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四上科学教学记 [复制链接]

11#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和《声音的变化》教学记



由于流感爆发,学校停课一个星期,落下的课只能靠有限的课堂挤压了。只好将两节课合起来上,六个班下来,感觉是满意的,学习任务勉强完成。

先上《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教学过程:
一、 提问引入
师:上一节课结束时老师让你们回去思考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根据上节课我们听到的各种声音,你认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学生认为摩擦、敲击、撞击、两个物体互相用力等。)
二、 使物体发出声音
(考虑到时间有限,由我出示物体让学生说使物体发声的方法,师根据学生所说进行演示,学生填写作业本第一题。为了弥补材料不足带来的遗憾,我尽量让每个学生都能亲眼看到物体发声的样子。)
1、锣。师到各组敲击锣,让学生观看锣面,用手轻触锣面,说说感受。一半学生感受过后进行总结,在黑板上板书,等学生填写作业本时,再到另一半学生身边,让他们验证同学的感受
。(这样安排既节约时间,又让每一个学生有所体验,这比学生分组实验效率最高。学生习惯我这样的上课方式,一个小组在验证,其他组安静等待,几分钟回转讲台就能继续下一个环节了。)
2、鼓。我用的是手鼓,敲打后鼓旁边的铃铛就响起,为让学生明显感受鼓面的振动,我采用借助媒介的方法,在鼓面放上粉笔头,敲打鼓面粉笔头不断跳动,力大跳得高,力小跳得低,让学生真切感受鼓面的振动。
3、钢尺。学生想到敲击、拨动、摩擦等方法。师让学生上台演示。这是对积极举手的同学的奖励,也是调解课堂气氛,集中学生注意力的手段。
4、橡皮筋。给每个小组两根橡皮筋,学生动手发声。观察拨动或弹时橡皮筋的变化,来回动。用学生的话说看到很多根橡皮筋,出现幻影。
5、桌子。上课前在每个小组桌面放了半杯水。让实验员敲击桌面观看水面的变化,思考:为什么水面会动?这也是借助媒介,让学生通过水的晃动感受桌子发声时的振动。
6、水。用什么方法让被子里的水发出声音。学生想到晃、搅、滴、扔进东西,倒在地上等。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如下:
锣 敲击 发声时锣面轻微振动,摸上去麻麻的
鼓 敲打 鼓面上下振动
钢尺 拨动 上下振动
橡皮筋 拨动、弹 来回振动
桌子 敲击 桌面上水杯里的水晃动
水 搅动 水面出现波纹

7、通过实验,你能得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结论吗?(学生认为声音是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产生的。也有人认为声音是由于物体运动产生的。也有学生认为物体振动发出声音。我反问他怎样的运动是振动?我估计很多学生不会知道。)
8、师拉动橡皮筋,问学生,你听到声音了吗?(没有)橡皮筋在运动吗?橡皮筋受力了吗?
师再弯动钢尺,问学生,你听到声音了吗?(没有)钢尺运动了吗?钢尺受力了吗?师问,受力了、运动了就能发出声音吗?
(这时学生愣住了,事实胜于雄辩。凭他们的感觉声音是由物体受力和运动产生的。认知发生冲突。)
9、沉默片刻,师问,怎样的运动才会发出声音?看板书分析刚才发声物体的运动有什么特点
?(上下或来回作往返运动,这样的运动叫振动。学生阅读书本中关于振动的概念。)
现在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了吗?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学生填写在作业本上。(这算完成教学任务了吗?非也。还有一部分学生还是半信半疑,是勉强接受答案。)
三、 发声物体都在振动吗
1、 师敲击锣,让学生听,为什么余音缭绕?为什么手一碰声音就卡然而止?(锣在振动所以还能听到声音,手一碰锣停止振动就没声音了。
2、 拉橡皮筋弯钢尺为什么没声音?(它们是在运动但没有作来回往返运动。)
3、 学生在完成作业本作业时,教师搬着装有三分之二水的水槽到学生中,让他们观看音叉敲击后放到水面看到的现象。那一声声惊呼,足见学生的惊讶。水面被声波荡成好看的波纹。看着兴奋的学生我笑问:为什么会看到这种现象


(因为音叉在振动带动水面,有聪明的学生猜到是声波的作用。这其实是作业本选择题的第一题。当所有学生观看了实验现象,我回到讲台,学生也完成了作业本作业。大家是异口同声说着答案,高度统一正是说明他们获得正确的知识,当然也有不同的声音出现,错误的同学不会被人取笑,我会让他说明他这样选择或判断的理由。“我看错题目了”,赶紧订正。也有对答案没把握的,他不会大声说,仔细听着同学的正确答案赶紧进行修改。作业交上来,有过修改的地方我会重点看,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


我用25分钟上完第二课,接下来是马不停蹄上第四课《声音的变化》,在刚才演示钢尺、橡皮筋的变化的过程,我已经对音高和音量的变化作了伏笔,再说第一课对音高音量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有了上面的铺垫,这课学生学起来就轻松多了。
一、 师拨动钢尺,让学生听并观察钢尺发出的声音以及钢尺振动的变化。请问所听到的钢尺声音的不同时属于音高不同还是音量不同?我们把钢尺抖动的范围叫做振幅。(用力轻,钢尺振动的幅度小,声音弱;用力大,钢尺振动的幅度大,声音强。学生填写作业本第一题。)
二、 师移动钢尺3厘米、6厘米、9厘米、12厘米,用一样的力拨动,问学生听到的声音属于什么不同?(音高)你知道问什么吗?仔细观察不同距离的钢尺被拨动后抖动的速度的变化,我们把抖动的速度叫做振动的频率。(短的振动频率快,声音高;长的振动频率慢,声音低。)
三、 师出示悬挂大小不同铁钉的铁架台,敲击铁钉,现在能回答为什么小铁钉声音高吗?(这是第一课就接触过的实验材料,当时只让学生感受音高的不同,现在要解决为什么会有音高的变化。学生能用振动的频率进行解释。属于对新知的巩固。非常好,请阅读书本49页和51页关于音量、音高的描述。)
板书:音量 振动的幅度 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幅度越大声音越强
音高 振动的频率 频率越慢声音越低 频率越快 声音越高


四、 师出示四杯装有不同水量的一样的杯子,让学生猜测敲击杯子,1、2、3、4号杯的音高顺序是怎么排的,用高、较高、较低、低来描述。学生猜测,并说明理由。教师敲击杯子,让学生听三次,将听到的结果写在作业本第二题中。猜对的学生齐声欢呼,很喜欢看他们兴奋的样子。
五、 有了学生的正确认识,我是乘胜追击,让学生完成作业本29页最后一题看图填空题。按“高→低”或“低→高”填写。
1、八个盛有不同水的杯子,从少到满。(“高→低”)
2、八个长短不同的金属片,从长到短。(“低→高”)
3、八根粗细不同的琴弦,从粗到细。(“低→高”)为了让学生对粗细琴弦声音不同有个深刻了解,我用橡皮筋代替,让学生听粗细不同橡皮筋的声音,细的声音高。由此推测琴弦。
(到这个时候,下课的铃声已经响起。我和学生一起完成判断题,学生齐读,大声说出自己的答案,我给予肯定答复。学生完成作业把作业本交给组长,可以离开实验室。慢的学生稍微迟一些回去。)


教学反思:今天的课可以说效率很高,课堂中师生没有片刻空闲,我是围绕作业本,把本课的知识点落实下去。下课的时候,不忘告诉学生,由于时间关系不能让你们动手还是很遗憾的,希望你们回去后利用身边的物体验证今天老师所说的知识。看着满满一黑板的板书,心里很有成就感。学生走了,用一节课时间批改作业。放学的时间整理实验材料,整理实验室。等到吃饭的铃声响起,一天三节课的任务就完成了。晚上又得备课,明天早上准备下一课的实验材料。每天就这样充实地工作着。晚上当敲完这些文字已经11点半了。要休息了,也来不及修改。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2-17 16:13:35编辑过]

TOP
12#

曾说过:楼主的教学随笔将是论坛的宝贵财富!希望热情继续……

二剪梅园http://blog.kxsy.net/user1/6/index.html
TOP
13#

《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和《声音的传播》教学记
课前思考:有了2、3两课合并起来上的成功课例,这节课我也打算把4、5两课合起来上,因为尺子的音高探索我在前面几课都有渗透,改小组制定方案为全班一起制定方案,然后学生亲自尝试一下,感受音高变化与振幅的快慢的关系,并完成作业本作业就可以了。用15分钟左右完成。《声音的传播》以讲解与学生体验相结合,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为小组准备土话筒。
课始告诉学生这节课的安排,要求学生全力配合,完成两课的学习任务。
教学过程:
《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
一、 复习引入
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有哪些变化?(声音有高低强弱之分。)
师出示一把钢尺,“这节课我们来探索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如果不断改变,它振动时发出的音高会怎样变化呢?(师边说边在讲台上示范。)
二、 探究尺子音高变化
1、 设计实验方案。师:我们一起来制定一个简单的研究方案。尺子全长15厘米。(原来设计3厘米开始,每隔3厘米拨一次。但是学生在3厘米处拨动有难度,在第一个班上,有一个学生因为操作不当划破手。后统一5厘米处开始,每隔2厘米增加。音高以:高、较高、一般、较低、低来描述,振动的快慢以:快、较快、一般、较慢、慢来描述。先让学生预测。)
2、 学生将预测结果填入作业本。
3、 小组实验验证。填写作业本第一题。
4、 交流实验所得。
5、 制作音高变化柱状图。完成作业本第2题。集体校对。
三、 课外延伸。师:由于时间关系,这课内容上到这里,你们回去可以用相同的方法探索音量与物体振动大小的关系。

《声音的传播》
一、 谈话引入
师:你们还记得上节课老师把敲击发声的音叉放入水面看到的景象吗?(学生点头,有人用手势表示。亲眼看过的现象不会忘记,也容易引起学生共鸣。)我们来看54页这图。当时让你们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你觉得是什么原因产生的?(是音叉振动传递给了水面。)你知道声音是以怎样的形式传递的吗?
二、 振动物体与声波
1、让两名学生上台用土电话说话、听话。想想声音是怎样从“土电话”的一端到达另一端的。
2、学生阅读书本54页的介绍。
3、你能解释水面为什么这样一层层荡漾开去吗?(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物体振动发出的波就如图中看到的水波荡漾开来的一样。)
4、介绍声波。声波碰到障碍物一部分被障碍物吸收,一部分会反弹回来。(对于波,学生不好理解。我拿手机打比方,问学生为什么打开手机可以听到远方人的声音。手机是根据什么来传递声音的,学生知道是无线电波。声波跟电波相似,它可以穿透物体传播,声音遇到物体会使物体振动。)感受回声。比较打开窗听课和关窗听课的不同,关窗声音反射回来多,感觉响多了。
5、解决第一课时提出的问题。现在能回答为什么对着大山喊会有回声吗?(声波被反射回来。)能解释声音为什么会让雪山崩塌吗?(声波进入雪山裂缝产生振动导致雪山崩塌。)
三、 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
1、 师:刚才老师说的话是通过什么传到你的耳朵的?(有说以波的形式,有的说是通过空气。这其实是两个方面的问题,要帮助学生区分“声音的传播方式”和“声音的传播媒介”的不同。)声音的传播需要一定的媒介。比如通过写信,我把我的消息告诉你。信纸、邮递员就是传递消息的媒介。声波也需要传递的媒介。
2、 同桌合作,一个写字,一个把耳朵贴在桌面听,捂住上面的那只耳朵。交流感受。讨论:写字的声音通过什么传给耳朵的(桌面)?跟平时听到的写字声一样吗?那个更响。平时听到的是通过什么传递给耳朵的?(空气)空气真的能传递声音吗?听老师讲两个故事:(这两个故事其实就是作业本的两道选择题,如果不告知学生,他们没办法完成。穿插在这里他们的印象一定深刻。从学生后来完成的作业来看,这样安排是合理的。)
故事1、对于这个问题也有科学家表示怀疑,他做了一个实验。拿一只会走的钟,你们都知道钟走的时候“嗒嗒” 声比较响。科学家在钟的外面罩了一个玻璃罩,还能听到钟的“嗒嗒”声。科学家把玻璃罩密封起来,往外面抽空气。你知道会发生什么现象?(看学生听得这么专注,我故意买一个关。)空气慢慢抽出,里面的声音越来越轻,最后只看到闹钟在走,听不见声音了。这说明什么?(空气是传播声音的媒介。)
故事2、两名宇航员在月球上两对面说话,只看到对方嘴巴动,却听不到说话声。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月球上没有空气。)但是杨利伟在太空上说话我们不是听得见吗?(这是运用无线电波传递的。宇航员在太空交谈也是采用无线电波的。)
师小结:空气是传播声音的重要物质。
3、 请两名学生上台,“土电话”棉线上系一个铃铛,让两位学生把纸杯放在耳朵中,捂住另一只耳朵,师敲击中间的铃铛,再让他们听听拿掉纸杯听铃铛的声音。让他们说说感受。思考:铃铛的声音是通过什么传给他们的耳朵的?(棉线、空气。)
4、 学生自主探究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看到有同学上台,其他学生也跃跃欲试,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每个小组一个土电话,有铃铛的四个土电话大组传递感受。也可以利用身边的物质尝试。
四、 完成作业。



 


     课后反思:随着下课铃响起,该落实的知识点都落实了,学生的作业全部完成,他们愉快地离开实验室。六个班下来都是如此。这样,因流感落下的一个星期的课算补回来了。
我在反思,这样的课也不输于平常的课,因为节奏快,学生注意力集中,活动精而深刻,反而显得更有效率。平时的课多了一些松懈,学生在自主探究活动中时间充足,浪费时间的现象有。如果上课时学生都能保持旺盛的学习状态,每个环节紧凑不浪费时间,可以穿插好多课外知识,开阔学生的眼界。是的,应该以这次合并课为契机,对学生的课堂常规作严格要求,控制无为时间的浪费,让课堂更有味一些。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2-9 9:16:07编辑过]

TOP
14#

老师们,请把你们上课的感受,或者看了我上的课后的感受说出来。我们需要交流。我把教学记发在这里,就是希望能与更多的老师交流所得。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期待你们的参与!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2-9 9:20:24编辑过]

TOP
15#

有许多老师都在发教学反思,楼主能把两课合理的合在一起上,并且还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很佩服。


不过我觉得一般来说,两课合在一起,还是会损失一些东西,比如学生讨论和思考的空间被压缩,而教师在教授时直白的东西肯定多了,不知道是不死这样。

我的BLOG:
http://hi.baidu.com/caomaoyaya
http://blog.kxsy.net/user2/12762/index.html
TOP
16#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教学记


 


“鼓膜模型”有用吗?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也动手做“鼓膜模型”,挑选一个大气球当中剪掉,想把它包在一次性杯子口,发现气球皮不够大,一次性杯子太软没法操作。后来找来两个易拉罐,把小气球剪掉口,套在铁罐子口,在同事的帮忙下做成功了两个。在鼓膜上撒一些小纸片,对着鼓膜敲击易拉罐,小纸片真的在跳舞了。我的实验吸引了同事,他们也来参与了。


实验室终于给三年级了,今天开始课得在教室里上。我要用好多媒体帮助教学,学生体验实验也不能少,我决定采用小组同学轮流制。耳的结构用图片与实物结合介绍。


教学过程:


(当我抱着个大耳朵进教室,学生是一片惊呼。我故作神秘把大耳朵用毛巾遮住,吊吊他们的胃口。学生齐刷刷坐好了。)


一、     复习引入


师:先来考考你们:“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是怎样传播的?”(学生齐声回答,声音响亮,既达到复习的效果,又让他们感受成功的喜悦。)


师:你们知道人体中有一个发声的器官是什么?(声带)


能回答这些问题吗:为什么人长大后声音会变了?为什么女人的声音比男人的高?为什么老师的声音是沙哑的?(我连珠炮地问了几个问题,学生愣在那里。)这些问题不难回答,请看书本61页资料库中《我们的发声器官》的介绍。阅读也是学习的一种方式。开始吧。(学生静静地看起文章来。我这样设计是这样考虑的,学生在实验室上课几个月,以为动手操作室科学课的学习方式,其实学习的方式多种多样。有了问题的阅读是有指向性的,学生获得的知识也是有重点的。声带的构造和变化正是这个单元探究声音高低的一个实际例子,学生所获的知识在声带中可以得到验证。因为在教室里上课,少了实验的时间可以穿插课外知识丰富他们的知识。发声器官和接收声音的器官同样需要学生去认识和爱护。)


学生看完的就举手,从学生神态可以看出,他们找到我刚才提的问题的答案。让学生交流所得:高声时声带间隙狭窄,低语时声带间隙较宽。成年女性声带约11毫米长,成年男性声带约15毫米长。(印证了物体长短大小与音高的关系。)声音沙哑是因为喉部发炎,声带肿大,振动受影响的原因。声音沙哑的人最好小声说话,或少说话。(这里我对学生进行爱护嗓子教育,告诉学生老师声音沙哑需要安静的课堂,说话小声可以保护嗓子。从学生安静的表现来说,他们懂得爱护老师,这让我特别欣慰。)


二、     耳的结构和功能


师:认识了我们的发声器官,我们再来认识我们人体中接收声音的器官:耳。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板书课题。


2、学生看书本插图,耳的结构示意图。


板书:


       外耳:耳廓  耳道


      中耳:鼓膜  听小骨


       内耳:耳蜗  听觉神经


3、师出示耳朵模型,边指模型边介绍各部分的作用。再让学生阅读书本58页关于怎样听到声音的过程介绍。(这里的知识以教师讲解为主。)


4、学生阅读书本完成作业本第二题连线题的时候,师拿着模型到学生中间,8个同学围在一起,让学生指着模型说声音接收的过程,并近距离认识各部分,学生的兴致很高,说说摸摸,很满足。等我转完一圈回到讲台,学生都已经坐好。(对于学生的配合,我是很满足的,在一大组在观看时,其他组学生部起哄,不发声,在静静看书,因为他们的配合,课总是有序地进行,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能够参与进来。对于学生这样的表现是我的不断表扬和感谢下达成的默契,半年多时间的培养是有成效的。)


师:刚才你们了解了耳朵的构造和人体接收声音的途径,我指着大大的耳廓问:“你不觉得奇怪吗?耳朵为什么会长成这个样,为什么不是方形、圆形的?能否用学过的知识解释。(有学生看到耳廓的流线型,耳廓指向耳道,猜测把声波反射到耳道中。)如果远方有人叫你,你听不见,把手放到耳朵旁是否更清楚一点。学生有人附和,说明有过这样的经验。


你见过动物竖起耳朵听的样子吗?为什么会竖起耳朵?这样可以听得更清楚。


三、     观察比较“鼓膜”的振动


1、师:刚才,我们知道了声音传入耳朵会让鼓膜振动。耳朵鼓膜接收到声音真的会振动吗?没有亲眼看到,你们一定不信。(有学生点头。开学至今,我是特别强调“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的实证意识。科学具有可验证性。我希望学生从小培养科学精神。)你们能不能想个方法来验证呢?(看过书本的学生提到“鼓膜模型”。)


2、师出示做好的“鼓膜模型”,模拟实验室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我们用气球皮模拟鼓膜,对着鼓膜发声,看鼓膜是否是振动。师演示,学生说看不出。师:气球皮是否在振动,我们肉眼无法判断,还记得老师是怎样让你们看到鼓面的上下振动的。学生兴奋地说,是借助粉笔头看到鼓面的振动。对,借助媒介也是科学研究经常用到的方法。你们在三年级的时候研究空气是否占据空间,就是用纸放在杯子底倒扣在水中,纸没有湿说明空气占据空间的。我们就借助小纸片来研究。


3、学生看作业本第一题。学生猜测,距离相同,音强不同鼓膜振动会怎样。音强相同,距离有远近,鼓膜振动会怎样?


4、分大组上台验证猜测结果,一人敲击,其他学生观看。让他们异口同声阅读一句话,声音让鼓膜上的纸片舞蹈,学生看了很是兴奋。(一部分学生上台观察,一本分学生布置复习任务,这样能最大限度利用好时间,让每个学生能亲身感受到。如果在实验室,每组学生一个鼓膜模型,他们通过动手敲击声音感受鼓膜的振动,是比较自由和放松的。现在在教室,需要安静,这样安排学生能看到现象,少了体验的刺激性。)


5、交流观察的结果和本节课的收获。


四、完成作业本作业并校对。


 


反思:这节课我没按教材的安排去上,按自己的设想穿插了很多课外的知识,学生在本课获得的知识和感悟应该不少。我本着教书、育人的宗旨,对学生的行为习惯,思想教育都不放松。课堂中尊重每一个学生,照顾每一个学生不被冷落。在课结束,对于作业完成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单独帮助。对于这样的课堂我是比较满意的。

TOP
17#

 

《保护我们的听力》教学记


这一课有一个控制声音的实验,我为每组学生准备一个发声罐,里面装弹珠(书本里要求装豆子,豆子实验室没有,就用弹珠代替),这节课准备为学生补充分贝、赫兹、次声波、超声波、共鸣等知识,还介绍不同乐器振动发声的部位。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引入


师:上节课我们了解了人体发声和接受声音的器官,它们是什么?耳朵的结构包括哪些?(外耳、中耳、内耳,外耳包括耳廓和耳道,中耳包括鼓膜和听小骨,内耳包括耳蜗和听觉神经。)谁来介绍耳朵接收声音的过程?


二、    介绍分贝和赫兹


师:听过“分贝”“赫兹”这两个单位吗?是用来描述什么的?(师介绍:音量的大小用分贝来描述,通常我们的谈话强级为6070分贝。最轻声就是0分贝。 “赫兹”是描述声音振动的频率的。我们耳朵能感受到的声波是2020000赫兹,低于20赫兹叫次声波,高于20000赫兹称为超声波,次声波和超声波都不能被耳朵所感受。次声波在我们身边也是存在的,你们有过晕车或晕船的经历吗,其实就是发动机发出的次声波对人体的影响。超声波波长短穿透力大,定向性强,用途很广泛的。医院里的B超,就是用超声波的。比如渔船出海捕鱼,就是利用超声波寻找鱼群进行捕捞。海底勘测也是利用超声波声音的反射来测量海水的深度的。声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用途广泛,你现在知道为什么我们要花一个月时间来研究声音了吧,有兴趣的同学可以上网搜索,继续研究声音。)


 


三、    远离噪音


1、“鼓膜模型”还记得吗?如果对着鼓膜发的声音越强,鼓膜振动怎样?(越明显)如果很强很尖的声音对着鼓膜,鼓膜会怎样?(会受损)有一位在战场上的战士,一发炮弹在他不远处爆炸,他的身体没受到弹片伤害,可是他的耳朵却听不见了,你知道为什么?(声音太响,鼓膜被振破了。)鼓膜很薄,它需要我们的保护。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声音的最后一课《保护我们的听力》。


2、           噪音与乐音


师:你有过谁在你耳边大叫的经历吗?当时耳朵或身体有什么感受?(学生畅所欲言。)


师:你听过让你觉得很不舒服的声音吗?是什么发出的?(学生例举汽车喇叭,锯木声、吵闹声、洗碗筷声、发动机声、蚊子叫声等等。学生例举了方方面面的噪音,可见都受过噪音之害。)


师:你们刚才所提到的使人心烦意乱的声音就是噪音,它与我们听到的悦耳动听的乐音有什么不同?(噪音发声没规则,没周期,乐音发声是有规律的。)


穿插问乐器是什么振动发声的:箫、笛子等靠空气柱振动称管乐器,小提琴、二胡等靠弦振动,称弦乐器,鼓、铃等利用打击振动,称打击乐器。飞机轰鸣声、子弹飞过“嗖”的声音是什么振动?(空气)【这里穿插的内容是对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知识的复习和拓展。】


师讲解:如果乐器不按一定的旋律弹奏也会成为噪音。长期处在噪音下,人的听力就会下降。这跟视力下降,声音变粗的道理一样。我拿皮筋和弹簧作比,刚开始是弹性很好,拉长也能恢复到原位。但是,如果长期压缩或拉长,或者超过范围,就回不到原来的位置。所以要保护听力、视力和喉咙。(我觉得知识的学习是相互联系的,能联系上的内容带上一句话,对学生也是有益的。)


3、讨论:长时间使用MP3MP4等便携式播放器,对耳朵有伤害吗?(长期听,听觉器官会产生疲劳,造成听力下降。告诉学生,在享受高科技产品的同时也要保护我们的听力。)放鞭炮时,我们会下意识地用手捂住耳朵,那是一种自我保护听力的行为。


4、师:是不是只有到年老的时候听力才下降的?听力下降怎么办?介绍助听器的功能:将声音通过电子扩音器扩大,让鼓膜振动更明显一些,便于大脑接收信号。


三、控制物体的发声


1、师:声音无处不在,我们能否控制物体发声呢?出示发声罐,想一想用什么方法使发声罐发出的声音变轻?


2、小组讨论,实验验证。


3、交流实验所得。


4、生活中人们是怎样减少噪声的?


学生举例无声手枪,隔音墙。


师介绍楼房房间里用两扇门隔开,目的就是隔音。


5、我们人体的声带发声也可以控制,根据不同场合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什么场合需要大声说话,什么场合需要轻声?你都做到了吗?(给学生讨论和发省的时间。)


四、完成作业本作业。


 


教学反思:这个单元的结束应该是学生对声音兴趣的开始,我在最后一课穿插了那么多课外知识,为的是激发和保持学生课外探究的兴趣,希望学生能关注声学的有关知识。学生对我课外知识的介绍还是很有兴趣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2-17 16:05:47编辑过]

TOP
18#

 


《身体的结构》教学记


课前想法:看到《我们的身体》单元,我是感慨万千,这一姗姗来迟的教育坑了多少中国人。我上的第一轮教材中没有这一块内容,编写组在第二轮教材将其编入其中,是学生之福,是中国之幸。


东方教育最大的缺陷是对人体教育的回避,几千年如此。因为对人体的缺乏了解,使人体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让人不敢谈人体,说起人体感觉是羞耻的,更不用说深入研究了,致使中国人到年老百病缠身,痛苦不堪。西方教育从幼儿开始就认识自己的身体,他们知道爱护自己,懂得生活。说实在,人获得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很好地生活吗,没有强健的身体,提高生活质量不是无源之水吗?我的近视,我的喉炎,我身上的好多病原来都是自己不知道爱护所致。如果在小学的时候,老师告诉我怎样去爱护,哪些病痛完全可以避免的呀。如果不是教科学,我可能一直这样糊涂下去。如今,我知道劳逸结合,知道体育锻炼,知道荤素结合,知道八分饱即可,不是吃饱喝足就是好的,我会考虑胃的感受,我会尊重我的眼睛,我不会强迫我的身体的任何部位做超过它限度的工作,再也不会肆意地挥霍它们的生命了。珍惜我们的身体,就是珍惜我们的生命,我们完全可以凭自己的能力增加生命的长度和宽度。然而,中国人多少人懂得爱护人体,爱护自己,他们觉得大鱼大肉,杯盏来回是好生活,他们觉得通宵达旦娱乐是幸福的,他们哪里知道他们在挥霍自己的生命,在糟蹋自己的身体。这难道不是中国教育的责任吗?没有人告诉他们怎样善待自己的身体呀。多少英才中年早逝,我们在惋惜的时候,想过深层的原因吗?我得替中国人谢谢科学编写组的老师们,他们做了一件功在千秋,利在当代的好事。希望我们的下一代人通过人体的学习,懂得关爱自己的身体,拥有一个强健的体魄。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引入


1、师:声音单元我们认识了人体的两个器官,是什么?(声带和耳朵)。我们看过它们的解剖图,了解了它们的神奇。其实人体当中有更多的器官都是很神奇的。这个单元我们就来学习《我们的身体》。


2、谈我的感受。(我把上面的一些想法与学生交流,告诉他们学习本单元的重要性,去掉羞涩的心理,坦然接受、了解自己的身体。通过我自身的经历,让学生感受爱护身体的重要性,让他们敞开心扉认识身体,爱护自己。)


3、读单元提示。


二、观察我们的身体


1、师:还记得蚂蚁的身体结构吗?(分头胸腹。)凤仙花的身体结构呢?(分根、茎、叶、花、果实、种子。)人的身体结构呢?


2、画简单的人体结构。(本子上最先画好的学生到黑板上画。)学生画的人往往少了颈。让学生体味头和身躯连在一起活动的麻烦和不便。师生一起看图概括人体的结构:头、颈、躯干、四肢。


3、人是动物的一种,你知道属于哪一类吗?(学生说到高级动物,哺乳动物,猿人。这里让学生明白人类高级在哪里——文字语言的传承。也帮学生复习了动物的分类。简单了解人的进化过程。对于人怎么来的学生还是很好奇和不解的。不是这节课所能解决的。)


4、师:人体的外部结构我们一眼能看到,你能否用看、听、闻、摸感受我们身体内部的组成?让学生打开作业本,一边同桌观察,一边填写。(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观察,不得不佩服学生会动脑筋,我故意什么都不说,就是想看他们会不会观察。)


5、交流观察所得。


看:喉咙(张开嘴巴看)、血管(手上紫色的筋)


听:心跳(心脏)(用书卷起来听)


闻:口臭、气味(肺)


:骨头、肌肉、关节、脉搏


三、    身体是怎样工作


  1、         让学生读书本第一句:身体能够做很多工作,而且工作时总是有多个部位同时参与、共同完成。


师:人工作的时候,是多个部位同时参与、共同完成?能举例说明吗?让学生上台跳绳,观察身体的哪些部位参与了这个活动,填写在作业本的气泡图上。


2、         学生交流。发现参与到身体活动中的部位太多了。


3、         让学生选择一个活动,观察参与的部位填写在作业本上。


4、         如果按照人体工作的类型划分,我们还可以怎么看待人体组成呢?


四、    完成作业本作业。


五、    课外作业。下课后体会缺胳膊少腿,或大拇指不能动,或少一只眼睛,感受残疾人的滋味。(我还在教室批改作业,学生纷纷跑过来说自己当残疾人的感受。他们滑稽的样子,乐坏了我。)


 


 

TOP
19#

                                          教科版四上科学复习提要


 



《天气》单元


 


 


1、记录每天各种天气现象的表格,我们常叫做天气日历。


2、在天气日历中,我们可以使用一些天气符号来记录云量、降水量、气温、风速和风向等。


3、在坚持每天观察和记录的同时,还要注意收听、收看当地的天气预报,看看与我们的记录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4、测量气温时应选择阴凉、通风的地方。一天中气温最高在午后2时(14时),最低气温在清晨日出前后。


5、风向是指风来的方向。风向用风向标来测量,风向标的箭头指的是风吹来的方向。风向标指向东刮的就是东风。红旗飘去的方向与风向是相反的,红旗飘向东,刮的是西风。风向可以用八个方位来描述。


6、风的速度是以每秒行进多少米来计算的。风速仪是测量风速的仪器。科学家通常把风速记为13级(0-12级)。


7、降水的形式很多,常见的有雨、雪、冰雹等。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量多少的装置。24小时的降水量的等级分为小雨(小于10毫米)、中雨(10~25毫米)、大雨(25~50毫米)、暴雨(50~100毫米)、大暴雨(100-200毫米)、特大暴雨(大于200毫米)。雨量的单位是毫米不是毫升。


8、天空中漂浮的云实际上是由千千万万的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天空中的云可以看作地上的雾。我们使用晴天(云量占天空的四分之一)、多云(云量接近天空的四分之三)、阴天(云量接近天空的四分之四)来描述和记录云量。


9、科学家在对云进行描述时还通常把他们分成三类:积云、层云、卷云。


层云:靠近地面形成的扁平状云,通常是灰色。层云变厚将会出现毛毛雨、大雨或雪。


积云:高于层云,看上去像棉花堆一样的云。积云一般与晴好天气相联系,但也能发展成积雨云,并形成雷阵雨的天气。


卷云:纤细的羽毛状云。只有在温度非常低的高空才能形成,是由微小的冰晶组成的。


10、经过一个月的天气观察,在天气日历中我们已经记录了很多相关的天气信息,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总结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天气的某些特征,了解天气变化的一般规律。


 


《溶解》单元


1、过滤的方法:将滤纸对折两次,沿着一条边打开,放入漏斗中。让漏斗颈的底端紧贴烧杯内壁。过滤时要使液体沿着玻璃棒慢慢流入漏斗内,漏斗里液体的液面要低于滤纸的边缘。


2、溶解是指物质化成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也不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出来。能溶解的物质,我们实验验证过的有:食盐、高锰酸钾、小苏打、洗发液、胶水、酒精、醋、空气、白糖、肥皂、蜂蜜等。不能溶解的物质,我们验证过的有:面粉、沙子、食用油(菜油水除了能溶解固体和液体之外,还能少量溶解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水中的动物和植物就是靠溶解在水中的氧气进行呼吸的。


4、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食盐的溶解能力比小苏打强。20毫升的水可以溶解2克左右小苏打,可以溶解7克左右的食盐。100毫升水约溶解36克食盐。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物质。


5、实验证明:加热、搅拌、切碎可以加快物质溶解的速度。也就是说可溶性的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快慢与物体颗粒大小、水的温度、液体是否被搅动等因素有关。


6、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加热蒸发、自然蒸发(风干)、太阳晒等。


7、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和焰心三部分,外焰温度最高,内焰次之,焰点燃酒精灯时一定要用燃着的火柴,决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对火。


9、加热完毕需要熄火时,可用盖帽将其盖灭,盖灭后需要再重盖一次,以避免以后使用时灯帽打不开。绝对禁止用嘴吹灭火。


10、酒精是容易挥发和燃烧的液体,万一有洒出的酒精在灯外燃烧,不要惊慌,可用湿布或沙土扑灭。


11、加热后的蒸发皿、三角架、石棉网等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然是很烫的,注意安全。


13、盐能够溶解在水中,也能从水中分离出来。人们就是利用了盐的这个特点,把海水引进盐田,用太阳的热量使海水中的水分蒸发,最后析出盐。 


 

TOP
20#

         我也来问个好!咱们可是老朋友了,很高兴在这里能碰到您。您对于科学课的热诚,我真的太需要学习了。
学习学习再学习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