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参加教研活动,第一节课孩子们一回答问题,就引起了我尘封已久的回忆。六年前参加过数学模式展评,那是一次准备的特别充分,试讲过效果也不错。万万没想到比赛那天,遇上了一帮我从来没遇到过的一班学生,到现在我都记忆犹新。一回答问题就说:“老师,我认为。老师我觉得”现在想起来都很头疼。课堂容量大,且探究的也比较多。每一个回答问题的孩子都令我有点懵。那时我就想:“以后我带班绝不能这样,后来我也是这样做的。”今天这班孩子也是如此回答问题,在同一所学校,我想应该是同一个老师所教。不同的时间及空间遇到同样的回答,真的是太上头了

我个人极其不喜欢这样的。由今天我有了这样的思考:
1.课堂上学生回答的问题说给老师听的?还是说给学生听的?课堂是否更应该关注于孩子们的思维发展,整齐划一的语言是否太过于规矩?
2.科学课堂中知识的生成教师如何更好的利用?当学生说说的话与我们想要的东西不一致时,是直接打断往下还是给予思考给他们一个思考的空间?
3.最近听课全景式教学张老师的一节数学课,他说他叫“三胡老师”,他的课堂可以“胡说八道,胡作非为,胡思乱想。”当时我们都哈哈大笑,到现在想想,这样的课堂确是孩子们思考,动手,动脑的过程。随着学习我也觉得课堂中更应该让孩子们全身心的投入。
4.最近陪孩子读科学家的故事。娃问:“妈妈,这些科学家的年龄都好大。”我是这样回答的:“你看钱学森、黄旭华袁隆平这些院士,他们心里没有杂念,一心扑倒研究上,经常学习新知识,每天都会阅读,更加关注自己自身的成长。”也不知道孩子听懂了多少,我进行了思考,不断探究新知和学习是使人年轻的法则之一。
时间真的是治愈最好的良药,我也通过今天听这节课,能让我把我觉得当时很不可思议的事情,描述出来,我觉得这就是一种进步,一种成长。对于当时的我来说是一种历练。
今天也听了三节《有趣的碰碰球》,同课异构真的让我干疏导“同课”是基础,“异构”是突破。“同课异构”活动让人在比较、碰撞和反思的过程中看到了更多绚丽绽放且充满智慧的教学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