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67号爬爬虫作业 [复制链接]

1#

67号爬爬虫作业

今天重读了喻老师主编的《小学科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中的专题19关于评价,再结合从上学期开始自己试点的课堂评价方法,感触较多。科学课是一个动手动脑的课堂,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动手前的动脑学生们能做的很好,设计实验很多也能设计的头头是道,但是一动起手来,很多学生就会忘了把观察到的,思考到的记录下来,而且这时候很多课堂常规也会被遗忘的一干二净,出现了乱抢材料,大声讨论,合作失败等等现象,从上学期开始,我一直在思考究竟利用哪些手段能顺利的达到我的目标。我的学生是六年级的,对于低段常用的小红花一类的奖励手段已经很难在他们身上起到作用,经常性的课堂表扬又没有起到积累评价的作用,于是我想到了使用数据库对学生的平时表现做一个记录,可以随时查询学生个人成绩和小组合作成绩,同时也可以按得分的高低自动进行排列展示。于是做了一个小型的mdb和asp结合的数据库记录,展示程序,按照4人小组的方式录入数据库,在上课时,见到哪个学生达到了本节课的目标就随时发给一张加分卡,也包括上课纪律,和小组其他同学的配合,实验完成情况,实验记录汇报情况,有没有认真听取别人的发言等等都可以作为加分依据,在达到了一定的分值后系统还会自动出现各种动画图标以示奖励。经过了近一个学期的实验,发现学生的科学课越上越好了,对自己的分值排名越来越重视,因为分值越高意味着总成绩越好。现在我的科学课是越上越轻松了。

有两个图片包含,太大了,上传不了,只好整篇压缩了。

2007-7/20077114583729527.rar (, 下载次数:90)

2007-7/20077114584426171.rar (, 下载次数:93)

分享 转发
一直努力中……
TOP
2#

今天学生给我带来了好东西――一盒盖玻片,上节课讲到标本制作的时候,偶然提到实验室只有载玻片,没有盖玻片了,恰好一个学生的家长是生产标本,光学仪器配件的,他马上从家里给我拿来了一盒,还带来了不少载玻片、盖玻片和标本分给自己班级中的同学,结果在上课时马上就用到了,现场制作了很多标本用显微镜观察。分析:1、该生的成绩不是很好,但是对科学课的兴趣比较浓。2、能自觉主动带来上课需要的材料,又为我们上课解决了材料问题,在班级中进行了表扬后,我想该生的上课自觉性会进一步体现,这是比较有意义的事情。3、对于全班学生来说,得到了最好的制作材料,对于科学课的探究的兴趣进一步浓厚了,在本节课中,基本上没有听到大的声音,每一个学生都在自觉的观察和记录。4、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我在巡视中,对每一个小组自制的标本也进行了观察,发现都做的很好,在普通的手持显微镜下清晰的看到标本的细节。可惜的是,由于实验室的载玻片不多,为了循环上课,不得已让学生把做好的标本丢弃了,实在是一大损失啊!
一直努力中……
TOP
3#

试用了一个学年的网络记分册,发现了以下几个优缺点:

优点:

1、  在班级和实验室网络畅通的情况下,记成绩方便,形象化,及时,对学生的触动很大。

2、  期末统计比较方便。特别是同一小组学习的学生,可以明显看出合作的情况如何。

缺点:

1、  由于当时的设计比较简单,关于什么原因得到加分,不能清楚的记录。

2、  学生总有向上的要求,很多学生要求把得分最高的几个显示出来,我不能做到。

修改:

1、  扩充数据库,记录每个学生每次因什么原因加分。

2、  在首页展示做的特别好的几个学生的名单,给予表扬

3、  以更多的动画,展示学生得到的成绩,促使他们积极向上。

 

                             2007.6

一直努力中……
TOP
4#

                     课堂导入的案例――《奇妙的指纹》

课堂的导入是学生探究的开始,也是学生从自身认识前概念到构建新概念的开始。导入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观察和思考,一个成功的导入能激发启迪学生的思维,明确探究的方向。

案例1:《奇妙的指纹》导入:教师出示一张白纸,问:上面有没有东西?

学生的回答:没有东西

            有一条条的纹理

            有黄色的小点

            有黑色的一个斑纹

            ……

师:我请一个小朋友用自己的一个手指在这张白纸上按一按

           一学生上前用食指按了一下,其他学生使劲伸头朝前看。

师用银粉刷刷出指纹后给双手举起学生看。

前排学生“哇”一声惊呼,后排学生使劲往前挤,也想看一看。

……

分析导入的效果:学生的探究兴趣被成功的激发了,但是没有激发学生关于指纹的思考,学生的思维还处于休眠状态。问题出在哪里?第一,教师出示白纸后的提问大而空,目标的指向模糊,学生根据以前学过的观察方法,理所当然的对这张白纸的特征进行了观察,观察回答的结果超过了教师的预想,第二在让学生用手指采集指纹的过程中没有让所有学生看到,也直接影响了后面关于如何正确采集指纹的讨论。用银粉刷刷出指纹是一个逐渐显现的过程,这是一个让学生观察的好时机,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白纸上并没有发现指纹,那么现在的这个指纹为什么回显示出来?它的清晰程度如何?由于指纹比较淡,处于后排的学生无法观察清楚,导致课堂比较混乱。

案例2 《奇妙的指纹》导入:

师:老师这里有一张白纸,我请一个同学上来用手按一下。谁愿意?你来试试。用手按一下。(师左手比划一下。生上台,实物投影演示)

师:你们能看到手指留下的痕迹吗?

生:不能。

师:我给大家表演一个魔术。(教师用指纹刷刷一刷)大家看到了什么?看到了吗?

生:看到了。(很惊讶)

师:你们身上有指纹吗?

生:有。

师:在哪里?

生:手上。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奇妙的指纹》。(板书课题)

师:请大家来观察一下,老师刚才采集下的指纹清晰吗?

生:不清晰。

师:完整吗?

生:不完整。

师:你还能用其他方法采集出既清晰又完整的指纹吗?那你来试试。你用什么方法?

分析导入的效果:导入直奔本课研究的主题:指纹  直接让学生在白纸上按下指纹并用实物投影仪演示,每个学生都看得到,都能根据所看到的现象进行思考:没有看到留下的痕迹?然后教师用银粉刷刷出了指纹,学生亲眼看到指纹的出现,也有了探究的冲动,有了尝试收集指纹的想法,同时,让学生观察按指纹的过程也为如何采集一个清晰完整的指纹打下了基础。指纹痕迹在从“隐”到“现”的过程也在学生的思维中留下了矛盾冲突。吸引了学生的探究兴趣。

由此可见,一则优秀的科学课导入设计能为学生做好学习的铺垫,有利于教学中把科学知识、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结合起来,用强烈、丰富的感性材料,使学生爆发出了思维的火花,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热情,促进学生科学素质发展。

一直努力中……
TOP
5#

科学课堂导入谈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我们先来看一则导入:上课的内容是《我们的小车》,上课前老师出示了一辆玩具遥控车,在平台上演示操作遥控车,然后又让几个学生玩玩遥控车,这时明显可以看出学生的情绪已经逐渐高涨起来,这时教师趁势出示了一辆模拟小车,车上放上两个螺丝代表两个人,然后又出示一幅秦始皇铜车马图,问学生:这辆车靠什么运动?让学生继续介绍自己知道的车并介绍靠什么运动。最后才提问:怎样让平台上的小车运动起来?粗粗一看,设计一环紧扣一环,从吸引学生兴趣-出示研究目标-出示铜车马图-介绍自己知道的车-怎样让小车运动起来,让学生经历了一个已有知识的整理过程,并把整理的结果运用到当前研究目标中去。但是经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后再去观察学生,学生的研究兴趣已经不是很浓了。这个导入的问题出在哪里?我认为,从玩玩遥控玩具车开始学生的情绪已经高涨了,这时应该直接进入讨论的主题:玩具车是靠什么运动的,怎样才能让平台上的小车运动起来?这样学生才会以积极的姿态投入到讨论中来。从多节科学课的导入来看,一则优秀的课堂导入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
        
导入要能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人的认识过程都是从感性认识开始的,对于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有的还亲身经历过,因而在科学课堂上,创设实验情境,引入客观实际的生活,用强烈、丰富的感性材料,使学生爆发思维的火花,科学课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导入内容的设计要有目的性、针对性,突出一个“准”字。我们一起来看一个导入:在《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中,教师让学生课前讨论一个问题:木头重还是铁重?学生在逐步的讨论中,逐渐了解了物体之间要比较重量要考虑到物体的体积大小等多种因素,要在公平的条件下进行比较,这就为学习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打下了基础,在上课过程中学生自觉的考虑了多种比较的因素,在最后,让学生深刻理解了“不同体积同重量的物体,体积越小越容易沉”和“不同重量同体积的物体,重量越轻越容易浮”这个概念。另如在《磁铁的磁性》一课中,一位老师用一个装了磁铁的小球变魔术,让学生猜测魔术的奥秘,极大的吸引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采取灵活多变的实验方法,巧妙地安排有趣的讨论或实验,可以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热情。

其次
        
导入要与学生已有的认知形成矛盾冲突

一节课的前期导入除了吸引学生的兴趣、注意力外,更重要的是要激起矛盾,展开一个问题。并将这个问题作为本节课主题活动的线索,让学生有继续探究的欲望。例如在《了解空气》一课的实验导入中,教师出示了一个气球,要求学生吹大,学生很容易就吹大了气球,这时,教师出示一个装在瓶中的气球,要求学生也把它吹大,学生露出了不以为然的神色,认为这个太简单了,可是多次试吹的结果无法把气球吹大,引发了学生已有知识和现实实验中的认知矛盾,这时教师趁热打铁,开始让学生猜测: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在这里,教师的导入与学生已有的认知形成了矛盾冲突,在课堂教学中设置认知冲突可以形成悬念,使学生产生欲答不能、欲罢不忍的心理状态,由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一直努力中……
TOP
6#

关于科学课效率的一些想法

   

引起效率低下的原因

1、  活动之间不够精密,学生在单个活动中时间过长。科学课很重视学生的探究活动,通过学生的探究提高科学素质。但是否学生活动时间越长对学生的探究越有利呢?我们来看一个例子。《调查我们身边的植物》,教师选择的是校内的一个小花坛,花坛中约有12种左右的植物,对学生提出了调查要求,知道植物名称的写名称,不知道的就用图的方式来进行记录,同时记录所调查到的植物数量,调查时间为20分钟。可是事实上,由于我校得花坛不大,学生们在短短的15分钟内就已经调查完了,由于预计的调查时间还没有到,教师要求学生继续调查,结果很多学生玩起了找到的一些小动物,直到20分钟后学生才回到教室进行讨论。

2、  教学实验材料准备不当。我在上《是清晨还是黄昏》时,因为要用模拟实验来证明地球自转和清晨,黄昏的关系,特地在上课前就把一个地球仪和手电筒放在了学生桌上。但是没有料到的是,在进行到这个模拟实验时,学生迟迟没有结束,浪费了大量的时间,最后发现,学生在模拟实验结束后对地球仪产生了兴趣,一直在找地球仪上的各个国家。我后悔莫及,早知如此,何不按照教材所示,使用一个普通的小球,这样不会出现一节课时间不够的情况了。这让我想起了另一个例子:在上《我们的小车》一课时,原来预计装一辆小车的时间大约1分钟,可是实际上小车整整装了5分钟还没有结束,究其原因,学生材料中的小车车轮质量不好,在安装时稍稍一歪就会破损,甚至有些车轮安装孔闭塞,无法插入车轴,教师此时则疲于奔命,忙着更换材料。在对拉力与小车的运动的关系进行探究时又碰到了同样的材料质量问题,导致40分钟过去了,任务还只完成了一半。

3、  材料出现的时机把握不对。一位教师在上《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在学生的活动计划完成后就把酒精灯等一系列的材料下发到了小组,下发后就开始提出具体的实验的注意点,可是这时候已经没有学生听了,都开始点燃酒精灯实验。教师费了很长工夫才让所有组都停下,听完了注意点后再次开始。可惜,这么多时间由于教师出示材料的实际不对而浪费了,导致课堂效率低下。

平时对学生的实验技能的强化工作没有做好。一位教师上《气温的变化》一课时,花了整整6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学会正确看温度计,其实温度计的使用在三年级《温度和温度计》一课中已经学过了,由于当时对怎样看温度计的技能没有进行强化联系,导致到四年级时又浪费时间让学生重新学习,使科学课效率低下。

一直努力中……
TOP
7#

           和一兼职老师谈话后的一些想法

关于谈话的老师,是下面村校中的一名科学兼职老师。

昨天,到我办公室,正好我桌上放着一些科学实验材料,正在做实验中,看到后,有了以下对话:

“你怎么这么认真,材料都放在办公桌上了?每个实验你都做?”

“基本都做,上课的时间有时候做实验都来不及”

“我们上课(科学课)很快的?”

“没做实验?”

“很多没做。”

“没有工具箱?”

“有,不知道怎么用工具箱,工具箱的材料也太少。”

“一般上课几分钟?”

15分钟左右,很多实验我们自己也不是很懂,不知道怎么做,只好混混过”

“……”

谈话后我想到的几点:

1、               我们下面的科学老师,特别是村校一级的,很多都是兼职老师,而且很多都有一把年纪了,对于新教材中的很多科学知识很难把握。

2、               在培训方面,市级的培训照顾到了这批老师,但是,这些培训过的老师第二年又转职了,学科的稳定性不够。

3、               工具箱缺少了详细的使用说明,很多老师看不懂。

4、               很多科学老师还不知道怎么上科学课,还在使用以前上自然科,常识课的一套方法。

5、               甚至有很多老师为了应付考试,用了强行背诵的手段。忽略了实验对学生的作用。

一直努力中……
TOP
8#

 

《流动的空气》

课型

实验课

教材分析

“流动的空气”一课是(教科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空气”单元的第四课,是本单元的一个学习难点。学生通过前几课的学习已经初步了解了空气的一些基本特征,学生对自然界中的风已经十分熟悉,也会比较容易的制造风,经过前几课的学习对空气会流动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还没有建立“流动的空气就是风”的概念。本课是引导学生用气味和烟为媒介把看不见的空气流动变成直观的,可以闻到的、看到的路线,从而认识风是由空气流动才产生的。在这个研究过程中不仅要求知道风的成因,还要学习研究方法,为学生以后探究自然界风的形成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

①经历空气流动就是风的探究过程。
                                

②能自行设计观察空气流动的方法,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计划。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探究风的形成培养学生乐于研究周围世界的科学精神。
                                

②知道空气流动对身体的重要性,养成保持室内空气流动的卫生习惯。
                                

3.科学知识

①认识到空气流动形成风,体验到空气流动得越快风越大;空气流动得越慢风越小。

②通过对教室里的空气流动的探究活动,知道教室里的空气也在流动。 

教具准备

教师材料准备:小风车,小电扇,空气清新剂,纸条。
                                

学生材料准备:香,火柴,铁丝

教学活动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用风车引入,研究的兴趣

1、出示一个小风车,你会玩吗?玩玩看。

你能让它转得快些吗?怎么做?能让它转得慢些吗?怎么做?

小结:怎样才能让风车转起来呢?

2、今天把风车拿到外面,风车能转起来吗?今天外面有风吗?你怎么知道的?你还有其他办法发现风的存在吗?

(二)利用电扇制造风,了解风的成因,形成概念

1、教室里风的存在(利用电扇制造风)

教室里面有没有风?你有什么办法使教室里产生风?

2、打开小电扇,让一个学生感受风,了解风的存在。

3、请大家想想办法也让后面的同学看到或感受到风的存在。

4、探究风形成的原因。

关掉电扇问:现在电扇与人之间有什么?有风的时候,中间还有空气吗?两次中这段空气有什么区别?(流动)板书课题:流动的空气

5、形成概念:这段空气是怎样流动的?当空气流过我们脸时,我们会有什么感觉?

谁能根据刚才的实验体验说说怎样才能形成风?(生汇报)

小结:当有风时,空气就会流动,没有风时空气停止,反过来说,当空气流动时,就有风,空气不流动时,就没有风。空气的流动形成了风。让我们制造一些风,让你的同桌感受一下。

板书:空气的流动形成风

(三)了解风的大小

1、刚才我们已经制造了微风,你能制造出更大的风吗?怎样让同学们感受到你制造的大风?

制造一些微风,吹在脸上,空气流动的速度快吗?制造一些大风,吹在脸上,空气流动的速度快吗?

2、猜猜看,风的大小与空气的什么有关?(流动速度越快,风越大,反之越小)

(四)研究教室里空气的流动

1、我们教室里的空气在流动吗?理由是什么?

   如果教室里的空气没有流动,理由又是什么?

2、请学生提出研究方案:你用什么方法证明?(你能设计一个实验吗?)设计后讨论。

3、 实验1香味的传播,先预测,在图上画出香味的传播路线。实验2谁闻到了香味就举手,

教室各处的空气流动一样吗?

实验3烟的流动,预测:如果空气在流动,烟会怎样?

如果空气不再流动,烟会怎样? 学生实验并用铁丝模拟你看到的烟流动的样子。

4、学生实验

5、实验交流汇报:观察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

[机动内容]:如果把教室浓缩成一个盒子,开口的地方就是教室的门,烟路会怎样走?如果换个开口处,烟路又会怎样?能用实验说明吗?

你能制造出热风吗?

(五)小结并延伸:今天你学到了哪些科学知识?空气的流动和我们的身体健康又有什么关系?

学生玩玩风车,并让风车转得慢些和快些。

 

 

 

 

 

 

 

 

 

 

学生说说怎样知道有风的存在。

 

 

 

 

学生用各种方法制造风。

 

 

 

 

学生讨论:如在电扇前放一张纸条说说现象及感受体验。

 

 

 

学生讨论前后两次实验后中间一段空气的区别。

 

 

 

 

 

 

学生感受“流动的空气形成风”。

 

 

 

学生用各种方法制造风,感受空气的流动和风的关系。

 

 

 

 

 

 

 

 

学生感受空气流动的速度和风的大小的关系。

 

 

 

 

 

 

 

 

 

 

学生设计证明空气在流动的实验。

讨论实验设计是否合理。

 

 

 

 

 

 

 

学生进行预测和实验后的流动路线的比较。

 

 

 

 

 

学生进行思考分析,应得到两种烟流动的情况:1笔直向上。2向一个方向流动。

并用铁丝模拟看到的烟。

 

 

 

 

 

 

 

让学生发现风车能转动的奥秘并了解风车的转速和风的大小有关。

 

 

 

 

 

 

 

 

 

增加对风的感性认识。

 

 

 

 

 

学生可以在制造风的过程中了解风的产生,风的大小和什么有关。

 

 

把看不见的风变成看得见的,摸的着的,学生有了体验就会对流动的空气形成风具备较深的切身感受。

 

 

关系到“静止的空气不会形成风,流动的空气才会形成风”的重要的概念认识。

 

 

 

 

从开始的“制造风”到“感受风的大小”到“讨论空气是否流动”到最后建立“流动的空气形成风”的概念,体现了一个“体验-讨论探究--形成概念”的过程。这个概念的形成完全是从学生已有的经验上升华而来。

 

 

 

 

 

 

 

 

 

 

从微风吹到脸上的感觉到大风吹到脸上的感觉进行比较,引导学生思考空气流动的快慢和风的大小之间的关系。

 

 

 

从宏观到微观研究的开始。研究更细致,精确了。

 

 

 

 

 

 

 

 

 

先预测香味传播的路线,后进行实验对比传播的路线能让学生深刻的了解到教室里的空气流动情况。

 

 

 

烟的流动特征很复杂,也很难用文字或语言的方式汇报清楚,用铁丝模拟能“凝固”观察到的现象,便于小组间的观察和交流。由此可以说明教室里各个地方的空气流动是不一样的。

 

 

 

 

经过一节课的探究,学生对空气的流动形成风已经有了深刻的认识,在此提出延伸应用,紧密的结合了上课的内容,又使学生的兴趣得到了延伸。

 

板书设计

                  流动的空气

 

 

空气的流动形成风

空气流动快――>大风      空气流动慢――>微风

作业设计

见实验表1    实验表2

 

 

 

 

课件设计思路

1、以动画的形式展示空气的流动形成风,流动速度快形成大风,流动速度慢形成微风。2、以动画的形式展示教室里香味的传播路线,让学生的印象更加深刻。

实验表1

教室里的空气是否在流动呢?

我们的小组成员:                                                     

 

我们小组认为

□空气在流动        □空气没有流动      

我们想怎样证明

 

 

我们需要的材料

 

我们打算怎样做?

1

2


                        


                        

观察到的现象

 

 

我们的想法

 

 

 

 

 

 

实验表2

香味在教室里是怎样传播的

   

 

 

 

 

 

 

 

 

 

 

 

 

 

 

 

 

 

 

 

 

 

 

 

 

 

 

 

 

一直努力中……
TOP
9#

                      施教《里面是怎样连接的有感》

教学片断1

    结束4接线头暗盒的教学,进入推测内部是怎样连接的教学

师:请大家根据自己的检测结果推测里面是怎样连接的,并把推测的图画在记录单上。

生开始推测,画图,师巡视,在巡视中发现,11组学生只推测出了一种有可能的接线情况,分别是1-2相连,1-3相连,2-3相连。第九组学生推测可能有2种连接的方法,除了第一种外,还有1-2相连,1-3相连,但在四人小组内产生了分歧,2人认为,这种连接不可能,另2人认为这是有可能的,但是说不出理由。

师:我们推测出了几种可能的接线,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

很快,1-2相连,1-3相连,2-3相连的方法学生们都没有异议,认为这样连接是有可能的。

师:有没有第二种可能的接线呢?

第九组学生比较犹豫的举手。

师把第九组推测的1-2相连,1-3相连的线路图展示在投影上。开始共同分析是否推测正确。

师;根据我们的测试结果,来检查一下。1-2通路

全体学生:对

师:1-3通路

全体学生:对

师:2-3通路

大部分学生:不对

就此,争议出现了,部分学生认为2-3没有直接连线,这个电路应该是断路,部分认为,这也是通路,不过却说不出理由。

师:我们实际测试一下。(拿出明盒,在明盒的1-3连上电线,让一个学生当场测试,证明是通路)

师:为什么这样的接线对2-3来说也是通路?

一个学生举手,有点犹豫的说:因为电可以由21再到3

师:假如我们把连接1-21-3的电线拉直,那么连接1-21-3的电线就可以看成同一根电线了。这样的话,2-3也是通路。

学生大悟,露出明白了的神情。这时又有几组学生开始举手。

生:我们还有一种可能的接法。1-2通路,2-3通路

另一生:还有1-3通路,2-3通路。

至此,学生完整的推测出了4种可能的接线方法。

反思:在上这一课时,学生还没有学过前面有关的6课内容,最主要的是还没有学过《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和《导体和绝缘体》两课,对电路的基本知识掌握不够,

一直努力中……
TOP
10#

以下是这一段时间负责的课题,调查研究和科学课有很大的关系,特此也作为研究的一部分上传。是一个初步的计划。指导学生调查的课题。

     家乡的交通研究方案的初步设计

 

一、绘制家乡的交通路线图

绘制前的准备工作:怎样绘地图的简单方法,认识地图方位,安全等

绘制简单的主要公路铁路交通图

我的感想

二、寻找家乡的交通图
   
收集历年来家乡的交通图,认识简单的地图符号

        研究交通图的变化

        感受家乡交通的发展

        我的感想

三、调查家乡的交通状况

        调查公交状况
        
客流量

公路,铁路交通车流量的调查

      车流量最大

      车流量最小

我的建议

四、家乡的交通安全
       
各主要路口车流量的调查

        各主要道路的交通设施调查

        行人交通安全知识的调查

        我的建议

五、设计家乡的交通路线

        查看家乡的交通图

根据流量设计合理的交通路线

我的调查报告

一直努力中……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