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刘铁君:2024-2025馨火科学网络研修共同体个人专帖 [复制链接]

61#

回复 14楼吕哈哈的帖子

积少成多,积沙成塔。
TOP
62#

回复 15楼博文王梦婧的帖子

对,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成长。
TOP
63#

回复 16楼泗小邹老师的帖子

共同学习,不断成长。
TOP
64#

上一节科学课其实是要花费三节课的时间。因为要课前准备实验器材,课堂精心上课,课后还要整理实验装置

亲身经历过的才知道,上好一堂科学的要多少时间
TOP
65#

同类主题合并到一个主题帖中!
TOP
66#

坚持学习,不断提升。
TOP
67#

坚持学习,持续记录,分享感受,这个过程非常美好,相信结果也会不错,点赞。
TOP
68#

回复 8楼LSY蓦然回首的帖子

有幸也听过林雅芸老师的《我的船长我的船》项目,这项目真是做大做强了,望尘莫及。
TOP
69#

坚持学习,不忘初心,一起进步!
TOP
70#

刘铁君:2024-2025馨火科学网络研修共同体个人专贴第9期

9267点半,准时坐在电脑前,认真学习了桂馨基金会理事、维世投资咨询(深圳)有限公司董事长、去哪儿网前CFO和总裁、财务审计领域畅销书《让数字说话:审计就这么简单》作者、《影响力投资:商业和资本助力可持续发展》译者、“科学教育支持计划”发起人孙含晖老师,与我们分享的《科学课的理想模型》。

在今晚的讲座中,孙老师讲了个人的成长经历,并把它归纳为始终要有“好奇心”。好奇心是喜欢新奇东西的一种心态。其中认知好奇心是人类独有的好奇心,也是科学探究中最需要的好奇心。在讲座中,孙老师还聚焦讲了科学教学中的一个主题,就是如何在课堂上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孩子们的探究精神。

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就要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如何培养科学思维?孙老师总结到:提出问题—假设及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获取信息。而这几个环节又可以形成一个闭环,它们相依相存,在这个过程中,鼓励学生提问,鼓励学生试错,在不断的提问、试错中不断创新。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也曾尝试过这方面的努力。但是现状是,在农村学校,在科学课堂上锻炼孩子们的思维能力和培养孩子们的探究能力方面还有很大的不足。一方面是师资力量不足,缺乏专职老师。二是配套的实验室及器材。现在的农村学校,硬件设施虽然与之前相比有了很大的改善,但硬件设施设备仍然不到位,学生的动手能力得不到很好的培养。而学生只有在实践操作中思维能力才能得到不断的发展,各种能力才可以提升。

所以,学习了今天孙老师的讲座,我们的眼界、观念、思维得到指导,也学习到了不少方法,但是执行起来仍有不少阻力,有待在今后教学中不断实践、摸索。

TOP
71#

期待你的分享
TOP
72#

并带着孩子潜心研究,找出蕴含的科学原理,这是科学老师的责任。
TOP
73#

每次学习之后的记录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学习了。
TOP
74#

科学技术应用于生活
TOP
75#

真想知道日本是如何垃圾分类的。
TOP
76#

刘铁君:2024-2025馨火科学网络研修共同体个人专贴第10期

因为临时有事,很遗憾没有听到郑永春博士直播的讲座,也失去了向郑博士请教的机会。幸好馨火学堂提供了视频回放,让我得以学到郑博士的全新理念。

郑博士是一个严谨的人,这是我一开始看回放就发现的一个小细节。在对郑博士的讲座预告时说主题是《跨学科概念与跨学科阅读》,而郑博士在讲座开始时就纠正过来,是《跨学科概念与跨学科学习》而不是阅读,并简单说了这两者的不同。从这个细节就可以看出郑博士这所以有这么高的地位、这么多的荣誉与他对科学、对工作一丝不苟的精神主分不开的。

在讲座中,郑博士首先强调了科学教育在整个教育中举足轻重的作用,然后详细举例说明什么是科学素养和跨学科概念的意义。由此来说明跨学科学习的重要性。

在讲解什么是科学素养时,郑博士从13个学科核心概念出发,深入浅出地谈到培养学生素养的重要性,重点强调,老师教的不是知识,而是理念。

而跨学科概念,郑博士从原因和结果、规模、比例与数量、物质与能量、系统与模型几个方面阐述,进而说明了跨学科学习其实就是与数学、体育、美术等学科在各种真实情景,整合资源来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来学习。

听了郑博士的讲座,再针对当前教学中提倡的课程统整、学科整合、综合实践、主题学习、项目化学习等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今后也为慢慢在教学中去实践、去探索。

TOP
77#

感谢分享
TOP
78#

刘铁君:2024-2025馨火科学网络研修共同体个人专贴第11期

众所周知,课堂与学生的互动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学效果的提升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它可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在互动的过程中可以帮助他们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有助于增强他们的参与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在与学生的互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获得及时的教学反馈,促使自己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传统的课堂教学三部曲: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评价。在课堂互动中,教师如果介入太多太少都会影响学生思维的发展。介入太多,学生思维的空间小了,受局限;介入太少,教师会被学生牵着鼻子走,课堂教学不聚集。

如何立足课堂互动,提升学生科学课堂互动的质量呢?文德英老师在讲座中,用大量的实践课例给我们展示了如何通过课堂互动提升教学效果。最主要的是重视交流研讨环节,路径一是开始课堂教学分析工具,开发可视化课堂参与热点图。当信息者(学生)发出信息后,作为信息接受者(教师)一定要给出反应,及时接受、加工信息。并推动信息的接受,推动信息的加工,鼓励全班学生认真听,并学会质疑、补充,促进信息更有效的推进。

路径二是开展科学的互动分析,同时建立科学课堂互动分类体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适当引导,促进学生不断深入思考,在整个过程中,肯定、引导、推动学生参与互动。当然,在互动的过程中,注意师生对话的次数,太多太少都不行。教师要适当给学生提供脚手架,当学生思维出现混乱时,再适当提供帮助。同时提炼学生的问题,特别是当学生表述不清的时,一定要主其他孩子听懂,要不然他们就会走神,教学就达不到理想效果。

在对教学互动效果的评价中,文老师和她的团队还对学习进阶进行了量规设计。用了大量的片断,从观察能力、推理能力等不同的方面来研究如何提升学生科学课堂互动质量。在文老师和她的团队的努力下,取得了一系列可喜可贺的成果,也给我们提供了很实用的教学参考。

听了文老师的讲座,我反思了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做法,发现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年级的增加,孩子们越来越不喜欢互动。我也向文老师提出了自己的疑惑,文老师很耐心的解答说,年龄增长是一个方面,最主要的是要在长期的教学中养成与学生课堂互动的习惯,要让他们喜欢在课堂上与老师互动。同时在他们参与互动的过程,给予更多的关注和肯定,让他们有参与感、获得感、归属感。长此以往,他们就会越来越喜欢参与课堂教学,与年龄的增长没有多大的关系。

TOP
79#

回复 2楼会跑步的鱼的帖子

共同学习
TOP
80#

坚持学习就应该点赞,向您学习
TOP
81#

努力学习的人,点赞
TOP
82#

“路径一是开始课堂教学分析工具,开发可视化课堂参与热点图。” 认真学习,对标课堂,坚持反思,提升改变
TOP
83#

感觉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越来越害怕在互动中尴尬,所以问题的设置也很重要,我经常把问题设置的太难了,让学生无法回答
TOP
84#

坚持学习不易,向您学习!为您点赞!
TOP
85#

刘铁君:2024-2025馨火科学网络研修共同体个人专贴第12期

12月的馨火学堂桂馨科学课网络研修中,我观看了湖南师范大学教授、教育学博士生导师刘德华老师的讲座《小学科学教育改革的国际视野》。这次的讲座内容主要有六个内容:“蚯蚓”单元教学案例、科学教育及相关概念、科学教育标准与课本、美国中小学科学教学、课外校外科学教育活动和科学教师的培养,其中重点以“蚯蚓”单元教学为例,重点讲述了单元教学的过程。

“蚯蚓”单元教学的共有12个活动过程,分别讲述了教师的课前准备,如利用校内校外资源去查资料,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学生准备,去图书馆、影视、报刊等资源,了解蚯蚓的生活习性及所具有的价值。然后在活动时让学生写下对蚯蚓的观察日记及得出的结论。在这些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交流技巧及语言表达能力。

“蚯蚓”单元教学的背景是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思考,我觉得这是我们现在大部分科学教师应具备的理念。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缺乏的就是没有让学生去像科学家一样去思考,即使是实验教学,也只是让他们按照教师画定的路线,按部就班地去操作,得出老师想要的实验数据,却很少有自己的想法。这个单元教学案例中,王老师的做法很值得我在今后教学中去尝试。

在讲座中,刘德华教授还讲了一些欧美国家中小学科学教学及他们的科学教学标准。其中的科学探究、科学方法、科学技能等和我国的科学教学标准大同小异。但是我觉得就我所在的学校来看,在课外课内科学教育活动中,我们稍显不足,如课外的科学阅读、带着课本去森林、阅读与考察相结合等。我们的孩子,最缺的就是科学阅读及课外科学实践活动。没有机会观察外面的多彩世界,知识储备不够,就不会去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当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听了讲座之后,我还有一个最大的感悟就是科学教师的培养。现在很多农村小学的科学教师都是其他学科老师兼职任,有的甚至是一个老师教很多年级,这样很难有时间和精力去准备教学内容。还有的科学老师是即将退休的老教师去兼任,只是单纯地去完成教学任务,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很难达到。我们觉得应该重视对科学教师的培养,只有老师能偈科学家一样去思考,才能更好地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像科学一样去思考。

TOP
86#

刘铁君:2024-2025馨火科学网络研修共同体个人专贴第13期

在朱映辉老师《从“黔驴技穷”到批判思维——科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持续探究能力的实践》的讲座中,我重新认识了“批判性思维”:通过反复思考过程和思考的结果,进行更为深入和审慎的再思考。在科学课堂中,要培养学生持续探究的能力。作为科学教师,要将持续探究作为一种文化弥散于认知世界的过程中。

朱老师在讲座中,分别从五个方面分享了自己“持续探究”的科学理念:借助一个典故分享个人对批判性思维的粗浅认识;借助三个课例分享三个有利于体现科学本质的教学策略;介绍个人对科学教育价值与目的朴素理解;介绍个人对科学教育中科学本质的理解;介绍个人对“大单元”促进学生持续探究价值的理解。

在第一个借助经典故事《黔驴技穷》的分享中,朱老师通过虎对驴的不断试探、观察、研究,深入浅出地给我们讲解了对批判性思维的认识。其中,“探究欲”是科学精神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是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同“持续探究”作为“锲而不舍的探究精神”的具体表现,可以在科学课引导学生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各类课型中有针对性地去落实。

朱老师在讲座中分享了自己在持续探究教学中的三个观点:在持续探究中,学生从知识的接受者向知识的创造者转;在持续探究中,明晰问题,澄清问题并创造性解决问题,促进学生自我发展内驱力的生长;在持续探究中,学会站在对方立场考虑问题,培育共建和谐社会的批判思考者。并通过一一举例来阐述自己在科学教学中的策略。

  “上好一节课,比你马马虎虎上十几节课价值要大得多。我会把一个问题像剥竹笋一样和孩子们一起去探究,深刻探究。”听完讲座,朱老师这句发自肺腹的声音一直萦绕在耳边。包括我在内的部分老师,经常会因为怕授课时间不够而对课堂上学生的探究活动草草收场,简单得出实验结论,停留在探究问题的表面,就像朱老师说的浅尝辄上,见好就收,这样不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更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在今后教学中,应该像朱老师那样,持续探究,持续培养学生“创根问底”式的精神,给学生提供一个真实了解世界的平台。

TOP
87#

确实受益匪浅。上一节好课比十节马马虎虎的课更有意义。
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在探究科学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TOP
88#

很赞同这句话——上好一节课,比你马马虎虎上十几节课价值要大得多。我会把一个问题像剥竹笋一样和孩子们一起去探究,深刻探究。
TOP
89#

培养孩子们学会像科学家一样思考,需要有更多好的教学设计,更高位的思想引领。
TOP
90#

刘铁君:2024-2025馨火科学网络研修共同体个人专贴第14期

2025年2月26日晚,我学习了“齐鲁名师”——山东省莒县青岛路小学张立新校长的《以“合”为桥,构筑科学教学新样态》讲座,为我在科学课教学中如何与其他学科有效整合指点了迷津。

张校长的讲座分三个大的内容:“合”的内涵、为什么要“合”、如何“合”与教学模型探析。在第一部分内容中,她从三种不同层次的合和两个不同方向的“合”用浅显易懂的话来说明如何以“合”为桥。第二部分为什么要“合”,张校长先从“合”的背景入手,从大到小,从上到小,讲述了“合”的重要性及实用性。讲座中,重点内容是第三部分如何“合”与教学模式探析,这也是我们一线教最迫切想学习的内容。张校长对“合”的探索,是在基于对一线教师及学习主体——学生的大量访谈的基础上进行的。她的团队事前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从师资力量的匮乏到实验器材的不足、教师演示代替分组实验等各个方面进行分析。做了大量调查了解后,加强团队的教育理论学习,然后构建科学与其他学科的整合的框架,确定整合途径和方法,最后展开一系列实践探究,最后取得了成功。

在以前的科学教学中,我也曾想把科学课与其他学科有效整合,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但是一直没有找方向,又苦于没有好的方法借鉴。学习了张校长的讲座后,在平时教学中,我尝试把她和她的团队的方法应用于实际教学。前不久,我在执教了《斜面》一课,在研究坡度不同的斜面省力程度有什么不同时,当学生在分组搭建坡度不一样的斜面并测量拉重物要用的力后,我设计了一个折线统计图,让他们把每种坡度所用的力用折线画出来。通过画图,学生一眼就看出来斜面坡度越小越省力。这样把科学课与数学课有机整合起来,既学到了科学知识,又熟练应用到了数学内容,实现了跨学科主题学习,强化了课程协同的育人功能。

张校长的讲座为我们的科学教学打开一个新思路,我们也应在教学中,像张校长所讲得的那样,除了在课堂上抓好教学环节,在课后拓展中也应利用好,鼓励学生将初步学到知识迁移到生活中的现实情境中,逐步内化,有效升华。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