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112131415161718» / 37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医药知识专帖 [复制链接]

141#

回复 140楼李尔敏的帖子

大概20颗左右吧
TOP
142#

回复 73楼戚调菊的帖子

枸杞一天吃几颗为宜
李尔敏 发表于 2019/8/17 19:59:07

枸杞作为一个食药同源的食品或药品,在日常生活当中非常常见。枸杞性味比较甘贫,具有补益肝肾,清肝明目的功效,但不可无限制的进食。在感冒以及出现湿热合并舌苔厚腻,或大便溏泻粘滞时,不适合食用。药典规定的食用量为每日5-15g,若只是放在嘴里嚼着吃,一般3-5粒即可,可以放在嘴里慢慢嚼。作为食材炖汤的时候,枸杞的用量一般不超过10粒。建议购买质量较好的枸杞,以免品质不佳,对身体有害而无益。
TOP
143#

每日一药 | 丁香​:温中降逆,温肾助阳!


01来源
本品为桃金娘科植物丁香的干燥花蕾。

02相关名
丁子、公丁、公丁香、丁子香、大花、如字香、雄丁香、瘦香娇。

03产地
主产于坦桑尼亚、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及东非沿岸国家。以桑给巴尔岛产最大, 质量佳。我国海南、广东等省已有栽培。

04采收加工
当花蕾由绿色转红时采摘,晒干。

05性状鉴别本品略呈研棒状,长1~2cm。花冠圆球形,直径0.3~0.5cm,花瓣4,复瓦状抱合,棕褐色或褐黄色,花瓣内为雄蕊和花柱,搓碎后可见众多黄色细粒状的花药。萼筒圆柱状,略扁,有的稍弯曲,长0.7~1.4cm,直径0.3~0.6cm,红棕色或棕褐色,上部有4枚三角状的萼片,十字状分开。质坚实,富油性。气芳香浓烈,味辛辣、有麻舌感。

06性味归经
辛,温。归脾、胃、肾经。

07性能特点
本品辛香温散沉降,药力较强。入脾、胃经,善温中降逆,治中寒呃逆。入肾经,能温肾助阳,治肾阳虚诸证。

08功效
温中降逆,温肾助阳。

09功效助记
丁香:散寒止痛,温中降逆,温肾助阳,丁香三筒,闻中奖你,闻剩猪羊。
我拿三筒丁香花,闻一下中间那筒奖给你,再闻剩下那两筒,分别给猪、羊。

10主治病证
1、中寒呃逆、呕吐、泄泻,脘腹冷痛。
2、肾阳虚之阳痿、宫冷。

11配伍
丁香配柿蒂:丁香辛温,功能温中散寒降逆;柿蒂苦平,功能降气止呃。两药相合,既温中散寒,又降气止呃,治虚寒呕吐、呃逆效著。

12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3g;或入丸散。
外用:适量,研末敷,或煎汤熏洗,或浸酒外涂。

13使用注意
本品辛温香燥,易伤阴助火,故热证及阴虚火旺者慎服。畏郁金。

14故事
     相传,唐代著名的宫廷诗人宋之问在武则天掌权时曾充任文学侍从,他自恃长像仪表堂堂,又满腹诗文,理应受到武则天的重用。可事与愿违武则天一直对他避而远之。
     他百思不得其解,于是写了一首诗呈给武则天以期得到重视,谁知武则天读后对一近臣说“宋卿哪方面都不错,就是不知道自己有口臭的毛病。”宋闻之羞愧无比,从此之后,人们就经常看见他口含丁香以解其臭。由此,有人趣称丁香为“古代的口香糖”。

丁香是一味古老的中药,由于其形状像钉子、有强烈的香味而得此名。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发现的西汉古尸手中就曾握
TOP
144#

                                  每日一药 | 花椒​:温中止痛,杀虫止痒!

  



01来源

本品为芸香科植物青椒或花椒的干燥成熟果皮。

02产地

主产于四川、陕西、河北、山东等地。

03相关名

青椒、川椒、椒红、秦椒、巴椒、蜀椒、汉椒、汗椒、红椒、南椒、点椒。

04采收加工

秋季采收成熟果实,晒干,除去种子和杂质。

05饮片炮制

花椒:除去椒目、果柄等杂质。

炒花椒:取净花椒,照清炒法(通则0213)炒至有香气。

06性状鉴别

青椒:多为2~3个上部离生的小蓇葖果,集生于小果梗上,蓇葖果球形,沿腹缝线开裂,直径3~4mm。外表面灰绿色或暗绿色,散有多数油点和细密的网状隆起皱纹;内表面类白色,光滑。内果皮常由基部与外果皮分离。残存 种子呈卵形,长3~4mm,直径2~3mm,表面黑色,有光泽。气香,味微甜而辛。

花椒:蓇葖果多单生,直径4~5mm。外表面紫红色或棕红色,散有多数疣状突起的油点,直径0.5~1mm,对光观察半透明;内表面淡黄色。香气浓,味麻辣而持久。

07性味

辛,热。有小毒。归脾、胃、肾经。

08性能特点

本品辛热燥散,入脾、胃、肾经,有小毒而力较强。善温中散寒而止痛,并兼燥湿,治中寒腹痛吐泻;能杀虫,治虫积腹痛及湿疹阴痒。

09功效

温中止痛,杀虫止痒。

10主治

1、脘腹冷痛,中寒呕吐、泄泻。

2、虫积腹痛,蛔、蛲虫所致者尤宜。

3、湿疹,阴痒。

11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2~6g;或入丸散。

外用:适量,煎汤熏洗,或含漱,或研末调敷。

12使用注意

本品辛热香燥,有小毒,故内服不宜过量,阴虚火旺者忌服,孕妇慎服。

13故事

  三皇五帝时期,长江岸边,有个临江小镇。小镇里,住着一对年轻夫妻。男的,叫椒儿;女的,叫花秀。俩人恩恩爱爱,辛苦劳作,生活过得十分富裕。一年,神农到临江考察。当地大官,把椒儿家,作为神农考察的地点。

  这样,神农一看,临江人生活富裕,一定与父母官“执政为民”有关。这样,临江的官员,就有希望,得到提升。可神农,不好糊弄。到了椒儿家,鸡鸭鱼肉不吃,就想吃家常便饭。这下,把地方官难住了。

  家常饭,苦涩难咽,神农吃不好,肯定不乐意。看官员为难,花秀站了出来。她说,自己做的家常饭,比山珍海味,还好吃。花秀,给神农做了荞麦面摊饼和一碗小白菜、红萝卜汤。汤一上桌,一股清香味道,直往神农鼻子里钻。

神农一尝,连说好香。他问花秀,为啥此汤如此之香。花秀说,她在汤里,加了一种香料。神农,是农业专家。一听香料,他神儿。花秀,带着神农,来到山里。从一棵树上,神农采摘了一粒果实。

随后,他把果实放到嘴里,醇麻味很快散发开来,向喉咙蹿去。他拿事先准备好的凉开水将果粒冲到肚里,不一会儿他感觉到发热、胃气上冲。神农立马发觉,这是医病的良药啊。后来,这种美味的调味品,就用花秀和椒儿名字的第一字“花”和“椒”,命名为“花椒”。


最后编辑戚调菊 最后编辑于 2019-08-18 22:28:49
TOP
145#

川贝秋梨膏

川贝秋梨膏[p=27, null, left]【来源】《中华临床药膳食疗学》[/p][p=27, null, left]【组成】款冬花、百合、麦冬、川贝各30g,秋梨100g,冰糖50g,蜂蜜100g。[/p][p=27, null, left]【制法与用法】将款冬花、百合、麦冬、川贝入煲加水煎成浓汁,去渣留汁,再将去皮去核切成块状的秋梨以及冰糖、蜂蜜一同放入药汁内,文火慢煎成膏。冷却取出装瓶备用。每次食膏15g,日服2次,温开水冲服。[/p][p=27, null, left]【功效与应用】润肺养阴,止咳化痰。适用于肺热咳嗽、肺虚久咳、肺虚劳咳痰不出。[/p][p=27, null, left]

[/p][p=27, null, left]【方解】本方治证为燥热伤肺,气阴两虚所致,治宜养阴润肺、止咳化痰[/p][p=27, null, left]方中川贝味甘苦、性微寒,归肺、心经,有化痰、止咳、清热之功效。秋梨味甘带酸、性凉,归肺、胃经,能清热生津、润燥化痰。款冬花、百合、麦冬等药,皆有润肺、止咳、化痰之力。本方以清凉甘润、滋阴生津原料以润肺养阴,使肺阴充而燥咳置。再以蜂蜜养脾胃,和营卫,又具有培土生金之力。此膏滋而不腻,补而不燥,为化痰止咳之佳品[/p][p=27, null, left]【使用注意】脾胃虚寒,咳唾清稀者不宜。[/p]
TOP
146#

有空就来学学戚老师的中药知识。
TOP
147#

每日一药 | 枳实​:破气消积,化痰除痞!

1来源

本品为芸香科植物酸橙及其栽培变种或甜橙的干燥幼果。

2产地主产四川、湖南、江西等


3相关名

只实、洞庭、破胸槌、炒枳实。

4采收加工

5~6月收集自落的果实,除去杂质,自中部横切为两半,晒干或低温干燥,较小者直接晒干或低温干燥。

5饮片炮制

枳实: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薄片,干燥。

本品呈不规则弧状条形或圆形薄片。切面外果皮黑绿色至暗棕绿色,中果皮部分黄白色至黄棕色,近外缘有1~2列点状油室,条片内侧或圆片中央具棕褐色瓤囊。气清香,味苦、微酸。

6性状鉴别

本品呈半球形,少数为球形,直径0.5~2.5cm。外果皮黑绿色或棕褐色,具颗粒状突起和皱纹,有明显的花柱残迹或果梗痕。切面中果皮略隆起,厚0.3~1.2cm,黄白色或黄褐色,边缘有1~2列油室,瓤囊棕褐色。质坚硬。气清香,味苦、微酸。

7性味归经

苦、辛,微寒。归脾、胃、大肠经。

8性能特点

本品苦降下,辛行散,微寒而不温燥,入脾、胃、大肠经,药力较猛。既善于破气消积以除胀满,又长于行气消痰以通痞塞,故为治胃肠积滞及痰滞胸痹之要药。此外,还可治脏器脱垂。

9功效

破气消积,化痰除痞。

10主治病证

1、食积便秘胀痛。

2、泻痢里急后重。

3、痰湿阻滞之胸脘痞满,痰滞胸痹证。

4、胃扩张,胃下垂,脱缸,子宫脱垂。

11配伍

枳实配白术:枳实苦辛微寒,善破气除痞、化痰消积;白术苦甘而温,善补气健脾、燥湿利水。两药相合,既补气健脾,又行气消积祛湿, 治脾虚气滞夹积夹湿有功。

12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10g,大剂量可用至15g;或入丸散。

外用:适量,研未调涂或炒热熨。

13使用注意

本品破气,故脾胃虚弱及孕妇慎服。

14药理

本品有调节胃肠蠕动、抗胃溃疡、抗炎、利胆、镇静、镇痛、抗过敏、升高血压、强心、增加心脑肾血流量、降低血管阻力、利尿及兴奋子宫等作用。

15故事

《本草衍义》云:“枳壳、枳实为一物也。小则其性酷而速,大则其性和而缓。”

沈括《梦溪笔谈》云:“六朝以前医方惟有枳实,无枳壳,故本草只言枳实。后人用枳小嫩者为枳实,大者为枳壳。”

枳实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枳壳始见于唐代甄权《药性论》。

唐代朱庆馀《商州王中丞留吃枳壳》云:

方物就中名最远,只应愈疾味偏佳。

若教尽吃人人与,采尽商山枳壳花。

清代张志聪《本草崇原》认为,江西清江县素有“枳壳之乡”的美称。

《红楼梦》第五十一回:宝玉的丫环晴雯中了风寒,有些鼻塞声重,懒得动弹。请来胡庸医,隔幔诊脉后说:“小姐的症是外感内滞。近日时气不好,竟像是个小伤寒。幸亏是小姐素日饮食有限,风寒也不大,不过是血气原弱,吃两剂药疏散疏散就好了。”医生走后,宝玉看了药方,上面有紫苏、桔梗、防风、荆芥等药,后面又有枳实、麻黄。宝玉道“该死,该死,他拿着女孩儿也像我们一样的治,如何使得!凭他有什么内滞,这枳实、麻黄如何禁得!”

后来又请了王太医,重开一方,只是方上没有枳实、麻黄等药,倒有当归、陈皮、白芍,药的分量也减了些。贾宝玉自作聪明,认定胡庸医给晴雯开的是虎狼药。其实胡庸医不庸,摸脉准确,用紫苏、桔梗、防风、荆芥散发,用枳实、麻黄消滞,立方有据。若麻黄、枳实用量合适,可以药到病除。王太医的方子虽然受到“护花使者”的肯定,但是用药后晴雯依旧高热、咳嗽,后来王太医将疏散去邪的药减去了,添了地黄、茯苓、当归的养血之剂。晴雯终于死在小伤寒的病根上。该投虎狼药而不投,故而误事,宝玉、王太医是有责任的。


TOP
148#

支持楼主
紫苏叶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
紫苏叶简介  

  
     紫苏与众不同,有特异的芳香,气质很高雅。紫苏是一种香料,长得有点像女人的唇,不遭蚊虫叮咬,不让毒蛇近身。  

  
     很多人对紫苏的回忆停留在童年时代,花盆里养上几株,用来泡水或是治蚊虫叮咬。如今紫苏似乎成了日餐、韩餐的专利,精致的碟子里盛上几片,用来做餐前开胃菜。  

  
     紫苏叶似唇形,叶边呈锯齿状,叶端尖细,外表有绿有紫,有的一面绿一面紫,有的两面皆紫。其中以叶子完整、色紫香浓为上品,因人们发现其食药两用功效,现已进行人工种植。  

  
     紫苏叶(或带嫩枝)于夏季枝叶茂盛时采收为佳,除去杂质,鲜用或晒干备用。果实于秋季成熟时采收,除去杂质,晒干备用。6——9月采收紫苏梗,将打下叶子和果实后剩下的主茎切成段入药。  

  
     紫苏是我国原产,两千多年前,中国最早的一部词典《尔雅》就曾这么描述紫苏:取(紫苏嫩茎叶)研汁煮粥,良,长服令人体白身香。这种解释真是具有强大的诱惑力,会让人对紫苏产生无限的好感。
TOP
149#

紫苏叶的功效与作用  

  
     1、解热作用。用紫苏叶煎剂及浸剂2克/公斤经口给予伤寒混合菌苗发热的家兔,有微弱的解热作用;用朝鲜产紫苏的浸出液,给予因温刺而发热的家兔,亦有较弱的解热作用。  

  
     2、抗菌作用。紫苏叶在试管内能抑制葡萄球菌的生长。  

  
     3、对血糖的影响。紫苏还有一种使用的方法,那就是通过精加工将它加工成紫苏油,如果按照一定比例去食用的话,那么对于低血糖的人来说是非常好的。这是为什么呢?这主要是因为紫苏里面主要成分是紫苏醛。另外,紫苏油混合橄榄油皮下注射的话对于治疗低血糖也有效果,但是效果很慢。  

  
     4、用于感冒风寒,发热恶寒,头痛鼻塞,兼见咳嗽或胸闷不舒者。本品能发散表寒,开宣肺气,可与生姜同用。兼有咳嗽者,常配伍杏仁、前胡等,如杏苏散;若兼有气滞胸闷者,多配伍香附、陈皮等,如苏散。用于脾胃气滞,胸闷,呕吐之证。本品具行气宽中,和胃止呕功效。偏寒者,每与藿香同用;偏热者,可与黄连同用。
TOP
150#

紫苏叶的食用方法  

  
     紫苏叶是一种古老而广泛应用的食材,我国民间常用来去腥、增鲜、提味。紫苏叶作为鱼生的指定调味品,从西汉时期就已开始;而用紫苏叶泡茶饮用,在古代极盛行,在宋代甚至被皇帝钦点为第一饮品。明代徐光启说紫苏“叶可生食,与鱼作羹味佳”;李时珍说“紫苏嫩时有叶,和蔬茹之,或盐及梅卤作菹食甚香,夏日做熟汤饮之”,则一语道出紫苏的三种吃法:裹菜生食(茹)、腌渍(菹)和冲煮饮用。  

  
     时至今日,紫苏叶渍青梅被用来制作糖水和浸泡美酒,紫苏酱的美味伴着各色主食下肚;紫苏煎黄瓜是一道有名的湘菜;客家人爱做紫苏鸭和紫苏茄子;用紫苏来烹制田螺、黄鳝和鱼等水产的做法流行湘、鄂、楚、川、粤等地;日本凡有鱼生之类生食料理的店铺,都会提供新鲜或腌渍的紫苏叶作为佐食,还用紫苏和青梅制成饭团;鲜族人用绿紫苏叶包裹烤肉食用,用紫苏叶制作腌渍酱菜;越南人喜欢在米粉中放一些紫苏;而西餐中也有用紫苏油醋汁来调理沙拉的做法。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