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上虞市网络研修班----章兴波作业帖 [复制链接]

11#

“老师,这样做太傻了!”

 

上虞市实验小学   章兴波  邮编:312300

 

[ 背景引言 ] 《我来造一张纸》是三上科学《纸》单元中的第二课时,学生们在上了第一课时《纸的观察》后,就产生了许多想了解的问题,其中“纸是怎样造出来的?”这个问题就非常突出,所以能自然而然地引出第二课时《我来造一张纸》。在我的印象中,这正是孩子们非常感兴趣的一课!在这节课中最重要的就是让孩子们亲身经历造一张纸的过程,同时通过造一张纸的活动体验,让孩子们感受到纸张的来之不易,培养他们珍惜、节约用纸的良好习惯,激发他们继续探究纸的兴趣。

[ 情境描述
                    ] 
为了让孩子们能够亲身经历自己造纸的过程,我给每个小组都准备好了一套材料:包括水杯、水槽、一次性筷、筛网、毛巾、一张干净的纸巾等。课一开始,我先和孩子们一起交流了古代的造纸术,在给他们观看了一段工厂造纸的录象后,我诱惑的问道:我们也来造纸吧?孩子们异常的兴奋:“好!”“耶!”于是我就在孩子们期待的注视下开始了自己的示范。我先把一张纸巾撕碎、浸湿,放入杯中捣烂,再倒入水槽里调成稀纸浆,然后用筛网取了一层稀纸浆,并用毛巾把水吸干,最后揭下了一张纸!本以为所有的孩子都会被我的示范征服,因为以前也都是这样的!而事实也确实如此,几乎所有的孩子在我揭下纸的一刻,发出了整齐的“啊!?!”声!可正当我想说:“你们也来试试造一张纸吧!”时,突然有个声音出现了:
            
“老师,这样做太傻了!本来就是一张好好的纸,故意把它弄烂再来造纸这太傻了!……”这突如其来的一句话真的很伤士气!虽然孩子们后来还是兴致勃勃的经历了造纸的整个过程,而且还相当的成功,但是我并没有感到一丝的快意!是啊,把一张好好的纸故意撕碎、捣烂,再去做一张还没有原来好的纸,这的确挺傻的!怎么我就没有考虑到这一点呢?这已经是我第二次接触这一课的内容了,以前也怎么没发现?我深深的自责自己到底有没有读懂教材!后来在教研组老师的帮助下,我修改了教学方案。把准备的材料中一张干净的纸巾换成了学生使用过的废纸,并创设了纸的回收再利用的情境,这样开始造纸活动就合乎情理了,也没有“傻”的嫌疑了!然而使用过的纸是脏的,做成纸浆后更脏,有的学生还真的嫌脏不肯动手了。幸好这次事先我已经有了充分的准备,我趁机给孩子们讲到:“是啊,为了节省树木资源,我们经常要回收利用废纸、脏纸,造纸厂的工人们天天都要跟它们打交道,他们是多么的不容易啊!”然后,我再给孩子们播放那段造纸厂的工作录象,同时还请学生配上了一段有关造纸厂恶劣工作环境及污染环境的话语,引导孩子们去节约用纸,保护环境。这时,我突然发现原来科学课堂上也可以这样的安静!这样的以情动人!原来科学课上还可以这样来“品德”!我想可能正是因为每个孩子都有了自己亲身的经历,所以他们才在情感上了得到了一次真正的体验!

[反思与讨论]
                

通过这一课时的教学,使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以情景为中心”的科学课堂的无限魅力!

一、合适情景,“趣”中也有“理”。

以前我总一味地认为科学课堂就是让孩子们去经历一个又一个的活动、实验,而并不用心去考虑活动本身是否科学合理。从而导致了上面的一幕:“老师,这样做太傻了!”是啊,真太傻了!哪有故意把好的纸弄烂再来造一张比原来差的纸的道理?一语惊醒梦中人啊!我们的科学活动应该是一种客观而且理性的活动,这样的活动应该让孩子们感觉到是有价值的,而不是“傻的”!我们在追求让孩子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趣味时,也不能忘记活动本身的合理性!我最大的错误就在于自以为这样的活动孩子们肯定是感兴趣的,而且只要孩子们兴趣高昂的经历了造纸的活动过程那就够了。所以在准备材料的时候,我只是在选择怎样的纸巾更容易化成纸浆,更容易实验,压根没想到纸的新旧。同样是造纸,用新纸造纸是“傻的”,活动本身也很难被孩子们同化,只是一个独立的活动而已。而如果用旧纸造纸,那是回收再利用,合乎情理!活动也将被孩子们真正内化,达到影响他们自身行为、态度、价值观的作用!这才是孩子们需要的真正的科学活动啊!

二、亲身体验,《科学》也品“德”。

教育界流行着一句话:“你听了,但是你忘了;你看了,把它记住了;你做了,你理解了。”所以,新课程理念下的科学课堂教学非常重视学生活动的过程!而如果能让这个活动的过程更加的生活化、情景化,让孩子们都能参与其中,那他们将会有更深的体验,有更多的感悟!就像孩子们在经历造纸活动后,如果是一开始的新纸造纸,孩子们将不会有回收利用废纸的亲身体验,他们也将很难体会到造纸时的“脏”以及对水的污染!即使老师指出要节约用纸、保护环境,那也只是空谈而已,乏而无力!而如果用旧纸回收造纸,孩子们就体验到了:原来废纸还真的可以回收再利用,这样还可以节省树木资源,保护了环境,多好啊!而且用旧纸回收造纸时,学生还会体验到:原来造纸还挺脏的!正因为有了这种体验,才会有孩子怕脏不敢下手的情况出现。此时,再渗透造纸的困难及污染,孩子们才真正体会到了纸张的来之不易,以后应该节约用纸了!你看,这么兴奋的科学课堂,孩子们居然一下子这样的安静了!这不正是孩子们有了亲身的体验,有所感悟的表现吗?即使这时孩子们不能用语言明白无误地讲出他们此时的感受,但我绝对相信他们已经默会了,此时无声胜有声啊!

陶行知先生曾经也说过“生活即教育”,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如果我们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开展一个个活动时,创设了这样的生活情景,那我们的科学课不也就可以这样品“德”了吗?只要我们从孩子们最贴近的、寻常的实际生活入手,精心创设科学活动的教学情景,让他们贴近生活,进入角色,那么,孩子们在真切的体验中就一定会有真实的感悟,道德情感也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科学》也品“德”,岂不美哉!

 

 

曾获2006年度上虞市教研室案例评比一等奖

曾获2006年度绍兴市教研室案例评比一等奖

曾获2006年度浙江省教研室案例评比二等奖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9-13 14:24:29编辑过]

TOP
12#

谁能看到酒精溶解在水中了?

浙江省上虞市实验小学——章兴波

邮政编码:312300

过程描述:

在上《观察更多的溶解现象》这节课之前,我做了充分的准备,给孩子们准备了酒精、香油、墨水、牛奶、等等各种液体。课上重点让学生来判断各种液体之间的溶解及不溶解现象,心想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这太简单了。我成竹在胸地上课了,第一个实验就是判断酒精是否能溶解在水里?经过了猜测、实验之后,我让学生自己下结论。大家异口同声的回答能够溶解,我当然很高兴啊。就在这时,我听到了一个平时很少听到的声音:“谁知道啊?酒精也是透明的,水也是透明的,到底有没有溶解又看不到!”孩子们一听也觉得有道理,于是就产生了怀疑,怎么办?显然这已经出了我的意料!怎么办?是用作为老师的权威把结论呈现?这样说:酒精确实是溶解在水里了!这显然是很不科学的,也违背了我一贯坚守的科学实验要实事求是的原则!我没有这样做,而是说了这么一句:“这是我们这节课发现的第一个问题”。然后在板书上打了个问号,把问题留了下来,就接着上后面的内容了。

接下来还有类似的一些液体间的溶解实验,学生在实验、在猜测、在下结论。而我正在为那个问号发愁。在学生经历了各种液体间的混合溶解之后,希望终于出现了!有一个小组向大家展示了他们的混合物——酒精和香油,它们也不能溶解,而且酒精在香油的上面。我心想机会终于来了,鼓励大家也都试试,到底是不是这样呢?显然各小组的结果和那个小组是一样的。正当我要启发大家回过头去思考刚才酒精和水的问题时,有一个学生很激动的站了起来大声说:“我知道怎样做可以解决刚才的问题了?把水、油、酒精放一块儿看看就行了!”很多孩子好象已经听明白了,也有一些还不太清楚!于是我鼓励听懂的孩子再来说说怎样进行实验。大家你一句我一句的讲着:“先在试管中放好水,再放入一些油,那么油肯定浮在水上的,然后再放入酒精,酒精肯定是在油的上面,这样就会有三层。接着,晃动试管或搅拌,让酒精和水接触,然后观察试管里是不是还会变成三层。如果酒精不能溶解在水里,它肯定还是要跑到油上面来的,试管里一定还是三层的。如果试管里只有两层了,那么说明酒精在溶解在水里了!”说的多好啊!我不禁为自己低估孩子们的能力而感到了惭愧!接下来的时间我就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去实验去找到结论,果然成功了!孩子们欢呼了,比任何一次实验都要快乐!因为他们真正体验了科学,体验了问题,体验了成功!

 

反思与讨论: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使我对科学课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下面就谈谈我的一些体会:

一、让“实事求是”成为科学课堂的品质。

科学探究是有趣的,是学生感兴趣的,但科学探究更应该是严肃的,真实的!科学课堂呼唤“实事求是”的探究品质!作为科学老师我们都知道,任何的观察记录、实验发现、探究结论都应该实事求是。而且我们也不会忘记去强调这一点!那么我们的学生是否真能做到实事求是的探究了呢?我们自己是否时时都做到了呢?其实这节课前,我已经做过酒精与水的混合了,我也发现这看不出来,但经验告诉我酒精肯定是溶解在水里的,而且可以无限制的溶解,所以也就承认了!现在回头想想真是惭愧!我不知道其他科学老师是否也曾遇到过凭借经验而忽视现实的行为,而我想说的是:老师们,让我们先实事求是吧!从这节课课堂上的反应看,实事求是的学生还是有的,起码有一个学生能“小声”的说出他的看法,也正是他的这种品质拯救了我——他的老师!让我有机会选择悔过,实事求是的呈现出了这个问题!而事实也证明这样做的结果是对的!实事求是的探究品质光靠简单的说教是远远不够的,只有这样的身体力行才能让学生真切的感受!虽然这次我问心有愧,但我相信我的学生们在经历了这一次之后,会有更多的这样的“小声”者站出来,同时我会选择不断地向“小声”者学习,并让他们成为“大声”者!真正让“实事求是”成为科学课堂的一种品质。

二、让“质疑”质出创新的火花。

课后我在想这节课缘何精彩?不是我老师,是学生!是学生的勇敢和质疑!而这样的质疑往往会被我们老师忽视或讨厌,因为这样会打破自己的教学进度和计划,有些问题还会让作为老师的我们无法处理,所以有些时候我们往往会采用避而不谈的方法蒙混过关,不敢、不愿去设置一些质疑的环节。其实我们大可以坦诚,这是问题,就要勇敢的说我不知道,相信我们的孩子,有时候孩子们可以做我们的老师!是啊,酒精和水混合后,由于它们都是透明的,谁能看见酒精在水里溶解了?多好的问题!也正因为有了这样的质疑,才会有接下来学生们活跃的思维,创新的验证手段,丰厚的收获!而正因为我的不敢,差点让孩子们失去了这么一个绝好的经历科学探究过程的机会。确实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质疑缘何重要?首先,从教师角度看,学生提出了不明白的问题,教师清楚了学生的疑点、难点所在,可以有的放矢地解决,提高教学的针对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其次,从学生角度看,1、质疑可以促进学生主动探究。不用强调,学生往往都会对自己提出的问题很感兴趣,积极主动的开展探究!2、质疑可以激活学生思维。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质疑会打破思维的平衡状态,出现活跃的不平衡,激发求得新的平衡,这正是: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常常质疑,激活思维。3、质疑可以培养学生求知情趣。学生想质疑,正说明他们对所问感兴趣。随着经常质疑,学生的求知欲望会更强烈,质疑情趣更浓。在这节课上,这些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从学生质疑:谁能看到酒精溶解在水中了?到最后学生创新的设计出用油、酒精、水三者的混合来解决质疑。学生们成功了,我也笑了!我笑并不仅仅是因为学生们解决了问题,更因为他们的质疑点燃了创新的火花,让科学探究有了更多的收获!

 

 

 

2005年全国小学科学教师论文竞赛一等奖

2005年上虞市案例评比二等奖

曾发表于《中小学教学研究》第10

 

 

TOP
13#

让科学课堂的“乱”变成一种“美”

 

                                          浙江省上虞市实验小学  章兴波

邮编:312300

[摘要]:科学课并不存在课堂气氛不够活跃的问题。所有的学生都非常的兴奋,都很感兴趣。但反过来存在这样一个现象:课堂气氛太过活跃,活动多、器材多、纪律就显得差,给人的感觉就是“乱”。但科学课堂的“乱”又并不能简单的理解为没有纪律,因为很多时候出现的“乱”不管是交流中的插嘴现象,还是小组活动中弄翻了凳子、打破了器材……都只能说明学生完全投入到了科学学习当中,而全身心的投入科学探究,这其实就是一种最基本的科学素养!那么,如何正确看待我们的科学课堂中出现的“乱”场景呢?如何让科学课堂的“乱”变成一种“美”呢?下面就结合自己的一些亲身经历略谈几点:

[关键词]:探究、乱、美

情景一:在《流动的空气》课堂中,为了研究空气在教室里是怎么流动的,我给每一小组桌上放了一根香。学生们一进教室,注意力就集中到了它上面,摸一摸、闻一闻……课堂上,我问:想什么办法可以让我们看到教室里的空气是怎样流动的?学生很快就领会了我的意思!“用香” !这时有几个小组的学生已经把火柴拿在了手上,准备开始了。我以为学生已经明白了活动的目的,就说:“那就用你们的香来研究吧!看看到底……(教室里的空气是怎样流动的?……)后面的话已经淹没在了学生的活动声音中。下手快的学生抢到了火柴兴奋地开始点了,因为多听了我几句未能点火的在那里埋怨,有的还在争抢拿香的权利……这时我才想起来忘了发记录纸了,于是赶紧发了下去。可这时的学生们完全沉浸在了玩香的活动中了,哪还记得看我的记录纸!研究活动就在这样的混乱中展开着。结束汇报了,我问:“在刚才的活动中,你们发现了什么?”生1:“我发现有香味!”生2:“我们的香很快就烧完了,他不停的吹!”(手指着小组内的一个同学,其他生笑。)我立刻板下了脸,提高嗓门:“我问的是教室里的空气到底是怎样流动的?”教室里安静了……

情景二:在《研究土壤》课堂中,我首先提出:土壤是不是混合物?在学生猜测后,又进一步提出:怎样来证明呢?要求学生小组合作,自己制定研究计划、选择合适的工具展开研究。在明确了问题和要求后,学生的研究活动也就开始了。很快教室里就这样了:有的拿着研究计划在老师这里领取器材,有的到教室外面去收集土壤了,有的去打水了,有的已经在用放大镜观察、分离土壤了,有的先跑到别的小组去看了……学生穿梭于教室,叽叽喳喳的讨论声、叮叮当当的器材碰击声、我发现了我知道了的喊叫声充满教室!即使在后来的汇报时,也时不时有学生插嘴。但奇怪的是这一堂课,我始终没有生气,反而心情非常的愉悦!学生们也一样,以至下课了他们还围在我的周围,告诉我他在土壤里发现了什么。

这样的情景对于没有上过《科学》的老师来说是不敢想象的!如此“乱”的情景还叫课堂吗?课堂纪律何在?但如果是上过《科学》的老师,我想这不会陌生。我们的科学课堂是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景。然而,同样是“乱”,却也会“乱”的大不一样。情景一中的乱,那是真的乱,本以为学生兴趣已经调动,在兴致勃勃的探究,到头来一问,在探究什么都不清楚!这样的乱让人心情压抑,倍感失败!而情景二中的乱,学生是在自己动手动脑解决问题,有明确的操作目的,而不是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在那无的放矢地玩,课中虽然有学生为了取土壤离开了教室,虽然为了寻找一个器具、探究一个问题而离开了座位、离开了学习小组,但他们都始终围绕着科学学习这个主旋律,他们是在专心地探究他们自己的问题。这种乱是美丽的,是作为老师的我不愿去打扰的。

一、科学课堂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乱”场面?

1、科学课本质

以培养小学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教育强调以学生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不再是教师照本宣读教科书和刻板地执行教学过程。《科学课程标准》倡导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倡导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研究者,倡导的是科学学习要以学生自主探究为核心,在这种宽松、融洽、自主探究的课堂教学氛围中,现象的产生是合情合理的、无可非议的。

2、班级人数

从如今的教学现状看,除个别实验学校和私立学校外,几乎都是大班额教学。也就是说如果按四人小组计算,每班有10个小组以上,甚至达到15个小组以上。这样多的小组开展探究活动,教师在控制上肯定是会顾此失彼的,那场面怎么可能不“乱”?

3、学生个体

如今的学生已经不同往日了,也许很多老师自己小时候的那种老师讲学生一动不动地听的读书方式还残留在他们的脑海里,所以还想把这种教学方法用在现在的学生身上,可惜这种方式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了。每一个孩子都有着独特的地方,都是可爱的充满活力的精灵,就因为他们有着不同的闪光点,对于每个孩子来说他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作为科学课程学习主体的小学生,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科学世界时,总会产生无比激情和盎然兴趣。这样的学生如果处在宽松、和谐、民主、融洽的学习环境中,他们张扬的个性也必将带来“乱“场面。

4、教师个体

还有很多“乱”场面是由教师本身引起的!诸如:备课不充分、准备工作未到位、课堂语言太混乱、课堂结构不合理、教师对学生的关注、视线联系、宽容、体贴、支持以及课堂上的心理气氛等等都可能成为影响科学课堂“乱”的原因。

二、正确看待科学课堂中出现的“乱” !

1、因为“乱”而更美丽

学生在科学观察、实验、思考、交流的过程中擅自发言、自言自语是学生自我实现、个性张扬的一种表现形式。因为学生是在一种没有约束、没有负担的教学情景中产生的插嘴,这种个性的张扬是真实的、积极的、有意义的,它是学生的直觉、顿悟和灵感而迸发出来的创新性思维。这样的“乱”是美丽的!正如情景二中:学生穿梭于教室,叽叽喳喳的讨论声、叮叮当当的器材碰击声、我发现了我知道了的喊叫声充满课堂。这正是学生深入探究进入情景的表现,充分表现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以及激动、真实的情感体验!《研究土壤》这一课也正因为有了这些“乱”而显得更加美丽!

2、“乱”并不是不要纪律

既然“乱”可以使科学课堂更加美丽!那是不是就不要纪律了呢?显然不是!为了保证教学活动有效进行,课堂确实需要纪律,课堂讨论也要有秩序、有规则,一个吵吵嚷嚷、秩序混乱的课堂,很难保证教学目标的完成,七嘴八舌也不是个性发展。可是,守纪律是否就要两手背后,双腿并拢,身体坐端正,除了老师规定的动作,如举手发言、拿书、写字外,其余动作都是多余的?这显然不是课堂教学所需的必要条件,而是为了防止个别学生影响教学而采取的一种预防手段。只要学生在思考和体验,必然伴有丰富的情感、情绪的变化和丰富的语言动作,甚至会不由自主地站起来跳跃,如果教师把这看作是妨碍教学,以纪律为名去强行抑制,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就会受到压抑。我们的课堂应该是一个能让孩子体验感悟的场所,是孩子身心完全放松的课堂。

三、如何让科学课堂的“乱”变成一种“美”?

1、树立科学的课堂纪律观念。

专家指出,学校需要有一定的纪律,学生也需要有一定的纪律约束,但过分强调纪律,必然会扼杀学生生动的个性和活泼的天性,必然会束缚学生的思维空间和想像力。应该意识到,我们过多地强调抓纪律,抓规范,而忽略了关注个体享受学习的过程。我们都应该知道并不是有了安静的课堂,就意味着有了一堂好课。在科学课堂上,比安静更重要的是什么?更重要的是个性的飞扬、思维的活跃、思考的深入、智慧的启迪。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知道,和谐的环境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效率也会提高。相反,如果教师过于威严,学生心情受到压抑,课堂纪律再好,学习效果也不会好。我们希望看到这样的课堂:学生可以两手自由摆放,两脚随便活动,而且可以离开座位与同学讨论,还可以找老师请教,没有喧闹声,但是,他们有激烈的讨论声,有时还会伴随着表达喜悦、遗憾或沮丧的动作和声音。
            

2、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

科学课堂教学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所以活动多、要求准备的材料多是科学课的又一特征。课前选择并准备好充足的材料是探究活动开展的“美”的保障!就像在《研究土壤》这课教学中,我给学生准备了满满一车的材料,有:小盒子、镊子、放大镜、筛子、水盆、杯子等等。学生研究时需要的器材都能从我这里找到,探究活动也就顺利有序的得以开展。在上《爆米花》的课时,第一次,我是从种子公司买了一些玉米种子,课前我没有亲自尝试,直接拿到了课堂上,结果没有一个小组能够成功,都烧焦了,那节课是在混乱、危险的情景中早早收场的,学生的收获只是莫名的兴奋和失望!假如我能在课前尝试,这样的课堂上的“乱”是完全可以改变的。当然课前的准备除了材料,还有其他很多方面。如: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的了解等等,这些都将成为影响科学课堂“乱”和“美”的重要因素!

3、合理呈现材料。

教学中学生实验材料的呈现,对一节课中的学生纪律调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材料的呈现及时、到位,学生学习与实验的兴趣高,反之就会分散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削弱学生学习兴趣。情景一中出现的真“乱”场面,主要原因就可以归结为材料呈现的不合理。课前在桌上放好了香,这是最大的错误!它大大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以至于还没有明确目的就急着开展活动,结果是在一片混乱后不知道在研究什么问题!假如老师能够在讨论好探究方案后,再给每个小组提供材料,那么情况就可以大大好转,也许就会变成情景二中的那种美丽的“乱”了!
                

4、提高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

在科学课堂上有很多的活动、实验,这已经是很考验老师的课堂调控能力的了,再加上活动、实验中会用到各种新奇的、脆弱的器材,这样就更加会出现一些突发事件。如:学生把器材摔破啦,学生小组活动没有组织好闹不和啦,学生因为过度的兴奋做出一些奇怪的动作啦等等。这些事件当中有的可能是学生无意的,有的可能就是有意的;有的是由情景因素造成的,有的是个性方面的缺陷使然。原因不同,处理起来自然要因人而异,因事而异了。但课堂上发生的这些问题往往需要及时、迅速、果断地作出决定,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机敏又要冷静,在没有弄清真正原因之前,轻率和武断可能会造成更多麻烦。同时,在进行课堂调控的时候,教师要充分利用评价的激励和导向功能,多采用积极性的语言。如:一个小组活动后没有收拾好器材,可以这样说:“如果把器材整理好那就更出色了!”而不是这样说:“怎么器材这么乱!”总之,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能够有效的让科学课堂的“乱”变的更加美丽!

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是新课程标准下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也是《科学》教学的目标,因此本来已经是很难控制纪律的科学课堂必定会更乱,作为科学教师,我们不能为这而担心,而要关心的是他们是否在为科学问题而,要考虑的是教师面对这热闹的课堂教学如何运用现代理念进行有效调控,有效地引导,从而,让科学课堂的“乱”变成一种“美”!

 

 

[参考文献]

 

陈琴,庞丽娟.科学探究:本质、特征与过程的思考[J].教育科学,2005,(1).

杨宁赞.科学课堂需要什么样的纪律[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5,(3).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

获上虞市教研室论文评比一等奖

 

获绍兴市教研室论文评比一等奖

TOP
14#

谈学生准备科学课实验材料的习惯培养

浙江省上虞市实验小学  章兴波

网名:gray0 

邮编:312300

[摘要]:实验材料是很多科学课中不可缺少的,而且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我们科学老师都会经常性的让学生自己准备一些相关的实验材料。然而,学生准备材料的情况并不叫人乐观,学生忘带、漏带实验材料的现象非常普遍。而这种不良的习惯一经养成,对学生学习科学课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学生为什么不带材料?如何培养学生准备科学课材料的习惯?这是我们每一位科学教师所面临的问题。下面就结合自己的一些体验略谈几点看法:

[关键词]准备
            
材料
            
习惯
            
培养
                

一、学生准备科学课材料的现状及危害。

很多科学实验课,我们科学老师都会让学生自己去准备一些相关的实验器材。因为这样做的好处很多,如:可以减轻教师自己的负担;可以提高学生参与度;准备的材料更加丰富、具体、生活化等等。然而,学生准备科学课材料的现状却不容乐观。每次总有那么一部分同学不带材料来上课,不是说忘记准备了,就是准备好了忘带来了。

科学实验课没有实验材料,那是非常可笑的!就像拍电视没有演员一样,自己想想是拍不出节目来的。科学课非常注重亲身经历的探究过程,准备材料的过程本身就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课堂上没有材料,其他学生进行活动时,他就只好傻傻的坐着看看,可能他还能乐他人所乐,但对学生自己来说,他何来的亲身经历,更谈不上探究了!一次这样,两次这样,当不带材料成为一种习惯,那么同学就会厌恶他,老师也会讨厌他,他自己更是自暴自弃,那后果可想而知!

二、学生不带科学课材料的原因分析。

学生为什么不带材料来上课?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难道学生甘心自己在课堂上被孤立?他这样看着别人活动会快乐吗?显然不是这样的!哪个孩子不喜欢自己动手去做?哪个孩子会不想去参与?为此我询问了很多学生,也询问了很多的科学教师,我想可能这些方面的原因在影响着我们的孩子。

1、学生的学习兴趣未激发。

兴趣是最大的动力,如果学生的兴趣很高涨,那么他去准备的可能性就会很大!在上教科版五上保护鸡蛋的内容前,我在三个班布置了同样的任务,一班三班我是这样说的:下节课我们要学习保护鸡蛋这课,请大家带好相关的材料。二班刚好由于课堂时间有多,我多说了几句:下节课我们要学习保护鸡蛋这课,我们要来比一比,谁制作的鸡蛋保护器效果更好?章老师有一个鸡蛋保护器,把鸡蛋放在里面,从二楼摔下来也不会破,看看谁的能比我的更厉害?请大家回去准备好你需要的材料!学生们顿时讨论开了!结果第二天来上课,一班三班带的材料少而且单调,二班几乎人人都带了材料,而且种类丰富,有的甚至早就做好了鸡蛋保护器。课堂教学的效果当然也是大不一样!

同样是准备材料制作鸡蛋保护器,唯一的不同是二班的学习兴趣完全被激发了,所以他们准备的材料才会比其他两个班好!

2、材料准备的难度太大。

有时我们的孩子没带材料并不是他们不想准备,而是他们去准备了,但是由于找不到,实在没办法!材料准备的难度太大了,这不是在为难学生吗?同样是五年级的三个班,在上第一单元栖息地的时候,我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但结果带材料的同学并不多。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三年级,让孩子们准备蜗牛、蝗虫,孩子们很感兴趣!但结果很少有同学带来,都说:“老师我去找了,可是找不到!”眼神中充满了遗憾和无辜!由此可见,我们老师在布置带材料的任务时,一定要事先去考虑我们的孩子是否能够轻松的准备!这样学生才可能带来合适的材料!

3、家长的忽视。

    现在的家长当中到底有几位了解科学这门学科?又有几位真正重视它?在家长的心目中,语文、数学、英语才是最重要的,其他的学科他们基本不会去管,除非孩子在某方面特别的出色!如果孩子忘记带有关语、数、外的工具或材料,家长知道了肯定会非常重视!有的家长还会提前督促孩子带好相应的材料。然而对待科学这样的学科,家长们会这样吗?假如家长们能像对待语、数、外那样对待科学课,假如家长们能够重视科学课,假如家长们能够在前一天提醒自己的孩子,那么我们的孩子还会忘记带材料吗?

4、学生自身个性心理特征。

    哪些孩子经常不带材料来上课?留心一下就会发现,其实总是这么几张老面孔!深入了解这些孩子,其实并不是他们真的不想带材料,不想融入大家的活动,他们也很向往有自己的材料能够动手活动,当别的同学有自己的材料进行活动时,你不难发现他们那无助、羡慕的眼神。其实没有材料的孩子他们并不快乐!这个时候他们都在后悔自己为什么就不带材料,有的还可能就在跟自己说:我下次一定要带来!可真到了下次,这些孩子还是和原来一样!这是因为孩子自身的个性心理特征存在缺陷:其一是好玩记不住事情,你反复强调的事情,他一转眼就忘掉了;其二是意志力不强,准备材料时一遇到困难就放弃了;其三是学习意识薄弱,对待学习持无所谓的态度。如果我们的孩子具备了这些不良的个性心理特征,那经常忘带材料也就不觉为奇了!

三、如何培养学生准备科学课材料的习惯。

1、激发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如何激发学生兴趣,调动积极性?这是我们科学老师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我们的学生毕竟还是孩子,兴趣才是他们做事情的最大动力!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那么,怎样让我们的孩子对准备材料这件麻烦事产生兴趣呢?反思自己的教学经历,发现以下几种方法效果不错:

第一种,利用孩子们的好胜心理。就像在布置鸡蛋保护器的准备任务时,我出示了自己的一个鸡蛋保护器,并说:下节课老师想看看谁准备的鸡蛋保护器能够比我的更厉害?孩子们一听要比赛,还是跟老师比,积极性马上被调动了,结果孩子们准备的确实相当充分!还如:在布置制作太阳能热水器的准备任务时,我说:下节课我们就要来设计一个太阳能热水器,我们要来比一比,到底哪个小组设计制作的太阳能热水器效果是最好的,能够让水温上升的更快、更高!结果当然也让我非常的满意!

第二种,用“神秘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如在布置造一张纸的准备任务时,我神秘的告诉大家:下节课,我们要来搞一件伟大的创造,我们一起要来造一张纸。孩子们顿时沸腾开了!“我们还能造纸?”“老师,是真的吗?”然后我就布置了:请大家带好以下必备的材料……

第三种,用奖励激发学生的兴趣。我觉得这是最普通的方法,也是最实用的方法,然而也是我们老师经常会忘记的方法。有时一个班只有几个同学准备了令你满意的材料,这时你可能会很不开心,往往只想着怎样教育他们!其实,这个时候你可以好好的奖励那几个准备的好的同学,效果肯定不会比板着脸批评教育差!

2、合理布置准备材料,不挫伤孩子积极性。

    布置准备材料的任务并不是一件可以随意的事!我们的随口一说,可能对孩子来说是一件很重的负担。作为老师,我们也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一下。想一想我们布置的准备任务是否合理?是否能够让学生轻松的完成?假如不去好好考虑这些问题,随意布置准备任务,那学生不带材料或带的材料不适合是必然的。如果这样的次数多了,学生准备材料的积极性也将受到很大的打击!假如事先老师能够好好考虑,针对性的想一些办法,那情况就会完全不同了!比如在准备蜗牛和蝗虫时,如果只是随口一说:下节课请大家准备好蜗牛,下节课请大家准备好蝗虫。那孩子们很有可能就找不到,又怎么能带来?如果老师能做一些引导,和孩子们一同商讨在什么样的地方容易找到蜗牛;如果老师能结合实际提要求,让孩子们准备蚱蜢。(因为当地确实很少有蝗虫)那么,我想孩子们也就不会让老师失望了!

3、发挥小组力量,建立材料准备常规机制。

    小组是科学课堂里的一个重要元素,那么,为什么不发挥它在准备材料时的作用呢?让我们在班级、小组里建立一套科学的材料准备机制,充分发挥小组的力量,来帮助我们的孩子们养成认真准备科学课材料的良好习惯吧!首先,教师要提前进行通知,最好能够有样本,让学生清楚该准备怎么样的材料;其次,发挥课代表的作用,在上课的前一天放学前再进行通知落实,减少忘记的可能性;最后,由各小组长做好检查、督促工作。如果老师还能结合奖励措施,对准备材料认真、积极的同学或小组进行适当奖励,那孩子们准备材料的劲头肯定会更足!这样的材料准备机制,对那些因个性心理特征而经常不带材料的学生,也会起到很大的监督、督促作用,长期坚持,定将帮助他们渐渐改正,形成良好的准备材料习惯。

4、寻求家长支持,让孩子们更重视科学。

家长的帮助是很有效的,如果能够得到家长的支持,那我们的工作必将事半功倍!对那些经常忘带材料的学生,我们更需要家长的帮助,密切与家长的联系。这里的密切家长联系当然不是指告状,而是让家长理解科学课在培养孩子思维、能力方面的重要性,能够更重视孩子的科学学习,能够经常询问孩子学习科学、准备材料的情况!这样,我们的孩子也就会更重视科学课了!我们的孩子原来就喜欢科学课,再加上心里的重视,材料准备还会是问题吗?

学生准备科学课材料的问题,可能已经是我们很多科学老师司空见惯、见怪不怪的事情了,但我们绝不能对此“习以为常”
            
!因为你对这个问题的轻视,可能会让更多孩子放任自流,从而成为你科学课的所谓“差生”
            
!而如果有了你的重视,你的帮助,我们的孩子就能养成良好的材料准备习惯,他们将更快乐的沉醉在科学课堂,他们的科学探究将更加丰富多彩而又充满活力!这是我们每一位科学教师都迫切希望看到的事!

 

 

 

[参考文献]

 

陈华彬小学科学教育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龙失传,李秀云.从师生一起准备探究材料谈起[J].科学课,2005,(5).

刘业俭.准备实验材料的过程也是一个科学探究过程[J].科学课,2005,(8).

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
        

已发表于《中小学教学研究》20063

获上虞市论文评比二等奖

TOP
15#

 “随意性”!“有效性”?
                            
[摘要]:新课程改革以来,作为科学教师,我们不断地在追求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教学。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突然发现:探究活动的开展给我们的科学教学有效性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丰富多彩的探究活动、热热闹闹的科学课堂、热情洋溢的孩子们的笑脸,这一切确实是我们的追求,然而要真正落实其有效性并不轻松!纵观身边的科学课堂,形式化的、盲目的、甚至无效的活动有之,看似热闹,实则低效的更甚之。我想这已经不是科学老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领会不到位的问题了,更不是自身经验和能力欠缺的问题,而是主观上有没有引起真正重视的问题。在平时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正是一些随意性的行为在严重的影响着我们的教学有效性。诸如对待教学目标的随意、对待材料的随意、处理实验的随意、对待课堂语言的随意、对待课后延伸的随意等等。以下就结合这些一线教师容易忽视的随意性行为来谈谈对教学有效性的一些思考。

[关键字]:科学教学 有效性 随意性行为

一、对待教学目标的随意性行为。
布鲁姆说过:“有效的教学,始于期望达到的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在教学活动中有定向的作用,同时又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所以,教学要有效就必须首先具备有效的教学目标。真正有效的教学目标则必须经过教师自身的理性思考,得以内化的目标。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老师对待教学目标的随意性非常的强!
1、教学目标制定的随意性。
(1)没有目标。如果我们在上科学课时,心中没有一个明确且适宜的教学目标,那么,我们的教学活动肯定是无的放矢,“脚踏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这样一来,科学教学的有效性还从何谈起?
(2)、“教书匠”的目标。何谓“教书匠”的目标?这是一种来自教学参考资料或者优秀教学设计的教学目标。现实中,我们很多老师都是这样在做的,因为这是相信“权威”!然而,如果没有对教学目标进行自己的思考与辨别、筛选与改变,就作为自己教学行动的“指南针”,那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面对学生鲜活的观点、情感、表现时,可能就会不知所措,茫然而无所适从,教学的有效性也就要大打折扣了!
 2、操作教学目标的随意性。
虽然很多老师的教学设计中都有教学目标这块内容,但由于其在目标制定过程中的随意性,导致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操作随意性太强!往往凭自身的经验和感觉进行教学,认为讲完了规定的教材内容就达成了教学目标,忽视甚至摒弃了教学目标应有的指引、调控和检测作用。
二、对待材料的随意性行为。
在科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材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着科学教学是否有效、高效?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却存在着许多对待材料的随意性行为,严重影响了科学教学的有效性!
1、材料准备的随意性。
(1)教师自己准备材料的随意性。
作为科学教师,准备材料是我们工作的重要内容!很多时候,我们都在为更好的上课材料而忙碌!但有时却因为我们的随意,对课堂教学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例如在上《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一课时,其中有一部分内容是把生玉米变熟,让孩子们猜测并验证玉米在变熟的过程中会发生哪些变化?我随意的准备了一些干玉米就去上课了,结果怎么煮也煮不熟,怎么烤也爆不出玉米花,学生几乎是在玩中浪费了一节课,大大降低了教学效率。再比如在上《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一课时,为了能够接亮更多的小灯泡,在课堂中引进了灯座和电池盒,这些材料我都是从配套工具箱里拿出来的,根本没有去考虑会有什么问题,结果却怎么也按不上我们的小灯泡,严重干扰了课堂的实验效果。像这样的例子作为科学老师应该不会感到陌生吧!
(2)让学生准备材料的随意性。
让学生准备材料本是一件好事!既可以减轻教师自己的负担,又可以提高学生参与度。然而布置准备材料的任务并不是一件可以随意的事!我们的随口一说,可能对孩子来说是很难完成的。比如在准备蜗牛和蝗虫时,如果只是随口一说:下节课请大家准备好蜗牛,下节课请大家准备好蝗虫,那孩子们很有可能就找不到。等到上课了发现孩子们没带材料已经为时已晚,在课堂上大发雷霆也没用了,你就只好硬着头皮看课本空对空了!如果老师能事先做一些引导,和孩子们一同商讨在什么样的地方容易找到蜗牛;如果老师能结合实际提要求,让孩子们准备蚱蜢。(因为当地确实很少有蝗虫)那么,当孩子们带着自己的蜗牛和蚱蜢来上课时,效果肯定是完全两样了的!
所以作为老师,我们也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为他们考虑,让学生准备他们力所能及的材料,并做好相应的指导工作,千万不能随意布置,这样才能让我们的教学更有效!
2、材料呈现的随意性。
    曾经看过章鼎儿老师执教的《橘子》一课,章老师巧妙的呈现材料的方式令整个科学活动展开如此的有效。确实,科学的呈现材料非常有助于活动的高效。而我们的实际教学中,时常会为了自己贪图方便,不去细致的考虑材料的呈现,从而降低了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在上《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时,我在课前就为每个小组放好了所有需要的材料,(小灯泡2个,小灯座2个,电池盒1个,干电池1节,电线四根)在简单介绍完电池盒和灯座这两样新的材料后,我就想让孩子们先试一试这两种新材料,为后面的点亮更多的小灯泡打好基础。谁知问题就出来了,孩子们根本就没那个心思去好好认识一下新材料,而是迫不及待的去实施点亮几个小灯泡的活动,这不是典型的还没学会走就想跑吗?不摔跟头才怪!结果真是混乱不堪,不光是课堂场面乱,学生的思维也非常的乱!教学根本没有什么成效!问题出在哪?就出在我的材料呈现上。一下子呈现这么多的材料,其中还有从未接触过的新材料,学生一下子能够接受的了吗?不被这纷繁的材料影响那才怪呢!学生毕竟还是孩子啊!如果我能够结合课堂的展开先呈现并认识两种新材料,再呈现两根电线和一个灯泡试着接一接上节课的电路,最后再下发所有的材料,去深入探究点亮更多的灯泡。如果像这样有结构的呈现材料,我想教学肯定会有效果的多!
三、处理实验的随意性行为
实验是科学课堂的一个重要特征,怎样发挥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涉及到对各个实验的恰当处理。是演示实验还是学生自主实验?是探究实验还是验证实验?…… 而对待这些问题的处理,我们老师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
1、学生实验变成了老师的演示实验。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老师往往要到上课了,才发现自己还没准备好充分的材料,怎么办?来不及了!学生实验看来是没戏了,那就老师演示吧!有的老师干脆就没想让学生自主实验,自己演示多轻松啊,纪律也容易调控!
例如:《测量摆的快慢》一课,教材中呈现了三个实验,分别是改变摆锤重量、摆绳长度、摆动幅度的实验,意在通过学生自主的测量活动,探究出影响摆的快慢的因素。上课前10分钟,老师突然发现工具箱里并没有做这个实验的材料,再准备起来肯定来不及了,只好演示了,于是匆忙拼凑了一组器材去教室了。这时铃声可能已经想过了,学生们正期盼着老师今天会给他们带来什么有趣的探究内容。整节课,老师只好用不停的演示实验来进行教学,偶尔有几个可以上来给老师帮忙的,都显的那么得意!因为他们能够在上面俯视下面这么多渴望的眼神!而下面的大部分孩子因为没有叫到自己会感到非常遗憾,上面开始实验了,下面却开起了小差。孰不知,如果老师事先重视了,准备妥当了,那大家就都可以一起来参与了,这将是一节多么吸引孩子的科学课!虽然最后这节课的内容也上下来了,但孩子们好像失去的挺多,教学也远远达不到应该有的高度!
2、探究实验变验证实验。
《科学》与《常识》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此!以前的常识教材中很多的实验都是一个个科学结论的验证,而现在的《科学》更强调在一个个探究的实验中去寻找科学结论。因为随意,有时我们却把探究实验变成了验证实验。
例如:在上《马铃薯在水中的沉与浮》时,老师把同样的一个马铃薯先放进第一个水槽里——沉了,再放进第二个水槽里——浮起来了。
师问:这是怎么回事?
生答:第二个水槽里加了盐。
师:真聪明!第二个水槽里确实是盐水!那你能想办法证明吗?
……验证活动开始了!
细细一想,我们能这么随意的就指出那里面有盐吗?这不是我们一节课要探究的主题吗?老师这么一确认,后面的探究不就完全成了结论的验证了吗!当学生提出第二个水槽里加了盐时,老师如果这样引导:这是你的猜测,一定加了盐吗?你能想办法来证实你的猜测吗?……活动同样可以延续,不同的是刚才展开的是验证实验,而现在接下去的却是探究实验!谁都明白知道结果的游戏是不好玩的,那么知道结论的实验同样也没有不知道结论的有吸引力!孩子们实验的积极性是完全两样的!
3、无目的的实验。
让学生亲历实验,亲历探究的过程,这些理念虽已深入科学老师的心了,但由于随意,有的老师纯粹只是因为教材要求做实验而进行实验,而根本不去考虑实验的有效性(最大价值),单纯的认为让学生经历过了就行了。然而纯粹的亲历过程真的够了吗?我想不是,我们得追求亲历探究所要达到的目标。以《流动的空气》中用香来观察空气流动情况的实验为例,单纯的经历烧香看烟的过程还不够,我们要让孩子在观察烟的飘散运动中发现空气确实在流动。只有目标明确,探究才能体现最大价值,实验才更加的有效!
四、对待课堂语言的随意性行为。
如果要上一堂公开课,我们肯定会特别关注自己的课堂语言!因为我们知道课堂语言是否精练、高效,将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而对待平时的课堂,我们却很少去细细斟酌我们的课堂语言,常常是兴致所致,随便讲讲,跟着感觉和经验走。
1、提问的随意性。
一个好的问题,可以在学生的思维中激起层层的涟漪;而一个随意的问题,却有可能让学生一头雾水、答非所问,甚至分散注意力,从而降低教学的“有效性”!我们来看一个真实的教学片段: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课堂上的一个片段。

(在学生小组比较观察发声的尺子和不发声的尺子的活动后。)
师:发出声音的尺子与不发出声音的尺子有什么区别?
生:发出声音的尺子在动。
师:那尺子是怎样发出声音的呢?
生1:打出来的。
生2:我们是弹出声音来的。
生3:一定要用力!

本以为很轻松就可以得出的结论(尺子是靠振动发出声音的!)却意外的难产了!
其实孩子们并没有错,错就错在问题本身的指向不够明确。 “尺子是怎样发出声音的呢?”以学生刚刚实验的经验来看,他们确实是用这些方式让尺子发出声音来的啊!只不过他们回答的是物体发出声音的方式罢了,而老师现在需要的答案却是发声的本质。像这种随意的问题造成答非所问的现象还很多,经常会让我们哭笑不得,降低课堂效率。
再如:在上《点亮我的小灯泡》时,老师给大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让孩子们试着用不同的方式点亮小灯泡。孩子们气氛热烈、思维活跃。等到活动结束,孩子们安静下来后,老师却突然抛出了这样的问题:电流怎么流的?什么是电路?电路至少需要哪些东西组成?好像孩子们刚才的点亮小灯泡的活动是多余的,怎么点亮的方法也根本不重要!原本激发的学生探究热情一下子就熄火了!
2、评价的随意性。
这里的评价主要指的是课堂上的即时评价。这种评价在课堂上扮演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旨在鼓励、促进学生的学习行为。而我们科学老师一般课都比较的多,面对这么多的学生,有时姓名都记不起来,对这种即时的评价也就疏忽了,显的漫不经心了。学生很多积极的、闪光的表现一次次被浪费了,学生一些不良的习惯却一次次被纵容着。
情景一:在上动物单元时,每当你刚刚走进教室时,一些孩子总会围上来。有的问你:“老师,今天我们观察什么啊?”有的会跟你讲课后他观察了什么小动物;有的还会考考你;更会有一些同学抓来了某种小动物,在教室里引发阵阵骚动……
情景二:小组活动时,风格各异。大部分小组气氛热烈,有的近乎吵嚷,也有的小组静悄悄……
情景三:小组实验时,优缺点各异。有的小组效率很高、有的小组实验很深入、有的小组记录非常认真、有的小组气氛和睦、有的小组实验结束整理好了器材……
情景四:交流汇报时,有的孩子争先恐后,有的孩子认真倾听,有的可能只顾自己,有的从不把别人放在眼里……
情景五:下课了,还有一些同学会围在你的周围,不停的跟你交流一些什么……
这样的情景我们科学老师肯定不会陌生,请问你评价了吗?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孩子们丰富的课前准备、孩子们的投入及创造性的表现、孩子们细致的观察、严谨的科学态度等等都需要我们的评价去激励;孩子们浮躁的心里、孩子们的自我中心、孩子们的种种未形成的科学习惯都需要我们的评价去引导。真正重视了评价这个有效的手段,我们的科学教学一定会更加的有效,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五、对待课后延伸的随意性行为。
记得章鼎儿老师曾经说过:不要把上下课的铃声当作教学的起点和终点。下课铃声响了,孩子们真正的探究活动开始了!多么有价值的“大课堂意识”!然而这样的“大课堂意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很多都是留于形式罢了。
例如在上《运动与摩擦力》一课时,课堂上老师让学生围绕“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这个问题进行猜测。学生提到了很多的因素,如:接触面的粗糙与光滑、运动的方式、重量的大小、动力的大小、接触面的大小等等。其中前面三个因素是老师所需要的,在课堂上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剩下的几个因素怎么办?临近下课了,老师说:其他几个因素到底和摩擦力的大小有没有关系?请大家课后继续研究!
又如在上完《用水测量时间》后,让学生课后自己去制作一个每分钟滴60滴水的装置。在上完《被“种下”的材料》后,大家课后可以回去“播种”信息。在上完诸如《蜗牛》这样的观察小动物的课文后,总会习惯性的加一句:大家课后继续去观察!等等。
“请大家课后继续研究!”“这个问题,大家课后再去研究研究!”像这样的课后延伸已经成了很多老师的“习惯” !它已成了新课改必备的“调味品”!但这种流于形式的、习惯性的课后延伸会有多少的实效呢?每一位科学老师可以自问一下:我的课后延伸孩子们响应了吗?我花了多少时间去真正思考课后延伸了?你的所谓的课后延伸只怕是教学设计的一个固定格式吧?如果是这样,有效性还如何体现?这原本应该有助于孩子成长的课后延伸活动,在我们科学老师的随意对待下,却变成了不断麻痹孩子积极性的无效延伸活动。

以上种种教学过程中的随意性行为,作为科学教师的你引起重视了吗?它正在不断地吞噬我们一直在倡导的“教学有效性”!关注我们的教学行为吧!让“随意”变成“注意”,让我们热爱的科学教学更加“有效” !


[参考文献]:
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
魏国栋.《课程•教材•教法》行为分析理论视角下的课堂管理策略[J].人民教育出版社
陈华彬 梁玲.《小学科学教育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喻伯军.《小学科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

获得2007年上虞市教研室论文评比二等奖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9-16 20:03:27编辑过]

TOP
16#

 附:

感受上虞科学网络研修的好处

上虞市实验小学——章兴波

 

曾经,我迷恋网络是因为游戏,因为QQ,有种感觉,那叫不务正业、不求上进!

如今,我迷恋网络更因为博客,因为网络研修,有种收获,那叫成长!心里塌实!

网络研修伴随着我的科学教学之路一同成长!

好处一:网络让我更会思考。

网络研修的过程中可以听到各种不同的声音,姑且不论其是否有道理,单是这种不人云亦云、独立思考的品质就值得学习。我以前阅读书籍更多的是吸收,是网络教会我要批判地吸收。以前我也写写文章,但是那种文章只能限于教学设计之类,要求再高一点,就力不从心了。现在,有网络上的学习,我思维的天地就更加广阔了。

好处二:网络让我更会学习。

在网络研修中接触更多的科学教学前辈、大师,直接感受他们的言行,感受他们的精神品质,才感觉自己的渺小,和努力的空间。

在网络研修中接触更多的书籍,沉浸在书海里,看到他们的思想境界,那更是一种享受!

好处三:网络让我更会表达。

原来,我也写一些文章,也发表过一些。但是因为懒惰,动笔越来越少。在网上,看到很多老师写教育日记,自然激励着自己也写一写。原来写文章,我觉得多是在完成一项任务——有些是领导给的,有些是自己给的。所以,要写点什么,觉得很难,要有很长时间的思想准备。现在,因为有网上的交流,思想的碰撞,有时真还有种不吐不快之感。

在网络研修中,我的知识多了,视线远了、宽了。我通过网络与外面的世界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密切关注科学教育发展方向,为自己的发展定好位。

我在网络研修班中过得很充实,它帮我成长,也会一直陪我走向明天。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