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松阳县教坛新秀(苗)研修班科学组学员前往松阳县靖居小学送教。
课堂点评
今天的这两节课共同的优点:理解教材较为深入,所制定的教学目标简单明了、可操作性强;教学过程环节清晰、层层深入,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开展教学,注重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意识的培养;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同时又各有特色,体现如下。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是教育科学出版社《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教学单元第二课时。
在目前的科学教学中,我们都在谈如何基于学生的前概念进行教学,过分高估和过分低估学生都会使我们的课堂难以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课实际是为了告诉我们很简单的原理,振动产生声音。“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这句话是经过抽象和概括出来的,学生并不这么认为,有人认为是敲打、碰撞、拍打……等原因产生了声音,这是他们已有的经验,他们关注的是动作的本身,而不是发声物体的变化,所以很难进行科学的概括和抽象。每个人都有先入为主效应,小学生也是一样的,某些想法一旦在脑子中形成就很难扭转,那么在这样一个大前提下,这样一节课应该怎样做才能更好地达成目标呢?为此叶老师设计了几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主要分为制造声音、观察发声的物体、加深感知振动、感受我们身体上的振动四个部分,科学就是要建立在学生充分认识上,从猜测开始,再质疑,再去探究,这样学才会有所收获。
一、学生观察实验的时间长
在这一节课中一共有( 4)次学生动手观察实验的机会,第一次,制造声音( 2分钟);第二次,观察发声的物体一共用时( 12分钟 );第三次,加深感知振动一共用时( 8分钟 ),;第四次,感受我们身体上的振动一共用时( 2分钟)。总的实验时间为( 24分钟 )我觉得这样的时间分配应该是比较恰当的,特别是第二个活动和第三个活动——观察发声和不发声的物体是本节课的主要实验,用时( 20分钟 ),我觉得非常值得。在课堂观察中,我发现学生在这个观察实验中记录的现象比较到位。
二、学生整理数据和交流想法的时间长
学生在实验后对数据进行梳理其实也是他们将知识内化的过程,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表达和思考能力还是比较薄弱的,这个时间更应该给足。(叶老师在这节课中,用时充足,如第二个活动用时9分钟左右的时间。)有交流才有思维的再次碰撞和提升。我想这个交流不仅仅是学生简单的上台汇报实验结果就好了,还应该包括下面学生的质疑、反驳与补充以及老师在学生汇报时的有效追问。当然这要在学生充分地梳理了数据的前提下进行才更有效。这时候学生就会说抖动,摆动之类的现象,这时候老师再引出振动的概念,引导学生知道物体发声都会振动的规律,这样,科学概念就水到渠成了。
三、反证法的运用
在本节课,叶老师还设计了反证法来证明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反证法是我们科学教学中的常用方法,同时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但是在这节课中,我认为还有待商榷,既然是反证,我们不妨问学生:既然物体振动才能发出声音,那么物体振动停止会怎样?有什么办法让物体停止振动?学生再用这些方法停止振动观察声音是否消失,这样的顺序是否会更符合逻辑规律呢?
《土壤中有什么》
《土壤中有什么》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中》的第4课。李老师给我们上了一堂扎扎实实的好课。
一、采用了长时探究的方法
这种教学方法由小学科学教育界的泰斗章鼎儿老师提出。科学课学习过程,不是让学生记住某个观念,结论,也不是简单的验证某个事实结论,而是要从具体的客观的事物出发,通过自己的观察,实验、讨论等多种活动,发现丰富的事实,然后像科学家那样“真刀真枪”地“搞”出材料中所蕴含的意义来。这样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在两三秒钟是完成不了的。要让学生在有限的40分钟内获得尽可能大的效益,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多给学生一些时间。首先,要给足学生获取事实的时间,让学生用各种手段去感知研究对象,然后自主地开展观察、实验等活动。如今天李老师的课堂中,教师在学生明确研究内容并熟悉实验器材后,便放手让学生自行研究,用时( 15分钟 )。由于教师给足了时间,学生热情高涨,思维活跃,在这个过程中,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而且充分的事实也为后续的探究活动奠定了基础。其次,教师要给足学生整理事实的时间,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语言谈出各自的感性认识以及对现象的看法。由于参与研讨的对象是学生,所以必须给足时间让他们广泛交流,从而使他们在认识上经历一个不断精化的过程,并最终达成共识。李老师用时( 10分钟 )。一般来说,一节课 用于学生获取事实 、加工整理事实的时间不能少于15—20分钟。这是长时探究对于时间的硬性分配。长时探究能有效地整合几个实验,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验时间,值得大家在今后教学中进行推广。
二、挖掘价值取向,渗透德育
随着人类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特别是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白色污染、工业污染等已经威胁到了人类自身的发展,这些问题也牵涉到了本课学生的研究对象——土壤。李老师通过引领学生进行土壤和生物、人类之间的密切关系讨论后,顺应课题渗透了珍惜土壤的教育,一方面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另一方面也是从一个侧面让学生感受科学技术的双面性,逐步让他们正确认识与理解科学。其实,科学课程的内容编排主要是以学生所熟悉的身边事物为研究对象,这些内容本身就包含着非常广泛的内涵,这就要教师依据教学内容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充分挖掘文本的人文价值渗透在科学课中,使学生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品德也得以升华。
最后我们再用(叶澜)老师评价一堂好课的标准再来回顾这两堂课:
评价一堂好课的标准(叶澜)
1、一堂有意义的课。扎实的、不图热闹的。
2、一堂有效率的课。充实的、有内容的。
3、一堂生成的课。真实情感、智慧的交流。
4、一堂常态下的课。平平常常、实实在在。
5、一堂有待完善的课。真实的、有缺憾的。
“学无止境,教无止境”相信通过本次的教学研讨,我们大家对于小学科学教学又有了一个更新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