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冯思思の成长足迹贴 [复制链接]

31#

 

记2011萧山区科学年会——温馨与寄望

     2011年12月22日在萧山汇宇小学参加了萧山区小学科学年会,走进这个如画的校园,想起这个学期的第一次教研活动也是在汇宇小学参加,可谓“有始有终”。这次年会没有辜负大家的期待——温馨的开幕式、精彩的公开课、专业实效的讲座、一年满满当当的工作总结、充满寄望的闭幕。参加年会的体会可以概括为——有所感、有所思、有所得。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2-23 12:01:49编辑过]

TOP
32#

    所感——开幕式安排了欢送老师光荣退休的活动,活动中温馨带着诙谐,一如老师的风格。看出来大家是真舍不得老师,可又像陈婷老师说的那样也不舍得老师再那么辛苦。大家都知道老师就只有一件事从不“以身作则”,那就是按时上床睡觉。鲜花、礼物都不能完全表达小学科学的全体师对何老师的感谢,发言的几位老师说得那么精彩,令人动容,最后都祝福何老师健康长寿,合家欢乐,这也是大家的心声。这个开幕式带给大家的是温馨、是感动。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2-23 12:07:42编辑过]

TOP
33#

 

所思——年会的主题是——关注学生 追求本真。内容精彩,令人感叹——时间太短。徐韩红老师给了学生充分的探究时间,沈杨老师的自制教具显威力。何老师对他们的课进行了点评,有许多地方值得研讨可惜时间不够。


最新奇的是年会请来了教具仪器设计公司人员,给我们演示了许多有趣的高科技含量的教具,温差发电机、磁悬浮、瞬间结冰器、记忆金属丝……令人大开眼界,简直是当今最新科技的展示会,这样的教具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会被科学的魅力所征服。


而带给我们最深思考的是杭州市教研员徐春健老师的讲座——基于生本的科学概念教学。基于理论的阐释,展开分析一个个案例。从教学目标的设置对比到课堂的实践对比。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理论,教学中未解的难题。我虽然不能完全“吃透”,但在徐老师的讲解下,也有启发和思考。摘录了一些徐老师的讲座内容,我想回去还是要好好消化一下。


关于科学概念:



 


关于科学目标设置的思考:



 


关于课堂认识层次的思考,大多数老师还停留在事实层次,很少一部分老师试着上升到概念层次。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2-23 12:00:49编辑过]

TOP
34#

 

所得——最后是萧山区教研员杨春晖老师作了年度工作总结与展望。杨老师细细地整理了这一年来所有的成绩与所得,展示给大家看,如果没看过杨老师的总结我想象不到这一年来大家做出的努力和成绩。成绩说话、数据说话是最好的证明。点点滴滴的积累,才有了萧山小学科学组这个优秀的团队。借用大会上一句话,谁讲的已经忘了,但这句话记得很清楚:我们曾经在何老师的带领下很幸福,在杨老师的带领下会继续幸福下去,因为我们聚集起来的是同心同性情的一类人。


2011年萧山区小学科学年会是一次难忘的年会,在温馨中开始,在寄望中结束。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2-23 12:01:25编辑过]

TOP
35#

写得很不错   向你学习!
做有意义的事!
TOP
36#

    向萧山科学团队学习
TOP
37#

若有所思、勤于反思的老师是好老师,新春快乐!
TOP
38#

 新学期好!


      寒假一结束,一踏进学校,感觉精神都提起来了。呵呵……放假休息放松得都快米有精神了,惦念起工作忙碌的时候。于是,没有对假期的依依不舍,欢乐地开学了。


      这两天开始对一学期工作列个提纲,排着前头的是开学马上就要开始的电子百拼竞赛的训练。接着二月份准备上“广角”工作站组织的一堂公开课,准备时间比较紧,但上工作站的研讨课令人感觉“值!”,“非常值!”,从组织的讨论评课中获得的经验值是非常高啊。排下去的工作还有外出参加教师培训,撰写论文等等……


      展望一下这个学期,普通但又有新的挑战,希望跟大家一起努力,共同进步!

TOP
39#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有了你们我才更有动力坚持下去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2-6 10:50:12编辑过]

TOP
40#

 

3月11日晚2011学年第二学期第三次网研“广角”工作站研讨发言整理:


 


徐玉红老师的课很精彩,大胆和新颖令她的“精彩”与众不同。从理念上来说,她的设计是我们理想中的课堂模式——学生可以天马行空地猜测,然后自己进行模拟验证。


 


比如,课堂的目:让学生上了以后问题变多,教的目的是抛出问题,而不是解决问题。


 


教师的陈述铺垫:表达科学的本质观——对客观真实的高度追求,及表述历史上的假说演变过程。


 


高层次的预设:让学生亲历体验科学假设如何产生、如何演变成假说。


 


模拟实验的指导:让学生先考虑并讨论模拟材料的选择。


 


但是很多好的想法真正做起来又要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同时这堂课的预设和实际的差距是大的。不少地方“放”的度大了,学生的概念不清,离了最基本的概念的猜测没有模拟和讨论的价值。浪费了不少时间,也让真正的问题总浮在云里雾里。最典型的就是学生提出昼夜交替中月亮的运动模拟,其实已经与月食、日食现象的运动模拟牵扯不清


 


很多地方缺失铺垫。比如,课堂直接以问题“为什么白天与黑夜交替出现呢?”切入主题,让学生提出假设,但还没有搞清昼夜形成的原因——“为什么有白天、黑夜?”由于太阳和地球的大小及相对位置,地球总是半球处于黑暗,半球处于光照。模拟实验时观察点的定位没有及时介绍;汇报时很多的回答已经超出了老师的预设,这与铺垫的缺失有很大的关系。


 


应该说老师的设计是理想中的课堂,但学生一下子还跟不上这个水平。课堂向“开放”发展是对的,但学生的能力还需在平时培养积累的。我觉得能向徐老师学习的地方是,课堂能上得“活”一些,指导学生思考更深化层次,能贴近科学的本质观、概念。在尽可能接近孩子水平的情况下,让孩子的能力得到最大的发展。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3-14 10:56:48编辑过]

TOP
41#

刚开始起步有点难,但随后就会很简单了 ,加油
TOP
42#

 


此帖收集至“个人(团队)成长贴、微博汇总”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3071&page=1&star=1


 


继续努力,加油!

TOP
43#

2012年9月28日 在育才小学上了一堂教研课《比较水的多少》, 把教案和反思挂出来, 这是在我们的广角工作站实践中的收获。感谢益农小分队在磨课过程中的支持和帮助,海军为我们请来名师、外援等等,为我们的语音会议提是高质量,对小组中是每一位老师的课都有很大帮助。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10-9 12:07:24编辑过]

TOP
44#

 















课时教学内容


《比较水的多少》


内容选自(注明教材版本、年级、单元及课序)


浙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4


上课时间、地点、年级


和学生数


三年级


设计说明:


这一单元教材编排将有关“水”的学习放在有关“空气”的学习之前。也就是学习“水”的一些基本性质,同时,要为和“空气”进行比较学习做好准备。


“比较水的多少”这一课的科学概念目标是“水有一定体积,可以测量”,主要活动是让学生通过解决“比较水的多少”这一实际问题,引发冲突“如何表述水的多少”,并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发现测量工具的产生过程。也为后续学习空气体积打下基础。


通过前3课的学习,学生已有的科学概念:水有颜色、气味、流动性以及形状(没有固定形状)等方面的性质特征。不能忽视的是三年级学生的相关知识基础:学过长度单位,没学过面积(三年级上数学课第四单元 ),没学过体积(五上数学课第四单元)。


由此可见,学生对于体积、底面积没有认识,如果只是让学生学会使用量筒和认识毫升这个单位,而没有在学生的头脑中建构起“体积测量”的科学概念,那么学生的科学能力除了使用量筒技能之外没有得到发展。因此,本课没有强化技能的训练也没有基础地教授“体积”,而是要在学生通过活动和一系列思维冲突经历科学概念的发展,从“水没有固定形状”到“水占据一定空间”,感知“水有一定体积”,通过量筒能测量水的体积。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水(液体)有一定的体积,可以测量。


2、过程与方法:亲历“比较水的多少”的科学探究过程。


会选择用更方便的方法:同一容器比。


知道用量筒测量比较会标准化、更精确。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方法可以有很多,但需要一个统一的标准才便于交流。


对比较“水”(液体)的活动产生兴趣。

TOP
45#

 














5E教学模式


(注明各环节时间)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一、     导入:


观察导入:


比较水的多少


3分钟)


1、两个同样容器、不同水位的水。


提问:你能通过观察,判断出哪个瓶子的水多吗?


2、两杯不同容器、相同水位的水。


提问:现在你还能观察比较出哪个瓶子里的水多吗?


直接引入课题。


 


 


到底哪个瓶多,没有定论,不能确定,产生冲突。


二、探究、解释:


一、比较方法的选择


5分左右)


 


 


 


 


 


 


 


 


 


1、确定到底哪个瓶里的水多。


提问:除了观察,能用其他科学方法来比较水的多少吗?


还需要哪些材料?你们有几种方法?


2、小组讨论后方法汇报,并板书。


(两个同样容器、同一容器、称重……)


提示:两个同样的容器,也就是选择同一种容器比,用一个容器比更节省材料。


3、老师会提供一些材料,请每个小组想办法进行比较实验。


 


 


从引入开始,“比较水的多少”的活动是一个贯穿于整个探究过程的主题活动。


 


 


 


从本节课目标的角度看,是希望学生继续关注“水”的形状特征,提出“比较水的多少”是需要有同一标准的容器为前提的。


 


 


 

TOP
46#

 






二、操作、交流


20分钟)


 


 


 


 


 


 


 


 


 


 


 


 


 


 


 


 


 


 


 


 


 


 


1、实验记录单一(投影)说明。



2、实验提示。


3、组长领取材料,开始实验。


4、主要交流1号瓶比2号瓶多多少水的表述


1)用自己的方式表述。


如多一点点、多一段……


2)用长度单位来表述(用尺子测量)。


教师介入:有个比较明确的数据,表述更科学。


提问:用尺子测量是以划刻度的方式测量水面高度的,如果想有个更方便的测量工具,可以怎么办?


尺子与杯子合一更方便。


 


 


 


 


 


 


 


 


 


 


 


 


记录各组的表述方式


分析这样表述存在的问题,提出比较好的解决方案。


 


教师介入表明如何更科学表达的一种观念。


 


 


 


 


 


 

TOP
47#

 





5、再次测量,得到数据。


板书各个小组的数据


提问:长度单位适合表述水的多少吗?


影响我们数据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请几个小组展示测量用的杯子(各不相同)。


教师介入:请学生关注,杯子的大小(底面积)如何影响水的高度。(同样多的水,底面积大的,水面低;底面积小的,水面高。)


提问:水的形状发生变化了吗?


      水的占据空间的多少发生变化了吗?


一定量的水的形状会变化,但占据的空间大小不变。


教师介入:我们把水占据的空间称为水的体积。


长度单位无法表示占据空间的多少,即无法表示体积多少。


6、讨论:不同瓶子中的“一样多的水”该怎么表示量有多少?


提示:回忆生活中,我们是怎么描述牛奶、矿泉水的多少的呢?


用毫升进行表述。毫升——液体体积单位。


 


 


 


 


 


 


让学生体验遇到问题不断提出解决方案的过程,同时让学生认识到“水的多少”是立体的,并希望把学生的这种感性认识向科学概念“水的体积”转化。


 


 


 


 


 


教师介入阐述必要的概念。并没有从严格的体积定义出发教学,但从空间层面上认识了“体积”概念,作为一个初步认识。


 


 


 


 


 


引入毫升


 

TOP
48#

 






三、认识量筒(10分钟)


 


1、  出示量筒。


量筒是一个带有刻度的玻璃筒,与我们自己划刻度的杯子不同的是,它是按规定了标准的1毫升是多少来划刻度的,能比较精确地测量出水的多少。


教师介入:量筒就是一种统一标准的,测量液体体积的工具。它的刻度数值以毫升为单位。


2、介绍量筒的使用方法。


3、尝试用量筒测量比较两瓶水的多少,并用毫升进行表述。



 “尝试”使用量筒的意义比“掌握”量筒的使用更有价值。


 


 


结果也许有偏差,但比之前更精确了。


也可请学生说说现在有偏差的一些原因。

TOP
49#

 






三、     迁移:


比较量筒和量杯


(视时间而定)


 


1、量筒是一个标准的测量工具,它能改变形状吗?


出示量筒和量杯。观察刻度线有什么区别?


2、提问:为什么刻度间的距离不一样


刻度虽不一,但标准仍然统一。


学生能意识到测量工具只是要规定了水的体积。测量的容器形状变化,刻度随之变化。

TOP
50#

 

《比较水的多少》课后反思


 


本学期“中美广角”工作站的第一次课堂实践活动在育才小学举行,我执教了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4课《比较水的多少》。在这次实实在在的实践研讨活动中,获益良多。


老师主讲点评时,提出了这几个方面。实验课思路:从实验操作规范的引导做起;调控手段:增加评价的小手段,从而联系到三节课都要注意的“如何产生合适的评价体系?”;关键连接:课堂如何更好地递进铺设,环节间的“无缝对接”。老师的点评总是有理有据,给我们展现方向和前景。


听课老师们也都做了听课记录,并在最后把记录表格给了各个执教老师。我将这一份份细心的记录,整理成电子稿,并且结合各位老师的点评,分类总结我的课后反思。


关于量筒的引入:


1、还可以仔细考虑,设计更合理的递进引入环节。如原设计为:三种不同容器装同样多的水→长度单位不合适表述多少,引出毫升→引出量筒。其中感到量筒的引入部分较生硬,考虑改进为:先以同样多的水装在不同的容器中→水的形状不同但占据的空间相同(体积)→(已有量筒的原始模型)引入标准测量容器——量筒→单位:毫升。


2、量筒展现环节:先出示实物量筒,再看图片,观察刻度、单位等。


PS:非常佩服杨老师的“点穴”精准,量筒和毫升的引入是这节课的重点,而这个过程中存在着“卡口”,处理得不够顺溜。


 


关于课堂引导方面:


1、把学生的测量结果全部记录,呈现给学生(写在黑板上),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其中的问题(数据不一致),探讨问题产生的原因。


2、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概念定义,不要轻易地作出评价。


PS:俞老师的课堂观察能力很强大,的确如此,改进记录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后,会让探究更有效,学生也更有兴趣。而且课堂上发现学生的展示欲望较强烈,非常想把自己组的实验数据告诉大家,但是汇报环节没有让每组学生都展示,也是留有遗憾。


带着第二条建议去观察课堂录像,发现介入和评价过程中存在着漏洞。学生的语言朴素真实,教师介入的智慧在于要听“懂”学生,不否定学生想用自己的话表达的真确观念,并能给予学生帮助,形成清晰明确的概念。但在上课的过程中教师往往被已有的准确表述牵着走,教师介入如何真正做好还是得在实践中摸索。


 


关于量筒的教学方面:


1、量筒读数,“凹液面”如何读数讲慢些,再次强调。


2、介绍量筒时,注意对“最大量程”的讲解。


PS:量筒是使用技能虽然不是本堂课的主要目标,但是介绍量筒的一些知识还是要再扎实稳固些,学生是初次接触量筒,“第一印象”非常重要。


 


关于材料细节方面:


1、实验材料可以再多一点,让每个人都动手操作一下。


2、两个不同的瓶子可以区别再大点。其中的水可以用有颜色的墨水


3、工具中可以再加一个,如:大的蒸发皿。让学生发现细长的工具测量比较明显,所以我们的量筒都是细长的。


4、选择图片时,去掉图片上的文字。


PS:听课老师们的细心观察,提出的细节改进实用、有效,让人感到温暖。

TOP
51#

谢谢鼓励。
TOP
52#

看了思思的《比较水的多少》教学设计和课后反思,真得很厉害啊。感叹,中美广角真是一个磨练人的平台,你们成员的个个都茁壮的成长起来了。
TOP
53#

谢谢海儿的鼓励啊!其实设计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但是张博士给我们的理论培训作用很大啊,观念上的改变影响着我们设计课的过程,可是真正用到实践中去上课还要锻炼,离张博士给我们的要求还很远啊。
TOP
54#


参加“杭州市2012年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评比观摩活动”后感



萧山区瓜沥镇明德学校冯思思



20121127日——30日在杭州市胜蓝实验学校举行了“杭州市2012年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评比观摩活动”。参赛的有来自上城、下城、西湖、拱墅、江干、下沙、滨江、萧山、余杭、富阳、临安、桐庐、建德、淳安,共十四个区的15名优秀教师。27日,15名赛课教师进行理论考试,并抽签分成四组,分别安排28日——30日进行赛课,赛课内容提前24小时通知,上课前安排一次试教机会。



比赛,行程充实而紧凑。连参加观摩活动的我都暗暗咋舌,这参赛的压力可不小啊。



28日下午1点,来自十四个区的200多位老师齐聚胜蓝学校报告厅观课。开幕式前翻看资料集,发现除了会议事项、活动安排、赛课教师简介等,还有“理念引领”两篇,分别是:《追求简约的课堂》——喻伯军、《“长时探究”的涵义、价值与实施策略》——邵锋星。看来这两个理念跟这次活动有关,“别有用意”啊。果然,在开幕式上杭州市教研员徐春建老师告诉了大家“实情”。每位选手只有24小时,并且半封闭式备课,这不是为了为难大家,而是为了让大家无暇过做多修饰,集中主线。为了简约课堂,先减后加,减掉老师过多的设计,增加学生的交流研讨。做基于核心概念的长时探究。总之,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以生为本,提高课堂教学实效。”这段话,这次活动的理念,都我让我耳目一新,真正这样的课能做到吗?这次的课堂观摩活动值得回味,与大家分享一点点所记所得。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12-3 8:08:34编辑过]

TOP
55#


    28日下午,赛课内容:六年级下册--物质的变化--第一课《我们身边的物质》。大家都非常关注起始课的定位,西湖区的伊伟老师长达23分钟左右的“观察蜡烛燃烧的变化”活动令人印象深刻。起始课并不是要得出所谓的“结论”,但是要相信孩子们,给他们充分的时间去观察去发现,才有思辨的基础。长时探究的引导和探究以后的研讨仍然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29日上午,赛课内容:五年级下册----第六课《热是怎样传递的》。学生们对知识点并不陌生,教师的设计大多着重的落在实验的设计上,也重视现象的观察描述。徐春建老师在闭幕式上抛了个未解的难题:教师规定了材料再来让学生设计,这样的设计是不是真正的设计?


    29日下午,赛课内容:四年级下册--第三课《简单电路》。这一课,四位赛课教师有两种思路:先做后话和先画后做。先做后画,体现的是基于学生年龄,从实践到抽象成图的过程。先画后做,先设计再按照图纸实验,对思维的要求更高。两种思路针对不同的学生体现的是不同的要求。还发现学生第一次接触画电路图,很多细节出错导致图“无效”。


    30日上午,赛课内容:三年级上册水和空气第七课《空气有重量吗》。赛课前,徐春建老师笑着说,选这课是为了“出其不意”。好吧,你的目的达到了,突然来一个上册,公布课题时连赛课老师都没准备上册的课本,不过还好难不倒老师们。上课时学生对空气有重量是很明确的,这一次难点在于选取实验材料,用杠杆尺做秤杆比较容易控制,但由于自己重量、摩擦等因素实验效果很不明显,用细绳吊细木棍做的秤杆效果明显但很难调平。不同材料的选择也体现着教师日常常态课中对实验的思考,提醒着我们重在平日的积累。专家点评时也提出:如果是超过学生解决能力范围的因素,教师在课前就应该控制好。另有一点:就是重量与质量的区别,学生还无法很清楚的辨析前尽量避免混淆,慎用电子秤等称重量的工具。


    回味三天的比赛,正如赛前徐老师所说的。是的,这次比赛的课堂没有华丽的道具,却更闪动睿智的光彩,朴实常态的课堂,带给我们更深的思考。也许这就是我们反思自己常态课的一个标准,这次观摩活动回来以后,我对自己的课堂会有一个新的定位,不能一蹴而就那就慢慢摸索,将这种课堂的变化带给自己也带给孩子们。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12-3 8:07:20编辑过]

TOP
56#

写得很及时   很深刻   向你学习!
做有意义的事!
TOP
57#

谢谢!刚想放到区网,你比我快,哈哈。
TOP
58#

反思很及时,有思考才会动笔。
TOP
59#

去了三天,收获很大吧,思思!
TOP
60#

 

科学随笔


                         ——《滑轮组》的教学反思


  2013.9.19


《滑轮组》一课很适合长时探究,实验是重头,有2个:一定一动滑轮组的研究和多个定、动滑轮组的研究。采用课本模式传统流程,即“讲解实验→实验1→汇报交流→实验2→汇报交流”,不但实验时间不够,汇报交流也只能浮于表面,无法深入研讨。


一堂课中要完成2个实验,安排好实验和研讨时间至关重要。既想给孩子们长时探究,保证有20分钟以上的实验操作,又想深入研讨交流,保证1015分钟左右的研讨时间,算来算去时间不够。干脆换一种流程,“设计方案、画图→实验1、实验2(合并做)→交流研讨”分为三步,老师起引领作用最大的在第一步“设计方案、画图”,第二步给孩子们充分自由的时间去探索,第三步老师适度参与,引导研讨。


课堂上先采用让学生画图的方法,提供实验1装置图,让学生去画滑轮之间的连接线。联系前一课《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知识,在此基础上概括:滑轮组能省力,还可以改变力的方向。接下来提出多个滑轮组省力情况的研究,是否能省更多的力?怎样连接这些滑轮?画图、讨论。展示实验2装置图,并提出“你想试试更多的滑轮会怎样吗?”


实验探究,要求先组装完成实验1,填写记录表1。完成实验2,并填记录表2。若有时间多的小组,分发新的记录纸,自行设计更多的滑轮组装置。


一堂课上下来,感觉时间的安排比较合理,学生有了更多的动手探究时间,汇报交流时也有更多发现可谈。但是滑轮组的组装,对于孩子们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尤其是滑轮增加到2个以上时,绕线绕错重绕的小组比较多。另外绕线的操作要求也比较高,由于考虑到减小摩擦准备的线较细,但缺点就是绕起来容易掉。还有对于多个滑轮组省力情况的研究,测力计测出的省力效果很不理想,因为多个滑轮的重力和摩擦力是很大的,加上组合方式的变化,这是有相当难度的,而我们的重物只是小得可怜的钩码,用4个钩码以上,效果还稍微理想一点。


另外,最后的研讨过程总是不够热烈,还需要更细致地观察学生课堂的表现,反思找出课堂需要改进的地方。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