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温度与水的变化》创新教学设计 [复制链接]

1#
银光图片

【教学思路】

获取一杯凉白开”为真实任务,通过“情境导入→实验探究→数据研讨→生活迁移→责任升华”的逻辑链,引导学生在“获取一杯凉白开”任务中观察温度与形态变化,建构“热量驱动物态变化”的科学概念,同时通过吉象评价强化科学态度与合作能力,最终兑换一瓶“康师傅喝开水”

最后编辑专属 最后编辑于 2025-04-13 22:53:59
分享 转发
TOP
2#

【教材简析】

《温度与水的变化》作为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温度与水的变化”单元的起始课,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以“加热与冷却水”实验为主要探究路径,引导学生对水在不同温度下的状态变化进行细致观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直观看到水受热时从液态逐渐汽化为气态,遇冷后气态又液化回液态的现象,从而开启对热量如何影响水形态变化的探索之旅。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在三年级《水》单元学过《水沸腾了》,对水的三态有生活认知且能识别常见三态现象,也掌握用温度计测温度和基本实验操作技能。知道温度与形态变化的关系,但对“热量”与“温度、形态变化”的内在联系认知模糊,难以理解“沸腾时持续加热温度不变”等抽象概念。学生喜欢动手实验,对“凉白开制作”等生活问题好奇,适合真实情境驱动探究,需要借助直观数据和现象建立“热量→温度→形态”的逻辑关联。

最后编辑专属 最后编辑于 2025-04-13 22:54:35
TOP
3#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认识水在加热、沸腾、冷却过程中,温度呈现升温→基本不变→降温的变化规律,以及水的形态遵循液态→气态→液态的转化规律。深刻理解热量的吸收与释放是驱动水形态变化的根本原因,成功建立起“热量→温度→物态”之间紧密的科学关联。

科学思维: 能够依据实验中记录的温度数据推理出温度变化趋势,根据气泡变化等现象,精准归纳水的变化规律,熟练运用箭头模型清晰解释加热、沸腾、冷却各阶段热量的传递过程。

探究实践:完整经历科学微项目探究过程,在实验中与小组成员密切合作。熟练且规范地使用酒精灯、温度计等实验器材,准确记录实验中的各项数据与现象。

态度责任:在实验过程中,养成严谨观察、如实记录的科学态度,真切体验小组合作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充分意识到全球变暖对自然界水循环产生的深远影响,牢固树立“节约能源、减少碳排放”的环保责任,主动运用物态变化知识解释自然界中的相关现象。

TOP
4#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全面观察水在加热、沸腾、冷却过程中的温度变化以及形态转化,建立温度与形态变化的直观联系。

难点:理解沸腾时持续加热温度不变是因热量用于液态到气态的转化,进而构建热量吸收与释放驱动水温度和形态变化的科学模型。

TOP
5#

很不错,cc感谢分享
TOP
6#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1.确定组长:每个组左上角的同学为组长,请组长起立

2.电子温度计的使用指导:电子温度计左下角有一个“on/off”按钮,如果跳掉了,再按一下重新测量温度。

    

3.评价前置:台上有3只吉象,专注、探究、合作,集齐更多吉象的小组可以得到神秘奖品哦!

TOP
7#

一、聚焦:“获取一杯凉白开”任务(3分钟)

最近天气很热,你们觉得呢?天气热,排汗多,多喝水有利于身体健康

1.情境任务:

老师带来一杯凉开水,它是怎么来的?烧水再冷却

基本正确,其实你中间漏了一个关键环节——持续沸腾一段时间,deepseek告诉我们这样能杀灭水中大部分细菌。

2.明确目标:今天我们就来获取一杯凉白开,首先得?(烧水)怎样才算‘烧开了’?需要观察什么?”(出示课题:温度与水的变化

TOP
8#

谢谢分享
TOP
9#

分解分析
TOP
10#

感谢分享!很赞
TOP
11#

二、探究:设计实验,观察水的变化(23分钟)

1.器材挑战,设计实验

用这些器材烧水,你会吗?(展示实验器材:烧杯、酒精灯、温度计、铁架台):“谁能正确组装?”(学生上台演示,全班纠错,强化器材使用规范)

2.观看实验微视频,任务分解

你有什么温馨提示想告诉你的小伙伴?

老师也有几点温馨提示,组装好器材可以马上点燃酒精灯嘛?(不行,要记录初始温度)

观察到什么现象说明沸腾了?这几幅图都沸腾了吗?产生气泡的程度要剧烈且引起水面翻滚。

冷却怎么做?(熄灭酒精灯)实验记录单完成后,静置器材。请组长领取器材!

    

3.分组实验与记录(12分钟)

学生活动:分组完成实验,记录温度数据与现象

评价激励:“最快完成且记录规范的3组获‘合作星’,开始实验!

最后编辑专属 最后编辑于 2025-04-13 23:16:25
TOP
12#

现在课上都要求融入ai的使用,导入环节的科普蛮好的
TOP
13#

之前在实验室里开展过,但沸腾时总是到不了100摄氏度,请问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呢
TOP
14#

讲的很充分了,以后可以参考一下
TOP
15#

水量是不是可以再少一些?
扔块砖头,换点玉
TOP
16#

三、研讨:分析数据,构建热量关系(10分钟)

每个小组都完成了实验,得到一颗合作星。

1. 现象交流与汇报(7分钟):同学们都得到凉白开了嘛?是“凉”白开嘛?为什么?太烫了

(实验期间已随机请了3组张贴温度数据在黑板上)那我们就来看看温度变化,你发现了什么?(升温→温度基本不变→降温)大家都一样嘛?

提问:随着温度的变化,水怎么变?请最先完成的小组上台汇报你们记录的发现。

(产生气泡、白汽→气泡、白汽最多→气泡消失,白汽减少,是逐渐增多到最多最后变少的趋势)

大家都认同嘛?你们都画了气泡,气泡是什么哦?(主要是水蒸气)白汽又是什么?(是水蒸气又变回的小水滴)。

哦,水的形态也发生了变化



最后编辑专属 最后编辑于 2025-04-13 23:33:57
TOP
17#

那要怎样算凉白开呢?是实验结果到达室温?
TOP
18#

2. 模型构建与纠错(8分钟):

随着温度变化,水的形态也在变。影响温度和水的形态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热量)

用箭头表示烧杯底和上面的热量的进出,谁想来试试?都认同吗?

纠错过程:

加热阶段,热量进去多少出来多少,那温度还会上升哒?(下1上1改为下2上1)

沸腾阶段,明明还在加热,温度竟然基本不变了?为什么?用于放热了,吸热和放热平衡,温度不变,下2上1改为下2上2);

冷却阶段呢?热量散失到空气中了(上1)。

原来热量、温度、水的形态变化之间竟然存在这样的关系?什么关系?跟你的小伙伴说一说。

吸热更多,温度上升,液态→气态;吸热放热平衡,温度不变;放热,温度下降,气态→液态

总结模型:热量→温度→形态



TOP
19#

四、拓展:联系生活与健康生活(3分钟)

1. 生活应用

现在得到凉白开了嘛?如何让凉白开凉得更快?(加冰、扇风、换容器)这些方法的原理是什么?加速放热)。放进冰箱里,它会变成一块冰,这是水的第三种形态。

2. 健康生活

拿你们制作成功的凉白开跟我兑换真正的凉白开吧——“康师傅凉开水”,在生活中养成健康饮水的习惯

TOP
20#

情境设计的很好
TOP
21#

参考学习
TOP
22#

参考学习!
TOP
23#

课堂中借助AI值得学习。
TOP
24#

感谢分享
TOP
25#

板书设计

TOP
26#

【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以“获取一杯凉白开”为真实任务驱动,通过实验探究、数据研讨和生活迁移,引导学生建立“热量→温度→物态”的科学关联。现从亮点与不足两方面进行反思。

一、教学亮点:真实情境与科学思维的深度融合

1.情境化任务驱动,激活探究兴趣

“制作凉白开”这一生活问题为切入点,将抽象的物态变化知识转化为可操作的实践任务。通过“凉白开制作”的完整过程(加热→沸腾→冷却),学生自然融入科学探究,理解热量与物态变化的关系。

这种“生活问题科学化”的设计,既对接学生的生活经验(如三年级已学《水沸腾了》),又潜移默化地升华了生活经验的科学性,如烧水时看到水温从低到高,沸腾时温度不变,冷却时慢慢下降,还发现水从液态变成水蒸气再变回液态,这些现象让他们直观理解了“热量影响水的形态”,学生一下就觉得“科学就在生活里”,养成细心观察生活现象的科学品质。

TOP
27#

2.实验探究与模型建构深度融合,突破抽象概念

通过分组实验引导学生经历科学探究全流程。学生首先通过规范组装器材、记录温度变化曲线,直观观察到水"升温→基本不变→降温"的三阶段规律及"液态→气态→液态"的形态循环。

在现象分析环节,教师创新采用动态箭头模型将抽象的热量传递具象化:利用"酒精灯→烧杯→水"的箭头方向呈现加热阶段的热量流动,通过"吸热用于液→气转化"的可视化标注解析沸腾阶段的能量转化。

这种将实验数据转化为逻辑链条的教学策略,使学生不仅理解"温度变化或不变"的物理本质,更建立起"热量驱动→温度变化→形态转换"的三维认知模型,成功突破"物态变化中能量守恒"这一抽象概念,实现从现象观察到本质理解的科学思维跃升。

3.多元评价促进科学素养发展

采用“吉象集星”评价体系(专注、探究、合作),将科学态度与合作能力培养融入实验全过程,通过即时反馈(如颁发“合作星”“探究星”)强化规范操作与如实记录的意识,又强化小组协作与科学态度培养,最终通过“康师傅凉开水”兑换实现激励闭环。

TOP
28#

二、教学不足:细节预设与动态调控的优化空间

1.环境因素干扰实验进度

第一节上课时没注意教室里竟开了空调(这个天气按理不应该开空调,试教也未曾遇到该突发情况),空调风向导致酒精灯火苗不稳,第一排的酒精灯火苗被风吹得飘来飘去,导致这两组实验进度拖慢

课前未充分考虑环境因素对实验的影响,也提示我以后上课在实验前需全面检查环境因素(如关闭空调),确保控制单一变量(仅加热过程改变温度)。部分小组因火苗问题延长实验时间,导致“数据研讨”环节稍显仓促。

2.学情预设需进一步优化

该校学生基础薄弱,两个小组上台绘制折线图时存在困难,在老师的辅助下才成功绘制展示,而在自己学校试教时小组能自行贴好温度数据点绘制成折线图,后续可增加“温度-时间”折线图的绘制指导。

TOP
29#

【教学过程】课前谈话:1.确定组长:每个组左上角的同学为组长
专属 发表于 2025/4/13 22:58:35
用电子温度计观察温度变化确实可以,数据准确,观察方便。
TOP
30#

之前在实验室里开展过,但沸腾时总是到不了100摄氏度,请问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呢
青瓜白玉汤 发表于 2025/4/13 23:19:04
这个问题学生没有提到,就定义了沸腾是持续产生气泡直到翻滚的现象!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