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实验材料微调 [复制链接]

1#
银光图片
     在橡皮筋和钢尺上固定一个泡沫球,将观察发声物体的运动转化为观察小球的运动,振动的现象更加明显,学生记录,描述也很方便。


      在此基础上增加音叉接触乒乓球的实验,以及观看6种常见的物体:喇叭、琴弦、鱼洗、蟋蟀、蜜蜂和青蛙发出声音的视频,让学生寻找更多的关于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证据。







分享 转发
三尺讲台做研究!
TOP
2#

最重要的锣没上场啊?有一道题就是为什么能听到锣的余音。
TOP
3#

这样的改进让震动现象更加明显
TOP
4#

很好的改进,把橡皮筋的难以观察的振动转化为可以清晰看到的小球的振动
TOP
5#

回复 2楼代玳的帖子

如果需要用到锣,代老师在哪个环节用到这个教具呢?已经有鼓了,对于余音的问题,我倒觉得是干扰项,不知你怎么理解?
TOP
6#

做完基础实验,再演示竖笛和锣(主要是怕孩子们作业本不会做),锣敲击后有余音,因为振动并未停止,当学生用双手按住锣,声音突然消失了,学生很容易想到:声音是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了,声音也就消失了。
TOP
7#

器材准备的好充分
TOP
8#

橡皮筋加个小球,好巧妙的办法
TOP
9#

做完基础实验,再演示竖笛和锣(主要是怕孩子们作业本不会做),锣敲击后有余音,因为振动并未停止,当学生用双手按住锣,声音突然消失了,学生很容易想到:声音是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了,声音也就消失了。
代玳 发表于 2025/9/10 16:33:17
我认为学生理解了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个问题自然就能解决了,不能因为题目当中有就一定要加,还应该考虑到课堂教学的逻辑性。
三尺讲台做研究!
TOP
10#

敲击锣和音叉,感受振动与声音的关系,有利于学生加深振动才会有声音的概念。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