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2223242526272829» / 61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推荐]火柴盒的花花世界——每周一花 [复制链接]

751#

日常护理      


     盆土


  荷包牡丹既可地栽,也宜盆植,家庭种植一般以盆栽为主,以选用稍深大、通透性较好的土陶盆种植为佳。如用塑料盆、瓷盆,可在盆底垫层碎木炭块或碎硬塑料泡沫块,增强透气排水。它喜生于含腐殖质较多的壤土中,可用腐叶土与菜园表土等量混合作培养土,在沙土和黏土中均生长不良。

TOP
752#

水肥

  荷包牡丹系肉质根,稍耐旱,怕积水,因此要根据天气、盆土的墒情和植株的生长情况等因素适量浇水,坚持“不干不浇,见干即浇,浇必浇透,不可渍水”的原则,春秋和夏初生长期的晴天,每日或间日浇一次,阴天3天至5天浇一次,常保持盆土半墒,对其生长有利,过湿易烂根,过干生长不良叶黄。盛夏和冬季休眠期,盆土要相对干一些,微润即可。
  荷包牡丹喜肥,上盆定植或翻盆换土时,宜在培养土中加点骨粉或腐熟的有机肥或氮磷钾复合肥,生长期10天至15天施一次稀薄的氮磷钾液肥,使其叶茂花繁,花蕾显色后停止施肥,休眠期不施肥。
TOP
753#

光温

  荷包牡丹原产中国河北和东北地区,喜散射光充足的半阴环境,比较耐寒,而怕盛夏酷暑高温,怕强光暴晒,因此宜置于庭院的大树下、葡萄架下、高大建筑物的背阴面、东向或北向阳台。夏季休眠期要置于通风良好的阴处,不能见直射光,并常向附近地面洒水,提高空气湿度,降低温度。
  四、夏季与排水。荷包牡丹忌久雨过湿和炎热酷暑,遇到长时间的高温多湿天气。会使叶片枯焦、烂根。盛夏酷暑时期,可将盆栽荷包牡丹移至苗棚下遮荫,也可集中埋入土中防暑降温,并保持排水通风良好.无雨时每天进行枝叶及周围喷水、增加空气湿度,保征牡丹花芽分化时期的水分供应,雨季要注意排水,阴雨天要把花盆顿倒,防止盆中积水。开花后,每隔10—15天喷一次150倍波尔多液或800—l000倍托布津药液防治叶部病害。牡丹根甜,易遭蚂蚁或其蛴螬危害,可用1000倍敌敌畏溶液代水浇灌杀死。五、修剪和越冬。为改善荷包牡丹的通风透光条件,使养分集中,秋、冬季落叶后,也要进行整形修剪。剪去过密的枝条,如并生枝、交叉技、内向技及病虫害技等,使植株保持美丽的造型。秋末冬初,可将盆栽社丹埋入土中,枝条露在地上土外,上边用草或壅土加以保护越冬。也有的将花盆直接放入地窖中越冬,第二年开春去掉覆盖物,搬出窑外,放置透风向阳处,加强肥水管理;令其自然开花。也有的放在温室或塑料大棚内根据节日需要促使提前开花。
TOP
754#

栽培繁殖


           


     常用


  常用分株或将根茎截段繁殖。秋季将地下部分挖出,将根茎按自然段顺势分开,分别栽植。另可将根茎截成段,每段带有芽眼,插于沙中,待生根后栽植盆内。播种繁殖,实生苗培育3年才能开花。在生长期要给以充足的肥水,花期少搬动,以免落花影响观赏价值。花后地上部分枯萎,可挖起根茎盆栽,保持温度15℃和湿润环境,70天左右又能见花。 荷包牡丹的繁殖方法有三:一是最常用的分株法,早春2月当新芽萌动而新叶未展出之前,将植株从盆中脱出,抖掉根部泥土,用利刀将根部周围蘖生的嫩茎带须根切下,两三株植于一盆,覆土高于旧土痕两三厘米,浇水,置阴处,长新叶后按常规管理,当年可开花。分株要注意两点:①要适时,如老株的新叶已展开再分株,易伤根系,成活率低,深秋休眠期亦可分株,但成活率不高。②要相隔2、3年才能分一次,不能年年分株。二是扦插法,花谢后剪去花序,7天至10天后剪取下部有腋芽的健壮枝条10厘米至15厘米,切口蘸硫磺粉或草木灰,插于素土中,浇水后置阴处,常向插穗喷水,但要节制盆土浇水,微润不干即可,月余可生根,翌春带土上盆定植,管理得好,当年可开花。三是播种,种子成熟后,随采随播,但实生苗要3年才开花,家庭繁殖一般不用,园林部门为大量繁殖或是培育杂交新品种才采用。


盆栽苗的培育


 


  用于盆裁的荷包牡丹苗,以芍药根作砧木的嫁接苗为好。分株苗因其根长而丛生.株型大小形状一致,盆裁不但影响观赏艺术价值,而且苗木繁殖系数低,发展速度较慢,远远不能适应中国国内外盆裁花卉快速发展的要求。但鉴于适宜其嫁接的砧木芍药根较少,嫁接技术还没有放大多效人所掌握,所以目前中国的盆栽荷包牡丹仍大多用分株苗,只有少量用嫁接苗;为了适应中国荷包牡丹盆栽花并事业的飞速发展,跟上国际盆裁的潮流,以扩大外销,多创外汇,应大量发展适宜盆裁的嫁接牡丹苗。



  首先要培养出大小规格基本一致的芍药根作砧木,其次要选择适宜盆裁的荷包牡丹品种作接穗进行嫁接来繁殖苗木。其具体方法是:每年8月中旬将成熟的芍药果实采收后。放在阴凉处。待果皮开裂时将种子剥出,不使其于燥,更不可曝晒,以免种皮过干难于发芽出苗。



  育苗播种前,先选择疏松肥沃的地块,施足底肥,深耕细耙整平备播。育苗时,如土干应先除去一层地表干土,用湿土做成高5-7厘米、宽70厘米的畦面,畦间隔35厘米左右。在距畦边6厘米的畦面内,按株行距3×10厘米条播,也可按株距3厘米左右在畦面内撤播。播后复上3厘米厚。为保墒防旱,冬季保温,畦面上可再覆盖一层地膜。如地干播种后要立即从畦沟间浇透水,使土壤保持湿润,20天即可生根,但年前不出苗。如播种较晚或土壤湿度不够,年前不生根,年后也不出苗。



  越冬前要浇一次封冻水。第二年开春即将畦面地膜揭去,并轻轻疏松一下畦面土,以利幼苗出土;‘惊蛰”前后,苗已出土,要经常松土拔草,干旱时在畦沟内浇水。麦收前要追一次速效饼肥或入粪,每亩可施芝麻渣100公斤。撤入畦间沟内,松土后马上浇水。7—9月再追一次速效饼肥,方法用量同上。在整个育苗期,如天旱应及时浇水。以保持土壤的湿度,促进小苗快速增长。 雨季应及时排除地中积水,勿使水渍产生病害;管理好的苗当年9月底10月初根可达20厘米长,粗达0.6—1厘米,即可移栽。将直根剪短到12厘米长,移栽到预先整好的高畦上。按行距15厘米、株距57厘米栽植。一年生苗如因底肥不足或管理较差而长势较弱的也可二年移栽‘移栽地除栽前施足底肥外,栽后还要加强追肥,浇水等田间管理,促使生长。到裁后第三年秋,当芍药很长至2厘米粗,于9月初可作砧木进行嫁接。    

TOP
755#

嫁接

  嫁接前首先选好适宜盆裁的牡丹品种。盆栽荷包牡丹;宜选用植株矮、适应性强、根多而短、生长健壮而又容易开花的牡丹品种作接穗进行嫁接;一般来说,大多数品种都适宜盆裁,但通常应用的主要有大胡红小胡红、大红剪绒、紫二乔、二乔赵粉蓝田玉白玉、殊砂垒、姻笼紫、状元红青龙卧墨池、冰凌罩红石、银粉金麟、梨花雪等一些半重瓣或重辩花品种。
  嫁接苗应用肥沃地块栽植。行距20厘米、株距12-15厘米,每亩可育23000-25000棵苗木。成活的苗培养2-3年一般可孕出3—5朵花蕾,此时即可盆栽上市出售。这样培植的苗木规格大小,形状基本一致。
TOP
756#

疾病防治


          叶斑病



  症状:①鸡冠花叶斑病,侵染叶片、叶柄和茎部。叶上病斑圆形,后扩大呈不规则状大病斑,并产生轮纹,病斑由红褐色变为黑褐色,中央灰褐色。茎和叶柄上病斑褐色、长条形。



  ②鱼尾葵叶斑病。叶片上产生黑褐色小圆斑,后扩大或病斑连片呈不规则大斑块,边缘略微隆起,叶两面散生小黑点。



  ③君子兰叶斑病。叶上有椭圆型、长条形浅红褐色病斑,周围有退绿圈,后扩大呈不规则大斑块,病斑上产生黑点。



  发病规律:叶斑病菌在病残体或随之到地表层越冬,翌年发病期随风、雨传播侵染寄主。鸡冠花褐斑病夏秋病重,鱼尾葵叶斑病夏季高温病重,君子兰叶斑病春、秋发生,但温室中四季均可发生。连作、过度密植、通风不良、湿度过大均有利于发病。



  防治方法:



  ①及时除去病组织,集中烧毁。



  ②轮作(温室内可换土)。



  ③不宜对植株喷浇。



  ④从发病初期开始喷药,防止病害扩展蔓延。常用药剂有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300-600倍液,50%托布津1000倍,70%代森锰500倍、80%代森锰锌400-600倍,50%克菌丹500倍等。要注意药剂的交替使用,以免病菌产生抗药性。

TOP
757#

应用价值


            荷包牡丹叶丛美丽,花朵玲珑,形似荷包,色彩绚丽,是盆栽和切花的好材料,也适宜于布置花境和在树丛、草地边缘湿润处丛植,景观效果极好。



  【药用】 - 荷包牡丹不仅花美,而且可药用,跌打肿痛,用荷包牡丹根适量捣烂,用酒调敷患处。疮疖肿毒,将荷包牡丹全草捣烂,敷于患处。 荷包牡丹根(《汪连仕采药书》)



  【异名】:土当归(《纲目拾遗》)。



  【来源】:荷包牡丹的根茎。



  【植物形态】:荷包牡丹(《花镜》),又名:鱼儿牡丹(《花镜》),活血草(《纲目拾遗》)。



  东北、西北、华北云南均有栽培。



  【化学成分】:全株含隐品碱、原阿片碱、血根碱、黄连碱,以及白屈菜红碱、白屈菜玉红碱、白屈菜黄碱、华紫堇碱、斯氏紫堇碱、牛心果碱等。



  【性味】:《岭南采药录》:"味辛,性温。"



  【功用主治】:①汪连仕《采药书》:"用其根捣汁,酒冲服之,令人沉醉,金疮之圣药也。"



  ②《岭南采药录》:"散血,消疮毒,除风,和血。"



 

TOP
758#

荷包牡丹的历史传说


        古时,在洛阳城东南200来里路,有个州名叫汝州,州的西边有个小镇,名叫庙下。这里群山环绕,景色宜人,还有一个美妙的风俗习惯:男女青年一旦定亲,女方必须亲手给男的送去一个绣着鸳鸯的荷包,这其中的含意是不言而喻的。若是定的娃娃亲,也得由女方家中的嫂嫂或邻里过门的大姐们代绣一个送上,作为终身的信物。镇上住着一位美丽的姑娘,名叫玉女。玉女芳年十八,心灵手巧,天生聪慧,绣花织布技艺精湛,尤其是绣在荷包上的各种花卉图案,竟常招惹蜂蝶落之上面,可见功夫之深。这么好的姑娘,提亲者自是挤破了门槛,但都被姑娘家人一一婉言谢绝。原来姑娘自有钟情的男子,家里也默认了。可惜,小伙在塞外充军已经两载,杳无音信,更不曾得到荷包。玉女日日盼,夜夜想,苦苦思念,便每月绣一个荷包聊作思念之情,并一一挂在窗前的牡丹枝上。久而久之,荷包形成了串,变成了人们所说的那种“荷包牡丹”了。

TOP
759#

荷包牡丹图片: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7-2 7:59:58编辑过]

TOP
760#

五十三周:大岩桐
TOP
761#

大岩桐,Sinningia speciosa Benth. 原产巴西,现广泛栽培,一般作温室培养。

TOP
762#

【产地】
  中国大岩桐的引种主要在20世纪30年代,由在南京的金陵大学农学院和中山陵园纪念植物园从美国引进。新中国成立后,各地植物园才正式引种试种。直到90年代才有小批量生产,至今还没有形成规模。
TOP
763#

形态


        多年生草本,块茎扁球形,地上茎极短,株高15-25 cm,全株密被白色绒毛。叶对生,肥厚而大,卵圆形或长椭圆形,有锯齿;叶脉间隆起,自叶间长出花梗。花顶生或腋生,花冠钟状,先端浑圆,5-6浅裂色彩丰富,有粉红、红、紫蓝、白、复色等色,大而美丽。蒴果,花后1个月种子成熟;种子褐色,细小而多。

TOP
764#

性状


          生长期喜温暖、潮湿,忌阳光直射,有一定的抗炎热能力,但夏季宜保持凉爽,23℃左右有利开花,1-10月温度保持在18-23℃;10-翌年1月(休眠期)需要10-12℃,块茎在5℃左右的温度中,也可以安全过冬。生长期要求空气湿度大,不喜大水,避免雨水侵入;冬季休眠期则需保持干燥,如湿度过大或温度过低,块茎易腐烂。喜肥沃疏松的微酸性土壤。[

TOP
765#

用途


         大岩桐花大色艳,花期又长,一株大岩桐可开花几十朵,花期4-11月,花期持续数月之久。是节日点缀和装饰室内及窗台的理想盆花。用它摆放会议桌、橱窗、茶室,更添节日欢乐的气氛。

TOP
766#

品种


       常见品种有威廉皇帝(EmperorWilliam),花深紫色,具白边。挑战(Defiance),花深红色。弗雷德里克皇帝(EmperorFrederick),花红色白边。瑞士(Switzerland),花褶红色。泰格里纳(Tigrina),花橙红色。另外,还有火神(VulcanFire)、格雷戈尔·门德尔(GregorMendel).赫巴·奥塞纳(HebaOsena)、维纳斯(Venus)等。重瓣种有芝加哥重瓣(DoubleChicago),花淡橙红色,重瓣。巨早(EarlyGiant)系列,花色有深紫具淡紫边、深红等,开花早,从播种至开花只需4个月。重瓣锦缎(DoubleBrocade),花有深红、红色具紫色花心和白边、玫瑰红具白边、深红具深紫色花心等,矮生,重瓣花,叶片小。

TOP
767#

同属花卉


            常见同属观赏种有:



  1、细小大岩桐(S.pusilla),属迷你型大岩桐,花淡粉红色,其品种有白鬼怪(Whitesprite),花白色;小娃娃(DollBaby),花淡紫色。



  2、王后大岩桐(S.regina),花淡紫红色。



  3、优雅大岩桐(S.concinna),花淡紫色,喉部白色。



  4、长叶大岩桐(S.speciosavar.macropHylla)



  5、杂种大岩桐(S.hybrida)。

TOP
768#

栽培要点


      (1)适宜的温度。大岩桐生长适温为1-10月为18-22℃,10月至翌年1月为10-12℃。冬季休眠期盆土宜保持稍干燥些,若温度低于8℃、空气湿度又大,会引起块茎腐烂。



  (2)适当遮光。大岩桐为半阳性植物,喜半阴环境。故生长期间要注意避免强烈的日光照射;环境也不可过于干燥。在夏季,要放置在荫棚下有散射光且通风良好的地方养护,否则极易引起叶片枯萎。供水应根据花盆干湿程度每天浇1-2次水。



  (3)适当施肥。大岩桐较喜肥,从叶片伸展后到开花前,每隔10-15天应施稀薄的饼肥水一次。当花芽形成时,需增施一次骨粉或过磷酸钙。



  (4)花期要注意避免雨淋,温度不宜过高,可延长观花期。开花后,若培养土肥沃加上管理得当,它又会抽出第二批蕾。花谢后如不留种,宜剪去花茎,有利继续开花和块茎生长发育。



  (5)大岩桐叶面上生有许多丝绒般的绒毛。因此,施肥时不可沾污叶面。否则,易引起叶片腐烂。



  (6)大岩桐不耐寒。在冬季,植株的叶片会逐渐枯死而进入休眠期,此时可把地下块茎挖出,贮藏于阴凉(温度不低于8℃)干燥的沙中越冬。待到翌年春暖时,再用新土栽植。块茎可连续栽培7~8年,每年开花两次。老块茎需淘汰更新。



  (7)土壤。盆栽大岩桐,常用腐叶土、粗沙和蛭石的混合基质。

TOP
769#

病虫害防治


                常见叶枯性线虫病危害严重,除及时拔除病株烧毁外,盆钵、块茎、土壤均需消毒。幼苗期易发生猝倒病,注意播种和移栽土壤的消毒。生长期常有尺蠖咬食嫩芽,可人工捕杀或在盆中施入呋喃丹防治。



  病害主要为叶枯性线虫病,由线虫侵染所致,危害嫩茎、幼株、地际茎部和叶柄基部,呈水浸状软化腐烂,病部逐渐上延,从叶基扩展到叶片,被害叶皱缩褐变而枯死。成熟植株从叶柄被害开始,逐渐扩大,不软化。防治方法:(1)苗床用土和花盆用蒸汽或氯化苦等消毒。(2)块茎放60℃温水中浸5分钟或用乌斯普隆(Uspulum)消毒。(3)拔除被害株烧掉或深埋。



  虫害主要有尺蠖,在生长期食植株嫩芽,会造成严重损失。应及时捕捉或在盆土中施入呋喃丹防治。在高温干燥条件下,易生红蜘蛛,须尽快喷洒药剂防治。

TOP
770#

繁殖方法


           大岩桐可用播种、叶插、枝插和分球茎等方法来进行繁殖。一、分球法 选经过休眠的2年至3年老球茎,于秋季或12月至翌年3月先埋于土中浇透水并保持室温22℃进行催芽。当芽长到0.5厘米左右时,将球掘起,用利刀将球茎切成2块至4块,每块上须带有一个芽,切口涂草木灰防止腐烂。每块栽植一盆,即形成一个新植株。



  大岩桐也可用经过休眠的2年至3年以上的老球茎直接栽入盆中,当新芽长出后保留一个壮芽,其余的弱芽全部抹掉。生长期保持18℃ 至23℃,每周追施淡肥水1次至2次,植株长大增加浇水量,施肥时切勿将肥水溅到叶面和芽上,否则易发生斑点,甚至会腐烂。一般栽植后3个月至4个月开花。花谢后如不留种,剪去残花以利集中养料继续开花和供球茎生长。



  大岩桐的球茎可连续栽植7年至8年,培养好可以每年开花两次。

TOP
771#

二、叶插法

  在花落后,选取优良单株,剪取健壮的叶片,留叶柄1厘米,斜插入干净的河沙中(如使用珍珠岩和蛭石混合的基质土效果更好),叶面的1/3插在河砂中,2/3留在地表面,适当遮荫,保持一定的湿度,在22℃左右的气温下,15天便可生根,小苗后移栽入小盆。
  大岩桐扦插可用叶插,也可用芽插。叶插是选用生长健壮、发育中期的叶片,连同叶柄从基部采下,将叶片剪去一半,将叶柄斜插入湿沙基质中,盖上玻璃并遮阴,保持室温25℃和较高的空气湿度,插后20天叶柄基部产生愈合组织,待长出小苗后移入小盆。当年只形成小球茎,休眠后再由球茎上发出新芽,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翌年6月至7月开花。
  芽插则在春季种球萌发新芽长达4厘米至6厘米时进行,将萌发出来的多余新芽从基部掰下,插于沙床中,并保持一定的湿度,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育,翌年6月至7月开花。
TOP
772#

三、枝插

  大岩桐块茎上常萌发出嫩枝,扦插时剪取2-3厘米长,插入细砂或膨胀珍珠岩基质中,注意遮荫,避免阳光趋向,维持室温18-20℃,15天即可发根。
TOP
773#

四、播种法

  大岩桐大都自花不孕,因为它的雌蕊柱头高于花药,且雄蕊早熟,故自花传粉难以孕育。为了取得优良种子,必须进行人工辅助授粉。方法是在开花盛期将雄蕊的花粉采下,用毛笔轻轻涂在雌蕊的柱头上。授粉后30天至40天种子成熟,剥离种子晒晾后贮藏,随时都可播种。种子细小,每克种子28000粒左右。播种不宜过密,播后将盆置浅水中浸透后取出,盆面盖玻璃,置半阴处。温度在20℃至22℃时,约两周出苗,苗期避免强光直晒,经常喷雾,一般从播种到开花约需18周,即秋播后翌年4月至5月开花,春播于7月至8月开花。
  大岩桐留种必须进行人工授粉。大岩桐的花柱高于花药,雄蕊早熟,故自花难孕。人工授粉后,可剪取花瓣,以免花瓣霉烂影响结实。一般授粉后30~40天果实可成熟。
  播种春秋两季均可。播种前,先用将种子浸泡24小时,以促使其提早发芽。用浅盆或木箱装入腐叶土、菜园土和细砂混合的培养土。将土平整后,均匀地撒上种子,盆底润水后,上面盖上玻璃。在18-20℃的湿度条件下,约10天后出苗。出苗后,让其逐渐见阳光。当幼苗长出3-4片真叶时,分栽于小盆。苗期应适当遮荫,避免阳光趋向,经常用水喷雾,以保持较高的湿度。每隔10天左右施一次稀薄的饼肥水,一般播种后6个月可开花。[
TOP
774#

栽培秘诀


     


一、品种选择


  若想使大岩桐多开花,首先应选择那些开花繁多、株型矮壮、抗病力强、生长迅速、管理容易的进口杂交一代优良品种做母株,单瓣品种较重瓣品种开花更多。育苗一般采用播种法。出苗后,要及时加强日常管理,并留意其中同时具有三枚子叶的小苗,这样的实生苗开花往往会更多,而且具有遗传性,可以通过无性繁殖来加以利用。

TOP
775#

二、打顶催芽

  传统栽培大岩桐,一般多做小品式独本栽培,这种栽培方法一般是盆小花少,难以达到“花团锦簇”的观赏效果。要想改变这一状况,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抹顶摘心,促发更多的侧枝,这样才会开出更多更好的花来。在一次栽培过程中,曾有栽培者意外地发现一株小苗不知不觉间竞长成两个侧枝(当时疑为虫害所致或外力所伤),结果在很小的盆中同时丌出了16朵花之多。所以摘心宜早不宜迟,及早摘心有利于早日成型、开花。摘心后,及时选留2~3个高矮一致、位置适中的新芽。
TOP
776#

三、加强肥水

  传统栽培大岩桐所用花盆实在太小,虽然也可根据长势继续使用口径12厘米左右的小花盆,但最好的办法还是及时换入更大的花盆(如口径15~16厘米)中,以满足其生长需要。新根遇新土,长势会更旺,而打顶后的大岩桐由于枝繁叶茂,需肥量大,要及时追肥育壮,最好是随水浇施。此外,还可叶面喷肥,其浓度不能超过2~3%。。据同行介绍,他将一盆未经任何打顶的大岩桐,用“卉友”牌速效肥定期喷施,也同时开出7朵花,美不胜收。
TOP
777#

四、虹吸取水

  大岩桐叶片肉质,表而密布绒毛,浇水时很容易弄脏叶片,导致叶片局部腐烂,成为众病菌侵染的目标。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应利用虹吸原理,通过花盆底孔取水和供肥。这种办法的最大好处,不仅是能有效地防止搞脏叶片,而且可使肥水得到更充分、更有效的利用,管理上十分方便。实践中还发现,叶片上滞留水分也并非绝对不可以,只要是清水,或偶尔含有少量无机肥(含量不超过喷施浓度,即2—3‰),即使留在叶片上也无妨。事实上,热病们经常用清水喷洗叶片,并无大碍,生长更好。
TOP
778#

五、栽培基质

  为了促进大岩桐多开花、开好花,必须养好根系。大岩桐根系纤弱,呈毛细状,不耐水渍和粘重土。栽培用土应选用疏松透气利水的栽培介质,如腐叶土、珍珠岩、泥炭、锯末(已腐熟)、蛭石、松针、种菇废料(已腐熟)等,肥料可用麻酱渣(已腐熟)、禽粪及复合肥等。播种用土,以素土较好,如泥炭和蛭石等。尤其是苗期,肥分越少越好,以免出现肥害(可以通过淡肥勤施的方式来完成)。
TOP
779#

六、适当遮荫

  传统栽培大岩桐多进行遮荫养护,其不足之处是容易造成植株徒长、细弱。所以有资料介绍,将其置于阳光下,在不引起叶片灼伤的情况下,充分满足其对光照的需求,可促株型矮壮,节问密实,开花更多。但许多栽培者在实践中发现,过分追求光照,而不考虑光照强度,叶片会出现生理性黄化,远不如遮荫环境下叶片碧绿光润,生机盎然。栽培者都认为凡事要从实际出发,首先还是要适当遮荫,在不影响正常生k的情况下,稍稍加强光照,以保证其顺利安全度夏和正常生长。
TOP
780#

七、开花处理

  大岩桐开花时,如果花朵四周的叶片妨碍花的开放,可根据需要剪掉其中部分叶片或将相关叶片剪掉半张,使花朵全部集中开放于植株顶部,形成一团花束。安全越冬人冬以后,将大岩桐种球(块茎)保留一段无叶茎干(约3~4厘米长)并及时沙藏,保持温度不低于5℃。越冬期间,沙上不能太湿,以防球茎腐烂。如沙土过干,应酌情喷洒少量清水,以防块茎干瘪。
  待到春暖花开时节,球茎发出芽来,根据需要酌情选留2~3个位置适当、高矮协调且饱满健壮的新芽,随之挖出种球移栽上盆,进入正常养护。
  经过上述方法栽培的大岩恫,最多可一次开出18朵花。其中,一株用口径12厘米花盆栽培的大岩桐,株高不逾15厘米,仅2个分枝,即同时开出16朵花来,花团锦簇,甚为美丽。[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