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上虞市网络研修班----章兴波作业帖 [复制链接]

1#

上虞市网络研修班----章兴波作业帖

自评总分(111分)

必修任务:得分(71分)

(1)阅读著作 得分(20分)

读书笔记(一)              题目:《课例引领实践 ——陪伴我成长的一书》

读书笔记(二)               题目:《又逢好书——科学究竟是什么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三)               题目:追求高效率的科学课堂》
    

读书笔记(四)               题目:《你是我的老师——小学科学教育概论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五)               题目:我为探究的科学课作准备》

(2)教学实录及反思  得分(12分)

教学实录及反思(一)   题目:《观察手》一课的教学案例

教学实录及反思(二)   题目:爆米花失败后……

教学实录及反思(三)   题目:“老师,这样做太傻了!”

教学实录及反思(四)   题目:谁能看到酒精溶解在水中了?
  

(3)原创文章   得分(12分)

原创文章(一)            题目:让科学课堂的“乱”变成一种“美”

原创文章(二)            题目:谈学生准备科学课实验材料的习惯培养》

原创文章(三)            题目:《随意性!有效性?》

(4)参加在线主题研讨,积极发表自己观点.  得分(8分)

(5)积极参加现场研讨活动.城东小学+闰土小学+优秀博客展示交流  得分(19分)

选修任务:得分(40分)

(1)发表高质量的主题帖10帖以上,其中

用毛巾把热水杯包起来居然起不了保温效果  被设为精华帖

 

讨论:关于对照组和实验组      被设为精华帖

三上教后记    被设为精华帖

五上教后记    被设为精华帖


对岩石单元"火山喷发"模拟实验的一点看法 在网刊上发表

得分(12分)

(2)转帖有价值的文章10篇以上.

得分(8分)

(3)积极参与论坛交流.

得分(10分)

(4)积极上论坛学习

得分(10分)

更多资料见  

  http://blog.kxsy.net/user1/514/index.asp

附:感受上虞科学网络研修的好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9-16 20:07:44编辑过]

分享 转发
TOP
2#

把相关的文章也贴在这吧,方便其他朋友学习。
TOP
3#

研修班工作抓得好扎实啊。
TOP
4#

书名:《小学科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                 主编:喻伯军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题目:《课例引领实践
            
——陪伴我成长的一书》

网名:两个人(gray0  学号:004

 

课例引领实践

 ——陪伴我成长的一书

        读过一些书,但能反复去品的至今还不多,它是其中之一;

读过一些教育类的书,但能充满激情去读的并不多,它就是其中之一;

读过一些好书,但能时不时与自己产生感情共鸣的也不多,它又是其中之一。

初拾此书,就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一方面原因是此书的一些编者我们认识,而更重要的原因是里面的一个个生动的案例,这些案例就是自己平时课堂中经常出现的一幕幕,平时自己能够留心整理出来的并不多,很是遗憾,而在这本书里,我的一些前辈们已经把它们一一罗列,并进行了科学的分类,20个专题一个接一个,环环相扣。在这样的亲切感的驱动下,阅读此书已是自己的一种欲望,所以第一次充满激情的浏览完只花了我3天时间。但它并没有从此消失在我的案头,相反它的出现频率是最高的。因为每当我自己上相关的学科内容前或后,我都要和此中的做法去细细对比一番,以寻求和总结更好的教学思路和做法。

例如在上六年级形状与结构单元《制作我们的桥梁〉时,我再次阅读了科学小制作如何让学生既动手又动脑这一专题,明白了科学学习动手活动必不可少,但仅仅只有“动手实践”也是不够的,学生们还必须有“动脑”的理性体验。同时吸取了《学生为什么做不起来》的经验教训,光给学生时间、光有原型启示都是不够的,必须先打开学生的思维,要让学生把对形状结构单元所学到的科学知识如:怎样可以增强抗弯曲能力、怎样的结构更稳定、不易倒等等,充分渗入学生的桥梁设计之中,这样学生才会有更多的合理设计和制作。事实证明我的理解也是正确的,学生自己设计制作的桥梁模型不胜枚举,学生也有了成功的体验。避免了“学生为什么做不起来?”的尴尬境地。

用这样的专题课例引领自己的科学课堂教学实践,让我在一次次的课堂实践中不断地成长,逐渐成熟。

最后我想说的是:一般我们会认为“用理论指导实践”,那是正确的。然而我觉得:用实例的经验来引领实践那更能立竿见影。关键是你是否会举一反三、活学活用。

本书对我影响最深的几个专题:

专题一:科学课要体现科学的本质

专题二: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真正的体现

专题六:如何有效地实现小学科学课三维目标的整合

专题八:科学小制作如何让学生既动手又动脑

专题九:如何处理科学探究的“理”和学生活动的“趣”的关系

专题十:科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专题十二:如何在科学学习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专题十三:如何理解和体现科学学习以探究为核心

TOP
5#

读书笔记(五)

书名:《科学究竟是什么》                        主编:张红霞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
            

题目:《又逢好书——科学究竟是什么读书笔记》
            

网名:两个人(gray0  学号:004
            

 

又逢好书
                

——科学究竟是什么读书笔记

 

    曾经读过《小学科学教育概论》一书,自认为对科学及其本质已有不少的了解,关于科学究竟是什么?似乎也能从人们对科学理解的共识上略谈一二,诸如:科学是不断发展的;科学是需要证据的等等。所以一直没有提起兴趣去阅读《科学究竟是什么》,觉得理论已经了解的不少了,还是多看些实际的案例更好。

    然而,它并没有因为我的不欣赏而淡出我的视线,相反,在网络上、现实中,经常能够听到它的大名,还都信誓旦旦地说:这是科学老师必读之书。最近,还在网络上发现一些团队在共读此书,甚是壮观!鉴于它这么好的人缘、这么大的魅力,而我又在一个偶然的机会碰上了它——一位网友给我传了她的电子版本!闲来没事,不妨读之…

阅读此书,我最大的感受是:此书确为理论书籍之经典!科学的本质在不经意间自然流露,理论不显乏味枯燥,恰是平实生动,让我也在不经意间对科学的本质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下面就记录一些自己对这本书的最深印象:
            

一、让我对“科学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教师对于问题的把握可能直接就会影响我们对科学本质的追求。怎样区分真科学问题和假科学问题?怎样区分开放性问题和封闭性问题?如何适当把握?怎样正确使用“是什么”和“为什么”等等。让我真真实实地感受到了什么样的才识真正的科学问题,怎样让科学问题去引领我们的科学探究!让我们从问题着手,开始真正的科学之旅吧!
            

    二、精练、实例让理论生辉。在读《小学科学教育概论》时,曾有感于它的理论联系实际,那些实例曾让我受益非浅。然而后面几章也不乏枯燥的理论,让我觉得甚是遗憾。为什么给《科学究竟是什么》以“理论书籍之经典”的称号呢?主要原因就是他的精练和大量的实例证明。在读精练的理论时再结合一些简单的事例,不仅让理论显得生动易懂,熠熠生辉,还让我似乎有过目不忘之感!不禁叹曰:实乃好书!

    由自己好书的标准——“精练、用实例证明。”

    想到:我们的科学课堂、教学过程,不也有这两个标准吗?

TOP
6#

读书笔记(三)

书名:《科学教学创新手册》                  翻译:熊作勇
                

出版社:科学普及出版社
                

题目:追求高效率的科学课堂
                

网名:两个人(gray0  学号:004

追求高效率的科学课堂
                

——读《科学教学创新手册》后有感
            

如何让我们的科学课堂效率更高?这一直是我在思考的问题。在阅读了《科学教学创新手册》之后,我若有所悟。虽然这不是一本针对我们小学科学教师的书籍,但我们追求科学课堂的高效率这个目标是相同的。所以,其中的一些原则和方法还是让我印象深刻。
            

我们可能常常在自问:我究竟希望学生从科学课中学到什么?他们实际上在学习些什么?实际信息和概念理解怎样融合才能最好地满足学生的需要?应该如何决定哪种教学方法对学生最有效?应该如何衡量学生的学习?等等。

悟一:学习是教学的目的。效率的高低不是老师教授的内容有多么丰富,而是学生学习的内容有多么丰富!试想,如果学生都不要学,那还何谓效率?所以教师是否有魅力吸引学生学习那是首要的。教师要让学生喜欢科学,首先自己就该对这门学科充满热情和积极性;鉴于科学教学的特殊性,一定要善于营造与学生或群体交流讨论的融洽氛围;讲解分析时思路要清晰、善于组织;关键自己还要有学识。
            

悟二:集中学生注意力。引用书中阐述的一些技巧如:(1)每节课都以一些学生们熟悉又重要的事情开始;(2)将当前的时间与日常现象联系起来;(3)穿插运用迷团、似是而非的评论或明显的矛盾来使学生参与;(4)穿插一些其他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
            

悟三:去了解自己的学生。我们科学老师面临的很大问题就是不熟悉自己的学生,因为我们的接触的学生很多,想要记住他们的名字都不容易,更不用谈深入的了解了。然而这恰恰非常重要!对学生的了解将使我们能够改进自己的讲课、课堂讨论、评论、阐述和活动,从而积累更有效的学习经验。参考学生的兴趣、背景、知识,甚至其所担忧的事情,能够使课堂看起来更富于个性化,使教学材料更容易被理解,使教学的效率也就更高。这一点我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就有深刻的感受,我教的9个班级中,其中一个班级是我随班的,很多他们班的活动我都参与,所以对他们班级的学生我很了解,每个人的名字、性格等等都清楚,上课的时候会感觉特别的舒服,课堂也很容易组织,效率自然就高了,从期末的考查情况比较看,他们班级的所有指标都是最高的。所以,让我们去了解自己的学生吧,你多了解一个学生,你就能多增强一个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
            

追求高效率的科学课堂,没有终点,我会一直去追求!
            

TOP
7#

书名:《小学科学教育概论》                 主编:郝京华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题目:《你是我的老师——小学科学教育概论读书笔记》

网名:两个人(gray0  学号:004

 

让我真正走入了科学的境地

——小学科学教育概论读书笔记

一、对科学及其本质的一些理解。

关于什么是科学?什么是科学的本质?这是我们经常在讨论的一个重要的话题。在阅读了《小学科学教育概论》之后,有了进一步的理解。科学的本质存在着很多的理论版本,但也有很多方面是大家的共识,不妨罗列一下:(1)所谓科学思想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2)科学是需要用证据来说话的;(3)科学带有主观性,因而科学家应努力识别并避免偏见;(4)科学是逻辑推理及人类想象和创造力的结合;(5)科学的发展受社会及文化因素的影响。

而我认为对于我们小学教师而言,我们如何在科学教学中提高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前面两点最为关键:让学生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树立强烈的证据意识。

二、对科学素养的理解。

课本P12有一张图1-6很好的诠释了什么是科学素养。综合理解后,科学素养主要包括必要的科学知识、科学的思维方式、对科学的理解、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以及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这些内容在教学的具体过程中是不能独立的,应该是相互关联的!

三、对理性科学态度的理解。

以前对科学态度的理解总是很模糊,总停留在对学习科学的态度、对自然的情感态度、对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态度上,而现在我发现那些只是情感态度而已,还有非常重要的一方面,那就是理性态度。到底应该培养学生怎样的理性态度呢?下面引用课本P21的内容:

1)注意考察任一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及重现性,区分偶然性与必然性。

2)重视事实根据,合理怀疑,不迷信,不盲从权威。

3)避免在证据不充分的情况下作出判断,或将某结论不恰当地进行推广。

4)倾听和考虑他人的不同观念或解释。

5)根据新的证据,怀疑、修正自己的意见。

这些理性态度的培养是很关键的,也是我们现在的科学教学过程中很欠缺的,至少我还欠缺。因为我发现我的学生中有很多还是很盲从权威,经常会被一些偶然的现象所迷惑,而且容易冲动的推广自己的结论,却不管证据是否充分。虽然这可能是所有孩子的一种天性,但至少我已经明白,在这些方面我还需要不断地努力、不断地追求!

 

这本书无疑又让我在科学教学的理论一块得到了进一步的充电,而且还给我提供了一些可以实际操作的好方法。我想只有不断的理论联系实际,我才会在科学教学这条道路上不断前进。
TOP
8#

书名:<面向全体儿童的科学》    翻译:
            
李勇   出版社:  科学普及出版社

 

题目:
            
我为探究的科学课作准备   网名:两个人(gray0)  学号:004

 

[内容摘要]  科学教学要以探究为中心,这已经是不可否认的共识.然而口号喊的再响,不去课堂上实施,那我们的学习,交流等于是在浪费时间.阅读了各类有关的书籍,寻求探究的科学教学,我一直都在为探究的科学课准备着.在阅读了<面向全体儿童的科学>后,令我异常兴奋!特别是本书的第二部分内容的介绍,让我对如何在课堂上实施以探究为中心的科学教学有了更多的了解!

 

[ 关键词 ] 科学探究 

 

[  正文  ] 《面向全体儿童的科学》一书就如何运用“以探究为中心科学”的方法进行教学提出了科学教育体系模型。这个模型是在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它由五个要素组成。它们分别是:以研究为基础,以探究为中心的课程;专业化发展;材料支持;合适的评价策略;以及社区和行政的支持。这些要素作为一个整体协同发挥作用,而同时每个要素又有各自的内涵,各自具有不可缺少的重要性。因此,本书不仅对每个要素作了深入的探究,而且对它们之间如何协同也进行了说明。

在认真阅读了本书的前两大部分之后,很有启发。虽然这是美国的科学教育,可能很多地方并不适合我们的现状。但还是有很多的地方值得我再三品位,进而思考。

首先,是对于探究的认识。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指出:探究涉及“观察;提问;查看书本和其他信息以获得已知的知识;安排调查;根据实验证据对已知知识进行评价;应用工具收集、分析并解释数据;提出方案、进行解释和预测;交流结论”等方面。

《我国科学(3~6)课程标准》指出:探究不仅涉及提出问题、猜想结果、指定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搜集数据、进行解释、表达与交流等活动,还涉及对科学探究的
            
认识,如科学探究的特征。

比较之后,发现是大同小异。根据我们的课程标准要求,我们的科学教师也已经在我们的科学课堂中实施“以探究为中心的科学”。

对于这一部分内容,我又产生了两个思考:

思考一:我们的科学教育是否应以教科书为中心,进而完全依赖教科书?

 

思考二:为什么我们在上科学课的时候,有很多探究活动学生不感兴趣或者兴趣不能维持?

 

其次,科学探究应注重参与意识,让学生亲身体验。

搜集了三方面的依据:

皮亚杰说过:亲身投入是智力发展的关键,而对于小学的孩子来说,这包括直接操作物质对象,这在我们的科学课上应该容易做到的。

《美国的科学教育基准》也有同样的观点: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重点应放在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体验上。……学生们通过“做”科学获得的许多谨严,使学生们在做调查时变得更加熟练,通过解释他们的发现
            
,他们能积累大量的感性经验。

《美国科学教育标准》也强调:学习科学是学生要做的事,而不是为他们做好了的事。

我思考的第四个依据:

从学生的方面考虑:我们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们越来越远离了自然界。感性经验的缺乏意味着孩子们缺少对世界进行感知的资源。这一点我觉得农村的孩子要比城市的孩子幸福的多,至少他们还多一些接触自然的机会,我们很多城市的孩子只能通过电视屏幕和电脑屏幕看到一些本来是抽象概念的事物,缺少了直接的接触。所以,虽然现在的孩子他们带着丰富的知识来到学校,但他们却深深地缺乏对世界的亲身体验,缺乏内在的理解。
TOP
9#

《观察手》一课的教学案例

浙江省上虞实验小学    章兴波

邮编    312300

邮箱:gray0@163.net

电话:0575--2856052

 

教学设想:

本节课通过手的表演游戏引入课题,并在让学生体验到手的灵巧后,提出“手为什么灵巧?”这一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去寻找答案,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先让学生观察手上都有一些什么,再让学生对“手为什么灵巧?”进行猜测,发挥每个学生的个性和想象力,然后让学生采用多种材料,设计多个简单的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最后,通过让学生摸黑袋中的各种水果体验手的感觉功能。

教学目标:

探究性目标:让学生经历观察手的过程,并能在活动中提出问题、大胆猜测、实验验证、解决问题,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情感性目标:激发学生探究自己身体的兴趣,培养关心残疾人的意识。

知识性目标:了解手的基本构造及为什么灵巧的原因,知道手的感觉功能。

教学重点:探究手的构造及手为什么灵巧的过程。

教学难点:探究过程中的猜想与验证。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一个黑塑料袋内装苹果、香蕉、橘子、梨若干。

          小组材料——塑料吸管4根、胶布一个、固定关节用的圆筒4个、记录纸一张、放大镜一个。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

1、师先用手影演示大雁再请学生只用双手表演节目。

(游戏是学生喜爱的活动,再加上和老师一起做游戏就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并且缓解了学生紧张的情绪,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

2、师:刚才我们是用身体的纳一部分在做游戏啊?生:手。

揭题:手的观察。

二、展开:

1、手的用途。

师:我们的手还可以做些什么呢?生:写字、吃饭、穿衣服……

师:你能用一个词来赞美它吗?生:能干、灵巧、灵活……

(结合上面的游戏,学生自然的体会到了手的灵巧,为后面的深入学习,提出“手为什么灵巧?”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2、提出问题。关于手的灵巧,你想提什么问题?生:“手为什么灵巧?”等

3、观察手

师:手为什么灵巧?我们还是先来观察一下我们的手吧!

师:手上都有些什么呢?师:会不会观察?生:会。

师:怎么观察?生:
            
“看”、
            
“闻”、“摸”、“听”、“尝”的方法。生:不行,不能用“尝”的方法。师:为什么?生:因为不卫生。生:因为手上有细菌,尝了容易生病。师:对,“尝”的方法不卫生,所以我们这节课不用它。

学生进行活动。

(学生在有了明确的观察目的之后,通过观察方法的交流,接下来的观察就会更加的具有价值。)

学生汇报交流观察结果。教师板书学生的回答。如:手指、皮肤、毛、关节、皱纹、指甲等等。

4、猜测:师:你觉得手的灵巧可能跟什么有关?

         生:手指、关节、皱纹、皮肤……

(让学生大胆的猜测,并且由学生的猜测随机的进入对关节、褶皱、大拇指的观察、思考作用并进行验证。)

5、验证猜想:

A、认识手指的关节:

①请一位学生演示关节的位置,数关节的个数。

②你认为关节有什么作用?没有关节行不行?怎么证明?

③小组讨论一下,能用桌上的哪些材料来证明。(科学活动应着眼于学生实践意识的养成,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和亲身体验。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索,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注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分层次开发思维。新课程强调学生开发性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因此在验证和体验活动中,提供了多种材料给学生使用,让学生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索。在知识目标达成的过程中,使潜在目标也相应完成。)

④真聪明,我们就用这几位同学的方法来做一做,看看有什么感受?学生分组体验。

⑤谁来说说自己的感觉?

⑥小结:关节重要吗?

B、认识褶皱:

①关节处的皮肤和其他地方的皮肤有什么不同?生:特别的皱。

②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它褶皱。(板书褶皱)你认为褶皱有什么作用?

③大家可以先玩一玩桌上的吸管,看看有什么发现?学生操作,教师指导。

④同学们确实观察得很仔细。手上没有褶皱行不行?怎么证明?

⑤那怎样做我们手上会没有这个褶皱呢?生:用胶布把褶皱粘住。好,下面我们就按照这位同学的方法来证明褶皱的作用,开始。学生小组合作进行体验活动。

⑥怎么样?学生说自己的感受。
            
看来没有褶皱行不行啊?

C  、认识大拇指:

①我们的5个手指,哪一个最特别?生:大拇指。大拇指和另外四个手指的长法有什么不同?生:方向不同、特别短、只有两个关节等等。

②既然大拇指长得这么特别,那它有没有自己独特的作用呢?如果没有大拇指,手还会那么灵活吗?

③怎么证明?

④我们来试试看,看看没有了大拇指还能不能灵活地去使用剪刀和笔。开始。学生操作。


            
汇报表演,说说感受。

6、小结:现在对于“手为什么灵巧?”你有什么想说的?

其实手的灵巧还跟其他很多的因素有关,大家课后还可以继续研究。

(给学生留有问题,课堂外才是学生科学探究更为广阔的空间。)

7、认识手的感觉功能。

师:让我们利用灵巧的手来做一个游戏。(学生很兴奋,学习积极性再次被调动。)

A、老师有一个黑色的袋子,里面装的是什么呢?让学生上来摸一摸,说说里面可能装了些什么?

B、师说水果名,学生摸出来就奖给他。(有实物作为奖励,学生异常的兴奋,学习气氛达到了高潮。手的感觉功能也真正得到了体现,为接下来交流“手可以感觉物体的什么?”这一问题做好了充分有效的准备。)

C、我们的手到底可以感觉物体的什么呢?生:大小、软硬、长短、光滑粗糙、凹凸等等。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C、想不想用手再来感觉感觉?(学生高兴的用手感觉周围的实物并和同学交流感受。完全是自主的,快乐的,学生的主体性、参与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D、感受盲文。

出示人民币100圆,这是什么?如果是盲人他怎么知道呢?

生:在人民币上有盲文。

师要求他指出在哪里?大家一起来认识。师指明:盲人可以利用手的感觉来辨认。

(这时、这些通过平时课外积累已经知道了该知识点的同学感到非常的自豪和满足,同时,学生课外积累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

三、拓展延伸:

课外请你去观察一些动物的“手”,看看和人类的手有什么不同?

思考感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这一节课中,我十分的注重学生兴趣的激发,从课的引入,(利用游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在课中又安排了大量学生喜欢参与的活动并准备了丰富充足的材料,如:手上有些什么的观察。怎样验证猜测的活动等等。以及后来在认识手的感觉功能时设计的摸水果游戏,人民币上盲文的认识。这些活动贯穿了整一堂课,学生喜爱这些活动,投入了,放松了,思维自然活跃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活动多了,
            
学生之间的互动活动多了,交流多了,我们向往的那种民主、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也就自然而然的产生了。在这样的愉悦的课堂气氛中学习,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得到真正的体现。而学生的学习就是自主建构的过程,没有学生主动的参与、投入,外界的传授是不能达到这样的目的的。所以,在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以后,学生主体地位得到了呈现,做到了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习科学,在亲历探究的体验和感受(体会)中建构属于自己的认知体系;让学生在整个学习活动中,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按照自己的方法从事各种探究活动,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经历一个动手、动脑、动口的操作过程,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了不同的收获。在整个体验性学习活动中,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关系是民主的、和谐的,教师只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伙伴。教师将自己作为学生中的一员,与学生一起去探索、去发现,而不是把自己的意志(比如知识结构)强加给学生。并且每个学生在亲历探究活动中,通过交流讨论,都可以从其他同学那里获得新的思想方法,又可以充分表现自我。学生的思想、能力、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每个学生在不同学习层次上都得到了自我价值的实现。

 

 

 

 

此文曾获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小学科学教育研究中心举办的“优秀教学设计评比”二等奖。

 

TOP
10#

教学故事

爆米花失败后……

浙江省上虞市实验小学   章兴波

在上《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一课时,其中有一部分内容是把生玉米变熟,让孩子们猜测并验证玉米在变熟的过程中会发生哪些变化!课前我特意去种子公司买了一袋玉米种子,因为是做种子的,看起来都非常的饱满和健康,准备课上让孩子们都来亲身体验玉米变熟的过程!

课堂中:……老师出示一杯煮熟的玉米粒。问:这些玉米粒是生的还是熟的?

            生在观察后确定:熟的。

            师:那你知道这些玉米是用哪种方法变熟的?

            1:煮熟的。

            2:烤熟的。

             ……

      师:为什么你这么认为呢?

      生1:因为我发现玉米没有焦,而且很涨,我想肯定是放在水里煮熟的!

      生2:我猜的,烤玉米也很好吃的!

      生(其他):如果是烤熟的玉米肯定会焦的!至少应该有点黑!

            师:那么到底烤熟的玉米是怎样的呢?会跟生玉米发生哪些变化呢?

             ……

            ( 在交流好存在的危险及注意点后,烤玉米的活动也就开始了。)

    曾经看过一位老师上烤玉米,玉米只要烤一会儿就会变成爆米花,而且还有很香的气味。本以为通过这一活动可以让学生清楚的观察到这一切变化,可结果却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居然没有一个小组成功的爆出玉米花,花了很长时间,直到玉米粒渐渐烤焦变黑,还是没有成功!我起初以为学生的操作存在问题,就说:让老师来试试!没想到结果还是和大家一样!

怎么办呢?难道是直接说玉米烤着烤着会变成爆米花?这肯定不行,孩子肯定不服!于是只好就现在的结果让大家来说一说:烤过的玉米和生的玉米有什么不一样?孩子们你一句我一句的说着:有香味,玉米焦掉了,很黑,烧焦的气味……这节课也就在孩子们积极兴奋的参与中,在我的失意中结束了。

可能孩子们并不知道有什么错,然而我的心头却一直有个疑问:怎么就爆不出玉米花呢?回到办公室我又试了几次,还是一样的结果!难道是玉米种子受潮了?于是我把这些玉米种子又晒了晒,一试还是老样的结果!怎么会这样?上次课上明明能爆出玉米花的,怎么我上就爆不出来呢?打电话询问了兄弟学校的科学老师,他们也成功了!烤的方法也是一样的,唯一的区别是他的玉米粒是从超市买来的,而我的是种子公司买了的。一定是玉米粒的原因,于是我又从超市买来了一袋玉米粒。拿出几粒在火上一烤,很快就变爆米花了!在一阵成功的喜悦后,我把两种玉米粒放到一块进行比较,发现确实有很明显的区别。种子公司买来的玉米颜色特别深,好象种皮特别厚!而超市买来的颜色很浅,好象种皮特别!我想可能就是这个原因,种子公司的玉米是用来做种子的,种皮很厚,而这中常压下的烤不足以让它的种皮涨开,所以一直爆不出玉米花,直到被烤焦发黑。本以为到种子公司可以买来更好的玉米粒,结果却成了实验失败的原因。

薄米花失败了,却让我经历了一次科学探究活动,让我体验了失败的郁闷,品尝了探究的喜悦,多好的一个过程!如果能让我的学生也能经历这一个探究的活动那该多好啊!于是我又专门设计了《爆米花》这一课。

课上,我又给每个小组提供了酒精灯,金属匙、4粒玉米等。让我们再来烤烤玉米吧!

孩子们的积极性还是很高,都参与到了烤的活动当中。有的同学却在嘀咕:又要烤焦闻焦味了!呵呵,他们完全不知道玉米粒已经换过了,他们上次的经验告诉他们肯定是会焦的!

“啊!”一个小组的操作员叫了起来,还把工具掉在了地上,好象是吓了一跳!

“爆米花?”“爆米花!”“爆米花!”“哈哈…”他们小组相当的兴奋。

其他小组的成员被弄的一头雾水,眼中流露出了羡慕的眼神!很快其他小组也成功的爆出了玉米花,教室里充满了喜悦的表情和惊喜的叫声!同时也有很多质疑的声音:老师,为什么会这样?怎么会变成爆米花的?能吃吗?

“大家想想看,玉米是怎样变成爆米花的啊?”我说。

1:玉米先是变热了,有些香味,后来就一下子变成爆米花了。

2:像爆炸一样,还有“嘭”的声音!

3:我想可能是玉米太热了,涨开来了,是热胀冷缩的原因。

……

突然有一个学生发问了:上次我们烤的玉米怎么没有变成爆米花呢?这是为什么?

正好,我趁此接下去问:对啊,上次的烤焦了,没有变成爆米花,这次的怎么会变成爆米花?是什么原因呢?

1:可能上次烤的方法不对!(马上遭到了驳斥:我们还是一样的方法烤的。)

2:可能是玉米的原因。(其他学生有的在沉思,有的若有同感的点点头。)

3:老师,上次的玉米和这次的一样吗?

我说:上次的玉米粒我是种子公司买的,这次的是从超市买的,质量都很好的!

这时,下面就有学生要求想看看上次的玉米粒!

我一看时机已经成熟,就给每个小组又提供了上次的玉米粒。

孩子们拿到之后就讨论开了!

1:我发现这两种玉米粒颜色不一样,上次的好象颜色更深。

2:会不会是潮掉的啊!

3:不潮的,都是干的。我咬过了,都很脆!(手里拿着咬碎的玉米。)(其他学生笑。)

4:会不会是玉米的种类不一样的原因?

3:我也发现上次的玉米粒颜色特别深,好象皮特别厚……

他的回答好象得到了共鸣,很多学生都说:肯定是皮太厚了,所以爆不开!

我问:是不是这个原因呢?你有办法证明你的观点吗?

1:我们可以把上次的玉米粒的皮用小刀刮点薄。

2:这次的玉米当中我们找找看有没有皮比较厚的,看看是不是能够爆出来?

……

(我发现这时候的孩子们是多么的聪明!他们现在的思维好象特别的严密,这一切我惭愧自己都没想的这么周密!)

我说:那大家赶紧用自己的方法试试吧!

同学们有的在刮皮,有的挑了皮比较厚的已经在烤了,有的还要上我这儿挑选,好不热闹!看着他们这么投入,我也尽量满足他们的要求!

下课前3分钟,我组织大家又交流了一次。这时已经有几个小组得到了验证结论。

生:我们小组把超市买的玉米按皮的颜色深浅分成了两堆,各3颗。结果颜色浅的3颗都成功了,颜色深的3颗只有1颗成功的,其余两颗都像上次一样焦了!而上次的玉米粒颜色都很深,所以都爆不出来!我们想:颜色深的可能皮比较厚,所以,我们觉得就是皮厚薄的原因。

(多好的回答!不管真正的原因是什么,既然孩子们有了这样的体验,探究还不算成功吗?)

下课零声响了!还发现了很让我感动的一幕:班级当中的一个班干部组织收集了大家课上的爆米花,说是扔掉了可惜,收集起来还可以和班主任老师一块分享科学课的成果!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