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开始实验。(时间:11分钟)还有一些小组,没有完成。
【分析】:第19条——重视探究过程的科学性。(5)小组学习是科学探究中常采用的一种组织形式。在组织教学时,要做到让学生分工明确、人人参与,各司其责,同时相互合作,角色定期进行轮换。
学生实验时,主要一个人在操作,其他三人在观察。教师应对分工做出指导,比如:一人勺盐、一人用牙签刮平、一人搅拌、一人记录,并且可以轮换着做。学生观察时,只数勺数,只注意结果,没有注意过程,没有发现溶解越来越慢,直到不能溶解。
实验过程中发现学生刮盐时动作不规范,误差很大,搅拌等动作不是非常规范,教师没有做出相应的演示。仍然有三组没有完成实验,主要原因是第一次加了3勺后,不敢多加,每次只加1勺了。学生对老师说的直接加3勺仍有疑虑,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每次加3勺,什么时候可以每次加1勺。
5、汇报数据。
教师展示一杯底部有未溶解的食盐的水,提问小组学生:加了几勺盐?
学生:16勺。
教师:底部还有没有溶解完的,那算几勺?
学生:15勺。
教师表示同意,又提问了几组同学的结果,数据差异较大。
【分析】:建议第19条——重视探究过程的科学性。(3)让学生及时地把有关的数据收集起来,做到所收集的数据的准确性,不能随意修改数据,同时让学生明白实验数据要经过多次实验得出。要求学生实事求是地分析数据,在各种可能的解释中选择最合理的数据,并把数据转化为证据。
(6)教会学生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及时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求同存异、用事实说话。提倡在证据基础上的争论,尊重证据、尊重民主。
数据汇报的的环节中,教师发现了数据差异较大,没有对数据进行收集和说明,而是选择回避。探究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随之回避,这里的研讨的缺失,可以说使得这次探究活动失去了科学性。
三、小结
教师出示结论:50ml水中能溶解18g食盐。
教师:如果我还想让底部没有溶解完的盐溶解,怎么办?
学生:加热。
教师:加热为什么能让剩下的盐溶解。
学生:加热可以加快溶解的速度。
【分析】:第19条——重视探究过程的科学性。(4)科学课的重要特性表现在对证据的追求和对证据的尊重。要注重证据,突出科学本质,突出证据来源正确,证据运用恰当。
学生的数据固然误差大,这是由于各种实验设置、实验操作原因造成的,突出对真实数据的尊重,应当加以分析运用,而不是出示正确答案的形式。始终没有利用每平勺多少克,同学们加了多少勺,算出一共加了多少克盐。另外,“加热水能让剩下的食盐加快溶解“完这个说法不够科学,这节课的主旨是溶解度,20℃时100ml水中食盐的溶解度是36g,加热对于溶解度和溶解的速度都有影响,应该提出在标准温度下20℃,食盐在50ml水中能溶解18g,若提高温度,溶解的克数会更多。[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3-3 10:36:59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