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第五课是《凤仙花开花了》,近期观摩学习了几位老师《凤仙花开花了》一课的教学设计,大多数是以“油菜花”为例进行完全花的观察与解剖。我个人感觉这里用油菜花虽然也可以,但总觉得与课题“凤仙花”的关联比较弱。本单元教学是以凤仙花生命周期贯穿单元始终,因此,围绕“油菜代凤仙”这一教学举措,谈几点个人关于“单元整体性视角下坚持凤仙花观察主线的价值”的粗浅想法,欢迎老师们批评指正。
1.在植物生命周期单元教学中,坚持凤仙花的观察主线具有不可替代的教学价值。以《凤仙花开花了》一课为例,教师改用油菜花进行解剖观察,虽能达成短期教学目标,但是有些割裂单元核心概念的整体性。从四维目标视角审视,本课教学应着力构建知识链条、培养持续观察能力、深化生命认知。
2.科学观念的建构需要完整的情景支撑。当学生从播种、萌芽到开花全程跟踪凤仙花生长,能直观感知植物器官的递进式发育规律。若第五课时突然改换观察对象,学生容易失去对“子叶-真叶-花芽”的连续认知线索,不利于理解花器官与前期生长的内在联系。如果加以一些拓展,让学生看看采用延时摄影技术制作的开花过程视频,对这一认知链条的完整性建立是很益的补充,如果这一视频是和学生一起在种植过程中用照片或摄影技术真实记录的,那就更有意义了。
3.科学思维的培养应凸显比较观察的纵深度。课堂时间有限,围绕“凤仙花开花了”还有很多意犹未尽的地方,可拓展设置递进式观察任务:比较花芽与真叶的形态差异;观察花柄与茎的生长关系;记录开花时序与空间分布规律等等。这些基于同一植株的连续性观察,能帮助学生建立动态分析思维,相比孤立的花解剖更能培养科学推理能力。
4.探究实践的开展需平衡即时操作与长期跟踪。选择油菜花,而不是凤仙花,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油菜花更容易解剖观察。针对凤仙花解剖难度大的特点,教学策略上可采用“双线并行”模式:主任务坚持凤仙花观察主线,拓展环节引入油菜花横向对比。既保持认知连贯性,又通过比较观察强化概念理解。这种设计既尊重了教材编排逻辑,又弥补了实际观察的时空局限,使四维目标的达成更具教育张力。
5.态度责任的培育贵在生命教育的浸润。当学生持续照料同一株植物,见证其完整生命历程时,不仅能培养责任意识,更能建立对生命的敬畏感。很多老师在这一单元的教学中,都设置了凤仙花生长周期的观察和记录这一项长时作业,引导学生通过每日观察、定期生长汇报等形式,使责任感培养贯穿单元始终。
所以,《凤仙花开花了》这一课的教学中,用油菜花代替凤仙花可能是一个小小的插曲,但在本质上要守住“单元核心概念连续建构”的底线。(用纯文字在手机上码的,让大家会感觉看起来比较累。如果能图文结合,或者至少用一些思维导图概括提炼一下观点会更好,哈。但确实也很想听听老师对这一课教学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