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变化
执教者:青田教研员徐巧媚
记录者:遂昌石练小学蓝建云
一、复习引入(10:40——10:45)
T: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世界是由什么构成的?
S: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
T: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那么物质总是在不断地……?(板书:物质)
S:变化
T:对,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板书:变化)
T:那么这节课我们就用实验的方法细心地研究物质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板书课题)
【点评:引入衔接了上一课时的知识,促使学生间接复习,体现课时的连续性。常态简约值得借鉴。】
二、混合沙子和豆子
1、观察实验沙和豆子(10:45——10:47)
T: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两种平时非常常见的物质,这是什么?
S:豆子
T:这是?
S:沙子
T:很熟悉,是吗?
S:是
T:这两种物质平时很常见,平时有没有细心地去观察过呢?
S:没有
T:现在这节课我们就细心地来观察一下,沙子有什么特点?豆子有什么特点?把同学们的发现记录在我们课本的记录单上,明白了吗?
S:明白了。
T:明白了,开始。
学生开始观察记录,教师巡视。
【点评:提问出现了如“是吗?有没有?明白了吗?”的无意义问题,学生对此类问题无多大的兴趣,因为没有挑战性。建议少提。】
【思考:这样的情况在教学中经常出现,有时觉得类似的提问能起到集中学生注意力的作用,其实用的次数多了,学生也就疲了,自然就达不到我们预期的效果。】
T:同学们一定要进行细心地观察。
T:豆子的特点可以用几个词或者一个字表达出来,不要写整句话,很费时间,是吧?
T:小组同学再交流一下,豆、沙,它们的特点分别是什么?
T:我觉得同学们很奇怪唉!坐下来,豆子、沙子都不用去看,马上就能写出他们的特点,这是你平时的一些观察吗?
T:对,用手去捏一捏,也没事。
【点评:在观察豆子和细沙的过程中,教师的提醒很到位,把看到的和想到的,都逐一说出。】
【思考:为什么教师交待的如此清楚了,学生还是静静的坐着,没有观察的举动,是对豆子和细沙已经有前概念了,还是对教师提出的观察两者的特点没有理解?值得我思考啊。】
2、汇报观察结果(10:47——10:50)
T:好了,许老师想请我们的同学来汇报一下豆子有什么特点?沙子又有什么特点?谁先来?
S:坚硬
T:说完整,什么东西坚硬?
S:黄豆
T:好,黄豆比较坚硬。你是通过手把他观察出来的是吧?
T:你从它的软硬,它比较硬。(板书:软硬)
T:其他同学。你来。先说黄豆,同组同学你说。
S:我是视觉方面观察的,这个豆子是椭圆形的,而且是黄色的。
T:你从她的形状和颜色方面观察。(板书:形状)
S:我是从触觉观察的,豆子表面比较光滑。
T:哦,触觉,它比较光滑。(板书:光滑)
S:沙子的特点,细小。
T:哦,沙子的特点细小,你从大小进行了观察。
T:我们先说黄豆,好不好。说完黄豆再说沙子。
S:我是从黄豆的颜色观察的,它是土黄的。
T:哦,黄豆,黄色的。(板书:颜色)
T:那么同学看一下,黄豆除了这些特点很明显的是吧!一看到它,大家都认识它是黄豆。
T:那么接下来我们看看沙子,它有什么特点?
S:沙子的特点是粉末状的。
T:粉末状的就是颗粒很细小,是吧!
S:是由各种颜色组成的。
T:你发现,它有哪些颜色?
S:黑色、白色、黄色
T:我发现这位同学对颜色非常的敏感,颜色细微变化都能发现。
【点评:此环节感觉教师的重复性语言特别的多,每位学生汇报的特点,教师在板书的同时都重复了一遍。嘻嘻。感觉话多了点点哦。】
【思考:我们再重复学生语言的时候,能起到强调的作用。从另一角度来说,我们也忽略了学生倾听能力的培养,知道我们教师会重复重点知识和概念的。如何才能两全其美呢?可以讨论讨论哦。】
3、混合沙和豆子(10:50——10:54)
T:同学们发现了沙子和豆子的许多特点。,现在如果老师把沙倒在豆子里面去,然后进行搅拌混合,再把它们分离开来。你认为沙子和豆子会产生变化吗?
S:会
S:不会
T:徐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两个小塑料盒,干嘛用知道吗?
S:把他们分离时用的。
T:徐老师的意思是,在混合之前先把豆子和沙子取一点出来,当作样本与分离出来的沙子和豆子进行比较。明白了吗?
S:明白了。
T:现在同学们开始做实验。
学生混合沙子和豆子。
【点评:教师准备的两个小盒子,为留样本,体现了在做对比试验的科学性。】
4、汇报(10:54——10:57)
T:有没有发生变化?
S1:没有发生变化。
T:你的理由是什么?
S:豆子还是豆子,沙子还是沙子。
S2:我认为有变化,因为豆子上有一层沙子。
T:哦,豆子上蒙了一层灰了,是不是?我发现你非常细心。
T:同学们,他发现了。你们有没有发现?沙子上面蒙了一层灰,你们有没有发现。?
T:说明这位同学观察地非常仔细,一点点蛛丝马迹都被她发现了。
T:你认为黄豆发生变化或没发生变化都有自己的理由是吧?那么我们说,黄豆和沙子混合后分离开来最终虽然有一些变化,如豆子上面有一层灰,这只是说明了他们形态上发生了一些细微的变化。但是他们的特征和性质有没有发生改变?
S:没有
T:他们的特征和性质没有发生改变。沙子还是沙子,豆子还是豆子。
T:所以我们说,它在沙子中豆子——我们用什么方法改变它?
S:混合
T:对,(板书:混合)
T:之后,我们把它分离开来,发现沙子还是沙子,豆子还是豆子。他们没有发生——
S:没有发生变化。
T:没有发生变化还是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
S: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
T:对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有没有产生新的物质?(板书: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
S:没有。
T:同学们,徐老师刚才这个实验想告诉大家什么道理呢?发现没有明显变化与发现明显变化同等重要。为什么这么说,你能用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来理解吗?
T:比如哪些行业,哪些人,平时就需要去观察,去发现一些蛛丝马迹的?
S:警察
T:说说,警察该怎么去做?
S:在坏人作案时,要去观察哪些不太被人发现的痕迹。
T:坏人留下的一些蛛丝马迹可能就是,破案的一些线索,是吧!日常生活中我们发现没有明显变化与发现明显变化同等重要,是吧!
【点评:教师激烈表扬的语言用的很细腻,在汇报的时候非常注重学生语言表达的科学性,此处独显女性教师的风格。】
【思考:在汇报的时候基本山是教师自己说出的,学生只是肯定或者否定的回答。能否让学生自我小结下呢?】
三、观察加热白糖的变化
1、观察白糖(10:57——10:59)
T:把豆子和沙子收好,放在抽屉里。徐老师又给大家带来了一种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的一种物质——白糖。
T:吃过没有?什么味道?
S:吃过,甜的。
T:今天这节课,我们要细心观察一下这个白糖有什么特点?不去看的话,你能说出来吗?
S:不能。
T:不能啊。那老师就给同学们发材料了。仔细观察有什么特点,然后记录在作业本的记录表上。
T:小心的打开小礼物,细心的观察。
T:特征可以几个字,一个词行。
学生观察。
【点评:在上市级以上公开课很少有教师用到配套的作业本,体现公开课精彩下的常态课之本色。】
【思考:本班学生的科学教师应该高兴了,学生的作业在课堂内完成了,不需再利用课外时间补做了。】
2、汇报(10:59——11:02)
S:透明的。小正方体。
S:像一个小小的正方行。
S:白色颗粒装的。摸起来硬硬的。
S:形状不一。
T:形状不一,大家有没有发现?是颗粒大小不一还是现状不一?
T:形状可能也有点不同是吧!这位同学看得很仔细。
S:有点透明。
S:摸起来有点的粗糙。
T:有的同学说是甜的,那么甜是不是他的特点啊?
3、猜测加热白糖产生的变化(11:02——11:05)
T:请同学们猜测一下,如果现在老师把白糖放在调羹里用蜡烛加热,白糖会发生变化吗?
S:会。
T:你认为它会发生哪些变化?
S:会变成液体。
S:颜色会变成红褐色。
T:你看到过吗?
S:因为日常生活中,炒菜看见过。
T:吵什么菜?你做过吗?
S:糖醋排骨,看见妈妈做过。
T:这位同学平时非常注重观察。
T:那么请你们的猜测简单地记录在记录单上。
4、演示和讲解加热白糖的实验(11:05——11:14)
T:记录完了,我们看看,做这个白糖加热实验,最先做什么?它有哪些方法?
S:我们要注意蜡烛会烧伤手,蜡烛油要用东西接着。
T:老师准备了一片玻璃片,蜡烛油用玻璃片接着。
S:然后在使用蜡烛时,一定要将蜡烛定住,不晃动。
T:有方法定住吗?
S:……
T:演示
T:火柴梗放哪里?蜡烛火焰哪里温度最高?
S:放在玻璃片上,外焰温度最高。
T:老师特别提醒一下,白糖放上去加热,一定要让白糖均匀受热。可以这样做(演示)。
T:徐老师特别强调一点的是,担心烫手,可以用纸抱一下柄。眼睛不能离汤匙太近,结束后,汤匙温度很高,不能用手去摸,把汤匙放在玻璃片上。
T:实验的规范操作,老师还要提醒同学们,实验时一定要细心观察,不要错过蛛丝马迹,及时记录现象。在观察白糖的变化的同时,还要观察蜡烛的变化,由一位同学负责记录一下。
T:取出材料,开始实验,有问题请举手。
学生实验
汇报交流
第九组:从内侧融化成液体,变成红褐色,产生气泡,有焦味,渐渐变成黑色。蜡烛渐渐融化,最后冷却后,变成固态。
T:说得好完整哦。其余同学还有什么新的发现的,请举手。
S:加热几秒中后,白糖开始融化,变成了水。
T:变成了水?有意见吗?
S:变成了液体,液体慢慢变黄,慢慢变成红褐色。最后渐渐变成了黑色,冒泡,冷却后又变成了固体。蜡烛——
T:哦,我们先说白糖。她说得非常仔细。
S:……
S:还闻到了一股焦味。
T:最后晶莹剔透美丽无比的白糖变成了黑不溜秋的什么东西啊?黑色的物质,我们能不能这么说?
S:是
T:那么这种黑色的物质还是白糖吗?
S:不是
T:那么说明什么?
S:白糖产生了新物质。
T:白糖怎么?说完整。
S:白糖在加热后产生了新物质。
T:白糖在加热过程中产生了一种不同于白糖的新物质,是不是?(板书,产生了新物质)
【点评:先观察后汇报。先猜测后演示,然给学生有个动脑思考的过程,更能体现科学探究活动。】
四:揭示“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11:14——11;16)
T: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把有新物质产生的变化,我们把它叫做——
S:化学变化。
T:对。同学们都知道了,昨天去预习了吗?
S:预习了。
T:像豆子和沙子这种混合后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我们把它叫做——
S:物理变化
T:请同学们打开课本29页,这里写的很详细,我们一起来读一遍。
【点评:科学概念的揭示后来个齐读,面向全体加深印象,加强巩固程度。简约不简单啊。】
五、深化理解,巩固练习:
1、判断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出示课件)(11:16——11:17)
T:易拉罐变形。
S:物理变化。
T:理由。
S:它没有产生新的物质,只是形状变了。
T:冰融化成水。
S:物理变化。
T:理由
S:因为冰融化成水,还是水。
T:什么变了?
S:形状变了。
T:同学们能不能会一个词。
S:形态变了,从固态变成了液态。
T:火柴燃烧
S:化学变化
T:理由
S:它产生了碳。
T:苹果腐烂
S:化学变化,腐烂后,不能吃了,产生了新物质。
【点评:选取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让学生判断,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起到了巩固和练习的作用,体现了科学生活化。】
2、判断白糖的变化(11:17——11:19)
T:在白糖加热过程中,仅仅只发生了化学变化吗?首先白糖晶体融化变成了液态的糖,那么这个时候,有新物质产生了吗?
S:没有
T:什么东西变了?
S:状态变了。
T:对,只是固态的糖变成了液态的糖。状态变了,但是它还是糖。是不是?
S:是
T:所以这个变化我们叫它为什么变化?
S:物理变化。
T:然后不断地加热,冒泡了,变褐色了,变黑色的物质,闻到了焦味,看到了烟,这个过程是什么变化?
S:化学变化。
T:理由是?
S:产生了新物质。
T:对,完全不同于白糖的新物质是吧!如果继续加热的话,它还会燃烧起来呢!这个过程就是化学变化的过程。
3、判断蜡烛燃烧过程中发生的变化(11;19——11:22)
T:同学们很熟悉的蜡烛燃烧,我们来看一下是一个怎样的过程?
T:固态的蜡,先要怎样?
S:融化变成液体的蜡烛油。
T:然后呢?蜡烛油会——
S:燃烧
T:燃烧生成什么东西?
S:(看课件资料)水和二氧化碳
T:许老师通过查资料,找到了蜡烛充分燃烧后,会产生水和二氧化碳。如果燃烧不充分还会产生部分碳的成分。同学们想一下,在这个过程中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S:发生了化学变化。
T:哪个过程?
S:燃烧的过程。
T:那么这个过程呢?(指着课件的图片)
S:物理变化
T:能说说理由吗?
S:熔化的时候,它的状态改变,它的物质并没有改变。燃烧的时候,发生化学变化,是因为它有新物质产生,他们是水和二氧化碳,甚至还有碳。
T:同学们,你能在我们的实验中找到碳吗?看看调羹底部。
T:原来给你们的调羹是怎样子啊?你看,很漂亮的。现在的调羹变成了什么样子啊?
S:黑的
T:黑的是什么东西啊?
S:碳
T:哪来的?
S:蜡烛燃烧时产生的。
T:从这两个实验,我们知道物质在发生变化的过程中有的时候即会发生化学变化,也会发生物理变化。
【点评:又回到白糖加热和蜡烛燃烧上,此处的判断无疑是对白糖在加热过程中和蜡烛燃烧过程中的变化不是唯一的,有时是两者兼有的。是对变化过程的再度认识和提升。】
4、小结: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什么?(11:22——11:23)
S:本质的区别是,物理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化学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
T:本质区别是最终是否产生新的物质。
T:生活中我们有很多的例子可以举,比如说,我不小心把玻璃片打碎了,什么变化?
S:物理变化
T:我的衣服脏了,洗一洗,挂在哪里,晒干了。什么变化?
S:物理变化。
T: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5:课后延续:(11:24)
T:科学课堂欢乐无比,科学世界奥秘无比,希望同学们在科学的殿堂了有新的发现。课后请同学们思考,米饭在我们身体里会发生哪些变化?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4-7 22:51:25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