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23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海儿的脚印 [复制链接]

91#

收到喻老师的书很幸福啊!海儿继续加油~!!
TOP
92#

以下是引用漫步云天在2011-3-12 22:44:00的发言:
收到喻老师的书很幸福啊!海儿继续加油~!!
是挺幸福的。哈哈……
TOP
93#

                                         有感于自己的认真


 


今晚参加丽水市小学科学骨干教师研修班2011年3月网络主题沙龙活动。


讨论的主题是,小学生进行科学课课前预习的意义与指导策略(具体操作)。


参加了多次网络沙龙活动,在讨论过程中,大家呈现各自的观点,百花齐放,精彩纷呈。有为找到共同语言的欣喜,有为持不同观点地激烈争辩。每次在激烈地讨论过程中大家都能从中取长补短,为我所用,这也许是沙龙活动中大家收获的最直接利益。除此之外,我觉得准备的过程中也能收获很多,如果认真准备,那将会有更多的收获。


就如今天讨论的主题。自己平时教学过程中,虽然也会布置学生提前做一些准备工作,但对于小学科学如何开展系统而有效的预习工作并没有仔细地去思考。前几天接到通知,得知要围绕这个主题讨论,就不得不迫使自己去思考这个问题,去查找这方面的资料。在思考中,在查看别人的经验时,你会不知不觉地收获很多。有些时候,你想到的一些观点或者你已经在实施的观点只是没有用完善的语言表达出来而已,通过阅读别人的文章你会有一种似曾相识,豁然开朗的感觉。有些时候,你只是想到了一点两点,并不完善,别人的经验可以为你做一些适当的补充。在准备中就相当于你已经在和别人进行一个探讨交流,不断完善自己的想法,不断提升自己的观点。即使自己原先并没有太多的思考,在准备的过程中正是你学习别人经验的过程,这何尝不是一种收获呢?也许没有这样的活动,你可能永远不会去关注这个问题,也可能就永远不会去思考这个问题。现在去关注了,去思考了,这难道不是收获吗?


其实任何一件事,只要你认真去对待了,总是有收获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3-15 21:51:31编辑过]

TOP
94#

确定一个目标很重要


“你今后有什么打算?准备往哪个方向努力?”这是今天校长抛给我的问题,值得深思。在此之前,我还真没认真去思考过这个问题。


我一直对自己的要求不高,只求自己不要虚度光阴,认真做好每件事。所以自己思考最多的也仅仅是如何把学校的事或上级布置的事做好,如何做一个实实在在的小学科学教师……细细想来,自己真的没有什么远大的理想,只是凭着一份执着,凭着一颗善良的心,凭着自己的喜好在做着手头上的这些事情,并把手头上的事情作为自己行动的目标。基本上是因为你要我做,我才努力而认真地完成,而不是为了某个自己的奋斗目标去做这些事。这样下去,自己大不了就是一个认真做事的人。


是啊!没有目标怎么行呢?如此盲目地行走可能只会在原地打转,或者只能行走在崎岖的山道上。我该结合自己的能力与爱好,结合现在的教育发展形式为自己设定一个切实可行的目标,把现在所做的事作为自己为之奋斗过程中的一些小目标,以逐渐厚实自己的底蕴。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3-20 16:58:44编辑过]

TOP
95#

3月23日——3月25日到庆元参加“丽水市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研讨暨教学质量分析会”。


          



















































































时间


内容


责任人


主持人


3月23日


下午


听课教师报到;上课教师接触学生、熟悉场地


 


姚小荣


3月24日上午


8:30-8:50


开幕式


 


杨宗亮


9:00-9:40


《热是怎样传递的》(五下)


胡大志


吴韦春


9:50-10:30


《斜面的作用》(六上)


马丽杰


10:40-11:10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六下)


徐巧媚


11:20-12:00


互动点评


 


12:00-12:50


在学校用中餐


 


3月24日下午


13:00-13:40


《食物中的营养》(四下)


曹龙根


何慧盈


13:50-14:30


《磁铁有磁性》(三下)


蓝智俊


14:40-15:40


互动点评


 


15:50-16:10


研修班半年工作总结


陈建秋


16:20-17:20


教学质量分析


杨宗亮


3月25日上午


8:30-11:30


专家报告


喻伯军


杜美儿


11:30-11:40


会议小结


杨宗亮


12:00-12:30


在学校用中餐


 


3月25日


下午


返程


 


姚小荣

TOP
96#

庆元的之行已过去一个星期,由于这几天事较多,听课笔记和学习感言还在整理中(有两篇的听课笔记已在丽水市小学科学研修班15号学员王海花研修专贴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8764&page=2)。等空闲一点,要把喻老师的讲座实录整理出来,与大家分享。

TOP
97#

这几天忙于编写一个课题《小学科学课堂长时自主探究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的申报方案,争取能成功申报。


 


今天傍晚准时上交了。呵呵……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4-1 22:22:41编辑过]

TOP
98#

明天参加松阳片的一个教研活动,听说市教研员杨老师(研修班班主任)也过来指导。


哈哈……又可以再一次领略杨老师的精彩评课了,期待中。

TOP
99#

以下是引用海儿在2011-4-1 22:26:00的发言:

明天参加松阳片的一个教研活动,听说市教研员杨老师(研修班班主任)也过来指导。


哈哈……又可以再一次领略杨老师的精彩评课了,期待中。


期待后续报道,辛苦海儿啦,

TOP
100#

以下是引用海儿在2011-4-1 9:54:00的发言:

这几天忙于编写一个课题《小学科学课堂长时自主探究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的申报方案,争取能成功申报。


 


今天傍晚准时上交了。呵呵……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4-1 22:22:41编辑过]

符合时代节拍,到时资源共享哦!

TOP
101#

  今天上午听了一堂课,以下是这堂课的课堂实录。
 
                                                                    动物的卵
一:新课导入
0900师:刚才我们观察了松阳的美丽风景,这些美丽可爱的鸟儿是怎么来到这个世界上的呢?
生:从卵里孵化出来的。
0902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动物的卵”这课。(板书课题)
师:大家想不想知道小鸡是怎么孵化出来的?
生:想。
看小鸡的出壳的视频(1分钟左右)
(播放这个视频的目的是什么?如果紧紧是激发学生探究鸡蛋的兴趣,我认为这个1分钟左右的视频可以省去。学生对生命萌发的兴趣是天生的,没必要再激发了。)
0904师:这枚鸡蛋到底有什么秘密呢?它为什么能孵化出小鸡呢?
在探究之前,老师有几个提示,请一位学生来读一读。
视频结束出现幻灯片“观察鸡蛋”请一学生读课件内容
课件:观察鸡蛋
1、鸡蛋的内部分几部分,画出简图。
2、推测各部分对胚胎发育所起的作用,说出理由。
3、完成活动记录1
温馨提示:
1、观察顺序:先外部,后内部:
2、实验要求:安静!观察仔细!记录完整!
记录方式:图画+文字
(课件的第1点就指向鸡蛋内部的观察,是否会导致学生在观察时忽视外部的观察。)
师:我们观察的时候要从他的外部先观察,不要急着打开。形状……它有哪些特征?然后打开鸡蛋壳,由老师来重切,各组的记录员一定要把它各部分名称,它的作用记录好0906学生观察鸡蛋。
(记录单的设计问题:这个活动的记录单设计过于笼统,没有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学生在观察时,大多数学生只是记录了各部分在孵化小鸡过程中的作用。10分钟左右的探究有些无序,效率不高。)
0915教师叫停
0916汇报
师:要求:听时,有补充的继续补充,然后再总结
第一个小组上去发言
卵壳:保护作用,保护卵细胞
壳膜:保护作用,保护卵细胞
卵黄:孵化小鸡。
卵白:保护作用,保护卵细胞
气室:提供空气
其他:生鸡蛋是由蛋黄、蛋清、胚组成的。
教师点评:它的外面看到的东西,没有把它写出来。举个例子,这个蛋壳,它的颜色,它有什么形状的,没有讲。他把生鸡蛋给讲进去了,我们生鸡蛋还没有开始观察。
第二组
卵壳:坚硬,不易涅破。
壳膜:保护作用,保护卵细胞
卵黄:供胚胎发育。
卵白:供营养
气室:提供空气
其他:蛋壳一头尖一头圆不易滚动。
第三组
卵壳:坚硬,不易涅破。
壳膜:保护里面的小鸡
卵黄:供营养。
卵白:供水分
气室:供小鸡呼吸
其他:
 
(汇报的目的是什么?不应该是为了汇报而汇报,是交流、是共享、是在其他学生的基础上有所提升,是对一些错误的观点加以纠正,应该是螺旋上升试的,而不是并列式的。教师该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交流值得思考。)
0919师:刚才有三个小组把他们的观察结果向大家汇报了。现在我们一起观察,这枚鸡蛋形状怎样?
生:椭圆形,一头尖,一头小。
师:外形椭圆形的好处,在鸡窝里不易滚动。,如果是球形的,他就怎样?
生:易滚动。
师:我叫一个同学这样捏捏看。
生:捏不破
师:这也是一个奥秘,科学家呢?他就……而且,我们看到鸡蛋外面有一个个的小孔,是吧?这个小孔用来干什么的?
生:呼吸
师:这个小孔是鸡蛋里面和外面进行气体交换。
师:总结一下,壳是很薄的,但是这样捏是捏不破的。而且他的小孔是进行气体交换的。那么我们科学家就利用蛋这种受力均匀,能够承受压力不破的原理创造了有趣的建筑。
课件:悉尼歌剧院和国家大剧院的图片
师:那么这种我们叫做什么学啊?仿生——
生:仿生学
师:大家探讨后,你也根据那个动物的特性去发明创造。
0923
课件:
鸡蛋内部结构图
师:观察了鸡蛋的外壳后,我们就要来讨论内部。刚才我们已经知道了,通过观察鸡蛋,它的内部结构有这么几个。你看,蛋壳里面是什么?
生:蛋黄。
师:(指着课件里的图片)哎,蛋膜。蛋膜里面,这一层是蛋白,这是蛋黄,对不对啊?在这枚生鸡蛋里大家观察到了没有?这里有一个小白点。看见了没有?
生:嗯。
师:这个白点是胚。那么经过受精的卵,才有胚。一般的鸡蛋没有经过受精的,是没有的。没有受精的卵能不能发育成小鸡?
生:不能
师:只有受精的卵是才能浮出小鸡的。
师:下面我们就要来讨论鸡蛋的各部分在小鸡的发育中有什么作用?老师再请一位同学来说蛋壳到底有什么作用?
生:保护里面的蛋黄和蛋白,不易滚动。
师:蛋壳上的小孔有什么作用?
生:供呼吸
师:蛋壳的里面还有一层膜是不是啊,蛋膜有什么作用?它是什么颜色的,什么形状的?
生:白的的,很薄的。保护作用。
师:膜里面就是什么东西了?
生:蛋白。
师:在这里还有一个什么东西?
生:气室。
师:谁来说这个气室有什么作用?
生:提供空气给鸡宝宝。
师:它在哪个位置?
生:在大的那头。
生:气室凹进去的。
师:在煮熟的蛋中它凹进去的是不是啊?
生:嗯。
 
师:在观察了气室以后,我们来看一下蛋白。下面老师来打开一个生鸡蛋,我们来观察一下。
教师打开一个生鸡蛋。放在一个碗里。
(放在碗里,没有实物投影学生是观察不到的,这样的演示没有意义。我想打开鸡蛋最主要的目的是要找到鸡蛋的胚,所以应该是能让学生观察到的,应该是每个组一个生鸡蛋。)
师:大家知道蛋白,用手摸去,怎样的?
生:黏黏的。
师:那么,你认为它有什么好处?有没有考虑过?
生:没有。
师:其实啊,大自然有很多奥秘。这样粘,1、可以黏住一些细菌,不让它侵入到里面的组织。第2个,有弹性,使鸡蛋不容易受到振动,保护作用。


(真得是黏住细菌吗?值得思考一下。我认为鸡蛋白最主要是蛋白质,为胚胎发育提供营养。)
师:现在,你能猜测一下蛋白有什么作用?
生:保护蛋黄
师:还有呢?
生:提供蛋白质,水分、呼吸
师:最后,我们要来观察这一枚鸡蛋的蛋黄。
生:黄色。
师:有什么作用?
生:……
师:主要是提供营养。我们知道胚在哪个里面?
生:蛋黄上。
师:所以呢,蛋黄是胚吸收营养的。
0928师:我们观察了鸡蛋的奥秘,我们来总结一下,老师这里也有一个内容看看。
出示课件(一个表格,内容为鸡蛋各部分的名称、特点、作用。)
师:看了这个,你还有什么补充的吗?
生:蛋白可以一层层的剥开。
生:煮熟的鸡蛋,蛋白和蛋黄是可以分开的。


(以上的内容为什么不结合前面的汇报交流呢?我认为应该是学生在前面汇报交流时就能呈现出来的。这样安排,感觉又让学生回过头来重新观察了一遍,让费了很多时间。)
0930师:想不想观察鸡蛋变成小鸡的过程啊?
生:想。
课件播放鸡蛋变成小鸡的过程的图片。
师:有什么变化?
生:有血丝。
师:有什么作用
生:吸收营养。
师:想象一下,这个血丝和我们人的那一部分很相似?
生:喂
生:心脏
生:肠
师:不是,就相当于我们人的什么?
生:血管
生:筋脉。
师:相当于人的脐带。
生:脐带?


(学生的回答应该是比较到位的,但是老师的“脐带”说有些牵强,让学生更糊涂了。)
师:通过这个来吸收营养供胚发育是吧?
师:下面我们来看。(继续放幻灯片的图片。)
生:嘴巴出来了
生:眼睛也出来了。
生:长毛了。
师:你发现小鸡的孵化过程中有什么奥秘?原来的蛋清和蛋黄有没有啊?逐步地减少了是吧?
生:嗯
师:现在变成了一只小鸡了,对吧?
生:蛋黄变成了别的颜色了.
师:蛋白哪里去了?
生:给小鸡吸收了。
师:看过了这个,发现了哪些奥秘?
生:原来是一枚小小的卵,现在变成了一只小鸡。
师:鸡蛋的孵化过程大概是几天?
生:21天。
师:一般来说,温度温度适宜的话,大概是21 天。稍微冷一点,它就会晚一两天。


(小鸡孵化的时间长短应该鸡蛋或小鸡自身的质量造成的。)
0933师:其它卵生的动物它都有一个孵化的过程。既然一枚小小的卵有那么多奥秘,刚才我们观察了鸡蛋的奥秘,想不想看看其他动物的卵?
生:想。
课件:各种动物的卵
师:请大家仔细地观察,你发现了什么?用你们的眼睛。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形状不同
生:颜色不同
生:大小不同
生:形状不同、颜色不同、大小不同、多少不同。
师:还有什么不同呢?我们一起来看。
课件:我们发现各种卵
它们(形状)、(颜色)、(大小)(多少)光滑程度、纹理等也都不一样。
师:还有什么?
生:光滑程度 纹理等也不同。
师:正是这些形状各异的卵,才孵化了这样多姿多彩的自然界,我们看见了千奇百怪的动物,我们的视觉才丰富。所以我们以后再碰到这些动物的卵,我们该怎么做啊?
生:保护
师:我们要保护,它也是一个生命。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这里落实的很到位。)
0936师:我们来总结一下,靠卵来繁殖的动物,我们叫什么动物?
生:卵生动物。
师:还有哪些动物是靠卵繁殖后代的?
生:青蛙
生:蛤蟆
生:鱼、蟾蜍、
生:鸟类。
生:蛇类
生:有些蛇不产卵的。
师:那么你说哪些蛇是不产卵的。
生:非洲那里有种蛇是直接生出来的。
师:你看到过是吗?
生:嗯
师:那么这个问题我们课后再探究一下。
师:大部分蛇是产卵的。
生:蜗牛、乌龟、鸭子
课件出示:卵生  卵生动物的概念
生齐读概念


(科学课堂上是否需要这种齐读方式,好吗?)
0938师:刚才探究卵的时候是从哪两个方面来探究的?
生:大小
师板书(外部)
生:外部、内部
师:外部主要有什么?
生:壳、膜、气室(板书: 壳 膜)
师:形状是怎样的?
生:椭圆形(板书:椭圆形)
师:这是他的外形,再来看他的内部。
生:卵白
生:卵黄
生:胚
生:气室
教师一一板书


(这部分内容完全可以贯穿在第一次观察活动结束后的交流活动中。)
0940师:下课以后大家可以继续去探究,还有哪些发现?课后做好作业。


(课外延伸的任务太大了,可以缩小探究的范围。)


板书
                                            动物的卵
                                        外部:壳 膜、椭圆
                                        内部:卵白、卵黄、胚、气室
 


(整体感觉,这位老师的课堂重点突出,目标明确。基础知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抓得较扎实。不足之处除了以上点到的一些之外,教师没有很好的关注学生的前概念和学习进度,被自己的预设束缚放不开,导致教与学脱节的现象。整堂课中,很多知识点是教师自己讲出来的,学生只是被接受的,教师的教学语言应该更精炼,更简洁些。)


以上这些只是自己个人的一些听课随想。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4-3 10:41:33编辑过]

TOP
102#

以下是杨老师的点评记录:


1、老师的教学理念具有前瞻性,有意识地追求简约的课堂这种教学模式。


2、《动物的卵》这一课,学生对蛋了解吗?了解到什么程度?我们要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在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上进行教学。


3、这课应该先观察蛋的结构,然后再推测。


4、这节课你认为要教给学生什么?目标如何定位?更重要的是激起学生对其他动物卵的关注,激发学生对鸡蛋孵化的过程的兴趣。有时候激发兴趣和指导探究的方法比获取知识点更重要。


5、探究的形式与内容如何结合?


6、探究的有效性问题。


7、学生在探究时,老师要干什么?


8、学生汇报什么?


9、观察的方法?


10、总体感觉基础知识很扎实,但有些凌乱。


 


 


听了杨老师的点评,有种感觉。专家毕竟是专家看问题的高度和角度与我们不同,总是能高瞻远瞩,比我们看得更远,更广、更透。

TOP
103#

清明小假已经结束,明天继续早起上班。虽说是放假在家休息,却没闲着,做着一件自己认为挺有意义的事。利用这两天稍微空闲的时间,整理了喻老师到庆元的一个讲座《追求简约的课堂》的部分实录。在整理时真得很累,有时为了听清楚一句话,把它完整地呈现出来。我可能要反复地听五六遍,甚至是十多遍。(因为我用的是自己的手提视频录音,由于会场的空间太大,有回声的干扰,也可能是自己坐的位置比较靠后,录音并不是很清晰。)通过这几天的记录,目前已经完成了一半,其余的等空闲时继续。


 


也许会有人要问,为什么要做这样的事呢?我想有两个理由:


1、通过整理记录再一次深入地学习喻老师的教学理念,也许这是一个很笨的方法。在整理时自己深深体会到了,其中的乐趣,那是一种收获后的喜悦。在现场听的时候,再精彩的内容,如果你没有记录,如果你没有付诸实践,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还是会淡化的。现场,也许别人能学到3层的东西,我通过反复的听,做实录,可能就会更深入地理解喻老师所举的每一个例子,思考每一句话的含义。通过记实录,可能我会比别人多学到3层。哈哈……这就是收获。


2、喻老师的讲座确实很精彩,只是可惜,能亲临现场的老师毕竟有限。我想通过记实录,能与更多的老师一起分享喻老师的“追求简约课堂”这一教学理念,为大家的科学教学指明方向。


 


讲座实录 喻伯军《追求简约的课堂》(2011年3月25日 庆元)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2&id=9904&page=1&star=1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4-6 12:13:22编辑过]

TOP
104#

完成3月23日——25日去庆元学习的学习体会


追求简约的课堂 学习体会 17楼


让每一次机会都演绎成一道美丽的风景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9854&page=1&star=2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4-16 16:12:25编辑过]

TOP
105#

今晚参加了浙江省小学科学协作组的一个网络沙龙:让学生有充足的自主探究时间


 


让学生有充足的自主探究时间原本是丽水市小学科学骨干教师研修班4月份由松阳县两个学员(我和王伟勇(兰苑))主持的网络沙龙主题。正好省协作网4月份网络沙龙轮到丽水市的陈建秋(不睡觉的兔)主持,在兔子的建议下,我们把市研修班的网络沙龙与省协作网的沙龙进行了合并,同时我也非常有幸成为了今晚沙龙的主持人。说句实在的,我并不善于主持,第一次主持网络沙龙,就来一个省级的,感觉有些害怕。虽然说事先准备了主持稿,但是在实际讨论过程中,我并没有起到很好的协调作用,多亏兔子的大力协助才让今晚的沙龙得以圆满。


 


关于这次网络沙龙,自己准备的讨论资料。详见丽水市小学科学研修班15号学员王海花研修专贴35楼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8764&page=1&star=4#92990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4-16 15:50:57编辑过]

TOP
106#

今天感觉好轻松啊!压在头顶的一座大山(四下第三单元集体备课)终于被移开了。吸取上次教训,在这次备课之前,先在自己学校把这一单元上了一遍。因此今天的备课讲座时能结合一些自己教学实践中的例子和注意事项,使讲座不会显得太枯燥。争取下次集体备课时能调动参与教师的积极性,是集体备课更具实效性。


 


以下是为这次集体备课准备的课件链接地址。


http://www.zjxxkx.com/kejian/%E5%9B%9B%E5%B9%B4%E7%BA%A7%E4%B8%8B%E5%86%8C/%E7%AC%AC%E4%B8%89%E5%8D%95%E5%85%83/


 

TOP
107#

记录自己成长中的点点滴滴,见证自己的成长历程!海儿做的真好,向你学习!
TOP
108#

很细致,很充实,学习了!
王琦峰
浙江省慈溪市龙山镇龙山小学 315311
QQ:151412943
Email:FS00120@163.com   wangqf@zjxxkx.com
TOP
109#

艰辛的沙龙纪要整理


由于这次沙龙,在两个会场同时进行,一些其他原因导致很多教师只是在其中的一个会场发言,另一个会场没有记录,整理时,不仅要仔细核对两个会场的发言内容,还要核对发言者的姓名。不紧要删除一些无关的发言,还要对一些滞后的发言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所以整理起来比较吃力。我和研修班的另一学员王伟勇(兰苑)利用几天的休息时间进行了比较细致的整理,标注了发言者的主要观点。终于在4月19日完成了4月15日的网络沙龙纪要。


浙江小学科学协作网+丽水市小学科学2011年4月网络主题沙龙纪要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0227


 

TOP
110#

4月19日——4月20日在金华参加浙江省2011年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评比活动,在这次活动中我对12堂课做课堂实录,由于自己打字速度不快,回家后又用了大量的时间对课堂实录进行了一些整理,现在终于完成。几天下来感觉非常累,全身酸痛,遗憾的是没有好好欣赏课堂上的精彩。


12个课堂实录都已贴在了二剪梅发出的专贴中,链接地址如下:


 


1.     2011省优质课王伟文《食物链和食物网》研讨专贴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1&id=10218 


2.     2011省优质课蒋云娟《食物链和食物网》研讨专贴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1&Id=10219


3.     2011省优质课陈滔《食物链和食物网》研讨专贴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1&id=10226 


4.     2011省优质课王晓玲《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研讨专贴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1&id=10223 


5.     2011省优质课缪旭春《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研讨专贴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1&Id=10233 


6.     2011省优质课李建荣《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研讨专贴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1&id=10234 


7.     2011省优质课胡黛《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研讨专贴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1&id=10236 


8.     2011省优质课韩水金《食物中的营养》研讨专贴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1&Id=10232 


9.     2011省优质课毛伟建《食物中的营养》研讨专贴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1&id=10237 


10.   2011省优质课曹龙根《食物中的营养》研讨专贴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1&Id=10238 


11.   2011省优质课丁红霞《食物中的营养》研讨专贴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1&id=10239 


12.   2011省评优课评比活动展示课王庆《植物的叶》研讨专贴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1&replyID=93546&ID=1024

TOP
111#

 


基于学生前概念的教学


——记参加省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评比活动体会


 


                          松阳县叶村乡中心学校  王海花(15号学员)


2011年4月19日——4月21日,我有幸以浙江省小学科学网论坛管理员的身份参加了这次省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评比活动。在两天的活动期间,我一直处于高度集中的状态下记录着每一堂课的课堂实录,感到腰酸背痛、手麻眼花。虽然记录了12堂课2万多字的课堂实录,但对于课堂的内涵却思考得很少,很多课堂上的精彩无暇顾及,这是最遗憾的。回家后,只能通过补课(认真学习这次的活动资料)弥补这一遗憾。现在仅借《食物链和食物网》这一堂课,从基于学生前概念上的教学这方面谈点自己的见解。


一堂课的成功与否,我们不仅要看教师教得怎么样?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学生学得怎样?关注学生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之后是否在思维层面和知识层面上有所提升?《食物链和食物网》是一堂典型的以建构科学概念为主的课型。学生要在对原有认知的修正与完善的基础上形成与建立新的科学概念的,因此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学生前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帮助学生建构新的科学概念。


王伟文老师非常注重了解学生的前概念,能准确把握教学的切入点和教学难点。课堂上,王老师的话不多,但每句话都能起到激发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思考,层层递进逐步引导学生修正与完善科学概念。如,在引导学生认识和书写食物链的环节中,首先通过“这些小动物吃什么?他们有什么样的食物关系?”暴露学生平时习惯于“谁吃谁”的思维方式和表述方式。这是干扰学生正确书写食物链的一个障碍,也是本课的一个教学难点。王老师用了一个简单的处理方式——语文教学中的“改变句式”,这一方法很快达成了食物链“谁被谁吃”的正确表述方法,避开了能量流动这个抽象的概念。又如,在第一次书写食物链后的交流中,王老师通过展示两位学生的作业(生1: 落叶→蚯蚓 、 草→蚜虫、…… 生2:草→蚜虫→瓢虫→鸟),引导学生交流“这位同学的记录有什么特点?”达到了修正学生正确书写食物链的目的——“不光写出了谁被谁吃,还写出了谁又被谁吃。”再如,让学生 看“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图,书写食物链时,一学生写出了“蝉→螳螂→麻雀”这样一条食物链。教师问:“这里谁是生产者?”让学生思考并明白树是生产者。通过“黄雀还可能会被谁吃?”这一问题的讨论使这条食物链最终得以完善。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发现食物链都具有“一环扣一环,从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这些特点。


将云娟老师在引导学生明白因为食物关系让稻田里的这些生物生活在了一起后,问:“他们之间的食物关系,你能用简单的方法把它们表示出来吗?”这个问题就是为了暴露学生的前概念,大多数学生都把他们的食物关系书写成“蛇→青蛙→稻螟虫→稻谷”。之后教师板书科学上正确的表示方法,并问:“科学上这样画,表示什么意思?”学生思考后比较容易发现是为了表示“谁被谁吃”这层意思。遗憾的是蒋老师后面这个问题“还隐含着什么意思?” 范围太广,指向性不明,导致学生的回答有些不着边际。课堂上当多个学生的回答都没有达到你的预设,这时错的往往不是学生而是老师,我们就要从自身找原因。如果教学时脱离了对学生的了解,就会让我们的教学失去控制,无法把握。要四年级学生(借四年级学生上课)通过一条食物链看出隐含在其中的能量流动这个抽象概念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教师在这个时候应该给于适当的帮助,降低难度。我认为可以这样问:“如果从能量流动方面考虑,你有什么发现?”


陈滔老师的课堂是充满智慧的课堂,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陈老师对学生前概念摸的非常透彻。他知道课堂上学生在哪里,总是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导学生循序渐进,逐步深入地学习。如:“这是一片水稻田,如果你走进这里,会发现哪些生物呢?请你选出卡片,然后有顺序的排列起来。”对于城市的学生来说,水稻田也许还是比较陌生的,因此陈老师巧妙地运用了卡片,降低了难度,排除了障碍。在理解和书写食物链时,陈老师先让学生把有食物联系的生物用线连起来,然后让学生看着连线图表述生物间的食物联系。在第一位学生回答后,老师说:“他说得很全面,就是听了有点晕,谁能更清楚的说出他们之间的关系?”(那天听课时,对陈老师的这个教学环节设计很不理解,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设计,用意何在?)接着陈老师不惜花时间又再请了两位学生进行表述(两位学生均不能清楚地表述)。现在仔细研读课堂实录后,发现陈滔老师真是用心良苦,以此暴露出仅仅用线连起来是难以表明食物关系的。于是就有了下一个环节,“有没有比用横线更简单的表示方法?”学生也就很容易想到用箭头表示。当学生画上箭头后,又暴露出学生两种不同的箭头朝向问题。基于这个前提,陈老师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食物链的内涵,问:“如果我们把箭头理解成食物或能量流动的方向,应该用哪一种?”学生对食物链书写和内涵的理解就比较清晰了。


记得有这样一句话:“只有做到了让学生感受到是通过自己努力才获得知识的,而不是老师教会的,才称得上优秀的教师。”这句话从表面上理解,教师的 “教”似乎不重要。其实恰恰相反,不是不要教师的 “教”,而是要更高要求的“教”,要教的不露痕迹。要做到不露痕迹的指导学生学习,教师必须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前概念,要基于学生原有基础进行有效教学。学生已经知道的,我们教师不讲;学生通过努力可以知道的,我们不讲;学生竭尽全力也无法达到的,我们也不讲。只有当学生目前不能达到而通过帮助后可以达到的,我们再教。我们的教,不是直接给予答案,而是通过各种手段一点点地为学生搭脚手架,引导学生努力攀爬抵达目标。

TOP
112#

今天终于完成一桩心事——参加省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评比活动体会,感觉轻松了很多。紧接着还有两件大事要在本月15号前完成,学习蚕宝宝的精神,一点点的蚕食。时间到了,总能完成的。加油!

TOP
113#

今天接到正式通知,本周五教研室组织全县教师集中进行实验操作培训。在此次培训中我将担任三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操作与指导。虽已早早有所准备,但是焦虑的心情确实无法得以轻松,因此今晚又对整个讲解流程做了一些修改和回顾。


 不知不觉中已过12点,该休息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5-11 0:02:39编辑过]

TOP
114#

网站终于开通了。20来天的时间感觉是如此的漫长。赶紧记录这段时间的一些经历,以弥补空白。
TOP
115#

5月13日完成县小学科学实验操作培训。本次实验操作培训中我采用实验录像和动手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完成了三年级下册的主要实验操作,与讲解。


http://www.zjxxkx.com/kejian/%E5%9F%B9%E8%AE%AD%E8%B5%84%E6%96%99/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6-2 7:51:22编辑过]

TOP
116#

 


家门口的小学科学盛会


 


记参加丽水市特级教师工作室科学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体会


松阳县叶村乡中心小学  王海花


 


5月24日有幸在家门口参加了一次小学科学盛会——丽水市特级教师工作室科学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在我县城南小学隆重举行。此次活动通过课堂展示、教学点评、主题讲座等方式给我们松阳县小学科学教学进行了理论层面的引领,实践层面的示范与指导,让参与此次活动的老师受益匪浅,让参与此次上课的学生不仅收获了知识还体验了学科学的快乐。


一、精彩纷呈的课堂教学展示


松阳县实验小学许国俊老师的《使用工具》一课,通过请一名大力士徒手拔钉子的活动让学生意识到使用工具的重要性,并通过这位学生选择工具和使用工具的过程暴露出学生选用工具和工具使用方法不恰当等问题。于是把问题指向如何使用工具,这些工具到底有哪些用途?引出了今天的课堂教学内容《使用工具》。许老师基于学生的生活基础进行教学,通过挑战任务,让全班学生人人参与,体验。挑战任务后进行了汇总分析,总结出关于工具的一些认识:“一种任务可以用多种工具完成”,“同一工具可以完成多种任务,说明有不同通途”,“有些工具他有一定的用途”,“有些时候用工具比用手更省力”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许老师引导学生进行了一次把文字信息转化为数字信息转化,让科学证据更有可比性,为学生归纳、得出科学结论搭建了一个合适的脚手架。整堂课教师始终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发现,真正做到了以生为本。


云和县江滨实验小学程伟峰老师的《空气的热胀冷缩》一课,通过对前一节课水具有热胀冷缩这一性质的有效迁移,让学生快速地进入“空气是否有热胀冷缩性质?如何才能看见空气的热胀冷缩?”的研究。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丰富而有结构的材料,让学生通过这些材料思考设计实验方案,正是教师的智慧和辛苦付出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想到了这么多的方法,使孩子们变得如此聪明能干。教师通过适时地分发材料,保证了学生进行了有序而长时的探究。当学生领取实验器材,验证了自己想法时,他们是多么地兴奋,这一定会成为他们学习路上的美好回忆。程老师这堂课中实验记录也非常有特色,采用画图和简单文字说明相结合的方法,简单清晰的表诉了实验现象。整堂课高潮迭起,精彩不断,学生不仅玩得开心,也擦出了智慧的火花。


缙云县紫薇小学陈志强的《昼夜交替现象》一课,通过猜测与模拟实验让孩子们体验了一次具有真正科学意义的研讨盛会。《昼夜交替现象》是一堂非常难上的课,因为对空间观念感觉较弱的原因,学生很难理解昼夜交替现象是如何形成的。陈老师在这堂课中首先引导学生明白什么是昼夜交替现象后,就进入了对这产生个现象的猜测(文字表达、画图表示),最后再进入如何验证?教师简单进行了猜测和模拟实验的指导后,就放手让学生进行了一个长时探究学习——先是猜想,然后是验证,共用时13分钟。学生经过长时间研究后,得出了很多假说都能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然后通过对几个学生有不同意见的假说进行现场验证。课堂上处处体现了科学的严谨性,和证据的重要性。如陈老师问:“如果你认为自己的假说是正确的,你能不能就断定其他的猜想是不能实现的。”“不能。因为我们要需找更多的证据加以证明。”


二、精辟而独到的课堂点评


下午,三位上课老师对自己的教学设计和课堂呈现的问题进行了简单的阐述,就进入了精彩的课堂点评阶段。


莲都区人民路小学朱伟龙老师不愧是评课专家,声情并茂地对三堂教学研讨课进行了精彩而独到的点评。朱老师从课堂的引入环节如何呈现问题、聚焦问题方面;从探究的长时性和有效性方面;从材料的丰富性和结构性方面;从交流的有效性与方法指导方面;从教学手段(记录单的使用、小技巧、发放材料)的运用方面;从教师的科学素养方面;从教学细节的处理方面,给三堂课进行了立体的、全方面的分析。原先我们只感觉这几堂课上得太好了,但是好在哪里却说不清,道不明。经朱老师的分析与点评,让我们有拨开云雾见天日的感觉,一下子明朗了许多。


莲都区刘英小学吴勇老师的点评:从许国俊老师把文字信息转化成数字信息方面;程伟峰老师用材料的呈现调节实验节奏方面;陈志强老师的长时探究方面;课件的简约实用方面,阐述了“从孩子的需要出发,从设计的目标出发”这一观点。


三、省特级教师的精彩讲座


省特级教师,缙云县紫薇小学副校长陈彤结合这次活动开设了《基于实证,实施有效的科学教学》精彩讲座。陈老师的讲座很幽默,首先展现在屏幕上的是一个黄头发、戴红帽子、穿裙子、系红蝴蝶结,手舞足蹈的卡通人物。让在场的老师猜猜这个人物是男性还是女性?开始,我们觉得用这样简单的问题考我们,也太小儿科了,大家只是笑而不作答。后来才真正明白,陈老师是想让我们明白什么是实证,在证据不充分的时候是不能随意下结论的。卡通人物外表看起来是一位女性,但,是不是真正的女性还需要有第二性征为依据,所以只能说是可能是女性,而不能肯定就是女性。我们平时经常讲要基于学生的前概念进行教学,而实际中我们教师的前概念也经常是错误的。如:我们往往认为个子高大的人力气大,小个子的人力气就小;认为西瓜都是红囊黑子的;萝卜的种子长在土壤下面:竹子长那么粗是因为长了好几年的结果……这些错误的前概念往往会不知不觉地在课堂上误导我们的学生。我们不能仅仅因为一个班里40多名学生的指纹不同就推断出“全世界找不到相同的指纹”,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我们不能以偏概全。


陈老师结合上午的三堂课,让我们明白了什么是“基于实证,进行有效的科学教学”,要让学生知其然,更要让知其所以然。讲座中陈老师提到为了让学生获得充分的证据,我们教师不仅要放手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自主探究,还要为学生的有效探究提供丰富而有结构的材料,为学生搭好探究进程的脚手架,让学生能基于材料进行实验设计。如程伟峰老师为学生提供的探究材料就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学生能基于教师提供的材料设计出了精彩的实验方案,并用自己的方案进行了有效地验证。


有效的科学课在有效的探究后,还必须进行有效地交流,如何才能组织有效的交流呢?陈老师指出,要为学生提供典型的证据,典型的数据,证据要具有可视性,具有可比性。把未知的东西转化成已知的东西,把看不见的东西转化成看得见的东西。如:许国俊老师把文字信息转化成数字信息;程伟峰老师让学生通过气球、红墨水、肥皂泡、乒乓球等看见了空气具有热胀冷缩的现象;陈志强老师让学生通过模拟实验,体验了形成地球昼夜交替现象的多种可能。


陈老师更是从细节上进行了有效而细致的指导,如:演示实验时,演示者应该面向学生,最好有一个演示台;学生发言时,教师最好要站在离发言学生较远的地方,让学生感觉到他不仅仅是讲给老师听的,更是讲给全班同学听的;当学生不注意听时,教师要用学生更感兴趣的问题、材料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化腐朽为神奇。


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将近两个小时的讲座没有疲劳的感觉,有的只是收获与快乐。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6-11 17:07:48编辑过]

TOP
117#



听课笔记


 


《空气的热胀冷缩》


云和江滨实验小学   程伟峰


记录:王海花


 


0941师:投影上的这个玻璃器叫什么?


生:烧瓶


师:出示装水的烧瓶,里面装的是什么?


生:水。


师:通过给烧瓶里面的水加热,水的体积会有什么变化?


生:上升


生:增加


师:放到一边受冷呢?


生:缩小


师:前面一节课的学习,知道水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师:看这个烧瓶,里面是什么?(空气)空气的体积会不会变化呢?


生:热胀


生:冷缩


生:不变


师:到底有没有像我们说的那样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空气会不会热胀冷缩?(板书:空气  热胀冷缩?)


师:如何让大家看到空气受热后的变化?


生:用气球套上去,让一学生上台演示。把气球套在烧瓶口,气球变大,空气膨胀,变小空气缩小。


师:虽然空气看不见,但是我们可以通过看得见的物体来证明它们是否发生了体积变化。


师:今天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种仪器,我们来认识一下,烧瓶、烧杯两个、带吸管的小玻璃瓶、滴管、红墨水、热水、常温水、肥皂水、气球(一边出示,一边简单介绍用处。)


(课件出示以上材料的名称)


0946师:选择材料,验证你们的猜测。小组讨论


0950师:汇报


生:气球、烧瓶、热水、冷水,方法:先把气球套在烧瓶上,然后放在热水里,看看气球是否会膨胀,然后放在冷水里,看看是否会缩小。


生:带吸管的小玻璃瓶、红墨水、热水、冷水,烧杯。方法:把红墨水加在瓶子里,红墨水上升了,说明空气膨胀了。放在冷水里,液柱下降了,说明空气冷缩了……


师:今天我们研究的是什么?(空气)那么红墨水加在哪里?


生:讨论明白(加在习惯)


生:带吸管的小玻璃瓶、肥皂水、热水、冷水,方法:用滴管把肥皂水加在带吸管的小玻璃瓶里,然后把小玻璃瓶放在热水里,如果空气膨胀的话,就会吹小泡泡。如果放在冷水里,空气缩小,就不会吹小泡泡。


师:只要在习惯里吸取一点肥皂水就行。


师:分析实验记录单的填写方法,然后开始实验。














 


看到的现象


把实验中看到的现象用画图的方式记录并用简要文字补充说明)


烧瓶套气球图


烧瓶套气球图


红墨水带吸管小玻璃瓶图


红墨水带吸管小玻璃瓶图


肥皂水带吸管小玻璃瓶图


肥皂水带吸管小玻璃瓶图


 


 


 


我的发现


 


 


 


 


 


 


 


 


0945生:开始实验(教师等学生差不多完成前一项实验后,分发后面一项实验器材。)


0956师:组织交流汇报


生:受热,气球变大,受冷,气球变小


师:一样吗?(一样)有没有不一样的?(没有)


生:热水,红液柱上升,受冷,下降


生:带吸管的玻璃瓶中加入一点肥皂水,放在热水里,肥皂泡出来,放在冷水里,肥皂泡变小。


师: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受热红液柱上升,受冷下降


师:这个刚才讲过


生: 一边演示,一边说。在吸管哪里放点肥皂水,然后用手捂住瓶子,会有气泡出来,然后把吸管放入水中,松开手就会有水吸进吸管里面。


师:说明什么?


生:放水里面受冷吸水,然后,用手加热,水就出来了。


师:(刚好能放进一个烧杯中)用热水加热这个气球,再放(进不去),受冷(能进去)


师:是不是也能证明——空气热胀冷缩的性质。


师:通过今天学习我们发现


生:空气受热体积膨胀、受冷体积缩小 、说明空气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完成板书)


师:与水的热胀冷缩比较有什么发现?


生:快


生:明显


师:要不要对比?演示一个对比实验。看气球的变化哪个更明显?


师:一个憋了的乒乓球怎么把它恢复原样?


生:放在热水里面。演示


师:圆了,说明老师什么?


生:空气受热后会膨胀。


师:带盖的小玻璃瓶,和集齐瓶,放在热水中。出现盖子蹦起来的现象。说明什么?


生:空气受热后会膨胀,会爆炸,瓶盖会跑出来。


师:演示  (小瓶子漏气了没成功)大瓶子的盖子蹦出来了。说明了什么?


生:空气受热后,膨胀了,盖子就被顶出来了。


师:如果我不让盖子出来,继续加热,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爆炸)这是炸弹的原理,不要轻易去尝试。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空气也能热胀冷缩


生:空气比水的热胀冷缩更明显


生:空气的热胀冷缩的力量大


师:你们还想研究什么?(我们研究了水、)空气)


生:固体


师:你们想不想研究固体


生:想


师:回去收集有关空气热胀冷缩的一些现象。


1020下课


 


板书:


 


空气能热胀冷缩


 


                                                              ↗受热膨胀↘


                                                     空气                     热胀冷缩


                                                             ↘受冷缩小↗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5-30 12:13:55编辑过]

TOP
118#

听课笔记


 


昼夜交替现象


缙云紫薇小学  陈志强


记录:王海花


师:组织课堂发言、坐姿习惯


1041师:现在是白天,可以用昼表示,相反的是夜。昼过去了,就是夜……实际生活中昼和夜总是在不断地交替着的。(板书:课题)它是怎样产生的?它的产生和什么有关?


生:认为和太阳有关,如果地球转的时候,太阳照到的地方就是白天,没有照到的地方是黑夜。


师:出示小地球仪、发光手电放在桌上,现在这个地球哪里是昼,哪里是夜。


生:这边是昼,因为被太阳照到了,太阳照不到的那边是夜。


生:(一边指,一边说)这里一半是昼,这里一般是夜。


师:昼和夜分别占多少?


生:一半


师:和太阳有关,出现了昼、夜。但是有没有昼夜交替现象呢?


生:有,因为地球会自转。


师:你认为这种现象出现的依据是什么?


生:地球自转


师:你怎么知道?


生:没想过


师:我们把他的想法记下来(贴:太阳不动,地球自转。画图)这只是一种猜测。


生:地球不动,太阳在地球的周围转


师:能不能找到依据?我们生活中,每天太阳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贴:地球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能不能用图表示?(能)我先不画图


师:有两种了,想想看还有其他的猜测吗?举手(有比较多的学生)


师:出示课件图片,还有其他的想法,也请你用文字和图示的方法记录下来,想到了几种就画几种。


文字:


图示:     太阳图   地球图


实验结果:       口能             口不能


 


师:到底哪一种是正确的,哪一种会发生昼夜交替现象。怎么证明我们想法?


生:飞到太空去看看。


师:我也想啊,但是我们现在办不到。


师:我们今天在课堂上可以用什么办法解决?


生:用地球仪和手电。


师:用这两种东西怎么研究它?这个代表什么?(太阳)这个代表什么?(地球)只要用这两样东西试一试,我们就知道会不会出现昼夜交替现象了,是不是?(是)这一种实验方法叫做——模拟实验


师:与生讨论实验方法,注意事项(昼夜要交替不断出现,才能证明)做的时候可以先找一个观察点。


师:先把你们的想法记录下来,有几种就记录几种。


1054生:发记录单,开始讨论记录猜想


1059师:开始分发实验器材,学生开始模拟实验


1107生:上交材料


1108师:组织交流,刚才我们对昼夜交替现象进行了猜测,然后通过模拟实验进行了验证。哪个同学先来介绍?


生:展示记录卡


师:太阳不动,地球围绕太阳转,会有昼夜交替现象。


11、地球不动,太阳围绕 地球转,有昼夜现象


2、太阳不动,地球一边自转,一边围绕太阳转,有昼夜现象


3、太阳不动,地球自转,有昼夜现象


4、太阳自转,地球也自转,也有昼夜现象(有几个组有不同意见)


2:太阳地球相互公转


生:不能的,会撞起来的。


3:地球顺时针自转,地球逆时针自转


师:其实这个和太阳自转和地球自转是一样的。


师:有不同意见的,我们用模拟实验来验证。


师:会不会出现昼夜交替现象我们先确定一个点(中国)


生:两个学生模拟地球、太阳相互公转,有昼夜交替现象。


太阳自转、地球自转也会出现昼夜交替现象。


师:通过今天的研究,发现这一些现象都会出现昼夜交替现象。但是现实中只有一种,但是现在不能证明其他就是不可能的。


1125下课


 


 


 


板书:


                                                  昼夜交替现象


                                                                                           ↓


                                                                                         猜想


                                                                                          ↓    模拟实验


                                                                                      多种解释


                                                                                          ↓    足够的证据      


                                                                                        事实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5-30 12:14:44编辑过]

TOP
119#

听课笔记


 


使用工具


松阳实验小学  许国俊


记录:王海花


0840师:你们班谁的力气最大?(我)好!那你上来,表演徒手拔钉子。


生:学生徒手拔钉子


师:拔不动,怎么办?


生:用扳手


生:用扳手试了试。说“用一些工具”


师:什么工具?


生:老虎钳


师:试试看


生:用老虎钳拔钉子


师:还是不行,看来使用工具当中需要有人协作。谁来?


生:两个学生一起用老虎钳拔钉子(师引导学生明白,使用工具过程中,要注意安全。)


师:用老虎钳不行,再试试看别的工具。


生:换了一种工具(羊角锤)再试(师:使用工具当中还要注意一定的方法。)


师:先让他描述一下,你是怎样取出钉子的?用了一个什么工具?


生:用了一个锤子


师:引导学生认识羊角锤的特点,和名称。用羊角锤——(一个动词)


生:拔


师:用工具和用手有什么区别?


生:用手很难拔出来,用工具可以提高拔出来的力量。


师:也就是可以省心是吗?看来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一些事情要用到什么?(工具)你还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工具?


生:扳手


生:尖嘴钳


生:螺丝刀


师:看来同学们对工具了解还是挺多的,你们会正确使用工具吗?(出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尝试一下,老师给大家几个任务(课件:挑战任务)


各种任务的实物图片


师:拿出记录单,只看不动,对照黑板上的任务思考一下,怎么做。


(课件)记录单





































序号


挑战的任务


用什么工具完成任务


(用简要文字说明)


1


取出铁钉



2


取出一字槽螺丝钉



3


取出十字槽螺丝钉



4


取出图钉



5


把铁丝剪成两断



6


拆开水龙头



7


把纸平整地分成两半



温馨提示:


1、活动中请注意安全


2、有不认识的工具名称或功能可参照工具说明


3、逐个有序地挑战各项任务,并及时记录


4、音乐响起后,整理好器材,结束任务。


师:引导学生明白记录单的记录方法,注意事项。


0845生:领取工具,开始挑战


0854音乐响起


0856展示学生记录单,这样看起来很凌乱,今天老师交给大家一个方法,就是把文字信息统计成数字信息。张贴一张大表格,统计使用各种工具的次数。先是教师演示统计数据的方法,然后各小组统计自己组对应的数据。(第一组就统计第一项)


表格:









































































































序号


挑战的任务


小刀


扳手


剪刀


羊角锤


一字螺丝刀


十字螺丝刀


老虎钳


1


取出铁钉





拔(6)





2


取出一字槽螺丝钉






转(6)




3


取出十字槽螺丝钉







转(6)



4


取出图钉



1切


3拔




3翘


1挑





5


把铁丝剪成两断



剪1





剪1





6


拆开水龙头







拧1




7


把纸整齐的分成两半


割1切1



剪3裁1








0907师:组织学生分析表格后,问你有什么发现?小组讨论


生:说明一种任务可以用多种工具完成(板书)


生:同一种工具有多种使用方法(板书)


生:同一工具可以完成多种任务,说明有不同通途(板书)


生:有些工具他有一定的用途(板书:有些工具他有一定的用途)


师:与用手比较有什么发现?


生:用工具比用手更省力。


师:故意让一支笔掉在地上,你帮我捡一下。


师:你玩额什么不用工具。


生:因为我觉得现在用手更方便


师:所以应该怎么说?


生:有些时候用工具比用手更省力。(板书:有时用工具能省力、方便、,有时不用工具也方便)


师:大家看看,我们得出这么多的结论。在生活中先这样能使我们省力或方便的装置,我们就称为——(机械),日常生活中,剪刀、螺丝刀……这种构造简单的机械我们又称为——(简单机械)。


师:生活中如何运用这些简单机械服务我们的生活?把油桶轻松地搬上车厢,如何把国旗升到旗杆顶上?我们来看看,完成这些任务,你们有什么办法?


(课件图片)


油桶、车子    国旗、旗杆


生:可以把过期固定在绳子上,然后拉动国旗。


生:可以用插车把油桶搬上去


师:能不能有更简单的方法?


生:用一块木板搭在车厢后面,把油桶滚上去。


师:另一个任务呢?


生:……


生:用绳子绕在国旗的上面,然后把国旗升上去。


师:怎么绕?看来下课后真得要好好观察国旗是怎样升上去的。


生:旗杆顶上有一个滑轮,然后绳子绕过滑轮,把国旗拉上去的。


师:根据学生的表诉,完善这几个情景图,一边讲一边完善情景图。


师:看来工具可以为我们生活服务的。通过刚才的可以看出,我们对身边的实物观察还是不够仔细,他们都隐含了科学道理。平时要多观察,多研究。


师:通过这堂课学习,你有什么想法?


生:在生活中多用工具。


生:在手不能办到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用工具来完成。


生: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用途


生:不同的情况要用不同的工具来完成。


生:生活在很多地方都要用到工具。


师:为什么能省力,为什么能方便?课后还可以自己制造一些简单的工具,不要忘了老师还教大家如何把文字信息整理成数字信息。


师:下课


板书


                                  使用工具


                  大统计表格


                                               一种任务可以用多种工具完成


                                                  同一工具可以完成多种任务,说明有不同通途


       有些工具他有一定的用途


             有些时候用工具比用手更省力


……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5-30 10:32:40编辑过]

TOP
120#

                                                       努力


 


时间,时间,越来越紧迫,感觉还有那么多事没有做,尽管我每天努力地追赶,但还是感觉时间不够用。


毕业班复习战中,我与孩子们并肩作战,一路小跑着,但是也有那么几个孩子到天亮了还在睡梦中唤不醒,真拿他们没办法。皇帝不急,太监急啊!


期末各类常规资料整理是多么的繁琐与无奈,感觉有些工作真的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所谓的检查,没有多少实质意义。不知是我们下级无法达到上级的要求,还是上级对我们的工作实质缺乏了解。最讨厌这种无聊的事情,但还是要无奈地做下去。


教坛新秀评比,不知什么时候开始?理论考试主要考哪些内容?课堂教学又会是什么?云里、雾里我摸不到方向。不管怎样,机会难得,我要全力以赴。


面临毕业班考试,面临四年级期末考试,面临教坛新秀评比,面临期末各项结束工作……这么多事在一起,我能否顾及所有?


努力吧!一点点去完成,就不会后悔。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6-9 8:15:56编辑过]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