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213141516171819» / 51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风过有痕——2011、2012年海风的个人专贴 [复制链接]

451#





 


传说中的蜡烛环,配上秒表记录,是否能获得更科学的数据?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2-11 21:39:13编辑过]

一个人能走得很快,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
TOP
452#






一个人能走得很快,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
TOP
453#

变温油墨出场,学生探究的兴趣高涨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2-11 21:51:05编辑过]

一个人能走得很快,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
TOP
454#

这些实验形象直观。


终于看见了传说中的变温油墨,神奇。

TOP
455#

    有柄的铁片去哪里加工的呀?
TOP
456#

以下是引用紫色鸢尾在2011-12-12 15:20:00的发言:
    有柄的铁片去哪里加工的呀?

 新地工具箱中有,涂上变温油墨就可以了!

一个人能走得很快,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
TOP
457#

以下是引用海儿在2011-12-11 22:31:00的发言:

这些实验形象直观。


终于看见了传说中的变温油墨,神奇。


效果很明显,还可以重复使用。

一个人能走得很快,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
TOP
458#

    梳理一下这几天的活动,今天下午刚完成了东校区二年级合作型家长成长联盟秘书长会议,明天要参加区2011年“学习力培养”专项课题负责人培训活动半天和南湖区社区教育工作总结暨“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德育工作研讨会半天,星期三参加嘉兴市小学科学名师送教暨科学骨干教师第八次研修活动(时间:一天,上午850前报到, 9:00开始;地点:桐乡市石门镇中心小学本部;人员:市小学科学骨干教师研修班学员、学科带头人、名师) ,星期四在南湖区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研讨活动要执教研讨课《热是怎样传递的》。明天还想抽时间再进行一次试教,这个星期已经不能用一个“忙”字来形容了。

一个人能走得很快,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
TOP
459#

今天进行了《热是怎样传递的》第二次试教,感觉问题还是挺多的,本课的重点我放在了引导学生对数据的采集和分析上,希望从数据入手,提升学生对热传递科学概念的建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2-13 19:51:14编辑过]

一个人能走得很快,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
TOP
460#


一个人能走得很快,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
TOP
461#

以下是引用海风在2011-12-13 19:56:00的发言: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huojiang.pn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恭喜!

TOP
462#

以下是引用紫色鸢尾在2011-12-12 15:20:00的发言:
    有柄的铁片去哪里加工的呀?

先去铁匠师傅那里装个柄。然后自己卷一些绝缘布或橡胶布上去防止烫手。(第一批器材箱中的贴片没有柄,后来的都是有柄的,柄上还套有塑料)

二剪梅园http://blog.kxsy.net/user1/6/index.html
TOP
463#

忙碌多多,收获多多!
TOP
464#

什么时候正式上公开课啊?

QQ:573014161  网名:灰太人
TOP
465#

以下是引用杨君在2011-12-14 8:20:00的发言:

什么时候正式上公开课啊?

明天!
一个人能走得很快,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
TOP
466#

 


嘉兴市小学科学名师送教活动互动点评


 


孔校长说课:《材料在水中的沉浮》 一课 ,纠结的地方思路跟上了表达没跟上。


阮翔点评:看人挑担不吃力!对沉浮概念的界定,物体碰倒容器底——沉  物体没有碰到容器底的是——浮,我觉得对沉浮的界定还没非常到位的,ppt设计的表格非常好,预测有2栏,对孩子的尊重,当出现分歧的时候,让学生再来演示一下,这样的做法,我们在平时的课题上都值得借鉴的,这个过程中分开合作非常到位。孩子的参与度非常高,发言不够积极。木材的沉浮到对木材的认识,中间的内容是否可以加强。物体的沉浮与什么有关?可以充分利用这个表格,让学生从表格中去寻找。


费校长说课:《食物在体内的旅行》主要回答了人的生命运动需要能量,试教的时候是让学生画消化器官,在猜想食物的在体内的旅行。食物在体内的旅行。


食物在体内的旅行的探究是否可以上升到健康生活的层面上,消化器官的形状和功能是适应的,小肠和大肠的形状。


张晓萍点评:费校长上课很从容、淡定。选了研究口腔的时候,有小组没研究,处理的也非常到位,整节课研究中落在2个层次上,对消化器官的认识用贴得方法,我觉得这个方法非常高效,这个过程处理还是比较好的,这个环节是对消化器官的认识上,第二个,每个组自行选择研究内容上进行了选择,费校长设计得非常开放,开放中是否缺少了材料的支持,费校长如果能给孩子更多的材料,让学生模拟体验一下,这样的话,孩子的认识会更加丰满,还有最后出示视频,这个时间节点上,我觉得非常好。在这个单元中食物在身体内的旅行的课题,旅行的文章做好情景做好,三个层面:1、路线、2、各个景点特点3、我们学科学的目的还蕴含这健康生活。最后拿出一块面包,再让学生拿出面包变成变走出教室,这样设计可能利益更高一些。


蒋明:我比较注重课前铺垫,手指操、认识同学、同时利用这5.6分钟也是和学生沟通感情比较好的方法,概念整理是科学课很重要的一点。努力创设一个宽松、聊天式的发言方式,这一课我感觉学生知识的内容知道的比较清楚。


钱金明(省特级教师):蒋老师呈现的是相当不错的一堂课,从蒋校长这堂课,给我一点启发,要上要一堂课,就要有好的理念。一堂好的课,就有一个好的理念,蒋校长的这节课,今天第一张讲稿就是快乐学科学!,要上好课就必须要有理念的支撑,在当今轻负高质的环境下是非常重要。课前谈话的热身运动,教师在教学中的语言非常风趣,儿童话的语言紧紧的吸引了学生,这个课堂师生和谐氛围为学生快乐学科学打下基础,这样的课有思想。第二个启发:基于科学概念的教学,每个活动负载着任务,尤其在当今,提升课堂效率的环境下,你这个活动的目的是什么?我们老师在备课中都有一个目标的,所以在备课中要注意分解目标,听了蒋校长的课,教材中有三个层次,给常见的动物分类,让学生用不同标准给学生分类,今天蒋校长紧紧抓住分类标准,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很好的拓展。每个环境负载着一定的科学概念,达成度也比较高。提出2个建议,假如是第一个环节时间多放一些,给常见的小动物分类,让学生每个学生写小动物,可以学生回忆见过的小动物的名称写下来,通过实物投影展示分类。第二个建议,如果是第三个环节,小组归纳提炼建议分小组提炼,怎样组织学生用科学语言来表达,在这个环节的时候,可以再增加例举增加小动物来弥补第三个环节处理的不足,让学生进一步体验种类繁多的动物。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2-14 14:35:40编辑过]

一个人能走得很快,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
TOP
467#

 

我们能否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引入科学课,有些材料需要一定的时刻,我们可以用录像和图片的方式来教科学,我们现在的科学课可以研究的问题很多,我们只要抓住一个点,持之以恒,一定会有成果。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2-14 14:40:09编辑过]

一个人能走得很快,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
TOP
468#

 

《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设计


 


嘉兴市实验小学  吴建伟


 


 


一、教材分析:本课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6课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研究了一般物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后,从另一角度对热在物体中如何传递进行研究,它也是后几课继续对“热”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和铺垫。


二、学生情况分析:学生们在生活中,以及在前几课对“热”的一系列探究活动中,对热在物体中传递的情况有所体验,而且多数学生也能说出热在物体中是怎样传递的,但如果让他们发散思维,借助某些物品的变化,设计实验“看到”热在物体中传递,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是有困难的,因此在设计实验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情况,给予适当的启发和帮助。


三、设计意图:通过生活经验引起学生对热在物体中怎样传递的关注并进行体验,然后激发学生发散思维设计可以“看到”热在物体中传递的方法,继而再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启发学生设计实验,观察热在铜丝中以及铁片中的传递情况,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逐步形成热是由温度高的地方向四周温度低的地方传递的科学概念。


四、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引导学生认识热会从较热的物体(或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较冷的物体(或物体的一部分);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式叫做热传导。


2.过程与方法:设计实验观察热的传递方向和过程;用文字或图示记录、交流观察到的关于热是怎样传递的现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观察探究热传递的兴趣;体验通过积极思考和探究所获得的成功喜悦。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 用文字或图示记录、交流观察到的关于热传递的现象,初步建构热传导的概念。


难点:能够针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初步建构热传导的概念。


六、教学准备


热水杯、勺子、铁架台、金属棒、蜡烛环、凡士林、小木棒、无烟蜡烛、火柴、培养皿、金属圆片等


 


七、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1、感受:金属棒在热水中的温度变化


2、交流:


刚才同学们先后摸了金属棒,感觉它有什么变化?它的热量是哪里来的呢?


金属棒各部分冷热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没浸入热水的一端也热了呢?


3、揭题:金属棒上的热真的像你们说的那样传递的吗?接下来就让我们来研究这个问题(揭题板书课题)。


(二)探究热的传递


1.热在金属棒中的传递:从一端到另一端


1)刚才同学们说的是你们根据手摸了以后的一种判断和推测,是否正确呢?需要再做实验来证明。怎么样设计实验能使我们用眼睛清楚地看到热传递的过程与方向呢?


 2)老师这里还为大家准备了一些材料,我们一起来看一下:铁架台、火柴、蜡烛环、凡士林。小木棒。(实物展示器材并介绍)蜡烛环小这种材料很特别,但是遇到热它就会熔化。凡士林也是遇到高温很容易熔化的。


3)你能不能利用老师提供的这些材料来设计一个实验,让大家亲眼“看”到热在金属棒上传递的过程呢?


在设计之前老师还有一个建议:科学需要数据,怎样才能用数据更准确的表示出热在金属棒上传递的快慢呢?


4)接下来就请同学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来设计实验,并把你们的实验方法画在实验记录表一中。


5)学生分组讨论设计一个实验,画出实验方法。


汇报、交流实验方案


6)学生完善小组的实验方案,并记下小组的猜想。


7)实验提示


(课件出示)温馨提示:1.不能用手直接接触实验中或实验后的金属丝。


2.小组分工合作,实验装置都装好后再加热。


3.认真操作,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填写好记录表。


8)学生分组实验,填写实验记录


9)交流实验现象(学生汇报后,课件分别出示实验现象)


蜡烛环掉落的次序是怎样的?蜡烛环掉落的先后次序说明了什么?(蜡烛火焰的热传递给金属丝的一端,然后慢慢地向另一端传递)是这样的吗?(课件演示)


10)小结: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发现:热在金属棒中是慢慢的、先快后慢的、沿着金属棒从较热的一部分传递到较冷的一部分的。 【板书:热的部分→冷的部分】


2.热在金属棒中的传递:从中间到两端


1)提出问题:加热金属棒的中间,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师画简图,学生猜想)


2)教师出示涂有高温变色材料的铜棒,讲述实验方法。


?(3)汇报。(学生在简图上画箭头)


你这样画箭头,表示什么意思?


4)小结:热是从较热的部分(中间)传递到较冷的部分(两端)的。


3.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


1)(出示金属圆片今天除了金属条外,老师还给大家准备了一块金属。我们可以用这样是的金属圆片进行实验,在它的中心点加热,热传递的方向会是怎样的? (学生说猜想)


   如果在圆片的边缘一点加热呢?(学生说猜想)


   那就试试看吧!为了便于观察我们就在没涂色的那一面进行加热。仍旧要离火焰高一些,温度太高会烧坏器材的,加热中间的实验做好后,把金属片在桌上放一会儿,等颜色恢复后,可以做加热边缘的实验。


(分组实验,学生领金属片和记录纸)


(汇报:最快的小组在黑板上板书箭头,都收起展示、讲解、补充)


?   教师重复:热的部分传递到冷的部分。  


(三)小结延伸


1、演示实验:


两个集气瓶,一个放有红墨水,一个放冷水的,把装热水瓶子放在下面,然后用胶片堵住冷水瓶的瓶口,迅速倒过来,取出胶片,进行观察。


2观察实验,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关于这个现象,同学们有什么问题?


 


(第一次试教教案)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2-14 16:38:12编辑过]

一个人能走得很快,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
TOP
469#

 


《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设计


嘉兴市实验小学  吴建伟


 


一、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引导学生认识热会从较热的物体(或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较冷的物体(或物体的一部分);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式叫做热传导。


2.过程与方法:设计实验观察热的传递方向和过程;用文字或图示记录、交流观察到的关于热是怎样传递的现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观察探究热传递的兴趣;体验通过积极思考和探究所获得的成功喜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用文字或图示记录、交流观察到的关于热传递的现象。


难点:能够针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初步建构热传导的概念。


三、教学准备


热水杯、勺子、铁架台、金属棒、蜡烛环、无烟蜡烛、火柴、培养皿、金属圆片等


 


四、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1、感受:金属棒在热水中的温度变化


2、交流:


刚才同学们先后摸了金属棒,感觉它有什么变化?它的热量是哪里来的呢?


金属棒各部分冷热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没浸入热水的一端也热了呢?


3、揭题:金属棒上的热真的像你们说的那样传递的吗?接下来就让我们来研究这个问题(揭题板书课题)。


(二)探究热的传递


1.热在金属棒中的传递:从一端到另一端


1)刚才同学们说的是你们根据手摸了以后的一种判断和推测,是否正确呢?需要再做实验来证明。怎么样设计实验能使我们用眼睛清楚地看到热传递的过程与方向呢?


 2)老师这里还为大家准备了一些材料,我们一起来看一下:铁架台、酒精灯、火柴、蜡烛环。(实物展示器材并介绍)


3)你能不能利用老师提供的这些材料来设计一个实验,让大家亲眼“看”到热在金属棒上传递的过程呢?


 汇报、交流实验方案


4)讨论进一步完善实验方案,并分组操作。


5)实验提示


6)学生分组实验,填写实验记录


7)交流实验现象


蜡烛环掉落的次序是怎样的?蜡烛环掉落的先后次序说明了什么?(蜡烛火焰的热传递给金属丝的一端,然后慢慢地向另一端传递)是这样的吗?


7)小结: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发现:热在金属棒中是慢慢的、先快后慢的、沿着金属棒从较热的一部分传递到较冷的一部分的。


2.热在金属棒中的传递:从中间到两端


1)提出问题:加热金属棒的中间,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师画简图,学生猜想)


(2)    教师出示涂有高温变色材料的铜棒,讲述实验方法。


我们仍旧可以用刚才那些材料来研究,为了节省时间,老师在金属棒上涂了一种遇高温会变色的颜料。想不想试试?


3)组织分组实验。


提个小小的要求:实验时离蜡烛火焰高一些,要烘烤的方式加热。放太低会被熏黑的,也容易烧坏。好吗?最先做好实验的小组,请在黑板上用箭头表示热传递的方向。


4)汇报。(学生在简图上画箭头)


你这样画箭头,表示什么意思?


5)小结:热是从较热的部分(中间)传递到较冷的部分(两端)的。


3.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


1)(出示金属圆片今天除了金属条外,老师还给大家准备了一块金属。我们可以用这样是的金属圆片进行实验,在它的中心点加热,热传递的方向会是怎样的? (学生说猜想)


2如果在圆片的边缘一点加热呢?(学生说猜想)


3那就试试看吧!为了便于观察我们就在没涂色的那一面进行加热。仍旧要离火焰高一些,温度太高会烧坏器材的,加热中间的实验做好后,把金属片在桌上放一会儿,等颜色恢复后,可以做加热边缘的实验。


4)分组实验,学生领金属片和记录纸


5)汇报:最快的小组在黑板上板书箭头,都收起展示、讲解、补充。


?  


(三)形成科学概念


今天,我们研究了热在金属丝和金属片上的传递。像这样,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比如酒精灯火焰的热传给金属丝、金属片)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式,(热在金属丝、金属片上的传递)我们称它为热传导。(板:热传导)热传导一般发生在固体中,是热的传递方式之一。


(四)小结延伸


1、出示涂有变温油墨的杯子,问:这个杯子是什么颜色的? 现在老师倒一些热水到这个杯子,我们再来仔细观察一下,杯子有什么变化?谁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解释一下,这是什么原因?为什么不是一下子都变色呢?


2、演示实验:


两个集气瓶,一个放有红墨水,一个放冷水的,把装热水瓶子放在下面,然后用胶片堵住冷水瓶的瓶口,迅速倒过来,取出胶片,进行观察。


2观察实验,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关于这个现象,同学们有什么问题?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2-14 16:34:28编辑过]

一个人能走得很快,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
TOP
470#

以下是引用海风在2011-12-14 11:49:00的发言:
明天!

预祝成功


 

TOP
471#

谢谢兄弟!

一个人能走得很快,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
TOP
472#


一个人能走得很快,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
TOP
473#

南湖区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中执教《热是怎样传递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2-15 20:15:28编辑过]

一个人能走得很快,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
TOP
474#


一个人能走得很快,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
TOP
475#

有没有用梅姐的蜡烛圈啊

海宁小学科学联盟   联系QQ389853241
http://blog.kxsy.net/user1/4012/index.html
TOP
476#

以下是引用周王庙师在2011-12-15 13:47:00的发言:

有没有用梅姐的蜡烛圈啊


用了!

一个人能走得很快,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
TOP
477#

    一次次忙碌,一次次收获。不断地体验着成功带来的价值感。

TOP
478#



 

 

这一愿望不是能否实现???!!!
TOP
479#

以下是引用麦田在2011-12-16 8:37:00的发言: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这一愿望不是能否实现???!!!

看不到图片!

一个人能走得很快,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
TOP
480#

实验抽测进行时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2-20 15:55:35编辑过]

一个人能走得很快,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