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上虞市网络研修班魏仲江作业帖 [复制链接]

1#

上虞市网络研修班魏仲江作业帖

点亮我的小灯泡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

激趣引入,

明确任务。

师:家里的电灯不亮了,你们会请谁来帮忙?

师:没错,家中的电器我们不能随便修理,以免发生触电的危险。不过在这节课里,大家就有机会当一回“小电工”了,有信心完成任务吗?

板书课题:点亮我的小灯泡

 

马上想到:请爸爸、请电工修理!

 

 

 

 

生:有信心!

 

 

一方面培养学生安全用电的意识,一方面激发学生参与电的研究活动的热情,产生要完成任务的强烈欲望。
                                

上虞市丰惠镇中心小学   魏仲江

 

教学目标:

1、经历用一根电线、一个电池,使一个小灯泡亮起来的活动过程。

2、学会对发光小灯泡的连接装置进行观察和用笔画出电流在灯泡内的流动路线。

3、学会画一个发光灯泡的连接装置图。

4、经历多种简单电路的连接过程,学会检查电路装置,避免短路现象的发生。

5、在个人和与同伴合作的过程中,初步培养科学素养,形成主动获取信息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观察小灯泡的连接装置,指出电在灯泡内的流动路线。

教学难点:会检查简单的电路装置,区分断路和短路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科学文件夹,1根电线、1个电池、1个小灯泡。

教师准备:1根电线、1个电池、1个小灯泡,灯泡结构图,实物投影仪。

 

设计思路:

电线、电池使小灯泡亮起来,这对当今的小学生已无多大的挑战性。而如何培养学生用科学的眼光去观察事物、用科学的态度去完成实践,这才是我们科学课堂的目标所在。围绕这一目标,这节课开展了以下五个环节:

1、激趣引入。从生活小事出发,请学生当“小电工”,激发起孩子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2、进行“使小灯泡发光”的活动。先引导学生认真地对电线、电池和小灯泡及其结构进行观察和认识,弄清了材料的特点后,再进行电路的连接。并由学生介绍连接成功的经验或不成功的原因和改进方法。

3、学生经历了亲身连接电路的过程后,再请他们把发光灯泡的连接装置画在科学文件夹上,通过个人思考、伙伴交流指出电的流动路线。

4、拓展应用。通过对四种不同连接方式的电路的判断,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对电路连接的理解,并通过实践和看书相结合,了解区分“短路”和“断路”,同时为科学文件夹积累素材。

5、  小结交流本课的学习情况,鼓励学生继续开展对电的研究的后续活动,强调一定要安全用电。

 

教学过程:



二、

让小灯泡发光

1、  观察材料。

师:要当小电工,材料可不能少,请分别对桌面上的材料进行观察,看谁观察得最仔细。

提问:

l  电线两端为什么要除去1厘米左右的塑料皮呢?

l  干电池是1.5V的,选择怎样的小灯泡会亮一点?

l  灯泡各部分的名称你能说说吗?(投影出示“灯泡结构图”)

仔细观察电线、干电池、小灯泡,同桌间互相说说各种材料的特点,然后在班上交流。

小组就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和解决:

l  电线除去塑料皮,才能连接到电路中去。

l  选用电压最低的灯泡,会比较亮且容易观察。

l  看书自学,指出灯泡各部分的名称,注意找出灯丝和两个连接点。

要培养学生先观察思考,再动手操作的习惯。在学生迫不及待要动手组装之前,首先要引导他们对材料及其结构进行观察和认识,仔细观察这些材料,将有助于学生对电路的理解。书上有的内容,如灯泡各部分的名称,教师应放手让学生阅读、汇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  尝试连接电路。

师:材料已经准备好了,请各位小电工把小灯泡点亮吧!

 

教师巡视指导,表扬做得好的学生,对暂时没有成功的学生要鼓励他们再试试。

每位学生动手尝试,利用材料让自己连接的小灯泡亮起来。

个别汇报:

l   我是怎样连接才使小灯泡发光的。

l   我的灯泡不能发亮,我分析的原因和改进的方法。

让每个学生都动手尝试用材料组装简单电路。小灯泡点亮后,学生会有成功的喜悦,就提供机会让他们介绍方法,表现自己;对暂时不能使灯泡发亮的学生,要鼓励他们,使他们形成不怕挫折、不断尝试的良好品质。

三、

画画猜猜,

指出电流路线。

3、  指出电的流动路线。

1)指导学生把发光灯泡的连接装置画出来,提醒学生用实物图表示,且要把灯泡结构图画得大一些。
                                

2)设疑:究竟电在小灯泡里是怎样流动的?先猜猜看,再通过认真观察小灯泡的连接装置找出答案来。

3)聆听各小组的汇报,对言之有理的小组给予鼓励和表扬。

小结:电流从小灯泡的一个连接点进入,经过灯丝再从另一个连接点流出,才能使灯泡发光。

1)把发光灯泡的连接装置用实物图的方式画在科学文件夹上。

2)猜猜电在小灯泡里是怎样流动的,然后仔细观察小灯泡的结构,在小组里指着灯泡说说电的流动路线,并试着用红笔在图上画出灯泡内电的流动路线。

3)每组派代表,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发光灯泡的连接装置图,并说说小组讨论后认为电在小灯泡里是怎样流动的,边说边画出电的流动路线。

学生将发光灯泡的连接装置用实物图的方式画出来,将有助于他们理解电路中电的流动路线。在交流电路图、猜想电流路线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产生一些问题或分歧,正好通过小组讨论发表各自见解,最后达成统一共识。


四、

判断思考,拓展应用。

师:各位同学已经能使小灯泡发亮了,真算得上是称职的小电工,不过,要当最优秀的小电工,还得解决以下这个问题。

1、  出示书本P54种电路连接图,请学生判断哪个灯泡会亮、哪个灯泡不会亮。

2、  指导学生把四种电路都连一连,验证自己想的对不对。针对学生操作过程中发现的现象,介绍:当电池的两端直接通过电线连接在一起时,就会发生短路。我们不要以这种方式去连接,否则会损坏电池

3、  引导学生阅读P5的小知识,提问:短路与断路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4、  师:以后同学们可能会遇到更多的电路连接情况,可继续记录在科学文件夹里。
                                

 

1、  观察四种不同的电路连接方法,思考、判断:哪一种的连接能使灯泡发光,哪一种连接不能使灯泡发光。

2、  参照教材中的图,分别把四种连接方式都连一连。发现:第3种连接方式会使电池和电线发热,有学生知道这是短路现象,马上断开电线。

3、  阅读有关“短路”的介绍,再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实际操作,小组交流短路与断路的异同点。

4、  把不能使灯泡发光的电路与能使灯泡发光的电路分类画在科学文件夹里,比较各种情况的特点,并把电路图作为资料保存好。

通过对书本的四种典型连接方式的判断,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电路的理解。先猜想,再用实际操作来验证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至于短路的现象,虽然书本上有介绍,不过先让学生从实践中尝试和体验后再看书,理解会更深刻。最后提醒学生把各种电路连接的图作为资料保存起来,对学生有关电的研究的后续活动很有帮助,同时有利于形成收集信息的科学素养。

 

五、

小结交流

谈话:今天大家当了一回小电工,收获大吗?

强调:这节课的实验是通过干电池来进行的,但对于家中的220V电器来说,我们就不能这样做了,因为会有触电的危险。

谈谈本课的收获及想法,交流想继续探讨的问题。同时明白到生活中不能随便用电来作实验,应该安全用电。

小结、回顾本课的知识,加强安全用电教育。

作业或其他

谈话:课堂上的活动非常有趣,课外仍可向家人、朋友或通过书本、网络了解电的相关知识,请一定要切记安全用电。

把今天课堂的收获与爸爸、妈妈分享,并向家人请教有关电路装置和短路、断路的知识。

保证所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令电的研究活动得以继续开展。

板书设计

点亮我的小灯泡

               材料:一根电线、一个小灯泡、一个电池

               任务:使小灯泡亮起来

               电路连接图:(学生的作品展示)

区分:   短路       断路

教学设计

自评

这节课的设计有三个特点:第一,学生在活动之前几乎没有静下心来仔细地观察过普通的电池、电线和小灯泡,因此设计上注意培养学生先认真观察实验材料、再进行实验的习惯,第二,使学生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教师只起参与、指导、点拨的作用,学生只有通过自己或与伙伴合作的尝试与体验(甚至是失败的体验),所得到知识才是最深刻、最有意义的。第三,培养学生收集每次科学活动资料的习惯,为学生研究科学的后续活动作好准备。


 

分享 转发
TOP
2#

控制学生实验  实现最佳效果

上虞市丰惠镇中心小学

魏仲江

    一位教师在讲授小学常识《植物的花》一课时,采用了学生分组动手解剖,然后观察结构的学习方式。整个活动过程表面上看起来,学生个个积极主动,热情高涨,但只要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学生争抢放大镜,损坏邻座花瓣,甚至对教师指令听而不行,提问无人回答等混乱现象。

    对这一场面,自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部分人认为,常识实验课就是要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要讲究开放式,让学生自由操作,主动探索。不应对其施加外部干涉,至于知识的传授是次要的,笔者对此却不以为然。这一堂课给人的印象是教师无法控制学生实验活动,因而没有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事实也证明:学生只是对解剖花的具体操作感兴趣,而对花的结构中各部分知识的撑握毫不在意,致使课后能完整地写出花的各部分名称而不张冠李戴者寥寥无几。

这一场面的出现给教师提出了如何控制学生实验,进一步搞好常识实验课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首先要使教师对控制学生实验的必要性有清醒认识。

    1、九年制义务教育《常识》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常识是义务教育小学阶段的一门主要基础学科。小学常识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得一些具体的常识性知识……显而易见,小学常识课属于学课课程,并非活动课程。它是以间接经验的系统传授为主。以听讲、读书和某些观察、实践活动为学习活动方式。班级授课是学科最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它具有容量大、效率高、知识系统完整等特点,其正常运行受一定时间、空间和程序的限制。

    2、常识实验课运用观察、实验等活动方式,只是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的手段,并非最终目的。常识实验课根据常识课的性质和任务,注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采用观察、实验等手段为其学习方式,它仍属于班级授课形式。其最终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书本知识。因此,在实验过程中,不能让学生单纯地停留在操作本身这一低层面上,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通过规范操作、仔细观察,发现问题。然后用心思考,以快速有效地获取知识。

    3、遵循合理的观察、实验程序,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科学精神就是指人们从事科学活动所需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有条理地观察、操作,可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有助于养成学生客观描述事物、现象的习惯,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科学世界观。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常识实验课活而有序呢?我认为应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在充分了解实验课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实验课的不同内容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

    1、教师对每一实验进行精心准备,精心设计。针对有些学生组织纪律观念淡薄,不懂得如何正确进行观察、实验。教师就应该根据学生特点,在实验前,向学生申明纪律,强调注意事项,明确实验目的,示范操作仪器。例如《植物的花》、《摩擦起电》等课文的教学中,花如何逐层解剖,物体怎样摩擦等教师要认真示范,具体指导,使学生操作有条不紊。同时注意教育学生安全操作。

    2、学生分组实验,仪器及时转移。由于实验课具有开放性、可变性的特点,教师可让学生分组实验,并指定小组负责人,规定学生实验操作时限,特别注意及时转移实验仪器,以避免仪器吸引学生注意力而对知识掌握产生负面影响。如《磁极关系实验》、《电路实验》很多学生总是在实验完成后又忍不住去玩弄,导致教师在总结或讲知识要点时注意力不够集中。

3、教师巧妙提问,调控学生操作。教师应根据实验课的不同内容,对学生熟习的实验,让学生在课外自行完成,教师只需适当点拔即可.如《开水加盐》实验,教师告知搅伴方法,搅拌注意点及加盐的次数和数量,学生完全可以自行操作。这样,即可以培养学生独立实验操作能力,也可避免因过多移入课堂实验而造成难控局面。而对那些要求掌握新知识的实验课,在操作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步步引导,抓住时机,巧妙提问,调空学生操作。同时,提问学生也要顾及不同程度的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如在教学《浮力实验》一课时,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认识到浸在水中的物体都受到一个向上的力,即浮力后,教师可抓住时机,提问学生:体积同样大小的木块和铁块,放在水中会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也就是引导学生进一步通过实验,观察二者因为自身重力的不同而出现上浮和下沉现象。这样可调控学生主动参与,把实验操作一步步引向深入。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1-6 12:25:16编辑过]

TOP
3#

论科学探究中的新的生成

上虞市丰惠镇小  魏仲江

[ ] :科学课是课改环境下常识课的延伸和发展。它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生的学习和生活打下了基础。    

[关键词]:探究式、做中学、生成。  

[ ]:科学课的开设为孩子们开启了一扇智慧之门,孩子们在那里探得津津乐道,学得乐趣无穷,科学课堂充满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三年级科学是课改下的又一产物,是常识在课改环境下的延伸和发展。  

一、探究概念的界定与缘起:   

探:试图发现(隐藏的事物或情况)。探究:探索研究,探寻追究,探究原因。(现代汉语字典P1225)。

探究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是一种多层面的活动,包括进行观察,提出问题,通过已知知识来制定研究计划,用多种手段来搜集、分析和解释数据,提出解答,阐述和预测、交流结果。探究需要对假设进行证明,需要运用批判和逻辑思维,并考虑其他可供选择的解释。 

探究最早由美国现代著名哲学家、社会学家、教育家杜威提出的。他主张“从做中学”,反对传统教育的“书本中心”。认为在做事里而求学问,比专靠听来的学问好得多。学校课程的真正中心应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因而提出儿童应“从做中学”,从自身的活动中去学。通过疑问、假设、验证假设、得出结论等教学步骤获得有关的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随后又出现了另一西方大教育家哈恩的“体验学习”。又有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包括三层意思:①指方法,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②指关系,对事说是做,对己说是学,对人说是法;③指目标,教育不是教人学,而是教人学做事,同时他强调,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而“做”是根本,是中心。“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继杜威的师承与创新……从杜威的“做中学”到今天谈及的“探究式”都强调了“动手”,通过动手至问题解决的过程。
                

二、以学生为主的探究课堂
                    

科学课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改变了一如常识课那样以老师为主,学生为辅的课堂形式。在探究活动中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和支持者,不是学生探究进程中掌握主动权的人。教师可因势利导和设置环境,但探究活动的主体是学生,能不能达到预定目标,最终取决于学生本人的情况和努力。每节科学课学生们总是探得津津乐道,学得有滋有味,在每一方实验台前演绎着各自的角色,却也不亦乐乎。快乐源于他们对科学课的兴趣,源于他们发现了每一问题背后的真谛,更源于他们主宰了课堂。当然,在探究式科学教育的实施中,需要依靠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间的互动,这样才能使课堂演绎得更完满。  

三、探究式教学的重要性

㈠探究使教学生成水到渠成。

新课标指出:“探究是科学学习最主要的方式” 科学探究中的每一个发现,每一个惊奇,都源于孩子内心世界的渴望,教师的作用只是引导学生从肤浅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层面上来。如:《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的教学中,引导他们调制一杯能使马铃薯上浮的液体活动:
                

师:你能调制一杯能使马铃薯上浮的液体吗?(按学生的猜测不同分别发给不同的材料:糖、盐、味精。)

结合实验记录单实验。

做一杯能使马铃薯上浮的液体

记录时间:           

实验过程

加入3勺盐/

再加入5勺盐/

再加入3勺盐/

加入更多的、、、、、、

实验现象

 

 

 

 

我的解释

 

 

 

 

实验反馈:

生:加入3勺盐时,马铃薯没有浮起来,我的解释是盐还不够多。

生:再加入5勺盐时,马铃薯浮起来,但没有完全浮出水面。

生:再加入3勺盐时,马铃薯浮出了水面。

师:加了几勺糖时,马铃薯浮起来了?

生:40勺糖。

师:在实验中加糖、加盐的量一样吗?

生:不一样,但有一个共同点,都能使马铃薯浮起来。

师:现在你能确定那杯使马铃薯上浮的液体是什么吗?

生:不能。

师:马铃薯在清水中沉,在盐水中却变浮了,为什么?

生:液体的轻重发生了变化。

师:怎样比较盐水和清水的轻重呢?

生:用天平称一称。(取同样体积的清水和盐水)

师:哪边重?

生:盐水重。老师,那糖水呢?

师:好的,称一称糖水?

生:糖水重。

师:现在能告诉我盐水为什么能使马铃薯浮起来吗?

生:在相同体积的情况下,重的水易使马铃薯浮起来。(鼓掌)

生:老师,我知道了液体越重,浮力也就越大。

生:老师,把马铃薯放在盐、糖水中浮,那么放在油中又会怎样呢?

……

学生在两种液体经过加热后发现所留下痕迹的不同,猜测可能是盐、糖、味精?带着对问题的疑惑,带着那份强烈的探究欲和好奇心,经历了一个经典的“推测——验证”的探究过程,在自行探究中发现加入3勺盐、再加入5勺、再加入3勺盐对于马铃薯的沉浮状态完全不同,从中发现了足够的盐、糖、味精调制的液体都能使马铃薯浮起来。然,一些调皮的学生把所剩的盐、糖、味精全部倒入了烧杯中,更惊奇的是仅然发现加入更多的溶质后,马铃薯并没有浮得更高,还是处于原来的高度。这一发现使学生们大为兴奋,也使老师感到惊讶。我想这得归功于探究,是探究让学生有如此意外的收获,也使教学受到事倍功半的效果,这同样也视预设之外的惊喜。

 新课标指出:“应注意指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教师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用丰富多彩的经历活动来充实教学过程。”通过进一步探究感知,在液体体积相同的情况下,重的水易使马铃薯上浮。液体越重,浮力也就越大。这是探究中的收获,也是课堂呈现的另一个亮点。

 让学生主宰课堂,用课堂促进学生的成长,只有把课堂还给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验证自己的猜测,感受探究的喜悦,完善和丰富自己的知识经验,课堂中才会有更多的意外发生,才会有更多的收获,然课堂教学的生成也就水到渠成。

 (二)探究让课堂活起来

动起来更精彩。杜威认为:“从课堂组织形式看,是“静听”的教学,使儿童处于被动的吸收状态,很少给儿童进行活动的余地。”他认为“最根深蒂固地保持的知识是关于怎样做得知识。”他强调教育的最根本的基础在于儿童的活动能力。使儿童认识到他的社会遗产的唯一方法是使他去实践,使他从事那些使文明成其为文明的主要的典型活动。”

探究式的课堂让孩子回归了本真,他们在课堂上无拘无束,尽情地按着自己的猜测进行大胆的实验,一遍又一遍,这中间有他们成功时的笑容,也有失败时的沮丧……整个教室充满了欢声、呼声和喊声。他们对课堂的热情和认真亦如一个个光着小脚丫的孩子在田野上玩泥巴时的投入与尽兴。是的,在语文、数学老师看来科学课是那样的杂乱无章,但这不正体现了孩子对事物的那份好奇心和求知欲吗?我深知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的科学课堂,这样的课堂才能释放孩子最天真烂漫的一面,这样的课堂才充满了更多的乐趣和挑战,这样的课堂才能使思维更加发散。有人说:“一个会玩得孩子,往往是最聪明的”。然而科学课在培养孩子科学兴趣的同时,不正也开发了孩子的智力吗?

 (三)探究培养了孩子的合作精神

西方大教育家哈恩说过:“我把教育最主要的任务当成是生存的品质。”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受挫感极差,学生普遍缺乏自信,不懂得对人感恩,缺乏体谅。探究式教育让孩子弥补了这些缺失,得到了这方面的培养。探究往往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他们有共同的目标,有各自的分工和协作。在探究中没有“小少爷”,也没有“小公主”,人人都是主人,都有责任解开自己心中的疑团。当然在探究过程中难免会有合作上的磨察,但为了找出答案他们会相互体谅、忍让,直至问题的解决。当共同得出了问题答案时会发现集体的力量无穷大。久而久之团队的协调与配合将更加默契,孩子的科学素养将进一步加强。

四、探究教学该注意的问题:

1、注意教学对象:它一般适合年龄小的学生,因为他们对各种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学习时间相对较充足。

2、注重教学活动各个环节的设计:每一个教师的活动和学生的活动是什么,活动的目标是什么,活动的过程又是什么?应该清晰明确而不是含糊盲目的。

3、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只有把实践的知识上升到理论的时候,学生才能从本质上掌握知识,不是停留在各种其它的表象上,从感性到理性,通过实践掌握理论,才不会让学生感到迷惑,才会顿悟。

4、加强反思,促进学习:“做中学”是一种探究性学习,带有明确的导向性,让孩子带有一定的任务去探究学习,而鄙视盲目地动手去做。“做中学”让孩子带着问题去实验,然后把自己的实验结果与设想进行比较,与他们进行交流,最后得出科学的结论。

参考文献:

[1]、周采、杨汉麟《外国学前教育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6

[2]、韦钰《探究式科学教育》,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10

[3]、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4]、王灿明《体验学解读》,南通大学教课院。

TOP
4#

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真正的体现

------参加科学网络研修班主题阅读活动个人体会与收获

 

上虞市丰惠镇中心小学  魏仲江

 

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之一。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主动参与和发挥能动性的过程。不少教师心中明白这个道理,实际操作起来又相当困难,甚至穿新鞋走老路。本人也屡屡犯过这样的错误,自从参加网络研修班主题阅读活动以来,对学习主体的认识和如何操作的策略问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与收获。

要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关键是要转变教师的学生观,摆正师生之间的位置,确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全由教师说了算,学生不能有自己的想法,不能随随便便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唯一应该做的是听从教师的安排,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做,在这样的观念支配下,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很难实现的。科学教学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直接参与各种探究活动。即让学生真正参与科学学习的整个过程,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设计解决方案,动手搜集各种资料,开展调查和实验,整理信息,作出解释或得出结论,写成研究报告,并展示和汇报交流自己的成果。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得到真正的体现。

科学素养的形成不是简单地通过教师的讲解就能实现的。知识的传授可以这样做,但是科学方法与能力、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必须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去体验和感悟。因此,老师必须充分认识到新课程带来的这种变化,以新的眼光看待学生,以新的理念要求自己。

要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必须具备相应的教学策略,例如:不要把学生束缚在教室这个范围之内,教室外的大自然是学生学习科学的广阔天地。带领学生亲近自然、观察自然、研究自然事物,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和心胸,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因此,不要把上下课的钤声当作科学学习的起点和终点,学生的科学探究往往开始于课前,延伸到课外;探究也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信任。教师不要拘泥于教科书上规定的教学内容,孩子的世界里永远充满了好奇和探索,只要孩子感兴趣的自然事物、现象,都要想办法让他们去经历,丰富的经历其意义远远超过单纯的知识学习。不要把唯一的答案交给学生,科学探究允许有不同的观点,教育孩子既要珍视自己的观点,也要关注别人的观点,更要反省自己的观点。

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还要跟悉心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结合起来。以探究活动为核心的科学教学过程,不再是教师照本宣科地读教科书的过程,也不是刻板地执行教案的过程。如果教学行动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学生会提出许多想不到的、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教学过程也会出现许多难以控制的情况。这对科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中实际发生的事情,作出相应的判断,选择有效的策略,有效地推动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

教师要认真观察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随时掌握他们在活动中所取得的进展、面临的困难和出现的问题,对活动的状况及时作出判断,并决定应当采取的指导策略,把确实具有价值的问题及时纳入教学内容,使之适应学生的学习需要,并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教师要根据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的新情况,适当地修改活动方案,调整教学进程,使教学具有灵活性、变通性和针对性。要肯花时间让学生对某一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教师不要过早地给出结论,以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探究时间和体验的机会。

TOP
5#

让错误成为探究的新起点

上虞市丰惠镇中心小学   魏仲江

在平时的科学课上,学生经常会出现一些令教师感到意外的错误,其中有些错误老师尚能解释清楚,有的错误教师一时也不甚明白。对此,不少老师颇为担忧,生怕驾驭不了课堂,教学活动受到影响。其实这样的想法并不足取,因为科学知识博大精深,大千世界尚有许多未解之谜,现在认为错误的事物将来也有可能是正确的;另一方面,作为教师不可能通晓所有的知识,教学过程本身也是学习的过程。因此,对课堂上学生出现了错误不必担心,如果采取了正确的应对策略,还可以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使错误成为学生探究的新起点。

一、调整计划,亲自参与

课堂上产生的有些错误教师也可能不明确所以,让学生来解决那就更难了,如果把它放在一边,又显得不妥。这就需要教师直面问题,适时调整教学计划,亲自与学生一起进行深入的探究。

在一堂内容为《测量摆的快慢》课上,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验证一个现象------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摆的快慢与摆锤的重量无关。为了保证科学性,教师课前进行了几次实验,每一次结果都证明了上述现象是合理的。上课时,为了提高实验的准确性,教师特地让学生准备了计时用的手表,用来记录调整摆锤重量后,摆锤在规定次数内摆动的时间,并进行比较。可是实验的结果却大大出乎老师的意料,因为绝大多数学生的实验结果表明,摆的快慢与摆锤的重量有关。教师听取了学生的汇报后,镇定地引导学生分析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各种因素,原来导致学生实验结果出错的原因是:很多学生用了电子手表计时,而电子表可以把时间精确到百分之一秒,而在并不是严密的实验室环境下进行的实验,用这些精确数字来解释实验结果,当然就有偏颇了。发现这一现象后,教师重新调整了教学方案,让学生采用凡逢秒后有数据就进一的方法,把时间保留到秒,让学生重复上次实验,最后各组的数据都表明:摆的快慢与摆锤的重量无关。课后要求学生老师一道思考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结果。

科学课上,常常会出现这样一幕:学生探究的结果与现实中的或教师要让学生理解的结果正好相反。对此,有些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在学生没有足够的数据验证观点正确的情况下便匆匆下了结论,使学生一头雾水。这位老师在学生得出了出乎意料的结果后,改变了教学计划,及时引导学生的探究活动,使学生初步形成了较为一致的意见,消除了心中的疑惑。在不断验证的过程中,学生探究科学的能力得到了提高,科学素养得到了培养。

二、不予置评,自我纠正

学生在课堂中有时会出现一些暂时性的错误,虽然当时他们意识不到自己的错误,但通过后继学习可以发现并纠正错误,对此教师可以置之不理,让学生自行解决问题。

在一节《小电珠》课上,教师先是拿出一个电筒,让学生说说它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要求他们画出电筒内部的结构图,教师在巡视中发现部分学生把电筒结构图画错了。但是这位教师并不给予评价对和错,当作没有看见一样。下一个环节是让学生按照所画结构图连接电路,结构图画对的同学很快把小电珠接亮了。而画错的同学却一时不能接亮。经过多次的尝试和检查,他们终于发现原来是结构图画错了,也把小电珠接亮了。

学生出现了错误,可能多数老师会生怕学生走弯路,生怕学生跟随不上教学的节奏,会马上予以指出。当然,这样做也无可厚非。而这位教师对于学生画电筒结构图中出现的错误并不立即给予点破,采取让学生连接电路后自己发现错误、自我纠正的策略。学生经过多次的动手操作后,发现并解决了问题,最终完成了学习任务。这期间学生思维产生了碰撞,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培养,所达到的效果也远比教师当场指正好得多。也许这些同学没能跟上大家的学习进度,但是他们在这一活动中绝对比其他同学经历更多、更深刻的体验。

三、巧妙转移,同学互助

有些错误,学生自己意识不到,但是经过教师的启发,其他学生能知道错误及其原因,教师可以顺势把问题抛给其他学生,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发群体智慧,共同帮助解决错误。

一位老师上《蒸发》一课,为了让学生知道液体蒸发时,温度会降低,于是要从外界吸收热量。他让学生先将温度计浸入酒精中,然后从洒精中提出,观察温度计读数的变化。实验后,学生发现温度计的读数变小了。接着,教师让学生解释温度计读数变小的原因,一位同学说:因为酒精蒸发时,吸收了室内空气的热量,使室温降低了。这样的回答令老师颇为意外。不过老师随即将问题抛给其他学生:你们认为他的解释合理吗?很多同学说“不合理”。一个同学说这样的解释不合理,因为就那么一点酒精蒸发,不可能使那么多的空气温度降低得那么多。说得不错,老师进一步激励他们用实验来证明以上解释是否正确。经过一番议论和思考,一个同学说:只要用两支温度计就行了。其中一支的玻璃泡是干的,将另一支从酒精中取出后,放在一起看两支温度计的读数是不是都会变小。学生按照这样的实验方案做了实验,证实原来的解释是不合理的。

第一位同学对温度计读数减小的现象作出了错误的解释,但这个解释似乎也有些道理。对此教师并不是简单地将它的解释撇在一边,告之正确的答案,或再叫别的同学重作解释。而是以他的解释作为新的问题,展开了新的教学活动,重新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这体现了新课程所倡导的以学生为主体、利用生成性资源课程的理念。因为是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他们更乐意去探究。通过让学生进行推理,再设计实验进行检验,培养了学生的实证。

因此,科学课堂上不仅学生的闪光点可以成为教学资源,而且学生的错误也能成为很好的教学资源。只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我们都应该好好加以发掘和利用。

TOP
6#

  

--------对科学课中“课堂评价”的反思

上虞市丰惠镇中心小学   魏仲江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已有不少将课改的精神成功引入到科学课堂的经验,在最近听的几节科学课上我深有感触,但同时也发现科学课上似乎有一种模式化的倾向在蔓延,特别是关于评价这一普遍性的现象引起了我的思考。

《标准》中指出: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价必须伴随于教学过程之中。教师要随时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与反应,及时给予必要的,适当的鼓励性、指导性的评价。

1、关于评价的时机:

经过几轮的新课程的培训,科学教师都知道:不能只对学生的探究结果评价,而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但课堂上教师大多是在学生汇报研究结果时,再对学生的学习加以评价,显然,这种评价更多的是侧重于结论。关注学习过程的评价,更多的应该是在学生学习过程之中进行的随机评价,如学生在进行操作、实验活动时,教师主动参加到学生的活动中去,同时给予评价,这时评价的针对性、指导性更强,有利于学生的后续学习,实效明显优于学生汇报后的评价。

2、关于评价的方式:

在目前的科学课堂中,常见到这样的评价:

⑴、师:你们做的非常好,或真棒,真不简单。

⑵、师:同学们,你们说他回答的好不好。

    生:好。

    师:回答的真精彩,掌声鼓励!

    学生鼓掌


            
师:点头默许,并鼓掌。

    学生也鼓起掌来。

以上的三种评价方式都有一个共同点即评价的权利在教师,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走。我认为成功的评价,应该把评价的权利还给学生。如课上学生能为一个问题争论起来,教师应该在心里为学生暗暗叫好,学生的争论,就是智慧的碰撞、潜能的爆发,是调动已有知识经验进行学习的过程,这是让学生去主动参与评价的表现。

此外,在课堂评价还有另一个误区,就是在课堂上对学生只表扬不批评。好象老师们现在都不敢批评学生了,难道科学课上的实验,学生真的都能成功吗?为什么我们的教师就没有勇气对学生说:这次你们失败了。曾经听过一位数学特级教师的讲座,他说:我在评价学生的作业时,就是专让错的学生举手,问他错在什么地方,帮助他分析错的原因。我想,这是一个自我教育和相互学习的过程,我们的科学课上,也应该学习这种评价方式,让学生认识到:一次失败算什么,关键是要能勇于面对自己的失败,敢于承认自己的失败,并从失败中学到知识。
TOP
7#

网络研修班一年的收获与感受

丰惠镇中心小学  魏仲江

网络学习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已越来越受欢迎,我们上虞市小学科学网络研修班更是成为科学教师业务培训的家园。这里有较为完备的组织体系,要求学员制定年度规划,确定个人发展目标,除定期集中交流外,坚持每月举行网络主题研讨活动,这一切都为每位学员业务发展成为可能。网络学习成了我们科学教师交流、探讨的主要阵地。我也在网络研修班中不断学习,以提高自己的科学教学理论水平及课堂教学的能力。通过近一年的网络研修学习,本人体会到:

一、    网络研修拓展了学员的学习空间。

从内容上说,在班博客、班QQ群上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看法,共同讨论问题。还可以搜索相关资料,自由下载,其信息量之大,速度之快是传统研修方式无可比拟的;时间上,学员只要有时间,随时可以上网学习;环境上,学习环境更为人性化和个性化,学习环境由自己布置和选择,特别还能免去车途颠簸之苦,更为安全。

二、开阔了专业视野

经常开展的研修班活动,为本人提供了大量学科教学改革的前沿信息。同时借助网络,本人可以随时与先进教学理念、专家名师建立联系,足不出户就能拥有“世界”。

三、提高了上网技能

由于网络研修,经常要进行集体研讨活动,不可避免地碰到不少上网操作问题,班里的网络高手随即提供无私帮助,迅速解决。参加了培训,又学到了上网“绝招”,一举两得,何乐不为?

四、网络研修需要较深厚的个人修养,较强的自制力。

网络是一个纷繁的世界,在方便我们培训学习的同时,也充斥着大量缤纷的诱惑,一不小心就会陷入其中,要想远离诱惑真是难哪,需要个人较强的人生修养和自控能力。总之,网络研修,给了我全新的专业研修体验,让我学到了传统培训方式学不到的东西。

一年的时间过得非常快,我们的网络研修班也快结业了。但我网络研修的兴致将继续,不会因为网络研修班的结业而终止。我会把结业当作是自己新的起点,不断从网络中学习。

TOP
8#

液体的热胀冷缩

(三年级科学教案)

上虞市丰惠镇中心小学  魏仲江

教学目标分析:

一、认知与技能目标

1、通过探究,让学生认识气体、固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通过探究过程的体验,使学生对科学探究方法有初步的掌握。

3、通过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4、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运用所学知识对生活中的热胀冷缩现象进行解释和运用。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科学学习中能注重事实,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

2、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及创造能力,激励其探究兴趣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经历对物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

2、能用各种材料对热胀冷缩实验进行探究,验证。

3、引领学生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方法来解决面临的问题。

教学准备:
                    

1、乒乓球两个(瘪的)烧杯、烧瓶、热水、气球、固体热胀冷缩的装置、酒精灯、三角架、石棉网、胶带纸、橡皮泥(铁电片、镊子,木板上刚好能让电片通过的两个铁钉)等。

2、多媒体课件。

3、学生带探究热胀冷缩性质的相关材料和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谁还记得我们上节课所学的知识?

上节课,我们通过研究知道了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今天,老师请大家先帮我解决一个问题,谁能帮我想办法用汽水瓶使气球鼓起来?

准备用什么方法,先说说你的打算。

学生说自己的想法。

真的行吗?让学生上讲台试着操作。(生用手捂饮料瓶,小气球鼓起来)
                

你为什么采用这种方法?说说理由。

大家赞成这种看法吗?

(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使用孩子们日常生活中经常玩的"气球"进行导入,又精心设置了"使蔫气球鼓起来"的游戏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引起积极的思维。教师通过游戏揭示课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来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二)展开活动,解决问题,获得新知

1、探究气体热胀冷缩的性质

大家和他的看法一样,都认为空气和液体一样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能不能想出更好的办法来证实我们的想法呢?你准备用什么材料?

学生小组进行讨论,交流汇报。

究竟气体有没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呢?现在就请大家根据刚才的讨论结果设计实验,验证你的想法。但有几点需要注意:

(屏幕演示:1、倒开水时注意安全;2、实验时手不能伸进热水里;3、注意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和安全。)

    学生读注意事项。

老师这里还有一张探究活动卡,请大家记录下你们的探究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针对提出的问题给出一个可能的解释,称为假设。没有假设,也就没有了进一步研究的目标和方向。因此,假设在某种意义上是进入未知世界的一个飞跃。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假设就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想像力和判断力)
                

学生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哪个组愿意把自己的探究结果告诉给大家?

学生汇报交流,总结出空气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板书)

2、探究固体热胀冷缩的性质

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气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么固体呢,是否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学生进行推测。

老师给各组提供了两套材料,一是铜球、酒精灯、火柴、一杯冷水,还有一个正好通过铜球的铁环;二是铁电片、镊子,木板上刚好能让电片通过的两个铁钉。

大家看一看,能用这些材料设计实验验证固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吗?

现在就请大家动眼、动脑、动手来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推测。但要注意实验的安全事项。

(屏幕演示:1、倒开水时注意安全;2、实验时手不能伸进热水里;3、注意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和安全;4、禁止用手触摸铜球和铁电片,以防烫手。

学生分组活动。

汇报交流,你们采用什么方法,结果是什么?

学生交流汇报,教师进行板书。

(让学生动手实验,从而领悟自然现象的本质。教师则通过与学生的对话进行启发引导和鼓励,使学生的认识得以综合、归纳、提高,体现了教师的指导作用)
                

教师结合板书总结,物体一般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三)联系实际,深化认识

热胀冷缩现象无处不在,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很多运用,谁能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应用了热胀冷缩的性质?

学生讲述生活中的现象,并说说原因。

教师展示相关资料,小结,生活中还有许多热胀冷缩的现象,只要我们认真观察,做个有心人,就一定能发现它的奥秘所在。

(课虽完,但学生意犹未尽。这堂课将激发兴趣、探求知识、研究方法与培养能力诸方面有机结合联成一体。学生感到自己成了科学研究的主人,体现了"四动"精神,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实验为基础"的教学思想)
                

 

板书设计:

液体

物体    气体    一般都由热胀冷缩的性质

固体

    板书简洁明了,一目了然地展现出教学的主要内容。不仅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突出本课的教学重点,还巩固了知识,加深了印象。

 

附科学探究卡

        小组                

实验名称     气体是否热胀冷缩      固体是否热胀冷缩

实验材料           

实验方法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TOP
9#

    

------主题式阅读网络研讨活动随感

上虞市丰惠镇中心小学  魏仲江

2007新年伊始的第一个月20日晚上,上虞市科学教师主题式阅读网络研讨第一次活动开始了。有许多的专家到场予以指导,包括浙江省科学教研员喻伯军老师,绍兴市科学教研员陈胜刚老师。我们感到十分的荣幸。

    可非常遗憾的是,不但我准备的资料没能起到任何的作用,而且不能与大师级的人物在网上对话。因为今天我有事(儿子在老家由母亲一人带着,身体不适,必须回家),老家在章镇魏家庄,没有电脑,村里也没有人家有电脑上网,只得作罢,期待下次活动能够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
TOP
10#

用水测量时间

(五年级科学教案)

                                   上虞市丰惠镇中心小学  魏仲江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知道古代几种常见的水钟,以及每种水钟的制作原理。

科学知识:

2、初步理解流水为什么能够用作计时工具,思考流水的快慢与时间快慢的关系。

科学探究:

3、经历记录100毫升水缓慢地流完成需要多少时间的活动过程。并根据已有的经验进行推测和验证。。

二、教学准备:

各种类型的水钟的图片,每个小组一个铁架台,一个一次性杯子,一个量筒,手表或者时钟。

三、教学活动过程:

()、引入新课

你们觉得时间与流水有什么相似之处吗。

流水可以作为计时的工具吗?

古代人也想到了这一点,他们利用流水制作了计时工具。

()、认识两种类型的水钟

1. 出示古代水钟的图片,观察古代的水钟构造。

2. 小组讨论这些计时工具是怎样计时的?

3. 受水型水钟:水滴以固定的速度滴入圆筒,使得浮标随水量的增加而逐渐上升,从而显示流逝的时间。

4. 泄水型水钟、漏壶:容器内的水面随水的流出而下降,根据水面的变化就可以测出过去了多少时间。

()、滴漏实验

1. 古人是利用了水的流动来制作计时工具的,现在这个一次性杯子中有100毫升水,如果在杯底扎个小孔,使水缓缓地往下流,你觉得流完大约需要多少时间?

2. 每个小组在杯底用针扎个小孔,测量100毫升水流完需要的时间?

3. 小组实验,记录实验结果

4. 用同样的装置,当量筒里的水积聚到10毫升时,你们估计需要多少时间?

5. 当量筒里的水积聚到50毫升时,你们估计需要多少时间。并且记录两次推测的结果。

6、试一试,你们的推测正确吗?

7、如果把小孔变得更小,使流水一滴一滴往下流,漏完同样多的水,所需要的时间怎样变化?

8、是时间放慢了吗?

9、漏完一杯水的时间和什么因素有关?怎么控制水滴漏出的快慢?我们能控制时间的快慢吗?

()、课后研究

怎样设计一个每分钟滴60滴水的滴漏

 

 

五、板书

用水测量时间

古代的水钟

滴漏实验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