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冯思思の成长足迹贴 [复制链接]

61#

 

体察教学建议 分析课堂案例


2013.10


10月份正好是轮到科学教研组在学校层面继续开展“一课二上三评”的校本教研活动,所谓“一课”,即同一个教学内容;“二上”即教师进行两次课堂教学;“三评”即课前集体备课和两次教研活动后的评议。


以研讨一节课为例,体验学习《浙江省小学科学教学建议》,发现获益良多,及时记录以便积累。


课例:


一、出示主题


1PPT: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


教师追问:大家觉得我这个问题有“问题”吗?


学生:有问题。没有说有多少水。


2PPT展示修改后的主题:50ml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


教师展示装有50ml水的烧杯。


【分析】:在这里体现了建议第19条——重视探究过程的科学性。(1)探究从问题开始,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提出质疑;要设置问题情景,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课堂上应有意识地训练学生提出有价值的、可以研究的问题。


这里老师设置了一个问题情境,学生对老师的问题进行了思考,并提出有价值的改进。


 


二、实验探究


1、猜测。


教师请同学们猜测结果,板书学生的猜测:100g10g16g50g32g25g


【分析】:同样是19条——重视探究过程的科学性。(2)让学生对某一问题进行假设时,一定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做假设时一定要符合逻辑、有一定的依据,而不是凭空想象、随意猜测。


这里学生的猜测产生的差异很大,细想一下其实学生是在随意猜测,那么老师要给学生提供一定的依据,比如:将一杯50ml的水和一包50g的盐同时展示,请同学们估计会有多少盐溶解,可以看到50g盐到底有多少,学生猜测时就不会出现100g等不合理的数字。


 


2、实验计划。


请学生完成实验计划表,每小组一张:




















研究的问题


 


我的猜测


 


准备的器材


 


研究方法(可画图)


 


 


研究结果


 


教师说明:猜测已经有了,不用填了。


(学生填表用时8分钟)


【分析】:这张表格的有效部分主要是研究方法,但观察学生填表,8分钟内有三组只填了前三栏,研究方法未填。填这个表有些浪费时间,


 

TOP
62#

3、汇报。


 教师请2组汇报实验计划表。


第一组学生:…… 研究方法:用勺子,加5g盐,用木棒搅拌溶解,再加5g,以此类推。


教师:其他小组对他们的方法有问题吗?


学生:有。勺子不能做到每次5g


教师:我也这么想。这个我们等一会说,再请第二小组汇报。


第二组学生:…… 研究方法:一勺一勺地加盐……


教师:一勺有多少盐?怎么办?


学生:天平称一下。


【分析】:两个小组的问题都在于不能确定一勺加多少盐,教师选取的两组要选得有代表性,考虑递进关系等。比如:先展示第二组的方法,只说用勺加盐,不说一勺多少盐,不够精确。再展示第一组,有说明每勺加盐克数,但是每一勺5g做不到,怎么办?然后请同学们想办法解决,或教师给出指导。


 


教师介绍今天的实验方法,用小勺取一勺盐,用牙签刮平,为一标准勺。


教师:一勺一勺加盐溶解比较慢,怎么样能加快这个实验的速度?


学生:一边搅拌一边加盐。


教师:还是不够快呢?(学生无应答)


教师:因为这个食盐能在水里溶解较多,所以为了加快实验速度,我们在加盐的时候先33勺地加,等溶解得差不多了再11勺地加。


【分析】:17  对观察实验活动,应根据学生动手水平,进行必要的指导,避免成为没有指导的探究活动;也避免指导过度,使学生成为教师指令下的探究活动。


“开始的时候可以每次3勺“这个说法太过粗略,且作为探究实验,在不知道到底需要溶解多少盐的情况下,这种方法不科学。学生不能确定到底什么情况可以每次加3勺,什么情况1勺。教师在这个环节的指导太过粗略,怎样确定刮了一平勺、搅拌的规范方法、实验的记录、小组的分工等均没有说明。

TOP
63#

 

 


4、开始实验。(时间:11分钟)还有一些小组,没有完成。


【分析】:19条——重视探究过程的科学性。(5)小组学习是科学探究中常采用的一种组织形式。在组织教学时,要做到让学生分工明确、人人参与,各司其责,同时相互合作,角色定期进行轮换。


学生实验时,主要一个人在操作,其他三人在观察。教师应对分工做出指导,比如:一人勺盐、一人用牙签刮平、一人搅拌、一人记录,并且可以轮换着做。学生观察时,只数勺数,只注意结果,没有注意过程,没有发现溶解越来越慢,直到不能溶解。


实验过程中发现学生刮盐时动作不规范,误差很大,搅拌等动作不是非常规范,教师没有做出相应的演示。仍然有三组没有完成实验,主要原因是第一次加了3勺后,不敢多加,每次只加1勺了。学生对老师说的直接加3勺仍有疑虑,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每次加3勺,什么时候可以每次加1勺。


 


5、汇报数据。


教师展示一杯底部有未溶解的食盐的水,提问小组学生:加了几勺盐?


学生:16勺。


教师:底部还有没有溶解完的,那算几勺?


学生:15勺。


教师表示同意,又提问了几组同学的结果,数据差异较大。


【分析】:建议第19条——重视探究过程的科学性。(3)让学生及时地把有关的数据收集起来,做到所收集的数据的准确性,不能随意修改数据,同时让学生明白实验数据要经过多次实验得出。要求学生实事求是地分析数据,在各种可能的解释中选择最合理的数据,并把数据转化为证据。


(6)教会学生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及时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求同存异、用事实说话。提倡在证据基础上的争论,尊重证据、尊重民主。


数据汇报的的环节中,教师发现了数据差异较大,没有对数据进行收集和说明,而是选择回避。探究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随之回避,这里的研讨的缺失,可以说使得这次探究活动失去了科学性。


 


三、小结


教师出示结论:50ml水中能溶解18g食盐。


教师:如果我还想让底部没有溶解完的盐溶解,怎么办?


学生:加热。


教师:加热为什么能让剩下的盐溶解。


学生:加热可以加快溶解的速度。


【分析】:19条——重视探究过程的科学性。(4)科学课的重要特性表现在对证据的追求和对证据的尊重。要注重证据,突出科学本质,突出证据来源正确,证据运用恰当。

   学生的数据固然误差大,这是由于各种实验设置、实验操作原因造成的,突出对真实数据的尊重,应当加以分析运用,而不是出示正确答案的形式。始终没有利用每平勺多少克,同学们加了多少勺,算出一共加了多少克盐。另外,“加热水能让剩下的食盐加快溶解“完这个说法不够科学,这节课的主旨是溶解度,20℃时100ml水中食盐的溶解度是36g,加热对于溶解度和溶解的速度都有影响,应该提出在标准温度下20℃,食盐在50ml水中能溶解18g,若提高温度,溶解的克数会更多。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3-3 10:36:59编辑过]

TOP
64#

 

《工具和机械》单元梳理课


2013.11


【教材分析】


《工具和机械》这个单元首先举出生活情境实例,学生发现并会选择不同的工具解决不同的问题,通过例举明白什么是简单机械。然后继续通过例举认识杠杆、轮轴、滑轮、斜面等不同类型的简单机械,认识这些机械的构成及其功能;并扩展出变式、应用。通过研究自行车这一常见的交通工具(也是一种由简单机械组合成的机器),总结和提升有关工具和机械的认识。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能够比较独立地对一些问题进行具有挑战性的思考,能够选取自己认为可以进行的方式对一些问题进行探究,开始有选择地利用已有的知识、实验所获取的证据对所探究的问题进行解释和应用。


【教学目标】


1、学生体悟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用途,回顾不同工具的科学道理。


2、会利用已有的知识应对有挑战性的问题,并在课堂中交流。


3、意识到工具和机械是随生活的需要而不断发展的。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回顾各种不同机械的结构和功能,熟练用文字、图画等来表述。


教学难点:独立思考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应用已有的知识在新的问题中。


【教学准备】


教师:PPT、水龙头、大小扳手、螺丝帽等


学生:记录纸

TOP
65#

 


【教学过程】













时间分配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2分钟


 


 


 


 


15分钟


 


 


 


 


 


 


 


 


 


 


 


 


 


 


 


 


 


 


10分钟


 


 


 


 


 


 


 


 


 


 


 


 


10分钟


 


 


 


 


 


 


 


 


 


 


 


 


 


 


 


3分钟


 


 


 


 


一、应用工具


1、出示四个场景,四个工具。


提问:分别选择什么工具好?


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用途,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科学道理。


 


二、杠杆类工具的研究


1、出示“撬棍图”请学生指出三个重要的位置。(支点、用力点、阻力点)并投影出示。


阐明要求:画作用点、直线、箭头、文字


2、杠杆挑战题


给学生一张作业纸。题目分三星级,要求先看完所有题目,然后选择完成你认为有挑战的题目。(换句话说,你认为一定能够回答的题目,不需要填。)


3、汇报交流。


一星级:填空题。


二星级:杠杆三类别及举例。


三星级:画出几个不同杠杆实物图的三要点,并把它归类。


四星级:画合适的钩码使杠杆尺平衡。


 


三、滑轮和滑轮组


1、回顾定滑轮和动滑轮、滑轮组的联系和区别。PPT出示要点。


2、滑轮挑战题


分三星级,要求与上次一样,不同的人完成不同的部分。


3、汇报。


一星级:基础知识填空。


二星级:定滑轮、动滑轮绕线。


三星级:1个定滑轮和2个动滑轮绕线、2个定滑轮和2个动滑轮绕线。


 


四、复习轮轴和斜面


1、出示水龙头。提问:这个是什么机械的应用?


2、出示两种扳手,让学生来思考哪种拧螺丝比较省力。为什么?


(轮越大整个轮轴越省力)


提问:哪里是轮哪里是轴?请你在自己的作业纸上画一画,并标一标轮和轴。


3、轮轴类工具举例。说明哪边是轮,哪边是轴。


4、出示斜面。


请学生回顾斜面的基础知识。


1)什么是斜面(2)作用(3)不同坡度的斜面。(4)应用举例


 


五、小结


1、多媒体出示自行车上的部件和机械名称,请同学们连线。


脚蹬子        


把手                           杠杆


刹车                            


车轮和车轴                     轮轴


车后架上的弹簧夹                


车铃的按钮                     斜面


2、我们已经认识了一下简单机械,归纳起来有哪些?作用有哪些?


 


简单回顾应用工具。回顾体悟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用途。


 


 


 


杠杆类机械是简单机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本单元的重要组成部分。


 


研究杠杆的作用是本单元对简单机械作用进行研究的基础。


 


 


 


 


星级题对于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尽量使每个人都能得到合适的发展。


 


 


 


 


 


 


 


 


 


 


尽量使每个人都能得到合适的发展。


 


 


 


 


尽量展示实物,并准备去掉把柄的水龙头,留轴去轮,学生实物体验加深感受和印象。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3-3 10:41:17编辑过]

TOP
66#

 

【理念体现】

单元梳理课中回顾知识是必须的但不是全部,让学生在回顾的同时获得合适的发展,让不同的人获得不同的发展。什么是合适每个人的发展?复杂的华丽的课堂设计不是六年级梳理课的追求,大道至简。让学生有不同的选择。六年级的学生能够选取自己认为可以挑战的题目,能够比较独立地对一些问题进行具有挑战性的思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已经在发展他的一种独立自主性,那么我们就提供给学生这样的机会,让他自主选择。
TOP
67#

 

关于科学课评价的一些思考


 


 214.01


在阅读和思考了一些关于科学课评价的文章后,简要地记录一些想法。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提出:科学课程的评价应能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科学课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要了解学生多方面的需求,要关注学生一生的发展,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但课程评价中长期存在过分注重学生成绩,忽视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的评价;过分注重学习结果,忽视对学习过程的评价;评价方法单一,过分注重量化和传统的纸笔测验等种种弊端。为此,我们在科学课的评价方面作了一些探索……”——摘自《基于新课程下的科学课评价探索》


要改变传统的考试分数的评价体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是我们可以在我们都能够控制的范围内,作出一些改变。比如课堂内的评价、练习的评价。可以持续地去做,比如:强化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以建立一种新的互帮互学式的伙伴关系;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引导学生以批判的眼光剖析自己,在反省中不断地完善自我。像这样,在我们力所能及之处发展以学生为主体的评价,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评价,评价学习材料和学习过程,评价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评价同学的知识掌握和运用,评价自身的长处与不足等。


除了对学生掌握科学知识、技能的程度进行评价,还要注重对学习过程和方法的评价。对学生的科学意识和习惯进行评价,比如:评价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学生在观察、实验、讨论、调查报告等学习过程中的学习兴趣是否浓厚,是否乐于合作与交流,是否愿意帮助别人,是否倾听他人的发言,是否具有实事求是、坚持真理、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等。当然对此简单进行分数评价是不恰当的,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用描述综合评价,为对学生进行多样评价提供依据。

    评价的手段还要多样化,以激励学生为主,但不是一味地表扬。在学生犯错误时,应用循循善诱、指引方向的评价,对事不对人,不能因为学生犯了某些错误而对学生说“你这个人怎样怎样”。和学生形成坦诚、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逐步培养学生客观地认识自己的能力,不因存在某些不足而怀疑自我价值。
TOP
68#

      2014初春喜雨 湖滨之行


      2月28日,虽然天冷下着雨,但来的老师真不少,坐满了报告厅,很多老师可是期待着章老师的讲座来的,章老师说这学期开学第一次听课在萧山湖滨小学。


     作为报道团队的一员,看到这个省网上的帖子感到我们的工作很值得,熟悉的团队,大家合作默契。听课的过程中忙忙碌碌做着实录,虽然没有时间细细品味思考,但是对课的过程印象深刻,接下来还能结合章老师点评和讲座来回顾,这个实录工作也是一种不错的学习方式啊。


     三堂课各有风采,给人的印象深刻。童老师亲切自然,握手的引入环节既贴合课题又与学生拉近了距离。陈老师幽默沉稳,大气沉着的语言与姿态,而模拟地球昼夜活动中的小细节的分析,又看出陈老师的细心和严谨的科学思维。胡老师大胆放手,章老师还提到这是他最欣赏的一节课哦,应该与胡老师的探究设计的开放性有关,学生有足够的空间操作和思考。


     听课听了不会反思,那就先听听章老师的讲座点评吧,有种茅塞顿开、灵光闪过的感觉,探究在什么方向,感觉抓到了那个尾巴。章老师是思想的引领者,要留住这种感觉,我们还是需要自己再思考。通过实录回顾这三堂课,或是回顾自己的实验探究活动,或者回学校循着这感觉设计一次探究活动。笔记本中圈着这样三个走向探究的观察标志:1、学生参与状态,是主动参与还是被动参与;2、活动空间(内涵),学生的自主思维空间,自主操作空间;3、交流研讨,这是活动结构层面的观察标志,是学生对获得的信息的加工。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3-3 11:49:40编辑过]

TOP
69#

一课二上三评有新意,结合《浙江省小学科学教学建议》做出的课堂评价很中肯,很仔细的整理,学习!
TOP
70#

谢谢支持~
TOP
71#

思思老师的课堂分析很透彻啊,学习了!
曹文佳的2012/2013,我的个人帖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1950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4393
TOP
72#

思思的帖子扎实有效,厚积薄发,期待更大进步!

TOP
73#

以下是引用金亚军在2014-3-3 19:04:00的发言:

思思的帖子扎实有效,厚积薄发,期待更大进步!


谢谢鼓励~我也要努力跟上大家的脚步!

TOP
74#

看思思的帖子,能学到不少知识呢!

TOP
75#

以下是引用徐玉红在2014-3-10 17:41:00的发言:

    
    

看思思的帖子,能学到不少知识呢!


    

还要多多向你学习啊
TOP
76#

四人小组合作


1.分头收集资料


2.分工收集材料


3.画设计图


部分图纸: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3-14 9:39:35编辑过]

TOP
77#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3-14 9:40:27编辑过]

TOP
78#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3-14 9:41:13编辑过]

TOP
79#

一个个学生都成显微镜的设计者了,真厉害!
TOP
80#

有个建议,你上传的图片太大,可以采用qq截图或相关软件缩小图片,打开网页时能更快速,阅读时更方便。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3-13 15:38:05编辑过]

TOP
81#

以下是引用海儿在2014-3-13 15:38:00的发言:
有个建议,你上传的图片太大,可以采用qq截图或相关软件缩小图片,打开网页时能更快速,阅读时更方便。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3-13 15:38:05编辑过]

谢谢海儿的意见,修改后果然好多了~

TOP
82#

4、调试组装


5、观察发现


部分操作图:


 





TOP
83#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3-14 10:44:20编辑过]

TOP
84#




TOP
85#




虽然简陋,但效果不错。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3-14 10:48:01编辑过]

TOP
86#





TOP
87#





TOP
88#

      学生做得非常兴奋开心,显微镜在他们心中不是一样遥不可及的神秘的科学仪器,而是能够自己查找资料,设计调试制作的观察工具,虽然我们自制的显微镜非常简陋,但是制作过程一丝不苟,孩子们对放大的结果也感到很惊喜。


    学生们通过操作,了解到什么叫做调整第一块放大镜(物镜),使物体在1倍到2倍焦距之间,使物体成倒立放大的像;让这个像在第二块放大镜(目镜)的焦距内成一个更大的像;最后使得显微镜成倒立的放大的像。口头解释起来很费解,但是孩子们在操作中似乎很快就能理解了。学生不是百分百懂得这些光学名词的涵义,但这样的探究过程对于今后学习的助益可不小。


    这些“显微镜”虽然倍数不是很大,但视野稍大,学生对被观察物体的倒立的像印象深刻,并且对移动被观察物体的方向与视野的像的移动方向相反,也颇有心得。

TOP
89#

的确很好玩阿!
TOP
90#

自制显微镜的活动很有趣也很有意义。
我的BLOG: http://blog.kxsy.net/user1/528/index.html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