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定海区小科青研社戴娜专帖 [复制链接]

1#
4.15每月研修心得      昨晚杭州市钱塘区教师教育学院的方亚琴老师给我们展开了一场《基于小学科学教材的项目化学习设计和实施》讲座,获益匪浅。
     方老师从四下的电路单元出发,来讲述如何推进项目化学习,以灯泡为什么会发光为例,她提到学生的思维,电流经过灯泡就停止,电流从正极、负极同时出发经过灯泡,这两种思维在教学中发现的确存在,就算纠正过后学生在画电路的时候还是会出现这种现象,方老师提出可以肯定学生的这种思维,这两种情况能够得出电流经过灯泡才会发光,肯定学生的思维,然后再给出科学上的规定,这种思路我觉得可以尝试。跨出自己的舒适区,多思考,是我给自己的要求。
分享 转发
TOP
2#

4.15优质课心得
  第四次参加区优质课,感叹自己在教师这个行业已经第四年了,但是自己在教学上的长进却不够大。这次是规定单元,自己选课题,我选了二下我们自己单元的《测试反应快慢》,这课曾在前两年团内同课异构过,因此还算有所心得,本堂课设计的也是以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居多,在活动中贯穿一些科学思维,从活动中有所收获,知道练习能提高我们的反应快慢,平常要多参加体育运动。基本达到教学目标。但是在环节衔接,学生研讨环节还有待加强。
TOP
3#

回复 4楼酸牛奶的帖子

感谢朱老师建议
TOP
4#

专帖说明:
本帖用来记录每月研修的学习心得,以及平常在教学中、展示课中的课后心得,督促自己不断成长。
TOP
5#

5.16每月研修心得
昨晚听了郑永春老师的讲座《从荧惑到天问》,郑老师是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中国科技大学兼职教授、理学博士,主要从事行星科学与深空探测研究。他的讲座中都是精华,很多知识都是我未曾听过的领域,给我开了眼界。刚开始郑老师就用五行七曜给我们揭示了行星和一周的关联,拉近了行星和我们的距离,然后从火星起名的来源,是否适合人类居住等很多方面科学地给我们解答疑惑,是个值得再次回味的讲座。
TOP
6#

5.21“海岛特色小学科学教师实践项目的认知体验与构建实施”培训心得
2021.5.19~5.22,在浙江海洋大学国际交流中心展开了以海岛特色为主题的培训,虽然是第一次承办这样的培训,但是四天的安排都很有特色,特别是实践环节特别让人意犹未尽。第一天上午讲座,下午安排了野外的观鸟活动,但是由于天气原因改成了讲座,有所遗憾;第二天进行了海洋生物标本的制作,对标本的制作工艺和保存方法都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联想到四年级下册岩石标本的制作,如果小朋友们能亲自制作标本,参观标本模型,想必印象会更加深刻;第三天上午在南海长峙校区听了两节关于海洋的拓展课程,孟婕老师的《制作一个虾的名片》,从制作名片、制作二维码、制作浸渍标本,自我评价四方面来展开活动,从学校的植物二维码引入,既彰显了学校的科学特色,也使任务过渡的十分自然;林佳老师的《坚硬的贝壳》非常有深意,从贝壳有多坚硬,可以打碎大理石瓷砖入手,引起学生兴趣,接着提出疑问“贝壳为什么会这么坚硬,和它的成分有关吗?”然后通过资料阅读让学生猜测贝壳的成分,如何验证自己的猜测?最后再上升到微粒排列的高度。还有很多可以挖掘的空间,和拱形的形状,微粒的建模等都可以深挖,是个不错的stem课程。明天虽然是周六,但是给我们安排去“摘箬山小岛上采集火山岩标本,感觉有所期待。
TOP
7#

5.26《茎和叶》课后心得
       这一课我认为老师要做较多的前期准备,第一个班试教的时候探索茎的作用,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后再实验,3~4分钟后观察,实验效果并不明显,应在上课前一天就把茎浸泡在红水中;通过视频来了解蒸腾作用和光合作用也比较被动,学生的印象不够深刻。课后我在学校的花园里分用透明塑料袋和黑色塑料袋包裹了一片叶子,塑料袋效果很明显,光合作用我也是第一次实验,还在等待实验结果。如何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一可以提早布置实践作业,让学生在家里观察现象并记录;二可以在学校的凤仙花提早用塑料袋和黑色卡纸进行处理。通过亲身经历再让学生思考叶片的作用,层层引导,学生的思考会更深入。
TOP
8#

5.28关注学生评价 促进思维发展——基于stem的小学科学课堂,团活动感悟
      5月27日上午,在舟嵊小学录播室开展了小学二团团活动“关注学生评价 促进思维发展”课例展示。两位老师围绕stem理念,从明确任务——设计——制作——交流研讨——二次制作改进——展示评价一步步展开,较好地呈现了stem课程的精髓。STEM课程与我们常规的科学课有很多相似之处,它们的思维流程是一样的,但是与科学思维相比,它又有更高的要求,STEM是工程思维。
      《杯中飞舞的蝴蝶》是二年级下册《磁铁》单元的拓展课,利用磁铁的性质让纸蝴蝶在杯中悬空。首先是对于任务的明确,用绳子悬挂的蝴蝶倒过来之后要掉落下来,如何用磁铁的力量使它不掉落呢?学生会相想到用同极相斥的原理使磁铁悬空,有些甚至认为不用绳子也能让蝴蝶悬空。接着励老师出示非常直观的记录单,两块磁铁,一个带绳子的纸蝴蝶和一个带盖的杯子,让学生设计。随后让学生交流,围绕“为什么要这样设计?你们对我们的设计有什么建议吗?”这两个问题展开讨论。二年级学生的想法非常活跃,会想到很多的可能性,但很多是实践很难实现的。可以花更多时间让学生根据他们的设计图进行制作,然后让他们经历设计不一定要太复杂,可以从简单易操作着手。如这一课中,利用异级相吸是比较容易实现的,但同级相斥比较难,磁铁会反转被吸住,需要更多的外在条件才能实现。学生在不断的失败尝试中经历工程设计,多思考如何去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味追求成功,埋下科研的种子,能达到这样的要求更重要。教师亦是如此,不必追求如何特别的课堂设计,沉下心来明确教学目标是什么,如何去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以此课为例,低段的学生需要更多的制作,在制作中不断的去改进自己的设计,那就花更多的时间在制作中即可,前期的设计研讨可以缩短时间。后期交流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时学生会有更多的想法。
TOP
9#

地球科学探索体会(每月研修7.15)
    郭老师从一张高铁照片入手,你会想到哪些问题?照片是哪儿拍的?什么时候拍的?高铁为什么要架起来建设?是不是因为建的高,所以叫高铁?高铁是怎么跑起来的?为什么可以开得快?铁轨是什么材质的?怎么铺设的?两侧的广告是什么内容?农田里种的是什么庄稼?房子为什么要建成尖的顶,白的墙?高铁经过这些居民家附近,会不会很吵?
    从不同的视角,学生会提出不同的问题。如何把这种发散性思维拉回到课堂中,需要教师灵活的处理。有些话题是需要综合性学习的,有些话题是对课堂有利的,有些话题是超过教师的认知水平的,既考验我们的教师的知识储备又是挑战老师的课堂艺术。
        从一碗面(兰州拉面)入手,也蕴含着很大的学问。从面的材质(小麦)、配料(笋、咸菜、肉)入手,联系到当地的地理文化。把饮食和地理、文明结合在一起,更贴近生活,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
    作为科学教师,要把生活和科学结合起来,首先自己要有发散思维,其次要有解决问题的精神。
TOP
10#

《做理论敏感与实践创新的科教人》学习体会(每月研修20210915)
本月的每月研修,印象深刻的是最后提出的成长三件套:读书、写作、创课。读经典书,读学科榜样的书,读你认识人的书。写得意之处,写失败之处,写擅长之处。微创教学的方式,一厘米之变的精神,长期主义精神。
课堂教学要有理论指导,积极的读书,努力地把看书感悟融入到课堂实践中,这对一个老师的学科成长是有帮助的。本次研修带来了邵锋星老师的新书《科学素养怎样教?一名特级教师的教学笔记》,让我们在翻阅中感受教师如何在理论与实践中穿梭,从理论中找寻科学教育的“活水”,再加以研究,创造性地应用到课堂。值得我们学习。
阅读、反思和研究应当成为我们工作和生活的一部分,这样才有助于我们的专业成长。我对课堂的把控正在沦为俗套,急需寻找科学素养教学的方向与突破口,盼望这本书能给我带来思考。
TOP
11#

《科学教师的历史责任和现代追求》(每月研修20211015)
        本月的每月研修邀请的是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的卢新祁老师。这个讲座一听标题就感觉学术性较强,自古以来,“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就是对教师责任的很好解读,那么作为科学教师,责任是什么?我想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而是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积累经验,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会用科学的辩证思维去思考问题。我小的时候,科学还不叫《科学》,叫《自然》,那时候印象中自然课一周只有1~2节,还经常变成语数课,我残留的印象就是比较好玩,但是对探究性是不重视的,说成是劳技课或者实践课会更合适,和现在科学课的重要性截然不同,现在的语数老师是不会想着来占科学课的,教育部对科学的扶持力度也在不断的加大,作为一名科学教师还是比较幸福的。我想在享受科学教师的幸福感时,也要牢记肩上的使命,努力把学生培养成有科学思维的人。
      再来说说现代追求。卢老师用了简短的八个字“仰望星空,脚踏实地”,我认为还是很恰当的。脚踏实地是工作态度,仰望星空是大方向,是指明灯。要学会用儿童的眼光看待“儿童的科学”,用审美的眼光看待“儿童的科学”,也就是让我们多从儿童的角度思考问题,而不是简单的教授科学内容,努力把课堂变成“生动有趣、博大精深、有吸引力”的课堂。
TOP
12#

20210924在舟嵊小学进行了“关注学业评价”的研讨活动,旨在帮助科学教师更好的了解五下六下的新教材,并提供单元练习命题的方向。提供了几个思路,出题的参考价值:课程标准>科学书>教学用书;出题的顺序:探究题>选择题>连线题。还提出了几个要求,多出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少出结论性的题,题目要具体化,配图要清晰等。为了方便我们理解,还提供了一份样卷让老师们进行分析。
培训后,我选择五下的三单元《环境与我们》,每晚给小家伙讲完故事后,九点多开始思考出题到十二点左右,奋斗了一星期,终于初稿完成。在出题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一个就是题目的来源,一定要是多看书本,把握好本单元的重难点来作为命题的方向,那如何创设一个语境把知识点包涵进去就成为了第二个难点,大量的百度也并不能解决问题,因为这单元几乎是全新的,所以老的材料也就失去了利用价值。也曾盗用了一些网上搜来的题,在检查的过程中又发现和新教材有出入,最后一张试卷下来几乎都是原创的试题,太难了,脸上的痘痘也爆出来了,哭泣脸~
TOP
13#

20211019研修社活动(观课议课)
今天听了两节同课异构《推动社会发展的印刷术》,两位教师各有千秋,都有值得学习之处。课后听课教师都对两位教师的上法进行了点评,最后袁特和市教研员也进行了总结概括。一早上活动安排紧凑,让我受益匪浅。通过此次活动,我不仅对活字印刷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也对如何将steam理念结合到课堂中有了初步的了解。对展示课和家常课要进行区分,展示课一定要有出彩的地方。希望能有很好的反思,给未来的教学或者论文都提供帮助,这也是听优秀课例的目的吧。
TOP
14#

《走进自然 探索奥秘》——自然观察与科学研究(每月研修20211215)
2021年最后一个月,每月研修如期而至。本次的主题贴近生活,贴近自然,与生物学有关。生物领域是小学科学主题之一,浅显易懂,好教,但又教不好。如何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如何亲近自然,探索自然奥秘?这是需要我们思考的。周老师学者风范十足, 娓娓道来,让我们认识到小学生物领域也可以做出很多项目、课题。因为这是最贴近孩子天性的学科,我们要利用这个特点,好好的开展教学。让孩子从做中学,学中思,思中悟。
TOP
15#

2022年2月11日至12日,举行了为期两天的全国教科版小学科学新教材远程培训研讨会,由于是录播培训,时间安排紧凑,干货满满。各个教研团队通过试教和团内研讨,对五下、六下的新教材做出了完美的解读。接下来谈谈我对研讨课的收获。
    第一节是《生物与环境》单元“当环境改变了”,陈铮铮老师以自己是个动物迷引入,给学生科普了一些关于动物的视频网站,接下来以洞中的青蛙引出问题,你会怎么做呢?聚焦到动物的行为在不同季节是不一样的,进入到探索环节,通过视频和资料,以丹顶鹤和青蛙为例,找出它们行为的变化以及原因。对于这一活动,学生的效率是比较低的,因为对关键词的提取还存在一定的难度,需要加以引导,这个活动安排了十多分钟的时间,时间有点过长。交流环节,通过小组汇报,在黑板上板贴的形式,又使得交流过于简单,没有激发学生的思维。我认为可以在查阅资料环节,在资料下方写出关键词供学生选择,再来汇报,缩短活动时间加长研讨时长,能更好的激发课堂氛围。接下来针对冬天动物的两种典型行为“冬眠”和“迁徙”,让学生对动物进行了区分,为什么动物们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是一帆风顺的吗?通过这些拓展内容,使学生对动物适应环境的行为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针对近来倡导的项目化学习,我想课堂的展开更应该侧重于对学生思维的激发,关注学生思维的形成,当然,这对教师前期的准备要求更高。
TOP
16#

每月研修(20220416)
这次的每月研修带来了丁言君老师的录播课《运动的小车》。丁老师从神奇的小风扇入手,提出了能量这个概念。能量可以使小风扇动起来。在课堂的尾声,再次感受棒冰也是有能量的,小风扇起到了很好的加深概念的作用。在设计方面,丁老师借助马路上经常看到的限速标志,不同场地为什么限速不同,学生通过现实经验和实验依据,发现了速度越快能量越大的科学原理,最后让学生感受规则的背后是科学这个道理。整堂课结合生活,显得又接地气又高大上。
TOP
17#

重构学习方式,赋能学生成长
《让资源再生》上课反思
2022.5.7
今天承担了一节青研社项目化学习课例的研讨活动,《让资源再生》。要上好一节课真的需要很多的思考,本节课从常规的课堂流程,到最后以项目化理念的方式呈现,其实只是转变了上课模式,但效果就好了很多。但是,我还是在以教材设计为基础进行阐述,通过沈沈梦薇老师《动物的繁殖》这一节课,我发现原来课堂的流程是可以被打破的,只要抓住重难点就可以了。但是,又让我疑惑那课本设计还有啥意义呢?项目化思维是如何扎根在脑子里的,如何打破传统的上课模式,上出别出新意的课,通过参考别人的优秀课例,聆听听课老师的建议,又给了我很大的思考。王卓梅老师给我的课做了点评,说对于原浆纸和再生纸对环境的污染,书本上的数据对学生并没有很大的感触,可以改成学生常接触的一叠a4纸需要耗费多少的木材,用它来做再生纸可以有多少张,会让学生有更大的感受。再生纸对环境的污染,我是通过书本再生纸的流程让学生发现,王老师提到可以用现实造纸厂的真实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这样印象会很深刻。同样能达到教学目标,王老师的这两个小建议却更加贴近生活,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给我的思考以下几点:
一、项目化学习,先从模式开始。
在教学中贯穿项目化学习思维,学生的参与感会更强。常见的模式:先出示任务,明确任务要求,接着给学生提供帮助,如何完成任务,然后学生完成任务后,作品呈现,以及对各组的作品进行评价。在资源再生这一课中,施婷译老师建议可以把任务要求更加明确,再加上纸张大小和厚薄的要求,评价单可以是小组评价和全班评价相结合。会更丰富。
二、改变书本实验方法,凸显实现效果
本节课的问题是1作品尺寸太小,作品呈现不够清楚;2纸张不够薄,干燥慢。。针对这两个问题,有老师建议可以改进实验材料,给每个小组配置榨汁杯,来缩短撕纸时间,使作品放大,然后用抄纸来使作品变薄。对课本的改变如果可以放大课堂效果,是可以尝试的。但是也要结合学生的额趣味性,自己手撕报纸参与感会更强。
三、结合本课目标,放大上课细节
本课的目标是让学生节约用纸,培养资源意识。有老师建议最好不要用板贴,这也是对资源的浪费,吴灵海老师建议可以用再生纸来板贴,这是个很好的建议,在细节上体现亮点。
通过本次的研讨,让我对如何把项目化理念融合在课堂教学中有了更深刻的感受,项目化学习是有模式的,提出任务—明确要求—作品呈现—评价反馈。期待自己在今后的日常教学中也能有更多的思考。
TOP
18#

每月研修109期
     张丰老师从时代背景、学习科学视阈下的教学方式变革、面向未来的学习方式、STEAM主要特征、STEAM教育国内外的差异比较,STEAM与PBL项目活动的关系等内容阐述。围绕“什么是STEAM教育、为什么要开展STEAM教育、怎么开展STEAM教育、STEAM教育对青少年意味着什么”四个模块与大家作了详细的解读。
      在小学开展STEAM教育,重点不在于发展儿童的科学技术、数学方面的能力,而是让幼儿从小建立起STEAM的意识,以STEAM思维进行学习和生活,培养他们的理解、思考和合作、运用多种学科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张丰老师通过案例来引入到如何更好的实施STEAM教育,把STEAM教育与主题活动、环境创设相结合。通过一些的案例、详细的讲解让大家对于STEAM教育在活动中的如何开展又有了一些新的启发。
TOP
19#

2022.6.8《期末复习研讨活动》培训心得
      6月8日青研社在白泉小学举行了期末复习研讨活动,三位老师进行了课例展示。三位老师方法不同,但都是本着以学生为主、激发学生探索性的原则进行教学设计。沈芳璐老师展示的《宇宙》单元复习课,创设了一个真实情境,NASA向太空发射信息,需要向外星人介绍地球的位置和周围信息,以此展开对知识的汇总,接着通过几个关键词宇宙、银河系、河外星系、人类探索宇宙等让学生绘制思维导图,学生通过大量时间进行绘制,激发了他们自我总结的能力。董丹凤老师把电路单元的知识点贯穿在生活中,通过挑战的升级以及对每一级的反馈,让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杨智超老师通过师生互动,在黑板上绘制思维导图,相对于学生绘制思维导图,知识点归纳更全面,但部分学生参与度较低。
     反思:复习课要针对单元中的重点、难点进行再一次的强化巩固,无需面面俱到。形式可以多样,但要以学生为主,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让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
TOP
20#

每月研修110期
      这次的每月研修邀请的嘉宾是来文教授,她主讲的标题是《项目学习2.0走向3.0版本:育人模式的实践新样态》。来文教授提供了很多的例子,来自新疆的项目书:各种办法驱动小车。无土栽培凤仙花:课本内容增要素的“种”项目;葫芦种植:课外衍生的“种”项目;电动船:单元后的增要素项目;LED灯:对教材进行整个单元进行项目设计;信息技术例谈项目化学习的实施《机器人课程》;培训项目负责人的要求:20~30个驱动问题等,结合近期看的书《基于小学科学教学的STEM项目设计》,我发现项目化学习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教师必须在平时不断的专研,尝试着把普通的教学模式转换思路,才能开发出一个又一个的项目化课程。从自己任教的教材出发,利用拓展课的便利,尝试着在下学期做一个项目化拓展课程。
TOP
21#

《科学素养的理论架构与测评》学习体会(每月研修20220715)
本月的每月研修邀请的是曹宝龙专家,是物理方面的特级教师,由于一开始的ppt问题,我并没有关注ppt,只听了语音,曹老师对于课标里一些专业词汇的讲解非常的深入浅出,我们一线老师如果能像曹老师一样对一些专业词汇有特别的思考,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肯定也会更加深刻。
曹老师提到了素养和核心素养的区别,素养=品格+能力,核心素养=必备品格+关键能力,通过这两个等式,使我对核心素养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接着对能力培养进行了讲解,一是要在任务环境中获得,学游泳必须要下水才能学会,教师也需要多经历任务才能更好的成长,反思这学期的成长,觉得是自己的领悟不够,听曹老师一席话,我意识到缺少实操是进步维艰的重大原因;二自主操作才能获得技能。篮球比赛看再多的比赛也是纸上谈兵,学生也需要亲自经历实验,教师的演示实验并不能帮助他们理解实验中的理论;三要在任务环境中进行测评,理论和实践是要区分开的。
我还对科学观念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观念是对现象本质的看法,并没有对错之分,科学学习中重要的是观点和证据之间的推理过程。还有很多对专业词汇的解说,相信通过这个讲座能更进一步帮助我们对新课标的理解。
TOP
22#

《青少年科学教育中的思想方法与实践能力》学习体会(每月研修20220815)
本月研修邀请的主讲教师还是物理方面的专家陈征老师,物理老师的特点是非常的严谨,,他们的思考方式是趋近于完美的假设为前提的,说到世界是简单的,他是这样来解释的:世界是可以被我们认知的,我们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因此这世界必然是简单的。仔细思考的确是这么一回事,我们所认识的世界不就是人类运用科技设备所认识的世界吗?人类的探索到哪里,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就到哪里,因此不要对宇宙、生物等方面的知识忘却却步,只要是人类发现的,都是可以被我们认知的。他也提到了如何培养具有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成为科学家的必要条件主要可归纳为四个方面:1.拥有丰富扎实的科学知识基础;2.掌握科学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3.能用科学思想指导学习和工作;4.将科学精神内化为自身价值观。因此,结合新课标,我们要培养中小学生具备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来独立探索和解决未知问题的能力。
TOP
23#

10.28小学科学“新课标理念下有效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培训心得
本次活动联合青研社、丁红霞名师工作室、袁优红名师工作室共同开展,三位老师各有千秋,上出了不一样的风采。近年来定海区小学科学强调项目化教学开展了很多活动,从今天的展示课可以看出我区对项目化理念的学习又晋升了一个台阶。杨智超老师选择六上工具与技术单元第二课《斜面》,从教材出发,环环相扣,牢牢突出了工具与技术的关系;屠琴老师执教了三上空气单元的《风的成因》,从屠老师多次的课中可以发现,屠老师追逐于学生的课堂生成,她的课往往不仅能抓住学生的心理,也能抓住听课教师的视线,每次听她的课都有种耳目一新的感觉,这和她课前的准备,对课标的研读,每个环节的处理是分不开的。感觉这样的培训不仅对授课教师还是听课教师,都非常受益,能使我们把握课堂的发展趋势,将先进的课堂理念贯穿在日常教学中。
TOP
24#

11.15每月研修心得《素养导向的科学课例实践〈三〉》
本次研修的内容是以《金钱豹去哪了》课例为例,探讨如何用核心素养引领课堂。首先以金钱豹出逃为例展开教学非常的贴近生活,联系生活展开教学是个非常好的想法,督促教师和学生多去关心身边发生的事情,现在的学生很多都两耳不闻窗外事,信息获取太少。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角色扮演,通过形象有趣的表演和有理有据的解释,引发学生研究能量的阐述和转换的兴趣。在不同小组表演后,小组见互相提问,辩驳,逐步发现能量流动的规律和特点。
TOP
25#

“研讨新课标 运用新概念”研讨活动
11月23日,青研社结合丁红霞名师工作室的成员们相聚在舟嵊小学,进行“研讨新课标 运用新概念”研讨活动。
本次活动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由舟嵊小学励老师执教二上《做大自然的孩子》一课,励老师以秋游为引入点,讨论在南洞看到了哪些动植物,从而引出课题。接着抛出问题,这些动植物和我们有什么联系呢?出示旗袍图来完成小组活动。在第二环节你相对大自然说些什么?励老师采用了绘本的形式,让小朋友在绘本的最后一页画出你的想法,想法比较有创意;第二部分,由各位老师结合自己的经验谈一谈对新课标的体会,每位老师都是精心准备,通过这样的形式对新课标有了更深的体会,比枯燥的看书好了很多;第三部分林老师给我们如何结合新课标上好科学课提出了要求,并对如何安排上课时长做出了要求。
TOP
26#

12.15每月研修心得《鉴古知今——从气候历史看碳中和》
了解了碳中和的概念,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吸收量。尝试从过去理解全球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很佩服这样的探索,对我来说有点深奥,境界不够
TOP
27#

12月青研社复习活动
原定于线下的复习研讨活动由于疫情原因转到了线上,有点可惜,但由于前期的准备也对复习做了一定的思考。复习课,最重要的就是一个整理反馈的过程。我将每个单元的知识点都串成了一张思维导图,带领学生把它们补充完整。再通过一些易错题的整理,再一次进行巩固,用2节课的时间基本就能完成一单元的复习了。
TOP
28#

2023.2.15《指向深度学习的核心活动设计》每月研修心得
邸薇老师对深度学习进行分析,深度学习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解决真实问题所进行的可迁移学习。它具备四个特点:联想与结构(学生经验和知识的相互转化);活动与体验;迁移应用(把学到的知识转化成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反思与评价(学生对所学知识和学习过程进行反思)。邸老师通过对课例的分析,让我对深度学习的特点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
TOP
29#

2.27青研社培训心得
2月27日在廷佐小学展开了青研社每月一次的培训,聆听了三节别具分格的课,课后林老师就如何体现素养导向的教学对课堂进行了点评,每堂课都要培养学生的素养能力,如《地球的卫星-月球》要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汇报的能力;《电路中的开关》要着重电路控制的原理,弱化材料构成。在日常教学中,也要朝着素养导向的方向来设计教学。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