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2021222324252627» / 30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沿着梦想的足迹前行——紫色鸢尾的2013 [复制链接]

231#

以下是引用我予我乐在2013-9-26 9:02:00的发言:
一个小小的班主任就让我忙的焦头烂额,想想姐姐那么多事,敬佩至极!

   还算有点上进心吧。另外,身在其位没办法,否则对不起那么多老师和学生啊

TOP
232#

以下是引用紫色鸢尾在2013-9-26 9:54:00的发言:

   还算有点上进心吧。另外,身在其位没办法,否则对不起那么多老师和学生啊


以身作则,校长中的榜样!

轻倚在时光的门口,用一支素笔,轻描淡写,穿越四季。。。
TOP
233#

《热是怎样传递的》课堂实录


授课人:嘉兴市实验小学   吴建伟


记录人:苏州市相城区珍珠湖小学 曹文佳


课前:试话筒


 


一、导入


1、  出示一杯水,师:倒的是什么水?


生:开水


    师:怎么看出来的?生:在冒烟


    生:有水蒸气冒出来


    师:有什么疑义?


    生:不一定,我知道液氮也会冒烟的。


    师:见到了水蒸气有疑义吗?


    生:水蒸气是无形的,现在是像雾一样的冒出来。


    师:那么说明看不一定能确定什么水,还可以有什么方法判断?


    生:摸一下。(上台摸)热的。


师:手呢?


生:手是冷的。


    板书:热的物体


    师:热的物体把什么进行了传递?


    生:热量。


    师:向什么进行了传递?


    生:冷的物体。


    板书:冷的物体。


2、  出示铜棒


师:把铜棒放入热水,会怎样?


生:浸在热水的部分会热。


生:会变粗,热胀冷缩。


生:整根铜棒会热,因为铜棒会导热。


师:现在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认为浸在热水的部分会变热,另一种是全部会变热,你更同意哪种观点?


生上台演示,答:整根铜棒都变热了。


师:是不是一下子整根铜棒都变热了。


生:浸在水里的先,慢慢向上。


师:有没有看到?(没有),科学课讲究证据,怎样才能看到呢?


二、探究热的传递


(一)热在金属棒中的传递


1、  出示器材:蜡烛环、铁架台、酒精灯,火柴。


2、  一生上台套蜡烛环


师:酒精灯怎么使用。


生答(省略)


一生演示酒精灯的使用


讨论得出:如果蜡烛环一次掉下来,就能知道热量传递的方向了。


3、  实验提示,出示记录单。


4、  生领材料,分组实验。


5、  收好材料,音乐起,停止实验。


小组讨论结果


6、  小组上台交流、汇报。


生:汇报数据


生:距离酒精灯越近,热量传递所需时间越短,距离酒精灯越远,热量传递所需时间越长。


师:有什么疑问吗?


生:为什么蜡烛环很平均,掉下来耗时却不一样?


相机板书:热的部分-----------冷的部分


7、  小结:热在金属中传递是先快后慢的,从较热的部分传到较冷的部分。


(二)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


1、出示平底锅


   师:问谁借的?


   生猜了很多,最后猜到红太狼


   师:在这个平底锅中心加热热量是怎样传递的?


生答(略)


师:边缘加热呢?


生答(略)


3、  出示涂了变温油墨的“小锅子”,蜡烛,打火机。


讲解操作


4、  领材料,分组实验并记录。


5、  交流、汇报。


6、  师:通过直接接粗,将热从一个物体传给另一个物体或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式,称为热传导。(板书:热传导)


三、小结延伸


1、  出示变温油墨的杯子


倒水,观察杯子变化。


生解释原因


读杯子上的字,揭示课题。(板书:热是怎样传递的)

TOP
234#

又见花开
 
      有那么一种花,对我而言却是有着特殊的意义。今年暑假在黄山上,我又见到了这种花。它是爬山虎开出的一种淡黄色的小花,毫不起眼。但我对而言,它承载了一段令人难以忘却的回忆。


     在我初中校园的教学楼上,到处都是爬山虎的藤蔓。每到夏天,整座楼就立即由红色变成绿色。微风吹过,仿佛一条绿色的瀑布从屋顶直垂到地面。这实在是一副壮观的图景。然而在三年以前,刚进入这个校园时,我却是没有心情去欣赏它的。那时我正忙于应付看起来无穷无尽的作业,生活的巨大变化让我感到迷茫,找不到前进的方向。每天我都会从教学楼前经过,却总是低着头,不去主意那些翠绿色的植物,当然更不会注意到隐藏在后面的一丝淡淡的黄色——我向来认为爬山虎这种植物是不会开花的。


     后来我在班级里结交了一个新朋友,他个子不高,脸色因缺乏睡眠而呈现出灰色,成绩也并不很好,和那时的我很是相似。但他却并不因此感到痛苦和困惑,整天一副开心的样子,对什么东西都充满了好奇。而对于爬山虎,他也很感兴趣。终于有一天,他蹦蹦跳跳地来到我面前:
    “你知道吗,爬山虎也是会开花的。”


     我自然不信,他便要拉我去看。于是我只能放下手中的事,走到教学楼下,第一次仔细地盯着那片绿色的,普通的植物,惊异的发现在这一块绿色的藤蔓之间 ,竟点缀着一个个淡黄色的花苞,仿佛许多微笑在阳光下绽放。
    “只要坚持努力下去,即便是爬山虎,也会开出属于自己的花。”他依然是带着微笑,这样说道。而我也终于明白了他的笑容从何而来,也终于读懂了爬山虎的花。这些话,也许也是爬山虎想说的吧?

      从此以后,每当看见爬山虎,我就会停下看它一眼,看它在风中摇摆、点头、微笑。


      如今,又是春末秋初季节,看着窗外的一点淡黄,耳畔仿佛又想起三年前的那个带着一丝温暖与微笑的声音:
    “坚持下去,就能开放出属于自己的,最鲜艳的花朵。”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10-8 7:54:42编辑过]

TOP
235#

   

读书琐语


梁丰高级中学 高冰峰


 


1. 读书是不能勉强的,但是,对于成长的孩子来说,读书的兴趣又是可以培养的。
2.
人的身体离不开饭菜,人的精神离不开书。读什么书就如吃什么饭菜,经典作品就如粮食和蔬菜,是人的一生不可或缺的;一般的畅销书却像烤翅和可乐,偶尔吃吃无妨,但不可能一辈子只喝可乐不喝白开水,只啃烤翅不吃白米白面。
3.
最好孩子自己去书店多走走多看看,翻开一本书,就像打开了一扇门,有些门后的风景是孩子喜欢的,有些却未必。最重要的是孩子自己喜欢。
4.
喜欢读的好书,要经常读。读好一本书,就像交了一个过得硬的朋友,一个过得硬的朋友强如十个泛泛之交。


5. 读书要一边读,一边圈画点评,读了之后还要经常回想咀嚼,写写读书日记或者读后随感是很好的方式。


6. 语文课本和读本其实也是很好的读物,不喜欢的原因往往是因为孩子读不懂,可以借助参考书或者网络搜索引擎来解决阅读困难。


7. 读书先要读好目录,然后才能提纲挈领,整体把握。没有目录的话,自己要能归纳出一个目录来。


8. 读书要先把厚书读薄(把握框架和精要),还要能把薄书读厚(加入自己的联想感悟,结合自身和当下来思考)。
9.
读书要能入,读得进去,身临其境,浑然忘我;读书又要能出,能从书中跳出来,站在自身和当下来批判性地看待书中所写。
10.
我的看法都是主观性很强的,仅供参考。但是,这个世界真的没有任何人能代替你读书,正如没有任何人能代替你吃饭。


 


 


再提供一个书目,仅供参考

1.
《论语别裁》南怀瑾著
2.
《一个人的村庄》刘亮程著
3.
《写在人生边上》《围城》钱钟书
4.
《我与地坛》《务虚笔记》《记忆与印象》《病隙碎笔》史铁生著
5.
《上学记》何兆武著
6.
《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各自的朝圣路》《人与永恒》周国平著
7.
《精神明亮的人:王开岭散文随笔自选集》王开岭著 山西出版集团
8.
《沉默的大多数》《我的精神家园》《思维的乐趣》王小波著
9.
《孩子,你慢慢来》《野火集》《目送》《亲爱的安德烈》龙应台著 三联书店
10.
《朝花夕拾》《野草》《呐喊》《彷徨》鲁迅
11.
《林清玄散文精选》、《名家散文典藏:林清玄散文》林清玄
12.
《名家散文典藏:毕淑敏散文》毕淑敏
13.
《王朔自选集》王朔著
14.
《流言》《倾城之恋》《半生缘》《金锁记》张爱玲著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15.
《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余华著
16.
《三重门》《长安乱》《像少年啦飞驰》韩寒著
17.
《零下一度》《杂的文》《就这么漂来漂去》韩寒著
18.
《麦田里的守望者》()塞林格  译者:施咸荣 译林出版社
19.
《契诃夫短篇小说选》 《欧?亨利短篇小说选》 《杰克?伦敦短篇小说选》
20.
《安娜卡列宁那》《复活》列夫?托尔斯泰 草婴译
21.
《简?爱》夏绿蒂?勃朗特著 黄源深译
22.
《新语文读本(高中卷/修订版)》(全6册)  钱理群,王尚文 主编
23.
《解读语文》  钱理群,孙绍振,王富仁 
24.
《钱理群中学讲鲁迅》   钱理群 
25.
《铁凝散文》  铁凝著
26.
《迟子建散文》 迟子建著
27.
《韩少功散文》  韩少功著
28.
《笑傲江湖》   金庸著
29.
《唐宋词十七讲》  叶嘉莹著
30.
《作文杂谈》   张中行著
31.
《文言津逮》  张中行著
32.
《怀念鲁迅先生》  萧红著
33.
《受戒》  汪曾祺著

TOP
236#

   

读书与思考


古人有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由此可见,读书与思考的关心是密不可分的。今天观看了有关读书的影片,我想说说一些关于这个话题的自己的看法。


先说读书,节目里说到要读些“无用的书”,也给我们推荐了几本这样的书。然而非常有趣的是,这几本书无一例外都是有关文学的,似乎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文学书如今已成为主流的书了。但是,难道其他方面的书就很次要,不值得阅读了吗?我觉得并非如此。各种方面的书,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都应有所涉猎,而不是持有偏见,分出“主要”与“次要”。


再说思考。书中的一行行文字,是作者思维的火花。读书的过程,便是在同来自过去的一个个睿智灵魂交流,是一个个不同思维体系的碰撞。因此,我们需要思考。这样,我们才能提取出书中的精彩,来完善自己的思想与人格,进而超越前人,形成新的思想。而没有思考的读书,就如同向气球里打气,不管充多少气,气球仍然是气球,不会有任何改变,即便积累得再多,也就是表面 “股”一些而已。如果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去拼命读书积累,却不进行自己的思考,这样的读书生活,注定是一种悲哀。最终,也只能成为罗家伦《学问与智慧》所说的“两脚书橱”,学问虽多却毫无智慧,被世人所嘲笑。


曾经有人说过,读书是打开世界大门的钥匙,而思考则是指引人类前进的明灯。我们需要读书,更需要思考。因为只有思考,才能推进历史前进,让自己、让社会、让整个地球一点点地进步!


 


                                               (奇奇)

TOP
237#



     从9月23日起,学校向浙江省江山市某学校学习,推出了“挑战30活动”,该活动得到了不少老师的支持与参与。在老师挑战的每一天,我都坚持每天写日志给老师们加油。把一些代表性的日志跟大家分享——


像叶圣陶那样做老师


今天是挑战的第21天,恭喜坚持下来的伙伴们,你们,已经养成了一个好习惯。为你们鼓掌!


再一次聆听苏州市副局长周春良先生的讲话,再一次被触动。的确,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有多重角色,其中一个很重要的角色,就是学习者角色。自己不读书,不学习,如何教学生学习呢?


有人做了这样一个统计,全世界犹太人最喜欢读书,年人均读书为55本;亚洲国家中,韩国读书数量最多,年人均读书为30多本;而我们中国呢?年人均读书为可怜的4.5本。难怪世界上获得诺贝尔奖最多的就是犹太民族了!一个以书为友,把书看得比面包更重要的民族是可怕又可敬的民族!


在“挑战30活动”中,不少老师选择了“坚持每天阅读”这个项目,我觉得,坚持阅读的人一定是成长最快的人。恭喜你朝着合格、优秀的老师迈出了最坚实的一步。


叶圣陶是一名文学家,更是一名教育家。他认为:“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要求学生学习,我自己一定在学习;要求学生勤奋,我一定是最勤奋的;要求学生坚持,那么就从坚持完成“挑战30活动”开始吧!你不仅是你孩子的楷模,更是你所有学生心中的楷模。让我们,像叶圣陶那样做老师!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10-29 19:49:54编辑过]

TOP
238#

挑战,还在继续!



    虽然,一批伙伴们已经成功挑战30天,但他们中的大多数,还在继续坚持,有的老师更向着40天、60天奋进……我想,挑战30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挑战本身,更在于对自我的认识与超越。

还有一些伙伴,他们离30天的挑战目标也仅几步,我会继续关注大家,为你们加油鼓劲。


30天,每天伴随着伙伴们一起挑战,感受着大家的艰辛,体验着大家的激情,分享着大家的快乐,鼓舞着大家的斗志……每一种体验,都是值得珍藏的记忆。对我而言,这也是关键的30天,因为,我也和大家一样,经历着多种挑战。


10月23日,当我完成一个月日志的时候,10月27日,当我参加完研究生考试之时,我对自己说,我承诺的,我做到了。坚持,让我收获,让我成长。


如今的我,和许多伙伴们一样,心中充满了前进的力量。所以,接下来我的挑战项目是:坚持每天阅读半小时以上,每天听读英语半小时。我在想,我能坚持130230?……


我们一起加油哦!

TOP
239#

从“挑战30”到“挑战每一天”



        从现在开始,希望每一位老师都能来参加一个挑战项目——阅读。阅读的重要性和意义已经不用多赘述。为此,向大家推出 “教师读书五年”计划,希望大家每天都能花半个小时阅读,通过5年的时候,至少读完10本经典中的经典(教育方面的)

一项关于读书的新措施——


如果你认真阅读了一本书(和教育相关的),只要能交上一篇有质量的真实的读后反思,那么,这本书可以由学校买单,你拥有该书的使用权,直到你调离大新中心小学为止(调离大新,书归学校图书馆)。


一个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理念——


如果你想登10米高的台阶,学校定努力为你提供搭建11米高的梯子。是否需要,在于你自己——你的理念,你的信心,你的行动!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10-29 19:51:28编辑过]

TOP
240#

“用一辈子备一节课”


今天开始,再次翻阅《给教师的建议》。故事仍然那么生动,理念仍然那么先进——


“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得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对,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


——是不是觉得这段话特别熟悉?没错,这是苏霍姆林斯基关于“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这个小故事中举到的一个实例。


怎样“用一辈子备一节课”?


“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身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


“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


……


是的,课堂上的“潇洒”来源于日积月累的准备,而阅读是最好的方式。当一年一年过去,当学校教科书的“这一点水”在你的知识海洋里变得越来越小,相信,你离优秀教师的目标便是越来越近了。


有人说,对老师来说,如果当你退休的时候,你的学生舍不得你退休,要想着要听你的课,那么,这就是一位做老师的最大的成功。而这,真得需一辈子来准备吧!


别做那种人:当你退休的时候,你的教育教学水平比你刚上岗的时候还差。


那得怎么做?毫无疑问:阅读。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