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10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吴兴区小学科学教师学习共同体——菰城星语团队活动汇总贴 [复制链接]

41#

小课题 《恒星和行星》(上强小学 沈华锋)

每天进步一点点~~~
个人博客:凡人咖啡馆http://blog.sina.com.cn/xiongfeng
科学博客:品味科学http://122.225.119.42/168/index.aspx
科学微博:http://t.sina.com.cn/cxf34
TOP
42#

小课题《地球的运动》 (弁南小学  陈熊峰)



每天进步一点点~~~
个人博客:凡人咖啡馆http://blog.sina.com.cn/xiongfeng
科学博客:品味科学http://122.225.119.42/168/index.aspx
科学微博:http://t.sina.com.cn/cxf34
TOP
43#

5月22日上午,漾西小学磨课《昼夜交替现象》





每天进步一点点~~~
个人博客:凡人咖啡馆http://blog.sina.com.cn/xiongfeng
科学博客:品味科学http://122.225.119.42/168/index.aspx
科学微博:http://t.sina.com.cn/cxf34
TOP
44#

活动持久有效!

心动,影动,行动的足迹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2396
TOP
45#

5月27日,爱山小学第二次试教磨课






每天进步一点点~~~
个人博客:凡人咖啡馆http://blog.sina.com.cn/xiongfeng
科学博客:品味科学http://122.225.119.42/168/index.aspx
科学微博:http://t.sina.com.cn/cxf34
TOP
46#

 

茅塞顿开,记我的第一次磨课



漾西小学   芮玉利



521,根据自己的设计,引用《来自星星的你》的桥段,将学生引导外太空一个类似地球的星球,让他们思考形成昼夜交替的原因,猜测时学生虽然思维广泛,但是我的教学只注重的猜测,而没有让学生很好的验证和交流,课后施校的点评让我顿悟,以前从来没有的习惯,从教参目标入手细细研磨这节课的设计,也就是课目标的定位,这句话陈老师提醒过我多次,这次真的深刻体验了如何去找准目标定位设计。



522,朱老师和天文团队来我校磨课,虽然我的教学流程没有错误,但是过程中没有让学生交流表达,也就是学生的主体性不够,猜测和展示是两个不同概念的词语,而我在呈现这两个环节的时候形式一样的,忽略了让学生自己汇报过程和相互间的评价。又领悟了一个真谛,让学生展示想法和相互评价不是纸上说说的,可以应用在实际课中。



526,学校的再次试教因为班级选择程度较差的4年级,学生猜测程度不够失败了,但是其中也反思到了语言的设计很关键,这是激发学生思维的主要力量。



527,爱山试教,这个班级学生的知识程度很高,虽然在提问方面很多语句都没针对性,但是后面学生的研讨第一次让我感受到了学生真正参与研讨汇报的课堂是怎样的。虽然中间提问及学生思维方向的控制力度不够,但看到学生讨论high了并且课后还不断地提问让我有些小满足。



接下去在语句不精练,提问不明切下了一番功夫,在施校和陈老师的帮助下一次次优化和提炼教案中语言,529真正上课这天这方面好多了,但是的学生猜测方面似乎没有引发他们思考到正确的方向,以致后面学生思维偏差太大,后来交流汇报时出现了各种离奇的答案措手不及,很像直接揭示他们猜想的不足,但是后来怕干涉他们,所以任由他们讨论,使得后续的讨论偏离主线越来越远。科学的课堂是有时间的,学习的主题也是有一定方向的,所以教师在尊重学生主体的同时还得掌控方向,把握全局。



磨课之后静下心来细细回想这过程,感受颇多。在这之前听过很多经典的好课,也写过一些关于科学长时探究的论文,突然感觉那些都是纸上谈兵,都是很形式的在考虑教学。磨的过程让我对教学的设计有了更深的感觉,也对以前听来的和看来的理论有了顿悟的感觉。



对于《昼夜交替现象》一课,基于学生特点这句话点点醒了我,爱山的学生对于昼夜交替成因认识相对是丰富的,把他们当做白板是满足不了他们的了,那么可否先引导下模拟实验的方法后给学生长时探究,自己猜测自己验证自己评价,专门研究他们自己认为可能的一个解释可能会更好。而过多很细化的提示可能干扰了他们的正常思路。感谢朱老师给我这次成长的机会,也感谢给我磨课的这个团队,你们辛苦了!

  2014529

TOP
47#

《我们来造环形山》教学设计
   龙泉小学    江慧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环形山是月球地形的主要特征。
   环形山的形成原因有很多解释,最主要的是“陨石撞击说”和“火山喷发说”。
   过程与方法:
   建造环形山的模型,并提出有根据的推测。
   根据现象推测环形山的成因。
   在模拟过程中不断的提出疑问,并能修正自己的想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科学实验的严谨、客观和乐趣,意识到设计科学研究方案的重要性。
   能够大胆的想象,表达自己的想法。
   培养实证精神,质疑精神和创新精神。
二、重点难点:
   让学生经历“造山”的体验活动,并在“造山”过程中做出有根据的推测。三、课前准备:
   教学课件;分组实验材料——沙、细石子、皮球、小铁球、弹簧球、玻璃球、注射器、细胶管、水、等。四、教学过程:(一)、引入
   1、出示图片——“玉兔号”月球车。
   2、教师多媒体展示环形山图片。
(二)、初识“环形山”1、这些月球表面的坑洞科学家称呼他们为环形山。2、你能造出这些环形山吗?
   3、小组活动:在沙盘上造出“环形山”。
   4、汇报交流:我们造的环形山也真正的环形山比较,有哪些相同点,哪些不同点。
   5、我们造的环形山与真正的环形山有差别,思考真正的环形山是怎么形成的?(三)、深入“环形山”,探究成因    1、猜测“环形山”的成因。
   预设:陨石撞击、火山喷发
   2、形成自己的观点。认为陨石撞击的为一组,认为火山喷发的为一组,都不赞同的为中立组。
   3、交流讨论:如何证明自己的观点。请各组讨论,怎样来模拟造“环形山”呢?需要哪些材料?
4、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造“环形山”。
(四)、交流,并提出环形山成因的假设
1、交流,你们小组是用什么方法来造“环形山”的?在造“环形山”的
过程中,有什么发现?你们造的“环形山”有哪些特点?你们觉得你们做出的
结果能不能初步验证自己的猜测?为什么?
2、推测环形山的成因通过刚才的模拟实验,你能再次推测月球上环形山的成因吗?在你做出这样的推测时,依据是什么?在你的假设中,有哪些是需要进一步去寻找证据的?
3、对学生的推测进行评价,学生互评为主。
   其他同学对他们的假设有没有疑问?
   “陨石撞击说”和“火山喷发说”相互提出质疑,不断的修正观点。(五)、了解有关月球环形山成因的假说    1、其实关于月球环形山的成因,科学家从来就没有停止过探索,现在还没有统一的定论,但是目前流行的基本有两种说法,我们一起来看看:
   2、多媒体出示教材中的资料,读后说说从中了解到的有关环形山的成因有哪些。    3、你们需要重新修改自己的推测吗?如果需要,主要修改什么?(六)、总结评价。
TOP
48#

期待杨老师再次到来!
TOP
49#


   2013年6月4日下午,我们有幸请来了前台中市天文学会理事长杨昌炽老师给我们做讲座。近一个小时的时间,杨老师生动风趣得为同学们介绍了四季的星座。借助Starry night backyard软件,杨老师巧妙的将一颗颗星连成线,绘成一个个的星座,组成一个个天空中明亮的路标,为地球上的旅行者指引着茫茫宇宙中的路途。认星星、辩星座,从春季大曲线、夏季大三角到秋季四边形、冬季大椭圆,场内的气氛不断掀起高潮,同学们一次次被带入星空的奇幻旅程……杨老师带着同学们看到了星空美丽,感受到了它无尽的吸引力。
   这次别开生面的讲座,让同学们都收益良多。603班章宋劫说:“仰望星空,春夏秋冬,四季的夜晚原來大不相同。每一颗星星都有自己的轨迹,自己的名字,每一颗都那么与众不同,不可取代。”605班张逸轩说道:“今天我真是大开眼见了,原来天文知识那么有趣,我也要好好学习,长大成为像杨老师一样的天文学家。”
   感谢杨老师的精彩讲座,大大激励了同学们的学习热情,也拓宽了老师的视野。或许现在的我们对星空还很陌生,但是我们会像杨老师一样怀着对星空的崇敬之心,认真学习钻研,面对茫茫星空,我们将不再畏惧。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6/4 0:19:24编辑过]

TOP
50#

 

务实磨课,让课堂更精彩  


  ——吴兴区小学科学教师学习共同体课例展示活动


529,吴兴区小学科学教师学习共同体课例展示活动在爱山小学青阳校区举行。菰城星语、菰城地理、菰城绿苑及菰城创设四个共同体的所有成员齐聚一堂,开展了一次务实创新的课堂教学展示活动。


本次活动来自四个共同体的4位优秀科学老师在前期共同体组团多次磨课的基础上,展示了各自的研讨课。上午的第一节课由文苑小学杨敏洁带来《中国常见的地形》,杨老师对教材进行了大胆的改编,通过“剪”地形这样新颖的方式让学生的学习充满兴趣。第二节课由漾西小学芮玉利带来,内容为《昼夜交替的现象》,芮老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整堂课中学生思考深入,发言精彩纷呈。下午第一节课是道场小学叶佩玉带来的《运动与摩擦力》,通过生活中常见的事物——鞋子入手,让整堂课充满生活味,同时在研究时采用的教具也别具一格,得到参与教师们的极大好评。最后一节课是织里实验小学陈芳芳带来的《蚕变了新模样》,通过有结构的观察活动,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一直保持在很高的水平上,最后的抽丝活动更加精彩,不但激起了学生的热情,还引起了参与教师们的兴趣,纷纷动手操作起来。


课堂展示后各共同体组长的研课报告也是活动的一个重点。每节课后分别由共同体的组长对所选内容的思考、设计、磨课过程及课后反思进行细致的阐述,让共同体成员在活动中对磨课、研课过程有了清晰的认识,进一步提高了活动的针对性,同时也为教研组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一个个鲜活的样板。最后,小学科学教研员朱老师对活动进行整体评价与总结。


本次活动在教师评课方式上进行了创新。为了实时展现教师对课堂的想法和节约讨论时间,采用在线短信平台交流评课的方式。通过短信我们的老师第一时间发表自己的看法,并通过大屏幕展示出来,为大家的交流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也为后续的思考留下了即时的痕迹。


通过本次活动的交流学习,参与活动的老师们纷纷表示很有收获,并会将本次活动中学习到的“求真务实,力求创新”的经验做法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去。


 


 

每天进步一点点~~~
个人博客:凡人咖啡馆http://blog.sina.com.cn/xiongfeng
科学博客:品味科学http://122.225.119.42/168/index.aspx
科学微博:http://t.sina.com.cn/cxf34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