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定海区阳光琥珀的学习足迹 [复制链接]

1#
        关键词:科学思维中的方法论
        科学思维需要遵循方法论原则,其中一点是遵循分析与综合辩证统一的思维原则。分析思维与综合思维角度不同,但都是重要的思维方法,认识了部分才能更好地认识整体,同时认识了整体才能更好地认识部分,整个认识过程应该是分析与综合的辩证结合过程。
        在执教新版教科版四上《食物在身体里的旅行》中,我发现本课非常讲究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我希望学生通过学习本课后,不仅熟知每一消化器官,更能认识到消化系统是多方位协同工作的。因此,我是这样设计的,先整体地认识人体的消化顺序,再通过饼干进入人体后沿着身体内消化器官的顺序来探索每一个消化器官的结构与具体工作原理,最后再从整体的角度总结与分析,整个探究过程是分析和综合的结合运用。学生经历这样的过程,会分析部分,也会站在整体的角度进行综合,符合科学思维方法论原则。
        我认为要完整深刻地认识客观事物,就必然是一个反复运用分析与综合方法的过程,它是在分析——综合——再分析——再综合的过程中不断前进的。每一堂科学课,希望学生也能经历这样的过程,使他们逐渐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
分享 转发
TOP
2#

回复 3楼喻伯军的帖子

谢谢喻特
TOP
3#

回复 2楼叶淇芳的帖子

以前上课真是盲上,有了理论的支持,才更有底气
TOP
4#

关键词:交流研讨
——记12月3日定海区科学研究社“渗透STEM教学理念,激活学生研讨交流”学术活动
        如何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我认为最重要的两字是“自主”。自主探究、自主研讨、自主发现,一切都是自发进行的。在科学课堂中,怎样促使学生能够把这些流程都经历呢,是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中要考虑的重点。
        其中,教师扮演的角色至关重要,我认为教师应该是一个激励者、串联者、启发者。以交流研讨环节为例,科学课中的数据处理与分析是一个难点,学生如何通过实验数据来得出结论,又如何通过数据找到与其他同学之间的不同并进而分析原因……这些过程正是科学家在每一次实验后所要经历的过程,每个数据的背后都有一次实验过程,数据的准确性取决于实验过程的规范性。
        怎样在这个研讨过程中能触发学生思考?我认为首先可以将实验过程可视化,为学生搭建一个分析的平台。比如同时展示全班学生的数据,例如新版教科版四年级上第三单元中的很多课都涉及到全班数据的汇总。学生通过分析个别数据和综合整体数据,进而有了新的发现。这样的过程也就是在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综合的科学思维能力。不断地经历这样的思维过程,就可以慢慢形成这样的科学思维。
        其次,教师需要运用启发式的语言,激发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研讨。“你们同意吗?”“还有什么疑问吗?”“大家都一样吗?”……这些启发式的语言,帮助学生和学生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生生的互动正是体现了“自主”。
        然后,对于一些特殊数据,我们可以采用场景还原的方式来解决。特殊数据暴露出了很多问题,可能是正确的发现,也可能是操作中的失误。教师可以在学生实验过程中关注这样的操作过程,并用视频的方式记录下来,用于后面研讨交流中的一个证据支持。也可以让特殊数据的小组进行演示实验,让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发现其问题。这样的方式有很多,但是要遵循真实这个原则。通过这些证据,进而分析数据中产生的问题。这样细致的剖析,让学生不断地强化“数据是证据”这个道理,从而能做到珍惜每一个数据,认真对待每一次操作。
        触发学生思考的方式有很多,我也仍然在学习与反思中。学生经历每一次的交流研讨,会有一次从数据到真相的升华,而我经历每一次的研讨活动,也是一次从碎片到本质的提升。感恩!
最后编辑秋清 最后编辑于 2020-12-03 22:20:16
TOP
5#

关键词:研讨摔跤
——记12月10日后备名师活动
本次后备名师活动我执教了新版教科版四年级上册《运动》单元第4课《弹簧测力计》。这一节课的形成过程非常坎坷,就来说说课吧。
这节课框架其实非常清晰,两大块内容,一是认识和使用工具,二是寻找生活中的弹力。本节课的重难点落下第一块——认识和使用工具,因此我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把这个环节作为了重点突出。我在本课中想渗透给孩子们两个精神:
一是面对一种陌生的工具,我们要先学会阅读说明书。基于此,我在认识工具环节提供给学生一份说明书,让学生在课堂的有限时间内经历学习阅读说明书的过程。我相信,有了这样的经历,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也会养成这样的生活思维,科学即生活。同时,阅读说明书,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认识工具,自发的去挖掘这种工具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要点,并加以强化。通过试教和最后的呈现,我认为这样的环节设置是可行的。
二是基于学生的水平,将“自主”发挥到极致。 在认识工具环节首先让学生自主通过观察测力计和阅读说明书认识测力计的结构与作用,并通过测量1个和2个钩码记录结果。这个环节我将交流研讨作为重点,通过研讨形成正确的、规范的操作步骤。如何呈现这个研讨?我采用了生生对话的方式,请一个小组上台来介绍每一个部位和作用,通过生生补充、质疑、场景还原等方式完善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在试教过程中,由于自己思路混乱、常常被学生带着走、语言繁琐等原因,没有很好地发挥生生研讨的作用,效果一般。每试教一次,都想放弃一次,怀疑自己的坚持是不是错了。在师父的点播和鼓励下,最后我还是完整的上完了一节我想上的课。我想,放手给学生去经历、去研讨,是一个很好的尝试,但是非常考验上课老师的水平。我认为,首先要为自己罗列框架,在学生碰见全班都无法解决问题的时候应当立马站出来帮助学生提炼要点。其次,要精心设计每个小环节之间的连接语或者是启发语,将研讨顺利推进到下一个环节中。然后,学会控制每一个环节的时间,只要学生讲到了,不能赘述。既然课堂还给了学生,就应当信任学生。
最后总结,第六年,我对自己的课也有了想坚守的部分。虽然瑕疵比比皆是,但仿佛又往前推进了一步。
TOP
6#

关键词:复习课——记1月5日定海区期末复习课研讨活动
       1月5日,定海区小学科学团队与周燕娜名师工作室一同在白泉中心小学举行了期末复习课研讨活动。我们有幸观摩了新教材四年级下册三个单元的复习课研讨课,我谈谈自己对于复习课的几点想法。
       首先,复习课必须建立在学情基础上进行设计。在现阶段,我们提倡采用思维导图的形式进行梳理单元脉络,但是思维导图对于刚接触的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尤其是对于低年级段的学生。因此摸清学生的水平进行合理的复习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位老师给我们展示了适应于不同水平学生的课例。由王卓梅老师执教的《呼吸与消化》单元复习课,是建立在学生对思维导图不熟练的情况下进行设计的。首先,王老师采用师生互动的形式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复习呼吸,学生经历了这样的过程,明白了什么是思维导图,怎么绘制思维导图。有了基础,学生可以尝试自己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复习消化内容。王文斌老师执教的《运动和力》单元复习课则是采用填空式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完成思维导图的复习,这是建立在学生已经对思维导图有了初步了解的基础上。第三节《声音》单元周老师让学生提前复习绘制思维导图,在课堂上进行总结与练习。三节课是不同程度的进阶,不同的学情适应不同的复习课形式。
       无论采用哪种形式,我认为应当降低学生绘制思维导图的难度,让学生不要在形式上花过多的时间,而是将注意力集中在如何归纳与整理上,否则就会本末倒置。比如说《呼吸与消化》单元王老师在学生自主复习阶段让采用拼贴的形式完善思维导图,同时让学生围绕几个关键问题进行研讨,这样使思维导图有了更多的灵活性。《运动和力》单元王老师为学生们的思维导图设置了框架,将单元内容进行分块,为学生提炼一级关键词。这些方法都是为了降低学生复习的难度。
        在学生有了一定基础后,周老师则以习题的方式帮助学生巩固单元知识点,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用来突破重难点的方式。我们可以精简习题,将学生易混淆的知识点转化成习题,先让学生自己思考,有了争议后用实验的形式进行回顾。学生通过证据的采集回顾重难点,并最后达到意见的统一。这样的过程强化了学生的求证意识,体现了有科学味的复习课。
        这样的流程正是周燕娜老师所说的“系统思维、整体推进、局部击破”。复习课更应该整体把握,提炼易错点,争取全员过关。
最后编辑秋清 最后编辑于 2021-01-08 08:31:01
TOP
7#

关键词:研修、乐考
1月15日,我们一起聆听了朱颂伟老师“小学科学低段乐考的探索与实践”的讲座,在自己学校乐考环节中我扮演更多的角色是执行者,而不是组织者。听了朱老师的讲座,给了我一次思想冲击,看似简单的一次乐考也要从学校、学生综合的发展角度去策划。
在乐考的设计中,我们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点。
一整合学科,扩大视角。在以前的乐考设计中,我们往往从自己的学科出发,将目光只放在本学期的教材中。朱老师讲座让我耳目一新,其实学科之间是相通的,我们可以整合多学科之间的共同内容,为孩子设计一个多学科融合的乐考内容。
二项目设计,培养思维。在科学教材中,每一个单元的最后一课经常以设计制作的形式来整合一个单元的内容,比如做帽子等等。我们可以用项目化学习的角度为孩子设计一个任务,这个任务贯穿了整本教材中的要点,让孩子在任务驱动下,渗透STEM理念,不将形式是局限于纸笔,更多的是让学生能在动手动脑中学科学,从而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科学思维能力。
三游为主导,戏中巩固。既然是乐考,就要凸显“乐”字。乐考的初衷是为了让孩子在快乐中检测掌握程度。如果老师们能设计充满趣味性的游戏,让孩子们在游戏中无形之间检测学习能力,能充分调动起学生兴趣,减少学生的心理压力。
寓考于乐,不同年龄学生均向往之。站在儿童角度去设计,方显以生为本。
TOP
8#
TOP
9#

关键词:大概念,每月研修
        3月15日有幸聆听了娄老师关于“大概念”的讲座,对我今后的教学设计有了很大的帮助。大概念,也就是知识的大观点。娄老师提出学习科学要围绕重点概念或大观点来联系和组织课程内容,而不是简单罗列无关的事实性知识。这也就意味着执教者心中首先得有一幅巨大的知识网,从纵向和横向能罗列出该大概念不同年段的知识点。有了深度,执教者就能从更高的更深远的角度进行教学设计,更关注学生思维的延展性、知识的联系性。
       在平日课堂教学设计中,我经常将注意力放在本课怎样的设计能激发学生的思考,容易忽略科学概念的连续性。这样的设计不免显得小家子气,缺少了科学的拓展性。如果在设计时能先关注大概念的知识网,从纵向来认识本课在大概念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了解这些背景,再去研究课堂的具体设计,这样的设计格局更大。
       比如四年级下册电路单元《里面是怎样连接的》,本课关注学生思维发展,通过推理发现同一种检测结果有多种连结方式,并且掌握暗盒的解锁需要按照一定的检测顺序检测。本节课的核心概念是电路连接。学生已经知道连通的电路是通路,在此基础上用电路检测器检测连接的导线,灯泡会亮,意味着电路连通了。利用这一个现象,进行暗盒内部导线的连接方式。有了这个大概念的支撑,教师在设计过程中,才能将学生的思维发展路径落地。
       今后的教学设计中,要站在更深远的角度看问题。教师眼光变得远了,学生的思维也会潜移默化的被迁移。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