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2009学年四上教学随笔(邵惠英) [复制链接]

1#

2009学年四上教学随笔(邵惠英)

 

《天气》单元分析随感


本单元从第一课至第四课的内容经过分析存在许多地方有雷同之处,且课时安排的顺序可以做一个调整。


第一说第二课《天气日历》的安排,安排在第二课似乎有点莫名其妙,让学生难以以实际的操作来完成天气日历,毕竟学生还没有学习风向、降雨量、云的观测,就让学生记天气日历,学生是无法完成这样的日历,从而降低了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所以,我建议第二课的内容调整到《云的观测》之后学习会更妥当,相应的最后一课《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可以延后一个月再来进行分析。毕竟学生到目前为止只记录了几天的天气日历,对总结会带来一定的影响。


第二说说充实内容方面。在《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一课中教师可以自己选取一年中有典型代表的梅雨季节的一个月的降水量让学生来分析,还可以选择甘肃地区某一年的降水量的数据让学生分析,让学生感受到记录一个月甚至是一年的降水量情况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当地一年降水的情况。这些都可以用柱形图来出示。书本第6页和第8页以及作业本第4页都有气温柱形图,建议这些柱形图每一个相差2.5摄氏度改为相差2摄氏度比较好,如此柱形图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第三说有雷同之处:第一课和第二课的天气现象符号是雷同的。风向和风速与《天气日历》中是雷同的。这感觉会给学生带来重复来重复去还是这么一点东西。如果《天气日历》改在了《云的观察》之后教学,也许就会节约半节课的时间可以重点来指导学生如何制作日历。教师还可以先自己制作一些日历给学生做示范。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9-22 22:37:06编辑过]

分享 转发
TOP
2#

 

《风向和风速》教学随感


优点:解决了风向标的使用这一个难点。曾碰到过许多老师都说学生把风向标的使用与旗子来判断风向互相混淆了。我则采用的是用我自己制作的风向标来当场演示一下,让学生来使用风向标,让他们自己感悟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学生很快就能明白风向标箭头指向的方向就是风吹来的方向,从而突破了这个难点,同时也为学生自己制作风向标有了一个很大的启示。

缺点:基于课堂时间的有限,没有能在课堂上完成制作风向标和风速仪。只有布置课外任务制作风向标了。
TOP
3#

 

《降水量的测量》课堂随感


《降水量的测量》这节课从难度上来说是本单元中最难的一个单元。本课的重点在于降水量的测量,如何测量才能算是当天的降水量。难点在于直筒的大小口径的容器都可以用来测量降水量。


我在本节课中的处理是这样:首先解决难点,难点解决了重点自然就解决了。首先在黑板上画一幅图,让学生来理解什么是降水量,降水量就是雨水下落到地面之后沉积在地面上水的高度。学生对于地面积水会产生疑问,地面有土,土会渗水。就难以计算,这时就假设地面是平的,并且不渗水的,那雨水落到地面,地面会怎样的呢?


如右图板书:。



解释,降水量就是要测量这个水位的高度。学生很快理解了,并让学生说出降水量的单位是什么?根据高度引导学生说出降水量的单位是毫米。



紧接着我画两个口径大小不一样的杯子放在地面上,学生非常形象地认为杯子去接水了。的确,在测量降水量的时候是要用杯子去接水,学生自然就明白杯子里的水位高度就是降水量了。此时引导学生制作简易的雨量器,并介绍我制作的雨量器如何使用等等。



难点突破方法一:在于这个板书,大小口径不一样的杯子里水位的高低会变化吗?有些学生会理解大杯子接的水多,小杯子接的水少,稍过片刻就有同学想出它们的水位高度是一样的。因为我的那副图,让他们豁然明白了同等降水的情况下,口子大的杯子接的水总量虽多,但是杯底很大,所以它接水的高度和小口子的杯子接水的高度是一样的。这个难点在我的那副图下轻而易举地突破了。


难点突破方法二:现场取两个口子大小不一的杯子,模拟降水,在两个杯子上同时降等量的水,数秒钟后,学生会看到两个杯子里水位的高度是一样的。学生豁然也明白了口子大小不一不会影响降水量的测量。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在30分钟就解决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自然作业的正确率也非常高,全班只有4位学生作业有误。且有2位学生是粗心才错
TOP
4#

 

《云的观测》教学随感


从四个班的教学情况来看,第一个班的情况最糟糕。当然跟这节课的难度也有些关系,今天上完课后有一位好学生路上碰到我悄悄跟我说了一句,今天这节课好难。其实今天这节课关于云的类型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有些难度,似乎有些太专业化了。当我自己研究了云的类型之后,要求学生也能达到我的理解范畴,其实这有点难为学生了。毕竟卷云、积云、层云这些专业化的科学名称本应该在读高中的时候才会出现。


本着这节课的难点在第二部分云的种类理解。我的教学措施是把难度降到最低化,首先是课件出示一张表格




















云的高度


云的类型


云底平均高度



  卷云→卷积云和卷层云


(冰晶组成


像羽毛)


5000以上


较高


  积云      积雨云


(像棉花    (雷阵雨天气)


多云天气)


2500-5000米



 层云  层积云 雨层云


(即将转 (阴天) (雨或雪)


入阴天)


2500以下


之后根据当天云的情况分析,属于哪种类型的云。正好今天是小雨天,这种云属于雨层云,并结合比较形象化的图来板书描述。帮助学生记忆理解靠近地表低一点的扁平层状的云是层云。继而再来理解积云,积云则像棉花,学生都已经非常熟悉了,但它会变成积雨云,我通过一些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来帮助理解什么时候会出现积雨云:就是近距离范围内,不同地点会出现此处下雨,彼处不下雨的情况。学生就热开了锅,几乎每人都有类似的经验,以此更好理解积雨云。至于卷云也有一个学生说出它能帮助记忆的方法,高空形成的卷云又是由冰晶组成的,可能会是因为越到高空空气越冷,水蒸气遇到很冷的空气就形成冰晶,所以,卷云在高空形成,加上课件里的几张卷云照片图帮助学生更好理解。如此结合板书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这个难点知识。


板书:




2009-9-22

TOP
5#

李老师:风向标图片已发送到你邮箱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9-24 13:53:30编辑过]

TOP
6#

非常感谢李老师的提醒,由于9月下旬进行了第一单元测试,没有学习新的内容,加上9月底外出进行培训,紧接着就是一个长长的假期,我感觉已经有半个多月没有学习新知识了。我想我的教学进度肯定比你们要慢一点了。因此而没有及时更新,有了李老师的提醒,等到学习新知识的时候,肯定会及时更新内容。

TOP
7#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根据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要完成食盐、沙子、面粉在水中是否溶解,理清溶解的真正含义是什么。2是要完成一个过滤的实验,检测溶解的物质是否能从溶液中过滤分离出来。


根据以上目标,也根据本人去年的教学经验知道这两个目标都要学生操作来完成,课堂上的40分钟是不够的。要解决以上问题,我的分析是两条途径:其一是一节课内完成任务采用食盐、沙子、面粉在水中是否溶解的实验由学生来操作,过滤的实验由老师来操作。并且,老师演示过滤实验时让三杯液体同时进行过滤。其二是将本节课分为两课时来进行教学,过滤实验单独留出一节课让学生进行操作,相信这节实验操作课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也掌握了过滤实验的操作规范要求。我就是采用分为两课时教学的方法进行的。学生对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掌握得比较扎实。


提出异议的一点是:溶解在学生学习的前概念已经有了相对准确的表述,我在上课初始请学生说说什么叫溶解,学生的回答:“溶解是物体在水中看不见,物体变没有了。”这样的表述已经比较准确了。所以,对于课堂中的学习溶解就比较轻松了。对于教材在这一个实验的设计来看是要经过这样几个过程:1物质刚刚放入水中是怎么样的?2搅拌后是怎样的?3放置一会儿后是怎样的?而我上课的时候把这一个过程延长时间,在第一个过程物质刚刚放入水中是怎样的,我要求学生观察10分钟,静静观察10分钟仔细观察三种物质在水中的情况。因为,本节课要解决的目标是物质在水中溶解了,是物质颗粒变没有了,均匀分布在水中,没有沉、浮。溶解是物质的颗粒的变化,这是一个关键。所以,我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观察物质在自然状态下在水中的情况,结果是显然的:食盐颗粒慢慢变没有了,沙子颗粒不变,面粉会成团下降。对于搅拌在这节课里并没有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搅拌只不过是加快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而这节课的目标并非如此,所以,我认为搅拌这一个过程,在这节课中甚至是可以省略,更重要的就是让学生一直观察物质在水中的变化,进而思考溶解的概念,“如果沙也能溶解,那么它放在水中那么长时间为什么不跟食盐一样慢慢消失呢?如果面粉也能溶解,那么它放在水中那么长时间为什么不跟食盐那样慢慢消失呢?”这些话的追问会引起学生的思考。当然,三种物质的量要相对比较均匀。在经过较长时间的观察和解释之后教师便可以做出总结溶解的含义。如此,一节课几乎让学生进行观察、思考、描述、辩证的过程。


 


请各位老师共同商榷。


 


 


补充第二课时的板书,有这样的板书非常重要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1-2 15:20:16编辑过]

TOP
8#

 

《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教学随笔


这一课的教学目标达成,教学效果好,首先要让学生了解高锰酸钾是一种怎样的物质,还要会写这四个字,也许在以后的练习中会出现这些字。至于了解高锰酸钾,我是让学生直接阅读作业本上的资料阅读来了解它的一些性质。还让学生观察高锰酸钾的外部特点。


观察高锰酸钾在水中的状态要跟学生说清要求,刚放入时,轻轻摇晃后,搅拌后分别是怎样的。并用图和文字的形式来表达清楚,至于图画,学生能画出前两种的状态图,最后全部溶解的图学生难以完成,他们不知道怎么画,有学生说不用画,这些都是学生所考虑到的问题,其实最后一幅图是用全部的阴影来表示就可以了,需要注意的是杯底没有颗粒。文字表示直接表示在书本第25页的表格内即可。


最后,学生对溶解概念的一张表格的完成有一部分学生存在困难。我到目前还始终不得其解,为什么学生会认为面粉在水中的颗粒已经看不见了呢?另外,学生对均匀分布几个字还不能很好地理解,他们不知道什么叫做均匀分布。经过解释方才知道什么叫做均匀分布。所以,他们对最后一张表格的概括图不能很全面地完成。最后出现的问题是作业本里一道选择题:高锰酸钾刚刚放入水中时,(    )的地方高锰酸钾最多。A透明   B深紫色   C淡紫色   许多学生选择的是淡紫色,问及原因才知道他们的理解是淡紫色分布的范围最广,但他们没有理解密度的问题,也难怪他们不能理解,密度的问题是要到初中才能学到,四年级的学生又怎么会知道这一点呢。这个问题看起来虽小,但是如果真要研究还是值得研究,只是为了速度快,我把答案直接告诉了学生。

TOP
9#

以下是引用我予我乐在2009-10-21 22:17:00的发言:

“另外,学生对均匀分布几个字还不能很好地理解,他们不知道什么叫做均匀分布。”


 


我是利用作业本中第二课的选择题:食盐在水中完全溶解了,(每个地方都一样咸)这是我们选择的答案,我当时反问学生,(每个地方都一样咸)说明了什么,学生略微思考就回答:说明食盐均匀分布了。还有就是利用高锰酸钾溶解之后水的颜色深浅一样的现象,讨论为什么水的颜色深浅一样,来说明均匀分布。学生似乎都理解了。


非常好的问法,这点我没有在课堂上很好实施,所以出现了问题,回头再补课。向詹老师学习了!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