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上虞市网络研修班魏仲江作业帖 [复制链接]

11#

追求课堂文化的生命价值

----听何灿华老师讲座之反思

上虞市丰惠镇小  魏仲江

今年11月份参加绍兴市科学骨干教师培训时,有幸听了越城区文教局教研室何灿华老师所作的题为“构建课堂文化、推进课程改革”的专题讲座,受益匪浅。

反思一:构建课堂文化要以人为本

老师在讲座时阐述了如何构建课堂文化的策略,即“建设课堂文化要以师生共同发展为宗旨,以民主平等、质疑探究、合作创新的文化意识形态为导向,为学生提供全方位、全过程的优质服务,实现教师人生价值和教师报效社会的职责。”

目前,构建新型的课堂文化已成为现阶段课堂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理科的小学科学课同样需要文化来支撑。但在我们的科学课中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失衡现象还较为突出,在课堂文化的创建上还显得差强人意。笔者以为:课堂文化是课堂的重要养分,科学课的课堂文化需要师生共同来构建。

随着新课程的进一步实施,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需要和谐发展已逐渐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在课堂教学的价值观、过程观和方法观等方面都发生了精妙的变化,课堂教学逐渐由传统的知识性教学转向现代化的发展性教学。但我们发现,有一些科学教师过于重视理性的思辨,偏重于科学知识的习得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故而导致人文精神的缺失,课堂文化的贫瘠。于是乎,《中国教育报》记者在全国各地许多学校采访、座谈后,曾经发出这样的感慨:“课程标准是新的,教材是新的,然而课堂教学涛声依旧”。

因此,要构建一种新型的科学课堂文化就必须树立科学的教学价值观,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把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科学教育的核心,创设优良的教学环境,使每一位学生健康、和谐地发展,轻松快乐地探究未知,只有这样才能使科学课焕发生命活力,才能使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得到和谐发展。

反思二:要构建生命的、生活的课堂文化

老师讲座中所提出的“学校文化几乎是课外文化的代名词,这也是当前新课程改革的瓶颈之一”这一说法笔者深有同感。的确当今好多学校对追求开放的、民主的、充满生机的课堂只是停留在口头上,而更多的课堂内可能是封闭的、集权的和死水一潭的。导致课堂外的文化热热闹闹,课堂内的文化冷冷清清。笔者认为:构建生命的、生活的课堂文化是解决这一瓶颈的良好途径。

1、构建生命的课堂文化

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教学不仅仅是单一的认知活动,更是生命发展的活动。叶澜教授指出:“课堂教学应被看作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有意义的构成部分。”我们所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充满灵性与活力,具有独特的情感和智慧。因此,需要教师不断地浇灌和呵护学生与生俱来的灵性和好奇心,关注学生独特的生命感受,去激发和光大学生探究的天性。从某种意义上说,只要教师在课堂上能够真正尊重学生生命的独立品性,呵护学生生命的成长过程,倾听学生生命的自由感悟,共享学生生命的真实体验,便不难营造出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

在以往的常识课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为了研究鱼鳍的作用,而将鱼鳍剪掉;研究完蚂蚁之后就没有一只蚂蚁能幸免于难;为了研究植物的叶,校园里的小树便只剩下光秃秃的枝头;研究两栖动物时便迎来一场青蛙的大屠杀……我们千方百计教育学生要珍爱生命,却在不知不觉中扮演残害生命的刽子手,无视生命的存在与可贵,显然这不是我们教学的初衷,但我们又难以避免,这不能不说是传统教学的悲哀!反思这种现象的存在我们不难发现,问题在于我们教师淡漠了对生命与环境的热爱,淡漠了对生命激情的需求,对学生心灵、智慧的开发与情感、人格的陶冶。当我们努力追求“让课堂充满焕发生命的活力”时,我们才静下心来思考,我们的课堂教学需要什么?需要我们尊重学生独立的人性和精神世界,需要我们带领学生共同体验生命成长的过程,感受生命活动的丰富多彩,激发热爱生命的情感和探索生命世界的乐趣。新课程的实施使教师的观念和方法得到了迭新,新的教学现象也由此催生:学生开始在研究完蚂蚁之后将蚂蚁送回家;开始对孕育生命的蚕卵充满好奇和关爱,对幼小的蚕宝宝细心照料,为蚕宝宝的吐丝结茧而欢呼雀跃;对刚出土的凤仙花幼苗精心培育……原来我们发现学生对生命具有天然的爱心,只要我们引导得当他们会对弱小的生命负责和关爱。诚然,这才是我们科学教育的真正目的。
                

2、构建生活的课堂文化

教育是人类生活中的重要部分,先进的课堂文化当然离不开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美国教育家杜威倡导的“教育即生活”和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理论揭示了教育与生活的紧密关系。因为只有植根于生活世界并为生活世界服务的课堂,才是具有强盛生命力的课堂;只有不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才是具有珍贵价值的教学。构建生活的课堂文化不是要让教学过程还原生活过程,把教学情境还原为生活情境,把师生角色还原生活角色。而是要教师真正放弃下权威,放下架子,与学生平等交流对话。接纳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生活,回归生活。

我们翻开小学科学的教材不难发现到处是学生生活的影子。许多探究的问题与探究的内容来源于学生日常的生活,许多结论需要应用到学生的生活中加以进一步验证。如调查家里用电器的数量;调查一天所吃食物的种类,为自己安排一顿营养晚餐……感觉到科学是那样的通俗,平易近人。其实,学生的生活虽然不尽相同,但都是科学教学的好素材。如果我们忽视学生的生活,那么我们的教育就会成为“野蛮的教育”。(卢梭称脱离儿童生活实际的教育为“野蛮的教育”)只要我们选择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内容那么就很容易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并且这种兴趣更持久。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