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四上科学教学记 [复制链接]

1#

四上科学教学记

四上科学起始课
一、    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1、师:同学们好,我姓林。从今天开始接替马老师的工作,任教你们的科学学科。老师将和你们共度三年时光,一起学习四、五、六年级的科学。

2、你们已经学习了一年的科学学科,请问:“你最喜欢科学课的什么?”(学生自由回答,了解学生表达情况和举手积极的状态,学生提到做实验、养殖、种植等。)

3、老师问的第二个问题:“一年的科学学习,两本书都已经丢了,你脑子里留下最深刻的是什么?”(了解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参与科学学习的程度。学生讲到养蚕、种凤仙花、做指南针等)

4、师概括:你们发现没有,科学学习,最让你难忘的就是动手实践过的事,只有亲身经历的事才是难忘的。你们都喜欢科学课的“做实验”。动手做就是科学实验吗?是的,科学实验跟一般的动手不同。师以“瓶子里的水少了很多?”让学生提出几种设想,针对“水可能蒸发掉”设计科学探究。回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猜测——设计实验(准备材料)——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得出结论。”强调科学尊重事实,尊重数据,在实验过程注意控制变量等渗透教育。

5、“你知道为什么要学科学这门学科吗?”学生讨论,知道是为了应用,让生活更美好。师故意提到“诺贝尔奖”,说明到如今为什么没有本土的中国人获得过这个奖项,中国历来培养的人都是重复前人知识的死记硬背的机器,没有自己的独创性。说到“爱迪生”的伟大,说明2004年开设这门学科的意义,希望培养一批敢于质疑,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的新一代。诺贝尔奖将寄托在你们身上。举例带橡皮铅笔的发明,过滤茶杯的发明,手机的不断变化等,让学生明白创造发明“不是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二、    复习已知,浏览新内容

师:通过刚才的谈话,老师觉得你们三年级学得不错,具有一定的科学素养,我们还要继续努力。其实小学科学就三块内容,“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到小学毕业,你们就能对这三方面的知识有个系统的认识。复习三年级学习了各个内容中的哪些知识?看看,我们这个学期又将学到哪些知识?学生翻书浏览目录,再浏览全书,看看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是什么?

学生自由看书后交流。

三、    小组分工,规范要求。

1、师:科学学习,有一定的规范,我们先一个统一。老师按四人小组,给全班分组,并确定每组的1、2、3、4号同学,按号次每月轮流承担组长、材料员、记录员、实验员的职责。每人有一本记录本。

2、作业规范,作业本要求字迹清楚工整,课内完成,及时上交。

3、老师的评价方式采用“星制”,综合课堂表现,作业表现给予星星颗数。每月根据星星颗数评选“科学之星”。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1-30 19:44:40编辑过]

分享 转发
TOP
2#

今天,正儿八经上实验课《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我又开始钻在实验室忙乎了。洗了十几次的沙子,搅拌后不见一点杂质。食盐、面粉去食堂要了一些。

为每一个小组准备了面粉、沙子、食盐、三个杯子、三根搅拌棒、毛巾。自己准备了一桶水,几个空桶子,三个铁架台、漏斗、烧杯、滤纸。桌上一摆,感觉开杂货店似的。不过,忙碌一个上午,挺有成就感的,我要让学生感觉到动手研究的快乐。

上课了,带学生进实验室,看到这一桌的东西,学生已经兴奋了。看他们坐得多端正。此时无声胜有声哦!

教学时,先让学生说说对溶解的理解。如融化了、没有了、合为一体、等等(这是学生的前概念,有正确的,有错误的,模模糊糊,需要通过实验进行纠正和澄清,给予他们正确的概念)。再让学生观察搅拌前物质的样子,搅拌时的物质的变化,及搅拌后放置一段时间的变化。一边实验一边记录,重在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的能力。

在学生搅拌食盐和沙子后,进行比较描述,学生认为食盐溶解了,沙子没有溶解,理由是食盐在水里看不见了,沙子还能看见。这时师引出面粉,让学生搅拌后讨论面粉溶解在水里了吗?学生有争持,有说溶解的,有说没溶解的,得有一个评判标准。师引出过滤装置,介绍实验器具和实验方法,将三种物质的溶液进行过滤,看看滤纸上有什么(因为时间关系,这个实验老师演示,三个过滤实验同时进行,在过滤的同时,师生总结“溶解”的特征)。学生发现沙子和面粉留在滤纸上,食盐没有。烧杯里的液体都是清澈的。再看放置一段时间后的三杯溶液,沙子和面粉有沉淀,食盐没有。到此为止,学生对溶解有了新的认识:物质在水里化成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地分布在水里,且不能用沉降或过滤的方法分离出来。对于物质是否溶解在水里有了判断的标准。而后完成作业巩固,一节课就这样OK了,四十分钟,一分不差。学生带着愉快和满足回去。(这是上午第一个班的上课过程。)


下午三节课连在一起,换实验材料成为难点。这也是所有小学科学老师的苦恼,中学配有实验老师,而我们都得自己干,从准备材料到收拾整理得花费大量时间。

上一个班后倒掉三杯溶液重新整理是没时间的,如果不让学生做实验心又不甘。后来想到一个折中的办法,因为沙子和面粉不会溶解,把沙子和面粉的溶液留着给下一个班,把面粉和沙子样品装在发芽盒里让学生观察用,观察好了换溶液进行搅拌。这样五个班都能轮流用,又节省材料。食盐溶解在水里了,每个班上了都倒掉,擦干净杯子,再放一些食盐,学生加水搅拌又能清晰可见了。我为自己的这个点子感到高兴,当然也向学生说明,他们也都接受。

六个班上下来,感觉挺满意的,通过一个月的磨合,师生上课基本达到融洽。很想念毕业的四个班学生,四年时间建立的默契和感情,上课轻松愉快,一个动作他们都能心领神会。我希望这一届学生也能如此。一个多月的接触,我是被他们所接受了,喜欢之情亦能感受到。“老师,今天上什么?”他们总是很期待的,我还是给他们一个神秘的笑容。科学课能给他们带来快乐正是我的目标。我知道“亲其师,信其道”的道理,亲近学生,爱护学生,欣赏学生都可以带来非常好的效果。


关于小组分工和合作,关于实验规范,关于课堂学习习惯我是坚持养成。实验过程学生基本上能做到合作、有序,静下来快,学生汇报时能做到认真倾听,作业都能当堂完成。习惯的养成和坚持是我现在所要做的,看到孩子们的进步,不断形成的默契,心中喜悦无限。这一届学生跟我有缘,短短时间里就有这样愉快的感觉,以后的教学路上我们都会是幸福人。我因学生,学生因我。
2009-10-20 09:35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1-30 19:47:24编辑过]

TOP
3#

每天中午要辅导学生的科技比赛项目,备课、上课、改作,每天就这样忙碌着。教学反思写在教案上了,因为要应付检查,也就没心思再敲打成文字了。很怀念去年的时光能悠闲地记下每一课教学记,而今只能将一个单元笼统作些回顾,学生瞬间的精彩也淡忘了。只是希望留住自己的生命足迹。

四上科学《溶解》单元教学记:溶解单元以前是属于初中的化学内容,里面用到很多实验室的器具,有很多个动手操作的实验,这个单元我们都在实验室上,而我也忙着为学生准备各种材料,一个月就在不知不觉中过了。复习回顾的时候,才知道这一单元留下了很多美好的记忆。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学生通过对比试验,将食盐、面粉、沙子放入盛相同量的水的烧杯中搅拌,通过搅拌前、搅拌中、搅拌后放置一段时间的观察比较,并通过三杯溶液的过滤结果的观察,得出了溶解的特征:均匀分布,不会用沉降或过滤的方法分离出来。那节课我就像个卖杂耍的人,实验材料摆满讲台周围,因为材料准备充分,过程安排合理,学生有序实验,四十分钟达成教学目标。师生感觉愉快又满足。有了第一课打下的良好基调,接下来的课我们是再接再厉,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获得知识,体验感受。

《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高锰酸钾这种紫色小颗粒成为这节课的主角,把它投入水中展现的绚丽和婀娜多姿让学生格外兴奋。搅拌时高锰酸钾的表现,搅拌后溶液的样子,让学生直观感受到物质进入水中溶解的过程。从高锰酸钾的表现,学生可以推测食盐、白糖等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同时对溶解的概念有了更深的了解。这一课与语文的作文结合在一起,学生通过认真仔细的观察和描述,写出很不错的文章,因为没时间,没能展现出来。

《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固体物质有的溶于水,有的不能溶于水。液体和气体也会溶于水吗?我们又展开研究。观察洗发水、胶水、洗洁精、酒精、食用油进入水中的状态,搅拌后的状态,放置一段时间后的状态。食用油浮在水上滴入洗洁精会怎样?通过一阵忙碌,得出有些液体溶于水,有些液体不溶于水可以溶于其他液体中。最有意思的是,酒精进入水没到底部就快速扩散开,就几秒时间,复归平静。而胶水洗发水先是沉在水底,搅拌时一丝丝扩散开直到均匀分布。如果不是亲自动手,学生根本无法想象,老师的描述是苍白的。如果每个学生实验没有条件,建议老师演示实验,让每个学生都能亲眼看到。气体的溶解就是我拿注射器灌了可乐给学生看的,拉与推注射器看到的不同现象,让学生明白,水里能溶解少量的气体,水中的鱼、水草就是靠溶解在水里的氧气生存的。同样,有些气体也是难溶于水的。如氮气、氢气。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我们选择20毫升水溶解多少克食盐和小苏打。这一课重点让学生口头设计实验计划,注意对比实验的变量控制,什么要相同的,什么要不同的(研究的问题这一条件不同,其他条件尽量相同。)如果按书本的50毫升水来实验,时间是不够的,搅拌需要很长时间,因为等一份溶解了再倒入第二份。

《溶解的快与慢》:对于溶解的快慢,学生是有生活经验,猜测后基本上属于验证式实验。采用对比实验:搅拌与不搅拌、热水和冷水的结果比较。还有让水果糖怎么在嘴里溶解快的实验,让学生明白搅拌、加热、切碎可以加快溶解。在好吃、好玩中培养严谨、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20毫升水溶解多少食盐的实验就做了一节课,100毫升水溶解多少克食盐一节课根本不够,我把重点放在实验计划的制定上,让学生回忆20毫升水溶解多少克食盐的实验,从问题的提出,材料的准备,实验的步骤,实验的结论作一个完整的书写。学生能从20毫升水约溶解7~8克食盐推算出100毫升水溶解36克左右食盐,实验过程就让学生回家去做。我也知道学生回家是很难完成的,说总是这样说。我觉得学生如果能自己设计实验,也就能进行简单的科学研究了。

《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这一课学生认识了酒精灯、蒸发皿、石棉网、三角架,还知道酒精灯的用法。分离食盐除了加热,还可以放阳光下暴晒,自然蒸发等,学生有经验,我们只是进行验证而已。学生溶解实验后的食盐溶液放在实验室一、两个星期,结晶附在插在溶液中的小棒上,让学生在放大镜下观察,可以说让他们大开眼界。玻璃片上的盐结晶是放在阳光下晒出来的,学生一起参与,过程是愉快的,也是欣喜的。加热实验是一起完成的,学生看着盐水慢慢蒸发,显出食盐颗粒,很是兴奋。



这个单元就这样结束了,很喜欢学生在实验室的表现,相信他们的动手能力,实验习惯,科学素养都是有所提高的。可惜实验室只有两个,得转交使用权了。我觉得学校条件不够,科学课不可能都到实验室上,起码每个学生每个学期都应该感受实验室学习的滋味。所以这个学期我把实验室按年级分配好,希望每个科学老师都准备几节像样的实验课让学生感受科学探究的魅力。



不懂《科学》学科老师一定以为科学就是让学生玩玩的,其实非也。“玩中学”是手段,我们也肩负能力、知识、情感三方面目标的达成。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培养严谨的实验习惯,在实验过程中获得多种体验,培养和激发探究的兴趣。“科学”教学任重而道远!
2009-11-20 15:40
TOP
4#

声音看不到,摸不着,可是它充斥在我们生活的角角落落。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又是怎样传播的?声音为什么有高低强弱,它们是怎样变化的?声音能控制吗?……一个个问题困惑着我们,一个月的关于声音的研究拉开了帷幕。

都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科学课的材料就如这“米”,没“米”如何达成教学目标?

为上这个单元,我已经准备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了。

第一课中的音叉就难住我了,学校里没有音叉,去琴行购买,老的音叉早被新式的音叉代替,多方设法还是没有如愿。还好上周参加区教研活动,兄弟学校的老师上《听听声音》,课上准备的音叉被我借用。我想,不能让每个小组都有音叉体验,起码让学生见识音叉的真面目,听听音叉发出的声音,感受音高与音量的变化吧。

我还去幼儿园借了三角铁、锣、镲、鼓等乐器,以前吹的口琴也翻出来了。我还准备米、小纸片,希望借助这些媒介让学生感受和体会振动与发声的关系。

研究音高和音量,每个组得准备钢尺、皮筋、粗细不同的铁钉等。

声音的传播得为学生准备制作土电话的线和杯子。

下水实验是最有趣的,要求学生完成的每一个实验我都要亲自试过,实验室里时常传出叮咚咚的声音。在一样的瓶里装不同量的水,敲击杯子奏乐自得其乐。翻出《自然》学科中的声音实验器具,小喇叭发声膜上的小球振动明显,那可是空气振动发的声音,这个装置可以让学生看得分明。



备课应该包括备材料。一套好的材料可以促成一节好课。一套好的材料是让学生亲身探究,获取体验和感受的有力保障。材料准备,你得费老师多少心?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1-30 19:51:26编辑过]

TOP
5#

下午三节课连在一起,换实验材料成为难点。这也是所有小学科学老师的苦恼,中学配有实验老师,而我们都得自己干,从准备材料到收拾整理得花费大量时间。

这是一个挺难操作的问题!
我都是找早上第三节课,下午第一节上实验课,第二单元和第四单元一起混合上,不然到实验室带来带去,时间肯定是来不及的,整理的时间都没有,特别是溶解第一节课,一般都需要消耗55分钟左右,把所有实验都做完。

楼主的反思写出了许多做科学老师的无奈,不过作为科学老师,看到孩子摆弄这些实验器材,认真观察,有所发现时,我们心里还是抑制不住喜悦啊。
我的BLOG:
http://hi.baidu.com/caomaoyaya
http://blog.kxsy.net/user2/12762/index.html
TOP
6#

谢谢版主的关注!

承蒙“二剪梅”的引荐,咱也成为这个大家庭的一员。

到这里可以与大家分享当科学老师的酸甜苦辣,只有当过科学老师,才知道期间的苦与乐!

今晚将本学期关于教学方面的文章转发在此,算自我介绍吧!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1-30 20:29:53编辑过]

TOP
7#

                                                             《补充营养》


上周五参加区教研活动得知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后,教材也发生改变,我们又得适应新的教材。下午,从省教研员喻老师的讲座中获得新的解读,一些观点转摘于此,便于对照、反思和学习。



课标给我们留下哪些深刻的思想?

(1)通过科学教育使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乐于探究,热爱科学。

(2)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3)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4)承担科学启蒙任务的这门课程,将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

(5)以探究为核心,进行探究式教学。

(6)“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7)不要把上下课铃声当做教学的起点和终点。

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1)科学是讲求实证的——可证实的、可证伪的、可重复、可检验

(2)科学是符合逻辑的——可推理的

(3)科学是有局限性的——可发展的



科学本质中最重要的一条:实证与逻辑是紧密联系的

●证据是事实,提供客观事实非常重要;

●要运用好证据,必须要有严密的逻辑思维。

●要得出正确的结论,必须用逻辑把证据组合起来,才能形成。



小学科学课如何体现科学本质的特点?

小学科学课在以下三个方面加强培养:

(1)实证意识:讲求证据、实事求是

(2)逻辑思维:符合逻辑的思考

(3)质疑精神:能够提出独特的观点

在科学课中,这三者是密不可分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最终将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

科学探究

●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活动。

●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

●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

学习者围绕科学性问题展开科学探究活动。

学习者获取可以帮助他们解释和评价科学性问题的证据。

学习者要根据事实证据形成解释,对科学性问题作出回答。

学习者通过比较其他可能的解释,来评价他们自己的解释。

学习者要交流和论证他们所提出的解释。

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制定计划→观察实验→整理信息→思考结论→表达交流(科学探究实际上没有一定的程式,有些过程可以省略)



科学探究教学的5个要素

科学探究活动过程中萃取几个典型要素:(1)问题的提出与聚焦。(2)制定研究计划。(3)收集与获得证据。(4)整理信息、分析数据、得出结论。(5)交流与表达。这5个要素的顺序不是固定不变的。

探究教学的材料

教材包括材料。一套好的材料可以促成一节好课。一套好的材料是对教材的有益补充。某种程度上可以这样说,材料是教材中最重要部分。



探究教学的时间分配

教师与学生的占用时间分配

理想的分配方式:教师一半,学生一半

教师占少数,学生占多数

2009-11-23 18:25  

TOP
8#

楼主的见面礼可真是丰厚呀,一上来就洋洋洒洒地奉献了这么多篇教学心得及教后反思。能够从论坛或博客中与大家分享这样的教学经验,犹如在听大家作课后交流和互动式探讨,真的收获颇丰。再次感谢浙江小学科学网、感谢大家辛苦地把这些经验用键盘敲出来与大家共享,也感谢楼主今天这丰富的见面礼
秀山小学红领巾气象站地址:  http://dsxsxx.com/qx/    欢迎你多关心气象信息
TOP
9#

                                                             《听听声音》教学记

这节课我为学生准备了一组铁钉,自己准备大小音叉。本单元关于声音的“高低”、“强弱”区分是一个难点。如果在第一节课给予区分对下面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同学们,从今天开始我们进行《声音》单元的学习。声音看不见摸不着,我们将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来研究。对于“声音”你知道哪些知识?对于“声音”你有哪些问题需要解决?
对于这两个问题,学生回答踊跃。因为看过教材,因为读过百科知识,对于声音知识有的学生知道得挺多的。对于问题,单元提示中提到的问题学生也提到了。学生齐读单元提示。
二、倾听周围的声音
1、师:声音无处不在,我们来听听周围的声音。(教室里静得可以听见心跳声。喜欢这样的氛围。)把你听到的记在作业本第一题,写上什么物体发出怎样的声音。(学生一边记,一边侧耳倾听。喜欢看学生认真的样子。)我们以前还听过哪些声音,也可以记下来。一边记一边给声音分分类。要求记五个以上,当然是越多越好。
2、请最先记完五个的同学发言交流。(记得快的学生起引领作用,间接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又给了他们表现的机会,让他们学得更积极些。)
根据讨论,把记述的声音分为两类:自然界发出的声音和人为发出的声音。
3、你们听到的声音都一样吗?声音有什么不同?(学生提到声音又高低强弱之分。)
三、听听音叉发出的声音
1、师:你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音叉)我这音叉可向别的学校借来的,如果没让你们亲眼看到,你们一定会遗憾的。你知道音叉是干吗用的?一起读书本45页关于音叉的介绍。学生齐读。
2、教师边介绍音叉边展示:音叉是一种发声的仪器,它由一个带柄的U形金属叉,一个起放大音量的木盒和一个橡胶锤组成。音叉上有数字,一个是265,一个是440,表示音叉被敲击后每秒钟振动的次数。音叉上的字母代表音调。
3、比较音叉发出的声音。
A、师敲击大小两个音叉,让学生区分是音的高低不同,还是强弱不同。
(学生对于音高、音量是稀里糊涂的,基本属于乱猜测。我只笑不给出答案。)
B、师用不同的力敲击同一个音叉,学生反复听。这又是属于什么不同?是音高还是音量?(学生听得很专注,听得出音的不同。)
C、师再用相同的力敲不同的音叉以及用不同的力敲同一个音叉,让学生在反复聆听中区分音的不同。讨论得出:在同一个音叉中不同的力听到的音的强弱不同,力大敲击出来的声音就强;不同的音叉用相同的力敲击发出的音是音高不同,小音叉音高高。
(音高、音量的差别不是老师能灌输的,如果没有受过专业的培训,我知道很多人不会区分音高和音量。我也曾是其中的一个。记得三年前上过声音单元公开课,当时试教的时候,老师就说我解释错误,把音高说成音量。这个学期,我是请教了很多内行的老师,看了不少资料,自己是弄懂了。如何让学生也能明白不混淆却是个难点。这个环节我就是让学生在不断地辨别和比较中逐渐统一看法的。)
四、听听铁钉的声音
1、师演示敲击大小不同的四枚铁钉,学生倾听,再用不同的力敲击同一根铁钉。学生能区分小铁钉音高更高。同一枚铁钉用的力不同,音量也不同。(这是对刚学习的知识作一个延伸,便于巩固。)
2、每个小组三枚铁钉,让每一个学生敲击铁钉,感受音高与音量的不同。
(教师演示的好处可以集中力量突破难点,学生分散练习验证是对知识的巩固,加深感受。只有亲身经历过的才会难以忘记。学生在那叮叮咚咚敲击,很是兴奋。我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体验。)
五、交流心得,完成作业本作业。
(作业完成,或穿插在活动中,或用心实验后集中完成,根据教学时间灵活安排。我的原则,作业当堂完成,并当堂校对,对于错误学生能当场改正。因为科学虽是主科还没有引起学生、家长的足够重视,如果课外完成作业一加重学生负担,二作业质量差不便老师批改。如果课外完成批改,学生订正的时间也没有,如果老师要订正又加重老师和学生的负担。)


四十分钟的时间其实只能上三十五分钟左右,所以在教学中,如果老师的演示能达到教学的目的,我是尽量采用教师演示,这样的好处是学生注意力集中,所获知识印象深刻。我觉得不是所有的活动都让学生动手的好,一是受时间的限制,二是受材料的限制,三是教师的精力也不允许。一般科学老师连续上三节课,材料的整理花费时间多。所以怎样合理高效用好材料为教学服务是每个科学老师值得研究的事,大家把经验分享可以少走很多弯路。
都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一课的教学已经渗透了下面几课的知识,对于学生学习这个单元奠定了基础。
六个班下来,对课的设计和学生的表现都是满意的。在铃声响过一、两分钟内学生留下作业本走人,并不耽搁其他老师的课。而批改作业是对学生学习态度的最好检查,对于那些不够认真的学生作记录,在下节课前几分钟给予订正,批评教育。学生分心少,课堂纪律保证,学习任务才能完成。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2-2 17:26:12编辑过]

TOP
10#

很不错的教学记录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