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六年级上册教学痕迹积累 [复制链接]

1#

六年级上册教学痕迹积累

教六年级孩子随感


 


好几年没有进六年级的课堂了,似乎有些害怕的感觉,害怕一:六年级的学生会很调皮,他们根本不把你放在眼里。害怕二:课堂教学结构生怕出些差错,因为六年级的孩子足以能够判断老师教学的好与差。害怕三:这届学生不是我带上来的,一下子就接六年级,他们对我有一个适应的过程,我对他们也需要更多时间的了解与磨合。


经过两周多时间与六年级孩子在课堂上的接触,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害怕。让我感到欣慰的是5个班里有三个班的课堂纪律是非常好的,这样的上课很轻松,能够将知识点挖深到更深一层的学习,另外两个班的孩子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差,教师显出一点自己的智慧和威信能够让他们折服,当然还需更多的情感交流。一个单元即将结束,经过我课前充分的备课,在这个单元里学生学习科学显得有些轻松,每次作业错误率比较低,这跟中段孩子比起来不知要轻松多少倍(也许跟教材的内容有关,六年级的科学教学内容知识点比较明了,三年级的科学概念多而杂,概括一段话比较困难)。


按照这样的程度进行教学,我有信心将六年级的科学成绩提高一个层次。这也就是我接下来要思考的问题,就是如何结合3——5年级科学内容的复习,让学生提前进入总复习阶段,这也是六年级存在的最大的困难。根据以往六年级的科学老师的经验,我打算现在开始逐步让学生复习一些实验探究题,这样的题目不需要死记硬背,关键是掌握探究的方法。等到了六下的时候再让学生复习一些基础知识概念性的内容,如此安排也许会有所提高六年级的科学成绩。


 

分享 转发
TOP
2#

 

杠杆的科学


杠杆的发明是阿基米德,有必要在课堂上简单提一提阿基米德这个人物。


这一课教学的重点在于杠杆的上三个位置的教学,分析这三个点的位置关系,结合平时同学们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让孩子先自我分析一下,分别将用力点放在杠杆前后不同的几个位置,那我们人的用力情况会费力一点还是省力一点。如此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力的体验过程,在这同时也分析一下用力点离支点的距离关系是近了还是远了。这样的分析有助于学生理解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的那些距离关系。


等弄清楚这些关系之后再来学习杠杆尺也是一个杠杆,让学生挂一个省力杠杆和一个费力杠杆。把全班同学的省力杠杆拿出来分析一下是不是这样的情况,再把全班同学挂的费力杠杆拿出来分析一下是不是费力杠杆。最后总结科学概念。这一环节让全班同学共同完成表格,相当于把每位同学自己挂的钩码平衡状态的情况让大家一起来记录,并分析,然后让学生自己再体验挂不同省力情况的钩码。这样的操作时间上会比较节约,汇报的时候大家都能看到同类型的情况,有助学生仔细分辨。


想法:第一个班是让学生随意挂一个平衡杠杆,然后分析自己的杠杆是属于费力的还是省力的,这样的教学有阻碍教学概念的混淆,难以达成教学目标,所以,在第二个班我改为让学生先分析省力杠杆的情况和费力杠杆的情况,然后再来挂杠杆尺上的钩码。


 

TOP
3#

 

杠杆类工具的研究


本课教学的难点在于不规则的杠杆工具研究,关键要让学生体验典型几种杠杆的情况。经过我的课堂教学感受除了让学生动手体验,更要用视频播放来分析杠杆的三个点会更好,原因:第一,学生自己在操作的时候,自己虽有体验,但有时自己不太容易找到在做这些动作的时候直观的一种感受。第二,其余同学在做这个动作的时候,学生一般不去注意。所以,我觉得不仅要让学生感受,还要让学生看视频,这个视频当然是重复做开瓶或者撬开奶粉罐的动作。


杠杆类的工具的寻找在书本上有10个例子,这些例子有些比较简单,有些比较难,对于像切纸刀、筷子、核桃夹、订书机这些要做具体的分析。


本课的拓展知识点就是费力杠杆作用,生活中有省力杠杆,为什么还要造一些费力杠杆呢?这一点的分析对于学生深入杠杆概念很有好处,有效提高学生的知识范畴。

TOP
4#

这个……当天晒出来,效果更好,可以给还没上到这课的老师提个醒!


不过,还是谢谢分享!

TOP
5#

一品轩老师又开始自己的教学积累了,真佩服!
欢迎光临酸牛奶博客:http://blog.kxsy.net/user1/zjzzb/index.html
努力经营生活,细细品味幸福,让微笑从心底漫溢——我们怎样对待生活,生活就会怎样对待我们。
TOP
6#

谢谢一品轩,给第一次教六年级的我来说,帮助真的很大。接下来的日子,走出了开学初的惶恐和忙乱,我也将静下心来,整理和反思自己的教学。

TOP
7#

 

《定滑轮和动滑轮》


这一课的教学目标相对比较简单,课堂中着重让学生理解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概念,这是上好这节课的关键,否则学生会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相互混淆。


通过实验学生很容易得出相关的结论,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省力情况学生能从实验数据中很快就发现,只是这里教师要提醒孩子去分析用力的方向与物体移动的方向之间的关系,从而更明了改变力的方向问题。学生在写结论的过程中有一小部分学生喜欢把“改变用力的方向”简写成“改变方向”虽然只相差几个字,但这几个字在这句话里的含量还是很高的,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最后要强调这点。


从课的深度角度来看,本课的挖深一层则可以从杠杆的原理来分析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省力情况,这让学生在理解滑轮的概念的时候又增加印象了。


 



TOP
8#

 

《滑轮组》


滑轮组一课的教学我在课堂上还是有所欠缺,唯一的遗憾是实验材料不够没能做多组滑轮组提升重物的实验过程。


如果放弃了多组滑轮组的实验操作,那势必有更多的时间来进行一组滑轮组提升重物的实验操作。根据实验盒内的材料要装一个滑轮组是能完成,但是跟书本上的装置略有一点不一样,为了看看检测学生的能力,我让学生自己看着书本上的装置,然后从实验盒内选取相应的材料来进行操作,通过课堂实践有一半的学生能完成这个装置,这一过程花费的时间稍长一些,近7分钟,但我觉得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还是有所提高的。


在课堂的最后我分析了上学期学生人人都玩过的科技实验演示工具——“拔河比赛”(向杭州市科技馆借用了8套大型的科技演示器)。它实际是利用动滑轮的原理来制造的。我让学生画出拔河的两根绳分别是动滑轮的哪些部分,这就难倒了学生了,只有几个学生能画出这个装置,最后把这幅图分析给学生听,学生听了之后“哦……”了一声,豁然就明白了其中的原理(这个效果是很好的)。


 


TOP
9#

 

《斜面的作用》


斜面的作用一课的实验不难,根据六年级孩子的水平应该可以很轻松通过自己设计实验计划并完成实验。


我在选择材料上得到同行们的建议,最后选择用塑料盒加钩码当做重物来进行实验,斜面则采用KT板当做斜面。选择材料的意图:第一,选择斜面与重物之间的摩擦力要尽量缩小。第二,重物方便直接提升和加钩码。第三,大小要适宜。如图:



 


材料的选择跟实验的成功以及上课时的效率有很大的关系,通过实践,这样的材料有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


对于这一课的教学目标的制定,我有自己的想法:除了研究斜面的作用和坡度大小与拉力之间的关系外,我还重点设定让学生理解到达同一高度,选择不同斜面坡度的方法,分析选择不同坡度的理由是什么,从而进一步学习坡度大与坡度小的利弊关系,这跟生活实际是紧密相关的。


通过课堂教学25分钟时间完成斜面的作用和斜面坡度与拉力大小之间的关系,剩下的15分钟探讨斜面的作用,生活中利用斜面的例子,以及分析斜面坡度大小的利弊关系。这样的课堂结构安排时间紧密,效率提高,内容落实到位。

TOP
10#

 

《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


对于这一课的教学自然要把自行车搬到教室里了。


通过教学发现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有些难度。难度一:学生寻找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的部件只能找到几处地方,难度二:这些部件利用的简单机械比较难把握。这样的两个难点让学生来发现,有些勉为其难了,经过调整,我将自行车上的部件告诉学生,让学生来分析这些部件利用了什么简单机械来工作,这样就降低了难度,学生学习起来会更加有信心。

建议:1这一课中有几个部件比较难判断它属于什么简单机械的类型,我则采用视频播放的形式,让学生再次分析他们的类型,有:手刹、制动架、后座夹,视频的效果很不错。2踏脚用力带动后轮转动的整个过程是由链条和齿轮来完成的。建议拆卸挡板,把齿轮和链条全部露出来,这样会更加清楚观察到里面的结构。
TOP
11#

我是第一次教六年级,也有一些担心,也怕纪律不好。上下来以后,觉得还行。以后与邵老师一起交流。

TOP
12#

以下是引用谢勇波在2010-9-20 17:14:00的发言:

我是第一次教六年级,也有一些担心,也怕纪律不好。上下来以后,觉得还行。以后与邵老师一起交流。


好啊!能与萧山的老师交流教学经验,感到很荣幸,因为萧山老师的钻研精神让我感动。

TOP
13#

感谢一品轩老师,总算弄清了动滑轮作为杠杆的三个点。
宁波市北仑区岷山学校 林飞荣
TOP
14#

谢谢分享。
TOP
15#

邵老师的反思一直都是比较深刻的。
我的BLOG:
http://hi.baidu.com/caomaoyaya
http://blog.kxsy.net/user2/12762/index.html
TOP
16#

以下是引用草帽呀呀在2010-9-24 19:39:00的发言:
邵老师的反思一直都是比较深刻的。

草帽过奖了,我现在带六年级,压力大啊!还要腾出时间来进行总复习,要合理安排时间,更要提高课堂的效率,否则,学生辛苦,老师辛苦,大家都辛苦啊!

TOP
17#

转自探索博客stm21帖


六上《杠杆的研究》一课要求学生分析杠杆在什么状态下能省力和不省力,上了几年这个内容都觉得教学效果不太理想,今年再上时有了三种分析思路。


      思路一:分别改变挂在杠杆尺左边和右边钩码的位置和数量,把那些用较少的钩码能够使较多的钩码翘起来的情况都找出来,看看它们有什么共同点,从中发现规律。(左边作为重点,右边作为力点,左边钩码数大于右边钩码数,左边翘起-----省力杠杆。右边钩码数大于左边钩码数,左边翘起---不省力杠杆)


     这种思路是教材上的思路,优点在于学生很容易理解这样杠杆是省力的,但有些倾斜不太明显的杠杆状态学生容易忽略。缺点在于不省力杠杆不太容易理解,学生分析时有些混乱。


      思路二:用杠杆尺做实验,让杠杆处于平衡,找出把那些用较少的钩码能够使较多的钩码平衡的情况都找出来,看看它们有什么共同点,从中发现规律。(左边作为重点,右边作为力点,左边钩码数大于右边钩码数-----省力杠杆。右边钩码数大于左边钩码数---不省力杠杆)


     这种思路操作上比第一种思路要简单些,因为杠杆的状态都是平衡,只需关注左右两边的钩码数,学生更易理解和分析。


     思路三:用学生平时用的尺子作为杠杆,重物放在尺子的最左边,在尺子的最右边用力,把笔架起尺子作为支点,然后笔从2厘米、3厘米,依次移动,每移动一次用力翘一次重物感受比较用力的情况,把省力和不省力的距离记下来分析,找规律。


    这种思路学生用力直观感受,并且在支点移动过程中能感受到用力大小的变化,距离也容易计算出来。但用力多少就单纯是感觉没有用数字表示出来。

TOP
18#

对于stm21分析的杠杆的研究,我同意思路二的分析,既节省时间又能让学生明白道理,以多少力去平衡需要提升的重物,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也很容易明白,原来右边的用力比左边的重物多或者比左边的重物少,便能分析出是省力情况还是费力情况。如此,难点就解决,也不会造成浪费时间的现象。
TOP
19#

以下是引用一品轩在2010-9-20 13:39:00的发言:
 

《滑轮组》


滑轮组一课的教学我在课堂上还是有所欠缺,唯一的遗憾是实验材料不够没能做多组滑轮组提升重物的实验过程。


如果放弃了多组滑轮组的实验操作,那势必有更多的时间来进行一组滑轮组提升重物的实验操作。根据实验盒内的材料要装一个滑轮组是能完成,但是跟书本上的装置略有一点不一样,为了看看检测学生的能力,我让学生自己看着书本上的装置,然后从实验盒内选取相应的材料来进行操作,通过课堂实践有一半的学生能完成这个装置,这一过程花费的时间稍长一些,近7分钟,但我觉得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还是有所提高的。


在课堂的最后我分析了上学期学生人人都玩过的科技实验演示工具——“拔河比赛”(向杭州市科技馆借用了8套大型的科技演示器)。它实际是利用动滑轮的原理来制造的。我让学生画出拔河的两根绳分别是动滑轮的哪些部分,这就难倒了学生了,只有几个学生能画出这个装置,最后把这幅图分析给学生听,学生听了之后“哦……”了一声,豁然就明白了其中的原理(这个效果是很好的)。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拔河.bmp: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那个拔河的图示,是专门的器材,和平时的拔河绳有啥不同的?

TOP
20#

文老师:平时的拔河就是一根绳子,两端各一人或者多人进行拔河,而用动滑轮进行拔河的话,哪怕拔河绳2这端的人力气大也未必能胜过拔河绳1这端力气较小的人。主要这个科技器械在我校让学生体验过,学生才有深刻的体验。
TOP
21#

 

《抵抗弯曲》教后感


教后优点


1材料的选择比较好:白色的光面卡纸(每组3厘米一张、6厘米4长、12厘米一张),用新版1角硬币作为承重物(叫学生自带,老师也备一些)。书本作为架子,也就是所谓的立柱(只是这个立柱比较矮,要向学生说明矮立柱做实验的好处:节约时间、容易操作。)


2、学生的数据用折线图体现出来,让学生分析折线图能发现什么。(这个环节的设计是为了提高学生分析折线图的能力,作业本里单元练习就出现了这样的题目。)


教后缺点


1书本作为架子之间的差距最好教师能适当规定一下,经过实验之后,确定10厘米的距离比较好(当然,要根据你所选择纸的材质和上面的承重物来确定这个距离)。确定距离的目的是为了让每组之间的实验现象的数据差距缩小。如果不规定的话,最后的数据出现较大的误差也无妨,可以借此让学生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的误差。


2、学生分析书本28页的横梁平着放好,还是立着放好,有一些疑问。我本以为学生通过今天的学习之后都会认为是立着放好,可是结果出乎我的意料有三分之二的学生认为是平着放好。最后这个问题还是我再三提醒结合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思考,才勉强得出结论。当然,这也是作为第二课《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一个铺垫,相信学问第二课之后再问这个问题,也许学生会有更深的感悟。

TOP
22#

横梁是立着放好还是横着放好,学生其实对于怎么是立着放,怎么是横着放还不是很清楚,再者立着放,他们觉得实验的器材是尺子,尺子立着放,怎么放重物,放不了,所以会有你所说的答案,其实教师在这里只要让学生演示两种放法是怎么样的,然后用手去按一下,相信他们很快会明白的。


 

请关注丫儿的感受帖哦!我的东西都收藏其中哈!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2416&replyID=&skin=1
TOP
23#

正好也在教六年级,看着反思回顾课程,别有一番乐趣。感谢!
王琦峰
浙江省慈溪市龙山镇龙山小学 315311
QQ:151412943
Email:FS00120@163.com   wangqf@zjxxkx.com
TOP
24#

以下是引用丫儿在2010-10-11 11:12:00的发言:

横梁是立着放好还是横着放好,学生其实对于怎么是立着放,怎么是横着放还不是很清楚,再者立着放,他们觉得实验的器材是尺子,尺子立着放,怎么放重物,放不了,所以会有你所说的答案,其实教师在这里只要让学生演示两种放法是怎么样的,然后用手去按一下,相信他们很快会明白的。


 


经过调查学生认为立着放不稳定,容易倒下。

TOP
25#

邵老师的反思很实在,对我们这些一线的老师很有帮助。


 


 


另外我对你用1角的硬币作为重物有一点自己的想法,人民币是否能换成其他小垫圈之类的,以体现对人民币的尊重。

TOP
26#

以下是引用海儿在2010-10-11 13:20:00的发言:

另外我对你用1角的硬币作为重物有一点自己的想法,人民币是否能换成其他小垫圈之类的,以体现对人民币的尊重。


谢谢海儿的提醒!说得有道理。以后要改正。


 


 


 


 


形状与抗弯曲能力


优点:1.学生的实验结果数据用折线图呈现在黑板上,学生从图上得到的信息一目了然,增强学生对此项内容研究的印象。2.解剖瓦楞纸的体验有助于学生对纸板硬的深刻理解。对于这个小细节,有一个问题提得较好:“我们研究过波浪形的瓦楞抵抗弯曲能力更强,那么瓦楞纸的三层为什么不都做成瓦楞形,而只是中间一层是瓦楞形呢?”


注意的地方:根据形状的特征和重物放置的方法决定选取几种形状进行研究,否则实验不成功,时间很浪费。


改进的地方:学生每组实验结果的差异比较大,有一个班的每组数据相对比较集中。出现此现象的原因是学生在实验前教师指导实验的方法要到位。

TOP
27#

今后教六年级的老师有福了,先看看再去上课,感谢楼主提供的反思!
一直努力中……
TOP
28#

“根据形状的特征和重物放置的方法决定选取几种形状进行研究”是个办法,但是你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呢?W型的,三角形的,圆筒型的这些形状出现了吗?重物摆哪里好?

请关注丫儿的感受帖哦!我的东西都收藏其中哈!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2416&replyID=&skin=1
TOP
29#

以下是引用丫儿在2010-10-12 11:56:00的发言:

“根据形状的特征和重物放置的方法决定选取几种形状进行研究”是个办法,但是你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呢?W型的,三角形的,圆筒型的这些形状出现了吗?重物摆哪里好?


W形很好操作,三角形没有操作,圆筒形操作了,重物放在上面,我的重物是用硬币代替的,防止硬币直接掉落到缝隙中甚至是滑下来,用喝药的小量杯来固定硬币不滑倒。

TOP
30#

 

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单元教学的两点想法


首先,这个单元的知识难度系数不高,都是一些相对比较简单的知识结构,在上课过程中学生没有遇到一些困难,所以,单元测试成绩较第一单元比,有了很大的提高。


第二,我很反对在这个单元里出现那么多建高塔、做框架、造一座桥等活动,这些活动本来是学生拓展课外动手能力很好的形式,现在要把课堂上的大部分宝贵时间花费在这样的做做上,我觉得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知识含量的提高有所欠缺,关键是,真正动手做的就是那么几个学生。总之,我对于这个单元安排那么多的做手工内容,我表示不太赞同。一个单元安排一课动手做完整的科技作品其实够了。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