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何佳明★个人成长足迹 [复制链接]

31#

以下是引用漫步云天在2011-6-10 22:45:00的发言:

加油,坚持下去就一定能成功!


嗯...“油”收到!嘿嘿...

TOP
32#

 

     


今天在回家的路上,偶然看到在农贸市场外面的路边摊位上一群放学的孩子争先恐后围成一堆,不知道在看什么,于是我也便凑了上去看个究竟。(在以前我是绝不会这样的,自从成了老师,不自觉的就对孩子的世界产生了些兴趣)原来他们是在看放在脸盆里的黄鳝,几个调皮的孩子用手时不时地去拨动黄鳝的脑袋,后面几个孩子则探着头,看黄鳝在遭到攻击后会有怎样的行动……旁边坐着的摊位老板,估计看这会没生意,也就随这帮孩子去了,只要别做出太过的事情。


    也不知怎的,突然就想到了我们的学生。在上课的时候,我在对日常所见的东西举例时,经常会听到这样的回答:老师,这个东西我们以前没见过。是啊,对现在的学生来说,没见过的东西太多了,很正常,因为他们所接触的东西仿佛与我们日常生活隔离了。可能有些人要说,这是由于农村与城市两者环境的差异性导致的。的确,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但回过头来想,难道这个因素就无法消除吗?不是的。我们的家长节假日去菜场买菜的时候,是不是可以试着带上孩子,农贸市场其实就是个天然的野外大课堂,里面肯定有孩子感兴趣的东西,这个时候我想便是教育的契机了。还有,我们城里的孩子更有条件去一些旅游景点,而现在旅游景点的植物种植量都比较多,这些都要比上课老师所教授的那些硬知识要形象,容易消化的多。而我们现在更多的孩子在节假日里是参加培训班,失去了他们能自由掌控的时间,也就失去了他们对周围事物的探究机会。孩子们对未知的世界充满着好奇心,他们想通过自己的方式来进行了解、探索,如果中途碰到困难了,我想他们最初应该想的是叫大人进行帮忙探索,但我们大人平常所运用的方式就是知识的手把手传递。久而久之,他们也就懒下来了,因为反正大人们会直接告诉我们结论的,我们自己又解决不了的,何必白费力气呢!


    所以,我建议我们的家长们多带孩子们去些他们想去的、也该去的地方,还给孩子本该属于他们自己的时间,让他们自由的在这片蓝天下翱翔吧!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9-12 19:11:56编辑过]

TOP
33#

以下是引用星空★雪阁在2011-2-16 23:22:00的发言:
嘿嘿。。。是共同成长,共同迎接收获!谢谢各位的鼓励与支持,我一定努力做到“咬定青山不放松”!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2-16 23:23:12编辑过]

青山一定得咬住啊!


我坚持了三年,现在觉得这种反思写起来是要点耐心啊

我的BLOG:
http://hi.baidu.com/caomaoyaya
http://blog.kxsy.net/user2/12762/index.html
TOP
34#

以下是引用草帽呀呀在2011-6-13 23:06:00的发言:

青山一定得咬住啊!


我坚持了三年,现在觉得这种反思写起来是要点耐心啊


嗯,谢谢草帽的鼓励,望我们都能早日出海扬帆,做“孩子(海贼)王”哈!

TOP
35#

这是今天广角工作站的活动报道,活动在我校举行。


    615,新塘小学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来自德国班贝克大学科学教学法教授Reinhold.link,前来参加中美“广角”工作站“岩石与矿物”专题研讨活动,同行的还有浙江省师训中心陈晓萍教授和区小学科学研究员何树德老师,这是Reinhold.link和陈晓萍教授第一次亲临“广角”工作站作实地指导。


首先,两位年轻的科学老师陆祝林和罗海军分别执教了《矿物的特征》和《给矿物分类》两堂课。他们采用合作法、观察法,一次次将课堂精彩呈现。


    课后,Reinhold.link和陈晓萍两位教授交换了听课感受,由教授作点评。教授充分肯定了两堂课。她说,两堂课都能以学生为中心,采用了合理的教学方法,注重观察、注重分类、注重合作学习,同时她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就如何使课堂教学更有效这一核心问题提出了建议,她指出科学课要注重记录单的使用,小组学习以4-5人为一小组更加有效等等,她前沿的科学理念、丰富的教学经验让工作站的学员们品尝了一顿精神大餐。


    据悉,中美“广角”工作站成立于20105月,由美国小学科学教育研究专家作理论指导,资深小学科学教师担当工作站站长,工作站以多所小学为实践基地,开展学员的教学实践研究。通过QQ群以“每周一谈”进行每周的工作总结,并以每“两周一坛”对某一主题进行深入探讨。


    此次Reinhold.link和陈晓萍教授亲临新塘小学作实地指导,给新塘小学的科学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为科学教师的成长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活动全景


陆祝林执教《矿物的特征》




罗海军执教《给矿物分类》


和德教授一起听课




陈晓萍教授评课


 集体合影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6-15 19:15:57编辑过]

TOP
36#

 

记中美“广角”工作站“岩石与矿物”专题研讨(二)有感


    6月15日,一个特殊的日子。今天,我校(新塘小学)承办了此次广角工作站关于“岩石与矿物”专题研讨(二)的活动,更为荣幸的是此次活动还邀请到了浙江省师训中心陈晓萍教授以及德国班贝克大学科学教学法教师Reinhold.link做为导师,进行现场指导,当然同来的还有我们尊敬的何树德老师。作为此次活动的“东道主”,我心里也是倍感自豪。


    本次活动的两节课所使用的教材都为美国教材,因此我们上课的两位老师在对教材的处理上应该说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也别出心裁地设计了一些活动。这些活动有些是需要一定的场地布置,于是这也给我这个“东道主”在筹备布置时提高了难度。此外,我还担心着我的这帮孩子会不会出现紧张、不敢发言等等,因为他们很少碰到这样的场面,居然会有“外国老师”来听我们的课。好在活动下来,整个流程还算顺畅,孩子的表现也算正常,也得到了我们上课老师的好评,我悬着的心也就落地了。


    在上课过程中,我还担任着摄像师的工作,所以有些想法也没能在课堂上及时记录下来(要之后仔细回看录像),但在镜头下去看我们的老师,更是有一番“风味”了。两位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仪态从容、笑容可掬,让学生感到十分的亲切(课后学生的感受),我想这种教态、人格魅力也是值得我学习的一个地方。


课后,陈教授非常中肯地对两位老师的课进行了点评指导。陈教授主要从教学设计和课堂实施细节两方面提出了两堂课的优缺点。如两堂课教师在教学设计的理念上都很好地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融合“独立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展开教学,在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等。但她同时也提到我们两位老师在“如何让活动更为有效”这方面还须加强。如如何在学生从活动中产生矛盾后抓住生成,使学生在需要达成的教学目标上得到强化;如何安排小组成员的人数从而达到使交流更为充分的效果等。在点评中,陈教授还帮忙传达了link教授的一些想法,也让我们从中认识了中外科学教学、课堂中的一些共通点和我们的课堂所不足的一面。两位教授的这些观点都是值得我之后再进行认真的总结和思考的。


    最后,还是要说声感谢。感谢在百忙中抽出时间参加此次活动的陈教授和link教授,也感谢我们认真负责、和蔼可亲的教研员何老师和顾站,以及两位上课的老师和参加此次活动的其他老师,能够在我们新塘小学欢聚一堂,一起共同分享这场精彩的教研活动。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9-12 20:56:34编辑过]

TOP
37#

你这里不仅有文字还有图片,谢谢分享!
TOP
38#

 

如何处理平行班中的“不平行”现象?


可能有老师要问了:难道你们学校打着平行班的幌子,暗地里在搞“好差班”?那么老师们误会了,我校的分班应该还是“合理、合法”的,只是本人在这里对平行班实行过程中产生的一些现象提出自己的一点想法。


所谓平行班,在我个人理解即每个班的学生从整体上来说智力水平、生活经验背景、受教育程度基本都在同一层次上。但是从一年级开始,经过几年有些甚至是一年,年级里就出现了分化,有的班级各方面都展示出比其他班高人一筹的优势,除了孩子的学习,还包括他们的品德、平时的行为习惯等。而有的班级就会出现截然相反的情况,有种一步落后、步步落后的感觉。


相信很多老师都有着这样的经历或感受:在自己任教的班级中,执教完“好班”紧接着去“差班”的时候,感觉就像从天堂走向地狱般(此处夸张),从满身的幸福感顿时变为强烈的失落感。这点我是深有体会。我自己总共执教6个班级,四、五年级各3个班,让我纠结的是两个年级都有这样的“分化”现象,而且似乎还分化成了3个等级,造成这样的“不平行”现象的原因或许有许多,我就不一一赘述了,但这种“不平行”现象所带来的不利影响,我觉得应该得到我们的重视。


一、教师自身无形的负担加重


因为各个班级学生的差异较大,而我们的教学要以学生的认知为基础,因此导致教师在备课时所要预设的东西就得更加全面,上课时所要强调的东西就需要有侧重,有时甚至会耽误教学任务,也就改变了原本相同的教学进度,从而无形增加了教师的负担。


二、教师心理发生变化


因为执教“好差班”的心理落差,我们老师的心理往往会比较偏向“好班”,因为在“好班”中自己的教学目标往往能够轻松达成,成就感容易得到体验,幸福感容易得到满足,而这种心理的变化基本产生在我们英语、科学老师身上,因为语文、数学老师的任教班级往往都固定在一个或两个班级上,可能感受不到这种差异性。而英语、科学老师则是在几个平行班中任教,这种体验更为深刻。


三、加剧“分化”的程度


教师心理的变化会渐渐地表现在自己的行为上,比如会喜欢经常性地表扬“好班”的学生,而对“差班”的学生稍微犯点错就劈头盖脸地骂过去了;有时甚至讨厌去“差班”上课,产生厌恶情绪。而教师的这种一系列行为,学生其实是能够感受到的,从而他们在内心里开始慢慢地抵触这门课,抵触老师,最终是恶性循环,也就加剧了“分化”程度。


因为本人是位经验缺乏的新教师,所以在这里想请教各位前辈、同行,对于这种“不平行”现象该如何处理?

TOP
39#

个人觉得其实之所以有好班和相对差点班的原因,除了孩子们的原因外,更大的因素在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教师,给学生的潜移默化,以及班风的影响。


我觉得作为科任教师,只能是调整自己的状态,根据不同班级学生因材施教了,特别是自己内心不要有强烈的好班差班意识,更不要给学生相关的语言暗示,不同班级学生,基础不同,只要他们在不同起点有所进步就可以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6-18 22:10:51编辑过]

TOP
40#

以下是引用漫步云天在2011-6-18 22:02:00的发言:

个人觉得其实之所以有好班和相对差点班的原因,除了孩子们的原因外,更大的因素在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教师,给学生的潜移默化,以及班风的影响。


我觉得作为科任教师,只能是调整自己的状态,根据不同班级学生因材施教了,特别是自己内心不要有强烈的好班差班意识,更不要给学生相关的语言暗示,不同班级学生,基础不同,只要他们在不同起点有所进步就可以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6-18 22:10:51编辑过]

谢谢漫步云天老师的指导哈!“只要他们在不同起点有所进步就可以的”很受启发,不过我发现相对差点的班中学生的两极分化是最严重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又要如何把握教学使每个同学都能有所进步呢?

TOP
41#

以下是引用星空★雪阁在2011-6-19 17:42:00的发言:

谢谢漫步云天老师的指导哈!“只要他们在不同起点有所进步就可以的”很受启发,不过我发现相对差点的班中学生的两极分化是最严重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又要如何把握教学使每个同学都能有所进步呢?


生生互助吧!好点的孩子帮助相对差点的孩子,然后老师注意随时的过程性评价,慢慢来,不要急。

TOP
42#

 

中美广角工作站2010学年第二学期


第八次网络研讨活动


8月2日晚上8点整,广角工作站迎来了本次暑期的第二次网络研讨活动,与会的导师仍然是我们熟悉的张红琴博士和何树德老师。按照上次活动的要求,本次研讨活动的主题是交流学员教学设计中的主干提问并就其有效性进行分析。针对要求,学员们都相应做了充分的准备,使得本次的研讨过程进行得非常顺畅和充实,也因此活动从原本安排的一个半小时最后竟延长到两个半小时。可想而知,这种高实效的活动对学员们的帮助是甚大的。


学员们通过观看原先的课堂实录及视频,再联系张博士上次关于有效提问的讲座,在研讨过程中,深度剖析了自己的课堂,坦诚地交流了自己的课堂在提问环节中暴露出来的种种问题和不足,并对照这些不足的“提问”提出了自己的改进方式以寻求导师及学员的意见。在大家的交流中,学员们一致发现了我们课堂提问中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如:无效问题太多,类似于是不是、有没有、对不对等给学生做选择题式的问答;课堂中的开放性问题太少,聚敛性问题占绝大多数;提问的语言生涩冗长、不够简练,使学生难以清楚的理解,更容易导致问题的指向性发生错误……同时,学员们还将上次有效提问的讲座中梳理出来的一些观点参照自己的课堂,提出了不少的疑惑,如:开放性问题与聚敛性问题是否以“问题的答案唯一”作为判断标准;如何让我们的课堂交流从乒乓球模式走向篮球模式等。为此,学员们也各自进行了充分地交流,并达成了一些共识。如问题是否属于开放性可以从学生的回答是否多样性来判断;如对于乒乓球模式的交流贯穿整个课堂,或许是因为我们提出的问题开放性不够所导致的;如开放性问题的提出可以尽量在课堂教学的主干提问中体现,因为这是我们能够做到的,毕竟要能在短短的侯答时间中灵活提出开放性问题对现阶段的我们来说还存在一定的难度。


在听完学员们的交流分析后,张博士也对大家的意见予以了赞同。并针对学员们上述存在的问题以及疑惑给出了她的几点想法。她提到在小学科学课堂里,我们更多的不是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应该注重于让学生养成共同来探讨、共同来交流、共同来质疑这样一个习惯,这才是更重要的。教师在课堂中就要扮演好角色,充当好调和剂的作用,联接好生生交流,使学生在讨论中不断迸发出新的问题。在谈到如何使我们的课堂交流从乒乓球模式走向篮球模式时,张博士提出了两点:一、老师的习惯,即不要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语言里无形中体现着权威,尽量扯平师生间的平等关系。二、提问的方式,即教师要适时的介入学生间的问答,鼓励学生养成自己接话的习惯,而不是老师经常性的提醒:还有同学有不同意见吗?接下去张博士还对学员们提出了要求,希望大家回去后按照她的19点课堂提问要求分析自己的课堂,并试着将课堂当中学生的提问列出来,然后在接下去的活动中可以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交流分析。


在活动的最后,何老师对本次活动进行了总结。他首先诚挚地感谢了一直以来对工作站辛勤付出的张博士以及认真组织活动的顾云涛站长,并肯定了学员们的努力,希望学员们能够继续保持高涨的热情,将博士的这些经典经验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去,以取得更大的成绩。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8-4 12:52:01编辑过]

TOP
43#

 

 


这一年来——2010学年总结


 


 


2010学年随着暑假的到来,便渐渐宣告着它的结束。这一年(姑且也把它称之为年吧),以一场“车祸”走红了一个爸爸(我爸是李刚), “一个艰难的决定”波及了6亿网民等等花絮拉开了帷幕,也注定了这一学年的不平凡。于我,更甚。


这一年,我刚毕业,走上三尺讲台,成为了一名小学科学老师。在新塘小学任教一年以来,自认非常幸运。学校里的科学专职老师加上我,总共就三位,一位是刚调来的陈水根校长,另一位是学校的教导主任赵海军老师,他们两个都是区里的名师培养对象,有他们两个做为我们学科的“后勤”保障,无形中科学在主课中的地位就陡然提升不少,也同时让我对自己这门学科充满了自信。其中赵老师还是我的结对师傅,所以在他的指导下,特别是我在上试教课时对我的悉心帮助,让我在公开课包括平常的执教过程中都少走了很多弯路。除此之外,区里开展的关于科学的教研活动,如果有我们学校的名额,那基本上都是我去的(其一他们两位实在太忙,其二他们两位也非常地支持我走出去),当然再加上我本人也非常愿意参加这类活动,因为这些活动的经验积累都能成为我日后教学的宝贵财富,所以我也非常珍惜这些机会。借此机会,我也感谢陈校长和我师傅赵老师一直以来对我工作上的支持和帮助。


这一年,我初出茅庐,抓住机遇,加入了中美广角工作站。在广角的这一年,一次次的磨课评课,一次次的网络研讨,一次次的专题讲座,让我更是盈满钵满。通过张博士、陈晓萍教授、戴剑云老师、李家旭老师以及何老师、顾老师等导师的理念引领,我所收获的不仅是对学科教学方法、技巧能力上的锻炼和提高,更是对小学科学这门学科执教观念、执教精神上的转变,是对我作为一名科学教师自身素养要求上的一种极大鞭策。在广角的这一年,还开展了两次“社会实践活动”,便是对崇文实验学校的两次拜访。崇文之行,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原来科学是这样教的,原来科学是这么学的。崇文的科学氛围是让人羡慕的,更是让人嫉妒的,是让我感受到“教书匠”之间的差距原来可以这么大,大到让我回去之后都不晓得该怎么教了,甚至是不敢教了,也更让我明白了自己今后要走的路还很长。在广角的这一年,还让我结交了那么多的好朋友,每两周一次的网络研讨几乎没人请假、每堂公开课都深入进行剖析探讨、对美国教材的翻译及自主设计教学、在省网建立专帖记录各自的成长点滴……这些留在我脑海中的印象,让我切身感受了执着、认真、踏实所能带来的巨大力量,在这样的大家庭里,我无疑是幸福的。


这一年,我已不“新”,深刻反思,还留有很多遗憾。回想一年来,阴差阳错地当了小学新教师培训班的班长,执教了区里的两堂公开课,课题也在区里立项了,取得了点点成绩,但也委实错过了不少东西。比方说在成长帖里记录的东西太少,其实就是反思太少,借口太忙,但却常常不知道自己在忙些什么;还不够踏踏实实,不够专注,比较急躁,因此写出来的论文也不得要领,不够深刻;书看得太少,特别是专业类的书籍,导致自己对平常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敏锐度不够,其实明明可以通过一些教育理论来解决,却被自己“忽悠”过去了。问题还很多,只是有待自己地勤奋挖掘,但只求自己别再重蹈覆辙,因为自己已经不是“新” 教师了,再没有以“新”为借口了。


2011723日,又以一场天灾似的“车祸”为2010学年渐渐拉下了帷幕,似乎预示着2011学年又将是不平凡的一年,至于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只希这种不平凡能多些喜,少些忧吧。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8-31 23:20:21编辑过]

TOP
44#

 

广角工作站2011学年第一学期


第一次网络研讨活动


830日晚8点整,“广角”工作站进行了本学期的第一次网络研讨。此次活动的主题主要就“工作站加入浙江小学科学协作组开展第一次协作组活动事宜”进行商讨。与会人员除了我们熟悉的张红琴博士、顾云涛站长以及学员外,还加入了两位新导师。一位是赫赫有名的省网论坛版主陈梅娟(二剪梅)老师,而另一位则是刚上任萧山区小学科学教研员的杨春晖老师。可以说,有了两位新导师的加入,“广角“工作站在新学期伊始又站上了一个新的更高的起点。


会上,张博士对工作站能够加入到浙江省小学科学协作组感到非常高兴。她谈到,之所以想加入协作组,主要是看到了协作组与我们工作站的宗旨相似之处,都是为我们的老师特别是新教师服务,能够为我们的新教师提供疑问的解答与理论的支持。同时,通过协作组这一平台还能够将工作站研讨的活动成果与我们全省的老师分享,从而加大信息的利用价值,也让我们的老师领略或者了解探究教学在国际上的走势。在这个过程中,因为有了实名制的YY语音及QQ群平台,不仅缩小了地域,也方便使工作站的学员们与全省的老师互相了解,成为朋友,以更好地交流教学心得,互通有无。另一方面,通过这样两者结合的形式,也能够打响工作站的知名度,并以此作为一剂强心剂推动工作站的工作更上一层楼。


紧接着导师及学员们就如何更好组织开展协作组活动进行了充分地交流讨论,包括协作组平台与YY语音、QQ群三者如何结合使用、参与活动人员的组织管理等方面,完备了今后协作组活动的细则。期间,陈梅娟老师介绍了协作组的基本运作及发展情况,并对工作站的加入表示了欢迎,也希望通过我们工作站的活动对协作组的发展起到更好地推动和宣传作用,为我们全省的小学科学老师谋福利。


    杨春晖老师在会上表达了对在大洋彼岸为我们萧山科学老师作指导的张博士的感谢,也对工作站一直以来的工作予以了肯定——实实在在搞研究,扎扎实实求发展。同时,杨老师也也希望学员们通过网络教研等便捷的途径,更好地为我们课堂教学服务,使我们的孩子们都能喜欢上科学这门课。


在活动的最后,学员们还对行动研究的前期进展以及所遇到的问题进行了简单的总结。张博士也依此初步给出了本学年工作站所要前进的方向,即结合行动研究中所碰到的问题,来切实提高我们的课堂有效交流。


新学期已经到来,我们的“网研“也已向前迈开了坚实的第一步,望各位学员能够再接再厉,“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8-31 23:21:33编辑过]

TOP
45#

参加区网管会议有感


今天很高兴能够参加我们萧山区小学科学网网管员会议,这是我第一次参加这种类型的会议,更荣幸的是我还加入到了我们的网管员队伍。


在一年前,我还初为人师,还记得去年的93,也是在今天这个地方——湘师附小参加了萧山区小学科学疑难问题解决的讲座,那会发言的我记得就是杨春晖老师、顾云涛老师还有我们的何树德老师。在讲座过程当中,我就从大屏幕上关注到了我们的小学科学网,这应该算是我第一次与它的邂逅。在那次讲座中,老师提到了“中美广角工作站”这个组织,也正是通过何老师的介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我鼓起勇气向何老师提出了申请,希望加入到广角,很幸运最后如愿。这一次成为网管员,过程和结果似乎都复制了当初。所不同的是这次我是向我们的新教研员老师提出了申请,更不同的是此次的我不再如当初那般靠着一股脑儿的勇气才提出申请,更多的是有了些许的底气。而这些许的底气便是来自于当初给予我幸运的“广角工作站”,在广角的一年里,自己谈不上在教学能力上已经有了质的飞跃,更说不上取得了多大的成就。若真要说取得了点收获,我想便是我对小学科学这门课产生了依赖。这份依赖,来自于广角工作站里每位成员对科学的执着与喜爱,也从而坚定了我对这门常被冷落的小学科学课的信念。每当别人问起我,你在教什么课的时候,我总会很自豪地说:我教科学。虽常常会遇到尴尬,比方说经常有人回应:小学也有科学课?虽然会很无奈,但我总会向他们耐心解释小学科学课对于我们孩子的重要性,可能他们最终还是无法理解或者常常一笑了之,但我却依然信心满满。因为我是实实在在看到、真真切切体验着我们萧山小学科学一年来的发展,这种发展可以说是我们小学科学老师的坚强后盾。


一年来,我在小学科学网站上其实很少露面,常常扮演着“潜水员”的角色,每天早上一到办公室,会先打开我们网站首页看看有什么新的文件通知,或者是又有哪些老师、学生的文章上传到网站上了,自己可以拿来下载借鉴或者推荐给自己的学生看。长此以往,导致内心一直在愧疚,愧疚自己只知索取,却对网站无半点贡献。而今天,我能以一名网管员的身份参加活动,心里无比自豪,因为我知道该是我知恩图报的时候了。


本来也打算在会上讲点关于网站建设管理方面的意见,但说实话对于这方面我真的还不是很懂,所以也就没怎么发言。在这,也恳请各位前辈今后能够对鄙人多包涵、多指导。谢谢大家!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9-9 22:09:58编辑过]

TOP
46#

何老师  我们一起加油
做有意义的事!
TOP
47#

祝贺你一点点地成功,祝贺你成为萧山小学科学网的网管员。
TOP
48#

以下是引用妙不可言在2011-9-9 22:23:00的发言:
何老师  我们一起加油

嗯,韩老师我还要向你看齐的哈!

TOP
49#

以下是引用海儿在2011-9-10 16:30:00的发言:
祝贺你一点点地成功,祝贺你成为萧山小学科学网的网管员。

谢谢海儿老师,也希望海儿老师能多参加我们广角的活动,多给我们指导哈!

TOP
50#

以下是引用星空★雪阁在2011-9-9 22:10:00的发言:

一年来,我在小学科学网站上其实很少露面,常常扮演着“潜水员”的角色,每天早上一到办公室,会先打开我们网站首页看看有什么新的文件通知,或者是又有哪些老师、学生的文章上传到网站上了,自己可以拿来下载借鉴或者推荐给自己的学生看。长此以往,导致内心一直在愧疚,愧疚自己只知索取,却对网站无半点贡献。而今天,我能以一名网管员的身份参加活动,心里无比自豪,因为我知道该是我知恩图报的时候了。

呵呵  大家一起加油~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9-10 22:20:36编辑过]

每天进步一点点~~~
个人博客:凡人咖啡馆http://blog.sina.com.cn/xiongfeng
科学博客:品味科学http://122.225.119.42/168/index.aspx
科学微博:http://t.sina.com.cn/cxf34
TOP
51#

以下是引用湖州科学老师在2011-9-10 22:20:00的发言:
呵呵  大家一起加油~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9-10 22:20:36编辑过]

谢谢“湖”老师,你们都是我学习的榜样哈!

TOP
52#

 

因帖子升“精”想到的


911日晚,照例打开浙江小学科学论坛,闲逛中突然“何佳明”三个字映入眼帘,仔细一看,自己的成长贴被放在了首页精华主题一栏,这着实把我吓了一跳。


其实,让自己的成长帖有朝一日成为精华帖,也算是自己的一个目标,但让我未曾想到的是这个目标实现得那么快,让我那么措手不及。回顾开帖以来,也就是今年的“情人节”(当初选这个节日开帖就是为了方便记)到今天已长达7月之久,共发帖15篇(除掉回帖)。15篇中有自己的一些教学活动心得、随笔以及活动报道,数量不多,但每篇都尽量做到用心去写,把自己真实的想法通过文字表达出来,也算无愧观帖的各位前辈同行,无愧自己。


但个人认为,还有愧于“精华”的称号。之所以这么说,也是因为真真切切地觉着自己的成长帖还过于“单薄”。


单薄之一:帖子的内容形式还不够丰富


经常会关注论坛中其他老师的成长帖,相比之下,自己的就逊色很多。老师们的成长帖包罗万象,如教学反思、教学管理、读书心得等,特别是经常能随时随地的把自己日常教学中的反思及时地记录下来,并且往往能够针对反思制定下一步的教学方向,然后又将行动得到的成果展示出来,既避免了我们其余老师有时走弯路,另一方面也为老师们指引迷津。


单薄之二:帖子内容的连续性不够


回看自己每次的发帖间隔时间,就很容易发现相临两次发帖的时间有时跨度很大,但有时候又会短时间集中发帖,基本没有规律可言。因此经常会出现帖子有时被埋的“深不可测”,而有时又却能“频频露相”于首页(此处做夸张处理)。当然这“露相”的持久力是非常之低下的。分析原因,就是自己的专注度不够。若碰上一段时间刚好心血来潮,则多写点文字记录;而要是刚好“愁眉苦脸”,那基本就无暇顾及了。


单薄之三:帖子内容的深度不够


仔细阅读这半年多来的文字,其实大多是叙述事实或者引用专家名言,真正把一些培训内容或者教学经验反复消化,成为自己的“身上肉”,还相去甚远。有些理念经专家讲来、由自己听来想来时是鞭辟入里、感同身受,而真正想要尝试将它落实于课堂教学,与课堂实践相结合时却怎么都感觉不合身。究其原因,就是自己的体悟还不够深刻。再想来,估计也和自己平常的积累不足有关,少读书,也就少共鸣。


但细细想来,帖虽单薄,才能算得上“潜力无穷”,而且这三处单薄还不算“硬伤”,牢记“多反思、多专注、多读书”,相信定能在自己的努力下,让它“羽翼丰满”。


既“精”之,则勉之。


 


 

TOP
53#

以下是引用星空★雪阁在2011-8-4 12:51:00的发言:
 

中美广角工作站2010学年第二学期


第八次网络研讨活动


在听完学员们的交流分析后,张博士也对大家的意见予以了赞同。并针对学员们上述存在的问题以及疑惑给出了她的几点想法。她提到在小学科学课堂里,我们更多的不是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应该注重于让学生养成共同来探讨、共同来交流、共同来质疑这样一个习惯,这才是更重要的。教师在课堂中就要扮演好角色,充当好调和剂的作用,联接好生生交流,使学生在讨论中不断迸发出新的问题。在谈到如何使我们的课堂交流从乒乓球模式走向篮球模式时,张博士提出了两点:一、老师的习惯,即不要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语言里无形中体现着权威,尽量扯平师生间的平等关系。二、提问的方式,即教师要适时的介入学生间的问答,鼓励学生养成自己接话的习惯,而不是老师经常性的提醒:还有同学有不同意见吗?


    接下去张博士还对学员们提出了要求,希望大家回去后按照她的19点课堂提问要求分析自己的课堂,并试着将课堂当中学生的提问列出来,然后在接下去的活动中可以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交流分析。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8-4 12:52:01编辑过]

我在科学课堂教学中也感受到:我们很难让学生养成共同来探讨、共同来交流、共同来质疑这样一个习惯。


 


我觉得要改变的也许不仅仅是科学课堂,更需要语文、数学等其他课堂教学的改进。这需要全体教师形成共识并付诸实施,光靠科学课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

我的BLOG: http://blog.kxsy.net/user1/528/index.html
TOP
54#

赞同俞老师的意见,我也有经常有这样的感受!但是就现阶段来说,我们只能靠自己的努力,尽可能的让孩子们在相互探讨、交流、质疑的科学课堂中多体验,喜欢上这体验,然后将这探讨、交流、质疑的体验慢慢地能发散、转移到学习其他课堂中去,让其他科目老师也能感受到这样的氛围,那么这些老师或许也会多做这样的尝试。可能这样的想法也是我个人的一种理想化,但是我愿追着这样的理想慢慢前行,俞老师觉得呢?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9-13 19:59:59编辑过]

TOP
55#

以下是引用星空★雪阁在2011-9-12 14:31:00的发言:
 

因帖子升“精”想到的

相信你会更出色的,一株好苗子。
TOP
56#

以下是引用海儿在2011-9-14 11:31:00的发言:
相信你会更出色的,一株好苗子。

谢谢王老师的鼓励,一定努力哈!

TOP
57#

帖子升精,说明你有了质的变化,对你的要求也更高了,努力吧努力,呵呵!
TOP
58#

 


                                    ——写在何树德老师退休之际


古人云:立国之道,尚礼仪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古来往往用于劝谏一国之君,而今也不失将此作为一种为官之道。然用于何老师之治学,我以为是在恰当不过了。


萧山小学科学之历史,我不曾查阅。但可以肯定的是,从今时今日来看,其地位显然与当初大相径庭,其名声更不可同日而语。萧山小学科学的专职老师人数、小中高人数在全省都已遥遥领先,自制教具、网络教研已成为了萧山小学科学的闪亮品牌,老师们囊括的专利证书、各类荣誉更是不胜枚举,而这一切的功劳,虽与我们萧山小学科学老师自己的刻苦勤奋分不开,但其内在推动力则非何老师莫属。


家赖长者,国仗老成。老师们常说:何树德老师在我们萧山小学科学界是“神”一般的存在。这话看起来滑头、俏皮,但却一点不虚。大家在内心将他放置于如此高的地位,在我看来只因为何老师将其个人的魅力、才力及能力结合的恰如其分吧!


老顽童,其“魅”无穷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几十年的教研员生涯,孜孜不倦是何老师的真实写照。就在去年,也就是我参加工作的第一个年头,就有幸听了何老师执教的两堂课。第一堂课《空气占据空间》是在宁围一小的区年会上,何老师在课上设计了很多探究活动,展示了很多自制教具,真正是调动了孩子们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也肯定让这些孩子记住了他这个“老头”。清晰记得何老师在回答为何这么大年纪还想再来上一节公开课时,他说是喻伯军老师带了头,既然省教研员都在全国年会上课,他也想为我们区里的“老”老师和年轻老师做个榜样,“不要怕丢脸,多展示自己”。第二堂课《点亮小灯泡》是在汇宇小学的期初第一次教研活动时,孩子们又被这个“老头”所吸引住了:一个个奇形怪状、功能各异的小灯泡在何老师的手中大放异彩,孩子们看得是不亦乐乎。此情此景,不由得让我感叹:这样的课堂才是孩子们想要的科学课堂,这样的课堂孩子们才是快乐、幸福的,这样的课堂才是我们老师想要追求的吧!何老师的这种兢兢业业、以身作则算是其人格魅力中最突出的一点。


此外,他的亲和力及幽默感更是他“集聚人心”的法宝。就拿上面两堂课为例,何老师尽显‘老顽童“本色,以“童心”碰撞“童心”,无形中就拉近了与孩子间的距离,试问:这样的课还会不成功吗?童心在教育上的转化便是爱。他除了爱学生,还爱我们的老师。就拿我来说,何老师上完《点亮小灯泡》一课后,就将其中的一盏小灯泡赠与了我,这在当时是我万没有想到的,事后想来这或许是何老师对我之前半年的肯定与鼓励吧。这样的“爱”虽如细雨无声般,但却更显得弥足珍贵。而何老师体现其幽默,则往往是拿自己开涮,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他说如果他要送人家礼物,就直接送自己的头发了(物以稀为贵)。他,就是这么个可爱的“老头”,其“魅”层出不穷,不得不让老师们为之“倾心”、折服。正所谓“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故我才将“魅”放于三者之首。


老人家,其“才”自现


一年多来,经常能听到何老师的讲座,没有空话大话大道理,有的只是朴实无华小智慧。同老师们分享如何说课上课、如何实现专业成长的经验,与老师们畅聊自制教具、网络教研所带来的快乐,向老师们“控诉”教材中令人捧腹的错误,一次次的讲座,无不让老师们感受着这几十年的阅历给这老人家自然而然带来的“才气焕发”。在区小学科学网的用户排行榜上,何树德3196篇文章牢牢占据着榜首,教研活动的随笔、反思中所体现的专业理论往往是高屋建瓴,所提出的意见则更是精辟入理,真正让老师们在专业成长的这条道路上少走许多弯路。这种“才”没有一定年岁的积淀,我怕是“现”不出来的。


老领导,其“能”用尽


萧山小学科学的名气之所以在今朝能如此之响,靠的是什么?我想,便是全体老师的同秉一心。萧山有那么多的专兼职老师,如何将那么多股力量拧成一股绳,便是何老师这位老领导之“能”了。这一年来我最大的体会就是萧山小学科学老师的勤奋拼搏,教研活动老师参加的次数和人数、网络教研的热潮、各类技能评比比赛的激烈争夺便是最好的说明,而这些机会的创造很多便来自何老师之手。


而何老师最让我钦佩的还得算其“识才荐贤”之能。从科学老师走上学校中层的例子实在太多,就不多加赘述了,最能耳熟能详的例子便是原裘江小学的徐春健老师当上杭州市的小学科学教研员,以及现如今接他衣钵的杨春晖老师。我想,用“识才于微末,荐贤满天下,用人以诚心”来概括何老师之能应该不为过了。


古之大成者,其才之修炼,一在于心境上,不汲汲于一时之功名利禄而淡泊宁静,因此能识大识远;二在处事上,不求一时之哗众取宠,而求实实在在为社稷苍生谋求福祉,不求头顶上的五彩光环,而求脚底下的坚实基础。纵观何老师的治学生涯,与古之治国大才亦有异曲同工之妙。此既惟朴素乃长久之道理。


人生难得最是情,一切尽在不言中。何老师,常回家看看!


                                                    


                                                 2011101


                                                            何佳明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0-1 19:46:35编辑过]

TOP
59#

   


      萧山区小学科学提问有效性策略探求研讨活动报道


1021日,萧山区小学科学“提问有效性策略探求”研讨活动在新塘小学举行。本次活动也是中美“广角”工作站开展网络研修活动一年后新一轮课堂教学的展示活动,因此活动主题更是围绕前一轮课堂教学中体现出来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开展。区教研员杨春晖老师、城厢片小学科学骨干教师、下半年刚参加工作任教科学的新教师及“广角”全部成员出席了本次活动,广角工作站站长顾云涛老师主持活动。


此次主题活动共安排了3堂展示课,依次分别是浦阳镇小高莹燕老师的《点亮小灯泡》、城东小学莫小丽老师的《磁铁有磁性》及新塘小学何佳明老师的《食物包装上的信息》。小灯泡的光亮“环环”相扣,磁铁的磁性“引力”无穷,食物的包装“安全”到位,3位执教老师的教龄虽浅,但对课堂的用心程度却不浅,不论是课前对材料的精心准备,还是课上对学生探究活动的悉心指导都显露无疑的表达出对课堂的那份执着。在下午的评课活动中,来自回澜小学的俞铁英老师、育才小学的俞波老师及高桥金帆实验学校的沈雅飞老师就“有效提问”的主题分别对三堂课阐述了自己的理解及进行了细致的点评,这些到位的点拨不仅仅是面向了三位老师的课堂,更多地也为在场的老师们撩开了在实施有效教学、有效提问上所各自面临的层层疑云。


活动期间,顾云涛老师介绍了中美广角工作站成立的由来、运作情况及工作站的导师张红琴博士和广角成员的基本情况,并对一直以来对工作站关注并指导的何树德老师、杨春晖老师、陈晓萍教授、李家旭老师、戴建云老师等众多导师表以衷心感谢。在下午的观点报告中,来自广角的何佳明、陈斌、罗海军老师分别将自己对“有效提问”及“5E教学模式”的一点心得体会跟与会人员进行了交流分享:由提问类型的改变(聚敛→开放)从而转变课堂的交流模式(乒乓模式→篮球模式)、适时改变座位提高交流的有效性、5E教学对老师的要求……在交流中,在座的老师不仅感叹于广角成员的努力踏实,也羡慕于广角成员的工作氛围,更肯定了广角成员在这么多认真负责的导师指导下所取得的进步。


活动最后,区教研员杨老师对本次“提问有效性策略探求”研讨活动进行了总结以及下阶段的工作布置,并就新教师如何学习课堂有效交流、如何关注课堂提问等方面提供了诸多方法,如模仿学习本次全国年会的三堂特等奖录像课等方式,真正为新教师的专业成长指明了方向。


一天的活动,充实又富有成效。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0-23 21:05:39编辑过]

TOP
60#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