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15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湖州科学老师(江南狗王)的探索足迹——2011、2012 [复制链接]

61#

     昨天下午,学校组织教师代表去升华音乐厅观看影片《明天》,而我作为其中一员观看了影片。


 《明天》由80后年轻编剧创作剧本,讲述了男主角何一凡留学归来后,发现女友小云染上毒瘾。为了证明毒瘾是可以戒掉,一凡选择了自己也吸食毒品,然后陪小云一起戒毒。但他也陷入不可自拔的境地。……最后,小云跳楼自杀,一凡被关进戒毒所。


     整部影片情节在白领间展开:“爱情”、“谎言”、“友情”、“亲情”、“毒品”所有的这些关键词在情节的发展中被不断地升华。如此优秀的年轻人在毒品的危害下变得反差之巨大,


     自从我看了禁毒的影片后,对我的震撼非常大。毒品对人的毒害如此之大,它能使人有着双重依赖。唯有八个字应该紧记:珍爱生命,拒绝毒品。因此我们该做的很多,而且必须从小做起。然而认清毒品的真面目并彻底与其化清界限不仅仅需要无数的禁毒知识,更加需要的是有意识地培养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生活习惯:是谨慎地择交朋友和高度的警觉和自制;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也唯有将预防毒品从意识转化为行动,再由行动上的拒绝升华为精神上的排斥,从生命的高度去抵制这中食人瘟疫的诱惑,才有可能做到远离毒品而不受侵害。


   爱有明天,而当爱遇上了毒品,明天则无法继续……


每天进步一点点~~~
个人博客:凡人咖啡馆http://blog.sina.com.cn/xiongfeng
科学博客:品味科学http://122.225.119.42/168/index.aspx
科学微博:http://t.sina.com.cn/cxf34
TOP
62#

    人生就是这样,有时候真不能走错。平安地过完一辈子是一种幸福
TOP
63#

以下是引用紫色鸢尾在2011-9-28 10:41:00的发言:
    人生就是这样,有时候真不能走错。平安地过完一辈子是一种幸福

平安走完一辈子!!真不错

每天进步一点点~~~
个人博客:凡人咖啡馆http://blog.sina.com.cn/xiongfeng
科学博客:品味科学http://122.225.119.42/168/index.aspx
科学微博:http://t.sina.com.cn/cxf34
TOP
64#

    2011929日,举世瞩目的“天宫一号”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天宫一号”的发射属于我国航天发射第二步第二阶段空间实验室阶段任务,为中国航天第三步建设空间站做准备。建成中国首个空间实验室,为中国航天建设空间站做准备,因此本次任务对我国乃至全世界的航天任务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28日下午,我校科技社团的学生在开展了一次“探梦天宫、放飞未来”为主题的科普教育活动。在本次社团活动中,学生初步了解了“天宫一号”的基本消息、名称的由来、组成结构等多方面的资料,并且通过3D模拟动画演示,让学生了解“天宫一号”从准备到发射、未来与神八的对接,以及我们未来空间站的建立等信息。


本次主题社团活动,学生通过观看介绍、小组讨论、写写对“天宫一号”的寄语等多种形式开阔了视野,了解国际空间站的发展,以及我国空间站的发展情况,同时对学生科技素养的提升起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每天进步一点点~~~
个人博客:凡人咖啡馆http://blog.sina.com.cn/xiongfeng
科学博客:品味科学http://122.225.119.42/168/index.aspx
科学微博:http://t.sina.com.cn/cxf34
TOP
65#

     时间过得很快,第二单元《光》的教学已经结束,在国庆前进行了简单的测试,假期中奖孩子们的试卷带回了家进行批阅,原本感觉颇为良好的一个单元在我阅卷的时候还是发现了不少的问题,首先三个班级的阅卷情况如下:


 


    存在问题:教学时部分实验由分组实验被变成了演示实验、另部分分组实验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有类似的现象:假数据、假合作、甚至部分学生成了看客。这与我平常在课堂中的指导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另课前实验器材的检查我做的不到位,导致一些实验的效果不是很好。当然分数并不能完全代表一个学生的学习水平,到从一个侧面也能作为很好的体现。


      今天班级试卷分析结束,明天将进入第一单元的学习,加油!



 

每天进步一点点~~~
个人博客:凡人咖啡馆http://blog.sina.com.cn/xiongfeng
科学博客:品味科学http://122.225.119.42/168/index.aspx
科学微博:http://t.sina.com.cn/cxf34
TOP
66#

以下是引用湖州科学老师在2011-10-9 9:22:00的发言:

     时间过得很快,第二单元《光》的教学已经结束,在国庆前进行了简单的测试,假期中奖孩子们的试卷带回了家进行批阅,原本感觉颇为良好的一个单元在我阅卷的时候还是发现了不少的问题,首先三个班级的阅卷情况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qq截图未命名.jpg:


 


    存在问题:教学时部分实验由分组实验被变成了演示实验、另部分分组实验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有类似的现象:假数据、假合作、甚至部分学生成了看客。这与我平常在课堂中的指导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另课前实验器材的检查我做的不到位,导致一些实验的效果不是很好。当然分数并不能完全代表一个学生的学习水平,到从一个侧面也能作为很好的体现。


      今天班级试卷分析结束,明天将进入第一单元的学习,加油!



 


分析很实在啊!

一个人能走得很快,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
TOP
67#

这样的试卷分析很有说服力啊!统计时一定花了不少时间吧,不过很能反应存在的问题。


 

TOP
68#

看了你第二单元的反思贴,收获很大哦,我正在上这个单元,可以借鉴的很多。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0-10 23:25:11编辑过]

TOP
69#

直观,效果好
TOP
70#

    对于五年级期初的学生而言,虽然已经学习了两年的科学,然要让学生能比较独立地设计实验还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尤其是对于农村学生而言,这次所说的“独立”不一定指的是学生个人,有时候可是是“小组独立”或者是“学生个人与家庭合作独立”


     《种子的发芽实验》教材安排了两个课时,应该来说每堂课既有自身独立的内容又相互递进的。我早在开学初的时候就让学生开始做“绿豆的发芽实验”,当然早期的实验我只是做了简单的提示,我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亲身的实验加以体验,明确绿豆发芽时候能观察到的一些现象,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养成长时间观察的科学品质。正因为如此,我将第二单元《光》在九月份先上,这样的安排我不敢说取得了多大的效果,因为主要原因还是在我身上,我在后期将重点主要放在《光》的教学上,甚至提醒学生去观察“绿豆发芽以及长势”,但是由于学生前期的切身经历,这样的安排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在《种子的发芽实验》一课时,课堂有有一个学生预测的环节——“种子发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学生猜测的结果很多,如水分、阳光、温度、空气、土壤等等。然这些猜测是对是错,如何验证呢?学生马上想到用实验的方法。于是我便接上去:“你们不是在开学初的时候就已经在做实验了啊?”学生马上就想到了当初的实验过程,原来当初做的实验只不过是让绿豆发芽,而没有运用实验来比较出“绿豆种子发芽是否需要水”,于是在课堂中我让学生小组讨论,选择哪个条件进行实验?这个实验该怎么做? 于是学生对这个对比实验的理解便更直观些。



每天进步一点点~~~
个人博客:凡人咖啡馆http://blog.sina.com.cn/xiongfeng
科学博客:品味科学http://122.225.119.42/168/index.aspx
科学微博:http://t.sina.com.cn/cxf34
TOP
71#

     《蚯蚓的选择》我是怀着忐忑的心情走入课堂,因为在课前我对教材中的两个实验——蚯蚓喜欢有亮光的地方还是喜欢黑暗的地方、蚯蚓喜欢潮湿还是干燥的地方。由于我对蚯蚓有种“小恐惧”,而且这几天忙于其他事情没有去抓蚯蚓切身做这个观察实验,我只是在课前布置学生准备了蚯蚓、泥土、黑色塑料袋、饮料瓶等试验器材,而正堂课下来感觉很多地方都出现了问题。


问题一、蚯蚓的保存


   孩子们一般在前一天在家长的帮助下抓来了蚯蚓,而这些蚯蚓到放到第二天课堂中用,甚至是第二天的下午,因此有部分小组的蚯蚓保存不当,导致蚯蚓的死亡或者是“奄奄一息”,这比较严重地影响了课堂中的观察。


问题二、改变实验器材不给力


    蚯蚓对光线的选择,教材给出的实验器材是长方形纸盒,将盒子里面涂黑,盒子盖子一端剪掉一块,在盒子底部铺上吸水纸。我将器材改成一个透明的饮料瓶,一端用黑色的塑料袋蒙住,在饮料瓶底部铺上一层泥土。这样大改变我反思后主要出现了两个问题:其一是用黑色塑料袋蒙住一半不能完全模拟出黑暗和光亮的环境,光能较容易地透过没遮住的部分而照亮用黑塑料袋蒙住部分。其次是瓶子底部的泥土影响了实验的有效性。


问题三、学生记录的真实性


    五年级的学生,尤其是农村的孩子对蚯蚓应该是不陌生,其实在他们的前概念中比较清楚地知道蚯蚓的一些生活习性,都知道蚯蚓喜欢潮湿黑暗的环境,而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有一些与自己的前概念不符合的情况,然在记录的时候没有按实记录。


问题四、课堂时间的把握


    这是一堂相对内容较简单的课,而在实际教学中我甚至拖了堂,反思了整体课,主要出在学生观察的指导,由于实验器材都是由学生小组准备的,在课堂中每个小组都有自己的实际情况,因此教师如何在小组内部进行有效指导值得我深思。


每天进步一点点~~~
个人博客:凡人咖啡馆http://blog.sina.com.cn/xiongfeng
科学博客:品味科学http://122.225.119.42/168/index.aspx
科学微博:http://t.sina.com.cn/cxf34
TOP
72#

    《食物链和食物网》一课在上学年的市研讨课上过这节课,所不同的是当时我是借四年级的班级上课,因此一些要求要显得稍微低一点,本次学生正式学习“生物与环境”这个单元,前四节课已经学习了植物、动物对于环境适应的一些内容,也通过了实验观察等途径对植物、动物的生长、对环境的要求以及适应有了初步的了解,因此在“食物链和食物网”这一内容的教学时,赋予学生的实际内容还是比较多的。


     面对这堂课,我犹如面对“熟悉的陌生人”!因为当初准备这堂课从备课——磨课——试教——修改——再试教......花了我不少时间以及精力,因此这堂课的目标、重难点、知识点的生成等方面我是熟悉的。说到陌生是因为当初准备这堂课是面对四年级的学生,而且前半部分内容他们是没有学习过的,而如今前面有了很多的铺垫学习,我忽然感觉如何很有效的应用前面所学的知识感到一些陌生。


     第一个班级,我基本按照上次教学的环节来,整堂课下来感觉对于学生而言难度过低,如在用自己的方法表述生物的食物关系、食物链概念的提炼上,我给的时间显得过多,对于学生而言难度不大。而在食物网概念的得出上,学生也是比较容易的。其实五年级的学生,多少在课前对教材会进行简单的预习,因此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忽略了对学生前概念的一些了解,整堂课便会做一些“无用功”。有了第一堂课的感受,我在下一堂课便对教学环节进行了简单的修改,我从“食物网”开始,先给学生一幅图,让他们用线来画一画图中生物的食物关系,首先引出生物之间复杂的食物关系——食物网,然后再选择其中的一条引出“食物链”,引出“生产者”、“消费者”等概念,这么一修改,对学生而言难度是提高不少,但是学生挑战的热情还是比较高的。


   




每天进步一点点~~~
个人博客:凡人咖啡馆http://blog.sina.com.cn/xiongfeng
科学博客:品味科学http://122.225.119.42/168/index.aspx
科学微博:http://t.sina.com.cn/cxf34
TOP
73#

  兄弟的课上得很扎实,学习了!

一个人能走得很快,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
TOP
74#

《做一个生态瓶》至今为止我对这种类型的课我还真的一点底都没有,其实这样的课赋予孩子们很多的东西,但是在一堂课中真的很难体现出来。首先这堂课有概念、有设计生态瓶、生态瓶中生物生活的还一些需要考虑什如何制作生态瓶、以及生态瓶的观察。其他先不说吧,我不知道如何制作生态瓶这一环节如何教学?按教材的设计意图是按先设计在制作这样的环节,而在实际教学中我是先制作,然后到教室进行评价,但是这样的修正感觉问题很多,首先是材料方面,其次是有部分学生觉得这一活动准备起来难度过大(抓小鱼、水草等)而不得不放弃,另外很难发挥小组合作的功效。我在教学这部分的内容时则突出了理论,以及一些图片的展示,显然这样的效果不大,学生内心是很想做这个生态瓶,但是由于条件的限制完成不了,当然有同学则让家长去菜场买小鱼,家长配合完成的,但面不是很广,当然我还是让学生尽量去完成,毕竟实践过才有更多的收获。 不知道大家在实际教学中是怎么做的?有什么好方法?
每天进步一点点~~~
个人博客:凡人咖啡馆http://blog.sina.com.cn/xiongfeng
科学博客:品味科学http://122.225.119.42/168/index.aspx
科学微博:http://t.sina.com.cn/cxf34
TOP
75#

    前段时间在帮教研员整理一个课题的一些资料,课题主要是研究中小学科学学科的衔接问题,说实话这问题我在平时的课堂中也曾经思考过,但没有深入探究。然经过课题资料的一系列整理,个人感觉中小学的衔接也是一个很现实并且很有意义的课题,很多人觉得小学科学是启蒙课程阶段,初中科学是入门课程阶段,两者存在着相互依靠、前后延续的关系,这当然无可厚非,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发现有一些内容则是中小学存在着“重复”现象,这就值得我们中小学老师进行思考了?


  今天所教学到的《土壤中有什么》恰好是这么一个例子,这一课分别存在于五上《地球表面及其变化》第四课以及八下《植物与土壤》单元的第一课,首先分析下单元名称,小学的“地球表面及其变化”感觉上设计的内容会比较多,而《土壤》一课则被安排在地球的内部运动、岩石的风化之后,之后便是土壤的侵蚀等方面的内容,学生学习了“风化”这一概念之后,对土壤中含有沙砾、粉砂等物质的解释变得非常轻松;而到了初中阶段,“植物与土壤”这一概念的内容指向性便更加明确,而对土壤的探究变得更为深刻。


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质源于岩石,是岩石的风化和生物作用的结果。五上《土壤》分两个部分:寻找土壤的成分、土壤和生命。我在课堂中通过对学生前概念的了解——肉眼观察——放大镜观察——沉积实验去探究土壤的组成,按照这样的环节探究土壤的成分显得比较清晰,而土壤中有水吗?我则参照了初中教材的一个实验(取少去土壤放在试管加热)初中教材运用了铁架台,我则通过学生用试管夹直接加热,由于这实验在以前的课堂中未做过,学生存在一定的问题,而实验的现象则是非常明显的。而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土壤中有水分这个事实应该不是问题,而安排这样的实验更多的是带给学生一种方法,去验证猜测的一种简单方法。


    土壤中的有机物这一概念在小学阶段还未出现,小学中只出现“腐殖质”一概念。沉积实验能很好滴找出腐殖质,而在课堂中我也安排了加热土壤这一实验,而然收获也不错——学生闻到了异味、发现土壤变颜色了等等,当然我没有渗透得更多,而将加热后的土壤分给每个人,让学生课后再去研究。


  一堂课下来,感觉涉及的内容很多,而失去的也不少,这或许就是衔接时产生的矛盾吧,当然这样的尝试也存在着许多问题,诸如实验过多、实验多导致学生改了解的不扎实、基础好的学生乐于接受基础一般的学生“跟着走”都来不及等等,因此如何均衡考量只有在实际的课堂中去“尝试”了才会有感觉!





每天进步一点点~~~
个人博客:凡人咖啡馆http://blog.sina.com.cn/xiongfeng
科学博客:品味科学http://122.225.119.42/168/index.aspx
科学微博:http://t.sina.com.cn/cxf34
TOP
76#

好用心的老师,照片和反思同时记录下来,值得学习!
TOP
77#

《雨水对土地的侵蚀》一课涉及到的材料比较多,个人感觉这样的课堂,一堂课下来教师甚至不需要说超过10分钟的时间,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做好“精讲”、“精导”并不容易。


   《土地侵蚀》一课课前我让四人小组准备材料,泥土、脸盆、水杯、饮料瓶等,可以说这些器材都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其实我在课堂中总是会让学生分小组去准备能找寻到的材料,这主要还是由于受学校的实验室等条件的限制,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这样的方式或多或少会对实验的规范性等多方面造成影响,然而让实验“走向生活”、“和爸妈一起做实验”的联系还是比较紧密的,尤其是这样的模拟实验,我让学生准备这些生活中很容易找到的“器材”,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完成课堂中的一些任务,更多的是给学生一些积累。


   本课看似简单的一个模拟实验,在实际的教学中出现了不少问题。教材中有一个“长方形塑料水槽”,我翻遍了学校仓库,没能找到。而在我们生活中能有什么器材代替呢?我想来想去还是“脸盆”比较合适,实际的课堂中这样的改变给课堂的实效影响不大,只是感觉小组中大小不一、颜色多样的实验器材有点不美观而已,学生对雨水对土地的侵蚀现象也有比较多的生活经验积累,而将这些生活经验转化成科学素养则需教师进行有效的引导。


   课堂结束留给学生一些思考:什么样的土地容易被雨水侵蚀?根据自己的实验计划与父母合作完成这个实验!



每天进步一点点~~~
个人博客:凡人咖啡馆http://blog.sina.com.cn/xiongfeng
科学博客:品味科学http://122.225.119.42/168/index.aspx
科学微博:http://t.sina.com.cn/cxf34
TOP
78#

没有草皮覆盖的对比实验吗?
TOP
79#

活动丰富多彩啊!特别是像这些《雨水对土地的侵蚀》课,材料准备的这么充分真是难能可贵!学习学习了!
TOP
80#

以下是引用支点在2011-11-19 22:30:00的发言:
没有草皮覆盖的对比实验吗?

有的  在第二课时

每天进步一点点~~~
个人博客:凡人咖啡馆http://blog.sina.com.cn/xiongfeng
科学博客:品味科学http://122.225.119.42/168/index.aspx
科学微博:http://t.sina.com.cn/cxf34
TOP
81#

   《什么样的土地容易被侵蚀》一课是《雨水对土地侵蚀》的后续,有了上一课的学习,学生对雨水对土地的侵蚀作用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学生已经学会了用模拟实验模拟“雨水”、“土地”等,能运用实验的方法去验证自己的猜测,并了解了这个模拟实验在实验的过程中该注意什么,于是我在这样课中,我把时间充分给你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测设计实验,通过实验比较什么样的土地容易被侵蚀。


    虽然我一直不苟同教师在课堂中将学生的行为“框”得太死板,可是课前的预设我还是有点不放心放手让学生去做。而在学生的实验过程中,还真出现了不少问题:对比实验改变的条件、不变的条件控制的不是很合理、实验过程中随意性比较强不严谨、小组内分工不是很合理等等,但是总体而言这个实验的本质在学生们的操作过程中有了一定的提高,学生从实验的设计、实验过程能方面能总结此次实验的不足之处,也能给本小组或者其他小组的实验提出一些意见或者建议,我觉得这些会比实验本身带给学生更多的东西!


  本堂课学生的实验我控制在30分钟,然后留有10分钟是全班的交流,这个交流原本我在课前是没有预设进去的,然而在实验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问题,而对于这些存在的问题我想老师马上就去纠正他们或许效果不是很好,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让学生参与评议、对他人的实验提出建议,这远比老师直接告诉他们错在哪里效果要好多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1-22 19:31:46编辑过]

每天进步一点点~~~
个人博客:凡人咖啡馆http://blog.sina.com.cn/xiongfeng
科学博客:品味科学http://122.225.119.42/168/index.aspx
科学微博:http://t.sina.com.cn/cxf34
TOP
82#

对比可以,但要有草皮的土壤和裸露土壤的对比。
TOP
83#

以下是引用支点在2011-11-22 22:22:00的发言:
对比可以,但要有草皮的土壤和裸露土壤的对比。

让学生准备有草皮的土壤难度较大,我是让学生准备一样的土壤,其中一盆表面放上一些草

每天进步一点点~~~
个人博客:凡人咖啡馆http://blog.sina.com.cn/xiongfeng
科学博客:品味科学http://122.225.119.42/168/index.aspx
科学微博:http://t.sina.com.cn/cxf34
TOP
84#

    《减少对土壤的侵蚀》本单元的最后一课,即是对整个单元的一次回顾也是一次单元的总结,回顾整个单元,围绕着“地球表面的变化”展开,整个单元的知识是循序渐进的,而本课也是对前几节课的延续。前面学生们探索的是“土地被侵蚀的因素”,以及“河流对土地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学习“减少对土地的侵蚀”。

    通过前面的学生学生充分认识到:“减少对土地的侵蚀”,就是减少由于地形地貌的改变,而造成的自然灾害。对此,学生们从“土地被侵蚀的因素”入手,从而得出结论:要想“减少对土地的侵蚀”,要从改变植被、降水量、坡度、土质等入手,而这些条件中有些则难于被我们改变,因此作为人类而言,必须从所处当地的环境出发,通过植树造林等多种方式以确保减少土地被侵蚀,减少洪水、泥石流、以及山体滑坡所造成的自然灾害。


     学生们利用前几节课上用的土壤模型,通过采摘一些小植物模拟植被、用泡沫等材料模拟房屋,并模拟你“小雨”、“暴雨”等降雨来“考验”自己所建的家园,暴雨过后“家园”抵挡住了雨水的考验或者在雨中被“冲倒”,实验过后学生纷纷对选择家园的地址提出了新的看法,整堂课都在活动中进行,感觉效果还是不错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1-24 13:42:29编辑过]

每天进步一点点~~~
个人博客:凡人咖啡馆http://blog.sina.com.cn/xiongfeng
科学博客:品味科学http://122.225.119.42/168/index.aspx
科学微博:http://t.sina.com.cn/cxf34
TOP
85#

以下是引用湖州科学老师在2011-11-23 9:54:00的发言:

让学生准备有草皮的土壤难度较大,我是让学生准备一样的土壤,其中一盆表面放上一些草


实验效果好吗?

TOP
86#

以下是引用紫色鸢尾在2011-11-25 10:54:00的发言:

实验效果好吗?


在土壤上多铺些草,效果还是比较明显~

每天进步一点点~~~
个人博客:凡人咖啡馆http://blog.sina.com.cn/xiongfeng
科学博客:品味科学http://122.225.119.42/168/index.aspx
科学微博:http://t.sina.com.cn/cxf34
TOP
87#

   在论坛上数次看到很多老师关于《我们的小缆车》这一课的议论,有很多老师是关于小缆车这个实验的改进,比如有的老师设计了小缆车专门的“赛道”,有老师在缆车的终点进行了改进,还有老师将“定滑轮”应用到实验当中,这些改进无疑对课堂的实效有了很大的帮助,但是要将这些改进的方法应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由于受材料的影响我没有做到,但是实验总归要做的!


   上周三我上《我们的小缆车》,器材:小车、绳子、回形针、垫圈(临时上街买了数家店才买到)、秒表,可以说当初课前的准备显得仓促些,然而这些基本材料的准备我想也不会对课堂的教学效果有过大的影响。本堂课的一个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实验研究“拉力的大小与小车运动速度的关系”,首先还是这个实验的设计,学生对该实验的设计问题不大,然而这个实验有一些环节学生还是略显陌生的,由于这个实验对数据的要求比较高,而学生在秒表的实验、发令记录等出现了一些问题,在课堂中我没有可以去回避学生出现的问题:小组用作业本做小车的起点、用文具盒做小车的终点等等,学生一轮实验结束后我便让学生评价本小组的实验过程,学生说的非常好——起点终点问题、小车是不是走直线等些个问题学生都能看出来,然而尽管实验的材料准备略显不足,无论从学生的数据上还是学生对实验的总结上,都能一致得出:拉力越大小车的运动速度越快。


    我想有的课堂不必过于追求“精细”的实验,又何妨呢?



每天进步一点点~~~
个人博客:凡人咖啡馆http://blog.sina.com.cn/xiongfeng
科学博客:品味科学http://122.225.119.42/168/index.aspx
科学微博:http://t.sina.com.cn/cxf34
TOP
88#

我们的小缆车这一堂课,如果就教学的目标单一定位于拉力越大,小车运动的越快,可能还是不够的,如果我们有心做一个前测的话,这个概念的建构其实孩子已经有了生活的经验,如果本课中要寻找概念提升的切入点的话,小车的运动速度发生了改变,这个内容可以做一些文章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2-8 9:11:44编辑过]

一个人能走得很快,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
TOP
89#

以下是引用海风在2011-12-8 8:50:00的发言:

我们的小缆车这一堂课,如果就教学的目标单一定位于拉力越大,小车运动的越快,可能还是不够的,如果我们有心做一个前测的话,这个概念的建构其实孩子已经有了生活的经验,如果本课中要寻找概念提升的切入点的话,小车的运动速度发生了改变,这个内容可以做一些文章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2-8 9:11:44编辑过]

  “小车的运动速度发生改变”如何做文章?比较感兴趣。

TOP
90#

以下是引用海风在2011-12-8 8:50:00的发言:

我们的小缆车这一堂课,如果就教学的目标单一定位于拉力越大,小车运动的越快,可能还是不够的,如果我们有心做一个前测的话,这个概念的建构其实孩子已经有了生活的经验,如果本课中要寻找概念提升的切入点的话,小车的运动速度发生了改变,这个内容可以做一些文章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2-8 9:11:44编辑过]

是的!

每天进步一点点~~~
个人博客:凡人咖啡馆http://blog.sina.com.cn/xiongfeng
科学博客:品味科学http://122.225.119.42/168/index.aspx
科学微博:http://t.sina.com.cn/cxf34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