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省评优课评课专贴]台州池松华《物体的热胀冷缩》 [复制链接]

1#

[省评优课评课专贴]台州池松华《物体的热胀冷缩》

浙江省2007年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评比课堂实录——《物体的热胀冷缩》

时间:2007.04.18

地点:浙江衢州

教材:教科版三下《科学》

执教:台州市黄岩区新前街道中心小学   池松华

学习者:衢州师范第二附小3(6)班

整理:杭州市闻涛小学  钱军红

课前交流:

老师表演吹泡泡,都看到了什么?——我看到了两个很大的泡泡。——我看到了两个五彩颜色会膨胀的泡泡。——我刚刚看到了有一个泡泡在管子上变大了,越变越大。——泡泡什么变大了?——泡泡的体积变大了。——谁知道泡泡的体积为什么变大了?——因为空气的体积变大了,所以泡泡的体积也变大了。

上课

一、实验导入:热涨现象

师:先来看一个现象。我先介绍一下我们就要用到的实验器材:这是烧瓶,这是红水——是老师用水和一点红墨水混合成的。我把红水倒入烧瓶,现在烧瓶里除了红水,还有什么?(生:空气)现在用带玻璃管的橡皮塞塞住烧瓶口,我把热水倒上去。(师从热水壶中倒出大半烧杯热水,并浇在烧瓶外壁)

生(兴奋好奇状):哇!

师:看到了什么?

生1:红水喷出来了。

生2:像喷泉一样。

师:为什么红水往外喷啊?

生:水受热膨胀了。
师:哦,瓶内除了水,还有......空气啊。

生无语。

师:那如果烧瓶受冷呢?会怎样?

生:体积会缩小。

二、研究水的热胀冷缩

师:今天我们来研究红水在受热和受冷的情况下有什么变化。(课件显示研究问题)怎样研究呢?

生:做实验。

师:怎样做?

生:烧瓶里装红水,放在热水中,再放在冷水中,看看它怎么变化。

师(举起刚才实验用过的装置):这样行吗?

生:不行,瓶内还有空气,可能会干扰实验结果。

师:哦,会干扰,那怎么办?

生:瓶子装满红水。

师:待会儿做实验时先检查下,瓶内有一点空气可能都会有干扰哦。怎么样,清楚了吗?、

生反映不够积极。

师:我知道有些同学是知道的,不愿举手,我请不举手的同学来说说。(叫起一个同学)

生:不知道。

一生帮忙:装满红水的烧瓶放到热水中,冷水中,看看怎么样。

师:对了。再提醒3点(课件出示,师说):1、烧瓶内装满红水分别放入热、冷水中。2、做好后再重复试试看,有时候可能有偶然哦。3、热水很烫,注意安全。

师发放热水,生小组实验,师巡视指导。

交流:生1:我看到的现象,红水加热满出来了(师插话:为什么?),因为红水受热膨胀,没出放了,结论是:红水受热会膨胀。(师:冷却呢?)冷却的话,红水下降,原因是红水变小了。结论:红水受冷缩小。

生2:我看到的现象:水受热慢慢满出来,原因是红水体积变大了,装不下了,结论是:红水受热膨胀。受冷,水慢慢下降,原因是体积变小了,结论是红水受冷体积缩小。

师小结:我们把水受热体积变大,受冷体积变小的性质叫水的热胀冷缩。刚才有同学说我们的红水为什么不喷出来?

三、研究空气的热胀冷缩

生:老师的瓶子里还有空气。

师:哦,我们接下来就研究空气在受热受冷下的变化。给你这些器材:烧瓶、吸管

橡皮塞。怎样研究?小组讨论一下。

生讨论。

师播放课件(上显示):讨论要点:1、怎样装空气     2、怎样借助材料看到空气的体积变化。

(1)怎样装空气

生:把瓶内的红水倒光。(师:留一点行吗?)不行,会干扰实验结论的。

(2)怎么看到空气的体积变化

生:用气球套在瓶口上。

师:好办法。不过,气球有点难套的哦,还有别的办法吗?用橡皮塞和吸管,行吗?

生:把瓶放入热水,吸管放入冷水中。

师:没别的办法了?不错。选择你们组要用的材料,开始实验。

生前去领取材料,小组实验,师巡视指导。学生热情高涨。选气球的组很快就成功地看到了实验现象。有些组重复做了几遍,纪录员则专心认真做纪录。有一组同学选择吸管的,实验现象不明显,就临时去借了个气球进行实验......

交流汇报:生1:我看到烧瓶放入热水中,气球变大了。是因为空气体积变大了,在瓶内放不下了。在冷水中气球变小,因为空气体积缩小了。(还有一组汇报与这组基本相同,师请选择吸管的组来汇报)

生2:烧瓶放在热水中,吸管在水中冒泡泡了。后来在冷水中,吸管倒吸水了。

师:为什么会这样?

生:瓶内空气受热膨胀了,装不下了,所以冒泡 了。

师:不错。

小结:看来,空气有没有像水那样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呢?

生(齐):有。

下课。

(此实录由本人据现场情况匆忙笔录而来,未经执教者审查,未通过录象核对,各位TX可以补充或指正哦。)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4-18 23:50:35编辑过]

分享 转发
TOP
2#

谢谢山羊,如果能够上传教学设计更好。

TOP
3#

请海风上传本课的教学设计。
TOP
4#

课题:热胀冷缩(一)

执教教师:台州市黄岩区新前街道中心小学  池松华

教材:教科版小学科三年级下册

 

 设计思路

     《热胀冷缩》的教学内容,选自教科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冷与热》。教材设计了4 个活动:1、水的热胀冷缩实验;2、其它液体的热胀冷缩实验;3、空气的热胀冷缩实验;4、固体(铜球)的热胀冷缩实验。4个活动内容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第一、二两个活动,第二课时第三、四两个活动。我把教材进行适当的调整,即把水和空气的热胀冷缩作为第一课时,其它的作为第二课时。之所以这样调整,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体现迁移价值。水的热胀冷缩的研究和空气的热胀冷缩的研究有着密切的联系:他们都是在受热、受冷的条件下,体积发生大小的变化。把这两个活动按一定的逻辑结合起来,让第一个活动对第二个活动产生积极的影响,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

    2、整合利用器材。在观察研究喷泉的基础上,对喷泉的实验装置进行适当的改装,就可以研究水的热胀冷缩了,再给水的热胀冷缩装置进行适当的改装,就可以研究空气的热胀冷缩了。这样不但提高了器材的整合利用,而且使学生通过对实验装置的改装,加深对实验的理解。

3、促进课外研究。通过对水和空气热胀冷缩的研究后,老师再引导学生制作简易实验装置,将其它液体的热胀冷缩的研究放在课外,在第二课时上完固体的热胀冷缩后,再适当安排时间,组织学生自己课后研究的其它液体、气体热胀冷缩交流汇报会。这样,学生的研究将有更广阔的空间,更充裕的的时间和更丰富的研究对象,而且在研究过程中,学生将拥有更多的主动权,更多的参与热情。

4保持探究欲望。喷泉引出水和空气在受热或受冷的条件下,他们的体积大小都会发生变化,而且还贯穿整节课,在很大程度上吸引了学生。通过水和空气的热胀冷缩的研究和比较,发现空气的体积变化比水明显,这是原来的设计方案难以体现出来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水和空气都具有受热时体积膨胀,遇冷时体积缩小的性质。这些性质可以通过一定的装置和实验被观察到。

过程与方法

1、能够观察水和空气在受热和受冷时的体积变化。

2、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水和空气在受冷和受热时的体积变化实验并验证自己的猜想。

3、让学生经历由“问题——猜想——方法——实验探究——总结”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与他人的合作学习和探究活动中,体验合作的愉快,并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与团结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能够观察水和空气在受热和受冷时的体积变化

教学难点

实验方案的设计

器材准备

水槽、平底烧瓶、橡皮塞、吸管、热水、烧杯、气球、乒乓球、水、红墨水、肥皂水、长管子(能转弯)。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唤醒探究欲望

1、教师演示喷泉实验,学生观察实验,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2、学生猜测形成喷泉的原因。

(提供感知,产生认知失衡,激发思维、争论,培养探求欲望。)

二、生成问题,形成探究目标

1、将猜测的结果加以归纳,形成两种主流的猜测,一是烧瓶里的空气受热膨胀了,二是烧瓶里的水受热膨胀了。

2、揭示学习目标:这节课咱们要研究的内容是水和空气是否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三、实验操作,获取事实,分析原因

1
            
研究水的热胀冷缩

1)分析研究目标,出示研究材料,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实验方案

2)组织交流,确立科学有效的方案。

(学生还没有学习第五单元,在课堂上还没有经历过一个比较严谨的探究过程,还没有经历控制变量进行归因研究的活动过程,所以很难独立完成设计实验方案的任务,教师尽量地“扶”着学生走,希望能通过教师与部分学生的对话中对学生施加影响,设计出有效的实验方案。)

3)领取材料,小组合作动手操作,获取实验事实,教师巡回指导。

4)交流反馈,分析原因。

(在分析出原因之后,利用喷泉制造矛盾冲突,引出下一环节。)

2、研究空气的热胀冷缩

1)分析研究目标,思考有效利用研究水热胀冷缩的实验装置的方法,小组合作设计实验方案。

(学生已经经历一个探究的过程,此环节尽量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权。)

2)组织交流研究方案,确立更科学有效的方案。

3)开设材料超市材料,学生选择材料改进装置,小组合作动手操作,获取实验事实教师巡回指导。

(给学生选择的机会,尽可能启发学生想出多种观察方法。)

4)交流反馈,分析原因。

四、巩固延伸,应用探究成果

1、除了水和空气,你们认为其它物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吗?你们准备怎样研究?

2、赠送简易装置(小药水瓶,用橡胶塞密封,橡胶塞上插一根细管),鼓励学生课外研究。

(通过对话,激发学生课外探究的欲望;赠送简易器材,为学生的课外探究创设必要条件,使课外延伸不成为一句空话。)

试教体会

这样处理教材的念头是上学年产生的,缘于上《热胀冷缩(2)》为学生准备了太多的材料。想起来是简简单单,试教初期也是顺风顺水,我仅仅让学生去验证了水和空气有热胀冷缩这个现象,课堂是热闹的,但学生缺少了设计实验的过程,缺少了思维的过程。我丢弃了教材中的许多“精髓”!随着对教材一层进一层的理解与剖析,我越发觉得试教初期的肤浅。近十次的试教,我听取了许多专家和一线教师的建议,我尽量保留了教材原有的设计意图,把教学的重点转移到对实验的设计上来。尽管其中还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但喷泉的引入和贯穿整节课在很大程度上吸引了学生,同时也让课堂结构浑然一体,这使我们有勇气把它奉献给大家。

 

 

 

个人简介

    池松华,男,19736月出生。现任黄岩区新前街道中心小学教科室主任,小学高级职称,黄岩区“名教师”。先后荣获台州市教学大比武二等奖、台州市“教学能手”、台州市“知识型标兵”、台州市优质课奖、黄岩区“教坛新秀”等荣誉;主持完成多项市级课题,近十篇论文在市级以上获奖或发表,执教市、区公开课、示范课十余节,主讲区级讲座十余个。

一个人能走得很快,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
TOP
5#

现场手机短讯点评:

13567961580:材料得出示应该体现怎样的理念?课堂上有2位老师帮助倒水,我们平时也要有2个人帮助上课?

TOP
6#

现场手机短讯点评:

05727899710:热胀冷缩公开课就能配备助教吗?课堂效率不是这样提高的!

TOP
7#

现场手机短讯点评:

05708818875:池老师的课理念很新,如让孩子们设计实验方案细节上的处理充满了人文气息,我很欣赏。

TOP
8#

池老师《物体的热胀冷缩》给人最大的感觉是他和学生之间的交流非常亲切、默契,很适合三年级的孩子。在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认为有这样几点值得我们学习:

1、                     在课的创设情景中,他利用了红水喷泉,除了在视觉上对学生造成强烈的冲击外,马上就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这是怎么回事?那么探究问题的提出也比较的集中明确了。当然,由于三年级的孩子在认知上的局限,他们不会想到和空气也有关,这里我觉得池老师的处理是可以的,预设成两步:先研究水的热胀冷缩,完了以后再回到空气的研究上。

2、                      在研究空气这一环节,教师为学生准备了很多比较适合于探究的典型性实验材料,这些材料应该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但是,回过头来反思池老师的这堂课,我认为比较遗憾或可以改进的地方有:

1、            在比较重要的提供材料环节,我猜测池老师的本意是想让学生自己能够设计出各种各样的实验方法,从而做为课堂的一个亮点或体现科学的创新,但是由于我们面对的是三年级的孩子,他们的实验设计能力应该说还没有经过系统的训练和培养,(如观察能力在三年级就已比较系统的训练了)那么,面对这么多的材料,学生肯定是吃不消的,这里课堂就会出现还是要教师来引导,更明确的说还是教师把方法思路说出来,那么让学生设计就成了一种走过场的形式。当然,我不是说不让学生设计,我们是要让学生来设计思考,但是要建立在学生的原有认知能力水平上。我认为改进的办法是,可以让学生来设计,但教师可以把这么多的材料分成几组,如(气球、烧瓶、冷水、热水一组、)(吸管、肥皂泡、热水、冷水一组)等等,这样可能会稍微降低难度,有利于学生自我想办法设计。

另外,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反馈有些不够到位,对生成性的教学资源利用不够。比如有一个学生在交流吸管组的时候,说在热水中时,有泡泡冒出来,而在冷水地方,就有冷水吸到吸管中去了。当然这可能和比赛这样的场合有关。
TOP
9#

感谢快乐舟子
TOP
10#

看来课,以及大家的点评对本节课的理解更深入了,非常好的学习机会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