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美国科学教育博士、科学教师资格证王平老师朋友圈分享内容 [复制链接]

61#

参与科学研究不仅需要技能,还需要每项实践所特有的知识。对于每一项实践,都会有不同方面的具体说明,而且这些实践在不同年级中也会逐步增加其复杂性和成熟度
学习了
TOP
62#

感谢分享!教育方式适用需在探索实践中明晰
TOP
63#

真正下水才是研究科学的最好方法。
TOP
64#

感谢分享,有这样的大咖在朋友圈,就是一种学习
TOP
65#

理念到位,才能有更好的教学实践。

13.科学教育中广泛提倡探究式教学,但是科学老师却很少真正理解什么是科学研究/探究和探究式教学,一个主要原因是科学老师自己本身缺少科学研究的经历。而目前的传统型培养和培训科学老师的方法并不能转变科学老师成探究型老师,传统型方式包括:课例研讨、师资培训、科普讲座、参观访问。最近的二三十年,国际科学教育学界一直呼吁要改革科学教师的培养和培训方式,以更好地支持科学教育的
馨梦李志鹏 发表于 2025/6/23 21:39:35
TOP
66#

听过王教授的讲座,其实科学阅读也是探究的一部分。
TOP
67#

做实验并不必然是探究,而探究也很多时候不是做实验。探究也分为好几种类型。
TOP
68#

学习先进的理论技术,提升自己的认知
TOP
69#

感谢分享,还有虚拟实验也可以操作一下
TOP
70#

研讨环节真的很重要,但家常课常常因组织低效导致研讨不充分就匆匆下课
TOP
71#

不同的视角,值得学习
TOP
72#

曾经听过王老师的讲课,受益匪浅
TOP
73#

非常值得思考
TOP
74#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适当参考其他地区的科学教育,可以更好的引发我们的思考!

如果有机会还是要适当增加科学课时!
TOP
75#

适合课堂上,更适合生活中
TOP
76#

感谢分享,开拓视野!
TOP
77#

老师自身也应该多参与科学研究
TOP
78#

持续更新:
跨学科也是个很时髦的东西,不要死拉硬拽非要弄个啥跨学科,非要去把个啥艺术呀,语文呀,甚至外语瞎整到一起,浪费时间。有时候跨学科是非常自然的。以下文字是前一阵,现代教育报,据说是北京教委机关报,约稿的一段内容。
(2)有效的科学教学促进学生社会情感的学习和发展。因为学生需要就身边的现象、自己关心的问题进行思考并共同作出决定,学生因此拥有了问题的自主权和行动的自主权。声音单元教学中,老师带领学生观察校园,寻找声音的来源,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和合作,共同提出一个探究问题,制定和评析行动方案和证据,直到全班就现象的解释、或者解决问题的方案达成共识。这一过程大大地促进学生自我反思、自主和合作能力的发展。
TOP
79#

我们经常错误地认为,如果一项活动很有趣、很炫目,或者是动手操作的,意味着它一定具有良好的参与性。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一定能构成一个“优质且具有学习价值的现象”。

现在认为,真正的参与感不一定要有趣或炫酷,相反,学生是否能够提出引人入胜的探究问题,从而创造出真实的学习机会,才是衡量参与度的关键。学生需要能够深入地与学习内容互动,运用目标学科核心概念(DCIs)、跨学科概念(CCCs)和科学与工程实践(SEPs)来解释现象。

基于现象的学习是一种以现实生活中的自然现象或复杂问题为起点的科学与工程教育方式。它强调学生通过探究日常发生的事件,发展科学概念并提出基于证据的解释。同时,工程学习则关注如何利用对现象的理解来设计解决方案。该方法与“下一代科学标准”(NGSS)紧密对接,强调通过科学实践、学科核心概念和跨学科概念三方面的融合,实现学生对现象的深入理解。

基于现象的学习将焦点转向“弄清楚为什么或如何发生”,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参与感。例如,学生不仅仅学习光合作用和细胞分裂的概念,而是通过实际问题探究树木如何生长。这种学习模式能促进学生深层次、可迁移的理解。

教师也从中受益,因为基于现象的教学为课程设计和评估提供了真实情境,使形成性评估自然融入教学过程。整体而言,该方法能够激发学生对科学的长期兴趣,并提升科学素养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TOP
80#

下面的两种教学,都是涉及到学习显微镜的使用。第一种我们经常看到的,我们称为“科学过程教学,而第二种是以现象为基础的PBL教学。摘自Joseph Krajcik《在小学和初中教科学:基于项目的学习方法》,经ChatGPT翻译并整理
1.使用显微镜(科学过程教学)。5年级的科学老师,上课开始时说:今天我们将探究如何使用显微镜。老师概括了一些有关使用显微镜的注意事项,然后做了示范给大家看。剩下的时间以及第二天,学生实际操作,用显微镜看了一些好玩的东西,比如:洋葱皮,人的头发和苍蝇的翅膀。老师要学生画下在显微镜看到的东西。学生观看显微镜下的东西时,发出一阵阵的惊讶声。虽然并不完全理解为什么要学习使用显微镜,但是学生记得老师提到科学家用显微镜来探索自然,而且也很好玩,看到了很多裸眼看不到的东西

2. 观察昆虫(基于现象的PBL教学)
驱动问题是:各种昆虫何时出现在校园操场?学生在操场和邻近树林中观察昆虫,记录首次出现的时间和形态。许多学生提出如何更好观察昆虫的问题。老师意识到需教学使用放大镜和显微镜,以支持科学探究和理解生命科学相关概念。
下一课,老师回应学生问题,引导大家思考如何更好地观察昆虫,并介绍科学工具的使用。她演示了放大镜和显微镜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学生随后用显微镜观察了洋葱皮、头发、苍蝇翅膀等,惊叹连连。掌握技巧后,他们继续观察昆虫结构,并在科学日记中记录。最后,老师带学生参观大学实验室,了解扫描电镜的应用。全班总结所学,感受到科学的乐趣和工具的重要性。
TOP
81#

因为学区科学课要改用用PBL途径设计的教材,该教材叫“跨学科项目式学习”( ML-PBL),最近我参与了学区科学老师培训,和大家分享下2个点。

1. 教材。其中有一个2年级的单元是“材料的特性”,最终学习成果是用不同的材料制作舒适的结构,比如:椅子,或者枕头,或其它东西,以及用所学的知识改写一个故事,这个改写故事蛮有创意。原故事是一本著名的绘本,《Goldilocks and the Three Bears》,金发女孩和三只熊,是英语国家最受欢迎的童话之一。讲述了一个好奇的金发女孩,她在森林中发现了一间小屋,而屋主——三只熊外出散步了。她走了进去,她尝了他们的粥,坐了他们的椅子,还躺在他们的床上。她觉得小熊的粥、椅子和床是最舒适的。当三只熊回家后.....(这里省去200字)。这个故事中的舒适、椅子和床,是PBL教材中单元“材料的特性”所关注的。本单元的驱动问题是:我能建一个让我舒适休息的东西吗?

2. 培训模式。首先是3天的面对面的“暑期学校“,学习有关PBL的理念,多个过去使用过该教材的教师介绍经验并作为辅导老师。除此以外,将在后面的一年中,每月2次,以小组为单位,一次视频会议,回顾和展望。(注:这种培训模式,暑期学校+在岗实际教学+相对长时间+学习共同体是已经研究证明的有效的职后教师培训模式)
TOP
82#

感谢分享,独到的见解,带我们看不一样的科学课
TOP
83#

科学教学中有个误区,做实验就是探究,探究就必做实验。其实探究只是途径,只是方法,我们科学教育的彼岸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TOP
84#

教师本身要学会真正的探究
TOP
85#

驱动问题经常是包括单元驱动问题,亚单元驱动问题,有时也有课的驱动问题.
TOP
86#

打破了我很多以往的固定思维和观念,虚心学习
TOP
87#

很好的学习资料,站在世界的格局上看科学教育。
TOP
88#

不一样的声音会让人有不一样的思考
TOP
89#

科学需要越来越重视,被关注
TOP
90#

感谢分享,观摩不同。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