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水熊老师的挤水帖:.写在《人体百科》失踪之后 [复制链接]

31#

 

为什么是“草履虫”而不是“草鞋虫”


2014312日星期三 阴有雨(协助教育局招师工作,连续四天第一天,正好有空,忙里偷闲写了点东西)


列文·虎克利用他发明的显微镜对草履虫进行了观察,这可能是第一次有关草履虫的记录(但我没有查证过记录的具体内容是什么,《科学启蒙》一书中有说明,列文·虎克对草履虫进行了观察)。这是我关心的一个方面。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是:谁把paramecium首次翻译成了草履虫?也就是说,“草履虫”的名称是怎么来的?


我们在描述草履虫的时候,习惯于把草履虫的形状描述成“很像草鞋”,既然很像草鞋,为什么我们在翻译的时候,没有译成“草鞋虫”而是“草履虫”,这是为什么?


本来也不会去思考这个问题,凑巧看到了陶行知先生的一篇文章:《论大众的教育问题》,其中就谈到了这个,原话是:


“当然,一班大众对于新名词也是听不懂。这里我们是要解释明白,使他们能懂,才算是对大众的解释。有些知识分子是越解释越叫人糊涂。要教大众前进,新名词是不得不用,但是大众所需要的新名词,是必须努力在可能范围内根据大众语来创造或改造,例如科学上的“草履虫”为什么不改作草鞋虫呢?”(原载19434月《行知教育论文选集》)


我们会觉得陶行知先生的文章很容易懂,尤其是他那些诗歌,甚至会有点“土”。在我刚刚进师范的时候,这点印象特别深,“锄头歌”之类的诗歌和格言,都给那时的我们一种“土得掉渣”的感觉,甚至有些不屑。陶老先生学问水平高不高?他好歹也是博古通今,融贯中西的大学者,师从杜威,自成体系。如果不是因为死的过早,我相信陶老的著作会丰厚得多。陶老在国内推行平民教育、大众教育。而且他从自己做起,文章和说话,都力求通俗易懂。他的很多诗歌,是请最底层的工人农民甚至是他们的小孩子听过改过的。所以他极力倡导让大众能够接受的知识,让大众容易接受的教育。正因为陶行知先生有着这样明确的价值追求,他提出这样的改进建议,就完全在情理之中了。


从我们一线小学教师的眼光来看,即使我们不是从这么高的角度去看科学普及的问题,就小学生的认知水平而言,也许“草鞋虫”更适合他们。


只是,当时为什么会翻译成草履虫呢?我想,当时的翻译者,必定是博古通今的学问人。从发现草履虫的时间开始推断,翻译草履虫,因该是在中国近代,正是中国传统文人受到西方文化巨大冲击的时候,当时,白话文还没有盛行,或者是,白话中还夹杂着很多的书面语,因此,在译著中,也不可避免存在这个问题。“履”显然比“鞋”要书面多了,显得“有学问”多了。


就与此相关的专业研究领域而言,也许我们作这样的讨论是毫无意义的,叫什么都一样。也有不少的专业人士认为,科学就是需要专业的用词,甚至可以是比较生僻的,而并非一定是要适合大众理解的,而且在命名上需要有统一的规范。


这当然也没有错,我们并非是在这个时刻强烈要求将所有各种现行文字中凡是出现草履虫的都改成草鞋虫。首先是因为这已经是被广为认可的专业术语,不管是日常使用还是科学研究都已经具有了约定成俗的习惯了,其次更是因为这并不是我们所要说的重点所在。我想要说的是,其实我们需要改变的是一种态度,一种对待科学普及的态度,一种如何提升公众理解科学的态度,一种实实在在提高公众科学素养的思想意识和实际行动。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3-12 22:43:46编辑过]

TOP
32#

博古通今,反思强烈
王琦峰
浙江省慈溪市龙山镇龙山小学 315311
QQ:151412943
Email:FS00120@163.com   wangqf@zjxxkx.com
TOP
33#

最让人佩服的是对学问的探索精神。
王琦峰
浙江省慈溪市龙山镇龙山小学 315311
QQ:151412943
Email:FS00120@163.com   wangqf@zjxxkx.com
TOP
34#

顾老师不仅是一个优秀的科学教师,优秀的引领者、管理者,现在发现顾老师还是一个博古通今学者。
TOP
35#

顾老师还是新教育的优秀啃读者。


陶行知的教育理念绝对值得我们学习。

TOP
36#

我觉得这个论坛气氛确实很好,大家对待新人很宽容,很支持。谢谢大家,你们辛苦了!
TOP
37#

 

为什么说得比写得好


2014317日星期一 晴,天气晴好,下午的太阳简直可以说是烈日炎炎,校门口保安穿短袖了(值周第一天,校门口站岗。这是治疗颈椎病的秘方,因为你必须对着1700多学生不停地点头微笑打招呼)


今天获得了两项可提点的学科教学相关内容。


一是物质单元第一课,其实是可以用来“嚼舌头”的。比方说:搬出“马哲”,“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变化的”“物质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物质运动变化的规律是可以认知的”。这四句话,孩子们也会兴趣盎然的。再比方说:物体和物质,这一对词语,可以让孩子比较一下,说说区别和联系;还可以用举例的方式来论证一下。有了这个前提,本课第一页书本内容中的上两幅图(易拉罐变形和水结冰)和下两幅图(蜡烛燃烧和铁生锈)之间的区别,孩子们能说得挺到点,如:“前图是物体变了而物质不变;后图是物体变了物质也变了”。这样的语言还是有点意思的。


二是一位家长(高中物理老师)要求协同完成一个学生的研究性学习项目,他的孩子(小学五年级)已经非常投入地做了很多实验,也写了研究报告初稿。我发现,这个有关自来水净化的研究项目,报告上和参与者的口头描述之间的差距还是非常大的。很多有意义的东西没有在报告中反映出来。这让我想到了一次谈话,和一位语文教研员的谈话。我质疑小学生为什么只热心于写记叙文而不太注重说明文和议论文。因为从我的课堂上来看,凡是需要书面表述一段条理性比较强的话,学生总是容易出错,远没有用些形容词和修辞手法来得轻松。小学阶段难得有那么一次说明文写作,还是现场观察立马完成的,比方说,写一种水果。丝毫不给课外阅读查资料现场实地了解的机会。我们一方面对国外有些小孩子很小就能写研究报告感到羡慕,但事实上在现行评价中却并不这样去实施,小学记叙文,初中说明文议论文,甚至到高中都还不怎么会写像样的研究报告。而这些我们科学课中所看到的问题,恰恰不是光靠科学课就可解决的问题。我曾经针对五年级的说明文写作“准确性、生动性”两者的轻重和联系写过一篇论文,交给了语文教研员。结果,泥牛入海,毫无音讯。不过不管怎样,我还是要呼吁这个问题。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3-17 23:25:47编辑过]

TOP
38#

以下是引用水熊在2014-3-17 23:23:00的发言:
 

为什么说得比写得好


我质疑小学生为什么只热心于写记叙文而不太注重说明文和议论文。因为从我的课堂上来看,凡是需要书面表述一段条理性比较强的话,学生总是容易出错,远没有用些形容词和修辞手法来得轻松。


 


确实如此,我也觉得我们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对说明文和议论文不够重视,学生缺乏这方面的写作训练,而这恰恰是学生今后学习、生活中非常需要掌握的。


 


小学科学教学中也应当加强学生观察记录和撰写研究报告的系统训练,在教材中要有这方面的指导和要求。很多学生到了六年级还不会细致、全面地观察和准确、有序地记录探究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也不能独立对观察记录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得出结论。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3-18 0:21:53编辑过]

我的BLOG: http://blog.kxsy.net/user1/528/index.html
TOP
39#

顾老师把最真实的感受,想法都表达出来了,只是没有解决。。。 
请关注丫儿的感受帖哦!我的东西都收藏其中哈!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2416&replyID=&skin=1
TOP
40#

以下是引用丫儿在2014-3-18 13:58:00的发言:
顾老师把最真实的感受,想法都表达出来了,只是没有解决。。。 

是的,看到了问题才有机会直面。如果大家都去面对了,解决的思路和方法就会更多,就可能更容易解决,那时候,大家就都能分享到了。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