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习惯问题,一般听课都是直接写在听课本上,在第一天的听课中,发现部分老师都直接记在了电脑上,于是也产生了尝试的冲动。于是,在第二天的听课中,也尝试了这一记录方法。不过由于不太习惯,平常自我感觉打字速度也不慢的我,在听课中边听边记起来,还是感觉经常“卡壳”,感觉光是记录都很有问题了,更不用说评点了(下面的不少是今天补上的)。因此,笔记可能断断续续不完整,不能很好地反映课堂上的真实情况。如给大家带来阅读困难,敬请原谅。我以后会多多锻炼的,呵呵~~~~~~~~`
链接自阿强的博客:http://blog.kxsy.net/user1/244/archives/2010/39197.html
《岩石会改变模样吗》听课笔记
执教: 遂昌县实验小学 蓝智俊
内容:教科版科学教材五上《地球的表面及其变化》单元的第三课
时间:20101022上午第一节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在美丽的大自然中还有许多神奇的岩石,你们想看看吗?(播放有关于岩石的图片)
2.你们认为这些岩石以前就是这样吗?以后还会是这样吗?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研究岩石会改变模样吗?
二、作出假设
1.分组讨论:是哪些力量改变了岩石的模样?
生:下雨。
师:下雨就是水。(板书)
生:风化。
师:风化是什么意思?
生:风吹。
师:哦,你是指这个意思。
(评:这里的处理很自然,也很有必要。我们在课堂上,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当我们才开始上课,一提出问题,马上有学生以标准的文字答案作出了回答。然而,他的这个回答,作为老师,我们要清楚,他并不真的懂了,他只不过是通过书本或其他途径认识了这个“词”或这句“话”,充其量不过是“知其然”而已。所以,老师们碰到这样的问题,最好的处理方法就是追问一下“你说的这个是什么意思呀?”这样我们就能较好地了解到学生的认识,或是说它的前概念是什么样子的。这同时也是为我们后面的教学服务的。)
师:你们觉得夏天气温怎么样? 天呢?那就是什么因素?
生:气温。
师:气温就是冷热。还有其他因素吗?
生:地震。师板
师:刚才我们讨论了可能影响改变岩石模样的因素,这么多因素我们都一起研究吗?我们先研究一下冷热会不会使岩石发生变化吧。怎么研究?
(评:实际采用问答形式,并没有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其实这也我们许多科学老师经常作为的一件不大不小的事。但其实是一种不太好的习惯。)
三、自主探究
研究一:温度对岩石的作用
1.组织学生讨论:你们有办法模拟温度对岩石的作用吗?想一想需要哪些材料?该怎样去做实验?
2.组织学生汇报:想出办法来了吗?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怎样研究?
3.教师演示酒精灯加热岩石过程及讲解实验要求(课件:温馨提示)。
(评:温馨提示内容很详细,包括了操作步骤、要求及注意事项。此种做法是优是劣,也不好说。就个人而言,至少我不赞成全部都在实验之前出示进行指导。)
0832学生开始实验
0839提示:做完的学生熄灭酒精灯,并观察岩石和烧杯中的水,把看到的现象记录到实验记录单上。
0840师拍手:好了没有?我们来交流一下有什么发现?
生:岩石的颗粒有点脱落。
师:看到了吗?(动作)
生:有点儿发白。
师:刚才同学们发现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评:这也是一种经常可见的怪现象:一两个学生发言后,老师们就急着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有许多,一是可能为了课堂教学的顺利完成,每当有同学答出了老师所期望的答案时,我们就会立刻满意地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以示我们的研究是多么的有效和准确;二是可能老师觉得关于实验的发现,当一个小组讲完了、讲对啊,而且其他小组也没什么不同意见,就没有什么值得再研讨了,是以无话可说就直接得出结论好了。当然,也有可能还有其他原因。)
同学们一起说。
生齐:冷热会改变岩石的模样。
师:请同学们把实验材料整理好放到抽屉下。刚才我们反复给岩石加热和放入冷水中,相当于自然界中的哪些现象呢?(白天遇热和晚上遇冷、夏天遇热和冬天遇冷)
(评:把模拟实验与自然界中的实际相联系,很有必要。)
6.媒体出示:岩石由白天和夜晚的冷热差别造成岩石变化的录像。
(评:利用多媒体,能直观地展示平常难以观察到的现象,能加深学生的印象。)
师:在大自然的长期冷热作用下,岩石怎么样了?
生:变成了碎石。
师:岩石破碎了。在大自然的作用下,有没有破碎得这么厉害?为什么?
(评:这个问题问得好。它有利于打开学生的视野,拓展和加深学生的思维深度的。)
研究二:水流作用对岩石的影响
1.(出示鹅卵石图片)在大自然的水流中,岩石会受到什么作用?
生:流水的冲刷。
师:我们就来研究水流会不会对岩石产生影响。
师:如果我给你……,你们有办法模拟水流吗?
请3号同学拿出材料,并提示学生静下来听、看实验要求(师读一遍)设计实验方案。
现在请拿一块岩石放入瓶中,有什么变化?(并拿一块岩石放入盘中作对比)
(评:这里老师让学生拿出一块岩石以待对比,老师意在引导学生树立对比实验的意识,然而,这样的实验控制其实是很不严谨的,因为仅仅拿出一块岩石作对比,一是没有可比性,无法实现其他变量的同等性;二是一块岩石仅是一个个体,其实是没有什么效力来证明或证伪实验的结果的。)
生:冒泡。
师:好,盖紧瓶盖,开始。(播放流水声)。也可以站起来,累了换着做。
(评:利用流水的声音来控制学生实验的时间,也不失为是一种有效的办法,只是课堂中的声音太刺耳了——太响!让人听了很不舒服。)
2.学生分组实验。
流水声结束,生停。师提示:记录。
3.学生汇报:实验中观察到了的岩石有什么变化?
师:有碎石吗?
师: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评:又同样出现了前面提到的问题。这样看来,不是因为时间的的问题。而是教师的因素。)
生:水流能改变岩石的模样。
师:现在请大家打开瓶盖,把岩石和水倒入水槽,看一看、摸一摸水和岩石有什么变化?
(评:这里的顺序的点错了——已经得出结论?。其实也是太习惯于尽快得出结论而引起的。)
生:岩石变得光滑了。
师:刚才我们利用实验是让水带动岩石,通过碰撞与摩擦,岩石变得光滑了。但老师发现它并没有与卵石一样光滑。你们认为如果要一样,这样摇要摇多少年?
生:8年
师:你愿意摇吗?
研究三:生物对岩石的作用
师:刚才我们研究了冷热、水流对岩石的影响。其实植物也能改变岩石的模样。
出示:植物种子在岩石中的生长图。你觉得植物的生长对岩石变化会有影响吗?(展示石膏模拟实验过程四个图片)哪个小组表现得好的,下课后老师送大家实验用材料。
师: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
师:其实动物也可以改变岩石的模样。
师:出示概念,学生齐读。
研究四:大气对岩石的作用
1、认识蘑菇岩,了解形成原因。
四、认识风化
1.(岩石风化图片)那这块岩石怎样了?为什么?
2.岩石的风化改变了地球的地形地貌,形成了许多美丽的景观。多媒体出示一组图片,学生欣赏并判断改变岩石模样的主要原因。
这些岩石还会变化吗?如果老师明天去看,会变成许多碎片吗?
五、运用拓展延伸课外
出示一张岩石图片:这张岩石一万年以前是怎么样的?一万年以后会怎么样?一亿年后呢?
生画。
小结
课余探究:通过实地考察、查阅资料等方式去调查我们家乡也有一些特殊的地质景观。
总体想法:关于冷热和水流对于岩石的作用这两个探究活动,个人认为基本属于同一思维水平层次,是不是可以整合一下,这样能更好地保证学生探究的时间和主体性。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10-24 18:15:10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