学研讨。上午三节课中有几个地方让我印象特别深刻,一个是李梦琼老师以时间轴为主线制作的微课来回顾和总结关于地球运动的探究史,脉络清晰,同时潜移默化地传递科学家从古至今孜孜不倦的探究精神;第二个是张晓老师改变课堂的形式,直接用一张月相变化位置图,把抽象的月相变化转为具象。另外,第一节课张琴琴老师的《谁先迎来黎明》通过聚焦问题-模拟实验探究交流研讨生活应用帮助学生理解谁先迎来黎明,张老师在黑板上用箭头标注学生提出的两种自转方向,化抽象为具象,方便后面排除自东向西的可能性,对学生而言通过相对运动排除自东向西转比较难以理解,所以是否可以增加这部分教学内容,相对压缩时区教学的内容。这一天的内容安排得满满当当,三位老师精心准备的课都带来很新的上课思路,午后的两个讲座何佳明老师的“修于心行于身”和李梦琼老师微课的制作,涉及内容跨度大,信息量也颇大,但是回来后整理笔记,细细品味,受益良多。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