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省评优课评课专贴]湖州叶军《怎样的杠杆才省力》 [复制链接]

1#

[省评优课评课专贴]湖州叶军《怎样的杠杆才省力》

浙江省2007年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评比课堂实录——《怎样的杠杆才省力》

时间:2007.04.18

地点:浙江衢州

教材:教科版五下《科学》

执教:湖州安吉外国语学校   叶军

学习者:衢州师范第二附小5(4)班

整理:杭州市闻涛小学  钱军红

师请各小组同学使用话筒,每小组请一位同学向大家说一句现在最想说的话。又请学生介绍衢州。

师讲故事:阿基米德率众用镜聚光火烧罗马军船。并小结:阿基米德很会动脑筋,希望同学们多动脑。

上课

一、谈话揭题

师:昨天我们认识了杠杆,知道杠杆可以省力,那是不是所有的杠杆都省力?

生:不是所有的杠杆都省力。

师:那怎样的杠杆才省力呢?(师板书课题:怎样的杠杆才省力)今天我们就来利用桌上的杠杆尺来研究怎样的杠杆才省力。

二、初步探究:感知得出规律

师指着桌上的杠杆尺:哪儿是支点?(生:在中间)为了研究方便,我们把左边的作为重点,右边的作为支点。

师:我在左边第二格挂上2个勾码(边操作),杠杆迟会怎样?(生:倾斜)我在右边也挂2个勾码,挂在第一格会怎样,挂在第二格,第三格,第四格,第五格,杠杆尺分别会怎样呢?

生:挂在右边第一格会向左倾斜,挂第二格会平衡,第3、4、5格杠杆会向右倾斜。

师演示验证,结果如学生所言。

师:看来不是所有的杠杆都省力。我把刚才的实验数据记录下来,制成表格了,看看,能看懂吗?(出示表格)注意杠杆两边勾码的格数,你发现了什么?

生1右边的勾码离支点越远,杠杆倾斜的越厉害。

生2:右边的格数大于左边的格数,杠杆就往右倾斜,就省力。

师(板书:右边的格数>左边的格数 杠杆省力):右边的格数就是力点离支点的距离,左边的格数就是重点离支点 的距离,力点离支点距离大于重点与支点距离,杠杆就省力,是吗?

生:是。

三、再次探究:深入验证结论

师:这么快就得出结论了,有意见吗?

生:没。

师:我们刚才都是左右两边勾码数一样的,如果勾码数不一样,刚才 的结论会正确吗?

生:不一定。

师:怎么办?

生:做实验验证。

师:怎样做?

生 :利用桌上 的杠杆尺,左边挂几个,右边挂几个。

师:左右都挂3个,行吗?

生:左边挂3个,右边挂2个。

生:左边挂的勾码数大于右边的勾码数才行,这样才算省力。

师:我们研究的是怎样的杠杆才省力(师板书:左边挂的勾码数>右边的勾码数)。左右挂的格数有要求吗?

生:左边的格数小于右边 的格数。

师:我们在这样的条件下开始实验。

生小组实验,师巡视指导。

汇报交流:

师:通过实验,上面的结论还成立吗?

一部分生:成立,一部分生:不成立。

师统计结果:4组成立,6组不成立。

师:来看看我们小组 的记录。(各组上报实验数据,师在表格上填写)第二组的好像有问题,先来看看。

师:我左边第一格挂4个勾码,右边第四格挂1个勾码,看,平衡了吧。一个勾码平衡了4个勾码,这样省力吗?

一生:不省。

师:省吗?

众生:省力。

师:用1个勾码平衡4个勾码也是省力啊。

分析杠杆撬不起来的情况:先把各组杠杆撬不起来的情况下的实验数据上报并记录下来。

分析其中一种情况:左边第二格挂3个,右边第五格挂1个,

师:有办法让它撬起来吗?

生:左边减勾码。

师:不减了。

生:左边移动一下。

师:不移了。

生:右边加一个。

师操作:撬起了。现在你说它省力吗?

生:省力。

师:那刚才一个勾码省力吗?

生:省力。

师:省不省力与勾码数有关吗?(生:无关。)与杠杆状态有关吗?(生:无关。)

师小结杠杆省力的原因:力点离支点的距离大于重点离支点的距离。

四、规律应用

应用:师出示老虎钳:是省力的杠杆还是费力的杠杆?

生:省力。

(课件出示一杠杆)考考你:怎样才让它省力?怎样才让它费力?

生:移动支点。

(此实录由本人据现场情况匆忙笔录而来,未经执教者审查,未通过录象核对,各位TX可以补充或指正哦。)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4-19 0:13:36编辑过]

分享 转发
TOP
2#

再贴上教学设计

《怎样的杠杆才省力》 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湖州安吉外国语学校
                
叶军 

教材: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
                

教材分析
                

本课是六上《科学》中《机械和工具》单元的第3课时,学生在前一课时已经研究了打开油漆桶的杠杆和打开饮料瓶的杠杆,认识了杠杆的省力作用,但对什么样的杠杆能省力、是不是所有的杠杆都省力的认识并不清晰。学生建立的更多的是感性的生活经验而不是科学知识。
            

教材安排了三部分的内容:记录杠杆尺在不同时候的状态、改变钩码的位置和数量记录杠杆尺的状态以及给常用的杠杆工具分类。重点从众多看似杂乱的数据中,通过分析整理,发现杠杆的省力规律。
            

教学要以学生先前的经验为起点,本课面对五下学生施教,在设计中对教材进行了适当的取舍和深化,力求体现一种“实验――初步结论――验证――结论”的探究活动方式,让学生体验实验验证是科学实验的重要过程,渗透科学实证思想,努力使学生在理性思维、理性精神方面有所发展。教学内容的组织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原则,与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发展水平相适应,并充分促进他们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做杠杆尺的探索性实验,了解杠杆的工作原理。
            

  2、能够观察记录杠杆尺的状态,使用图示法简化问题。初步能对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发现并验证杠杆省力的规律。
            

  3、让学生体验实验验证是科学实验的重要过程。
            

教学重点:发现并验证杠杆的省力规律。
            

教学难点:初步能对数据进行分析整理。
            

教学准备:杠杆尺、钩码、实验记录表、方座支架、撬板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跷跷板激趣。
                

2揭题。
                    

二、状态感知
                    

1、教师演示实验。
            

2、学生观察、分析。
            

3、初步结论:右边的格数 > 左边的格数,杠杆就省力。
            

三、验证结论
                    

1、学生实验验证活动。
            

2、活动汇报。
                

3、分析实验数据:
            

1)、“撬起来”的数据;
            

2)、“平衡”的数据;
            

   3)、“撬不起来”的数据;
            

4、得出结论。
                

四、拓展延伸
                    

1、杠杆省力规律应用。
                

试教体会
                

在市县教研员的指导下,通过多次的试教与磨课,感触颇深:
            

1、上科学课难,要真正上好科学课更难。难在对新课标的理解和实践,难在对教材的把握和处理,难在对课堂的预设与生成。
            

2、一次磨课一次进步。每次试教前,总感觉这次试教应该是一节比较理想的课。但试教下来,通过自己的静心反思和体会,通过听课教师的诘责与分析,总觉自己在教学预设时考虑欠缺周全,总觉有生成缺乏灵活机智的处理手段。“失败是成功之母!”每一次的失败都预示着下一次成功的机率将会更大。
            

3、站在学生角度看问题,思考一节课将带给学生一点什么。六上的教材,放在五下的学生施教,从教材难度上来讲不是主要问题。关键是通过一节课,学生是否有发展了。通过几轮的试教,使我从教师教的重心立场逐步转向到更多关注学生学的立场。
            

4、对教材的处理。起初,受教参建议的束缚,两个学生活动和10个小组的数据采集与分析,在课堂40分钟时间内总很难以满意地完成教学内容,达成教学目标。而且根据教参收集数据的方法,在课堂上个别小组通过实验后总是提出平衡了(如左边第2格挂2个钩码,右边第4格挂1个钩码)和撬不起(如左边第1格挂7个钩码,右边第5格挂1个钩码)的情况是不是省力?显然,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和思考已经超出了我们老师对学生的预计。如果老师直接肯定它们也省力,对学生来讲是简单的处理,学生难以信服,对学生科学质疑精神的培养也不利。忽略吧,学生已经发现了,回避不是问题,怎么办?由此,动起了对教材进行处理的思路,让学生在实验中把所有的情况都显露出来,再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使学生感到只要力点离支点的距离大于重点离支点的距离,杠杆就能省力的道理。这也体现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思路吧。
            

 

 

 

 

 

 

个人简介
                

叶军,男,19908月参加工作,大专学历,中共党员,小学高级教师,现于湖州市安吉外国语学校小学任教,小学科学教师,浙江省小学科学学会会员。曾获安吉县电教优质课一等奖,2002年湖州市小学常识课堂教学比武一等奖,湖州市优秀科技辅导员和湖州市第七届教坛新秀。在任教常识、科学的10年教学生涯中,计有29篇论文、案例、多媒体课件获省、市、县一、二、三等奖,县级以上公开课、讲座25次。多次指导学生参加科技创新大赛并获奖。20058月至10月参与浙江省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教材《小学科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的编写。
            

 

 

TOP
3#

感谢"没胡子的山羊"整理我的课堂实录,不过,有些地方有些差错.我尽快我把自己的详细教案上传供大家研究.

视界决定高度!
TOP
4#

现场手机短讯:

13357579768:如果杠杆尺设6个挂钩点,是不是更有利于学生分析,从而得出结论?我们要重视分析数据,希望老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

TOP
5#

现场手机短讯:

13819920268叶军老师的课,学生已经知道杠杆的省力规律,再做实验验证,这样的处理是否合理?是否符合探究性学习原则?

TOP
6#

现场手机短讯:

13093731052:为了黑板上的一句话浪费时间,不值得,简单问题复杂化,普遍存在与目前的科学教学中。

TOP
7#

现场手机短讯:

13968131160:教师给了结论,接下来验证性的活动没有意思。

TOP
8#

以下是引用安吉叶军在2007-4-20 17:52:33的发言:

感谢"没胡子的山羊"整理我的课堂实录,不过,有些地方有些差错.我尽快我把自己的详细教案上传供大家研究.

本节课的“主人”也来了,谢谢你的到来。现场笔录,差错在所难免,我的目的,尽量及时把教学现场传递给大家,当然也尽可能做到“实录”现场——差错最小。现在有你来“修正”匆忙中的产物,最好不过。愿大家在这里留下更多讨论、争辩的声音。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4-21 0:12:59编辑过]

TOP
9#

以下是引用喻伯军在2007-4-20 22:00:47的发言:

现场手机短讯:

13357579768:如果杠杆尺设6个挂钩点,是不是更有利于学生分析,从而得出结论?我们要重视分析数据,希望老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

        挂钩点不是主要问题!数据来源于学生,用学生的数据来说明学生心中的疑惑是最有力的证据。但数据要有利于分析。我在预设中是这样的:如果有学生数据可用,则使用学生的数据;如果没有数据可用,则老师挂一组:2、5、4、1。什么是“可用”?就是在右边增加钩码能让学生看到撬起来的现实,即省力。如果没有这个直观现象让学生看到,而让学生去理解省力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讲是不现实的。先让学生看到结果,再通过老虎钳的类比,让学生脱离钩码(用力大小)的概念,此处学生思维有转折和递进,是最大的难点。
        “我们要重视分析数据,希望老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理想是这样的,但对于五年级的孩子,我们要看到他们对数据的处理能力和分析能力,即使学生能处理和分析,课堂40分钟的时间也不允许啊。孩子对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是直观的,很少有理性的分析,在1、4、4、1的实验中已经得到验证。为什么学生一致认为在两边钩码数不相等的情况下也认为是既不省力也不费力呢?原因是前面一个实验的思维迁移作用。诚然,在课前,我也思考过:是不是在学生小组实验时指导1到2个小组认为是省力的?这样在分析平衡数据时就不需要老师来处理了,让学生去说服学生,形成课堂中的“争辩”,这样不是更精彩么?但我总觉得科学,最重要的是尊重事实,尊重学生的思维实际,把学生的真实想法暴露出来,这样的科学课才是原汁原味的!
        学生的分析需要老师的指导,关键是老师的指导作用如何体现,是引导而不是强加。如果学生都能自己分析和处理数据,那老师的任务就是布置任务了。呵呵,甚至任务也不用布置了。
        本节课的目标之一是:初步能对数据进行分析整理。有“初步”两字,我想这一点大家都明白。
       
视界决定高度!
TOP
10#

解释:
    2、5、4、1:左边第2格挂5个钩码,右边第4格挂1个钩码。
    1、4、4、1:左边第1格挂4个钩码,右边第4格挂1个钩码。
视界决定高度!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