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水的多少》课后反思
本学期“中美广角”工作站的第一次课堂实践活动在育才小学举行,我执教了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4课《比较水的多少》。在这次实实在在的实践研讨活动中,获益良多。
杨老师主讲点评时,提出了这几个方面。实验课思路:从实验操作规范的引导做起;调控手段:增加评价的小手段,从而联系到三节课都要注意的“如何产生合适的评价体系?”;关键连接:课堂如何更好地递进铺设,环节间的“无缝对接”。杨老师的点评总是有理有据,给我们展现方向和前景。
听课老师们也都做了听课记录,并在最后把记录表格给了各个执教老师。我将这一份份细心的记录,整理成电子稿,并且结合各位老师的点评,分类总结我的课后反思。
关于量筒的引入:
1、还可以仔细考虑,设计更合理的递进引入环节。如原设计为:三种不同容器装同样多的水→长度单位不合适表述多少,引出毫升→引出量筒。其中感到量筒的引入部分较生硬,考虑改进为:先以同样多的水装在不同的容器中→水的形状不同但占据的空间相同(体积)→(已有量筒的原始模型)引入标准测量容器——量筒→单位:毫升。
2、量筒展现环节:先出示实物量筒,再看图片,观察刻度、单位等。
PS:非常佩服杨老师的“点穴”精准,量筒和毫升的引入是这节课的重点,而这个过程中存在着“卡口”,处理得不够顺溜。
关于课堂引导方面:
1、把学生的测量结果全部记录,呈现给学生(写在黑板上),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其中的问题(数据不一致),探讨问题产生的原因。
2、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概念定义,不要轻易地作出评价。
PS:俞老师的课堂观察能力很强大,的确如此,改进记录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后,会让探究更有效,学生也更有兴趣。而且课堂上发现学生的展示欲望较强烈,非常想把自己组的实验数据告诉大家,但是汇报环节没有让每组学生都展示,也是留有遗憾。
带着第二条建议去观察课堂录像,发现介入和评价过程中存在着漏洞。学生的语言朴素真实,教师介入的智慧在于要听“懂”学生,不否定学生想用自己的话表达的真确观念,并能给予学生帮助,形成清晰明确的概念。但在上课的过程中教师往往被已有的准确表述牵着走,教师介入如何真正做好还是得在实践中摸索。
关于量筒的教学方面:
1、量筒读数,“凹液面”如何读数讲慢些,再次强调。
2、介绍量筒时,注意对“最大量程”的讲解。
PS:量筒是使用技能虽然不是本堂课的主要目标,但是介绍量筒的一些知识还是要再扎实稳固些,学生是初次接触量筒,“第一印象”非常重要。
关于材料细节方面:
1、实验材料可以再多一点,让每个人都动手操作一下。
2、两个不同的瓶子可以区别再大点。其中的水可以用有颜色的墨水
3、工具中可以再加一个,如:大的蒸发皿。让学生发现细长的工具测量比较明显,所以我们的量筒都是细长的。
4、选择图片时,去掉图片上的文字。
PS:听课老师们的细心观察,提出的细节改进实用、有效,让人感到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