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2009学年四上教学随笔(邵惠英) [复制链接]

11#

 

《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教学随笔


在这一课教学中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的地方


一、胶水和洗发液的选择,选用有颜色的海飞丝洗发液做实验效果比较好。


二、洗发液和水充分搅拌之后会出现水面上有泡泡,这个泡泡是不是洗发液,这是一个要关注的问题,学生会提出它没有溶解,因为水面有泡泡,出现了漂浮的现象,这就要一起探讨泡泡究竟是不是洗发液了,经过学生的平时玩泡泡知道它里面其实是空气,它容易破。也可以让学生根据曾经有过的经验推测,如果将这杯混合液放置很久之后,这些泡泡还是这么多吗?根据学生经验和近30分钟的放置效果学生能得出这些泡泡不是洗发液了,泡泡最终会变没有。如此解决效果较好。


三、酒精溶于水的实验效果不好,学生很难以看清楚酒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正在思考这个材料是否需要做。


最后,学生的一个问题带给我的思考,学生问:“醋是黄色的,与水混合之后也是黄色的,如何判断醋就是溶解在了水中了呢?”我的回答是醋如果不能溶解在水中,那它会漂浮或者会沉淀,但是我们看不到漂浮和沉淀,所以,我们认为醋溶解在水中。从刚才的问话中我思考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是不是只要看液体是否有沉或浮就可以了呢?我认为答案是肯定的。

TOP
12#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教学随感


对于这一节课的研究在网上也有一些讨论。在这里我还是需要记录一下个人在上课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以便以后上课的时候能够有一个提醒。


首先是水量的多少的确定,这个要有一个标准,根据我上课的经验觉得20毫升水应该能够看出溶解的能力的强弱了,这样可以节省时间。当然,需要注意的是20毫升的水需要用量筒来量取。如果选择50毫升的水来做实验则效果更加明显,但会花费更多的时间。


其次想说的是汽水里溶解了空气的实验,根据前后两次不同的情况看来,将汽水放置一段时间之后再来做实验会有更好的效果。


这节课上好后,第五课是《溶解的快与慢》,第六课《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经过分析之后,我认为《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与本课《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有相关联的地方,至少是实验操作的方法有雷同之处,为了连贯性,我将《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提前一课进行教学,且在课时充足的情况下,将这一课分为两课时进行教学,一课时专门进行实验设计的讨论和实验步骤语言的表达的指导(因为到了五、六年级更多的是实验的设计),在此为以后打好基础。第二课时专门进行实验操作,因为考虑到是100毫升的水,要让它达到饱和状态,需要花费许多的时间,为了让实验更准确,我让学生2克2克地加食盐。接着就是要看实验的效果,等待后面的反思中进行总结。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1-2 23:02:51编辑过]

TOP
13#

 

《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教学随感


本课属于实验课,既然是实验课,实验必须要做。理由是第一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验给他们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通过实验也验证了学生之前的不成熟的想法:浓盐水里的食盐通过太阳的照射,盐会随着水的蒸发一起蒸发到空气中去。第二,学生通过操作之后对如何使用酒精灯有了一个动手操作的过程。(也出现了一个现象就是学生对酒精灯都比较害怕)


本节课中要考虑到时间的问题,所以,要压缩时间就是从蒸发浓盐水的量上考虑,最好是选取20毫升浓盐水为宜,通过蒸发20毫升的浓盐水足以看出实验的结果了。另外,本课重点介绍如何使用酒精灯,这些器材的正确使用方法,一定要让学生在初次接触的时候就学会,否则,学生以后很难改正。这也是科学新课程标准里所谈及到的的一个重要的内容。


TOP
14#

以下是引用草帽呀呀在2009-12-7 8:47:00的发言:
溶解单元我可是照着大姐你的反思边学边上了哈哈

草帽如果觉得还不错的话就这样上,应该效果还行,就是时间要超出7课时了。

TOP
15#

 

《声音的变化》教学随笔


首先对于这一个单元的教学来说,如果没有一定的音乐基础,学习将会有些困难,探究更加困难了。本课开始就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辨别声音的能力。


本课的两个教学目标看似非常简单,但是让学生真正探索发现和理解有些困难。对于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越弱。这个概念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己拨动尺子来探索,通过教学,学生也在短时间内准确找到了用力大和用力小的两种情况下拨动尺子,尺子所发出声音的变化和用眼睛看到的变化。目标很快达成。


第二个教学目标略有些困难,特别是听不同水位音高低变化的时候,学生很难判断。我把这个最难听出音高的实验放在最后来做,先做简单的不同大小铁片的音高变化规律,然后做琴弦的变化规律,再做铁钉的变化规律,通过这些例子无非是想让学生能总结出这些物体发出声音的高低的规律跟物体的大小有着直接的关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概括的能力非常强。总结出同样的物体,大物体发出声音低,小物体发出声音高的规律。由此来判断不同水位高低的情况,学生大部分能推测出音高低的规律,但是真正听的时候其中有2个班的学生基础较好,大部分都能听出准确的音高变化规律,另2个班的学生只有一半的学生听出音高的变化,只有在我宣布正确的答案之后,让学生再次听仔细,学生才领悟,才听清楚变化的规律。

最后,我让学生用自己的身体语言来加深理解声音变化的规律,【用手的摆动来体现声音的强弱和高低变化】还用发音的方法让学生发声我指定的声音又强又低、又强又高、又弱又高、又弱又低这四种情况的声音规律【这个难度显然是太大了,学生的发声都不准确】。
TOP
16#

 

《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教学随感


这一课的教学目标少而简单,应该是非常容易的教学。


教学过程和教学思想如下:过程以学生猜测和探究为主。教学思想是让学生对自己的猜测有一个验证的过程,并且是重复验证的过程。首先猜测中有大部分学生的猜测是错误的,他们想当然的以为尺子伸出桌面长发出的声音高,尺子伸出桌面短,发出的声音低。然而,我让学生通过实验来验证他们的猜测到底是对的还是错误的。第一次实验,有一半的学生验证出正确的答案,我再让学生进行验证,有三分之二的学生验证出正确答案,到此为止我并没有公布正确的答案,还是让学生再一次验证,让全班学生一直听到他们能准确听出音高低变化的规律。通过几次的重复验证之后,学生能得出正确的答案。

第二,对统计图我做了本节课的重点教学,更多的是培养孩子读图分析的能力。以去年四上期末抽测里的一道题为例,让学生来分析,果然有许多学生不能很好地完成此题。特别是最后一个问题:根据统计图,你认为钢尺振动部分的长度与所发出声音的高低有什么关系?根据是什么?这个问题中有两个小问题,根据学生的水平能答出第一个小问题,但第二个问题“根据是什么?”学生则无从下手回答。其实学生是根据这张统计图来看到,这实质是对的,但是既然是分析数据处理的题目,就应该在分析时要把统计图中的数据要很严谨地用科学的语言组织起来回答。我有意识强调了这一点。【回想,这个能力也是学生以后必备的科学素养。】
TOP
17#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学随笔


这节课可谓是本单元中最难的一节课了。“声音传播的方式是波的形式,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的。”这句话其实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只要这个理解了,那什么都解决了。我对这句话的教学花费了近20分钟时间,就拿土电话展开教学。

首先是让学生玩土电话,再让学生分析原因为什么轻声讲话对方也能听到声音。学生从玩土电话中会有感受,如果棉线不拉直会不太听得清声音,原因所在是棉线振动的幅度不够大,振动的速度也不够快。再次分析棉线为什么会振动,学生会分析原因,说话传过去的,再次追问,说话为什么会传过去?如此引出以上的一段概念。完了之后,再用土电话做一个捣乱游戏,就是我故意在两人用土电话说话时用手捏住棉线的中间,结果说话声就中断了。请学生分析,学生以此更深一层次理解声音的传播是需要物质的振动。难点突破就在此。
TOP
18#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学随感


本节课的教学分两部分:第一是耳朵结构和功能,由于耳朵的结构和功能是知识传授内容,光靠老师讲讲是比较枯燥和乏味的。我则采用网络贝贝的方法,就是给学生讲一个耳朵结构童话故事并配上一幅图:


“你们今天将去拜访大脑大哥,他可是一个大富翁,家里住着大别墅,还有一个大花园,并有管家帮他打理家务,要见他一面真的是很不容易,现在,就请大家出发吧。”


  首先,我们坐车来到别墅门口,大脑大哥把他的大门造得象一只耳朵,这样在门口就不会堵车,真有创意;


  进入大门,我们看到一个大花园,有一条绿草地铺成的花园步行道,顺着这条步行道一直往前走;


  在花园的尽头我们可以看到一扇中国古代的圆拱门,敲一下门,里面出来了一位长着大大“八字胡”的门卫老爷爷,他向你要请柬,等你出示了请柬之后他会把请柬交给别墅里的通信兵——大蜗牛一只,并让你跟着它一起往里面走;


  这只大蜗牛会背着你的请柬通报大脑大哥,但是,当它爬到房子门口时,有一位漂亮的管家接过请柬,并确认无误后将你迎入房门,而在客厅里,你们将见到这里的主人——大脑大哥。


这个故事真的很好,如果不讲这个故事,那么耳朵结构功能就是书本38页的那段话来理解,学生对于这样的科学枯燥语言理解起来会非常累,且弄不懂它们之间的关系,如果用贝贝的这个故事,加上一幅图清楚地介绍耳朵的结构和功能,学生很容易就记住了。感谢贝贝的聪明才智。



本课的第二部分内容是观察比较鼓膜的振动。书本上用音叉来制造声音,我通过实验试验,用音叉来制造声音,效果并不好,我选择用敲击鼓来制造声音,这个效果非常好,我把模拟的鼓膜放在投影仪下,让学生清晰看到鼓面的情况(鼓面有许多小碎纸片,而且要很小的碎纸片)。然后,按照作业本上的实验方法进行实验,通过实验操作,学生很快看到了好效果,比较出声音点的强弱和远近与鼓面振动幅度之间的关系。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1-5 23:01:34编辑过]

TOP
19#

 

《保护我们的听力》教学随感


这一课教学重点放在第一部分:控制物体发出声音,因为,这一部分才是学生思维展示的内容。出示一个发声罐后让学生说说有哪些方法能使发声罐的声音变轻,甚至是不发出声音。我的要求是:学生说出一种方法的同时要说出这种方法使发声罐声音变轻的理由。个人认为这个理由的说明非常重要,它更能挖掘学生理解物体发出声音的原因,还能让学生掌握声音传播的方式,声音传播的途径等前几节课学过的综合内容,也就好比是一节复习课。根据四个班的教学,学生能想出的方法还是比较多:罐内装满物质、固定豆子在罐的内壁、用手捂住罐壁摇晃、用纸包住豆子、在罐内壁贴海绵、把罐放在真空环境中摇晃、把罐放在水中摇晃、利用离心力让豆子固定在罐底(这是我所没有想到的。)。以上这些方法都是非常好的控制物体发声的方法,我一一让学生思考这些方法能控制什么才使得发声罐的声音变轻。如此,学生会更加理解声音的产生和声音的传播。


第二部分的内容就是让学生知道有哪些方法能保护我们的听力,避免在声音噪杂的地方,如果在声音噪杂的地方,要用正确的保护耳朵的方法,我让学生做了一个张大嘴巴能保护我们耳朵的方法,但是学生不能理解这是怎么一回事,于是,我又采用贝贝的实验——鼓膜振动,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TOP
20#

哈哈!牛奶把我这个沉入大海的帖子又浮出水面了。希望在下面跟上有效的建议哦!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