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趣味科学——典故里的科学 [复制链接]

1#
银光图片
闻鸡起舞
典故:东晋名将祖逖与好友刘琨立志报国,每天听到鸡鸣就起床练剑习武的故事。
科学原理:
公鸡打鸣的规律性:公鸡在黎明前打鸣并非偶然,而是受其生物钟调控。鸡脑中存在对光敏感的松果体,能感知昼夜光线变化。凌晨微弱的环境光(尤其是蓝光波段)即可刺激公鸡分泌褪黑素相关激素,触发鸣叫行为。
人类的晨间觉醒:人类同样受生物钟调控。凌晨4-6点(古人“鸡鸣”时段)恰逢人体皮质醇激素分泌高峰,这是一种促进清醒、提升血糖和注意力的激素,帮助人从睡眠中自然苏醒。祖逖的“闻鸡即起”正是顺应了这一生理节律。

最后编辑王燕飞 最后编辑于 2025-07-06 08:51:58
本主题由 管理员 西湖吴晓 于 2025/7/6 9:22:15 执行 设置精华/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司马光砸缸
典故:当同伴跌入盛满水的大缸中,其他孩子惊慌失措时,年仅七岁的司马光果断用石头砸破水缸,水流尽后同伴得救。
科学原理:
1.流体力学:水位差与压力释放
帕斯卡原理的应用:缸内水体对缸壁产生静水压力。当缸体被砸破时,破口处形成低压区,外部大气压与缸内静水压形成巨大压差,驱动水体高速涌出。
虹吸效应简化版:破口位置低于水面时,重力作用下水会持续流出,直至液面降至破口高度(托里拆利定律),无需外力抽水即可排空。
2.材料力学:脆性容器的失效机制

陶缸的脆性特性:古代陶缸属于脆性材料(抗压强度高但抗拉强度低)。石头冲击的局部应力集中导致裂纹瞬间扩展,引发结构性破坏(类似钢化玻璃的爆裂原理)。

破口位置的科学性:司马光选择砸缸的侧壁下半部(而非底部或口沿),既保证破口低于水面以排尽水,又避开最厚的缸底和最易飞溅伤人的口沿。

最后编辑王燕飞 最后编辑于 2025-07-06 08:52:56
TOP
3#

成语里的科学知识
TOP
4#

凿壁偷光
典故西汉学者匡衡因家贫无烛,在墙上凿洞借邻舍烛光读书的故事。
科学原理:
光传播直线传播定律:烛光通过小孔直线传播,形成定向光束(类似简易版“光导管”)。
照度平方反比律:光源亮度随距离增加而衰减。匡衡凿壁位置紧邻邻家烛台,使书简接收光强最大化。
孔径调控实验:小孔尺寸需平衡两矛盾:
大孔:进光量多,但光线散射导致书页亮度不均
小孔:光束集中亮度高,但进光总量不足


最后编辑王燕飞 最后编辑于 2025-07-06 08:57:22
TOP
5#

每天普及了解一个故事,科学知识小百科。
TOP
6#

曹冲称象
典故:东吴孙权献巨象,曹操欲知其重而群臣无策,七岁的曹冲提出“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
科学原理:
等量替换法:曹冲通过将大象放在船上,并在船舷上标记水位线,然后用石头替换大象,使船达到相同的水位线,从而通过称量石头的重量来得知大象的重量。即用一个已知重量的物体(石头)来替换未知重量的物体(大象),通过保持系统状态不变(船的水位线不变)来实现重量的测量。
浮力原理:物体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等于它排开的液体的重力。当大象站在船上时,船会下沉,直到浮力等于大象的重力。同样,当用石头替换大象时,石头的重力也会使船下沉,直到浮力等于石头的重力。通过称量石头的重量,就可以得知大象的重量


最后编辑王燕飞 最后编辑于 2025-07-06 09:04:49
TOP
7#

怀丙捞牛
典故:山西蒲州黄河浮桥的八只万斤铁牛被洪水冲入河底,和尚怀丙用两艘大船装满泥土,绳索绑紧铁牛后卸掉泥土,船体上浮将铁牛拉起。
科学原理:

浮力:先请熟悉水性的人潜到水底,摸清了八只铁牛沉在哪儿。然后让人准备了两只很大的木船,船舱里装满泥沙,划到铁牛沉没的地方。船停稳了,再叫人把两只船并排拴得紧紧的,用结实的木料搭个架子,跨在两只船上。又请熟悉水性的人带了很粗的绳子潜到水底,把绳子的一头牢牢地拴住铁牛,绳子的另一头绑在两只大船之间的架子上。准备工作做好了,再叫水手们一起动手,把船上的泥沙都铲到黄河里去。船里的泥沙慢慢地减少,船身慢慢地向上浮,拴住铁牛的绳子越绷越紧。船靠着水的浮力,把铁牛从淤泥里一点儿一点儿地向上拔。船上的泥沙铲光了,铁牛也离开了河底

泥土卸载→船排水体积减小→浮力下降→绳索张力拉动铁牛


最后编辑王燕飞 最后编辑于 2025-07-06 09:15:35
TOP
8#

跨学科应用,也足以看出我们古人的智慧,源于生活的智慧
TOP
9#

海市蜃楼
典故:蓬莱现空中楼阁。
科学原理:

光路解析

上现蜃景(沙漠):暖空气在下,光向上弯折

下现蜃景(海洋):冷空气在下,光向下弯折

最后编辑王燕飞 最后编辑于 2025-07-06 09:21:00
TOP
10#

这样的学习很有趣
TOP
11#

成语的科学知识,很有趣
TOP
12#

扬汤止沸vs釜底抽薪
科学原理:
扬汤止沸:液体蒸发带走热量,但热源持续供热,温度仅短暂下降。
釜底抽薪:切断能量输入,系统向环境散热至平衡。

TOP
13#

水滴石穿
科学原理:
物理变化:水滴从高处滴落,其冲击力比较大,冲击力给石头带来磨损,水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滴一磨,石头就被磨穿了。这一过程是物理变化,只是石头的形状发生了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化学变化:由于空气中含有的二氧化碳与水的共同作用。二氧化碳溶于水而生成碳酸,所以水滴实际上是具有弱酸性的碳酸溶液。溶洞现象就是水滴石穿的一个典型例子。
酸雨的腐蚀:化石燃料(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燃烧时会产生许多硫氧化合物(二氧化硫、三氧化硫)和氮氧化合物(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等),它们在大气中飘逸,成为水蒸汽凝聚的中心,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形成酸雨降落下来。酸雨的酸性很强,PH值小于5.6,所以有很强的腐蚀性,别说石块,就是钢铁也要被它“咬”得千疮百孔。

TOP
14#

哇,真是有心了,感觉可以和语文交叉起来
TOP
15#

感叹古人的智慧,这样的跨学科教学很有意思
TOP
16#

学习到了,我们刚好有科学➕成语的活动。
TOP
17#

典故中处处存在科学
TOP
18#

挺有趣的,适合孩子们。
TOP
19#

收藏了  谢谢分享
TOP
20#

典故中的科学  好有趣
TOP
21#

语文和科学很好跨学科开展的一个载体
TOP
22#

学科融合
TOP
23#

故事中的科学原理
TOP
24#

成语中的科学,有趣,
TOP
25#

将“闻鸡起舞”典故,从人文故事延伸到科学原理,关联公鸡生物钟、人类皮质醇节律,打破学科壁垒,让古老典故有新科学解读 。
TOP
26#

借经典故事引入,比单纯讲科学知识有趣,适合科普传播,也能启发读者(尤其学生)用科学视角重新看传统文化内容 。
TOP
27#

这是很成功的趣味科普,用新颖视角连接人文与科学,既传播知识又能点燃读者探索欲。
TOP
28#

这都是我小时候学过的故事啊
TOP
29#

老马识途的科学解释
"老马识途"这个典故讲述了齐桓公伐孤竹返程迷路,管仲建议放老马前行而找到归路的故事‌1。现代科学研究发现,马匹确实具有惊人的空间记忆能力:
马的大脑海马体发达,能形成"认知地图"
通过气味、地磁感应和视觉标志物构建三维导航系统
年长马匹积累了更丰富的环境经验,形成更稳定的空间记忆
TOP
30#

科学无处不在啊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