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号 注册
密码 登录
登录或注册新用户,开通自己的个人中心
陈建秋
曾经在县、区(甚至是市、省)命题过或将来有机会命题的老师:
我们大家要好好利用手中的权力,多出些有思维价值的题目,少出些死记硬背的没有意义的题目。
要争取让认真上科学课、认真做实验的老师的教学质量好,让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没有太大的优势!
这个设想操作起来很有难度,但是应该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4-7 11:09:54编辑过]
唱山歌
连高考都可以应试,我想这类题目有是有,但很少除非是动手的实验操作
如果默认这样的现状,我们主观不去努力,那更没有可能了。
有作才有为,有想法就会有行动!!!!!!!!!
这正是我们小学科学被重视的悲哀!
所以,我们每个人,特别是在某个层面上能指引教学方向的命题者,请务必好好负责!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4-7 12:01:29编辑过]
还有这种事情,这也许就是专职成绩不如兼职老师成绩好的一部分原因吧
蓝智俊
现在很多地方:做实验不如看实验,看实验不如讲实验,讲实验不如背实验。又回到老路子,只能说是教育的悲哀!
思维、创新需要,死记硬背同样需要!
幼稚。
有些事不是我们能决定和改变的。
但是起码,在出题的时候,我们进行适当的调整,不要出现和作业本上一模一样的题目,而这些题目必须在理解原理的基础上才能回答,这样就可以抑制你说的现象,不让它太张狂!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试卷的命题方向有如一根无形的指挥棒,操纵着大部分教师的教学行为。
要改变背科学的现状,改变试卷的命题方向是首要的,也是最有效的。但愿自己能早日拿到这根指挥棒!
其次,要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科学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不要被应试教育所左右。我们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而教,如果能这么想,这么做,也就不会去为了应试而要求学生背实验了。
开放性的答案很难在试卷中出现,而科学课的学习很多内容有时是开放的,
矛盾中纠结,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学生在科学学习的动手动脑中,体味科学的真谛,而不是背课文。
盛国荣
一江东水
海儿说的很实在,在目前,我们不得不面对科学考试,甚至我们只能是靠科学考试来提高我们的学科地位。
但是,不要让我们的科学,成为教条下的产物,不要让课堂成为背诵的海洋,我们需要实践探究,我们需要思维创新!
身为命题者,当你手中有那么一丁点权力的时候,那就做一丁点的努力吧!
举个例子,如果出个填空题让学生回答蚕宝宝一生蜕皮几次,学生很容易写出背下的答案:4次(或6次,在蚕茧中有2次蜕皮)。
这样回答有多少意义呢?
这个题目应该要想办法考察学生是否课外实践,是否进行长时间的观察,是否进行细致的观察。
那怎么出?我来抛砖:
蚕宝宝的一生要蜕皮4次(不包括在蚕茧里的2次蜕皮),你观察到它的蜕皮是从哪个部分开始的?请选择打勾(头部、尾部)
下次考试,还要考这部分知识的话,就换另外的内容出题:
蚕宝宝不仅在结茧的时候会吐丝,在蜕皮的时候也会吐几根细丝在桑叶上,你认为在蜕皮时吐的丝有什么用?
再下次考试,再变,看你能死记硬背多少。而认真组织学生做实验的话,很有可能会涉及这些问题:
蚕宝宝的一生要蜕皮4次(不包括在蚕茧里的2次蜕皮),如果它不能顺利蜕皮,你猜测会有什么后果?
特别欣赏我用红字标出的话,这就是我们命题者要努力去做的。
与此同时,郑重提醒:少出偏题、怪题,坚决防止出错题。
大家可以想想,出高考试卷的可谓专家吧?难道他们没创新?他们没求变?
但应试效果谁好?
大家的想法是好的,我也支持!但我要说的是,如果一定要以考试来论成败,那我肯定会毫不犹豫的选择死记硬背,你再考实验现象和方法也没用,照样可以整理出资料让学生去背。
假如大家的内心没有以一次考试论成败的潜意识,我想这才是我们的追求。
兔子蚕宝宝的例子举得看似很有说服力,但我觉得你的这些例子最终就会变成题海中的一员。你能变的越多,题海就越大,孩子们就越苦!出题到后来就会越偏越难!。。。。。。这难道不是恶性循环吗?
我倒觉得,假如我们的考试的题目只有几个主要的概念,能考出就OK,考不出就要记牢。
至于其他的就以实验操作的形式来评估,我想这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老师再纸上谈兵,如果不让学生动手做,那评估成绩肯定是不会好的。
你好象没有看明白我的意思吧。
我只是举个例子,同一部分的考察内容,每次出不雷同的题目,这样题目又是来自探究活动或课外实践,让死记硬背的人防不胜防、草木皆兵,于是想想还不如老老实实做实验、认认真真教科学。
当然,如果某些科学老师真的就要组织学生死记硬背,为了所谓的分数和绩效,那我们除了为中国科学教育悲哀之外,无语。
科学教学突出的是活动,强调的是活动,离了活动,就不是科学,这点我是赞同的!但是我们现在不少老师把科学和活动划上了等号,似乎唯有来自于活动的信息才是正确的,科学的,值得掌握的,只要通过活动,就能把知识技能等等所有科学价值目标掌握,这种想法是片面的。
仍以养蚕宝宝为例,难道养过蚕宝宝,这里我说的养蚕宝宝是指认真观察的养蚕宝宝,难道养过就一定能记住它蜕了几次皮?我觉得活动是需要的,活动中获取的信息是需要的,但是有些东西还是需要不断巩固的。蚕宝宝养过了,可是有一天他忘记了,怎么办?再养一次吗?别忘了,他们还都是孩子。我们不可能每次因为要知道蚕宝宝一生蜕皮几次,而每次都事先五养一次蚕宝宝而得出这个知识点,有些知识点是需要记忆的,而且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告诉学生——记忆就是一种学习方法,记忆不是一件可耻的事情。
科学有很多要求学生去记忆的概念,这些概念往往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逻辑性,如果缺乏死记硬背,学生往往不能很全面很准确地掌握概念。也许今天他不清楚为什么要这样表达,但是将来他会明白为什么要这样表达,若离开死记硬背,光有活动,我想科学给予学生的还是不够丰厚的。
死记硬背不是死读书,不是不求甚解,是积淀,是更准确地掌握!
这绝不是幼稚!
掌握必要的科学知识是需要的,但是如果小学科学课堂沦落到整节课背诵和记忆这些概念的时候,你还觉得OK吗?
我不是神仙,我也食人间烟火,只是我看到或听说许多的科学课堂是老师告诉学生作业本答案然后就是学生背诵,我想作为有良知的科学教师应该要反思了。那我们从什么方面改变?提高命题的有效性和灵活性就是策略之一!
话说的实在是有些堂皇!既然觉得这样的想法好,为什么不从你个人开始去努力?如果我们每个科学教师都开始尝试努力和改变,那才有改变的可能。当你说出“毫不犹豫的选择死记硬背”的时候,你想想你在做什么,谁又成为你的主宰?
光知道正确的目标和方向,不去追求,有什么用?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4-7 23:18:23编辑过]
经历活动和死记硬背并不是一对矛盾
就像我们的语文教学,让学生自主探究阅读感悟需要,但是死记硬背能少吗?没有积累,就等于空白。
有些知识点是需要记忆的,而且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告诉学生——记忆就是一种学习方法,记忆不是一件可耻的事情。科学有很多要求学生去记忆的概念,这些概念往往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逻辑性,如果缺乏死记硬背,学生往往不能很全面很准确地掌握概念。也许今天他不清楚为什么要这样表达,但是将来他会明白为什么要这样表达,若离开死记硬背,光有活动,我想科学给予学生的还是不够丰厚的。
这些道理说的很正确!我绝对拥护。
可,我困惑的是,你在辩解什么呢?
我提出的观点是:多出些有思维价值的题目,少出些死记硬背的没有意义的题目。要争取让认真上科学课、认真做实验的老师的教学质量好,让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没有太大的优势!
难道你想说,我们不要在命题上花心思了,大家死记硬背就好了。课堂上要做实验,40分钟常常显得匆促,而采用背诵的做法,一节课时间记两三节课的知识点还会游刃有余。不知道你身边有没有那种平时从来不上科学课,只是在考试前让学生反复背知识点,到最后考试却拿高分的神话故事?你希望这样的现象继续滋生下去甚至蔓延开来?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4-8 0:23:19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