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丽水市小学科学研修班15号学员王海花研修专贴 [复制链接]

31#

 课堂实录

 


物质的变化


 


执教者:青田教研员许巧媚


记录:王海花


一、复习引入


1043师: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世界是由什么构成的?


生: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


师: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板书:物质),那么物质总是在不断地……?


生:变化


师:对,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板书:变化)


师:那么这节课我们就用实验的方法细心地研究物质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板书课题)学习第二课。


二、混合沙子和豆子


1、观察实验沙和豆子


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两种平时非常常见的物质,这是什么?


生:豆子


师:这是?


生:沙子


师:很熟悉,是吗?


生:是


师:这两种物质平时很常见,平时有没有细心地去观察过呢?


生:没有


1045师:现在这节课我们就细心地来观察一下,沙子有什么特点?豆子有什么特点?把同学们的发现记录在我们课本的记录单上,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明白了,开始。


学生开始观察记录,教师巡视。


师:同学们一定要进行细心地观察。


师:豆子的特点可以用几个词或者一个字表达出来,不要写整句话,很费时间,是吧?


师:小组同学再交流一下,豆、沙,它们的特点分别是什么?


师:我觉得同学们很奇怪唉!坐下来,豆子、沙子都不用去看,马上就能写出他们的特点,这是你平时的一些观察吗?


师:对,用手去捏一捏,也没事。


2、汇报观察结果


1047师:好了,许老师想请我们的同学来汇报一下豆子有什么特点?沙子又有什么特点?谁先来?


生:坚硬


师:说完整,什么东西坚硬?


生:黄豆


师:好,黄豆比较坚硬。你是通过手把他观察出来的是吧?


师:你从它的软硬(板书:软硬),它比较硬。


师:其他同学。你来。先说黄豆,同组同学你说。


生:我是视觉方面观察的,这个豆子是椭圆形的,而且是黄色的。


师:你从她的形状和颜色方面观察。(板书:形状)


生:我是从触觉观察的,豆子表面比较光滑。


师:哦,触觉,它比较光滑。(板书:光滑)


生:沙子的特点,细小。


师:哦,沙子的特点细小,你从大小进行了观察。


师:我们先说黄豆,好不好。说完黄豆再说沙子。


生:我是从黄豆的颜色观察的,它是土黄的。


师:哦,黄豆,黄色的。(板书:颜色)


师:那么同学看一下,黄豆除了这些特点很明显的是吧!一看到它,大家都认识它是黄豆。


师:那么接下来我们看看沙子,它有什么特点?


生:沙子的特点是粉末状的。


师:粉末状的就是颗粒很细小,是吧!


生:是由各种颜色组成的。


师:你发现,它有哪些颜色?


生:黑色、白色、黄色


师:我发现这位同学对颜色非常的敏感,颜色细微变化都能发现。


3、混合沙和豆子


师:同学们发现了沙子和豆子的许多特点。,现在如果老师把沙倒在豆子里面去,然后进行搅拌混合,再把它们分离开来。你认为沙子和豆子会产生变化吗?


生:会


生:不会


1051师:徐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两个小塑料盒,干嘛用知道吗?


生:把他们分离时用 的。


师:徐老师的意思是,在混合之前先把豆子和沙子取一点出来,当作样本与分离出来的沙子和豆子进行比较。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现在同学们开始做实验。


学生混合沙子和豆子。


4、汇报


师:有没有发生变化?


生1:没有发生变化。


师:你的理由是什么?


生:豆子还是豆子,沙子还是沙子。


生2:我认为有变化,因为豆子上有一层沙子。


师:哦,豆子上蒙了一层灰了,是不是?我发现你非常细心。


师:同学们,他发现了。你们有没有发现?沙子上面蒙了一层灰,你们有没有发现。?


师:说明这位同学观察地非常仔细,一点点蛛丝马迹都被她发现了。


师:你认为黄豆发生变化或没发生变化都有自己的理由是吧?那么我们说,黄豆和沙子混合后分离开来最终虽然有一些变化,如豆子上面有一层灰,这只是说明了他们形态上发生了一些细微的变化。但是他们的特征和性质有没有发生改变?


生:没有


师:他们的特征和性质没有发生改变。沙子还是沙子,豆子还是豆子。


师:所以我们说,它在沙子中豆子——我们用什么方法改变它?


生:混合


师:对,(板书:混合)


师:之后,我们把它分离开来,发现沙子还是沙子,豆子还是豆子。他们没有发生——


生:没有发生变化。


师:没有发生变化还是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


生: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


师:对(板书: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有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生:没有。


师:同学们,徐老师刚才这个实验想告诉大家什么道理呢?发现没有明显变化与发现明显变化同等重要。为什么这么说,你能用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来理解吗?


师:比如哪些行业,哪些人,平时就需要去观察,去发现一些蛛丝马迹的?


生:警察


师:说说,警察该怎么去做?


生:在坏人作案时,要去观察哪些不太被人发现的痕迹。


师:坏人留下的一些蛛丝马迹可能就是,破案的一些线索,是吧!日常生活中我们发现没有明显变化与发现明显变化同等重要,是吧!


三、观察加热白糖的变化


1、观察白糖


师:把豆子和沙子收好,放在抽屉里。徐老师又给大家带来了一种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的一种物质——白糖。


师:吃过没有?什么味道?


生:吃过,甜的。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要细心观察一下这个白糖有什么特点?不去看的话,你能说出来吗?


生:不能。


1057师:不能啊。那老师就给同学们发材料了。仔细观察有什么特点,然后记录在作业本的记录表上。


师:小心的打开小礼物,细心的观察。


师:特征可以几个字,一个词行。


学生观察。


2、汇报


生:透明的。小正方体。


生:像一个小小的正方行。


生:白色颗粒装的。摸起来硬硬的。


生:形状不一。


师:形状不一,大家有没有发现?是颗粒大小不一还是现状不一?


师:形状可能也有点不同是吧!这位同学看得很仔细。


生:有点透明。


生:摸起来有点的粗糙。


师:有的同学说是甜的,那么甜是不是他的特点啊?


3、猜测加热白糖产生的变化


师:请同学们猜测一下,如果现在老师把白糖放在调羹里用蜡烛加热,白糖会发生变化吗?


生:会。


师:你认为它会发生哪些变化?


生:会变成液体。


生:颜色会变成红褐色。


师:你看到过吗?


生:因为日常生活中,炒菜看见过。


师:吵什么菜?你做过吗?


生:糖醋排骨,看见妈妈做过。


师:这位同学平时非常注重观察。


师:那么请你们的猜测简单地记录在记录单上。


4、演示和讲解加热白糖的实验


师:记录完了,我们看看,做这个白糖加热实验,最先做什么?它有哪些方法?


生:我们要注意蜡烛会烧伤手,蜡烛油要用东西接着。


师:老师准备了一篇玻璃片,蜡烛油用玻璃片接着。


生:然后在使用蜡烛时,一定要将蜡烛定住,不晃动。


师:有方法定住吗?


生:……


师:演示


师:火柴更放哪里?蜡烛火焰哪里温度最高?


生:放在玻璃片上,外焰温度最高。


师:老师特别提醒一下,白糖放上去加热,一定要让白糖均匀受热。可以这样做(演示)。


师:许老师特别强调一点的是,担心烫手,可以用纸抱一下柄。眼睛不能离汤匙太近,结束后,汤匙温度很高,不能用手去摸,把汤匙放在玻璃片上。


师:实验的规范操作,老师还要提醒同学们,实验时一定要细心观察,不要错过蛛丝马迹,及时记录现象。在观察白糖的变化的同时,还要观察蜡烛的变化,由一位同学负责记录一下。


师:取出材料,开始实验,有问题请举手。


1107学生实验


1111汇报交流


第九组:从内侧融化成液体,变成红褐色,产生气泡,有焦味,渐渐变成黑色。蜡烛渐渐融化,最后冷却后,变成固态。


师:说得好完整哦。其余同学还有什么新的发现的,请举手。


生:加热几秒中后,白糖开始融化,变成了水。


师:变成了水?有意见吗?


生:变成了液体,液体慢慢变黄,慢慢变成红褐色。最后渐渐变成了黑色,冒泡,冷却后又变成了固体。蜡烛——


师:哦,我们先说白糖。她说得非常仔细。


生:……


生:还闻到了一股焦味。


师:最后晶莹剔透美丽无比的白糖变成了黑不溜秋的什么东西啊?黑色的物质,我们能不能这么说?


生:是


师:那么这种黑色的物质还是白糖吗?


生:不是


师:那么说明什么?


生:白糖产生了新物质。


师:白糖怎么?说完整。


生:白糖在加热后产生了新物质。


师:白糖在加热过程中产生了一种不同于白糖的新物质,是不是?(板书,产生了新物质)


四:揭示“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


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把有新物质产生的变化,我们把它叫做——


生:化学变化。


师:对。同学们都知道了,昨天去预习了吗?预习了。


师:像豆子和沙子这种混合后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我们把它叫做——


生:物理变化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29页,这里写的很详细,我们一起来读一遍。


五、巩固练习


1118判断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师:易拉罐变形。


生:物理变化。


师:理由。


生:它没有产生新的物质,只是形状变了。


师:冰融化成水。


生:物理变化。


师:理由


生:因为冰融化成水,还是水。


师:什么变了?


生:形状变了。


师:同学们能不能会一个词。


生:形态变了,从固态变成了液态。


师:火柴燃烧


生:化学变化


师:理由


生:它产生了碳。


师:苹果腐烂


生:化学变化,腐烂后,不能吃了,产生了新物质。


师:在白糖加热过程中,仅仅只发生了化学变化吗?首先白糖晶体融化变成了液态的糖,那么这个时候,有新物质产生了吗?


生:没有


师:什么东西变了?


生:状态变了。


师:对,只是固态的糖变成了液态的糖。状态变了,但是它还是糖。是不是?


生:是


师:所以这个变化我们叫它为什么变化?


生:物理变化。


师:然后不断地加热,冒泡了,变褐色了,变黑色的物质,闻到了焦味,看到了烟,这个过程是什么变化?


生:化学变化。


师:理由是?


生:产生了新物质。


师:对,完全不同于白糖的新物质是吧!如果继续加热的话,它还会燃烧起来呢!这个过程就是化学变化的过程。


师:同学们很熟悉的蜡烛燃烧,我们来看一下是一个怎样的过程?


师:固态的蜡,先要怎样?


生:融化变成液体的蜡烛油。


师:然后呢?蜡烛油会——


生:燃烧


师:燃烧生成什么东西?


生:(看课件资料)水和二氧化碳


师:许老师通过查资料,找到了蜡烛充分燃烧后,会产生水和二氧化碳。如果燃烧不充分还会产生部分碳的成分。同学们想一下,在这个过程中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生:发生了化学变化。


师:哪个过程?


生:燃烧的过程。


师:那么这个过程呢?(指着课件的图片)


生:物理变化


师:能说说理由吗?


生:熔化的时候,它的状态改变,它的物质并没有改变。燃烧的时候,发生化学变化,是因为它有新物质产生,他们是水和二氧化碳,甚至还有碳。


师:同学们,你能在我们的实验中找到碳吗?看看调羹底部。


师:原来给你们的调羹是怎样子啊?你看,很漂亮的。现在的调羹变成了什么样子啊?


生:黑的


师:黑的是什么东西啊?


生:碳


师:哪来的?


生:蜡烛燃烧时产生的。


师:从这两个实验,我们知道物质在发生变化的过程中有的时候即会发生化学变化,也会发生物理变化。


师:现在徐老师想让同学们说说看。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生:本质的区别是,物理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化学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


师:本质区别是最终是否产生新的物质。


师:生活中我们有很多的例子可以举,比如说,我不小心把玻璃片打碎了,什么变化?


生:物理变化


师:我的衣服脏了,洗一洗,挂在哪里,晒干了。什么变化?


生:物理变化。


师: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1123师:科学课堂欢乐无比,科学世界奥秘无比,希望同学们在科学的殿堂了有新的发现。课后请同学们思考,米饭在我们身体里会发生哪些变化?

TOP
32#

听课笔记


 


食物中的营养


 


 


龙泉实验小学 曹龙根


记录着:王海花


一、引入


1、回忆昨天吃了哪些食物?


2、指名说。


3、为什么要吃这么多食物?


4、生:让我们获得营养;


生:让我们更有力气


生:让我们的肚子不会饿。


5、食物到底能提供给我们哪些营养的呢?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板书课题:食物中的营养)


二、食物中含有哪些营养成分


1、从食物中能获取哪些营养呢?


2、生: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钙、铁、盐、……(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3、利用书本和手头 的资料探究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完成以下几个任务:


(1)说一说:食物中营养成分有哪些?


(2)想一想:每种营养成分对人体有什么作用?


(3)写一写:在食物卡片上写出每种食物所含的主要营养成分。


(4)分一分:根据主要的营养成分将食物分类。


要求:先完成前面两项,再上来领食物卡片,在上面写上食物的主要营养成分,写好之后在大表格中给这些食物分类。探寻时,先看书,再看资料。


4、学生分组探寻食物中营养成分。(19分钟左右)


5、汇报


(1)师:从食物中获得哪些营养,有哪些需要补充的,哪些需要修正的?


生:还有水、脂肪、糖类


生:维生素


师:盖、铁、锌归为哪类?


生:矿物质


师:也就是我们能从食物中获取哪些营养?


生: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矿物质、水


6、说一是富含蛋白质的食物有哪些?(一个小组汇报完了,其他组再补充)


组一:蛋白质:鱼、鸡蛋、猪肉(教师把相应的卡片贴在黑板上)


脂肪:虾、巧克力、食用油


糖类:面包、米饭、面条


维生素:桔子、西红柿、茄子


矿物质:食盐


水:


师:其他组请补充


组二:蛋白质,应该是牛肉含量比较高。猪肉是脂肪含量比较高。


师:猪肉有分歧。猪肉里面有没有蛋白质,有没有脂肪?


生:有


生:牛奶蛋白质含量较高


生:花生含脂肪较高


生:豆制品含蛋白质较多。


生:饮料含水。


师:只有饮料含水吗?


生:不是的,这些食物都有水。


师:什么样的猪肉脂肪含量高,什么样猪肉里面蛋白质含量高?


生:肥肉脂肪高,瘦肉蛋白质高。


(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有的食物含有多种营养成分,但是没有一种食物含有所有的营养成分。)


7、这些营养成分对我们人体有哪些作用?缺少了哪一种,会怎样?


学生举手说说自己从资料中了解到的知识,或者自己原来知道的。


三、怎样辨别食物中的营养的方法?


1、自己阅读教材,了解辨别脂肪和辨别淀粉的方法。


2、说说怎么辨别?(脂肪、淡粉)


3、教师讲解方法、注意事项并简单演示。


4、各组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3分钟左右)


5、汇报实验结果。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4-4 14:22:30编辑过]

TOP
33#

  听课笔记

 


磁铁有磁性


 


遂昌实验小学 蓝智俊


记录:王海花


一魔术游戏导入


1552老师套上手套,能让一枚悬挂的针横向漂浮在空中。


学生猜测到手套里面有磁铁。板书课题,进入本课的教学。


二、检测哪些物体能被磁铁吸引。


(一)预测


1、出示一个实验盘(里面放置了各种不同的材料),大家知道磁铁能吸铁,磁铁能吸引这些物体吗?


2、一样、一样地认识这些物品。


3、各组看着这些材料进行预测。


4、请一小组展示预测结果。(分两类摆放)


5、其他小组不同的看法,有分歧的放中间。(铝棒、铜钥匙)


(二)检测


1、这些只是小朋友们的预测,那到底正不正确呢?我们该怎样验证?


生:用磁铁


师:用磁铁怎样做实验?


2、实验时有实验小要求。(大屏幕出示“注意事项”,并讲解)


课件  实验小要求:


(1)按表中的顺序检测,检测好一种后,再检测下一种。


(2)每个实验要重复做几次。


(3)及时做好实验记录。


(4)根据检测结果把材料分成两堆。


3、完成后不要忘记了讨论,填写记录。


4、1406学生开始实验(7分钟左右)


(三)汇报


1、请一个小组根据实验记录单的记录,重新分类。


2、能吸的和不能吸的,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生:能吸的都有“铁性”,都含有“铁”的成分。


生:不是有铁性,而是都比较轻。


师:可以老师今天准备的材料有问题,回去可以试试大的铜块,看会不会变成被吸。


3、通过这个活动有什么发现?能吸的是用什么材料做的?不能吸的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通过讨论学生明白:磁铁能吸引铁一类的物质,这种特性叫作磁性。(板书:磁铁能吸引铁的性质叫磁性。)


(四)运用


1、用磁铁寻找身边含铁的物体。


2、汇报找到用铁做的物品有哪些?


生:桌子


师:桌子的哪部分?——


3、在日常生活中哪些物品是不能用磁铁去吸的?(学生不明白老师这个问题的意思,理解为能不能吸,没有想到是会吸坏的这层意思上。最后老师出示磁卡,问:这个能不能用磁铁去吸?哪些也不能吸?学生才明白磁卡、电脑、电视……是会被坏吸的。)


4、一元、五角硬币能被吸吗?


5、生预测,说理由。


6、生上台演示验证。


7、为什么有的硬币能被磁铁吸住?而有的硬币又不能被磁铁吸住呢?


生:因为不能被吸的是用铜做的。


课件出示:两种不同硬币成分的含量,学生认真阅读。


师:这里还有更多的硬币,他们能不能被吸?怎么才能知道?


生:用磁铁吸


生:查资料


师:可以用磁铁吸,也可以查资料。要想判断最科学的办法是什么?


三、隔着物体吸铁实验


1、通过课前的魔术,知道磁铁能隔着手套吸铁。磁铁能隔着其他物体吸铁吗?怎样做磁铁隔着物体吸铁的实验呢?(投影记录表)


2、讲解方法,学生演示。


3、1431分组做实验。(师:今天老师没有给大家准备布和纸,大家自己想办法。)


4、汇报


引导学生关注厚木片与薄木片的区别,说明只能隔着一些较薄的物体吸铁。


5、1437小结:磁铁隔着一些物体能吸住铁。


如果两杯水,一杯多、一杯少,有什么办法取出回形针?课后去试试。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4-4 14:23:21编辑过]

TOP
34#

让每一次机会都演绎成一道美丽的风景


 


15号学员  松阳县叶村乡中心小学  王海花


 


“追求简约的课堂”一句很简单的话,但是要真正落到实处,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现在让我来谈关于“追求简约的课堂”这个话题,我感觉自己缺乏底蕴,目前我能做到的就是尽量多的吸收别人的经验。现在还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谈谈自己此次学习的一些感受吧!


“我是幸福的,我是快乐的。”这是2011年3月23日——25日在庆元参加“丽水市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研讨暨教学质量分析会”时的美好心境。


在这次会议中,除了在教学研讨方面收获颇丰之外,我还收获了来自大家对我的肯定和称赞。


2010年10月20日,丽水市小学科学骨干教师研修班开班,一个很偶然的机会,让我以一名替补学员的身份成为了这个班级中的一员。几个月来,我把每次的作业,每次的沙龙研讨都当成了锻炼自己的机会,当成了自己奋斗旅途中的一个个小目标。我为自己的成长辛勤地耕耘着,时时用喻老师的话:“每天学习一点点、每天努力一点点、每天就能进步一点点。”来激励自己。慢慢地,慢慢地,我从一个默默无闻的一员成为了大家关注的一个焦点。


这次会议中来自同学及班委的称赞,来自县教研员、市教研员及省教研员的肯定,让我忘却了奋斗旅途中的孤独,让我忘却了奋斗旅途中的艰辛,有的是无比的幸福与快乐。特别是省教研员喻老师在讲座时穿插了一个来自浙江小学科学论坛我写的案例《让人哭笑不得的回答:萝卜的果实长在土壤下面》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3&ID=9779&replyID=&skin=1,他说:“我记得是你们丽水市的蓝桂勇(白云的家)写的。”当时,我有些不好意思的举手示意了一下。喻老师看到我举手示意后说了一句让我激动不已的话:“哦,不是蓝桂勇,是王海花,是吧?哈哈……我只记得是你们丽水的。”感叹于喻老师的好记性,能那么快速地叫出我的姓名。记得只是在宾馆的电梯里和吃饭期间市教研员杨老师在喻老师面前偶尔地提起和称赞过我。能在这样的会场上,被省教研员点名表扬,这是一种多么大的鼓励啊!我能不激动吗!讲座结束后,我鼓起勇气恳求喻老师和我们丽水的另外两个论坛管理员(不睡觉的兔、白云的家)一起合影留念,留下了一张珍贵的照片。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其实我是一个自卑的人,常常会想:“我能行吗?”“我也能办到吗?”“我能做得别人那么好吗?”由于缺乏自信,每次参赛自己都感到心虚,特别是在公开场合更是不能正常地表现自己。同时我也是一个执着的人,当每次失败而归时,我总是这样安慰自己,“功夫不负有心人,只要坚持,就一定会有收获的。”自己大概是属于“大器晚成型吧!”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2010年3月,浙江省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副主任、浙江省名师名校长工作站副站长吴卫东教授在松阳县首届研修班的一个讲座中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人行不行,首先他自己要行;其次是要有人说他行;最后是说他行的人也要行。”多么富有哲理的一句话啊!吴教授的这句话时时激励着我,让我有一种想拼搏的冲动,有一种想证明自己的冲动。于是我对自己说“珍惜每一次机会吧!让每一次机会都能开成一朵小小的花儿,用这些花儿点缀旅途中的风景。”就是这样的一个信念支撑,使我认真地做着每一件事,认真地对待每一次挑战。通过一年的学习与磨练,我明白了一个浅显的道理:“机会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平等的,同时它又更偏爱那些执着的人。因为只有把握住首次机会,并且为之付出努力的人才能再次把握住下一次更好的机会。当你简单应付了第一次机会,那么也基本等于放弃了下一次机会。”正是因为我的努力与执着,让自己获得了比别人更多的机会,获得了比别人更多的展示平台。从县研修班的一名普通学员成为一名优秀学员;从松阳县首届新秀新苗研修班学员上升到丽水市小学科学骨干教师研修班学员;从浙江小学科学论坛的普通会员到2010年度的优秀会员及网络研修班的版主……处于边缘地带的我渐渐向中心靠近了。实践证明,我并不比别人差,我也能行。


虽在某些方面比起以前来说,我有了很明显的进步,给大家留下了一个良好的印象。不过基础底子相对薄弱的我,要想今后能在小学科学教学这条路上继续有所发展,肯定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我应该抓住每一次机会,让每一次机会都能发挥它的最大功效。有这样一道数学题:90%×90%×90%×90%×90%=?结果是59%。如果抛开简单的数学意义,这个等式能说明什么问题呢?从小到大,无数次应对各种考试的我们都知道,60分是及格线,100分似乎比较难,而90分是一个可以引以为豪的分数了。但是如果你在学习、工作中,不能认真对待每一个环节,致力于每个环节的完美。第一个环节你做到了90%,下一个环节还是90%,在5个环节之后,你的成绩就不是平均值90%,而是59%。因为每一个环节都是以前一个环节为基础的,环环相扣的一系列过程结束后,“很不错”的90分最终带来的结果可能是59分——一个不及格的分数。


在庆元的教学研讨结束之后,为了让自己更好地消化吸收这次的学习内容,回家后,我认真地整理了五堂课的听课笔记和喻老师的讲座实录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2&Id=9904(已经整理了一半)。并结合这次教学研讨主题申报了一个市级教学研究类课题《小学科学课堂长时自主探究教学的实践与研究》(目前,县教研室已经将这一课题送报市里,但愿能最终成为一个市级课题。)让我用实际行动来落实这个教学理念,让“追求简约的课堂”这一教学理念根植于我心中。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4-9 14:13:16编辑过]

TOP
35#

今晚参加了浙江省小学科学协作组的一个网络沙龙:让学生有充足的自主探究时间


以下是自己事先准备的发言内容,不过忙于主持,并没有在讨论时完整地呈现自己观点。不管有没有呈现自己的观点,认真思考了,准备了总是会有收获的。


 


 


(1)充足的自主探究学习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有哪些积极的影响?



 


科学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是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科学思维发展的过程。课堂上给学生充足的自主探究时间在形成与发展科学素养方面具有以下意义:


A、能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质疑能力、提问能力等方面得到有效锻炼,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B、长时自主探究更能体现学生思维的差异性,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更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C、学生在长时不中断地探究中,更能体现思维的自主性,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的知识和才能,课堂上能生成更多的精彩。


D、较长时间的自主探究更具挑战性,让学生跳一跳摘桃子,更能激发学生的科学学习兴趣。


E、长时间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够引导学生自主获取信息或知识的能力。对于学生良好学习方法的形成,终身学习习惯的养成有重要意义。


F、长时自主探究学习,更能促进学生交流能力发展,学会倾听,学会分享、学会在别人的基础上提升自己的观点。




 


(2)日常教学中哪些因素侵占了学生的自主探究时间?(结合实例说明。)


我认为侵占学生课堂自主探究时间的因素有以下一些:


A、教师的教学观念造成的。首先是应试教学观念的影响,课堂上过多的时间花在了对一些知识点和注意事项的识记与巩固中;其次,教师对学生的不信任,担心学生不能顺利完成,所以总是牵着学生走,而不敢放手。


B、课前准备不充分。首先是教学设计不合理,环节众多,过于零散。其次,学习材料(包括阅读资料,实验材料)不合理,如,材料粗糙造成的实验障碍或者出现了与实际相违背的实验数据,材料缺乏结构性层次性导致实验不能深入。


C、材料的呈现时间、摆放方式、管理等不合理,造成对学生思维的干扰,导致探究的不连贯。


D、指导的方式不合理,如指导过渡,或指导不到位导致实验中的再次指导,造成探究的时间被挤压。实验进行中,对各组的巡视和有效的个别指导也是确保长时有效探究的一个因素,如果不指导,或指导不恰当都可能中断学生的长时探究。


E、对学生的前概念不了解,导致探究的内容过于简单缺乏挑战性导致的探究过早结束,或探究内容过难导致学生无法继续,而出现的探究中断。


F、对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评价不到位,没有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学生由于没有学习兴趣而不愿进行自主探究。


G、探究后的交流能力的培养没有跟上。长时间的自主探究应该包括学生自主有效的交流时间。如果教师没有注重学生交流方式的培养,就会导致一问一答式的,或者是以教师总结为主的交流方式,造成学生真正自主交流的时间减少。



 


(3)确保学生拥有较多自主探究时间的有效策略或实践体会。



 


我认为在课堂上要让学生达到较多自主探究时间,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A、信任学生,做到真正的放手,给学生一个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


B、教学观念,由重知识向重探究过程,重探究方法的培养方面转变。


C、充分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和原有知识,在教学设计时结合教材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大胆的取舍和有机地整合,做到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D、课前多在材料的准备上下功夫,为学生准备精致、典型而又有层次的材料,减少探究过程中一些没必要的纠结,使探究能层层深入。课前教师要做下水实验,对实验过程中会出现的状况做到心中有数,以便指导时更有针对性,减少探究过程中的障碍。


E、根据不同的探究内容,材料的呈现方式和呈现时机都要考虑恰当,能对学生的探究起到一个积极的引导和调控作用。


F、探究前的集中指导要具有前瞻性和预见性,能对探究过程中会出现的一些操作难点和注意事项进行适当的指导。分组巡视指导时,要能够把握各组的探究进度和探究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典型共性倾向。对个别组的一些困难给于适当的帮助和单独指导,运用一些启发性提问,促进探究的继续与深入。


G、在探究过程中或交流环节时,对于学生的一些突出表现要进行及时肯定和表扬,树立榜样,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H、探究后交流环节,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分享别人的探究成果。在汇报时能吸收别人的经验后提升自己的结论,形成螺旋上升式的交流形式。同时能对别人的结论进行合理的质疑,提出新的探究问题。



 

TOP
36#

整理的很好!辛苦了!
一直努力中……
TOP
37#

以下是引用爬爬虫在2011-4-16 15:24:00的发言:
整理的很好!辛苦了!

虫子昨晚的发言,那才叫精彩,有机会要向你取经的。哈哈……

TOP
38#

艰辛的沙龙纪要整理


由于这次沙龙,在两个会场同时进行,一些其他原因导致很多教师只是在其中的一个会场发言,另一个会场没有记录,整理时,不仅要仔细核对两个会场的发言内容,还要核对发言者的姓名。不紧要删除一些无关的发言,还要对一些滞后的发言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所以整理起来比较吃力。我和研修班的另一学员王伟勇(兰苑)利用几天的休息时间进行了比较细致的整理,标注了发言者的主要观点。终于在4月19日完成了4月15日的网络沙龙纪要。


 

4月沙龙记要.doc (, 下载次数:81)


浙江小学科学协作网+丽水市小学科学2011年4月网络主题沙龙纪要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0227

TOP
39#

4月19日——4月20日在金华参加浙江省2011年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评比活动,在这次活动中我对12堂课做课堂实录,由于自己打字速度不快,回家后又用了大量的时间对课堂实录进行了一些整理,现在终于完成。几天下来感觉非常累,全身酸痛,遗憾的是没有好好欣赏课堂上的精彩。


12个课堂实录都已贴在了二剪梅发出的专贴中,链接地址如下:


 


1.     2011省优质课王伟文《食物链和食物网》研讨专贴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1&id=10218 


2.     2011省优质课蒋云娟《食物链和食物网》研讨专贴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1&Id=10219


3.     2011省优质课陈滔《食物链和食物网》研讨专贴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1&id=10226 


4.     2011省优质课王晓玲《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研讨专贴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1&id=10223 


5.     2011省优质课缪旭春《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研讨专贴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1&Id=10233 


6.     2011省优质课李建荣《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研讨专贴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1&id=10234 


7.     2011省优质课胡黛《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研讨专贴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1&id=10236 


8.     2011省优质课韩水金《食物中的营养》研讨专贴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1&Id=10232 


9.     2011省优质课毛伟建《食物中的营养》研讨专贴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1&id=10237 


10.   2011省优质课曹龙根《食物中的营养》研讨专贴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1&Id=10238 


11.   2011省优质课丁红霞《食物中的营养》研讨专贴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1&id=10239 


12.   2011省评优课评比活动展示课王庆《植物的叶》研讨专贴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1&replyID=93546&ID=1024

TOP
40#

以下是引用海儿在2011-4-21 19:41:00的发言:

4月19日——4月20日在金华参加浙江省2011年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评比活动,在这次活动中我对12堂课做课堂实录,由于自己打字速度不快,回家后又用了大量的时间对课堂实录进行了一些整理,现在终于完成。几天下来感觉非常累,全身酸痛,遗憾的是没有好好欣赏课堂上的精彩。

辛苦了海儿和二剪梅,幸福了大家,收藏。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4-22 10:35:53编辑过]

TOP
41#

 

基于学生前概念的教学


——记参加省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评比活动体会


 


                          松阳县叶村乡中心学校  王海花(15号学员)


2011年4月19日——4月21日,我有幸以浙江省小学科学网论坛管理员的身份参加了这次省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评比活动。在两天的活动期间,我一直处于高度集中的状态下记录着每一堂课的课堂实录,感到腰酸背痛、手麻眼花。虽然记录了12堂课2万多字的课堂实录,但对于课堂的内涵却思考得很少,很多课堂上的精彩无暇顾及,这是最遗憾的。回家后,只能通过补课(认真学习这次的活动资料)弥补这一遗憾。现在仅借《食物链和食物网》这一堂课,从基于学生前概念上的教学这方面谈点自己的见解。


一堂课的成功与否,我们不仅要看教师教得怎么样?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学生学得怎样?关注学生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之后是否在思维层面和知识层面上有所提升?《食物链和食物网》是一堂典型的以建构科学概念为主的课型。学生要在对原有认知的修正与完善的基础上形成与建立新的科学概念的,因此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学生前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帮助学生建构新的科学概念。


王伟文老师非常注重了解学生的前概念,能准确把握教学的切入点和教学难点。课堂上,王老师的话不多,但每句话都能起到激发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思考,层层递进逐步引导学生修正与完善科学概念。如,在引导学生认识和书写食物链的环节中,首先通过“这些小动物吃什么?他们有什么样的食物关系?”暴露学生平时习惯于“谁吃谁”的思维方式和表述方式。这是干扰学生正确书写食物链的一个障碍,也是本课的一个教学难点。王老师用了一个简单的处理方式——语文教学中的“改变句式”,这一方法很快达成了食物链“谁被谁吃”的正确表述方法,避开了能量流动这个抽象的概念。又如,在第一次书写食物链后的交流中,王老师通过展示两位学生的作业(生1: 落叶→蚯蚓 、 草→蚜虫、…… 生2:草→蚜虫→瓢虫→鸟),引导学生交流“这位同学的记录有什么特点?”达到了修正学生正确书写食物链的目的——“不光写出了谁被谁吃,还写出了谁又被谁吃。”再如,让学生 看“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图,书写食物链时,一学生写出了“蝉→螳螂→麻雀”这样一条食物链。教师问:“这里谁是生产者?”让学生思考并明白树是生产者。通过“黄雀还可能会被谁吃?”这一问题的讨论使这条食物链最终得以完善。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发现食物链都具有“一环扣一环,从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这些特点。


将云娟老师在引导学生明白因为食物关系让稻田里的这些生物生活在了一起后,问:“他们之间的食物关系,你能用简单的方法把它们表示出来吗?”这个问题就是为了暴露学生的前概念,大多数学生都把他们的食物关系书写成“蛇→青蛙→稻螟虫→稻谷”。之后教师板书科学上正确的表示方法,并问:“科学上这样画,表示什么意思?”学生思考后比较容易发现是为了表示“谁被谁吃”这层意思。遗憾的是蒋老师后面这个问题“还隐含着什么意思?” 范围太广,指向性不明,导致学生的回答有些不着边际。课堂上当多个学生的回答都没有达到你的预设,这时错的往往不是学生而是老师,我们就要从自身找原因。如果教学时脱离了对学生的了解,就会让我们的教学失去控制,无法把握。要四年级学生(借四年级学生上课)通过一条食物链看出隐含在其中的能量流动这个抽象概念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教师在这个时候应该给于适当的帮助,降低难度。我认为可以这样问:“如果从能量流动方面考虑,你有什么发现?”


陈滔老师的课堂是充满智慧的课堂,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陈老师对学生前概念摸的非常透彻。他知道课堂上学生在哪里,总是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导学生循序渐进,逐步深入地学习。如:“这是一片水稻田,如果你走进这里,会发现哪些生物呢?请你选出卡片,然后有顺序的排列起来。”对于城市的学生来说,水稻田也许还是比较陌生的,因此陈老师巧妙地运用了卡片,降低了难度,排除了障碍。在理解和书写食物链时,陈老师先让学生把有食物联系的生物用线连起来,然后让学生看着连线图表述生物间的食物联系。在第一位学生回答后,老师说:“他说得很全面,就是听了有点晕,谁能更清楚的说出他们之间的关系?”(那天听课时,对陈老师的这个教学环节设计很不理解,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设计,用意何在?)接着陈老师不惜花时间又再请了两位学生进行表述(两位学生均不能清楚地表述)。现在仔细研读课堂实录后,发现陈滔老师真是用心良苦,以此暴露出仅仅用线连起来是难以表明食物关系的。于是就有了下一个环节,“有没有比用横线更简单的表示方法?”学生也就很容易想到用箭头表示。当学生画上箭头后,又暴露出学生两种不同的箭头朝向问题。基于这个前提,陈老师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食物链的内涵,问:“如果我们把箭头理解成食物或能量流动的方向,应该用哪一种?”学生对食物链书写和内涵的理解就比较清晰了。


记得有这样一句话:“只有做到了让学生感受到是通过自己努力才获得知识的,而不是老师教会的,才称得上优秀的教师。”这句话从表面上理解,教师的 “教”似乎不重要。其实恰恰相反,不是不要教师的 “教”,而是要更高要求的“教”,要教的不露痕迹。要做到不露痕迹的指导学生学习,教师必须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前概念,要基于学生原有基础进行有效教学。学生已经知道的,我们教师不讲;学生通过努力可以知道的,我们不讲;学生竭尽全力也无法达到的,我们也不讲。只有当学生目前不能达到而通过帮助后可以达到的,我们再教。我们的教,不是直接给予答案,而是通过各种手段一点点地为学生搭脚手架,引导学生努力攀爬抵达目标。

TOP
42#

三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整理


 

王海花:三年级下册实验整理(大字体).doc (, 下载次数:84)

TOP
43#

把握细节   生成精彩


 


今天上《导体还是绝缘体》时,学生拿着电路检测器在教室里检测各种物品,并一一记录实验结果,我看到了这样几个现象值得思考。


A组学生拿着电路检测器走到磁性黑板前,用检测器测了好几下,发现灯泡不亮,然后他们就再用检测器检测了黑板周边的金属包边,这时检测器的灯亮了,他们兴奋地说黑板是导体,然后在记录单上记录了下来。


B组学生拿着检测器来到教室的铁门前,用检测器检测了一下铁门,发现灯不亮,但是他们在记录单上记录的是铁门是导体。


C组学生检测的是他们自己的一个铁文具盒,结果检测器的小灯泡不亮。他们组的四个成员在记录单上把文具盒记为绝缘体。这时有一个学生说文具盒是铁做的,为什么小灯泡不亮呢?于是他们拿着检测器又重新做了很多遍,继续验证着。


 


在汇报环节,大部分小组在预测时都认为黑板、铁门、铁文具盒是导体,在实测记录的结果中是绝缘体。


只有A组认为黑板是导体,B组学生认为铁门是导体。于是我让他们重新演示了一下他们的检测方法。当A组演示时,下面的学生纷纷发表意见,表示他们测量的地方不正确。B组重新检测铁门时,小灯泡不亮,这时他们显得有些难为情。


当A组学生发现实测与预测相违背时,没有去寻找原因出在哪里,而是简单的采用了一个自欺欺人的方法。(他们没有去思考或者忽略了黑板表面还有一层保护膜——油漆。)


B组学生当发现实测与预测相违背时,却来了一个180度的转变,轻易的改变了证据。(铁门也是上了油漆的)


C组的学生能按实际记录实验证据,不过他们并没有到此就结束实验,而是继续寻找着答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努力地释疑。


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显得非常重要,我也故作惊讶的“黑板、铁门、铁文具盒真的是绝缘体吗?”


这时,下面有不少学生表示这些是导体。


“既然是导体,为什么我们的检测器检测不出来呢?你们仔细观察了吗?”


终于有几个学生举手说:“老师,是不是外面油漆的缘故呢?”


“为什么这么认为呢?”


“如果油漆是绝缘体,那么它就像导线外面的绝缘皮,我们检测的其实油漆,并不是里面的铁。”这个学生说着。


“说得有道理,我们找个没有油漆的地方试一试,不就真相大白了。”


这时C组的同学高高举起了手,告诉大家,他们检测了文具盒一个掉漆的地方,检测器的灯泡亮了。所以铁文具盒外面的油漆是绝缘体,里面的铁是导体。


黑板和铁门是怎么回事呢?我想学生下课后很快就会搞明白其中的缘由了。


 


                                                                                                  2011年3月7日

TOP
44#

听课笔记


 


动物的卵
一:新课导入
0900师:刚才我们观察了松阳的美丽风景,这些美丽可爱的鸟儿是怎么来到这个世界上的呢?
生:从卵里孵化出来的。
0902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动物的卵”这课。(板书课题)
师:大家想不想知道小鸡是怎么孵化出来的?
生:想。
看小鸡的出壳的视频(1分钟左右)
(播放这个视频的目的是什么?如果紧紧是激发学生探究鸡蛋的兴趣,我认为这个1分钟左右的视频可以省去。学生对生命萌发的兴趣是天生的,没必要再激发了。)
0904师:这枚鸡蛋到底有什么秘密呢?它为什么能孵化出小鸡呢?
在探究之前,老师有几个提示,请一位学生来读一读。
视频结束出现幻灯片“观察鸡蛋”请一学生读课件内容
课件:观察鸡蛋
1、鸡蛋的内部分几部分,画出简图。
2、推测各部分对胚胎发育所起的作用,说出理由。
3、完成活动记录1
温馨提示:
1、观察顺序:先外部,后内部:
2、实验要求:安静!观察仔细!记录完整!
记录方式:图画+文字
(课件的第1点就指向鸡蛋内部的观察,是否会导致学生在观察时忽视外部的观察。)
师:我们观察的时候要从他的外部先观察,不要急着打开。形状……它有哪些特征?然后打开鸡蛋壳,由老师来重切,各组的记录员一定要把它各部分名称,它的作用记录好0906学生观察鸡蛋。
(记录单的设计问题:这个活动的记录单设计过于笼统,没有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学生在观察时,大多数学生只是记录了各部分在孵化小鸡过程中的作用。10分钟左右的探究有些无序,效率不高。)
0915教师叫停
0916汇报
师:要求:听时,有补充的继续补充,然后再总结
第一个小组上去发言
卵壳:保护作用,保护卵细胞
壳膜:保护作用,保护卵细胞
卵黄:孵化小鸡。
卵白:保护作用,保护卵细胞
气室:提供空气
其他:生鸡蛋是由蛋黄、蛋清、胚组成的。
教师点评:它的外面看到的东西,没有把它写出来。举个例子,这个蛋壳,它的颜色,它有什么形状的,没有讲。他把生鸡蛋给讲进去了,我们生鸡蛋还没有开始观察。
第二组
卵壳:坚硬,不易涅破。
壳膜:保护作用,保护卵细胞
卵黄:供胚胎发育。
卵白:供营养
气室:提供空气
其他:蛋壳一头尖一头圆不易滚动。
第三组
卵壳:坚硬,不易涅破。
壳膜:保护里面的小鸡
卵黄:供营养。
卵白:供水分
气室:供小鸡呼吸
其他:
 
(汇报的目的是什么?不应该是为了汇报而汇报,是交流、是共享、是在其他学生的基础上有所提升,是对一些错误的观点加以纠正,应该是螺旋上升试的,而不是并列式的。教师该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交流值得思考。)
0919师:刚才有三个小组把他们的观察结果向大家汇报了。现在我们一起观察,这枚鸡蛋形状怎样?
生:椭圆形,一头尖,一头小。
师:外形椭圆形的好处,在鸡窝里不易滚动。,如果是球形的,他就怎样?
生:易滚动。
师:我叫一个同学这样捏捏看。
生:捏不破
师:这也是一个奥秘,科学家呢?他就……而且,我们看到鸡蛋外面有一个个的小孔,是吧?这个小孔用来干什么的?
生:呼吸
师:这个小孔是鸡蛋里面和外面进行气体交换。
师:总结一下,壳是很薄的,但是这样捏是捏不破的。而且他的小孔是进行气体交换的。那么我们科学家就利用蛋这种受力均匀,能够承受压力不破的原理创造了有趣的建筑。
课件:悉尼歌剧院和国家大剧院的图片
师:那么这种我们叫做什么学啊?仿生——
生:仿生学
师:大家探讨后,你也根据那个动物的特性去发明创造。
0923
课件:
鸡蛋内部结构图
师:观察了鸡蛋的外壳后,我们就要来讨论内部。刚才我们已经知道了,通过观察鸡蛋,它的内部结构有这么几个。你看,蛋壳里面是什么?
生:蛋黄。
师:(指着课件里的图片)哎,蛋膜。蛋膜里面,这一层是蛋白,这是蛋黄,对不对啊?在这枚生鸡蛋里大家观察到了没有?这里有一个小白点。看见了没有?
生:嗯。
师:这个白点是胚。那么经过受精的卵,才有胚。一般的鸡蛋没有经过受精的,是没有的。没有受精的卵能不能发育成小鸡?
生:不能
师:只有受精的卵是才能浮出小鸡的。
师:下面我们就要来讨论鸡蛋的各部分在小鸡的发育中有什么作用?老师再请一位同学来说蛋壳到底有什么作用?
生:保护里面的蛋黄和蛋白,不易滚动。
师:蛋壳上的小孔有什么作用?
生:供呼吸
师:蛋壳的里面还有一层膜是不是啊,蛋膜有什么作用?它是什么颜色的,什么形状的?
生:白的的,很薄的。保护作用。
师:膜里面就是什么东西了?
生:蛋白。
师:在这里还有一个什么东西?
生:气室。
师:谁来说这个气室有什么作用?
生:提供空气给鸡宝宝。
师:它在哪个位置?
生:在大的那头。
生:气室凹进去的。
师:在煮熟的蛋中它凹进去的是不是啊?
生:嗯。
 
师:在观察了气室以后,我们来看一下蛋白。下面老师来打开一个生鸡蛋,我们来观察一下。
教师打开一个生鸡蛋。放在一个碗里。
(放在碗里,没有实物投影学生是观察不到的,这样的演示没有意义。我想打开鸡蛋最主要的目的是要找到鸡蛋的胚,所以应该是能让学生观察到的,应该是每个组一个生鸡蛋。)
师:大家知道蛋白,用手摸去,怎样的?
生:黏黏的。
师:那么,你认为它有什么好处?有没有考虑过?
生:没有。
师:其实啊,大自然有很多奥秘。这样粘,1、可以黏住一些细菌,不让它侵入到里面的组织。第2个,有弹性,使鸡蛋不容易受到振动,保护作用。


(真得是黏住细菌吗?值得思考一下。我认为鸡蛋白最主要是蛋白质,为胚胎发育提供营养。)
师:现在,你能猜测一下蛋白有什么作用?
生:保护蛋黄
师:还有呢?
生:提供蛋白质,水分、呼吸
师:最后,我们要来观察这一枚鸡蛋的蛋黄。
生:黄色。
师:有什么作用?
生:……
师:主要是提供营养。我们知道胚在哪个里面?
生:蛋黄上。
师:所以呢,蛋黄是胚吸收营养的。
0928师:我们观察了鸡蛋的奥秘,我们来总结一下,老师这里也有一个内容看看。
出示课件(一个表格,内容为鸡蛋各部分的名称、特点、作用。)
师:看了这个,你还有什么补充的吗?
生:蛋白可以一层层的剥开。
生:煮熟的鸡蛋,蛋白和蛋黄是可以分开的。


(以上的内容为什么不结合前面的汇报交流呢?我认为应该是学生在前面汇报交流时就能呈现出来的。这样安排,感觉又让学生回过头来重新观察了一遍,让费了很多时间。)
0930师:想不想观察鸡蛋变成小鸡的过程啊?
生:想。
课件播放鸡蛋变成小鸡的过程的图片。
师:有什么变化?
生:有血丝。
师:有什么作用
生:吸收营养。
师:想象一下,这个血丝和我们人的那一部分很相似?
生:喂
生:心脏
生:肠
师:不是,就相当于我们人的什么?
生:血管
生:筋脉。
师:相当于人的脐带。
生:脐带?


(学生的回答应该是比较到位的,但是老师的“脐带”说有些牵强,让学生更糊涂了。)
师:通过这个来吸收营养供胚发育是吧?
师:下面我们来看。(继续放幻灯片的图片。)
生:嘴巴出来了
生:眼睛也出来了。
生:长毛了。
师:你发现小鸡的孵化过程中有什么奥秘?原来的蛋清和蛋黄有没有啊?逐步地减少了是吧?
生:嗯
师:现在变成了一只小鸡了,对吧?
生:蛋黄变成了别的颜色了.
师:蛋白哪里去了?
生:给小鸡吸收了。
师:看过了这个,发现了哪些奥秘?
生:原来是一枚小小的卵,现在变成了一只小鸡。
师:鸡蛋的孵化过程大概是几天?
生:21天。
师:一般来说,温度温度适宜的话,大概是21 天。稍微冷一点,它就会晚一两天。


(小鸡孵化的时间长短应该鸡蛋或小鸡自身的质量造成的。)
0933师:其它卵生的动物它都有一个孵化的过程。既然一枚小小的卵有那么多奥秘,刚才我们观察了鸡蛋的奥秘,想不想看看其他动物的卵?
生:想。
课件:各种动物的卵
师:请大家仔细地观察,你发现了什么?用你们的眼睛。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形状不同
生:颜色不同
生:大小不同
生:形状不同、颜色不同、大小不同、多少不同。
师:还有什么不同呢?我们一起来看。
课件:我们发现各种卵
它们(形状)、(颜色)、(大小)(多少)光滑程度、纹理等也都不一样。
师:还有什么?
生:光滑程度 纹理等也不同。
师:正是这些形状各异的卵,才孵化了这样多姿多彩的自然界,我们看见了千奇百怪的动物,我们的视觉才丰富。所以我们以后再碰到这些动物的卵,我们该怎么做啊?
生:保护
师:我们要保护,它也是一个生命。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这里落实的很到位。)
0936师:我们来总结一下,靠卵来繁殖的动物,我们叫什么动物?
生:卵生动物。
师:还有哪些动物是靠卵繁殖后代的?
生:青蛙
生:蛤蟆
生:鱼、蟾蜍、
生:鸟类。
生:蛇类
生:有些蛇不产卵的。
师:那么你说哪些蛇是不产卵的。
生:非洲那里有种蛇是直接生出来的。
师:你看到过是吗?
生:嗯
师:那么这个问题我们课后再探究一下。
师:大部分蛇是产卵的。
生:蜗牛、乌龟、鸭子
课件出示:卵生  卵生动物的概念
生齐读概念


(科学课堂上是否需要这种齐读方式,好吗?)
0938师:刚才探究卵的时候是从哪两个方面来探究的?
生:大小
师板书(外部)
生:外部、内部
师:外部主要有什么?
生:壳、膜、气室(板书: 壳 膜)
师:形状是怎样的?
生:椭圆形(板书:椭圆形)
师:这是他的外形,再来看他的内部。
生:卵白
生:卵黄
生:胚
生:气室
教师一一板书


(这部分内容完全可以贯穿在第一次观察活动结束后的交流活动中。)
0940师:下课以后大家可以继续去探究,还有哪些发现?课后做好作业。


(课外延伸的任务太大了,可以缩小探究的范围。)


板书
                                            动物的卵
                                        外部:壳 膜、椭圆
                                        内部:卵白、卵黄、胚、气室
 


(整体感觉,这位老师的课堂重点突出,目标明确。基础知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抓得较扎实。不足之处除了以上点到的一些之外,教师没有很好的关注学生的前概念和学习进度,被自己的预设束缚放不开,导致教与学脱节的现象。整堂课中,很多知识点是教师自己讲出来的,学生只是被接受的,教师的教学语言应该更精炼,更简洁些。)


以上这些只是自己个人的一些听课随想。


 


                                                                              2011年4月2日

TOP
45#

讲座实录


 喻伯军《追求简约的课堂》(2011年3月25日 庆元)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2&id=9904&page=1&star=1


 

TOP
46#
TOP
47#

三年下册级实验操作讲解课件


终于完成这个课件


 http://www.zjxxkx.com/kejian/%E5%9F%B9%E8%AE%AD%E8%B5%84%E6%96%99/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6-2 7:47:56编辑过]

TOP
48#

踏踏实实,资料丰富。谢谢!


 

王琦峰
浙江省慈溪市龙山镇龙山小学 315311
QQ:151412943
Email:FS00120@163.com   wangqf@zjxxkx.com
TOP
49#

海儿你的二楼整理的真好,让人一目了然,向你学习!我的专贴已经占了别的内容了,我当时也没有考虑到这一点,我还能不能在二楼这个地方插一个楼层进去啊?还是只能把二楼的内容转移掉腾出空地啊?
TOP
50#

以下是引用海儿在2011-5-9 0:10:00的发言:

三年下册级实验操作讲解课件


 


终于完成这个课件,过几天上传资源库。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8j5~ju@v3swz_1ndoamx05.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bn%8wh@q46ana@5br6z8qw.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海儿还要请教一个问题,这个PPT怎样能已图片的形式传到这论坛上?

TOP
51#

以下是引用流星在2011-5-10 7:42:00的发言:

海儿还要请教一个问题,这个PPT怎样能已图片的形式传到这论坛上?


用QQ截图,保存在电脑中,然后和上传照片是一样的,添加附件,上传就行了。

TOP
52#

谢谢海儿!

TOP
53#

家门口的小学科学盛会


 


记参加丽水市特级教师工作室科学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体会


松阳县叶村乡中心小学  王海花


 


5月24日有幸在家门口参加了一次小学科学盛会——丽水市特级教师工作室科学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在我县城南小学隆重举行。此次活动通过课堂展示、教学点评、主题讲座等方式给我们松阳县小学科学教学进行了理论层面的引领,实践层面的示范与指导,让参与此次活动的老师受益匪浅,让参与此次上课的学生不仅收获了知识还体验了学科学的快乐。


一、精彩纷呈的课堂教学展示


松阳县实验小学许国俊老师的《使用工具》一课,通过请一名大力士徒手拔钉子的活动让学生意识到使用工具的重要性,并通过这位学生选择工具和使用工具的过程暴露出学生选用工具和工具使用方法不恰当等问题。于是把问题指向如何使用工具,这些工具到底有哪些用途?引出了今天的课堂教学内容《使用工具》。许老师基于学生的生活基础进行教学,通过挑战任务,让全班学生人人参与,体验。挑战任务后进行了汇总分析,总结出关于工具的一些认识:“一种任务可以用多种工具完成”,“同一工具可以完成多种任务,说明有不同通途”,“有些工具他有一定的用途”,“有些时候用工具比用手更省力”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许老师引导学生进行了一次把文字信息转化为数字信息转化,让科学证据更有可比性,为学生归纳、得出科学结论搭建了一个合适的脚手架。整堂课教师始终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发现,真正做到了以生为本。


云和县江滨实验小学程伟峰老师的《空气的热胀冷缩》一课,通过对前一节课水具有热胀冷缩这一性质的有效迁移,让学生快速地进入“空气是否有热胀冷缩性质?如何才能看见空气的热胀冷缩?”的研究。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丰富而有结构的材料,让学生通过这些材料思考设计实验方案,正是教师的智慧和辛苦付出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想到了这么多的方法,使孩子们变得如此聪明能干。教师通过适时地分发材料,保证了学生进行了有序而长时的探究。当学生领取实验器材,验证了自己想法时,他们是多么地兴奋,这一定会成为他们学习路上的美好回忆。程老师这堂课中实验记录也非常有特色,采用画图和简单文字说明相结合的方法,简单清晰的表诉了实验现象。整堂课高潮迭起,精彩不断,学生不仅玩得开心,也擦出了智慧的火花。


缙云县紫薇小学陈志强的《昼夜交替现象》一课,通过猜测与模拟实验让孩子们体验了一次具有真正科学意义的研讨盛会。《昼夜交替现象》是一堂非常难上的课,因为对空间观念感觉较弱的原因,学生很难理解昼夜交替现象是如何形成的。陈老师在这堂课中首先引导学生明白什么是昼夜交替现象后,就进入了对这产生个现象的猜测(文字表达、画图表示),最后再进入如何验证?教师简单进行了猜测和模拟实验的指导后,就放手让学生进行了一个长时探究学习——先是猜想,然后是验证,共用时13分钟。学生经过长时间研究后,得出了很多假说都能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然后通过对几个学生有不同意见的假说进行现场验证。课堂上处处体现了科学的严谨性,和证据的重要性。如陈老师问:“如果你认为自己的假说是正确的,你能不能就断定其他的猜想是不能实现的。”“不能。因为我们要需找更多的证据加以证明。”


二、精辟而独到的课堂点评


下午,三位上课老师对自己的教学设计和课堂呈现的问题进行了简单的阐述,就进入了精彩的课堂点评阶段。


莲都区人民路小学朱伟龙老师不愧是评课专家,声情并茂地对三堂教学研讨课进行了精彩而独到的点评。朱老师从课堂的引入环节如何呈现问题、聚焦问题方面;从探究的长时性和有效性方面;从材料的丰富性和结构性方面;从交流的有效性与方法指导方面;从教学手段(记录单的使用、小技巧、发放材料)的运用方面;从教师的科学素养方面;从教学细节的处理方面,给三堂课进行了立体的、全方面的分析。原先我们只感觉这几堂课上得太好了,但是好在哪里却说不清,道不明。经朱老师的分析与点评,让我们有拨开云雾见天日的感觉,一下子明朗了许多。


莲都区刘英小学吴勇老师的点评:从许国俊老师把文字信息转化成数字信息方面;程伟峰老师用材料的呈现调节实验节奏方面;陈志强老师的长时探究方面;课件的简约实用方面,阐述了“从孩子的需要出发,从设计的目标出发”这一观点。


三、省特级教师的精彩讲座


省特级教师,缙云县紫薇小学副校长陈彤结合这次活动开设了《基于实证,实施有效的科学教学》精彩讲座。陈老师的讲座很幽默,首先展现在屏幕上的是一个黄头发、戴红帽子、穿裙子、系红蝴蝶结,手舞足蹈的卡通人物。让在场的老师猜猜这个人物是男性还是女性?开始,我们觉得用这样简单的问题考我们,也太小儿科了,大家只是笑而不作答。后来才真正明白,陈老师是想让我们明白什么是实证,在证据不充分的时候是不能随意下结论的。卡通人物外表看起来是一位女性,但,是不是真正的女性还需要有第二性征为依据,所以只能说是可能是女性,而不能肯定就是女性。我们平时经常讲要基于学生的前概念进行教学,而实际中我们教师的前概念也经常是错误的。如:我们往往认为个子高大的人力气大,小个子的人力气就小;认为西瓜都是红囊黑子的;萝卜的种子长在土壤下面:竹子长那么粗是因为长了好几年的结果……这些错误的前概念往往会不知不觉地在课堂上误导我们的学生。我们不能仅仅因为一个班里40多名学生的指纹不同就推断出“全世界找不到相同的指纹”,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我们不能以偏概全。


陈老师结合上午的三堂课,让我们明白了什么是“基于实证,进行有效的科学教学”,要让学生知其然,更要让知其所以然。讲座中陈老师提到为了让学生获得充分的证据,我们教师不仅要放手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自主探究,还要为学生的有效探究提供丰富而有结构的材料,为学生搭好探究进程的脚手架,让学生能基于材料进行实验设计。如程伟峰老师为学生提供的探究材料就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学生能基于教师提供的材料设计出了精彩的实验方案,并用自己的方案进行了有效地验证。


有效的科学课在有效的探究后,还必须进行有效地交流,如何才能组织有效的交流呢?陈老师指出,要为学生提供典型的证据,典型的数据,证据要具有可视性,具有可比性。把未知的东西转化成已知的东西,把看不见的东西转化成看得见的东西。如:许国俊老师把文字信息转化成数字信息;程伟峰老师让学生通过气球、红墨水、肥皂泡、乒乓球等看见了空气具有热胀冷缩的现象;陈志强老师让学生通过模拟实验,体验了形成地球昼夜交替现象的多种可能。


陈老师更是从细节上进行了有效而细致的指导,如:演示实验时,演示者应该面向学生,最好有一个演示台;学生发言时,教师最好要站在离发言学生较远的地方,让学生感觉到他不仅仅是讲给老师听的,更是讲给全班同学听的;当学生不注意听时,教师要用学生更感兴趣的问题、材料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化腐朽为神奇。


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将近两个小时的讲座没有疲劳的感觉,有的只是收获与快乐。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6-11 17:13:02编辑过]

TOP
54#


听课笔记


 


《空气的热胀冷缩》


云和江滨实验小学   程伟峰


记录:王海花


 


0941师:投影上的这个玻璃器叫什么?


生:烧瓶


师:出示装水的烧瓶,里面装的是什么?


生:水。


师:通过给烧瓶里面的水加热,水的体积会有什么变化?


生:上升


生:增加


师:放到一边受冷呢?


生:缩小


师:前面一节课的学习,知道水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师:看这个烧瓶,里面是什么?(空气)空气的体积会不会变化呢?


生:热胀


生:冷缩


生:不变


师:到底有没有像我们说的那样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空气会不会热胀冷缩?(板书:空气  热胀冷缩?)


师:如何让大家看到空气受热后的变化?


生:用气球套上去,让一学生上台演示。把气球套在烧瓶口,气球变大,空气膨胀,变小空气缩小。


师:虽然空气看不见,但是我们可以通过看得见的物体来证明它们是否发生了体积变化。


师:今天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种仪器,我们来认识一下,烧瓶、烧杯两个、带吸管的小玻璃瓶、滴管、红墨水、热水、常温水、肥皂水、气球(一边出示,一边简单介绍用处。)


(课件出示以上材料的名称)


0946师:选择材料,验证你们的猜测。小组讨论


0950师:汇报


生:气球、烧瓶、热水、冷水,方法:先把气球套在烧瓶上,然后放在热水里,看看气球是否会膨胀,然后放在冷水里,看看是否会缩小。


生:带吸管的小玻璃瓶、红墨水、热水、冷水,烧杯。方法:把红墨水加在瓶子里,红墨水上升了,说明空气膨胀了。放在冷水里,液柱下降了,说明空气冷缩了……


师:今天我们研究的是什么?(空气)那么红墨水加在哪里?


生:讨论明白(加在习惯)


生:带吸管的小玻璃瓶、肥皂水、热水、冷水,方法:用滴管把肥皂水加在带吸管的小玻璃瓶里,然后把小玻璃瓶放在热水里,如果空气膨胀的话,就会吹小泡泡。如果放在冷水里,空气缩小,就不会吹小泡泡。


师:只要在习惯里吸取一点肥皂水就行。


师:分析实验记录单的填写方法,然后开始实验。














 


看到的现象


把实验中看到的现象用画图的方式记录并用简要文字补充说明)


烧瓶套气球图


烧瓶套气球图


红墨水带吸管小玻璃瓶图


红墨水带吸管小玻璃瓶图


肥皂水带吸管小玻璃瓶图


肥皂水带吸管小玻璃瓶图


 


 


 


我的发现


 



 


 


 


 


 


 


 


0945生:开始实验(教师等学生差不多完成前一项实验后,分发后面一项实验器材。)


0956师:组织交流汇报


生:受热,气球变大,受冷,气球变小


师:一样吗?(一样)有没有不一样的?(没有)


生:热水,红液柱上升,受冷,下降


生:带吸管的玻璃瓶中加入一点肥皂水,放在热水里,肥皂泡出来,放在冷水里,肥皂泡变小。


师: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受热红液柱上升,受冷下降


师:这个刚才讲过


生: 一边演示,一边说。在吸管哪里放点肥皂水,然后用手捂住瓶子,会有气泡出来,然后把吸管放入水中,松开手就会有水吸进吸管里面。


师:说明什么?


生:放水里面受冷吸水,然后,用手加热,水就出来了。


师:(刚好能放进一个烧杯中)用热水加热这个气球,再放(进不去),受冷(能进去)


师:是不是也能证明——空气热胀冷缩的性质。


师:通过今天学习我们发现


生:空气受热体积膨胀、受冷体积缩小 、说明空气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完成板书)


师:与水的热胀冷缩比较有什么发现?


生:快


生:明显


师:要不要对比?演示一个对比实验。看气球的变化哪个更明显?


师:一个憋了的乒乓球怎么把它恢复原样?


生:放在热水里面。演示


师:圆了,说明老师什么?


生:空气受热后会膨胀。


师:带盖的小玻璃瓶,和集齐瓶,放在热水中。出现盖子蹦起来的现象。说明什么?


生:空气受热后会膨胀,会爆炸,瓶盖会跑出来。


师:演示  (小瓶子漏气了没成功)大瓶子的盖子蹦出来了。说明了什么?


生:空气受热后,膨胀了,盖子就被顶出来了。


师:如果我不让盖子出来,继续加热,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爆炸)这是炸弹的原理,不要轻易去尝试。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空气也能热胀冷缩


生:空气比水的热胀冷缩更明显


生:空气的热胀冷缩的力量大


师:你们还想研究什么?(我们研究了水、)空气)


生:固体


师:你们想不想研究固体


生:想


师:回去收集有关空气热胀冷缩的一些现象。


1020下课


 


板书:


 


空气能热胀冷缩


 


                                                             ↗受热膨胀↘


                                                     空气                     热胀冷缩


                                                             ↘受冷缩小↗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5-30 12:13:12编辑过]

TOP
55#

听课笔记


 


昼夜交替现象


缙云紫薇小学  陈志强


记录:王海花


师:组织课堂发言、坐姿习惯


1041师:现在是白天,可以用昼表示,相反的是夜。昼过去了,就是夜……实际生活中昼和夜总是在不断地交替着的。(板书:课题)它是怎样产生的?它的产生和什么有关?


生:认为和太阳有关,如果地球转的时候,太阳照到的地方就是白天,没有照到的地方是黑夜。


师:出示小地球仪、发光手电放在桌上,现在这个地球哪里是昼,哪里是夜。


生:这边是昼,因为被太阳照到了,太阳照不到的那边是夜。


生:(一边指,一边说)这里一半是昼,这里一般是夜。


师:昼和夜分别占多少?


生:一半


师:和太阳有关,出现了昼、夜。但是有没有昼夜交替现象呢?


生:有,因为地球会自转。


师:你认为这种现象出现的依据是什么?


生:地球自转


师:你怎么知道?


生:没想过


师:我们把他的想法记下来(贴:太阳不动,地球自转。画图)这只是一种猜测。


生:地球不动,太阳在地球的周围转


师:能不能找到依据?我们生活中,每天太阳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贴:地球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能不能用图表示?(能)我先不画图


师:有两种了,想想看还有其他的猜测吗?举手(有比较多的学生)


师:出示课件图片,还有其他的想法,也请你用文字和图示的方法记录下来,想到了几种就画几种。


文字:


图示:     太阳图   地球图


实验结果:       口能             口不能


 


师:到底哪一种是正确的,哪一种会发生昼夜交替现象。怎么证明我们想法?


生:飞到太空去看看。


师:我也想啊,但是我们现在办不到。


师:我们今天在课堂上可以用什么办法解决?


生:用地球仪和手电。


师:用这两种东西怎么研究它?这个代表什么?(太阳)这个代表什么?(地球)只要用这两样东西试一试,我们就知道会不会出现昼夜交替现象了,是不是?(是)这一种实验方法叫做——模拟实验


师:与生讨论实验方法,注意事项(昼夜要交替不断出现,才能证明)做的时候可以先找一个观察点。


师:先把你们的想法记录下来,有几种就记录几种。


1054生:发记录单,开始讨论记录猜想


1059师:开始分发实验器材,学生开始模拟实验


1107生:上交材料


1108师:组织交流,刚才我们对昼夜交替现象进行了猜测,然后通过模拟实验进行了验证。哪个同学先来介绍?


生:展示记录卡


师:太阳不动,地球围绕太阳转,会有昼夜交替现象。


11、地球不动,太阳围绕 地球转,有昼夜现象


2、太阳不动,地球一边自转,一边围绕太阳转,有昼夜现象


3、太阳不动,地球自转,有昼夜现象


4、太阳自转,地球也自转,也有昼夜现象(有几个组有不同意见)


2:太阳地球相互公转


生:不能的,会撞起来的。


3:地球顺时针自转,地球逆时针自转


师:其实这个和太阳自转和地球自转是一样的。


师:有不同意见的,我们用模拟实验来验证。


师:会不会出现昼夜交替现象我们先确定一个点(中国)


生:两个学生模拟地球、太阳相互公转,有昼夜交替现象。


太阳自转、地球自转也会出现昼夜交替现象。


师:通过今天的研究,发现这一些现象都会出现昼夜交替现象。但是现实中只有一种,但是现在不能证明其他就是不可能的。


1125下课


 


 


 


板书:


昼夜交替现象


                                                                     ↓


                                                                 猜想


                                                                     ↓    模拟实验


                                                                     多种解释


                                                                      ↓    足够的证据      


                                                                      事实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5-30 12:11:55编辑过]

TOP
56#

听课笔记


 


使用工具


松阳实验小学  许国俊


记录:王海花


0840师:你们班谁的力气最大?(我)好!那你上来,表演徒手拔钉子。


生:学生徒手拔钉子


师:拔不动,怎么办?


生:用扳手


生:用扳手试了试。说“用一些工具”


师:什么工具?


生:老虎钳


师:试试看


生:用老虎钳拔钉子


师:还是不行,看来使用工具当中需要有人协作。谁来?


生:两个学生一起用老虎钳拔钉子(师引导学生明白,使用工具过程中,要注意安全。)


师:用老虎钳不行,再试试看别的工具。


生:换了一种工具(羊角锤)再试(师:使用工具当中还要注意一定的方法。)


师:先让他描述一下,你是怎样取出钉子的?用了一个什么工具?


生:用了一个锤子


师:引导学生认识羊角锤的特点,和名称。用羊角锤——(一个动词)


生:拔


师:用工具和用手有什么区别?


生:用手很难拔出来,用工具可以提高拔出来的力量。


师:也就是可以省心是吗?看来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一些事情要用到什么?(工具)你还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工具?


生:扳手


生:尖嘴钳


生:螺丝刀


师:看来同学们对工具了解还是挺多的,你们会正确使用工具吗?(出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尝试一下,老师给大家几个任务(课件:挑战任务)


各种任务的实物图片


师:拿出记录单,只看不动,对照黑板上的任务思考一下,怎么做。


(课件)记录单





































序号


挑战的任务


用什么工具完成任务


(用简要文字说明)


1


取出铁钉



2


取出一字槽螺丝钉



3


取出十字槽螺丝钉



4


取出图钉



5


把铁丝剪成两断



6


拆开水龙头



7


把纸平整地分成两半




温馨提示:


1、活动中请注意安全


2、有不认识的工具名称或功能可参照工具说明


3、逐个有序地挑战各项任务,并及时记录


4、音乐响起后,整理好器材,结束任务。


师:引导学生明白记录单的记录方法,注意事项。


0845生:领取工具,开始挑战


0854音乐响起


0856展示学生记录单,这样看起来很凌乱,今天老师交给大家一个方法,就是把文字信息统计成数字信息。张贴一张大表格,统计使用各种工具的次数。先是教师演示统计数据的方法,然后各小组统计自己组对应的数据。(第一组就统计第一项)


表格:









































































































序号


挑战的任务


小刀


扳手


剪刀


羊角锤


一字螺丝刀


十字螺丝刀


老虎钳


1


取出铁钉





拔(6)





2


取出一字槽螺丝钉






转(6)




3


取出十字槽螺丝钉







转(6)



4


取出图钉



1切


3拔




3翘


1挑





5


把铁丝剪成两断



剪1





剪1





6


拆开水龙头







拧1




7


把纸整齐的分成两半


割1切1



剪3裁1









0907师:组织学生分析表格后,问你有什么发现?小组讨论


生:说明一种任务可以用多种工具完成(板书)


生:同一种工具有多种使用方法(板书)


生:同一工具可以完成多种任务,说明有不同通途(板书)


生:有些工具他有一定的用途(板书:有些工具他有一定的用途)


师:与用手比较有什么发现?


生:用工具比用手更省力。


师:故意让一支笔掉在地上,你帮我捡一下。


师:你玩额什么不用工具。


生:因为我觉得现在用手更方便


师:所以应该怎么说?


生:有些时候用工具比用手更省力。(板书:有时用工具能省力、方便、,有时不用工具也方便)


师:大家看看,我们得出这么多的结论。在生活中先这样能使我们省力或方便的装置,我们就称为——(机械),日常生活中,剪刀、螺丝刀……这种构造简单的机械我们又称为——(简单机械)。


师:生活中如何运用这些简单机械服务我们的生活?把油桶轻松地搬上车厢,如何把国旗升到旗杆顶上?我们来看看,完成这些任务,你们有什么办法?


(课件图片)


油桶、车子    国旗、旗杆


生:可以把过期固定在绳子上,然后拉动国旗。


生:可以用插车把油桶搬上去


师:能不能有更简单的方法?


生:用一块木板搭在车厢后面,把油桶滚上去。


师:另一个任务呢?


生:……


生:用绳子绕在国旗的上面,然后把国旗升上去。


师:怎么绕?看来下课后真得要好好观察国旗是怎样升上去的。


生:旗杆顶上有一个滑轮,然后绳子绕过滑轮,把国旗拉上去的。


师:根据学生的表诉,完善这几个情景图,一边讲一边完善情景图。


师:看来工具可以为我们生活服务的。通过刚才的可以看出,我们对身边的实物观察还是不够仔细,他们都隐含了科学道理。平时要多观察,多研究。


师:通过这堂课学习,你有什么想法?


生:在生活中多用工具。


生:在手不能办到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用工具来完成。


生: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用途


生:不同的情况要用不同的工具来完成。


生:生活在很多地方都要用到工具。


师:为什么能省力,为什么能方便?课后还可以自己制造一些简单的工具,不要忘了老师还教大家如何把文字信息整理成数字信息。


师:下课


板书


                                  使用工具


                  大统计表格


                                               一种任务可以用多种工具完成


                                                  同一工具可以完成多种任务,说明有不同通途


       有些工具他有一定的用途


             有些时候用工具比用手更省力


……

TOP
57#

 

2011年5月26日研修班网络沙龙主题“如何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



1.学生目前倾听的问题在哪里?有哪些不好习惯?   


2.形成这些不良倾听习惯的原因是什么?是老师原因还是学生自身原因?                          3.好的倾听习惯有哪些?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从学生倾听学生、学生倾听教师、教师倾听学生等),可结合课例。                       


4.倾听在科学教学和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中的作用和意义。



 


自己整理的发言内容:



我认为存在的问题有:


1、在学生发言时总爱插嘴,没礼貌。认为发言是一种表现自我,展示自我的机会,但却不知道认真倾听的重要性,所以得不到发言时,它就会泄气,会不认真。


2、只是关注自己的观点,总认为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所以别人的听不进去,也不爱听。



形成这些不良的倾听习惯的原因主要是:


1、倾听的重要性不了解。


2、教师没有让学生带着目的倾听


3、教师自己课堂上耐不住性子,经常打断学生的发言,这个榜样没做好。


4、没有及时表扬具有良好倾听习惯的孩子。


5、



良好的倾听习惯能反应一个人的素养,能体现一个人的学习能力。良好的倾听是调动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和感情对对方的语言信息非语言信息作出一定的反应——理解或疑惑、支持或反对。


我认为良好的倾听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1、良好的倾听是有效交流的基础,与表达同样重要,能让对方更完善的呈现自己的观点。


2、良好的倾听能了解对方的思想和情感。


3、良好的倾听能获得更多的信息,知道对方的观点、态度


4、良好的倾听能用对方的观点来修正自己的观点。



培养良好的倾听习惯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


1、提醒学生听对方讲话时,不仅要用耳听,还要注视对方,注意对方的表情和肢体语言。


2、课堂教学时,可以适时的请不认真的学生复述对方的观点,以示警告。


3、在谈话前,要让学生明确倾听的目的,最好带着问题倾听,做到一边听,一边思考。


4、倾听后,对于那些能提出质疑的,能修正自己观点的,能在前一个学生基础上进一步表诉观点的学生给于表扬,树立榜样。



倾听是一个分享成果的时机,学会了倾听就能比别人收获更多。


倾听是一个思维螺旋上升的过程,学会了倾听就能让你变得更加聪明。


首先从我们教师做起,让自己先从旁人中收获,从学生中收获。让我们先聪明起来。

TOP
58#

2010学年第二学期教研组工作总结


松阳县叶村小学综合教研组


时光匆匆,忙忙碌碌中又一学期结束了。半年来,以小学科学为主的综合教研组在全组教师的大力协作下,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为使今后的工作更上一层楼,现将本学期的情况总结如下:


一、主要工作回顾


2月——4月,组织本校各年级参加县市科技创新大赛,通过全组教师和同学们的努力,喜获佳绩。其中一项科技实践活动获市二等奖,一件科技小制作获县级一等奖,三件科幻画获县二等奖,六件科幻画获县三等奖。


2月27日上午,我组科学教师参加了松阳县小学科学教师分年级集体备课活动,我校王海花老师主讲四年级第二单元《新的生命》。


2月27日下午,我校王海花老师作为松阳县小学科学中心组成员,参加了松阳县小学科学教师实验操作培训的筹备会议。


2月27日——3月6日,王海花老师经过一个星期的努力,完成了三年级下册所有实验操作的整理,并上交教研室。


3月11日,王海花老师参加松阳县小学科学中心组会议,讨论县小学科学实验操作培训的具体议程。


3月18日,全组教师集中会议室,开展了主题为“让学生有充足的自主探究时间”的主题讨论。分别从充足的自主探究学习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有哪些积极的影响?日常教学中有哪些因素侵占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确保学生拥有较多自主探究时间的策略或实践体会。


3月23日——3月25日,王海花庆元城东小学参加丽水市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研讨暨教学质量分析会活动,并在评课交流环节参与了发言。


4月1日,全组教师集中会议室,进行了一个教学疑难问题的讨论。吴林斌、吴志强、王海花、王宇震等老师分别提出了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大家积极参与讨论。


4月1日,综合组以王海花老师为主要负责人的市级课题申报方案《小学科学课堂长时自主探究教学的实践与研究》及时进行了申报,并在市级立项。


4月2日,我校所有科学教师参加了在阳溪小学举办的松阳片教研活动,活动中王海花老师对开出的一堂科学课进行了点评,得到了市教研员杨老师的表扬。


4月——6月,组织三年级全体学生开展了种植凤仙花的活动,从播种、开花到结果,孩子们见证了凤仙花的成长过程。


4月15日,全组教师集中会议室,学习了科学课程标准中的教学建议,受益非浅。


4月15日晚,本组教师王海花老师、古市小学的王伟勇老师及丽水市莲都区大洋路小学的陈建秋老师共同主持了浙江省小学科学协作组网络沙龙“让学生有充足的自主探究时间”,本次活动引起了全省各地科学教师的关注,影响面较广。


4月17日——4月20日,王海花以浙江小学科学网管理员的身份参加了在金华东苑小学举办的浙江省2011年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评比活动。在活动中王海花老师对全程的12堂课作了较详细的课堂实录,为没有参与活动的教师提供了宝贵的学习资源。


4月22日,我校全体科学教师参加了松阳县第二次集体备课活动,在这次活动中王海花承担了四下第三单元的主讲任务,得到了大家的肯定。


4月29日,全组教师集中会议室,进行了“如何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的讨论。各位教师各抒己见,讨论深入而实在。


4月30日,本组的王海花老师经过1个多月业余时间的努力,在完全自愿的前提下,完成了喻伯军老师在庆元活动中20000多字的讲座《追求简约的课堂》实录,为广大教师提供了宝贵的学习资料。


4月——5日,对我校4——6年级的学生的科学小论文进行了评比,共选出10篇优秀作品送到松阳片参赛参,最终有两篇获一等奖,8篇获二等奖。


5月12日,全组教师集中会议室,开展了“有效活动 简约课堂”的教学研讨。分别从存在的问题;怎样的课堂才是简约的课堂?追求简约课堂的基本策略几个方面展开了讨论。


5月13日,本组科学教师参加了松阳县小学科学教师的实验操作培训,在这次活动中我校王海花老师开展了三年级小学科学实验操作培训主题讲座。


5月24日,王海花老师参加了在松阳县城南小学开展的丽水市特级教师工作室科学课堂教学研讨活动。


5月27日,本组吴林斌老师开出了校级研讨课《磁铁有磁性》,全组老师参与了听课,评课。


6月1日,全组教师集中会议室,开展了主题为“如何提高缺少英语基础的学生的英语成绩?”讨论。张燕、王育民、吴林斌、王海花、吴志强等老师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6月21日,接县教研室通知,王海花的科学教学论文《关于小学科学探究活动数据的收集及分析的探讨》获市一等奖。


二、主要经验体会


1、有效教研,树立形象。


教师的专业素质需要更多的互动交流和研讨来提升,教师的专业成长更需要有效的教研活动作为保证。一直以来,我们除认真开展校级教研活动之外,还积极争取参加各项大型科学教研活动。因为这样的大型活动,在教研员和骨干教师的精心组织下,来自各校的教师往往能展开较深入的教学研讨,发表自己的见解,解决自己的问题,改进自己的教学,从而使我们的组内教师得到好的学习机会。


2、全员参与,提升科学素养。


以丰富校园生活,张扬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提高动手能力,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舞台为目的。我校积极响应县科技创新大赛,围绕科技创新大赛主题,积极开展各项科技活动。今年的科技实践活动中“更久更远 更准——叶村小学手掷纸飞机大赛”获得了市二等奖,五年级学生刘卓的科技小制作获县一等奖,还有十余件科幻绘画类作品分别获县二三等奖。另外,我校非常注重学生的课堂实验和课外观察实践活动。各年级科学教师尽一切努力开出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分析能力。另外我校科学教师还结合课堂教学积极组织学生进行课外种植养殖活动,如本学期三年级的种植凤仙花和养蚕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科学兴趣。


3、落实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对学生来说,科学课堂是有趣的,有许多动手操作的实验,常常是下课铃声响起,学生才不得不结束活动。于是,科学知识落实就成为课堂教学中被忽略的部分。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们要求广大教师在课堂上完成科学作业本,还专门收集和编写了每课单元练习,在复习课中进行测验或练习,从而巩固科学知识的掌握,真正落实课堂教学效率。


三、存在问题和今后努力方向


1、本组教师大部分是兼职教师,他们往往由于精力有限,参与科学教研的主动性不强,学科专业知识储备不够,对小学科学教学的特点还在摸索之中,今后还需加强学习和培训。


2、对学生习惯培养不够,有部分学生不重视科学学习,作业不自觉,上课不遵守纪律,今后将加强课堂纪律要求,根据学生特点选用合适的教学法开展教学活动。


3、学生、家长观念上对科学不够重视,把主要精力放在了语文、数学上,对于科学的学习不够重视,这个可能与前几年毕业考试分数比例过低有关。


 


2011年6月20日

TOP
59#

花花的动作挺快的,活动丰富,成绩显著,反思深刻,动力十足。向你学习。
TOP
60#

笔记的完整,反思的深刻,学习的榜样!辛苦了。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