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月山文化,领略独特风情
————2011暑期科学考察报告
丽水市小学科学骨干教师研修班08号学号 吴韦春
2011年7月2日,风和日丽,与学校的几个科学老师相约,驱车来到了位于浙闽边界的月山村,月山,又名金乡、东庄、举溪、举水,位于庆元县城东南57公里,海拔820米,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现为举水乡政府所在地。境内峰峦叠障,山川景色秀丽清幽。月山村后山形如半月,村前溪水曲似银钩,村庄坐落其间,如同山环水抱的一轮圆月,故名月山。她群山环翠,举水潆洄。该村首尾约一公里的举溪上,分布着十座古廊桥,每座桥的间隔只有二三十米,故有“二里十桥”的美誉,并孕育了著名的“举溪八景”。其中包括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如龙桥和冰臼奇观、吴文简祠、杉树王、鸳鸯井等独特的景致。(游子不妨也可以这样欣赏:来凤桥—圣旨门—吴文简祠—步蟾桥—如龙桥—马氏行宫—白云桥—云泉寺—月山全景—杉树王—冰臼群)
第一站:围观山树王。我们首先参观山树王,自下车后,沿着一条刚挖不久的泥泞的山路,不是很好走,由于烈日当头,同事们都两人或三人一组的打伞并肩而行,大约行进二三百米的机耕路,山树王英姿焕发展现在我们面前,同事们于是纷纷到近处仔细观察、牵手围观体验。五个大人的手牵在一起围了起来。
第二站:探险冰臼奇观。车慢慢的驰进了大峡谷,许多造型奇特、形如舂米用的石臼的石洞,“口小、肚大、底平”,有的大小和模样就如澡盆一样,村民们喜欢在此洗澡,俗称“天然澡池”。美丽的奇观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像孩子一样惊奇的我们,有的试摸着冰臼有多少深,有的丈量着冰臼有多少宽,有的在冰臼中戏水。据悉,2005年经冰臼研究权威——中国地质科学院韩同林教授确认是第四纪冰川遗迹,科学名叫“冰臼”。后坑冰臼群与百山祖冷杉同龄,是地球演变历史的见证者,它在我国东南地区十分罕见。
第三站:鸟瞰月山胜景。“一弯新月作靠山,一条银河绕村前,……不知山似月,还是月似山,五分在天上,五分在人间……”一首月山之歌,唱出了此景只应天上有的美丽月山景色,月山的周边,村后如一弯新月的“月山晚翠”,形如龙爪的“龙爪山”,险峻伟岸、状如寿桃的“银屏山”,有如绝世天工的古代地质奇观“冰臼”,一年四季银珠飞溅的“龙湫灵液”、宛若塞北草原,面积近千亩的“牛栏坪”高山草甸、宛若人间仙境的“地虎梯田”如众星拱月般环绕在月山周边,而庆元县东部山区最大的三块田洋落岭洋、上洋、下洋,一年四季不断地用各种颜色变幻着丰收的田园风光。舂黄果、做麻糍、烤社团、炒野茶、磨豆腐娘,贴春联、挂艾叶,古老的村落总是保持着许多独特的民间风俗,总是那样的宁静、安祥,总是传说着一个又一个美丽故事。山川、流水、田园、村庄,构成了一个人间仙境、世外桃园。
第四站:品味办30年的月山村“农家春晚”。 月山春晚,如今已成为家喻户晓、中国最牛的民间春晚。她诞生于刚刚改革开放的1981年春节。那时,村里几个爱好文艺的村民,为了抒发解除思想禁锢、渴望美好生活的心情,在村民吴绍利的家中,用简单的乐器和朴质的歌声渲泄着自己的情感,从此,月山春晚就成了月山人民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一种独特形式延续下来,形式不拘一格,场地从村民家中到公路边、操场上、会堂里,继而走向县城、省城,以最直接、最朴素的方式传承着山里人的情感。2000年以后,村里的年轻人组成了名为“月山芽儿”的志愿者团队,接过了长辈手中的“春晚接力棒”。他们还把插秧苗、打稻谷、捕泥鳅、推独轮车等农家活也搬上了舞台,让“农家春晚”的农家韵味更加浓郁。几年间,月山的“农家春晚”不但在当地声名大噪,还演到了省城杭州。
第五站:探寻神秘的古道。有山必有路,有水必有桥。古老的如龙桥见证了月山村的沧桑,古老的月山古道,则步步都印证着月山昔日的辉煌。月山,自从明清以来,由于文人辈出,经济的繁荣,一度成为浙闽边界的重镇。古道,也就成为了月山村与外界沟通的重要通途。月山古道,有通向周边乡村的,也有通往福建省的寿宁、福安、政和以及本省的泰顺、平阳等县的,而其中最为有名的是通往福建寿宁福安方向的,因为清时农民企业家季观远,就是通过这条古道,将月山野生于银屏山(又名人顶山)的茶叶,加工成精品,远销欧洲诸国,并获“巴拿马国际金奖”。就在这时,你可以悄悄的留意,在村口的迎旨街上,古老的迎旨门与修复如旧的青砖道,我们依然可以感受月山昔日的辉煌:文官下轿,武官下马,显赫的牌楼、村中珍藏的“圣旨”石碑依然威风八面;古道延绵百里的石砌道路,虽然历经百年沧桑,后因村庄建设、农田改造、公路建设而变得残缺不全,虽然由于交通工具的现代化而少有人在古道上步行往返而渐渐荒芜,但在那留下的一段段蜿蜒古道上,整齐但被岁月磨得十分光滑的石砌步道,依然在向世人展示出当年的繁忙。
第六站:亲近古廊桥。走在古廊桥上,体味着这里的历史文化积淀之深厚,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之丰富,曾以“举溪八景”、“二里十桥”而闻名的大山瑰宝。现今保留的还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如龙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吴文简祠以及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来凤桥、步蟾桥、白云桥、圣旨门、云泉寺、耕坑桥、马仙宫、荐元塔、望月亭等众多古迹。村口那座以“结构严谨独特、工艺精湛无二、保存历史最久”而名居全国唯一的木拱廊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如龙桥,就象是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见证着月山村昔日的荣耀,展示着月山人自古以来崇文尚耕的风情。
第七站:瞻仰古寺庙(云泉寺)。云泉寺在月山村的西面,古树参天,花木掩映,危楼突兀,环境幽美,几百年来闻名遐尔。由大雄宝殿、华光庙和观音阁及钟鼓楼联构而成,占地三亩多,建筑面积1600多平方米。它的来历还是一个谜,从举水村《吴氏宗谱》记载看,在吴氏宗族第九代传人吴延岳(约出生于1205年)的事迹中有“公舍落岭东源尾等田,入云泉寺出家,法名如山”。七百多年来云泉寺曾吸引无数的骚人墨客前来揽胜,寺庙外的廊墙,园子四周的围墙及大帝殿墙壁、梁柱等处均有他们诗、书、画、联的作品,可惜“文革”期间遭受严重毁坏。走进云泉寺山门,迎面白粉墙上有“白云深处”几个大字,颇有“山门不闭待云封”的意境。大殿山门正对墙廊,里面是种满花木的园子,穿过园子就到达大雄宝殿的正门。(引导游客参观偃月刀、木樨、壁画等)观音阁的左侧有一座高耸的三层塔式钟鼓楼,就是著名景点“云泉晓钟”。据说当年晨钟敲响时,宏亮的钟声传出十余里。
第八站,体味吴家宗祠,有村就有祠堂,这是浙南山地山村的特色。由于历史或者地理的原因,这些山村通常就是一个家族的集聚,因而有供奉的同一祖先。我到过许多这样的山村,见过各色各样的祠堂,它们或大或小,或堂皇,或简陋,立于村口或村尾。月山村的吴文简祠集这类祠堂的大成,当为家族文化的翘楚。这座始建于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修建于清康熙五年(1666年),位于村头的吴姓祠堂,无论是布局、结构,还是设计、造型堪称一绝。据考证,这种建筑风格,全国仅闽北和浙西南尚有少量分布。走进吴文简祠,我感觉远逝的时间复活了,吴氏的祖先们款款走动,在天空之下、大地之上,自悠远的年代,庇护村庄和家族,使之根深叶茂,宛如祠前的古樟,才使这个小山村自奠基以来,文德武功,代有显人,名列仕籍者多达200余人,一度被誉为“庆邑之冠冕”。
“渔舟遂逐桃花去,莫向他人道此城。”月山,这个浙南山区里的小山村,尤如深藏闺中的小女,让人既感新奇又充满神秘,不断撩动着人们一探为快的冲动,真正体味到了“这里的山最青,这里的水最绿,这里的天最蓝,这里的空气有点甜”的美餐。而大凡来过月山的人们,总会感到不管你有多深入地去探究,她依旧如一个深藏地底的富矿,总有挖不完的宝贝,将人们深深地吸引,令人心驰向往!
月山村的这一行为对我们来说具有启发意义。它告诉我们,应该客观看待传统文化,传统与现代是有着血肉联系的,如果积极地改造和吸收传统,它绝不会成为包袱和阻力,而会成为宝贵财富和积极动力。


古代生产农具


廊桥景观1


廊桥景观2


杉木王近照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8-23 12:03:47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