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桂馨奖学金“苏湘科韵”周翠个人成长贴 [复制链接]

1#

桂馨奖学金“苏湘科韵”周翠个人成长贴

姓名:周翠


所在学校: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专业:科学教育


年级:12级


爱好:喜欢旅行,虽然去的地方不多;喜欢看书,将来一定会看更多;喜欢运动,很享受流汗的感觉


个性特点:开朗热情,容易相处但偶尔有点小个性,希望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This is me!


分享 转发
TOP
2#

祝贺开帖成功,请一路坚持!
追求工作室:http://www.zhuiqiu.name
《科学播客》:http://www.kxboke.com
科学教师之家:http://www.kxboke.com/kxjszj
科学维客:http://www.kxboke.com/kxwiki
TOP
3#

        前两天看了全智贤很久以前拍的电影《触不到的恋人》,讲的是两个不在同一时空的人通过一个神奇的信箱联系,最终暗生情愫。虽然电影是个悲剧,可我还是觉得这样的遇见简直太amazing!!?


        这种可以穿越时光的信件让我想起了奇妙的平行世界


         高中物理就学过物质都是由粒子组成的,粒子是独立的,不连续的,可是后来又发现物质还有波动性,波是连续的,不受时空的限制,可以突然出现也可以突然消失,这就是物质的波粒二象性,波就是粒子,也可以说粒子就是波。


        还是讲我们的平行世界吧,既然物质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可以不止在一个地方出现,那就有可能存在有平行世界了呀,在另外的世界中存在有N多个周翠,哇~~~~光是想想就觉得很酷呢!


??        另外一个可能就是因为我们的这个宇宙来源于一次大爆炸,有可能在我们这个大爆炸的同时还很很多个相类似的大爆炸,很多个等于无限多。而世界又是由粒子组成的,粒子的排列组合总是有限的吧,那就不能避免有重复或者十分像的排列组合出现了咯,这样不是就会产生平行世界了嘛~~~~~


      尽管这只是个假说,是浪漫的科学家们的奇思妙想,没有充分的理论依旧,不过不能证明其存在的东西,你凭什么说它不存在。?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TOP
4#

周翠老师,好深奥的科学道理呀!
TOP
5#

 

“跳青蛙”中的活动体验


    去年冬天我幸运地拿到了一套“走向探究的科学课”系列光盘,这是我在教学教育专业成长道路上一份不小的财富,光盘中的示范课是各位老师们多年教学经验的汇聚,给了我努力的榜样,各种关于科学教育的讲座更是给我点亮了一座灯塔,为我在科学教育的道路指明了方向。


    今天我学习的是路培琦老师在桂馨科学课项目中的讲座“探究活动的体验与设计”,一开讲路老师就提出科学课一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科学探究,之后便提出了两个很重要的问题:


    科学探究是怎么回事?


    怎么进行科学探究?


    这也是困扰了我很久的问题,我们一直讲要进行科学探究,要把学生当做课堂的主体,要因材施教,让每个孩子都参与到课堂中来。那究竟应该如何操作呢?


    路老师提出要让孩子们真正参与到科学探究中来,让孩子们知道科学研究应该怎么样去操作,怎么样去进行,让它能体验科学科学是怎么回事。我想科学中最重要的两个词就是“探究”与“体验”吧!


    体验活动一:跳青蛙


    七张小板凳,中间空出来,左边三位女老师,右边三位男老师怎样使用最少的移动次数使男老师和女老师的位置互换。这个游戏看似很简单,上去体验的六位老师在尝试了很多次之后终于十九步完成了任务。看到路老师组织的这个小活动进行时,我也跃跃欲试,很好奇如何才能用最少的移动次数完成任务。自己拿纸片尝试了之后才发现一个看似简单的活动只有做了才能体会其中的奥秘,我想这就是个人体验的重要性吧!


    其实路老师组织的这个活动是关于数学的,从这个小游戏最终可以推导出一个挺深奥的数学规律,把学生自己的操作和公式有机结合起来,深入浅出,学生不但更容易理解公式,更重要的是所有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了。


    一堂好课的重要评判标准就是百分之百的孩子都参与到活动中来,不要只是少数几个孩子,尽管有的孩子快有的孩子慢,但所有的孩子都动了脑筋,最终在快的孩子的演示下全部都能够明白怎样才能使移动的步数最少。


    这一个小小的活动在我的心中激起了层层涟漪。什么是探究?什么是以学生为主体?只有教师自己理解了才能带给孩子们更多不一样的体验。

TOP
6#

“只有教师自己理解了才能带给孩子们更多不一样的体验。”看到这句,深有感触!
TOP
7#

加油,小太阳!

TOP
8#

周翠同学,也很爱思考啊,从书中、电影中总能思考到科学道理,科学老师很生猛!
TOP
9#

  
                                               中美科学课程的差异
                                                   探究式科学教育实验课题组赴美考察纪实
                                              湘潭市教科院  黄建平整理
首先。来看一个案例
2011年11月,郁波老师率领“探究式科学教育”总课题组的21名成员,对美国进行了科学教育的考察。这次与美国科学教育的亲密接触,带给我们的,除了震撼与感叹,更多的是思考与启示。
                                      课程认识上的差异
  美国亨斯维尔米尔克瑞克小学,一到六年级每天上一个小时的科学课,高年级要上75分钟。每天只有英语、数学、科学、艺术等7门不同的课程,充分体现了课程的综合性我国目前小学课程分为三级(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仅国家课程就有10门。学生每天上着种类繁多的各种课程,奔跑于各个教室之间,每节课就30—40分钟,忙于应付这些课程都来不及,谈何有效性。在学校课程建设研究中,我发现,目前中国的课程建设仍然与“面向学生、面向发展、面向全体”的要求有相当的距离。三级课程建设的力量分散、价值取向不明、课程开发随意等问题比较突出,教师眼中缺乏课程意识,更谈不上课程的领导力了
    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谈到:要确保所有学生的科学素养,课程需要改进,减少内容覆盖的的数量;弱化或取消各学科之间的严格界限……为了实现“2061”计划,美国将教育家、科学家、一线教师、社会力量等方方面面的人员都动员起来,参与到这项工作中来在亨斯维尔大学时,我看到一个教室里坐满了中学科学老师,他们在接受课程培训师的培训。他们两人一组正在用一种插架组建DNA模型,培训的内容是中学有关基因单元的教学。培训人员介绍,他们一直定期为中小学教师进行培训,培训时一般先让教师理解单元的核心概念,然后带领老师们像学生那样去体验每一个教学环节,操作每一个学生实验,经历整个学生的研究过程,然后再去实施教学。教师就是在这样的培训中,不断强化对于课程的认识与理解的。随后,我们又参观了他们的教师培训和学生上课使用的配套实验材料。首先看到的是一个4间教室那样大的材料配备间,那里有工作人员依据不同的年级和不同内容所需要的色彩鲜艳、做工精良的材料配备到一个个的材料箱中。接着美方又带我们参观了一个更大的仓库,这里堆放着更多的、不同年级、不同颜色的数学、科学学科的材料箱,他们告诉我们,这些都是免费提供给各个学校使用的,这些费用全部由政府支付。我为之震惊.这恰恰印证了《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一书中写到的,无论从智力、社会还是从经济上来说,美国都有能力改善它的学校教育,确保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这是国家的职责、决心和意愿,是为了共同的目标而通力合作。
2.     教学理念上的差异

  在亨斯维尔大学培训中心进行交流时,他们反复强调:

第一,好的科学探究型老师是坚
持不给学生答案,引导学生去思考、去辩论。第二,尽早使用动手做的教材对学生有好处。这充分体现了美国同行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在米尔克瑞克小学听课中,我们所看到的状况也印证了他们的这些教学理念。在一个小时的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将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去实验、去记录,让学生带着对某一问题的预测,在自己的研究中找到合理的解释
    听说美国的课堂上,孩子们想怎么坐就怎么坐,教师也可以坐在桌子上。在美国,我见到的课堂形式的确是这样的。可是,让我惊讶的是,学生都在认真听讲,全班20多人没有一人走神。我所走过的二、三、四、五年级共4个班都是这样。这一点让我非常震惊。这种情形和我们的课堂教学正好相反,我们的学生都能手背后坐好,可是偶尔提问,却总会有几名同学不能复述其他同学刚刚表述的观点,说明他们的思想没有和课堂的节奏一致>
这体现出教育理念的不同。我们是规范孩子的行为,他们是规范孩子的思想
萦绕在我脑子里的问题是:美国的课堂是怎样激活并引领学生思维的呢?我认为有几下三点

①在学生入学时就提出了“你要尊重”的要求这个尊重有两种含义:一是对别人的尊重,二是对自己的尊重。对别人的尊重,在学校中就是对教师劳动的尊重。对教师尊重的最好体现就是认真对待教师的劳动——课前教学具的准备、参与学习的预先设计、自己认真地经历教学的全过程

对自己的尊重,就是要认识到,在学校中学生的任务就是学习,很好地完成当天在学
校的学习任务,就是尊重自己这一天的劳动尊重”既表现在对人的尊重方面,还体现在对科学的尊重上。在听课中我们看到,</font></p>
学生在一遍遍地做实验,将数据认真地记录,这表现的是对科学的尊重。如《地震》一课,学生使用的材料有长的弹簧、纸、护目镜、秒表,每组4人,其中一名同学将弹簧套在电镀椅腿上,另一端远远拉开,使弹簧伸长,用弹簧模拟地震的横波和纵波。一名学生用秒表记录弹簧发出波传到椅子腿一端,再返回到手一端的时间。另一名同学负责记录秒表显示的数据,做好记录。误差同样被同学记录下来,哪怕这个误差仅为一秒,学生也是非常认真地记录着
尊重每一次得到的数据,这也是一种必要的尊重,这种做法在集体交流实验数据与结论时同样表现出来。有一组的误差明显较大,教师仍然充分予以尊重,首先让这个小组描述了实验及记录的过程,然后阐述了基于数据所得到的实验结论。这种基于自身证据解释观点的教学方法是非常值得提倡的
科学探究必须以客观的观察和最接近客观的解释为指导。只要学生是通过合理的程序、正确的科学实践得到的事实性证据,并基于它产生的解释,教师就应与肯定。这位imei过同行的确是这样做的,这是科学文化的共通性。教育是个过程,我们的科学教育应更加②教育学生要有责任
有责任感就是做事要负责任。学生的责任是学习,要让学生从小认识到,完成一天的学习是一种有担当的、负责任的行为

③教师的教学讲究一定的方法
教师的课上提问往往从写好所有学生名字的笔筒中抽取一个木签,这样做的含义是:教师的点名不是主观的,而是随机的。
反观我们的小学科学教学,虽然进行素质教育已经多年,但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还是占主流的。在全国科学课堂教学比赛的现场课中,我们看到更多的还是以教师的讲解和提问为主。
教师行为上的差异
走进米尔克瑞克小学不同年级的科学教室,你都能看到贴在墙上或柜子上的五颜六色的科学词汇”,细看这些“科学词汇”,不同 年级、不同单元所呈现的事不同.如《水蜗牛》一课,一开始教师用24个学生的名字来抽签,便让学生抽签逐一点击24格信息,边让他们猜测屏幕上出现的是什么,最后逐渐出现水蜗牛的图片,学生非常投入。美国教师擅长采用各种约定的肢体语言来调动学生的参与。在探究活动中,教师精心组织学生探究,帮助他们建构概念。特别值得说说的是------美国教师非常注意培养学生的描述能力,把它看做是探究活动过程中的一种重要的能力和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的有效手段。如《了解放大镜》一课中,学生先做了3个不同形状(球形正方形等)丙烯酸物体的观察实验,然后将水滴滴在蜡纸上观察物体的放大现象。在交流过程中,教师是这样引导学生描述观察细节的:“你来说一说,蜡纸上滴了一滴水后你看到了什么?”
“好,那么它把你的字放大了吗?是怎么样的?”"“下面我们来看看为什么字会被放大了?”
3个问题让学生的描述都指向了寻找放大镜能放大物体的证据。教师力图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描述,对刚刚完成的探究活动做更深入细致的思考,寻找水滴能放大字的原因。但是仅仅这样,学生的认知还是不够的。于是,教师出示了一个装满水的大玻璃瓶,对学生说:“用这个大玻璃并做个有意思的活动。”大玻璃瓶背后出现了一张放大的脸,教师让学生描述他们的发现是什么,包括让学生说说如果是在玻璃的后面,脸会怎么样?比较两者的不同。在这些环节里,教师都让学生描述看到的现象是什么,与放大镜的两个性质进行联系。在《了解放大镜》的探究过程中,教师没有让学生用活动区代替思考和描述,而是想办法让学生通过描述将概念进行内化,这点让我们印象非常深刻。老师上课没有表演,也没有戏剧性的表情。我看到的是热情的微笑,听到的是严谨的科学言语,给人的感觉是那样的朴素平实。不管是哪个年级的科学老师,课上都要求学生记科学笔记:实验前的预测、试验中收集到的数据、依据证据形成的观点,等等。在学生分组实验和记录时,老师拿着夹子和笔在学生的身边时而观看,时而俯下身知道学生实验,时而又在夹子上记着什么。我悄悄走近老师身边仔细看,原来是一张记录所有学生的评价表,是科学老师在随时追踪、评价学生的学习、研究的情况。这就是我看到的美国的教师。这样的教师让我感到心里沉甸甸的,因为我还做不到这些。社会上的“快文化”不断地像海浪般冲击着我们的教育,期望短期见效应、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在教育界难道还少吗?美国同行的做法告诉我们,教育就应该朴实无华,教育就应该耐得住寂寞,因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是不变的真理。

      学生行为上的差异

米尔克瑞克小学的学生大方而有礼貌,楼道内听不到学生的喧闹和教师的大声斥责,教室内学生们安静地做着研究,秩序尽然地进行着小组合作,每一位学生都能认真地、自觉地记录。我征得同意后,翻看了一名六年级男生的笔记本,厚厚的一本,洋洋洒洒地记录着他一年的科学笔记,有文字、有图画、有表格……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认真与严谨。这是一个六年级男孩子的科学笔记啊!能记成这样的水平,我心里不服,又有意识地翻看了更多学生的笔记本并拍下照片作为证据。我发现,从记录本上看,学生之间的差距并不很大。这样的功夫绝对不是一日之功啊!我忍不住询问指教的六年级的科学老师:“有学生不记录吗?”那位老师平淡地说:“记录是我们的责任。”>
我身在北京的一所重点小学,在自己的区域里乃至北京市都曾经展示过我校不同年级学
生的记录,很是为之骄傲。但是我不能保证科学课上每一个学生都能这样认真地、自觉地、真实地记录自己的研究。因为六年级的的学生更多的精力用到了语数英学科上,科学在我国是所谓的小学科。这使我感到汗颜
从震惊到沉重再到汗颜,这样的工程带来的是内心深深的刺痛,这种刺痛促使我警醒
我没有力挽狂澜的能力,没有振臂狂呼的气势,也不会坐在自己家门前怨天尤人。我有的只是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去实践,去做真研究,做实证研究。首先让我教的学生受益,其次与更多的志趣相投的“战友”去努力影响更多的人。不敢奢望燃起熊熊大火,但求能起到星星之火的作用。不为业绩,更谈不上政绩,只是为了孩子。借用美国阿尔法生物技术研究中心专家的话:“我们所做的不是为了钱或名,这些事是无偿的,只是为了赢得尊重。”这些基础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进入知识的细枝末节之前,能够对他所置身的世界有一个框架性的理解和探索。这样当他置身于自己专业时,能够知道自己所学习的,不过是一个巨大的有机体里面的一个毛细血管。我相信,科学精神的本质,并不是为了让他们变得深奥,而恰恰是恢复人类的天真。天真的人,才会无穷无尽地追问关于这个世界的道理、关于自然、关于社会。科学教育要造就的,正是达尔文的天真、爱因斯坦的天真、黑格尔的天真、顾准的天真,也就是那些“成熟的人”不屑一顾的“呆子气”。“成熟的人”永远是在告诉你:存在的就是合理的,而合理的就是不必追究的,不必改变的
真正的科学教育,是引领一群孩童,突破由事物主义引起的短视,来到星空之下。整个世界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历史、数学、物理、生物、心理,像星星一样在天空中闪耀,大人们手把手告诉儿童,那个星星叫什么星,它离我们有多远,它又为什么在那里

最后编辑影随心动 最后编辑于 2016-06-06 18:19:44
TOP
10#

任何年龄的孩子探索新的领域都需要一个具体的引入,能自由支配仔细选择的材料和跟同伴讨论就是最好的引入
TOP
11#

对于不同年龄,不同想法的孩子,他们在探索的时候应该被给予正确的引导和交流。
TOP
12#

说得好!
TOP
13#

  摆的快慢


    在路培琦来时的精品活动课中有一个活动为《摆的快慢》,摆是我们生活中经常要碰到的东西,一根细绳挂一个重物,看似简单却蕴含了很多科学道理与科学态度。


    路老师以自己的一个摆引入,和所有参加培训的老师一同探讨摆的频率与哪些因素有关,对于大家提出的问题都用实验进行了验证,最后落脚点放在摆的长度与摆的频率之间的关系。之后路老师对每个组提出要求大家进行实验。


在实验开始前反复强调了实验记录的重要性,这也是一个认真的科学态度的体现,这在小学科学课程中是非常重要的。我认识一位小学科学老师,她要求她的学生每人准备一个天气记录本,记录每天的天气,也是为了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


    实验进行完了之后,汇报也是科学探究活动中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路老师设计的探究活动中每个组进行的都不一样,最后大家实验记录汇总,进行展示、比较、总结、延伸,一次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才算完成。


    路老师的活动课让我认识到科学探究不仅仅是做实验,而是一个完整的研究历程,它涉及到很多方面,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一定的要求。一次如此的科学探究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更让学生重走了科学家之路。

TOP
14#

欧凯!
TOP
15#

    湖南长沙的志愿者培训已经结束,短短的两天时间,在还没能感受到时间在流逝的时候就已经结束了,回顾这两天的历程,有思维的冲突与更新,有对小伙伴的不舍,有对自己队员的感激,更能从中获得一些成长。


1、感受到所有志愿者的认真与满腔热情,通过面对面的交流更能从大家身上汲取到正能量。


2、这次培训给我们传递出一个教育理念,以学生的需求为基准。


3、用心很重要,在用心做事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4、“支教”向“夏令营”的转变并不是强制性的,反过来我们可以将“支教”理解为“支持教育”,无论在悦读周中使用什么样的形式,能契合学生的需求最重要。


5、短期支教就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和学生建立一种关系,在关系中共同成长。


6、阅读和科学都是广义的概念,可以运用各种各样的形式,只要那种形式是孩子们乐于接受,能给他们带来收获的。我们不应该局限自己的思维,科学不只是做实验,阅读也不只是拿着一本书看。


7、团队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应该多利用团队的力量。在这样的培训中每个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都会有所区别,我们能在互相交流中了解别人的想法,再反过来检视自己,对自己的想法进行修正与补充。

TOP
16#

    昨晚魏老师在小组群内发了一篇文章的网络链接,文章标题为《玩转数据而不要玩弄数据》,一边看一边在本子上做笔记,并同时附上自己的一点小想法。


    文章第一句话为:“学生进行STEM项目研究的过程,是学习像科学家和工程师那样思考和行动的过程。”


数学及数据统计是科学研究中的通用语言,没有数据作为支撑,实验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文章中提到了几个学生甚至老师在做数据统计分析时常会出现的问题,并一一给出了解决方法。


    Question1:学生对研究结果预测的主观愿望太过强烈,在统计分析时,他们更喜欢符合自己预期的数据,而对于看起来不太“美观”的数据进行选择性忽略,甚至直接删除。


    带有强烈的预设性是我们进行探究和学习时的常有心态,这与我们的教育背景是脱不了关系的,从小到大,大部分时刻我们都太在意问题的标准答案,相信标准结果的唯一性与权威性,而忽略了真实的实验数据及结果。这种选择性忽略来源于我们教育的标准化、结果的单一化,而现在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过度追求统一标准只会固步自封,失去很多进步与成长的机会。在近代物理学发展历史上最有名的迈克尔逊莫雷实验中,如果两位科学家为让结果变得完美而选择性忽略掉实验的真实数据,那狭义相对论也不会那么快提出来,也不会进入近代物理学这样一个新纪元。


    Question2:在统计中,学生常常把大量的时间花在统计原理及公式推导上,而实际操作计算的经验相对较少。


    公式推导是一个复杂且需要很好地统计学知识基础的才能进行的过程,过多强调统计学原理只会本末倒置,我们研究数据的初衷不在于单纯研究统计知识,数据统计及分析都是为我们的假设服务的。


 


 

TOP
17#

   Question3:在原始数据的处理方面存在欠缺。
   在正式的数据统计之前,需要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例如,缺失数据的处理,是否有特异值,是否存在录入错误,数据是否正态分布等。如果你确认离群值的出现是由于自己的错误,仪器故障,或者是你所知道的与离群值无关的原因导致的,那么可以在对数据进行计算和分析时剔除掉。
   Question4:得不到支持假设的数据也是有价值的,无论如何都不能改变假设来匹配数据,也不能改变数据来迎合假设。
   正如小邓爷爷说过的那句话:“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方法”,一定要客观地对待自己的实验数据,不要带有过多预设性。
  在篇文章最后还有一句话很能引发我的共鸣,那就是:听到的会忘记,看到的能记住,只有真正做过才能理解。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5-6-10 21:07:06编辑过]

TOP
18#

 

制作风向标


    《天气》一单元大部分内容都是观察、统计,因为学校条件限制,很少能有孩子们亲自动手操作的时刻,唯一一次机会便是受了周苏萍老师启迪之后决定带着孩子们一起制作简易风向标,吸管、硬卡纸、大头针等都得让孩子们自己准备,只是他们不管这些,只要一听到能做实验就开始激动了。


    做风向标那天天气很好,阳光温和,加上温暖的东南风。材料大家都带得很齐,小县城的孩子用起剪刀、双面胶来也是得心应手,没一会儿功夫,就已经有很多小朋友的风向标做好了,指示风向的能力也各有千秋,有的太紧了转不动,有的夹卡纸的缺口剪偏了无法平衡,有的大头针钉的位置不对无法指向,当然也有好几个动手能力强的孩子制作的风向标既指向正确又精致美观,得到了同学们的一致好评。


    一节课就在欢声笑语与各种赞叹欢呼中结束,下课后我特意问了几个同学喜不喜欢老是这样上课,答案自然是肯定,并且还向我抱怨从来没有这样做过。顿时感觉我这个新来的老师任重而道远。


TOP
19#

  我们的关系

      在来到园艺小学实习的第一天起,我就在想我和那群孩子们该以什么样的关系相处呢。,曾经在湘西支教两次,时间都只有十天,于是我和那里的孩子可以是很好的朋友;去年在博才咸嘉实习两个月,我并不用单独给他们上课,于是我是一个关心他们的大姐姐。可是现在两种相处模式都不适用了,给四、五年级孩子们上科学课,他们不是一年级的小朋友,科学课也不能像语文、数学那么铁青着脸,很长一段时间,我都陷入了沉思。


      第一次走进四年级课堂,我问他们以往的科学课是怎么上?答案让我有些遗憾,四年级的学生没有做过实验,科学课上的像语文、数学,当时我便决定要当他们的朋友,几堂“和颜悦色”的课加上突然出现的几次实验,我换得了走进教室前的欢呼声。


      时间再往后推,与新学生、新领导熟识之后,我向学校领导要求重启尘封已久的科学室。当孩子带着自己的实验器材一股脑儿走进拥挤的科学室,我彻底懵了,以往活泼可爱的孩子现在成了无法控制的“野人”,一堂“水可以溶解一些物质”草草收场,还因泥沙堵住了下水道遭到了校长的批评。


      此时发现完全的朋友模式行不通,教师在课堂上应体现自己的主导作用。于是回到教室开始强调课堂纪律,强调科学室的规定,常规课堂也应更加严肃,第二次去科学室果真效果好了很多。


      教学也是一种艺术,教师在课堂上的一颦一笑、一言一语皆是“道”。


TOP
20#

纸桥如何承重


      10月12日宁乡举办了2015宁乡县中小学生纸桥承重科技创新比赛,这次比赛本是与我无关的,由另一个老教师负责。园艺是个小学校,没有做纸桥的经验,在10月10日下午才听那位老师提起放学后要去东城学校学习,我满心羡慕主动要求跟着一起去看看,二十分钟看了一下别人纸桥的结构,拍了几张照片,记录了几个数据,本次学习便结束了,与我想象中的学习有些许差异。


      10月11日是周日,我与那位带队老师及两个参赛学生早早来到学校,没有任何创新地按照片做,其实也难为两个孩子了,其他学校准备了一个月才有现在的成果,我们学校却要求她们两天速成,周日做了一遍模型,周一就直接去比赛了。


      最后的成绩我不怎么在乎,只是感叹科学课与科技创新在这所小学被边缘到了什么样的程度!缺经验、缺老师、缺关注,这就是现状。我有心改变也无能为力,只想着早日毕业回到家乡,为小学科学贡献自己的力量,再能寻到几个志同道合的好伙伴一同改变科学在众人心目中的形状。

TOP
21#

"再能寻到几个志同道合的好伙伴一同改变科学在众人心目中的形状。"


 


“一个人可以走得更快,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


我们一起加油!!!

TOP
22#

一起加油
TOP
23#

周翠的思考够深入!
TOP
24#


桂馨科学骨干教师培训(湖北襄阳)第二场进行到第三天,随着一堂堂精彩纷呈的科学课在所有参培老师面前呈现,老师们之间的关系也变得越加亲密,尤其是来参加这次培训的四名科学教育专业师范生对浙江的三位名师志愿者产生了深深的崇拜,于是特地在培训间隙和缙云县紫薇小学的陈志强老师和湖州市安吉县实验小学的叶军老师进行了一次亲密的接触,一起来听听发生在两位老师身上的一些故事。


叶军老师教学生涯的第一次机会来源于2002年湖州市常识优质课竞赛,但是这一次机会来的并不是那么顺畅,因为种种原因这一次参加市级比赛的资格起初并不是交给叶老师的,而是他的一位同事。即使如此,叶老师仍非常认真地帮助这位老师一同试课磨课,直到比赛前两天,这位原本被选去参赛的老师却突然打起了退堂鼓,这时课题已经送上去了,再没有合适的人选,叶军老师这才顶着压力接棒参加了比赛,并取得了一等奖第一名的成绩,这才让他进入了自己教学生涯发展的黄金时期。叶军老师的这一次机会是偶然的,也是必然的,如果他没有认真地帮助自己的同事研究如何上课,没有自己长年的认真积累,即使参加了比赛也无法取得这样的成绩,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陈志强老师的故事看起来是与小学科学无关,毕业后陈老师教的并不是科学,而是分在一个条件并不那么好的小学教体育。这所学校很小,操场几乎只有一个羽毛球场大小,十分影响体育课的效果。刚毕业的陈老师年轻有激情,每天五点半起床带着学生训练,白天上了一天课,四五点钟放了学继续带学生训练,甚至连周末也不休息。一般人会觉得陈志强老师这样的做法是没有价值的,一堂学校任何老师都不重视的课,自己这么认真又何必呢?但是成功的人往往需要坚持,在县级运动会中陈老师带的学生取得了十分优秀的成绩,让学校所有领导都眼前一亮。取得这样的成功与陈老师每天坚持带学生训练是分不开的,陈老师这样的精神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刚踏上工作岗位就是要比别人多一份坚持、多一份用心,才有机会在众多人中脱颖而出。


能够与两位科学名师一起畅谈自己的故事,探讨科学探究的方向,从名师身上学习优秀的品质,这是一件非常荣幸的事。我们四个年轻人的科学道路还很长,漫漫征途,等着我们去发现、去创造。希望桂馨基金会今后能够提供给我们更多这样的学习机会,更希望章鼎儿老师和路培琦老师身体健康,做一棵科学教育的常青树,指引更多的科学小辈沿着学习的道路前进。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5-11-6 15:26:50编辑过]

TOP
25#

襄阳活动收获很大,祝贺你,机车少女!
TOP
26#

没有纪律保证的学习是没有效果的玩耍~
TOP
27#

 苏湘科韵,我们见面啦!


      经过七个多月的线上交流,十一月7号我们苏湘科韵组终于迎来了第一次线下交流活动,魏老师和朱玉洁不远千里来到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我们小组的十一位伙伴终于有了一次亲密接触。


      其实在这七个多月中我对魏老师是充满了好奇心的,虽然在学校中我有很多老师,可是他们并没有小学教学经历,能够教给我们的也基本都是一些理论,而魏老师不同,他是江苏徐州的名优教师,在一线工作了许多年,对于小学科学教育也有自己一番独到的理解。


     活动的第一项是大家对于自己这七个月学习的总结,因为大家基本都在小学实习,聊的比较多的也是实习的经历和感受,尤其是县城及以下的小学实习感触更深。在线下活动以前我大部分时间都是闭门造车,因为现实情况的严峻,自己也一点点失去信心,一点点懈怠,听了大家各自的经历,才发现并不是只有自己一个人走得艰难,可别人是没有放弃的,我也不能放弃。刚刚从襄阳回来,美艳姐有一句话让我感触非常深,不管我所遇到的环境是怎么样的,孩子们现在只有我这一位科学老师,过了这个年龄段就再也不会有了。所以以后多和自己在桂馨的家人交流,不但能够学习到更多专业知识,更能时常警醒自己不要随意就放弃。


      在第二天魏老师给我们开了一个小规模讲座,感觉和以往听到的十分不同,用魏老师自己的话说就是“接地气”,言传加上自己的亲身经历,能让我们产生更多共鸣。尤其是在真正走上讲台之后,我发现科学老师需要承担非常多细致繁琐的工作,从教学设计到器材准备,再到真正的课堂组织,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做得很具体。


      在我们小组中除了魏老师还有另外一位来自江苏的温婉美女,我给她的评价是一个温柔努力的小逗比。在线下活动环节中有一个是她的考编及入职后的成长经历分享,对于这一位小伙伴我心中是充满了敬佩的,先不说她通过自己的努力考到南京教师入编考试前茅,光凭她所在的新学校只有她一位科学老师还能坚持如此认真就已经很了不起了。我很喜欢她在科学室建设的动物角,更喜欢她养的兔子奶糖,更多时候生命教育比知识教育重要太多。我还很喜欢她带学生做得科学制作,很简单的材料却能够获得很不简单的经验。在听她分享时我总会反思自己为什么不带学生做这些事情,虽然有困难,可并不是无法做到的。


     短短的两天线下活动收获满满,能够结识魏老师和朱玉洁更是人生一大乐事。桂馨科学教师就是一个大的家庭,大家一起交流,共同成长,希望下一次见面能快点到来。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5-11-17 17:31:11编辑过]

TOP
28#

站在手上的鹦鹉


      这是在线下活动时朱玉洁分享的一个她带着一年级学生做的活动,当时觉得这个小制作所需的材料很简单,制作步骤也很简单,很适合在园艺小学开展,于是从线下活动结束之后就给四年级孩子们布置了需要带来学校材料:一张a4纸、一把剪刀、还有用来涂色的彩笔。可是上个星期的科学课却被临时安排的大扫除给冲掉了,这个星期上课就很担心孩子们还会不会记得科学老师布置的任务。今天上课发现他们的表现出乎我的意料,大部分同学都带了材料,于是一堂在朱玉洁那里偷来的小制作课就这样开始了。


      四年级的小朋友从生活经验中已经得知了重心降低物品会更稳定,只是没有办法用科学的语言表达出来,所以今天他们一看到鹦鹉就知道我肯定在尾巴上动了手脚。自己剪了鹦鹉挂上回形针之后更加能够感受到纸鹦鹉重心的降低,也算是一次不错的体验。


      教材上的科学课已经停滞了两个星期,明天继续教材上的内容:声音的传播。有一个制作土电话的活动,准备材料的任务已经布置下去了,期待明天有更多孩子开心地全心参与。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5-11-17 17:27:28编辑过]

TOP
29#

      襄阳科学骨干教师培训心得
      能够到古城襄阳参加桂馨科学骨干教师培训是这个学期最为难得的一段经历,现在正在县城小学实习,虽然执教两个年级的科学课,但是因为种种原因,真正能够花在科学教育上的时间并不多,桂馨能够提供这么好的机会,没有理由不好好珍惜。
      先说一点与科学无关的,第一天到襄阳就有机会和章鼎儿、路培琦两位专家一起吃饭,在饭桌上两位老爷爷和蔼的笑容和节俭的生活作风就着实感染了我。还有在培训之余和两位名师志愿者聊了很多,强哥和军哥都是那种在科学教学中一丝不苟,生活中却不失风趣的人。在培训期间有过长达两小时的交流,我们像晚辈,能够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关于科学课的专业知识;更像是朋友,能够感受到他们太多吸引人的品质。
      现在来说说科学课,我真正走上科学课讲台也已经有两个多月时间了,教了四五年级的科学,可是这么长的时间以来感觉自己很少给学生上过真的科学课,更加难以体现科学课所必须的探究性。章鼎儿老师在讲座中提到在科学课上学生应该是学习的主体,提高孩子的科学素养是一节课的目标,而探究活动就是达成学习目标的主要途径。在襄阳本地科学老师第一轮上课中也是很难看到章老师提到的这几点的,首先最大的问题就是老师不敢把课堂还给学生,一个班七十几个孩子,科学素养参差不齐,仔细想一想要做到把课堂还给他们真的不容易。在《我们的小缆车》这一课中,第一轮我感觉课堂节奏整体是不错的,原因就是课堂被牢牢把握在老师手中,首先做什么,接下来做什么都由老师“发号施令”,经过一个上午同课异构研讨再上第二轮感觉就很不一样了,首先是课堂氛围更加活跃,学生的主动性也更加被调动起来了,可是乍一看课堂比第一轮显得吵闹了很多,节奏控制也没有那么好。如果老师不能一直坚持等待这一艰难的转型时期度过,最后课堂还是会变成原来的看样子,所以教学改革需要不断坚持,没有人是随随便便成功的。
      在这一次培训的听课过程中,章老师和路老师的桌子上一直放了一块表,专门用来看课堂各个环节所使用的时间。在我的听课笔记中并没有把时间看得如此重要,大部分时间都是凭感觉。在两堂课后的说课评课中发现两位专家把一节课时间精确到了老师、学生每一分钟在做什么,时间精确了,课堂也更加高效,如此看来我以前的课堂都是不精致的,更加浪费了很多时间。听了许多的说课评课,发现一堂科学课就是由导入、指导、学生活动、交流研讨、总结这几个部分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并且每一个环节的时间比例一定要分配好,这直接决定了科学课有没有达到章老师所说的以学生为主体。叶军老师更加建议我这个新科学老师在上课时一定要记住这几个环节,进入一个比较好模式。我也坚信一定要先找到正确的道路再沿路栽花。
      结合自己这个学期的经历想想,科学课程改革真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牢记一句话: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5-11-18 12:46:23编辑过]

TOP
30#

翠翠  很高兴认识你  让我们一起在科学大道上越走越远吧!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