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丽水市小学科学研修班15号学员王海花研修专贴 [复制链接]

1#

丽水市小学科学研修班15号学员王海花研修专贴

             学员简介


 


            姓名:王海花


            工作单位:松阳县叶村乡中心学校(现单位:松阳县实验小学集团学校)


            邮政编码:323400


            联系QQ:513564240  电子邮箱:513564240@qq.com


            教学感言:只要不放弃,你离梦想就会越近!


            部分荣誉:松阳县首届科技创新大赛优秀指导师(2009.4)


                      县第二届科技创新大赛优秀指导师(2010.6)


                      浙江省小学科学教师培训优秀学员(2010.7)


                      乡先进教师(2010.9)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8-11 13:43:00编辑过]

分享 转发
TOP
2#

个人研修目录:
 (两年中自己的作业、新闻报道、论文反思、优秀教学设计和精彩主题贴等资料)
 
      海儿的脚印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3&Id=8386


 松阳县叶村小学校园植物名片资料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7&ID=8406


 [原创]论文案例类“三教《水和水蒸气》”获国家级一等奖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1&ID=8558


 [原创]“被时代”随想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3&ID=8555


原创]不经历风雨 怎能见彩虹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1&ID=8553


[原创]我 的“教 师 成 长” 之 旅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3&ID=8554


[原创]阳光雨露伴我成长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1&ID=8556


 新闻报道:杭州市小学科学教研员对松阳县研修班学员进行课堂教学诊


http://www.zjxxkx.com/news/ShowArticle.asp?ArticleID=4875


 新闻报道:叶村小学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活动


http://www.zjsyjy.org/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7500


 松阳县小学科学学科教学现状分析报告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8816


 [原创]找蜗牛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7&ID=8710


[讨论]四年级科学上册书本第14页云量分布图,阴天那张是否正确?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1&ID=8568


关于热带植物的叶子特点与环境关系的思考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1&ID=8861


 关于“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食盐”这个实验的一点想法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1&Id=8853


 关于影响溶解快慢的一个判断题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1&id=8851&page=&star=1


 新闻报道:杭州小学科学教研员徐春建再次莅临松阳指导


http://www.zjxxkx.com/news/ShowArticle.asp?ArticleID=4952


 敲击水量不同的杯子 寻找声音高低变化规律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1&id=8962&page=&star=1


 新闻报道:叶村小学纸飞机大赛精彩谢幕


http://www.zjsyjy.org/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8045


 松阳县叶村小学纸飞机大赛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7&id=9020


接通电流时转子的三个电磁铁都有电流流过吗?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1&id=9065


快来看,一只蚜虫正在生小蚜虫。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1&ID=9210


[求助] 酒精和醋都能无限地溶解在水中吗?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1&ID=9221


[讨论]在月球上为什么不能直接听到声音?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1&ID=9228


[讨论]判断题:电能都是由其他形式的能量转化而来的。谈论闪电。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1&ID=9351


申请加入浙江小学科学论坛管理团队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3&ID=9360


[讨论]学生发现这个连线题有点问题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1&ID=9387


[分享]再一次讨论降水形式(透彻)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1&ID=9393


[求助]同样的车速为什么会有不一样的感觉?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1&ID=9465


[转帖]教育这件事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3&ID=9595


科学实验视频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2&ID=9617


[讨论]光学显微镜的目镜和物镜分别是什么镜片?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1&ID=9668


[分享]适时弯曲的哲学-雪松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3&ID=9669


让人哭笑不得的回答“萝卜的果实长在土壤下面”。 发帖心情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3&ID=9779


疑惑于“枫树的果实都是翅果”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1&ID=9780


 


 


 


 


 


 






 
   8楼 课堂教学实录《我们周围的空气》


12楼 松阳县小学科学学科教学现状分析报告


15楼 叶村小学纸飞机大赛精彩谢幕


16楼 叶村小学教师外出听课(学习)反馈表


17楼 教学实录:姜向阳《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19楼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第一稿)及教学反思


20楼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第二稿)及教学反思


21楼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第三稿)及教学反思


22楼  2010年11月和12月研修班沙龙,发言内容


23楼  课堂实录:喻伯军《声音的变化》


24楼  四下第二单元集体备课课件
25楼  2011年3月网络沙龙 发言内容


26楼  听课笔记:胡大志《热是怎样传递的》


27楼  听课笔记:马丽杰《斜面的作用》


31楼  课堂实录:许巧媚《物质的变化》


32楼  听课笔记:曹龙根《食物中营养》


33楼  听课笔记:蓝智俊《磁铁有磁性》


34楼  3月研修班作业:让每一次机会都演绎成一道美丽的风景


35楼  4月沙龙发言稿(让学生有充足的自主探究时间)


38楼  4月沙龙纪要


39楼  2011年省科学课堂教学评比12节课堂实录链接


41楼  4月研修班作业:基于学生前概念的教学


42楼  三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整理


43楼  教学反思:把握细节   生成精彩


44楼  听课笔记《动物的卵》


45楼  讲座实录:喻伯军《追求简约的课堂》(2011年3月25日 庆元)


46楼  四下第三单元集体备课课件


47楼  三年级下册实验操作讲解课件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5-9 0:12:12编辑过]

TOP
3#

也给 同班同学 顶一个!
TOP
4#

近来常看到海儿在论坛的脚印,相信王老师正离梦想越来越近了。
二剪梅园http://blog.kxsy.net/user1/6/index.html
TOP
5#

以下是引用二剪梅在2010-10-23 20:20:00的发言:
近来常看到海儿在论坛的脚印,相信王老师正离梦想越来越近了。

学着大家的样子,亲切的叫一声:梅姐!谢谢梅姐的鼓励!

TOP
6#

留下脚印,相互认识一下。
TOP
7#

海儿对科学的教学留下的脚印,相信大家都目睹了她的那份执着。加油!
TOP
8#

    课堂教学实录


 


我们周围的空气


 


                                            执教者:  景宁县民族小学 陈兴建


一、课前谈话


师:静静地听音乐,你能听出什么?


生:……


师:上课活动时,听到这个音乐响起,马上停止活动。


师:请一位小朋友介绍自己、班级或班主任。


(这位学生离开座位面向全体学生开始介绍,陈老师坐在了她的位置上。)


师:介绍完毕请坐下!介绍完毕请坐下!


(这位学生没地方坐,有些难为情,全班学生都笑了。)


师:哦。不好意思!我占了你的位置。


(点评:陈老师巧妙的运用课前谈话和活动对本堂课的教学内容作了铺垫,为学生理解空气会占据空间埋下了伏笔。此处设计这个活动别具匠心。)


然后教师对小组各个成员进行了分工。


二、课前铺垫


师:拿出一个黑色塑料袋,里面是老师带来的礼物,这些是陈老师每天都很需要的,猜猜是什么?


生:……


生:……


师:如果不打开,你还能用什么办法知道?


生:摸一摸,摇一摇。


师:轻轻的摇晃袋子,能听见声音。


生:……


师:从袋子中取出一罐茶叶,说,“陈老师爱喝茶,茶叶对我很重要,所以我出门都带着。”


师:又取出一个乒乓球,说“我们天都要打一个小时的乒乓球,所以这个也很需要。”


师:抖抖空袋子,问“还有什么?”


生:没有了。


生:还有空气。


师:对了,这是我从景宁带来的空气。然后拧紧袋口放在讲台。


(点评:这一环节的设计很巧妙,从学生的猜测中可见平时对无形的空气是容易忽视的,暴露了学生的前认知。通过这一活动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了空气这一物质,再引出下面的问题已是水到渠成了。)


三、空气特点的直观认识


师:空气什么样的呢?(板书:空气什么样?)


生:看不见、摸不着。


生:透明 、闻不到的


生:没有气味、没有颜色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相应的板书。(看不见、摸不着、透明、无气味、无色)


(点评:此环节教师抛出的这个问题,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对空气特点的观察与思考。在教师的引导与调控下学生对空气的特点进行了有效的讨论与交流。)


四、空气占据空间活动


在水槽里浮着一个塑料小球,教师用一次性塑料杯子倒扣小球,做出下压的动作。


师:请同学们猜猜看,如果老师把杯子往下摁,小球会在杯子的哪个部位?


生:杯底。


生:离杯口近的地方。


(教师演示。第一次可能失误,杯子进水了,小球慢慢上浮处于杯底的部位。接着又进行了第二次的演示,杯子慢慢摁下后,小球处于离杯口较近的部位。再试了一次,结果相同。)


师:为什么会这样?你们想研究其中的奥秘吗?


(学生分组开始实验。4分钟后音乐响起实验结束,组织学生交流。)


生:用1号杯时,小球在下面。


生:2号杯倒扣时,小球上浮。


(其余各组意见统一)


师:用1号杯,小球为什么在下面?2号杯,小球为什么上浮?


生:2号杯的底部有个洞,空气从洞里跑出去了,水就进来了。


生:1号杯里有空气。


生:……


(学生试着解释,有些学生已经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也有很多学生对此无法解释清楚。)


师运用动画形象地演示了空气从洞里流出。并适当解说两个不同杯子在下压时产生的不同情况。一号杯里的空气占去了位置,小球就没位置了,只能在下面。就想刚才老师占了同学的位置一样,她就没地方坐了。)


生:1号杯里面空气占了位置,小球就被压在下面。2号杯有个洞,空气流出,小球就上浮了。


生:……(与第一位学生的回答差不多。)


师:从这个实验中,你知道空气还有什么特点吗?


生:会流动


生:也会占位置。


师:依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占空间 会流动)


(点评:这个环节运用这个活动既有趣又有效。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兴奋地做着实验,探究其中的奥秘。当发现两个杯子在实验中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于是开始寻找原因所在,原来2号杯底部有个洞。有洞与没洞的比较,很快就明白了其中的一些奥秘。学生试着解释,但又说不清楚时,教师运用了课件更加形象地再现了实验,理清了学生的思维。只有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确实需要老师帮忙时,教师的点拨与引导才是有效的。)


五、证明空气的存在


师:空气从杯中出来了,到哪里去了?


生:教室里。


生:我们周围。


生:大自然、地球表面


师:请小组讨论如何运用这些材料证明周围有空气?


学生讨论


师:你们有什么方法,请告诉大家。


生:我用针筒能证明空气的存在


生:我用袋子证明有空气


生:用杯子扣入水中再倾斜,也可以看见空气。


(点评:这个环节可以和后面的环节整合在一起,让学生一边说自己的方法一边演示。)


师:试一下自己的方法。


生:走上讲台,用吸管在水里吹起了很多气泡。


生:往外拉针筒的活塞,然后堵住针管的小孔,再用力推活塞,推不进去说明里面有空气。


师:谁能让大家看见或听见空气的存在?


生:把一个小瓶子放入水中,冒出了很多气泡,也听见了声音。


生:我还有办法能够让大家听见,就是用塑料袋……


师:你来试试


生:用袋子装了一袋空气,然后拧紧袋口,用力一拍。“砰”的一声。


(会场上响起了一阵掌声。)


师:拿出木块、砖块、粉笔问“他们里面有空起吗?


生:有


生:没有


师:怎么证明?


生:用粉笔写字


生:用嘴对着木块吹气


生:……


(学生没有想出比较好的方法。)


师:我们把这些物体放入水中看看,如果有空气会怎样?


生:有气泡


(教师在实物投影仪上进行了实验演示,清楚地看见了有气泡产生。)


师:通过刚才的实验又说明了什么?


生:这些物体里也有空气


师:其他东西也有空气吗?


生:有


师:空气就在我们周围,它无处不在。(板书:无处不在)


(点评:整个环节的设计还是比较有创意的,让学生运用手头的材料进行自主探究,想到那么多有趣的方法,一个比一个精彩,这和教师的激发与引导是分不开的。但是让学生思考如何证明粉笔、木块、砖块中是否有空气时,学生一时思维闭塞,该如何引导还是值得探讨的。)


六、拓展延伸,落实情感目标


师:刚才这三样老师最需要什么?


生:空气


师:为什么?


生:没有空气,我们会憋死。


师:没有空气,你能行吗?我们试试看,请大家捂住嘴巴,捏紧鼻子。


(学生开始憋气)


师:实在坚持不住了,请放开手。


师:说明了什么?


生:我们离不开空气。


师:(出示课件。一些对对空气造成严重污染的图片。)看后你想对这里听课的老师说什么?


生:劝大家少开车。


师:老师们请你们少开车。


生:不要抽烟


师:请大家不要抽烟


生:……


……


师:出示课件 提示注意 节电 节气 回收 低碳


师:这袋从景宁带来的空气送给你们,袋子不能带走。你们有什么办法带回去?


生:只要打开袋子,它就跑出来了,我们这些地方就有都有了。


师:打开袋子,抖了抖,然后收起袋子,送给你们了。下课!


(点评:科学课往往只注重理性知识的建构,对于情感目标的落实却很难到位。陈老师的课采用前呼后应的方式巧妙地对学生进行了保护大气不受污染的教育,又是一个亮点。)



另外:陈老师幽默风趣的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都是本堂课的亮点,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参与性强,思考深入,交流时精彩不断。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10-24 10:50:11编辑过]

TOP
9#

以下是引用海儿在2010-10-24 1:02:00的发言:

    课堂教学实录


 


我们周围的空气


 


                                            执教者:  景宁县民族小学 陈兴建


 


海儿的动作真快,已经完成一个作业了。


 


悄悄地问一声,这个实录你是怎么做出来的?看听课笔记?凭记忆?还是现场记录?

TOP
10#

以下是引用不睡觉的兔在2010-10-24 8:49:00的发言:

 


 


 


悄悄地问一声,这个实录你是怎么做出来的?看听课笔记?凭记忆?还是现场记录?


现场记录和记忆都有,记忆有限,不是很完整。

TOP
11#

丽水市小学科学研修班学员综合贴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8727


20101020丽水市小学科学研修班开班仪式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8734


丽水市小学科学骨干教师研修班“每月沙龙”安排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8776


 


[公告]丽水市小学科学骨干教师研修班作业布置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8901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12-1 9:28:02编辑过]

TOP
12#

 


松阳县小学科学学科教学现状分析报告


 


                                                                                               松阳县叶村小学 王海花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承担着对小学生进行科学启蒙的任务。在全国各小学大力推进科学课程教学的今天,我县小学科学学科教学现状又是如何呢?现在结合我县教研室今年对全县“小学科学学科师资情况、小学科学学科学校情况”的调查统计数据和我县09学年全县毕业班科学统考情况对我县小学科学学科教学现状进行分析。


一、我县小学科学学科师资情况



















































































































































 


 


 


 


教师数量



科学教师


总人数


(含兼课)


 


其中


专兼职数量





专职


兼课



111


62


49


30


81



年龄段人数



25岁以下(含25岁)


26~45(含45)岁


45岁以上



26


64


21



任教科学课的年限人数



3年以下(含3年)


4~10(含10)年


11~20(含20)年


20年以上



61


32


16


2



现在的学历人数


职称人数



中专及


以下


大专


本科及以上


见习


小学


二级


小学


一级


小学


高级


小中高



17


72


22


14


12


 24


 61


 



专业背景(第一学历)



小学教育(师范)


普通高中


大学文科


大学理科


其它



77 


10 


12


11 


1



 



周课时情况人数



8节以下


8-15节


15-20节


20节以上



55


51


5


 



 


分析以上数据可见,1我县科学教师的性别比例相差不大,男教师占55.9%,女教师占44.1%。2专职教师占27.03%,兼职教师72.97%,比例悬殊之大可见小学科学学科的师资力量比较薄弱。325岁以下(含25岁)其中有14位是见习教师,共占23.4%,26~45(含45)岁有一大部分是学校领导,共占57.7%,45岁以上,大部分是被照顾对象,共占18.9%,从年龄结构和各校的实际情况看,大多数学校对科学这门课程重视不够,往往把科学作为搭头进行排课。4从任教年限看,3年以下(含3年)占55%,4~10(含10)年占28.8%,11~20(含20)年占14.4%,20年以上1.8%,可见教师队伍及其不稳定,科学教师的岗位调整频繁。5从学历人数的比例大专及以上占84.7%,可见我县科学教师队伍中教师自身素质还不错。6从职称人数的比例看,见习的占12.6%,小学二级占10.8%,小学一级21.6%,小学高级(一大部分是领导)55%,可见科学教师队伍的骨干教师不多,有些真有能力的教师都兼学校领导,由于学校其他事物繁忙也没有太多精力投入到科学教学中来。7从教师的专业背景看,小学教育(师范)占69.4%,普通高中占9%,大学文科10.8%,大学理科9.9%,其它0.9%,可见我县科学教师的专业知识背景不容乐观。8从周课时看,8节以下占49.5%,8-15节占45.9%,15-20节占4.5%,可见虽然我县科学教师队伍庞大,但是真正以教科学为主的教师只占一半左右,绝大部分教师的科学是作为附带的搭头科目。


 


二、小学科学学科学校情况调查统计


 


















































































学校数量


 


实验员安排情况



有专职实验员


的学校数


有兼职实验员的


学校数


无实验员的


学校数



城镇学校


农村学校



4


20


2


16


6



实验室安排情况



有固定专用实验室的学校数


固定但与其它学科共用的学校数


无固定实验室的学校数



 8


 10


 6



教研组建设


 


教学资源建设



有独立科学教研组


的学校数


每学期至少有1次


校级教研活动的学校数


配齐科学工具箱的学校数


有科学工具箱但没配齐的学校数


无科学工具箱


的学校数


 10


20


2


15


7


 


 


从以上统计可见,1从城乡学校比例看,农村学校占83.3%;大部分农村学校的科学教学条件相对较差。2从实验员配备情况看,有专职实验员的学校数8.3%,有兼职实验员的学校数66.7%,无实验员的学校数14.3%,可见小学科学教师开展实验课的确存在一定的难度,往往要为一堂实验课的准备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3从实验室的安排情况看,有固定实验室的占33.3%,和其他学科共用的占41.6%,没有实验室的占25%,可见有大部分学校难以正常或经常开展实验教学。4从教研组建设看,有独立教研组的占41.7%,还有一半以上的学校把科学与其他的音体美等学科归入综合组,因此往往无法进行深层次的教学研讨。5从教学资源的配备看,小学科学教学资源严重短缺,很多实验课和实践课不能正常开展,只能纸上谈兵。


三、我县09学年全县毕业班科学统考情况


对全县毕业班的试卷分析可见,(1)由于学校没有足够的教学仪器供学生观察,导致很多科学教师对“微小世界”单元不够重视。(2)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仅仅停留在教科书中,没有将课本知识加以拓展、延伸。(3)由于缺乏实验体验,学生对一些科学概念模糊不清,如:摆动、摆速、摆幅。(4)教师对学生缺乏实验探究技能的培养和训练,缺乏对学生进行表述与交流的训练,导致学生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较差。(5)亲自动手做实验的学生很少,学生的操作技能和思维能力较差,学生实验现象观察与描述的训练不够。(6)从部分题目可见教师的教学并不到位,作业批改、纠错并不及时。(7)学生审题习惯没有很好养成,同时错别字较多,如:“滤、溶、热胀冷缩”这几个字写错的学生较多。


四、反思和建议


1、建议有关科室和领导加强对这门学科的重视,为各校提供完善的科学教学硬件设施。


2、建议各校尽可能让科学教师专职化,年轻化。让更多有志年青教师进入科学行列。


3、建议各校要建立独立的科学教研组,抓好科学教研组的建设与活动,要发挥学科骨干教师的辐射作用,通过多种途径、多种形式的教学交流、教学研究,切实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4、建议教师多思考、多学习、多运用网络等资源与其他地区加强联系,学习他们的先进教学理念,丰富自己的理论和专业知识储备,提高教师个人魅力。


5、建议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加强实验探究教学,培养学生探究能力。要让学生走进实验室,亲自动手做实验,体验实验的乐趣,养成勤于动手、乐于探索的良好习惯,在实践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和思维能力。


6、建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对学生进行实验现象观察与描述的训练,并关注学生探究后的“研讨”。


 




 


                                          2010年10月27日





 


参考文献:


1、松阳县小学科学学科师资情况统计               松阳县教研室


2、松阳县小学科学学科学校情况调查统计           松阳县教研室


3、松阳县2010年小学科学毕业班测试试卷分析报告  松阳县教育局教研室:何慧颖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11-29 12:41:51编辑过]

TOP
13#


研修班作业


 


(一)专题作业(13项)


















































































































时  间


集中学习内容


自学内容及作业


地点


内   容


上交时间


2010年9月


开班式


完成问卷调查、理论试卷


9月30


丽水


2010年 10月


 


写一份科学教学现状分析报告(可以是本校,也可以是本县的现状)


10月30日


本校


10月


教学观摩、专家评课


记一堂课堂实录及点评


11月15日


龙泉


12月、2011年1月


 


编写一个教学设计


1月30日


本校


3月


 


写一份论坛稿子


3月30日


本校


4月


参加省课堂教学评比观摩


写一篇案例分析


4月30日


本省某市


5、6月


教学论坛或专题研讨


设计一项课题研究计划


6月30日


本市某县


7月


 


写一篇教学论文


上交第1节公开课教案、听课记录表


7月30日


本校


:8-9月


 


写一份本地科学教学资源考察报告


9月30日


本校


10-11月


教学调研


写一篇调研报告


11月30日


本市某县


12月、2012年1月


 


写一篇教学体会


1月30日


本校


2月


 


写一篇教学论文


2月28日


本校


3月


 


写一篇学习体会及教学感想


3月30日


本校


4月


集中学习、外出考察


写一份评课稿


4月30日


待定


5-6月


 


命一份科学试卷


5月30日


本校


7月


 


上交第2节公开课教案、听课记录表


自我总结


7月30日


本校


9、10月


总结、交流、评比、颁证


 


 


本市某县


(二)日常作业


1、每月必读一本教育教学专业杂志,做好摘记。


2、半年读一本教育理论书籍。


3、两年内正式发表教学论文(包括案例分析、教学体会)1篇(发表后寄交复印件)。


说明:


1、两年中,学员必须完成的专项作业一共13项,即写一份科学教学现状分析报告,记一堂课堂实录及点评,编一个教学设计,写一篇案例分析,设计一项课题研究计划,写一篇教学论文,写一份本地科学教学资源考察报告写一份论坛稿子,写一份评课稿,写一篇教学体会,写一篇调研报告,命一份科学试卷,上2节校内公开研究课。


对于2节校内公开研究课,上课时必须请本县(市、区)小学科学教研员参加听课与评课。上交材料为:教案(包括教后反思,电子稿)、听课记录表(由教研员填写)。上交时间:第1节:2011年7月30日前;第2节:2012年7月30日前。


2、两年中,建议学员完成一项小学科学教学改革方面的课题研究。于2012年7月30日前上交课题研究总结报告。


3、关于12项作业上交时间的规定:按时完成,按时上交(若延迟5天上交,质量再高的作业也只能得60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11-2 17:56:14编辑过]

TOP
14#

                            只要能坚持就是进步     一辈子很长,一辈子也很短。你能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中收获些什么呢?

     我想,给自己确定一个为之奋斗的目标,然后以一种积极的心态朝着这个目标努力。当然前进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当你累了、困了时,可以停下脚步看看风景,并给从你身边超过的每一个赶路人送去一个祝福的微笑,然后告诉他们:“我马上就来!”哪怕你走得很慢,远远地落在别人的后面,但只要你朝着既定的目标坚持着走下去就是一种进步。


     努力吧!当你想放弃时,看看赶路中的朋友们,从他们身上寻求一点前进的动力。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12-1 12:51:43编辑过]

TOP
15#

 

叶村小学纸飞机大赛精彩谢幕


 


 


11月26日,叶村小学首次举行纸飞机大赛,学生们竞相在操场上展示他们的风采。大赛分为手掷纸飞机直线距离比赛、手掷纸飞机留空时间比赛、手掷纸飞机定点降落比赛三个项目。每一类分为高段(五六年级)、中段(三四年级)、低段(一二年级)三个大组轮流进行。大赛中手掷纸飞机直线距离比赛最远的飞行25米,纸飞机留空时间最长的9.54秒,纸飞机定点降落离目的地最近的是0.75米。


纸飞机大赛作为该校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的项目之一,丰富了学生校园生活,张扬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学科技、创新科技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和想象能力,为学生搭建了展示自我的舞台。


              


 


                                                                                                         11月26日晚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12-1 12:52:16编辑过]

TOP
16#

 

叶村小学教师外出听课(学习)反馈表


 
















教师:王海花


科目年级:科学


地点:丽水


时间:11月23日


听课(学习)基本情况:节数、内容、授课教师等


2010年11月23日参加了在丽水举办的2010教师发展论坛暨浙江省特级教师协会学术年会。这次会议由浙江省特级教师协会、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主办,由丽水市教育局教研室、丽水市莲都外国语学校、丽水市莲都区刘英小学、丽水市机关第一幼儿园承办。


会议中听取了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张丰老师的讲座《作业改革:“轻负担高质量”的必然“战役”》和杭州市上城区教育学院姜向阳(特级教师)执教的《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一课,并参与了评课活动。



心得体会:亮点、启发,对此次学习或重点一堂课的总体评价,我校与他们的主要差距


从张丰老师的讲座中,我深深的感受到我们孩子学习的选择性是非常差的,这一点要向幼儿园的老师学习,让学生尽可能采用更多的学习方式,以满足不同个性的学生。学生先学会的“会”和老师教会的 “会”是有本质区别的,我们的课堂应该呈现一个先学后教的课堂,而不是先教后学的课堂。作业是最重要的过程性评价,在平时教学中应该认真落实作业管理的六字原则,“精选、先做、全批”,以作业撬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姜老师的课非常有特色,他根据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大胆地对教材进行了处理,重新整合了教材,非常适合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主要表现在提出的问题非常适合学生:一开始是姜老师先提出问题,然后是学生根据观察再提出问题。探究的内容非常适合学生:以往我们一般把重点落在所产生的气体是什么?而姜老师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探究留在杯中的物体是什么?这样的探究内容更适合六年级学生。探究的结论也比较适合学生:我们平时教学中,一般会说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剩下的液体是醋酸钠。而姜老师的课堂上没有出现这样的结论,从学生的层面讲更适合学生,因为在课堂中我们真的很难探究出这种气体是什么气体,也探究不出这种液体是什么?姜老师在这堂课中体现的教学理念是,科学课堂上,要让孩子通过自己的观察去发现,然后在观察的过程中产生新的问题,然后用自己能够解决的方法去回答问题。如果孩子提出的问题是不能持续研究下去的,那就是不适合孩子研究的问题。




在自己教学中准备首选运用的东西


在自己的平时教学中,我应该要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前概念,在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上适当的调整教材,确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恰如其分地把握好教学重点、难点,设计出真正适合学生探究的课堂;要体现科学的严谨性,要让事实说话,要让证据说话,不能把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应该引导学生自己通过探究获得新知;要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认真观察中有所发现,提出能够持续研究的问题,然后想出恰当的方法解决这些问题,在课堂上无法解决的问题,鼓励学生课外继续研究或查找资料;在教学的方方面面,一点一滴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今后的学习。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12-1 9:26:46编辑过]

TOP
17#

 

课堂实录《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时间:2010.11.23 


地点:丽水莲都外国语学校


年级:六年级


执教者:姜向阳


记录者:王海花


 


课前谈话


0000师:把科学书本和铅笔盒放在抽屉里。(给学生发放小苏打和白醋)


师:我们是602班同学是吧!


生:是。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这个教师以前有没有上过课?


生:没有。


师:没有啊,还是第一次来。


师:今天这个教室比我们原来的教室要大一些,所以待会儿说话的时候,声音要比以前的教室里上课时音量大一些。当然,我刚才说的说话的声音是指站起来回答问题或向其他同学提出建议时。小组讨论时,你的声音尽可能轻一点,不要让其他小组听到。站起来回答问题时,声音尽可能大一点,不仅要让我们全班同学听见,还要让坐在我们后面的老师也能听见,你能不能做到?


生:能。


师:能,那么我请一个同学说说看。后面的这些老师,你猜猜看,可能是来自哪里的?


师:猜得到吗?


师:谁来说说看?


师:好,请你来说。


生1:可能来自青田。(回答声音很轻)


师:你们有没有听清楚?


生:较远的学生(没有)。这个学生旁边的学生(听清楚了)


师:她猜哪里啊?(问她旁边的学生)


生:青田(众说)


师:后面老师有没有听见?


师:后面老师,刚才能听见这位同学说话吗?


后面的一位教师:不能。


师:哦,不能。那你的声音还得响亮点。能再说一遍吗?


生:下面这些老师可能来自青田。(响亮的说)


师:后面,听得见了吗?


后面的教师:听得见。(众说)


师:能听见了,不错。


师:谁能再站起来说说说看,声音响亮点。好,请你说说看。


生:我猜他们来自景宁和云和。


师:哦,都是你们丽水的是吧!


师:你说说看!


生:后面这些老师可能来自杭州。


师:你认为他们来自杭州。哦,我来自杭州,你猜他们也来自杭州,是吧?


生:嗯。


师:你说。


生:我猜,后面有些老师来自庆元。


师:也是我们丽水地区的。师:后面这些老师除了我们丽水地区各个县的科学老师之外,还有我浙江省其他地市的科学老师,还包括美术老师,也可能还有数学老师,等等。



师:那么今天这节课我们上什么课?


生:科学


师:有其他老师来听课,但是我们上的是科学。美术老师、数学老师他们是来看看我们小学生的科学课是怎么学习的。看看我们莲都外国语学校的同学们能不能把你们平时怎么上课的展现给大家看看。


上课


0457师:好,那我们上课。上课!


生:老师您好!


师:同学们好! 请坐!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要研究什么内容呢?


师:今天要研究的东西都放在你们的桌子上了,有一杯透明的液体,还有一杯白色粉末。根据你们以往的经验猜猜看透明液体是什么?那么多人举手,一起说吧!


生:醋。(众说)


师:我们平时也称它——


生:白醋


师:(在黑板上贴出“白醋”两字)


师:白的粉末是什么?你们猜得出来吗?


生:白色粉末是盐。


生:是面粉。


生:我觉得有点像盐。


师:白色粉末不是盐也不是面粉,它是小苏打。()


师:小苏打听说过吗?


生:听说过。(没听说过)


师:你家里有没有?


生:有(没有)


师:家里做面包时,通常会用到小苏打。小苏打惨到面粉里,做起来的面包就会比较松软。


0700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研究把白醋和小苏打混合后会发生什么现象?(贴出“混合”两个字)


师:猜测一下。


生1:我认为会产生气体。


师:你们刚才有没有听清楚他说的话。


生:没有。


师:声音该响亮点。


生1:我认为会产生气体。


生2:我觉得会产生气体。


生3:(外面的声音干扰很厉害,听不清学生的话。)


生4:(外面的声音干扰很厉害,听不清学生的话。)


生5:我觉得它会变成另外一种液体。


师:同学们有了好多好多的猜测,那究竟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现在请同学们把白醋轻轻地倒到小苏打里面,看看会有什么现象?


0910学生开始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同时给每一组一根筷子。


1200师: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1:我发现了,白醋倒入小苏打里面会冒出气泡。


生2:我看到了混合后有很多气泡;用筷子搅拌时,去闻了一下,还闻到了与原来不同气味;手尖碰了一下杯壁,感觉很凉。


师:嗯,她看到了气泡,闻到了和原来好像不同的气味,手去摸了一下杯子,很凉。是吧!


师:你刚才说听到了什么?你说。


生3:我听到了有“嗤嗤……”的声音,还发现搅拌后,过会儿就会沉淀下来。


师:发现有沉淀下去,是吧?


师:我们刚才,把白醋和小苏打混合以后。大家首先看到的现象就是,产生了大量的气泡,如果你仔细听的话,会听到 “嗤嗤……”的声音。(贴出“我们的发现”)


1340师:这气泡,是什么啊?


生1:气泡是气体。


师:好,气泡是气体。就是气体往液面冲出时,产生的,是这意思。(贴出“气体”)


师:首先我们发现了,产生大量的气体。那么,刚才又有同学说了,除了气体以外,杯子里面好像还有其他东西。


生:有沉淀。


师:好,有沉淀。还有呢?


师:还有什么?


师:现在,我请每个组的同学再观察杯中剩下的,观察一下,除了气体以外还剩下什么?


1452学生继续观察。师补充说:也就是说不冒气泡以后,杯中还剩下什么?


1528师:小组4个同学轻轻讨论一下,然后把你们的想法用水笔写在这张纸条上。


师:待会儿,要请你们把这张纸条贴在黑板上,所以要求字要写得大一点。(给各组发放纸条)


1543学生继续观察,然后在纸条上书写小组的想法。(教师巡视)


1917各组陆续贴出自己组的纸条。


2106师:白醋和小苏打混合后,除了产生大量气体外,杯中还剩下什么啊?准确的说,是什么?


生:白色粉末和液体


师:嗯,准确的说,白色的粉末(贴出“白色的粉末”),大部分小组写得,还剩下液体。


师:除了白色粉末以外,上面是透明的液体。(贴出“透明的液体”)


师:现在我们杯子里面,剩下了两部分。一部分是透明的液体,还有一部分是白色的粉末。


师:指着学生贴出的纸条。我看很多小组写着“下面有小苏打”。你们写得“小苏打”是什么意思啊?


生:白色粉末。


师:也就是说,你们写得小苏打是白色粉末。你们认为白色粉末是小苏打。(在“白色的粉末”下面贴出“小苏打”)


师:沉淀物是小苏打。那么,透明液体呢?


生:醋。


师:透明液体是?


生:醋。


师:其他同学有没有意见?


师:有的小组认为是白醋。(在透明的液体下面贴出“白醋”)还有的小组不响了。


2315师:那么剩下的透明液体是究竟是不是白醋呢?还有沉淀在底部的白色粉末,它真得是小苏打吗?(分别在“白醋”和“小苏打”旁边画上“?”)


师:我们现在杯中剩下的透明液体和白色粉末,它们还是小苏打,还是白醋吗?


师:白色粉末是小苏打吗?透明液体是白醋吗?我们怎样能知道?你们能不能想出一个办法,来判断剩下的白色粉末还是不是原来的小苏打。


师:有的同学已经想出办法来了。这样吧!请大家在小组里面轻声讨论一下,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


2448学生分组讨论。


2728师:有没有想法,怎么做?


师:你们能不能把想法告诉大家,你们怎么来解释,剩下的白的粉末是不是小苏打,透明液体是不是白醋?


生:我们的做法是,先把这里面的物体分开来。在液体里面加入新的小苏打,如果它再出现气泡的话,它就是醋。在粉末里加入新的醋,如果它还会冒气泡的话,它就还是小苏打。


师:其他小组有没有听明白她的意思啊?


生:听明白了。


师:那么,你再说明一下,她的意思。


生:她们就是,把小苏打和白醋先分开来。


师:唉,现在我们不能说是 “小苏打”。是把“白色粉末”和 “透明液体”先分开来。


生:他们后来是把透明液体再倒到白色粉末里面去,如果有气泡的话,说明是小苏打,另外一个是白醋,因为当小苏打遇到白醋以后,他们两会产生一种气泡。


师:他们说的是重新再倒回去吗?


生:不是。


师:不是。那是怎么说?你说。


生:再拿新的醋和小苏打。


师:哦,分开以后,要另外拿新的小苏打和白醋,放进去。是吧?


师:你们都听明白了,他们小组的意思了吗?


生:听明白了。


师:都会做吗?


生:会。


师:会啊,好。(看课件)先把上面透明液体小心翼翼地倒入另一个杯中,让白色粉末留在杯底,你们能不能完成。如果,你们已经完成了,然后再到前面分别拿一瓶新的白醋和一小杯新的小苏打。下去检测一下,白色粉末是不是小苏打?透明液体是不是白醋?会做吧?


生:会。


师:那么轻轻地把它们分离开。分离完了,小组长上来领材料。


3020学生开始做实验。


3316师:观察完了,想一想,根据你观察到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生:我们观察的结果是,留在杯底的白色粉末还是小苏打。但是这透明液体却不是醋了。


师:为什么这么说?


生:因为我们组把这一小杯小苏打放入这透明的液体里面去,却没发现有气泡产生。但是,我们把醋倒入装有白色粉末的杯子时,却产生了气体。


师:其他小组观察的现象和他们一样吗?


生:一样。


师:都一样,是吧。那你们的结论是什么?


师:透明液体是什么?


生:不是白醋


师:哦,透明液体不是白醋了,是吧?


生:是。(师拿下“白醋”两个字)


师:那么白色粉末呢?


生:是小苏打。(异口同声)


师:你们都这么肯定啊?


生:嗯。


师:为什么说?


生:因为我们把白色粉末倒入白醋中,我们发现这个液体产生了非常多的气泡。与第一次的实验一样。


师:哦,我们前面把白醋和小苏打混合后,我们发现有一个现象就是产生大量的气泡是吧?然而,刚才我们把白色粉末和白醋混合以后,它也产生了大量的气泡。所以我们推测,它可能还是小苏打。但是,你们能说一定就是小苏打吗?


生:不一定。


师:如果说另外一种什么样的粉末遇到白醋也会产生气泡呢?有没有可能的啊?


生:有可能。


师:唉,有可能。


师:所以从刚才的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师:白色粉末有可能还是——


生:小苏打。


师:但也有可能是——


生:其他的白色物质。


师:但是透明液体,它已经不是——


生:白醋。


师:透明液体已经不是白醋了,它是什么?


生:新的物质。


师:是白醋和小苏打混合以后产生的一种新物质。(在 “透明的液体”这张纸的表面覆盖上“新的物质”)


师:我们以前把两种物质混合后,有没有产生新的物质过?你们以前混合过吗?


生:没有。


师:盐和水,有没有混合过?


生:有。


师:有没有新物质?


生:没有。


3718师:今天我们把白醋和小苏打混合后,好像白醋已经不是原来的白醋了,变成了一种新的物质。你们知道,这样的一种变化是什么变化吗?


生:我觉得是化学变化。


师:以前听说过这样的词,是吧?


生:我听说过,化学反应。


师:这样的反应叫化学反应,这样的变化叫化学变化。


师: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混合后会产生新物质的变化,我们称为化学变化。(贴出 “化学变化”)


3813师:那么你们看,今天,我们把白醋和小苏打混合后产生了几种新物质?


生:只产生了一种新物质。


师:产生了一种新物质。还有吗?你说说看。


生:我认为,有可能产生了两种新物质。


师:哦,有可能两种新物质。你的意思是白色粉末也可能是新物质,是吧!


生:嗯。


师:还有不同说法吗?


生:我们认为可能是产生一种新物质,也可能是产生两种新物质。


师:今天,我认为是至少产生了两种新物质。


生:我觉得,先是产生了我们原先看到的气体。


师:气体是不是新物质啊?


生:是


师:然后呢?


生:然后是透明液体。


师:对。今天我们把小苏打和白醋混合以后,产生了原来没有的气体,然后又产生了新的透明液体,这两种新的物体。剩下的还有一种我们现在不能确定的白色粉末。是这样吧?


生:是。


师:通过今天这节课学习,我们知道了白醋和小苏打混合以后,会产生新的物质,这种变化,我们称之为——


生:化学变化


4003师:那么学了今天这节课以后,你们还想知道什么?


生:想知道新物体是什么?


师:嗯,想知道新物质是什么?是吧!


生:产生具体多少气体,需要加入多少小苏打和多少白醋?


师:哦,你的意思是,我要产生一定的气体,需要用多少小苏打和多少白醋混合,你想知道这个比例,是吧!好的。


生:我还想知道,这个白色粉末到到底是什么?


师:你想知道这个白色粉末到底是什么?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我也想知道这个白色粉末到底是什么东西?


师:嗯,跟他同样的问题。还有新的问题吗?


生:液体里面还有一些很小的气泡,我想知道它是什么?


师:哦,液体里面还有一些小气泡是吧,这些气泡是什么?这和这个气体是一样的。(指着板书的“气体”)


师:我们同学们有很多很多问题。今天,我们产生的气体到底是什么气体?剩下来的产生的新物质到底是什么?还有,这个白色粉末还是不是小苏打?那么这些问题,我相信你们到了初中以后,慢慢,慢慢地通过自己的学习或通过课外的书都能弄明白。


4209师:今天这节课,我还想留一个问题给大家。我的问题是这样的,如果说,我们用我们原来的这么一些小苏打,然后往杯中加入很多很多的白醋,你们说混合以后会出现什么结果?


师:可能会剩下什么样的物质?


生:会产生大量的气泡,因为白醋的体积会漫出,然后会继续产出那种新的物质,最后会剩下新的物质。


师:哦,最后会剩下新的物质?


生:嗯


生:我觉得可能会留下这种不明的液体,会产生气泡。


生:我觉得会产生一定的气泡。


生:先是产生大量的气泡,接着过了一两秒钟气泡没掉,再产生气泡。


师:取少量的小苏打和大量的白醋会出现怎样的结果呢?我想,请同学们课外在家里把这个实验再做一做?有兴趣的同学你们可以把现象告诉我,当然,你也可以直接告诉你们的老师。(在黑板上留下了电话号码)


4610学生整理东西离开教室。





板书:




       混合                         看到的现象



白醋   +   小苏打 ———>    气体   +   白色的粉末  +   新的物质


                                          


                                                                  小苏打?



                               


                                         化学变化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12-1 9:35:49编辑过]

TOP
18#

听了姜老师的《小苏打好白醋的变化》这堂课后,感觉挺有意思的。正好12月14日我们松阳片教研活动放我校举行,我要开一堂教研课,于是就有了上这课的冲动。


记得三年前,我第一年教科学,在一次全县的六年级教材分析会上,我也用这个内容上了一次全县的教研课。那时自己对教科学真的还是门外汉,课堂上更多关注的是概念形的知识,对于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方面是做得很不够的。我把课堂的教学重点放在了小苏打和白醋混合时观察到哪些现象,二氧化碳有哪些特点,这几个方面。这次姜老师的课给我有耳目一新的感觉,从他的课堂中我能感觉到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他的课堂是灵动的课堂。学生能提出这么多问题,同时也能通过自己的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是一门科学,你在教学时要能根绝教学实际科学地处理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学是一门艺术,同一个内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教学风格,能演绎不同的精彩。


结合教材的安排的特点,结合自己学生的特点、结合自身的教学风格、吸取姜老师课堂上的精华,我开始了对《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的教学设计和试教。

TOP
19#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第一稿)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小苏打和白醋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


二氧化碳是具有特殊性质的一种气体。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判断混合后留在杯中的白色粉末是小苏打,透明液体不是白醋。


通过对比观察知道产生的气体具有比空气重,不能支持燃烧等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只有足够的证据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得出科学结论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


教学重点:判断留在杯中的白色粉末是小苏打,透明液体不是白醋。


教学难点:认识二氧化碳气体的一些特点。


教学准备:每组,三个烧杯、适量的小苏打和白醋、一根玻璃棒、实验记录单、水笔、一张长纸条。


教师:磁铁、火柴、两个烧杯、玻璃片、短蜡烛、镊子。


教学过程:


一、     观察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变化


1、          简单认识白醋和小苏打。(板书“白醋”“小苏打”)


2、          猜测:如果我们把白醋和小苏打混合,可能会发生什么现象呢?(板书“混合”)


3、          每人都有一张实验记录单,等一下请把混合小苏打和白醋后看到的、听到的、摸到的现象及时记录下来。留在杯中的是什么?请小组讨论后,由组长用水笔把你们的答案写在纸条上(要求:字写大一点),然后贴在黑板上。


4、          各组的组长把白醋轻轻地全部倒入小苏打的杯中。(注意:不要发出声音,仔细观察现象然后记录。)


5、          交流汇报。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相机板书“新的物质”“气体”)


6、          小结:白醋和小苏打混合后产生了一种新物质“气体”。


二、     判断留在杯中的物质是什么


1、          留在杯中的物质是什么呢?看看我们各组的想法。


2、          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留在杯中的透明液体不一定是白醋,白色粉末不一定是小苏打。


3、          提问:透明液体是不是白醋,白色粉末是不是小苏打,你们能用什么办法证明?请小组轻轻地讨论。


4、          汇报交流,明确方法。先把透明液体和白色粉末分开,然后再往透明液体中加入新的小苏打,看看是否有气泡产生,如果有气泡说明透明液体是白醋。往白色粉末中倒入新的白醋,看看是否有气体产生,如果有,说明它是小苏打。理由是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一定会产生大量的气泡。


5、          明确验证方法后,各组进行实验。


6、          实验后交流,明白透明液体不是白醋,因为加入小苏打后,不会冒气泡。白色粉末是小苏打,因为加入白醋后,和刚才一样产生了大量的气泡。


三、     认识二氧化碳,然后理解什么是化学变化。


1、          今天我们把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了几种新物质?(两种,分别是透明的液体和气体)


2、          我们知道了这种透明液体不是白醋,那么你们知道这种气体是什么吗?猜测的理由是什么?(板书:无色、无味、透明)


3、          播放氢气球放飞的视频,从观察到的现象说明氢气有什么特点?


4、          点燃杯中的蜡烛,说明蜡烛能在空气中燃烧。


5、          现在请你们看老师来完成以下实验,一边观察一边思考这种气体有什么特点?(将收集的气体倒入点有蜡烛的烧杯中,使火焰熄灭。)


6、          观察后交流。不能支持燃烧,比空气重。(板书:比空气重  能灭火)


7、          现在能确定这种气体是什么了吗?(只能说明它不是空气也不是氢气)


8、          靠我们现在这么一点证据还是难以证明这是什么气体,科学家也是经过大量的实验之后,才确定了这种气体的真实身份。


9、          (如果学生说出了“二氧化碳”再进行以下教学。)二氧化碳气体,我们还是比较熟悉的。关于二氧化碳,你还知道多少?(我们呼出的气体、干冰灭火、易溶于水……)师演示,开启一瓶雪碧让学生听见二氧化碳喷出时的声音,或看见冒气泡的情景。说明了什么?(板书: 易溶于水)


10、     像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会产生新物质的这种变化,我们把他称之为化学变化。(板书:化学变化)


四、     课堂总结,课外拓展


1、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2、          你还想知道什么?你准备怎样去寻找答案?



板书:


                        混合     新的物质(化学变化)


白醋+小苏打———﹥气体+透明液体+白色粉末      


                                       ?         ?         小苏打


                                无色 无味 透明 


                                 比空气重


                                    能灭火


                                  易溶于水


 


 




 


第一次试教《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今天和五年级的学生合作,学习了《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这一课。课后,各位听课老师和校领导给我提出了很多宝贵意见,让我受益匪浅。


这堂课的不足之处还是比较多的,最大的不足是时间分配不合理,特别是观察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变化这一环节,用了10分钟。这一内容并不是这堂课的重点,也不是难点,在这堂课中用时这么长有些喧宾夺主的感觉。分析现状产生的原因有这么几点:1、这一环节的教学设计不合理。主要是我在教学设计时,要求每个学生记录下所观察到的现象。由于个体的差异,学生观察和记录的能力相差比较大,无奈的等待是用时过长的主要原因。2、在这个环节中,我不仅让学生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同时还让他们讨论猜测并记录留在杯中的物质是什么?这也是费时的一个主要原因。这一环节,其实只要让学生观察混合时的现象,然后口头说明白就行了,只要4分钟左右的时间就可以搞定。


其次,在课堂的结构上也存在一些问题。我让学生观察讨论混合后的现象后,得出了产生了新物质——气体,同时还明白了留在杯中的白色粉末不一定是小苏打,透明液体不一定是白醋;接着我让学生探究这两种物质究竟是不是小苏打和白醋;最后又回到了探究产生的气体的特点这一环节。从总体来看,我的课堂结构是很不连贯的,跳跃式的,给人的感觉,整堂课有些凌乱,显得无序。应该把认识小苏打的特点与辨别杯中留下的物质是什么这个环节互换一下,可能更连贯一些。


再次,我提问时,语言表达不够简明,有些含糊。当学生听到我问:“你如何证明杯中留下的是什么,你怎么证明?”他们都往“这种物质具体是什么?”这个方向上思考,而没有去辨别这种白色粉末物质是不是小苏打,透明液体是不是白醋?所以很多小组,在思考证明方法时,都卡壳了。在这个环节的提问时,应该这样问:“杯中留下的白色粉末是不是小苏打,透明液体是不是白醋,你怎么证明?”,这样也许学生的思维就会更有方向性。






                                                                                                2010年12月9日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12-13 9:40:44编辑过]

TOP
20#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第二稿)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小苏打和白醋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


生成的气体(二氧化碳)是具有特殊性质的一种气体。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判断混合后留在杯中的白色粉末就是小苏打,透明液体不是白醋。


通过对比观察知道产生的气体具有无色、无味、透明、比空气重、不能支持燃烧等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只有足够的证据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得出科学结论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


教学重点:判断留在杯中的白色粉末是小苏打,透明液体不是白醋。


教学难点:如何证明留在杯中物质是什么。


教学准备:每组三个烧杯、适量的小苏打和白醋、一根玻璃棒。


教师:火柴、三个烧杯、玻璃片、短蜡烛、镊子。


教学过程:


一、     观察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变化


1、          简单认识白醋和小苏打。(板书“白醋”“小苏打”)


2、          猜测:如果我们把白醋和小苏打混合,可能会发生什么现象呢?(板书“混合”)学生猜测。


3、          请各组的组长把白醋全部倒入小苏打的杯中。(注意:不要发出声音,仔细观察现象。)


4、          交流汇报。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相机板书“新的物质”“气体”)


5、          小结:白醋和小苏打混合后产生了一种新物质“气体”。


二、     认识产生的气体(二氧化碳)的一些特点。


1、          通过刚才的观察,你发现这种气体和空气有哪些相同点呢?(板书:无色、无味、透明)


2、          你们说得非常正确,接下来请认真看老师完成一个实验,然后再思考这种气体还有什么特点?。


3、          演示实验:点燃杯中的蜡烛;将收集的气体像倒水一样倒入点有蜡烛的烧杯中,使火焰熄灭。


4、          观察后交流。这种气体不能支持燃烧,比空气重。(板书:比空气重  能灭火)


5、          现在能知道这种气体是什么了吗?


6、          仅凭我们现在这么一点证据还是难以证明这气体是什么,科学家也是经过大量的实验之后,才确定了这种气体的真实身份。


7、          (如果学生说出了“二氧化碳”再进行以下教学。)二氧化碳气体,我们还是比较熟悉的。关于二氧化碳,你还知道些什么?(我们呼出的气体、碳酸饮料中的气体……)师演示,开启一瓶雪碧让学生听见二氧化碳喷出时的声音,或看见冒气泡的情景。说明了什么?(板书: 易溶于水)


三、     判断留在杯中的物质是什么


1、          我们知道了一些这种气体的特点,现在再来看看留在杯中的的是几种物质?你认为它们是什么?


2、          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留在杯中的透明液体不一定是白醋,白色粉末不一定是小苏打。


3、          提问:透明液体是不是白醋,白色粉末是不是小苏打,你们能用什么办法证明?请小组轻轻地讨论。


4、          汇报交流,明确方法。首先要把透明液体和白色粉末分开。然后再往透明液体中加入新的小苏打,看看是否有气泡产生,如果有气泡说明透明液体是白醋。往白色粉末中倒入新的白醋,看看是否有气体产生,如果有,说明它是小苏打。理由是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一定会产生大量的气泡。(另一个方法:往混合液体中加白醋,如果继续冒气泡,说明白色粉末是小苏打,原来的透明液体不是白醋。)


5、          明确验证方法后,各组进行实验。


6、          实验后交流,明白透明液体不是白醋,因为加入小苏打后,不会冒气泡。白色粉末是小苏打,因为加入白醋后,和刚才一样产生了大量的气泡。


四、     理解化学变化


1、          我们把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至少产生了几种新物质,分别是什么?(一种气体和一种透明液体)你们知道这种变化是什么变化吗?


2、          科学家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混合后能产生新物质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这样的反应也叫化学反应。


五、     课堂总结,课外拓展


1、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2、          你还想知道什么?你准备怎样去寻找答案?



板书:


                      混合     新的物质(化学变化)


白醋+小苏打———﹥气体    透明液体   白色粉末      


                                     ?        ?          小苏打


                                无色 无味 透明 


                                      比空气重


                                      能灭火


                                      易溶于水




 


 


 


 


第二次试教《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昨天经过第一次的试教和听课教师的点评,我对自己教学设计的不足有了一些新的认识。放学回家后,经过一番的调整,再一次地梳理了自己的教学思路。


今天的课堂,为了能更好的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淡化了小苏打和白醋认识,缩短了这一环节的教学时间,为后面能进行更深入的探究提供了时间上的保证。在接下来的教学环节上也有了较大的变动,把两种物质混合时,学生很直观地观察到了产生了大量的气体,这时候学生的注意力被这个明显的现象所深深吸引。在此时让学生进行对这种气体的探究,正好符合学生迫切的求知欲望,学生的思维就特别活跃,特别开阔,有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引导学生通过把这种气体与空气进行对比,发现这种气体与空气的一些共性特点,如无色、透明等。然后通过把收集的气体倒向蜡烛火焰使火焰熄灭的演示实验,奇妙的现象再次激起了学生对这种气体的探究兴趣,他们从实验过程中,感受到了这正气体不同于空气,因为它能灭火,更有聪明的学生马上排除了这种气体不是氧气。同时从老师倒气体的动作中,学生明白了这种气体比空气重,于是也能排除它不是氢气。在排除了它不是空气、氧气、氢气之后,再问学生:现在能确定这种气体是什么了吗?经过前面环节的学习与训练,学生的思维变得严谨了,不会随便肯定这种气体是什么,而是说:可能是二氧化碳、也可能是其他气体。这时,学生基本懂得只有足够的证据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得出科学结论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我下一环节的教学埋下了伏笔。在此基础上再告诉学生科学家经过了大量的实验最终证实了这种气体就是二氧化碳,然后再联系生活实际认识二氧化碳的其他一些特点,也就水到渠成了,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从上课开始到这个环节结束大概用时15分钟,学生在高度兴奋的状态下比较深入地探究了二氧化碳气体之后,我把学生的思维转向了烧杯中剩下的物质,再一次激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在对杯中透明液体和白色粉末是不是小苏打的验证方法的讨论和验证过程中充分体验了科学探究的趣味性。当他们用实验验证了自己的方法具有可行性时,当他们验证了自己的猜想时,那种兴奋心情,那种成功的喜悦感染了周围的同学,感染了我,也感染了听课的教师,课堂再一次达到了高潮。一节课的时间过得特别快,但是学生的探究欲望还是那么的高昂,正好为本课的拓展及后续探究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当然,还有很多的细节需要我继续努力去完善。课堂上的教学语言还是不够精炼,如,在混合两种物质的实验之后出现的透明液体和白色粉末时的情况后,我问:“我们应该准确地、正确地怎么说比较好?”应该改为“我们如果更科学的表达,应该叫什么?”课堂上有些小组把白醋倒入小苏打的杯中时,方法不正确,有些学生闻气味的方法不对,有些学生手上拿着玻璃棒在玩耍。在出现这些现象时,我没有及时的对他们的行为进行纠正,今后要有意识地关注学生良好实验习惯的养成。课堂上师生互动较多,但是生生互动相对欠缺,这也许是导致学生不注重聆听同学发言的根源所在吧。如果平时注意这方面的培养,学生也就会更关注其他同学的发言了,能从其他同学的发言中分享别人的成果、提升自己的原有的想法或提出质疑,那么这个课堂才是灵动的课堂,才是真正属于学生的课堂。


  12月10日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12-13 9:41:43编辑过]

TOP
21#

 第三稿教案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小苏打和白醋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


生成的气体(二氧化碳)是具有特殊性质的一种气体。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判断混合后留在杯中的白色粉末就是小苏打,透明液体不是白醋。


通过对比观察知道产生的气体具有无色、无味、透明、比空气重、不能支持燃烧等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只有足够的证据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得出科学结论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


教学重点:判断留在杯中的白色粉末是小苏打,透明液体不是白醋。


教学难点:认识二氧化碳气体的特点及如何证明留在杯中物质是什么。


教学准备:每组三个烧杯、适量的小苏打和白醋、一根玻璃棒。


教师:火柴、三个烧杯、玻璃片、短蜡烛、镊子。


教学过程:


一、     谈话激趣引入


1、          同学们一定很崇拜刘谦的魔术表演吧!王老师也偷偷学了一手,我不倒水,也不用嘴巴吹,就能使点燃的蜡烛熄灭。你们想知道我是怎么办到的吗?


2、          (课件出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这一课后,你们每个人都可以变这个魔术了。


二、     观察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变化


1、          你们桌上放着的一杯是小苏打,一杯是白醋,请观察它们分别有什么特点?(板书“白醋”“小苏打”)


2、          猜测:如果我们把白醋和小苏打混合,可能会发生什么现象呢?(板书:“+”“→”“混合”)学生猜测。


3、          (课件出示)请各组的组长把全部白醋沿杯壁轻轻倒入小苏打的杯中。(注意:混合时,请同学们保持安静,并用眼看,用耳听、用手摸玻璃杯的外壁,然后举手向大家汇报你的发现。)


4、          汇报交流小结:白醋和小苏打混合后产生了一种新物质“气体”。(相机板书“新的物质”“气体”)


三、     认识产生的气体(二氧化碳)的一些特点。


1、          我们先来探究一下这种气体的一些特点。(课件出示)先想一想空气的特点,然后再说一说这种气体与空气对比有哪些相同点?(板书:无色、透明)


2、          能说明它是什么气体了吗?(不能)接下来请仔细看老师完成一个实验,然后再思考这种气体还有什么特点?。


3、          演示实验,步骤:A、点燃杯中的蜡烛(说明蜡烛能在空气中燃烧);B、把白醋倒入小苏打的杯中,并马上盖上玻璃片;C、将收集的气体像倒水一样倒入点有蜡烛的烧杯中,使火焰熄灭。


4、          观察后交流。这种气体不能支持燃烧,比空气重。(板书:比空气重  能灭火)


5、          现在我们能排除这种气体不是什么吗?(可以排除它不是空气、不是氢气、也不是氧气)可能是什么?(可能是二氧化碳、也可能是其他气体。)


6、          仅凭我们现在这么一点证据还是难以证明这气体是什么,科学家也是经过大量的实验之后,才确定了这种气体的真实身份。其实刚才同学们已经猜到了,它就是二氧化碳气体。


7、          我们对二氧化碳气体还是比较熟悉的。关于二氧化碳,你还知道些什么?比如说怎样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哪些地方运用了二氧化碳气体。(如:我们呼出的气体、碳酸饮料中的气体……)


8、          师演示,开启一瓶雪碧让学生听见二氧化碳气体喷出时的声音,或看见冒气泡的情景。从观察到的现象中说明了什么?(板书: 易溶于水)


四、     判断留在杯中的物质是什么


1、          我们知道了这种气体的一些特点,现在再来看看留在杯中的的物质?你还想研究什么?


2、          (课件出示)留在杯中的是几种物质?你认为它们是什么?


3、          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留在杯中的透明液体不一定是白醋,白色粉末不一定是小苏打。


4、          提问:(课件出示)透明液体是不是白醋,白色粉末是不是小苏打,你们能用什么办法证明?请小组轻轻地讨论。(老师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些小苏打或白醋)


5、          汇报交流,明确方法。


方法1:首先要把透明液体和白色粉末分开。然后再往透明液体中加入新的小苏打,看看是否有气泡产生,如果有气泡说明透明液体是白醋。往白色粉末中倒入新的白醋,看看是否有气体产生,如果有,说明它是小苏打。理由是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一定会产生大量的气泡。


方法2:往混合物中加白醋,如果继续冒气泡,说明白色粉末是小苏打,原来的透明液体不是白醋。如果不冒泡,说明白色粉末不是小苏打,但也不能证明透明液体是不是白醋。


方法3:往混合物中加入小苏打,如果会冒泡,说明透明液体是白醋,白色粉末不是小苏打。如果不冒泡,说明透明液体不是白醋,但也不能证明白色粉末是不是小苏打。


6、          各组自由选择方法进行实验。


7、          实验后交流,明白透明液体不是白醋,因为加入小苏打后,不会冒气泡。白色粉末是小苏打,因为加入白醋后,和刚才一样产生了大量的气泡。


五、     理解化学变化


1、          今天我们把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至少产生了几种新物质,分别是什么?(一种气体和一种透明液体)你们知道这种变化是什么变化吗?


2、          (课件出示)科学家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混合后能产生新物质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这样的反应也叫化学反应。


3、          所以我们可以说:小苏打和白醋之间的变化是——(化学变化),他们混合在一起后发生了化学反应。


六、     课堂总结,课外拓展(课件出示)


1、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2、          回家后你还想研究什么?



板书:


             混合     新的物质(化学变化)


白醋+小苏打———﹥气体    透明液体   白色粉末      


                      ?      ?        小苏打


                    无色 透明


                     比空气重


                     能灭火


                     易溶于水



 


 


第三次教学《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2010年12月14日,松阳片小学科学教研活动放我校举行,各校的领导和科学教师参与了此次活动。在这次活动中我和研修班的另一位教师分别开设了一堂小学科学研讨课,教学内容为《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小苏打和白醋变化》经过两次试教后,已是第三次教学了。在这几次的教学中,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课堂不定性,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课堂气氛,也有不同的教学生成。面对不同的班级,教师要有一定的课堂调控能力,立足于学生不同的认知水平作出相应的教学调整。第一次用五年级的学生试教,明显地感觉到我的教学设计超出了他们的学习能力,他们有些跟不上节奏,我的教学内容也不能在40分钟内完成。根据第一次试教的结果,对教学设计作了一些调整,在六(2)班进行了第二次试教,由于这个班级有几位学生的思维特活跃,思考问题具备一定的科学严谨性,所以课堂上的气氛比较活跃,生成的亮点比较多。他们课堂上的很多精彩互动交流是我没有想到的,气氛活跃得让人刹不住车的感觉,于是就忍不住增加了一些原先没有预设的环节,为课堂增添了不少亮点。12月4日这天的教研课是在六(1)班进行的,可能是这班的学生中在科学学习上没有特别尖的孩子,也可能是周围有那么多听课的教师让他们显得有些拘谨,也可能是我在课堂上没有及时的表扬和肯定他们的表现吧。总感觉课堂有些沉闷,学生的思维总是打不开,需要教师一步步的引导,从中也可见我的教学调控能力还是不够的。
课后评课环节,水南的吴老师指出了这堂课中的一个不足,确实是一针见血,值得我好好反思。我给每个组准备的小苏打和白醋的比例是反应后杯中都还留下一些小苏打。这样可能会让孩子误解,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生成了二氧化碳和一种不知名的液体之外,还留下了小苏打这种原来就有的物质。他们可能没有想到,如果继续加白醋,小苏打是会最终消失的。我虽然留了一个课外思考题,“如果我继续加白醋,结果会怎样呢?”但是大部分学生可能不会在课外继续探究,那将会在他们的头脑中留下一个错误的概念“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会产生二氧化碳、不知名的透明液体、小苏打”,对今后的学习会是一个障碍。这个环节的处理应该让学生对比混合前后小苏打量的变化,再推测继续加白醋后,可能会怎样,杯中会留下什么?或者教师进一步演示实验,往混合后的杯中加白醋,让学生观察发生的现象。
哈哈……每一次教学都有新的收获,从磨课的过程体验着教学的快乐。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12-17 23:07:41编辑过]

TOP
22#


2010年11月15日


今天参加了市研修班的网络沙龙。


沙龙主题:科学探究命题的指导实效性


意义:通过科学命题,探究题的测试,引导教师认真引领学生真实探究!
讨论内容:1、现行科学探究题存在的不足(局限性);
              2、怎样出好探究题(谈谈新形式、新想法);
            *3、人人出一道创新的探究题,作为后续作业,进行评奖,有实物奖励!



以下是我的一个观点:


 


科学始于好奇。好奇心就是一个起点,一种力量,它会推动一个人寻求对他或她所看到的现象的解释。所以我认为小学科学探究命题应该以小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并且感兴趣的事物为素材,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探究能力,从而达到逐渐养成良好探究习惯的目的。选择探究题时,最好是选择学生提出的并且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如:我在带领学生养蚕时,学生对蚕宝宝非常喜欢,他们每天抢着给蚕宝宝摘桑叶、喂食、清理残渣。在全班学生的悉心呵护下,这些可爱的蚕宝宝长得白白胖胖,甚是惹人喜爱。但是,当学生在蚕盒中铺上茶农修剪下来的茶叶枝条给蚕宝宝结茧后,一切都变了。一夜之间,50多条可爱的蚕宝宝都淹了,并且口吐淡黄色的液体。学生很着急,一个个赶来向我汇报:“老师,我们的蚕宝宝生病了。”也有学生问:“老师,蚕宝宝为什么会突然生病了呢?”“是啊!怎么会这样呢?”其实我心里也没底,于是我把这个问题重新抛给了学生,“老师和你们一样,也很伤心。相信你们也和老师一样想知道,蚕宝宝为什么会突然生病?我们一起来给蚕宝宝寻找病因好吗?”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后,引导学生思考“你认为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如果你来研究,要准备哪些材料?怎样证明自己的猜测?”在全班学生的努力下,最终找到了让蚕突然生病的原因,灾祸来自那些茶叶枝条。因为,这位学生所提供的茶叶枝条在修剪的前几天刚喷洒过杀虫剂。原来,这些蚕宝宝是中毒了。于是赶紧清理了这些枝条,换上了用干净的纸做成的“小房子”。最终保住了一部分蚕,并且都结出了蚕茧。


 


 


 


2010年12月20日晚7:00——8:30 市研修班网络沙龙。

 

沙龙主题:《科学教学中的科学性》

 

1.意义:反思课堂中不科学的教学现象,讨论针对性的解决策略。让自己今后的科学课更有“科学味”,更好的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尤其是证据意识,求证能力的培养


2.内容:(1)现行常态科学教学中存在哪些不科学的“教学现象”;(2)谈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科特点“科学性”


 


以下是自己在沙龙时的言论:

 

1、教学用语不科学,特别是一些专用术语的表达不规范。如:我们平时习惯称各种东西,在科学课上应该说各种物质。平时习惯说钩码的重量是50克,(重量是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它的单位是牛顿。)在科学课上应该说钩码的质量是50克。


2、教学时,出现知识性的错误。如:六年级关于斜面的研究之后,师生容易出现这样的结论:“斜面的坡度越小越省力,坡度越大越费力。”从这句话来理解,也就是说斜面也有费力的情况,这显然是错的。正确的说法是:“所有的斜面都能省力,坡度越小越省力。”


3、教学方法不科学,证据意识不强。科学课上很多结论是要通过实验后,对实验现象,数据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结论的。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很多教师并不是这样做的,往往是通过推测得出结论,或者是直接把结论告诉学生。如:杯子里水量不同时,敲击杯口音高是如何变化的?如果不做实验,往往会认为这时候的声音是由玻璃振动产生的,水少的杯子,振动的玻璃长,振动慢,声音低;水多的杯子,振动的玻璃短,振动快,声音高。这是根据已有的经验想当然的结果。但是如果通过实验后我们发现,敲击水少的杯子发出的声音高,敲击水多的杯子发出的声音低,与猜测的完全相反。多次实验和观察后,不难发现,其实这时候不仅仅是玻璃杯在振动,里面的空气柱和水柱也在振动,产生的声音是三者共同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4、得出结论不够严谨,证据不充分。如: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这课,对产生的气体进行研究时,往往会根据这种气体比空气重,不支持燃烧这两个特点轻易的得出这种气体就是二氧化碳。我们教师仔细思考一下都知道具备这两种特点的气体还有可能是其他气体,这样的证据是不充足的。只能排除它不同于空气,也不是氧气和氢气,它可能是二氧化碳,也可能是其他气体。


5、课堂气氛的调节不科学。很多教师喜欢在导入环节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实,根据专家研究发现课前几分钟往往是学生注意力最集中的时候,如果这时候把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的太高,而后续的教学又没有太大的高潮,学生将容易显得疲劳,而影响学习效率。


6、时间分配不科学。一堂课中,教师讲解,提醒注意事项等所花的时间太多,学生探究交流的时间太少,并不能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另外,课前导入环节时间太长。一般情况,我们应该提倡直接高效的导入,把时间控制在5分钟以内。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3-12 19:21:23编辑过]

TOP
23#

 

 


2010年全国小学科学年会特级教师展示课




《声音的变化》课堂实录


 


执教: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 喻伯军


记录:松阳县叶村小学 王海花


 


0043


师:刚才主持人说了上课的内容是什么?


生:声音的变化


师:板书“声音的变化”关于声音的变化,你知道声音的哪些变化?


生:声音的变化有声音高低的变化和声音强弱的变化。


师:还有不同的意见吗?


生:还有声音长短的变化。


师:还有不同意见吗?


生:还有声音轻弱的变化。


师:轻、弱,那跟强弱有没有关系,差不多吧?还有吗?


0153


师:那么你们刚才说,这位小朋友说:声音强弱的变化。强弱是怎么回事呢?


生:没有人回答


师:不知道啊。不知道我们先来做一做,好吧。


生:好


师:做声音强弱的变化,怎么做呢?我们鼓掌,好吧!听我的口令,我们弱,那么你们就鼓得弱一点,强,你们就鼓得强一点。那么你们听好啊。


师生:发出声音弱、弱、弱、强起来、强起来、强起来、强、强、强、弱、弱、弱……(师生共同用鼓掌表示)


师:现在强弱知道了吧?再来一次好吧?现在我们拍桌子,也强弱,我说节奏,你们拍强弱啊!我现在说是,强弱弱,怎么拍啊。


师:预备齐,强弱弱、强弱弱、强弱弱、强弱弱……


生:依据老师的节奏拍打桌子。


师:现在,你说说看,声音的强弱究竟是怎么回事?


生:声音强,就是声音重,比较沉重,声音比较大。弱呢,就是声音比较小。


师:(板书:声音的强弱)声音的强弱,强就是比较重,是吧?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声音比较重。(板书:重)那么相对说,弱就是平时说的声音比较——


生:轻、小


师:唉,轻、小。(板书:轻、小)平时我们说得声音强弱的强,除了


重以外


生:大


师:哦,大(板书:大)。还有呢?


生:响。


师:哦,声音的响也就是我们说的强。(板书:响)


师:好,现在大家知道强弱怎么回事了,我考考你们?哪个小朋友发两个音,一个强、一个弱。


生:哦(很响亮),哦——(比较轻)


师:哪个小朋友跟他不一样,发两个音强弱不同的音。


生:声音强就是,啊——(比较高),声音弱就是,啊——(比较低)


师:你这个声音除了强弱之外,还有一个特点,等会儿我们再说。


师:能不能用动作做出来,强和弱不同的声音。


生:拿过话筒,用力拍话筒。


师:敲重一点?(嗯)弱呢?


生:轻拍话筒。


师:不过话筒不是拿来敲的,用话筒说是可以的。你敲桌子,我给你拿话筒。强。


生:用力拍桌子。


师:弱。


生:轻拍桌子


师:好。行不行?


生:行!


0550


师:好强弱知道了。刚才小朋友说,声音还有高低,想一想声音高低是怎么回事?(板书:声音 高低)请这位戴眼镜的小朋友。


生:声音高低就是比较长,低,声音低就是比较短。


师:你举个例子怎样?你给大家发个音。


生:比如说高就“哦——”(高而长)。


师:“哦——”很长。低的呢?


生:低的就是“哦”(低而短)


师:低的发得长一点行不行?


生:“哦——”(低而长)


师:行不行啊,也行的啊,所以这个声音的长短与高低有关系吧?


生:没关系。


生:声音很高,它很尖锐,声音低,它很沉重。


师:你给大家发一个高低不同的声音。


生:“啊——”(高音),“啊——”(低音)


师:挺好!其实在我们的音乐课上面,大家都学过声音的高低。高低是怎么样判断的啊?


师:是不是唱:哆唻咪发的?


生:是


师:哆唻咪发的声音是从高到低,还是从低到高?


生:从低到高。


师:大家会唱吗?那我们来感受一下,从低音到高音,哆唻咪发索啦西哆,好吧?从低到高,预备齐。


生:哆唻咪发索啦西哆。


师:从高到低呢?


生:哆西啦索发咪唻哆


师:我请一个小朋友来唱唱。从低到高,这位女同学。


生:哆唻咪发索啦西哆


师:从高到低。


生:哆西啦索发咪唻哆


0829


师:哦,不错。高低啊,我们就是用这个音阶来判别的,这音阶很有用,以后你就可以凭着它听出声音的高低。我这里也有一件乐器,它可以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师:(出示乐器)什么东西啊?不认识啊。


生:木琴


师:木琴啊,不是。这是铝片琴。我敲一敲铝片琴,它会发出哆唻咪发索啦西哆。敲一敲好吗?借一个话筒,请你上来帮忙。


生:好。


0915


师:我不给你们看到,老师敲的是哪个音阶,你肯定看见的,你不能说出去啊。你们有没有看到?没看到,我敲了澳。


师:(在讲台后面敲木琴:哆唻咪发索啦西哆)你们知道我怎么敲?


生:老师是这样敲的,哆唻咪发索啦西哆,从低到高敲的。


师:我敲的是哪个铝片上面,是这样敲的呢?(手势:从上到下)还是这样敲的?(手势:从下到上)


生:从下到上。


师:我调查一下,你认为我是从下到上敲的,请举手。


生:举手


师:大部分这样。,你认为我是从上面往下敲的请举手。


生:举手


师:(数了数)三位小朋友有不同意见,怎么办?试试看,是吧?,每组我发给你们一个铝片琴,一个敲的小棒。发下来后,别着急,每个小朋友都可以试试。轻轻地敲,不要影响其他组。仔细听哆唻咪发索啦西哆这个音和铝片有什么样的关系?你发现以后,还要把它记录在你们的记录本上。


师:这样记啊,(实物投影,老师自己的记录示范)今天的课题:声音的变化,时间2010年11月17日,铝片琴用简图把它发出来。铝片琴是这样子的,画成简图是这样子的。不要太复杂,只要把它最主要的结构画出来就行了,然后在他的右边写你敲击以后发现了什么?


1202——


生:领取铝片琴进行实验(教师各组查看指导)


1536


师:如果你们已近做完发现了,把自己带来的乐器也拿出来研究一下,你们自己带了的乐器声音的高低与什么因素有关?


生:继续实验。


1923


师:我这里也有口琴,是拆开的(发给每个小组一个),你们只能一个人吹,其他三位小朋友观察。


生:继续实验


2318


师:小朋友,你们那个口琴你们可能不会话啊?老师帮你们画一下,你们在简单的画一下。(在实物投影下,一边画一边解说画的方法)


2849


师:我看差不多了,请小朋友把乐器收起来,自己的乐器收起来放在抽屉里变,老师发下来的乐器整理好,放到我上面来。


生:整理乐器


2934


师:现在四个人交流一下你们的发现。


生:自己组里进行交流。


3053


师:现在我请一位小朋友上来。你说,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铝片越短声音就越高,铝片越长声音就越低。口琴簧片越长声音就越低,越短声音就越高。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的?他画得挺不错的哦,尽管字小了一点,画得挺好的,写得也挺好的。有不同意见的请上来。


生:我还发现,拿住铝片的两端就没有任何声音。


师:哦,铝片的两端按住,声音就敲不出来了,这是上节课学得内容。上节课的内容这节课也做出来了,挺好的。


生:我发现簧片的长短与声音的音调有关,也与琴键下面凹凸有关。


师:哦,你还发现与凹凸有关,这个凹下去你是怎么区别的?你说的凹下去是哪个?


生:指着口琴的相关部位。


师:哦,后面的也有关系,你的发现真好。谢谢你!


3339


师:我们总结一下。这些乐器包块小朋友带来的吉他,小提琴。他们有共同的地方,我们总结一下啊!


师:发出声音高的,振动物体长的还是短的?(板书:振动物体)


生:长的。


师:长的发出的声音高啊?


生:短的。


师:查一下记录。


生:短的


师:哎,你们原来以为长的声音高,现在我们做了,是短的声音高。(板书:短)


师:那么发出声音低的呢?(板书:振动物体)


生:长的(板书:长)


师:除了长短以外还有什么?吉它的小组说一下。


生:我们发现声音的高低和物体的粗细有关。


师:哎,跟粗细有关,粗的声音高,还是细的声音高?


生:细的声音高。


师:哦,细的声音高。(板书:细)粗的声音低。(板书:粗)


师:还有其他发现吗?小提琴的声音高低与什么有关?


生:小提琴的声音高低跟摁琴弦时摁的位置有关。


师:那摁的低就是振动的弦怎样?


生:比较长


师:哦,那你还得看一下。


师:边说边演示,一根弦发出的声音(拨动琴弦),然后摁住这里,这时候我再拨,振动的弦长了还是短了?


生:短了。


师:短了。我们听听声音啊(拨动琴弦)。是不是高起来了?所以还是跟长短有关。


3628


师:昨天,我们发了一根管子。小朋友吹吹看,哪个小朋友吹得挺好的?戴眼镜的小朋友你到上面来。


生:走到讲台前。


师:我们比较一下看,你的管子和老师的管子比起来,谁的更长?


生:老师的长


师:你们猜猜看,我们两个吹出来的声音睡的高,谁的低?


生:老师的低,学生的高。


师:你们认为我的低,她的高啊?试试看。


生:吹管子


师:吹管子


师:谁的高,谁的低?


生:老师的低,她的高。


师:这和什么有关系呢?


生:和长短有关


3806


师:我这里还有一样东西,考考你们。


师:(出示试管)玻璃做的试管也能发出声音,我给你们试试看(教师演示)。假如,我往这试管里加一点点水(往试管里加水,并版画两支试管),这时候我吹了,声音又会有什么变化呢?


生:猜测。高一点。


师:为什么?


生:因为,前头我们已经说了,就像铝片琴一样。水也可以占点位置,它就把试管的位置给占掉了,声音就高了。


师:哦,他的意思是振动的空气柱就短了,声音就高了。吹吹看啊。(演示)


生:高了


师:如果再加一点呢?


生:越高


师:吹试管


生:越加越高


师:哦,越加越高。我把它三个一起。(吹奏:小宝宝要睡觉),你们想不想试一试。


生:想


师:可惜我只有三个试管。


生:用吸管。


4029


师:用吸管是吧?好,我带了很多吸管,要发给你们,这里有200根吸管。


师:吸管怎么样做这样一个乐器?画在自己本子上,画好了我把吸管发给你们。你打算怎么设计,每个人可以有5根吸管,昨天发给你们半根。


生:在本子上设计。


师:我想问一下,五根吸管怎样拿?我看一下你们的设计,就一根吸管好办,这么多吸管怎么办?


4154


师:今天时间有点紧,老师也设计了一个,你们看一下。(实物投影出示)老师怎么做的,当然老师只是一个办法,可以有很多办法的。


师:试试我的效果好吗?从低到高是哪边低,哪边高?


生:左边高,右边低。


师:啊,左边低,右边高。我们试试看。(演示)


师:怎么样?


生:好


师:这里边不是你怎么做就做起来的,还要想想办法,怎样把它排起来。老师这里手还要摁的有点麻烦的啊,你还可以想其他办法。


师:好了,这个管子等会儿带回去每人发5根。


4308


师:今天我们上课就上到这里了,要说再见,请同学们起立,把你们的东西拿好,凳子放好。我们玩个游戏好吧!


生:好。


师:一种是高低再见法,一种是强弱再见法。我说“弱”,你们说“强”。我说 “低”,你们说 “高”。好不好?


生:好


师:那我们先高低再见法,“同学们再见!”(低音)


生:老师再见!


师:强弱再见法。“同学们再见”(弱)


生:老师再见!





 


 


板书:


                       声





        强(重  大  响)                     高——物体振动 短  细                                                                          声音{                               声音{


        弱(轻   小)                          低——物体振动 长  粗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3 19:15:57编辑过]

TOP
24#

教研室决定在2010学年第二学期开学初,组织全县教师开展松阳县首次分学科分年级集体备课活动。集体备课主要以讲座的形式展开,每个单元分别由一位教师主讲,其他教师听讲或参与讨论。这次备课内容为4-6年级下册的1、2单元。我们6位教师刚好每人负责一个单元,我承担了四下第二单元《新的生命》这一内容。

自从接下了这一任务后,感觉压力挺大的。这是自己的第一个讲座啊!这是自己第一次参加集体备课啊!这是自己第一年教学四年级啊!这么多的第一次,而且还要面对全县的科学教师,心中没有压力是不可能的。虽然,不时地鼓励自己,对自己说:“只要用心去做,一定没问题的,一定能做好的。”


2011年2月27日,星期日。松阳县小学科学教师分年级集体备课,我主持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新的生命》。


感想一:一块石头终于落地,不管其他参与教师如何评价,能在这么多第一次的背景下,完成这一个艰巨任务,首先表扬一下自己。


感想二:自己的讲座确实不咋样,可能还是因为有些紧张,与下面的老师交流较少,缺乏互动。以后再开展讲座时,尽量做到脱稿,少讲理论,多结合实例,多联系实际,用自己朴实的语言表述自己的观点。


 


http://www.zjxxkx.com/kejian/%E5%9B%9B%E5%B9%B4%E7%BA%A7%E4%B8%8B%E5%86%8C/%E7%AC%AC%E4%BA%8C%E5%8D%95%E5%85%83/%E7%8E%8B%E6%B5%B7%E8%8A%B1%20%E9%9B%86%E4%BD%93%E5%A4%87%E8%AF%BE%E5%9B%9B%E4%B8%8B%E7%AC%AC%E4%BA%8C%E5%8D%95%E5%85%83.ppt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3-9 21:18:27编辑过]

TOP
25#

今晚参加丽水市小学科学骨干教师研修班2011年3月网络主题沙龙活动。讨论的主题是,小学生进行科学课课前预习的意义与指导策略(具体操作)。


1、科学课要布置预习作业吗?有什么现实的意义?


2、布置科学课预习作业的具体策略有哪些?(不同的年级,不同的课型用具体实例加以说明。)


3、对于学生已完成的预习作业教师该做怎样合理的处理?并让学生保持继续作业的兴趣?


 


以下是为沙龙活动准备的一些资料,其中有自己的一些观点,也有别人的经验之谈。无论是自己的思考还是吸取别人的经验,权当是一种学习的过程。


要创设高效的课堂,做好预习工作是必要的,预习工作是否有实效直接关系到课堂的实效性。只有充分做好预习工作,学生才可能在课堂上呈现丰富的内容,提供大量的信息,在课堂学习中获得深刻的体验。才能最大限度的参与讨论、交流、思考、分析、实验活动,在活动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预习本身也是一种能力,一种良好的习惯。在科学学习过程中,做到提前预习,把生活中的一些实物现象与课堂联系起来,自觉用科学的思维分析生活中的各种科学现象。


预习的形式包括观察、制作、搜集资料、调查等


观察类的,如:教《月相变化》提前布置学生观察,并做好一些相关的记录。教《动物的卵》,提前布置学生捞青蛙卵,并进行饲养,观察等。


制作类的,如教《用纸造一座“桥”》提前布置学生自己根据所学知识进行设计,制造。


搜集类的,如教《地球的卫星——月球》提前布置学生寻找关于月球的一些资料,做月球卡。《一天的垃圾》布置学生收集自己家中一天的垃圾。


调查类的,如《生物多样性的意义》一课,提前布置学生思考人与动物有哪些关系,人与植物有哪些关系?又如四年级下册的《食物》这个单元让学生调查人们的饮食习惯,调查了解食品包装上的信息等。


预习的时间要有保证,教师对每册书每个单元都应了如指掌,提前布置预习内容。有很多活动要提前一周或几周进行,不能等到教到这课了,再冲忙布置预习。如植物生长研究、动物的饲养等。


 


我认为科学预习工作可以从三年级开始抓,低年级的预习要把检查好指导紧密结合,教师应该参与到学生中间,和学生一起分析研究,介绍一些方法和注意事项。


 


要让学生保持继续作业的兴趣,检查是必要的。预习的检查是养成预习习惯必不可少的,同时通过预习检查了解学生学前情况,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进行有效教学。


 


检查的形式首先是教师亲自检查,检查什么呢?一是查学生做了什么?二是查学生是怎么做的?有没有特别之处?学生遇到了哪些困难?怎样克服的?学生有什么疑问?有哪些问题还没有解决?同学之间、小组之间有没有沟通、合作?……。


我认为提高学生预习积极性,继续养成预习习惯,可以从这几方面去做:


对于学生共同关注的方面应当重点介绍,对于学生搜集不到的材料,教师应当补充,对于学生采取的做法,应当进行评价和指导,特别是学生提前进行的一些实验探究活动,对于学生比较独特的想法和做法,课上应当给学生展示介绍的机会,对其进行鼓励。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学生掌握了一定的预习方法,可以采取小组检查相结合的方法,也可以设立预习成果展示台,学生把自己的预习结果放在展示台上,并根据自己的预习进展情况及时补充,随时接受同学和老师的检查,教师可以采取我们来研究某同学提出的问题我们用某某同学的方法试一试我们采取某某同学的建议吧说说哪位同学搜集的资料对自己最有帮助等方法对学生的预习活动进行激励性评价。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3-15 22:24:55编辑过]

TOP
26#

 

听课笔记


《热是怎样传递的》


执教者:胡大志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下


 


一、情境导入


0900师:拿出一号材料袋里的铜棒,摸一摸有什么感觉?


生:感觉凉凉的


师:给各组倒上开水,把铜棒插入开水中,摸一摸露出水面的一端,看一看有什么感觉?


生:变热


师:为什么没浸入开水部分也变热了?


生:那是开水的热量传递到铜棒上。


二、探究热的传递


1、热在金属丝中的传递


0904(1)师:你们有办法知道热是怎样传递的吗?我给大家一些器材,组长拿出2号材料袋……组装装置。


师:想好了吗?哪组同学拿上来展示一下?


一学生展示他们组的装置。


师:对他们的设计有什么意见?


生:金属丝和蜡烛的位置需要调整一下。


师:要用蜡烛的外焰加热,各组检查自己装置。


师:这样的装置可以看见热的传递吗?


生:不能。


师:老师给你一点材料,凡士林。把火柴粘上去。请台上的同学示范一下。(生试)


师:看明白了吗?就这样,均匀地粘上四五根。


(2)各组开始沾火柴


0912(3)师:各组在记录单上写上自己组的猜测。


热在铜丝上怎样传递的实验记录表













我们的猜测



观察到的现象



我们的结论



0915汇报猜测


生:我们组认为是离蜡烛最近的火柴先掉下去。


生:同上


生:我们组认为是加热的铜棒会把凡士林都溶化,所有火柴都会掉下来。


师:这只是的猜测,到底怎么样我们要通过实验来验证。老师这儿有几点实验提示,请大家看一下。(课件:温馨提示)


课件


温馨提示:


1 认真操作,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宾填好实验记录表。


2、加热后的铜丝温度很高,不能触摸,小心烫伤。


3、保持卫生,不软仍垃圾,废弃的火柴情放在桌子上玻璃器皿里


4,实验结束后,吹灭蜡烛,做好位置,准备交流。


师:看明白了吗?


生:看明白了。


师:好,开始做。


0918(4)学生开始操作


0922师: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


生:我们组的实验非常成功。从观察到的实验中可以发现,离蜡烛近的先掉下来。


生:凡士林全都溶化了,火柴全都掉下来了


生:火柴一根根掉下来了。


生:接近蜡烛的第一根先掉下来,其他的也逐渐掉下来了。


生:热在铜丝上传递,的确是接近蜡烛的火柴最先掉下来。


师:你们得出了什么结论?


生:蜡烛加热溶化使火柴掉下来。


师:哪个地方先掉下来?


生:热在铜棒中也是可以传递的。


师:哪个地方先掉下来?


生:离蜡烛最近的。


师:为什么第一根最先掉下来?


生:因为这个地方是离火焰最近的一根先倒下来是那里温度最高。


得出结论:热从温度较高的一端(地方)传到温度较低的一端(地方)。


跟你们的猜测一样吗?


教师做在中间加热的演示实验(课件演示)


师:拿出二号信封里的金属片,刚才通过加热一条金属棒的实验,我们发现热是从温度较高的部分传递到温度较低的部分。如果把无数条金属棒组合起来就是一张金属片,我们给金属片加热,热会怎样传递呢?


生:中心向四周传递。


生:从加热点向四周传递。


师:如果这样做,我们能看到吗?怎样让我们看见热的传递方向?


生:均匀的涂上凡士林、蜡烛


师:这次我们用红色的蜡烛油


师:做这个实验,老师也有提示(大屏幕)


看温馨提示:


1、给金素片一面均匀的涂上蜡,平放在三脚架上,有蜡的朝上。


2、加热后的铜丝温度很高,不能触摸,小心烫伤。


3、实验结束后,吹灭蜡烛,不要取下金属片,整理材料,坐好位子,准备交流。


师:看明白了吗?开始


生:明白了。


0930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0935汇报交流


生:我们组发现热向四周传递


师:加热时哪里的温度最高?哪里最底?


板书:中心向四周传递


师:生活中有哪些热传递的现象,你看过吗?


生:比如说,用铁锅烧东西。


生:妈妈热老酒时,铁锅刚开始是冷的,后来会越来越热。


生:把钢勺放在热水中,柄也会热起来。


师:其实在生活中热传递的现象是非常多的。(课件展示)


三、课堂总结


0940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发现——是指板书生答


师: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的,可以课后继续寻找。




板书:


热是怎样传递的


 


           热


             温度较高的一端——→温度较低的一端


            传递


 


 


扩散


                                                     加热点——→四周


传递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3-27 22:28:56编辑过]

TOP
27#

 

听课笔记


《斜面的作用》


 


执教者:缙云县紫薇小学 马丽杰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上


 


一、调查前概念,引入课堂


0950师:谁能把这桶水从这儿搬到桌子上?


生:一个学生上去搬水。


师:你有什么感受?


生:很重。


师:有什么办法很轻松的把这桶水搬到桌子上呢?


生:放到水里


生:放到箱子里


生:多几个人搬


生:把下面加上几个轮子


生:装成几个小杯子,然后再倒上去


生:装一个螺旋桨让他飞上去。


师:同学们想到的办法真多,但马老师没带。老师带了三样东西,你们一边看一边想,有什么办法?


生把木板搭在桌子上。


师:采访一下。为什么想到这种办法?


生:能更容易上去。


师:为什么你选择这块长的呢?


生:因为它的体积和水差不多大。


师:还和体积有关啊?


生:这样省力些。


师:小结,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发现直接搬很吃力,而大家认为用木板搭起来的就能省力(结合课件)像这样的装置在科学上就叫斜面。斜面与地面的夹角叫坡度。


师:再用两块长度不同的木板,搭成三个不同的斜面,有什么不同?


生:坡度不同。


二、实验探究


0959师:猜测斜面省力的情况是否一样?你认为那个是最省力的?排顺序


生:观察不同长度木板搭成的斜面,猜测省力的情况。给直接提和三个斜面的省力情况进行排序。(师板演)


师:从猜测当中同学们一致认为用斜面比直接提升都要省力。到底是不是这样呢?用什么方法证明我们的猜测?


生:推一下。


师 那样太费时了。


生:用测力计


师:老师给大家准备一些东西。(出示)利用这些材料,你准备怎么进行实验?


学生上台边演示边说,教师和学生提示注意点。


师:首先要做什么?


生:先测出直接提升的力


生:放斜面上拉时要与坡度平行


师:要测出拉动的力,怎么测?


生:要一边拉一边读书


师:测一遍行吗?


生:越多越好


师:读数不一样怎么办?


生:求平均数


师:测好后,然后用同样的方法测另外几块板上提升的读数。


师:记录单的使用方法指导。实验结束后整理材料,分析数据,填写发现。


1009学生开始实验,教师巡视各组的实验的情况,及时进行指导。


1014汇报


师:大屏幕提示:各小组的记录员把数据统计到汇总表上;请材料员把材料整理好放回原位;小组成员轻声交流自己的发现。


师:提示还没完成的小组快点,已经完成的小组组内讨论


师:提示放回材料


师:哪个小组先来汇报一下你们的发现?


生:坡度越小越省力,


生:最长的那块坡度最小,用的力最小。


看全班的汇总数据


生:横看直接提升的用力大,用斜面的用力小。


师:还有什么发现?竖看,发现各组的重物重量不同,用斜面的都能省力。


生:发现数据相差比较大。


生:发现第5组的数据问题2  2.1  1.2  0.8


师:唉,对呀!请第五组解释一下。


生:不知怎么回事,那块小的摩擦力特别大。


师:其他小组你们来猜测一下?


生:测量失误。


生:第十组的数据很小,肯定用了什么道具。


组10:展示第十组的小车是有轮子的。


师:拿个大家看一下。说明滚动摩擦力小。


1032三、课堂小结


四、拓展延伸


1031课件出示图片,请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观察判断图片上哪些地方运用了斜面?


师:斜面在生活中也运用得非常广。(课件展示)


生看图片找找斜面的运用。


菜刀、楼梯、盘上公路、螺丝钉



师:演示楼梯省力的实验(方轮车)


生:不是说斜面能省力,那人走上去都觉得费力?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我们课后可以去研究一下。


师:螺丝钉哪里运用了斜面?


生:螺纹


师:用纸演示。



师:生活中还有很多,希望同学们去找一找。




板书:                      


                                           斜面


 


 直接提升图              大坡度图    中坡度图    小坡度图  


 


费力                                  都能省力


                                      斜面的坡度越大,


                                      就越不省力



                                      斜面坡度越小,


                                       就越省力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3-29 22:45:34编辑过]

TOP
28#

花花:这么详细的记录真厉害啊,是不是借用了你电脑里的那个录音和拍摄功能个软件啊。真棒!赞一个!

TOP
29#

以下是引用蓝萧萧在2011-3-29 21:51:00的发言:

花花:这么详细的记录真厉害啊,是不是借用了你电脑里的那个录音和拍摄功能个软件啊。真棒!赞一个!


不是的。以上两课是自己当场记录,回家后再整理的。谢谢萧萧夸奖!

TOP
30#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