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我的读书笔记 [复制链接]

31#

在此发表就非常好了,不用浪费纸张,还有较好的点击率和较多的读者。


闲暇时自己翻看,自己欣赏,不禁飘飘然。

TOP
32#

  清凉一夏,读好书消暑(转自教育在线论坛)


——记18种入选2013年全国教师暑期阅读推荐书目的源创图书



        清凉一夏,读好书消暑。


      近日,2013年“全国教师暑期阅读推荐书目”发布,源创图书18种入选。该书目由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师报联合推荐,以引导教师“读好书”,在基础教育界有广泛影响。2012年,源创图书曾有11种 入选该年度“全国教师暑期阅读推荐书目”。





2013年入选“全国教师暑期阅读推荐书目”名单:


1.   《读书成就名师 —— 12位杰出教师的故事》, 张贵勇 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  


2.   《向美国学教育》,万玮 著, 福建教育出版社  


3.   《没有孩子是差生——50个问题学生的教育案例》,吴法源、王莹编,福建教育出版社


4.   《做一个有故事的教师》,侯登强著,教育科学出版社


5.   《第56号教室的玄机——解读雷夫老师的教育艺术》,王晓春著,教育科学出版社


6.   《新学校十讲》,李希贵著,教育科学出版社


7.   《学校管理者的五堂必修课》,沙培宁、柴纯青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


8.   《做一个心理健康的教师——教师心理咨询的48个典型案例》,马志国著,教育科学出版社


9.   《对教育失败说不 ——29个典型案例与点评》,于洁、陈宇著,教育科学出版社


10.  《做老师真好》,张丽钧著,教育科学出版社


11.  《民国先生》,马建强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2.  《把学校交出来 ——一个青年记者笔下的中国教育》,李斌 著,教育科学出版社


13.  《和孩子聊书吧——让孩子爱上阅读》,蒋军晶著,教育科学出版社   


14.  《我是小学教师》,冯勉著,教育科学出版社


15.  《遭遇“差班”——一个班主任艰难而幸福的一年》,崔蕾著,教育科学出版社


16.  《追寻理想的语文教学——我这样观课、议课和上》,陈大伟 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


17.  《教语文,其实很简单——小学语文名师讲演录》,李振村、杨文华主编,福建教育出版社


18.  《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知道的180个妙招》,陈金铭 主编,福建教育出版社




2012年入选“全国教师暑期阅读推荐书目”名单:


1.   《第56号教室的故事——雷夫老师中国讲演录》陈勇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


2.   《如果我当教师》叶圣陶著,杨斌选编,教育科学出版社


3.   《班主任,可以做得这么有滋味》郑英著,教育科学出版社


4.   《教育案例写作与研究》陈大伟著,教育科学出版社


5.   《探寻学生心灵成长“路线图”》 钟志农著,教育科学出版社


6.   《怎样当个好老师——答一线教师36问》孙明霞著,福建教育出版社


7.   《聚焦班主任——班主任制透视》陈桂生著,教育科学出版社


8.   《教育是实践的艺术》韩珍德著,教育科学出版社


9.   《一位教育学教授的听课评课与教学断想》余文森著,福建教育出版社


10.  《优秀教师是这样工作的》薛农基主编,福建教育出版社


11.  《教师的体态语言》李振村著,教育科学出版社


TOP
33#

 

《寻找有意义的教育》读书笔记——我所思兮在山腰


    范朝阳和他的教育朋友们,他们是一线教师极少数的思考者,那中国教育大体制的应试巨船,越来越把孩子和教师们困在一团苦水中。高考的独木桥啊,你勾引了无数为你悬梁锥股,为你丝尽泪干的人。范进中举后又怎样呢?随着社会资源分配的将近板结,大学生打工族泯然众人焉。这制度看似公平,但教育的真谛呢?教育者被教育者的公民地位呢?他们作为公民,享受了应有的权利吗?书山之路如苦,那我们要以怎样的苦行憎心态来面对呀!难道要一辈子回忆这段灰色的童年少年青年之旅?人是会思考的芦苇,而我们的教育却把孩子引入机械的题海和所谓的兴趣班,把我们的教师训练成机械化工厂里的技工。环境如此恶劣,巨船继续在黑暗中越行越窄,而我们,一线的教师,是跟着一起这样所为吗?范朝阳他们始终自己的不所为: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所思的是怎样在此大环境下寻找自由的公民教育,开读书会,推荐书单,观教育电影,办校园报刊,话人文大讲堂,创独立书店,还有就是每天他们都思考、辩论、写作、行动,为孩子点燃一盏希望的明火,为教育者和家长们敲击那懵懂的木鱼脑袋,使之有所惑动,或豁然之醒。


在我们所在小学教师群体,又怎样呢?这所大船所载的不仅是要中考、高考的中学生,也包括小学生,甚至是婴幼儿,“不要让孩子们输在起跑线上”,在这场惨烈的竞争中,很多家长都拼尽了全力,所谓“为了你的将来”,就只能让你现在吃苦,中国传统的封建科举,依然势力庞大。于是小学,亦是一片紧张的气氛,并且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孩子们的抽考功课越来越多,从语数,到再增加的英语、科学,从县区抽考,到乡镇统一联考,同样的绩效考核,合格率、优秀率挂钩,分数的批改和斤斤计较,小学和中学的衔接,应试漫盖,山雨来袭风亦满楼,小学沦陷于抄山题海。


坚守讲台,是跟着统考与成绩,还是和孩子们蹲守,一起阅读和活动领悟。在我们小学,很多老师选择务实,成绩决定一切,有好成绩就是成功,那就读背写,那就下课见缝插针补课,那就苦口婆心说教炒冷饭,在这个功利的社会上,我们也是身不由己,孩子们,你们就逆来顺受吧。


    我作为一名执教20年的老教师,回忆自己的教师时代,那是有着14-15年的蒙昧时候啊,我是那样的兢兢业业,特别是奥数教学时的起早忙黑,牺牲节假日加班加点,只为那几张学生的荣誉证书,而剥夺了他们喜欢的副科,占据了他们本可玩乐的空余时间和假日,大大加重了他们的课业负担,在他们呆滞的眼神和深沉的步伐中看出他们心底的反抗,而那时的我却因为那“远超同镇的学校”这拓大的“目标”而借口,不顾孩子们的默默抵抗。好在,08年我进入网络学习,在浙江小学科学网的教师大家庭中渐渐蒙顿苏醒,反思自己,教育是为了孩子一生的成长,教育是让孩子自己会思考,会适应这个多元的社会,教育是给孩子以自由,以快乐,教育是教师能从中获得思想的成长和孩子们的尊重。我给孩子们以童书的浸润,有文学经典、有科普科幻,有历史读物。以后像蔡老师那样,给绘本,给经济学的,给法制的,类型拓宽,多元鼓励各人的多方面兴趣和特长的钻研。我和孩子们以活动,校园生物的寻找,花草的种植,虫虫的饲养观察,玩赛车玩飞机,搞制作做实验,回村子调查古树,走访老人探家乡的“过半年”、“马灯会”风俗。我们绘阅读小报,做科学绘画文,制校园植物名片,我们还想和蔡老师的同学那样编班级报刊,开展读书辩论会,也可以搞学生特长讲坛等。我们和杂志社互动,把孩子们的所做、所思、所写晒在网上,投稿给杂志社,刊登在少儿杂志中。这些活动孩子们兴趣盎然,我们班是一群活跃的精灵,给静静的校园增添“节日”的气氛,分不在高,优秀就行,作业不在多,领悟就行,我们能举一反三,我们希望事半功倍,到期末,我们编知识梳理小报,我们小组合作复习,我们训练答题的正确率,怎样检查确保正确,降低失误。


    我所思兮在何处,蔡老师坚持给孩子们以生命深处某个思想的影响,给孩子以自由,我亦趋亦步,在刚刚跨出自己教育的起步后,能坚持自我,给孩子留一个童年学习的好映像。

TOP
34#

 

博物学问   好在生活  


——品《天涯芳草》读书笔记


有幸从萧山图书馆借来这本书,《天涯芳草》,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刘华杰著。刘教授虽然是哲学系的,但他是一个地道的植物爱好者,平时自己种植植物,一有空余时间观察植物,北京城郊,全国各地,世界都留下了他转悠山水,与植物亲密接触的身影。这本书,是一本植物爱好者游记,是一本植物科普小品文,是一本图文对照的植物学普及著作,那小小的野花,虽没有用,但是挺养眼,我们只有蹲下身来,才能体会大自然博物之美。


刘教授很喜欢这来自自然,来自民间的博物学。博物学:是指对大自然宏观层面的观察、记录、分类等,包括天文、地质、动物、植物、气象、农业、医药等学科的一部分地方性很强的知识和实践。科学史是有意按照某些方式编写的,主要写数理科学家的事迹,而作为人与自然宝贵经验积累的博物学则没什么地位。不过博物学在地方上受到人们的喜爱,其实,每个农夫、猎手、渔民等都在做自己的博物学,当然我们更敬佩那些历史上优秀的博物学家,那些“自然写手”。


中国有名的博物学家有:郦道元、徐霞客、郑樵、高濂、曹雪芹、沈复、周作人、贾祖璋、叶灵凤、竺可桢等。


外国有名的博物学家有:约翰雷、林奈、布丰、拉马克、达尔文、华莱士、法布尔、林德利、欧内斯特威尔逊、梭罗、古尔德等。

TOP
35#

 

新博物学及其理念


过去欧美盛行的近代博物学,他们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而兴起,随着新航道的开辟,欧洲列强就远赴世界各地探险考察,在其中就有博物学家的跟随,定考察、定种,绘图、制成标本,对博物学的成长和发展贡献超大。当然还有就是采挖、捕捉、占有、带回,让珍稀的动植物远离开辟殖民地,这时的博物学在猎奇、占有。掠夺这些方面很明显。(当然也有一些除外,如法布尔等)


我们现在提倡的新博物学,考虑人和自然的和谐,国与国的和平共处,首先要聆听自然、倾听自然、对自然保持一种虔诚的态度,对自然保持一种谦虚的态度,认为人类的一切知识本质上都来源于活生生的自然,而不是实验室的自然切片,而不是实验室中遭到“拷打”和“拷问” 的自然。(吴国盛《反思自然》)。


吴国盛我还看过他的著作《科学的历程》,博物学不同于数理科学,从方法论来讲,博物学强调从宏观上整体上考虑,不追求深度,我们不怕肤浅,科学未必要深刻,对老百姓有用就行,我们不需要数学化和拷打的实验,我们能用简便的方法解决就行。


博物学不追求快速,快速对我们国家未必有好处,对地球未必有好处,大自然的进化是个缓慢的局部适应过程,人类近100年的行为是冒险的,不理智的。


博物学不像数理科学那样需要精良的设备,对于博物学来讲,最重要的设备是我们每个人的心灵和感官工具。现代人缺乏用眼、用心观察大自然的能力和愿望,不过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些能力和愿望,于是,每个人都可以从事博物学,小学生、博士生、普通老百姓、教授等都行。


博物学不讲究实验室研究,不是为了发表论文。为了被SCI引用多次,为了评职称,我们可以写写自然随笔,不写也可以,我们不用制作标本,可以用数码照片来记录博物。博物学除了像科学那样强调客观性外还强调人们的主观情感。博物学不以人类为中心,一定程度上承认大自然本身的权利。

TOP
36#

 

地方性知识和博物学


地方性知识由文化人类学家吉尔兹最先提出的,是相对于非地方性知识及普通性知识而言的。普通性知识是近代西方文明所支撑的许多知识,是大量采用数学方法的近代西方科学和技术,如牛顿力学、麦克斯韦方程组、分子生物学、大爆炸宇宙学、火箭推进技术、植物转基因技术等。我们中学学习的数理化生,几乎全是这些“很牛”的普遍性知识,大多数人把其奉为真理,当然有些有很多的夸大和发展变化。


而地方性知识通常与传统文化和生存智慧有关联,与这些近现代高新科技无关。地方性知识通常具有6个特征:具有地方性;是默会知识;通常通过口头、模仿和演示传播;相对于理论而言更加重视经验;通过不断重复而代代相传;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博物学很大程度就是一种地方性知识。


当然,现在我们学校教育,十分重视那些普遍性知识,而自觉不自觉地克服孩子对地方性知识的获得,如我们上课总是很少走出教室,即使是学习动植物,要么就是把动物抓来,把植物采来,要么干脆用视频、图片来代替实物。老一辈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要向法布尔那样去亲临大自然观察,去不干扰的蹲下去研究,自己试着种植,养殖,这样你就能从中获得真正的知识,而非书本上的牵强误会。这些就是博物学知识。对我们的家乡、对房前屋后、对校园小区,这里的植物、动物、山水去了解,这些我们的农民有自己的优势,哪些植物能吃,哪些植物有毒,动物什么时候筑巢、迁徙、冬眠等等,都是长久观察,娓娓有据。而我们的学生,大学毕业,认识不了几种植物,有些生物系博士,也是一辈子只研究没几种植物,大学生、博士生应该向农民、猎手们学习,学习这些大自然的地方性知识。


许多人似乎不喜欢科学,一提科学,那是既繁又难,实在是畏惧加厌恶啊。那么,他们厌恶为什么会厌恶呢?这也是我们的教育,我们学校学习的是普遍性知识,科学及数理化生,那数学、物理力学、化学、量子学等,哪一门都需要复杂的计算、精致的数理推理,于是就应试,就题海战术,枯燥又枯燥的机械化生产,把学生都僵化了。于是厌学,于是一见到数理化就头疼。考上大学,进入社会,这些知识在工作上是否有用呢?绝大部分岗位都没用,于是学了十几年,工作两三年后都还给了老师,当然不是小学老师,我这个小学老师对于中学的数理化也忘得差不多了。这些普遍性知识对于大部分公民都不实用,只是某些科学家们专业的知识。而博物学呢,及老百姓口口相传的地方性知识,确是与大众联系紧密,我们要知道与自己密切相关环境、动植物、天气变化等,就自己博物,观察大自然。

TOP
37#

 

博物学和进化学


达尔文的进化论在19世纪本来就是博物学中的一部分,可是持数理传统的进化论思想家总是片面的解释进化论,认为只有生存竞争是普遍适用的自然法则,认为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英雄史,谁推翻了谁,谁当了皇帝,建立了什么政权,自然史就是这个吃那个,动物吃植物、动物吃动物以及植物之间生存竞争。整个人类史亦或是自然史都是残酷斗争和杀戮的历史,这真是片面的误导了人们,使人类变得更好斗、更好战。可是达尔文及博物传统的进化论更强调了生存斗争中的合作,有斗争也有合作,而且合作的时候占了大多数。如利奥波德等特别强调大自然的权利和共生理念,人和人之间要减少好斗的成分,人和自然之间也要减少好斗的成分。当今的美国女科学家马古利斯,她的连续内共生学说是当今世界共生学说的权威。


同一个生物群落之间的合作真的非常重要,这就能组成稳定的生态系统。如原始森林中的植物层次多样性,乔木、小乔木、灌木、草本、苔藓……它们之间更多的是合作,喜光的乔木在顶层,适中的灌木在中间,喜阴的草本、苔藓在底层,还有水分土壤的分配,别看那小小的草本和苔藓,它们可起到一层很好的水土保护层,原始森林的生物多样性确保了生态系统的稳定平衡。相反,一些人工林、一些城市街道栽培树种,它们相对单一的物种构造就容易受灾,不是被虫子遭劫,就是被狂风肆虐,如此看来合作的重要性。同理,我们学生的学习也应该重视他们之间的合作,以前的分数第一,名次高下,就是一种残酷的竞争方式,每个学生都千方百计冲在排名榜的前列,于是就互相隐瞒,甚至互相欺骗,努力把对手挤到下面,这就客观上拒绝了合作。当然,现在应试教育也有这样的竞争,实在是违背伦理。素质教育面向全体,让全体孩子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的前提下发挥自己的特长,倡导了合作学习的必要性和可能,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俗语告诉我们小组合作的力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和专长,孩子们在学习中,碰到不懂的问题,更容易从同学中解惑除疑,教师即使耐心地讲解、重复多遍,由于师生关系,学生总不好意思连续追问请教,还有自尊在里面。同学间就不同,他们很可能是互相帮助,上次你教会了我,这次我一定不遗余力地教会你,在追问回答对话过程中,问的最后恍然大悟,答得也更加记忆深刻融会贯通,这就是合作共赢。合作和竞争在教学中的学问,我们老师可以好好的研究实践其中。

TOP
38#

 

步入博物学


古希腊的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对动物研究较多,他的一个弟子色菲拉斯特关心植物,成为西方植物学之父。还有卢梭,他不仅是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同时还是一个民间“植物人”,还有歌德。还有“自然写手”米什莱、梅特林克、德瓦尔等。最近的我看的一些科普小说,前苏联有比安奇,他的《森林报》、《山雀的日历》等,还有我国沈石溪的的动物小说,都是描写自然,描写动植物的博物学家。


博物学有观鸟爱鸟的“鸟人”,有喜欢植物的“植物人”,这些博物学爱好者,用汉语来看,都是充满着贬义。也许,在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把时间大把的“浪费”在这“毫无用处”的植物、鸟类中,被认为有毛病,傻瓜一个。可作为一名观鸟者、植物爱好者的快乐,自己是深有感触的。博物学是普通人与其周围大自然打交道的学问,是我们更好地理解科学、欣赏自然,更好的参与科学、保护大自然。它是一种生活方式、休闲方式,让大家都一起热爱植物、动物,做一个快快乐乐的“植物人”、“鸟人”。


我们博物学爱好者,现在学习的最好工具是数码相机,我们不提倡采标本,我们希望你在大自然中,留下的只要足迹,带走的只有照片。刘老师在观察植物中,见到精彩的植物,除了留下照片外,照相机上还接着GPS,把植物所在的经纬度、海拔、标准时间等数据全留下来,这样可以确定方位,便于再次观察,还可以在电脑谷歌地图定位,确定其局部地理、地貌等信息。这样,我们普通人学习植物就更方便了。刘老师还在北京大学开设了《博物学导论》课程,培养博物情怀,让更多的人走入大自然,尊重自然,爱护自然。

TOP
39#

 

《都市的天籁》读书笔记


       序篇


《都市的天籁》是一本介绍鸣虫的科普著作,作者是刘漫萍是上海科技馆收藏研究部的一昆虫硕士,本书介绍了上海大都市中常见的蟋蟀、螽斯等鸣虫。文笔优美,并附有精美的照片。现在都市中的小孩,更喜欢在屋里玩,因为可以上网、看电视、玩游戏,不像30年前时我们小时候,整天在野外疯玩。独生子女,安全教育的重视,烈日蚊虫等更阻止了孩子们出门的步伐,而学校组织的春游、野炊等活动又常常是集体活动,管理严格,学生们很难接触到真正意义的大自然。于是,孩子们对花草鸟虫的四季变化丧失了应有的灵敏,对野外生命丢失了关注的热情,更无观察能力,他们大多患上了“自然缺乏症”。


其实,即使是大都市,即使高楼林立,车辆滚滚,依然有着不少的野趣。居民小区、学校校园、街道绿地等都有不少天籁之音,等着我们去倾听、发现。美国科普作家米切尔在《你家后院的自然图鉴》写道:只要你长着一双好奇的眼睛,只要你观察细节再认真一点,只要你稍稍提高对季节变化的敏感度,那么,即使是单单透过卧室的那扇窗,你也能找到一个名副其实的“塞伦盖蒂公园”。你需要做的,只是学会观察。这个社会流行一种观念,即自然界里最耐人寻味的东西只能在遥远的地方或者特定的地方才能找到,其实不然。


让我们带领孩子走出家门,作为家长,作为老师,作为大哥哥大姐姐。在校园,在院子墙角,在路边绿化带,学会观察,学会聆听,不管是城市,还是山村,都会看的新奇有趣,都会听的悦耳动人。


   

TOP
40#

 

鸣虫的类别


先摘录欣赏一段池塘春晓的优美景观吧:清晨,“咕咕咕咕”,珠颈斑鸠那极富特色的鸣叫划破了黎明的寂静,悠长的声音仿佛从遥远的天际传来,透过林梢,直达耳中,声声呼唤昭示着一天的开始。浦东科技馆的小池塘已是春意盎然:婆婆纳蓝紫色的小花星星点点,在一侧的荒地上怒放,蒲公英将一轮轮金黄色的小太阳随意洒落在刚泛青的碧草间,大戟微微地张开了紫色的花蕾,明媚的色彩似乎柔化了满身尖锐的棘刺。镶着黑斑的黄色斑缘豆粉蝶欢快地飞舞着,轻巧灵动的身影徜徉在这片花丛中。偶尔有玉带凤蝶蹁跹飞过,浅黑的前翅和黑里透着红白斑点的后翅,真让人联想是梁山伯的化身,那匆匆的身影莫不是急着奔赴佳人的千年之约?两只红灰蝶你追我赶,和着初升的太阳,谱写一曲春日恋歌。……晨风徐徐吹来,夹杂着初春的微寒,更将茂密芦苇丛中绵绵如雨的声音吹入耳中,“奇奇奇奇奇”,虫声回旋在旷野里,传入耳膜,让人顿觉天地似乎变得更为幽深、宽广。


常见的鸣虫包括直翅目的两大类:蟋蟀总科和螽斯总科。(鸣虫一般不包括同翅目的蝉)这两类鸣虫都靠翅膀摩擦发音。蟋蟀总科的成员体型比较小,头部较大,静止时两前翅重叠平平的覆盖于体背鸣叫时右前翅覆盖于左前翅摩擦发音;螽斯总科的成员一般体型较大,头部相对较小,静止时两前翅呈屋脊状覆盖于体背,鸣叫时左前翅覆于右前翅摩擦发音。


鸣虫按生活环境可分为:地栖类,草栖类,树灌栖类这三类。


地栖类的鸣虫生活在田野地表、杂草或作物的基部,残垣断壁,破砖烂瓦,弄堂墙根等地,在洞穴、墙隙石缝中隐居。常见有:斑腿双针蟋、日本钟蟋(马蛉)、东方特蟋、迷卡斗蟋、长颚斗蟋、双斑蟋、黄脸油葫芦、多伊棺头蟋、石首棺头蟋等。


草栖类鸣虫生活在茂密的草丛、低矮的灌木丛中,爬行在草根、叶面和枝干上活动。常见有:小黄蛉蟋、安徽唧蛉蟋(大黄蛉)、赤胸墨蛉蟋、双带拟蛉蟋(金蛉子)、凯纳奥蟋(石蛉)、斑翅草螽、日本条螽等。


灌树栖类的鸣虫在乔木的高大枝叶上,在枝蔓缠绕的藤本植物间,鸣声响亮,穿透力强。常见有:中华树蟋(竹蛉)云斑金蟋(宝塔蛉)、日本纺织娘、鼓翅鸣螽(吉儿)、优雅蝈螽(蝈蝈)等。


上海这些鸣虫一般我们浙江也都常见,现在暑假正是鸣虫活跃的时节,我在屋后的乱石中翻到了迷卡斗蟋,在菜地的枯草中惊起了油葫芦,至于日本条螽、纺织娘、蝈蝈、各种蛉蟋等在野外草虫、树丛中也见过不少,让我们带领孩子去寻找这小精灵们的天籁之音吧。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8-22 20:45:56编辑过]

TOP
41#

   

             奇妙的乐器


先摘录一段夏日美景:午后的急雨将榴花扫落了一地,红艳艳的花朵落在院中碧绿的草地上,大雨将院中的树洗得青翠欲滴,熟透的枇杷和着雨声劈啪掉落,黄橙橙的果实滚落一地。夏日的雨来得快也去得快,一会儿就云收雨歇。天一放晴,小院就热闹起来,蜘蛛忙着准备织补工作,蚱蝉爬到桑树上扯着嗓子高唱,它刚褪去了一身的泥壳,舒展开透明的翅膀,此刻正纵情享受属于它的夏日时光。那挂在篱笆上小竹笼里的叫哥哥,也开始了被雷声打断的清唱。与蚱蝉的声音一唱一和,奇妙的旋律充满了小院。


鸣虫“说话”的方式和我们常说的动物发声方式一点也不一样。人类用声带,鸟儿用鸣管,青蛙用声囊扩音。鸣虫只有雄性会发声,像蟋蟀、螽斯等鸣虫的“嗓子”长在前翅上。它们的“嗓子”由音挫和刮器两部分组成,音挫一般是长在前翅内侧面上的一排坚硬的微细突起音齿,很像一把梳子,不同种类鸣虫音挫上的音齿数量和排列疏密,以及翅的厚薄和振动速度都不相同,于是鸣声的节奏和高低也不同。刮器是边缘翅脉的硬化部分。鸣虫就是靠左翅的刮器不断与右翅上的音挫摩擦造成振动发声(或相反),整个前翅起了共振作用,再加上鼓膜将声音放大,就发出了特有的声音。前翅一般每秒摩擦35-45次,每次摩擦产生65-800个脉冲声。


由此看来,鸣虫不是歌手,而是演奏家,那刮器和音挫非常像二胡里的弓和弦,鸣虫身体自然融合有乐器,随时可以尽情演奏一曲。由此我想到《时代广场上的蟋蟀》,那只让都市人欣赏大自然的天籁之音的蟋蟀,当人们沉迷而痴痴时,当人们想把它留在都市时,它却急流勇退,哪儿也不如乡村草野好。在法布尔的《昆虫记》中也有对鸣虫们细致的描写。


其它昆虫的“嗓子”:雄性蝗虫发声时,将后腿举起靠近前翅,在后腿内侧面第二纵隆线上有一排念珠状的微细突起音挫,与前翅基部的刮器翅脉摩擦发声。蝉腹部第一节两侧有声鼓器官,有鼓盖、鼓膜、鼓肌和气室。由鼓膜振动发声。胡蜂、苍蝇、蚊子等是翅膀振动发声。有些甲虫等是用头和大颚撞击竹木发声。生活在马达加斯加的一种蟑螂,用腹部气孔用力排出空气而发出“嘶嘶”的声音,为喷气发声方式。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8-26 21:39:11编辑过]

TOP
42#

 

灵敏的耳朵


来一段仲秋的音乐会,仲秋暗色的天光里,秋夜的声音显得格外清晰:草蒿里飘来油葫芦的声音,鸣声飘忽不定,时远时近,穿过人行步道,绵延至林间,在夜色灯光的烘托下,油葫芦的声音就像雾,缓缓流动于绿地的各个角落,声音就像一束冲破云雾的阳光,划破寂静的夜幕;斗蟋朴素无华的声音无处不在,木栈道边,果皮箱边,落叶下面,草坪里,灌木丛,都是斗蟋的歌声;树蟋发出粗壮有力的声音,常常只闻其声不见其影;针蟋那细微纤弱的声音从草丛中传来;条螽在美人蕉上,以它极富穿透力的声音呼朋唤友……


昆虫用来接收和辨别声波的器官,就是它们的“耳朵”。昆虫的耳朵五花八门:最简单的就是感觉毛,这种毛状听器内部只有一个神经细胞与毛窝膜相连,当刚毛受到空气振动或压力而弯曲时,毛窝膜通过神经细胞传到昆虫的中枢神经,昆虫就做出相应反应,这样的耳朵有蚂蚁、蜜蜂、蚊子等;夜行性蛾类有被称为“鼓膜器”的耳朵,能侦测天敌蝙蝠的超声波,鼓膜器是一个略凹于周围体壁的椭圆形或圆形鼓膜及一到数组由剑稍感受器组成的听体,直接连到鼓膜的内壁上,鸣虫蟋蟀、螽斯也是这样的耳朵。


蚂蚁、蜜蜂、蚊子的耳朵长在触角上;夜蛾的听器长在胸腹之间的凹处;蝉的耳朵长在腹部第二节附近;蝗虫的耳朵长在第一腹节两侧;有些蛱蝶、眼蝶的鼓膜听器长在前后翅的基部;螽斯、蟋蟀的听器长在前足胫节的基部,卵圆形或缝隙状,螽斯最适合接收频率为1.0-1.7万赫,蟋蟀为700-5000赫,但能听见的就更广了。大部分虫儿听觉频率较高,而人类听到的频率就较低,很多昆虫听得到的声音,人类就无法享受天籁了。


秋虫之音,总是伴随着我们的睡眠而熟听无睹。在虫虫的演奏中,我们蔚然如梦。可是,即使居在乡间的我,也从未仔细倾听这免费的音乐会,更无法在乡间月野合奏曲中分出谁是低音,谁拉小提琴,谁吹萨克斯。阅读此科普美文后,我便有如此愿望,去细细欣赏我们身边的田野音乐家的演奏,去拜会认识这些常见的鸣虫,也想带领孩子们一起探究这些小小的田野乐手们的生活和艺术奇迹。

TOP
43#

 

我国古代鸣虫文化


来段冬日雪景:寒风萧萧,北雪飘零。小池塘在白雪的装扮下已变了模样,大片的芦苇和香蒲被厚重的雪压倒,残存的枯枝在白雪下依稀可辨,旱柳最后一片落叶也彻底飘落了,树枝上白雪点缀,如玉树琼花,除了雨靴踩在雪地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四周一片寂静。光秃秃的构树树枝上栖息着十几只麻雀,所成一团,不再像往日那样叽叽喳喳吵个不休,珠颈斑鸠发出咕咕的低鸣,依然悠闲地在雪中的林地散步。天地间唯有漫天飞舞的雪花,小池塘如娴静的少女,消减了几分艳色,但池面却清澈无污。较之任何一季更为清丽,一片片洁白的雪花静静地飘落在池面,带着冬天特有的萧瑟、安宁。


昆虫的记载与文字一样悠久,在甲骨文2500多个文字中,所描述的动物有四五十种,昆虫有6种。甲骨文中的“夏”字形似蝉,“秋”字形似蟋蟀,鸣虫成了古时人们感知自然变化最敏感的指示生物之一。《诗经》中涉及的鸣虫有六种,而中国最早关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书《尔雅》的《释虫》中,列举昆虫超过60种,蟋蟀一词最早就出现在《尔雅》中。汉代《说文解字》中有虫字为部首的字有299个。


《诗经》《七月》中的诗句:“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翅,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如我床下。”这是非常到位的鸣虫物候学,不过那时一年为十月历。五月时螽斯、蝗虫开始跳跃,六月纺织娘在歌唱,七月蟋蟀在田野活动,八月在屋檐下活动,九月在室内活动,十月蟋蟀到我床下了。通过鸣虫种类和活动区域之不同,来定位时间。在《七月》中,还描绘了其它生物的物候知识,如二月“有鸣仓庚”,黄鹂鸣叫;三月“蚕月条桑”,用嫩桑枝条上的叶养蚕;“四月秀葽”,狗尾草等禾谷类植物开始抽穗;“五月鸣蜩”,蝉开始鸣叫等等。


鸣虫赏玩的时间见于唐朝,唐太宗李世民用蛐蛐叫治催眠,宫里开始养虫。斗虫源于唐天宝年间,民间用斗蟋蟀来代替宫廷贵族流行的斗鸡。南宋末年“蟋蟀宰相”写了一部蟋蟀科学专著《促织经》。明代有著名的蟋蟀皇帝明宪宗。清朝满洲子弟也酷爱斗虫,可见鸣虫赏玩历史悠久。


中国古典著作中有很多自然科学的描绘,如古诗词中的动植物,生物与物候学的关系等,这些都是挺有趣的研究话题。当然,其中有些描述可能是伪科学的,有些描述可能与当代的物候有偏差,但大部分应该有一定的科学道理,我们欣赏古诗词,研读里面的科学元素,这不也是一种乐趣吗?还有,物候学,作为一门古老的科学,在先进并没有失去应有的意义,我们可以和孩子们一起观察身边大自然的生物,观察生物与气象之间的关系,这也是一类挺有趣的活动。

TOP
44#

 

蟋蟀五德


来段秋风扫落叶之美景:昨夜,一场突如其来的寒流,将原来还处于丰硕华美之态的秋季一下子打入了严冬。不过一晚上的工夫,庭院里满目萧瑟,原来如火一般艳红的槭树,经过一夜寒风的洗礼,只剩下枯立的树干,红叶飘落了一地,如同彩帛,树梢上仅余两三片叶子,依旧明丽的阳光下显得孤苦伶仃,欲掉不掉的。昨日还如金色云彩般的银杏,今晨已形销骨立。火红的枫叶和金灿灿的银杏叶,东一片,西一簇,点缀着庭院,院子仿佛铺就了五彩斑斓的地毯。微风吹过,又带走一片片残存在枝头的树叶,叶片翻飞,犹如飞舞的蝴蝶,飞旋着缓缓坠落于地,似带着一种无奈,一种眷恋,一种不舍。枯的树枝,彩色的落叶,使得整个院子弥散者一种凄美的意境。此时,在那堆积的厚厚的落叶下,传来了蟋蟀的鸣叫。


蛐蛐好胜,永远有不可一世的气概,没有怯懦的时候,除非是战败了。尤其是好蛐蛐,多次克敌而竟败下阵来,对此奇耻大辱,懊恼万分,而心中还是不服,怨这怨那又无处发泄,颇似英雄末路,徒唤奈何,不由的发出非战之罪的悲鸣。楚霸王垓下之歌,那破烂滑铁卢之败,也能从这些小小虫身上产生联想而引起同情的感叹。(王世襄《秋虫六忆》)


在蟋蟀小小的生灵身上,人类崇尚的武士精神得以淋漓尽致的体现。蟋蟀有五德:鸣不失时,信也;遇敌必斗,勇也;伤重不降,忠也;败则不鸣,知耻也;寒则归宇,识时务也。蟋蟀相斗的精彩和激烈,不亚于西班牙之斗牛,被誉为“天下第一虫”。沈从文的《卒伍》,王世襄的《蟋蟀谱集注》、《锦灰堆》、《秋虫六忆》,老舍等对蟋蟀有无法割舍的情结。中国的斗蟋品种是迷卡斗蟋,台湾斗蟋品种是双斑蟋。蟋蟀鸣叫是暮秋最后一丝虫鸣,宋玉在作品《九辩》中写到“澹容与而独倚兮,蟋蟀鸣此西堂。”蟋蟀成为悲秋的代言物了。

TOP
45#

 

去“绿色沙漠”  留原生植被


来段水上风景:连日的阴雨,使江湾废弃地沦为水乡泽国,湖泊、池塘、洼地被水连成一片,只有通过水草来分辨它们的边界。远远望去,天地间,入眼的唯有片片枯黄的芦苇,去岁的芦花在晨风中摇曳,发出沙沙的声音。如果走近看一看,就会发现那高高耸立干枯的植株并不都是芦苇,其中有不少植株顶端串着“香肠”,这是香蒲,一种狭叶香蒲,是在上海大超市里少有的野生植物。这些陈年的野生香蒲顶着一根根熏得发黑的香肠,在经过了严冬的洗礼后,不少香肠已破裂,露出棉絮般的纤维。那些粘在香肠上的种子已开始四处飘散,乘风寻找新的乐土安家。芦芽已借着如酥的小雨从水底窜了出来,丝丝翠绿衬在一片衰败中显得格外惹眼,使这片荒野中的生命变得鲜活了起来。


现在城市里非常讲究绿化,还有园林设计,那些外来的各类植物被修剪的规规矩矩,整齐划一,在积雪覆盖以后,如同儿童积木,没有一点生命气息。并且,各类园林护理人员不时地除草、修剪,喷药,浇水,为了它们的娇艳美丽而不停耕耘奉献,并把本地野生的草本给无情的取缔了。那么,这些栽培的物种生物多样性怎样呢?我们很少能找到各类本地鸣虫的足迹,只有在被逐渐荒废的弃地,野草又生机勃勃地蜂拥而出,本土动物的回归就水到渠成。那花巨资制造的都市园林景观,在大棚里培育的温室花朵,人类辛苦管理的花园城市,很难抵挡大自然的变化脉搏,台风来袭,某城市大树损失巨大,热浪干旱,无数灌草干枯死亡,异域物种的不适应,使我们的城市往往制造出了无生机的“绿色沙漠”,真是白白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无法显示出大自然应有的风景和生命力。


反之,本土植物常让我们低估其野性力量,在没有人类的干预或人类较少干预的情况下,本地野生的植被能够迅速地在各种土地上喷涌而出,如一些被荒弃的工地,一些遗留的建筑洼地等。本书中介绍的小池塘就是一个上海大都市中的建筑废地积水而成,还有杨浦区的江湾废弃地,在短短几年后,这里已经成为上海原生动植物的乐园,重新串起了“原生态”的脉络,在这很小的地方,找到野生物种850多种,还有24种类似孓遗的植物被发现。“荒野是生命的源泉,荒野是古老的乡愁”,于是,从早到晚,从工作日到休息日,这里经常有赏花看鸟的人群,有放风筝的,垂钓的,更有拍婚纱写真照的,还有孩子们进行的夏令营和绿色环保组织进行的“笔记大自然”活动,听着鸣虫的演奏,看着大腹园蛛的织网捕虫,孩子们吹起蒲公英飞翔的伞兵,追赶着晚霞中的红蜻蜓,体会鲁迅儿时百草园的快乐。溜一处荒野真好。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城市,更应该留下那些土生土长测本土动植物,留一份原生的天然的生态,城市人,更应该和本土动植物好好相处,有它们,就有了这都市的天籁。


 

TOP
46#

 

现在的孩子需要什么


读了《赏识你的学生》第二章的一篇短文《新一代书生》后,觉得现在的时代应该是怎样一个教育呢?


文中举了几例:孩子不知道瓦片、不认识缸、无法理解孔融为什么要让梨,老婆婆为什么要费尽心思来磨那根大铁棒?是否真的是时代不同了,我们的小孩无法理解古人的文章,古人的思想?


现在的小孩,接触最多的是电视、电脑等,不像我们小时候每天整天在外疯跑,不仅是城市的小孩,农村的小孩也一样,不认识一些常见的物体,如瓦、缸、水稻、小麦等,于是,我们的教学就要把孩子带到教室外面去,认识大自然,因为现在的教育制度,学校和社会重视的是书面考试成绩,虽然吃穿不愁,而孩子们的兴趣和活动需求却总无法满足,实际上现在孩子们的精神世界,我们大人无法理解,小孩也因为学习的紧张,而精神世界很空虚,如果说快乐指数,现在学生肯定远远不及我们那时候了。喜欢曹文轩《草房子》里的小学课堂,喜欢《窗边的小豆豆》的巴学园,下午都是活动课,学校生活趣味纷呈。我们老师也应该多给学生文体活动,现在这方面上面还是较重视,如最新的减负意见,体育活动时间的规定,科学课的抽测,听说音乐、美术等艺术课也有考核的意向了。重视很好,但最好不要考核,考核就有压力,就会使一些课堂变味、变样,就会使某些教学失去原有的快乐。当然,在考核这我国特色的 不改变的情况下,只能是我们教师要淡化考核,真真切切地为了学生的成长,学生的快乐教学。


古代的一些故事,如孔融让梨,铁棒磨成针,愚公移山等,总感觉说教味太足,而真实性值得怀疑。那时候的科举制度,就是宣扬要学会吃苦,只有十年寒窗,两耳不闻,吃的了苦中苦,才能做成人上人,这个教育思想肯定过时了,要学会科学运用方法,用机器来做绣花针,搬出大山,来到外面来生活。我们的教材中还有很多这样的文章,只是为了简单的政治说教,而忽略了事实的科学性和时代的变化,这我们教师得会有选择的教。

TOP
47#

 

特殊学生教育和未来成就


我根据《赏识你的学生》第三章《我曾是智障者》我思故我在的问题来感想的。


每接手一个新班,班上总会有几个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即使你在他们身上花费大量的时间,总是收效不大,可是在其他方面,他们又很正常,甚至超过一般人,我们总是说这些学生没有“书性”, 不是读书的料,当我看了这篇《我曾是智障者》时,现在才觉得他们学习上不去,可能是“有严重学习障碍”的患者,这类学生占5%-10%,他们的智力在中等以上,只是在某些学习阶段有困难,如抄写、分析、记忆、口头表达等。而我们往往把这些特殊儿童看成一般的懒惰、愚钝等原因,于是总是让其反复的挫折而最后失去信心。


文中的弗雷德就是这样一个特殊患者,他单词总是写错,把e写倒,记不住拼法,好在他遇上了好老师,墨菲老师知道他会做,只是不会写,肖老师也给予耐心地帮助,还有弗雷德的洛蒂姨妈,更是不厌其烦地辅导,通过他们的鼓励和帮助,弗雷德才有努力学习的自信,终于成为杰出的美国医学博士。还有我看过的一部印度教育影片《地球上的小星星》也是如此,包括爱迪生、爱因斯坦、华罗庚等,这些患者虽然某些方面有缺陷,但是他们在另一些方面往往有着惊人的天赋,只要善于鼓励,激发他们那惊人的潜能,就会有杰出的贡献,看来我们教师一定要是心理学方面的专家。


回到我们的教学,我们班级里的差等生,老师眼里无可救药的问题生,是否一定愚笨到如此呢?实际上,一旦到了社会,一些老师眼里的“问题学生”往往在社会上很吃得开,事业有成,成了商界和政界的大人物。可见,我们老师绝对不能单以学习成绩来评价学生,也不能看低成绩差的学生,老师的心态很要紧,如果老师把一个学生看扁了,对某学生失去了信心,那么学生自己也会失去动力,自暴自弃,说不定就影响了这个学生的一生。如果我们老师能为孩子们着想,耐心地寻找孩子成绩上不去的原因,是习惯问题还是智力问题,或是如雷德这样的特殊患者,再对症下药,给予其信心,表扬他的点滴进步,发展他的特长,让他感受成功的喜悦,改进就在如此一点一滴的细节中,一次一次的重复和鼓励中,最后获得成功。


以后的教学,我们就得如此,不放弃每一个学生,不是指分数有多高,而是让他获得自己应有的发展。

TOP
48#

 

诺言的力量


我根据《赏识你的学生》第五章《关于吻猪的诺言》我思故我在的问题来感想的。


一位英国的差班班主任老师,为了激励学生,许了一个诺言:“如果孩子们把成绩搞上去,我就去吻校外牧场里的一头猪。”当然,这位老师真的守诺了,因为他的孩子们学习有了大大的进步。为什么这个诺言有如此大的功效?我觉得人的心都一样,喜欢看别人出丑,这是莫大的快乐和满足,大人如此,小孩更如此,无怪乎调皮的孩子有着那么多的恶作剧,我看过一本童书《爱德华的三次报复之旅》,讲了三个孩子的恶作剧,故意把老师难住,让其在考核课中出丑;在老师上厕所时放一脸盆水,把其淋透;把老师的定情戒指刻上假的名字;老师的难堪中孩子们得到满足,老师越难堪,孩子们越高兴,就像大人看戏一样,特别喜欢看戏剧中的小丑。我们老师可以抓住孩子这样的心情,从中获得意外的效果。这位老师就是用这个“新奇别样”的承诺,来吊足了孩子们的无限胃口,进而激励他们去好好学习。本书中的一个校长也一样,它的诺言是爬行上班。


如果我们老师很刻意自己的师道尊严,而不肯放下所谓的面子,那么你在学生的心目中会怎样呢?你因为高高在上而得不到学生的亲近,部分学生把你看作是一个刻板的严师,学生们因怕你而畏畏缩缩,部分学生可能还想跟你开开玩笑,看你的恶作剧,于是,爱德华因为刻意遮掩自己的短处,而学生更加喜欢和他玩恶作剧,并且到最后不可收场,面对学生的恶作剧心里,聪明的老师怎样使用自己的教育机制呢?聪明的老师不会大发雷霆,也不会苦口婆心地进行道德教育,而是仍旧若无其事,如本书中的故事,学生在老师衬衣背后洒墨水“梅花”,老师知道后指着梅花笑着说还不如其他老师的大,说明对他感情不够深,通过自己的幽默,在开心一笑中泯恩仇,孩子们被他的宽容所感动,或因为得不到自己的预期目的而不再搞此类恶作剧。


当然,为了得到某种结果,老师做了学生期待的许诺。当你达到了自己的目的时,有些教师往往不能遵守承诺,把自己的承诺当作一句随意的话,而把小孩子们看作可以随意糊弄的对象。实际上,这后果非常的糟糕,随着你一次次的轻描代写的忽悠,孩子们会变得非常失望,从此你在孩子们心中的光辉形象就会轰然倒塌,从此就没有了获得奖励的动力。所以,你在许诺时,一定要有遵守承诺的心里准备,不要随意开一些无法实现的口头支票,当然,即使最难堪的事,只要你放下架子,也一定能实现,吻猪有什么了不起的,只要我们的学生高兴,这就是一出喜剧,我和孩子们都尽情地为达到自己的目标而快乐不已;爬行上班也没关系,这正好磨练我的意志,并且得到了孩子们的尊重。许诺真好。

TOP
49#

 

  植物书籍笔记


木犀科:木本,叶对生,花萼四裂,花冠四裂,几裂到基部。雄蕊2个。


槭树科:单叶对生,无托叶,雄花与两性花同株,雄蕊8,双翅果。


桑科:有乳汁,聚花果。


柏科:球果中种鳞交叉对生,叶交互对生或轮生。


     侧柏属:种鳞木质,熟时张开,种子有刺。叶小,鳞形,手摸不扎手。


     圆柏属:球果圆球形,无刺。叶两型,鳞形、刺形两种。


木兰科:木本,柱状花托,雄蕊雌蕊多数,离生,蓇葖果。


毛茛科:草本,柱状花托,雄蕊雌蕊多数,离生,聚合廋果,蓇葖果等。


蔷薇科:杯状花托,周位花(萼片5、花瓣5、雄蕊多数离生,生于花托周围,雌蕊在花托底部)。


豆科:荚果:一个心皮的子房,种子1个到多数,成熟时向腹缝和背缝同时裂开。


      蝶形花冠:5个花瓣,一个较大叫旗瓣,旗瓣靠内两侧各有一瓣,稍小,名为翼瓣,翼瓣之内还有两个更小一点的瓣,其顶部弯,且略合生,外形似龙骨,称龙骨瓣。


      两体雄蕊:10个雄蕊,其中9个花丝合生,1个离生,9+1的两体。


十字花科:长角果,短角果,有两个心皮合成,侧膜胎座,有像玻璃纸一样的假隔膜将子房隔成两室。成熟时,从两个腹缝处由下向上裂开,裂为两个果瓣,常常在顶端喙处不分离。  十字花冠,四强雄蕊。


伞形科:复伞形花序,双悬果(5条主脊,主脊上有刺毛,4条次脊,呈翅状,两个心皮分开后各成一个瘦果悬挂在心皮柄上)


       叶柄基部是或大或小的鞘状,茎有芹菜似的香味。


锦葵科:单体雄蕊(雄蕊多数,花丝结合成筒状,花药只有1室),蒴果,分果。


葫芦科:大多藤本,有卷须,花单性同株,雄花的花药呈S形折曲,雌花子房下位,跨果。


唇形科:花冠分两唇,上唇有小裂或不裂,下唇成3个裂片,雄蕊4个,其中2个较长,称为2强雄蕊,少数属雄蕊2个。4小坚果,茎四棱。


百合科:单子叶植物的花为3基数的,百合科花被片为3+3,内外两轮,每轮3个,雄蕊6,每轮3个,雌蕊有3个心皮合生,每轮3个。蒴果。

TOP
50#

 

桃和杏的区别:


    桃:萼片背面多白色绒毛,萼片不反折,颜色深;叶长圆形,披针形。果径大,5-7厘米。


    杏:叶背面无毛,花瓣快落下时萼片反折,颜色紫红色或红色,叶卵形至近圆形。果径小,2.5厘米左右。


忍冬科:木本,花对生,花冠合瓣,常二唇形,雄蕊5个,浆果。


杜鹃花科:花冠合瓣,花5基数,雄蕊10个,蒴果。


马鞭草科:多木本,叶对生,花冠唇形。


桃金娘科:常绿木本,叶对生,全缘,有腺点,有香气,无托叶,花多两性,花瓣4-5个,雄蕊多数要药隔末端有一个腺体。


蓼科:托叶鞘筒状,花被多5裂,雄蕊6-8个,蒴果两面凸或三棱形。


紫草科:花冠合瓣,整齐5裂,四小坚果,叶互生。


龙胆科:叶对生,花冠合瓣,5深裂,几达基部,心皮2个,合生,蒴果。

TOP
51#

 

寒冬下的花朵秘密


很多植物能在严寒的环境下开花,并且花朵内的环境比外面温度高处许多。如俄罗斯的一种融雪杜鹃,开花时能把周围的积雪融化。它的植株极善于吸收太阳的热能。南美洲的沼泽植物臭菘,花苞里的温度,比周围环境高20度,它的花朵中有许多热细胞,细胞内含有一种酶,能催化葡萄糖和淀粉,释放大量的热。花朵发热,花香四溢,引诱昆虫前来传播花粉。还有喜林芋,广玉兰的花也如此。(摘自《少年发明与创造2014年二上》)

TOP
52#

发现第五种金丝猴(《中国国家地理》2013年第12期):


世界上原来有川金丝猴、滇金丝猴、黔金丝猴和分布在越南的越南金丝猴,2010年以来,在中缅边境,发现了第五种金丝猴——怒江金丝猴。分布于缅甸的克钦邦和云南怒江畔的高黎贡山,毛色全黑,我国境内估计有10群,490-620只之间,活动范围海拔26003200米。中国的灵长类增加到25种。


可惜的是最先发现的地点在缅甸而不是中国,但中国的怒江当地人早就知道有这种金丝猴,并叫他们“猕阿”。在看了《藏地密码》这部小说后,我也觉得中国科学界应该研究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很多传说应该是基于事实,肯定有其中的科学性,像中国的野人、雪人,很可能就是未知的物种,我相信在中国西南这个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好地方,现在还是动物们的天堂,能发现更多的新物种,包括灵长类的。

TOP
53#

《闪亮的时刻》马来西亚 许友彬


一本描述5个学生的雪河学校在面临搬迁时,5个小学生如何想办法保留学校的故事,其中有与阴谋用最毒杀人蜂谋杀别人的社团斗智的故事,有寻找发光虫的故事,羽毛球训练比赛的故事。   


杀人蜂中的科学:用最毒的箭毒蛙的毒提炼,转基因到非洲杀人蜂身上,用费洛蒙来吸引同类。


发光虫的科学:发光虫指萤火虫,萤火虫的幼虫和成虫都会在尾部发光,如本文小主人镏文所说:发光虫在黑暗中摸索,把光亮挂在后面,只为照亮后面的来者。萤火虫的幼虫有些在地里,有些在水里。最后文中把水边的一颗满树荧光的生态树开发成一处亮丽的风景。


跟教学有关的内容:dv短片制作比赛,全部由学生自己完成,有编剧,导演,演员,摄像,剪辑,编辑,最后到现场交流即时回答评委的问题,绝对是对学生能力的一种锻炼好手段。文中揭示了一些学校不良风气,如有的短片一半内容是校长的讲话,学生不敢剪辑,怕校长生气,拍摄的学生不敢讲解,拍摄短片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获奖,这和我们当下的应试教育很相像。有一部短片完全是家长代替,这样的虚假情况我们国家也常见。而真正培养学生自己能力的,真正有自己目的的视频短片才是学生最感兴趣,学生会发挥出自己的无限潜力,才是最感动,最有价值的作品。最后雪河小学的5个学生,1人为了对付杀人蜂而献出生命,真正做到牺牲自己,照亮别人。2人闯入全国羽毛球少年赛决赛阶段,1人夺冠,他们的2个短片荣获前两名,雪河小学在他们的努力下而出名,这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

TOP
54#

“异化”,就是一个东西被人出于某种目的制造出来,这个东西发展壮大以后,反而违背人的初衷,给人制造障碍和麻烦,压迫人。如河流上建造水库,是为了天旱时,水库可以供水浇地,天涝时,水库能蓄水,减少洪灾。但是如果这个水库建成后,它成了自己利益的主题,天旱时,它圈住这珍稀的水发电,天涝时,他怕决堤,防水保自己。这就叫“异化”,水库的异化。还有科技本来是为了让人减少劳累,享受更多闲暇,但电脑、手机发明后,人更忙碌了,这是科技的异化。任何事物都可能被异化,如政府机构的异化,权利变成他们私有的财产。


竖版地图:竖版全国地图,傅中星的努力,三沙市的建立,终于把南海诸岛从角落中移了出来,政府,从明中期的海禁,直到新中国的80年代,海南岛潭门镇伍书光船长闯南沙,虽被吊销了船长执照,但终于使官方默认也去南海,占据了8个岛,再到成立三沙市。希望不久,南沙的油气使中国油价大下跌,南沙的岛礁,成为中国的马尔代夫,南沙的海域,有着中国的航空母舰群。


竖版世界地图,郝晓光十几年的如一日,创造出全球化的地图。原本的地图,有着中国官方的虚荣,把自己国家放在中心位置,固步自封。竖版4张世界地图,东半球版、西半球版,南半球版,北半球版。全新的思维,如北半球版让我们领略到北冰洋的重要地位,飞向北美的航线都是越过北极上空,这样飞比跨越太平洋更近,北斗卫星的覆盖指向了北极。南半球版则凸显南极的地位。


摘自:《中国国家地理》2013年第11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