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问题驱动下的真思考
问题1前测性问题:请同学们写写想研究哪些材料的导电性?
前测性问题一方面了解了学生感兴趣的材料,从而激发学生研究的欲望;另一方面为邸老师课堂教学带来了真实的素本。


问题2:选择样本:假如我要邀请同学们在材料超市里来选择一些物品作为研究对象(咋们的研究样本),你觉得应该注意些什么?
学生:相同材质的选一个,例如铜丝和铜钥匙选择一个。
子问题1:为什么这么考虑?
学生:因为假设铜是导电的,铜丝和铜钥匙都可以导电,就多测了一次。
子问题2:那可不可以反复验证呢?
学生:可以的,但我们一般材料都测三次,铜丝和铜钥匙材质都一样,其实就是做了同一个实验。
得出:要尽可能选择多的不同材质的材料。
我们发现邸老师对学生相同材质选一个这一个注意点连续问了两个子问题,正常逻辑学生已经了解了相同材质不需要重复选择就可以了,但邸老师这两问帮助学生对自己的思考和回答有理有据,逻辑性更紧密,更严谨,其他学生也更好理解。
子问题3:选的材料总的数量你觉得怎么考虑?如果太少可能有什么问题?
学生:有可能没有区别了。
子问题4:那就是这个总数量一定要怎么样?
学生:多一些,丰富。
子问题5:这些材料都适合研究吗?
学生:就那些木块之类的是绝缘体就不需要研究了。
子问题6:那你现在就知道了,需不需要测试
学生:需要
学生:不一定。像手指之类的就把自己烤没了。(危险)
邸老师随后告诉学生安全的电压范围内可以测试。
子问题7:你觉得选择这些材料可能会出现什么问题?
(复合型材料:螺丝刀、钱币)
学生:有些材料可能一部分是导体,一部分是绝缘体,连接部位不同会出现不同的情况。
教师提示学生思考后阐述:复合型材料测试起来不方便,表述起来也不方便。
学生对钱币的分析真正感受到了学生的真思考。他们认为钱币是合金,可能有些金属导电,有些金属不导电,钱币融合在一起,这样算导电还是不导电,不清楚。甚至后面学生考虑到材料的占比问题等等。
这就是问题链驱动下的真思考,学生真正明白为什么要选择单一材料的物体,为后面的研究选择了正确的材料样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