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同课异构,各美其美 ——以一下《水中的动物》为例 [复制链接]

1#
银光图片

因课务冲突,我市城区课堂教学评比没有去现场聆听,只能利用课后观看视频,终于陆陆续续的看完了,感触很深,说一说自己的反思。

一、同

  四位老师中,三位老师有课前活动。姜华亮老师是“你画我猜”,姜老师巧妙地慢慢画,学生急切说出答案,但最后发现不对,因为还没有画完,引出——画一种动物的时候要完整,为后面埋下伏笔。周贞老师通过影子猜动物,让学生知道动物的大概外形,揭示课题。祝林娟老师的课前活动是让孩子们提出课堂上应该做到(   ),学生自己说出的规则,有利于课堂的顺利进行,并进行小组比赛。

     每位老师的课前活动都有自己的特点,与课堂内容相对应,也从游戏中发现课堂中的注意事项,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最后编辑毛翠 最后编辑于 2025-05-14 11:22:14
分享 转发
TOP
2#

      每位老师在实验中都有音乐。音乐可以被用来作为一种信号,来开始和结束学生的实验活动。当音乐停止时,学生们也被期望停止实验活动并回到座位上做好准备有效地帮助教师管理课堂秩序,确保学生能够在实验结束后迅速、安静地返回座位。音乐的播放可以创造一个更加轻松和开放的学习环境,增强探究氛围激发学生们参与实验的兴趣。适当的音乐能够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使科学探究活动变得更加有趣。例如,使用轻松愉快的音乐可以让学生在进行实验时感到更加愉快和放松,从而提高他们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和参与度。

      总的来说,音乐在小学科学实验中的应用起到了多方面的积极作用,不仅有助于管理课堂秩序,还能增强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

最后编辑毛翠 最后编辑于 2025-05-14 09:01:51
TOP
3#

二、异
      姜老师以小蜗牛信件创设跨学科观察需求(它想了解鱼的样子)。通过师生问答明确“真实完整”的绘画标准,启发学生列举鱼身结构特征(鱼鳞、鱼鳍、眼睛等)。鉴于科学观察方法指导,进入实践观察环节,同时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小组汇报中,姜老师邀请学生用固定句式“我发现鱼的哪里有什么”汇报观察结果,规范表达逻辑。对比两位学生绘画发现鱼鳍数量差异,自然就进入再次观察,学生多次观察后修正认知补充完善绘画细节。通过学生模仿展示,揭示鱼游动依赖全身协调而非单一部位运动。随后,小蜗牛通过信件对比陆地与水生动物差异,引出鳃呼吸、鳍运动的核心知识点。最后,教师进行拓展延伸。
      姜老师从小蜗牛开始最后到蜗牛结束,首尾呼应。汇报中提供句式,降低一年级学生的汇报难度。两次观察鱼的活动,让学生对鱼的观察更加细致,更多地关注细节。模仿活动是孩子们喜欢的,一个个模仿得很好。
最后编辑毛翠 最后编辑于 2025-05-14 11:29:13
TOP
4#

      周老师引入小鲫鱼的困境,需要画自画像参加运动会报名,学生讨论画自画像的方法,提出画特征、身体结构、观察顺序等,思考科学观察的顺序和细节。观察活动后,每个小朋友认真完成自画像,并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画的鲫鱼结构,引导其他学生参与互动。通过“圈出相同部位”的课堂活动强化观察结果。探讨不同部位的作用,最后延伸拓展。
      周老师以水中运动会,鲫鱼的烦恼出发,引导学生知道自画像的重要性。以自画像为任务驱动,一步步进行课堂内容。周老师特别注重学生科学词汇表达,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规范用语,养成一定的科学素养。
最后编辑毛翠 最后编辑于 2025-05-14 11:29:34
TOP
5#

      毛老师以鱼灯舞视频导入课程主题,建立传统文化与现代知识的联系,通过“鱼为什么能灵活游动”的提问引发思考,对比人工鱼灯与真实鱼类的运动差异,探究水中动物鱼类的运动原理,自然过渡到实践观察环节。三位学生依次分享鱼类观察记录单:第一学生发现鳞片、嘴巴、眼睛、尾巴等基础结构;第二学生补充“鳍”的数量为7个;第三学生修正观察结果为6个鳍,引发数据差异讨论。引出下一研究重点——鳍的数量争议。通过鱼的呼吸机制观察与实验,鱼的运动方式与模仿互动,更加进一步了解鱼。最后引入传统舞鱼模型活动,分组模仿和评比,延伸至地方非遗项目(如手势舞)。
      毛老师以非遗文化传统鱼灯舞导入,马上激起学生的兴趣,投入课堂中。在毛老师娓娓道来的课堂上,学生们掌握鱼的知识。
最后编辑毛翠 最后编辑于 2025-05-14 11:30:37
TOP
6#

      祝老师结合课前导学单的学生绘画成果,发现鱼的特征。接着布置任务:给小鱼做个模型(黏土)。以小鱼的口吻(音频),介绍多维度科学观察方法。在展示环节,学生分小组汇报。在人类与鱼类生存能力差异的讨论中,学生会提出鱼鳃、鱼鳍的重要性及作用。
      祝老师课前就强调了课堂纪律,比如挺直背、不能讲话、要举手发言等课堂规则和行为规范,让孩子知道上课怎么做是正确的。祝老师用黏土制作模型代替绘图,学生接受能力更好。在汇报中,祝老师以问答引导思考(如“身上还有什么”),强化观察与知识点关联。
最后编辑毛翠 最后编辑于 2025-05-14 11:31:35
TOP
7#

        四节课各有千秋,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课堂上,教师们以不同的教学方式诠释同一课题的育人价值,从情境创设到思维引导,从实验设计到汇报展示,每一堂课都展现着对学科核心素养的深度理解。每一次比赛都是对自己的一次历练,老师们辛苦了!
TOP
8#

每位老师都有自己的特色,同课异构的课会很精彩
TOP
9#

音乐在小学科学实验中的应用可能有利有弊,从积极角度看,音乐能有效调节课堂氛围,对于小学生来说可以发出有效的音乐指令来控制课堂节奏。但也有研究表明,需警惕潜在风险:过于强烈的音乐可能干扰实验观察,特别是在需要精密操作的实验中;部分音乐类型可能引发学生情绪波动,影响实验数据的客观记录。因此,教师需根据实验内容精选适配音乐类型,控制播放时机与音量,在提升课堂趣味性的同时,确保科学探究过程的严谨性。
TOP
10#

同课异构的精彩之处!
TOP
11#

坚持思考,记录,获益匪浅
TOP
12#

用贴近学生的教学方式去让学生进行探究,是非常有利孩子的措施
TOP
13#

最近正好要上这节课 学习了
TOP
14#

同课异构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TOP
15#

同课异构很有意义
TOP
16#

这位老师真的太认真了,看了你的感悟好似也听了这几堂课,同课异构很精彩,也非常考验各位老师设计课的能力,点赞!
TOP
17#

同课异构对于听课的老师很有启发,我非常喜欢听相同的课。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