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赵萌:2024-2025馨火科学网络研修共同体个人专帖 [复制链接]

31#

造船载人,这个项目化有意思
TOP
32#

一起学习,感谢分享
TOP
33#

哇,这个泳池真好。
TOP
34#

大胆尝试,收获满满
TOP
35#

感谢分享,结合自己的所思所想对报告有了更深入的体会
TOP
36#

每次学习,有记录,有反思,有收获
TOP
37#

评语多样化,让学生在评价中发现自己的问题,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作用
TOP
38#

赵萌:2024-2025馨火科学网络研修共同体个人专帖

听了青岛市北区第二实验小学徐亮老师分享的技术与工程领域跨学科项目实践——以《制作简易滴灌器》一课为例,了解了技术工程实践的基本流程,明白了制作简易滴灌器的设计思路和制作方法。徐老师作为一个有经验的老师从真实情境出发,引出简易滴灌器制作需求,通过讨论得出基本的设计思路,在分享设计思路的过程中,同学们提出改进意见,再对设计思路进行优化;在制作展示环节,对遇到的问题不断想办法解决,集大家的智慧有了2.0和3.0版的滴灌器,即可以遥控指挥的滴灌器和感应滴水滴灌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设计思路不断优化,在改进过程中不断迸发出灵感,思维一步步提升,物化的结果也逐渐升级。在工程实践过程中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是徐老师一直践行的理念。

听完之后,我反思了自己在科学教育过程,发现其中存在以下问题:

1. 技术工程实践项目开展较少。课本上现有的工程实践课能够按课本要求正常开展,但物化的结果比较单一,没有对学生的思维和物化的结果进行提升;

2.在工程实践过程中跨学科学习较少,不能很好的沟通学生各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新课标提倡跨学科学习,这是我在教育过程中所缺乏的。

在以后的教育过程中,我将要从这两个方面进行改变,在工程实践课中,多考虑思维的进阶和物化结果的升级改进;强化跨学科学习,沟通各学科之间的联系,进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TOP
39#

有记录,有收获
TOP
40#

有记录,有思考,就有收获
TOP
41#

不断反思,碰出思维火花
TOP
42#

自己也尝试做个这个滴漏装置的项目化。
TOP
43#

有反思,有收获
TOP
44#

赵萌:2024-2025馨火科学网络研修共同体个人专帖

听了桂馨科学基金会理事孙含晖老师主讲的《小学科学课的理想模型》后,有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首先,孙老师结合自身成长经历,提出了两个非常重要的点,即好奇心和科学精神。好奇心越小越容易培养,科学精神是可以训练的。

接着,孙老师讲了小学科学课的目标。即:

(1)提高所有孩子的科学素养,而不是培养极少数科学家。同时,鼓励少数对科学有极强兴趣的孩子自由发展;

(2)培养科学思维最重要,应该占到全部努力的70%。科学知识和实验技能是锻炼科学思维的副产品;
  3)中国在今天最缺少的是能创新的科学家,工程师技术员技术工人也很重要,不过,在中国并不稀缺。

最后,孙老师出示了科学思维的基本循环模式。科学思维的基本循环模式经过反复练习,会形成套路,有助于科学思维的形成。

孙老师讲座中提到的观点,有些听过,有些还是第一次听到,对我的课堂教学还是有很大启发的。

(1)问题比答案更重要。这就告诫我们科学老师,尽量避免在课堂上“老师提问学生回答”这种模式,而要鼓励提问,鼓励试错,鼓励创新。

(2)科学老师带孩子们进行科学探究要像原始人如何教孩子打猎一样,比如,看看脚印是什么样的、粪便的形状、闻一闻气味等。让学生面对多种可能,多个假设及猜想要相互竞争,找出让人信服的证据,这样锻炼的才是学生的探究能力。


TOP
45#

期待你的分享
TOP
46#

学生越到高段,越不会提问了
TOP
47#

期待你的分享
TOP
48#

学习了。
TOP
49#

期待你的分享
TOP
50#

期待你的分享,一起努力,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TOP
51#

赵萌:2024-2025馨火科学网络研修共同体个人专帖 总第112期

聆听了郑永春博士的讲座,就像听了一首自己非常喜欢的音乐,因为这些内容是最朴素的,真实的,又适合自己的,每听一遍就有一次灵魂的洗礼和撞击。郑永春博士在讲座中,详细讲解了13个学科核心概念和七个跨学科概念,后面的跨学科学习因为时间关系没能讲到。通过学习,我有以下几方面的感悟:
  一、只有老师学好科学才能教好科学。科学囊括的范围很广,而我们科学老师在校学习时都只是研究某一方面的专业,其他方面并不熟悉甚至不甚了解,当某一个领域的理念我们老师都不了解时就不可能教好学生,所以,作为科学老师,必须不断学习,了解科学相关领域的核心理念,必要时进行研讨形成自己的学科知识结构,更新自己的学科理念,这样才有可能教好学生;
  二、注重科学概念的建构而不是零散的科学知识。零散的科学概念就像一些杂乱的树叶和枝干,科学知识建构起来之后就相当于一棵树在学生心中,枝繁叶茂,有生长力长。我们在进行备课时,就要站在单元的视角进行设计,首先明确每一节课在整个单元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树理清他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在每节课后进行小结的时候引导学生进行建构,等到一个单元学习完之后,在单元复习时,让学生再把整个单元的知识建构出来,这样在学生心中就种下了一棵单元知识结构树,这样的单元知识结构树是直观、明了,有生长力的;
  三、跨学科概念的学习要渗透到每个单元或每节课。我们研究的生态系统时,就要引导学生明确系统与模型这个跨学科概念,与此同时,还涉及到稳定与变化。再比如在研究呼吸系统时,不仅仅是研究具体的每一个器官的功能和作用,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达成知道他们是一个系统,只有他们相互配合,分工合作才能实现人体的正常运行,这就是系统与模型。通过巧妙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能够说出来或者发现这样一种跨学科概念,就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了。

TOP
52#

赵萌:2024-2025馨火科学网络研修共同体个人专帖 总第113期

    11月26日晚,聆听了重庆市江北区教师进修学院文德英老师的讲座《立足课堂互动,提升学生科学课堂参与质量》。今天早晨起床后又听了回放,引发了我对自己课堂互动的深深思考。
文老师带领全区小学科老师对课堂形成性评价进行了长期深入的研究,相当于我们平常所说的对一节课进行切片,然后进行细微的研究,这样的研究长期坚持下去就会得到令人惊讶的结果。在讲座中,文老师从课堂互动的重要性说起,然后举出实例进行剖析、对比,让老师们发现老师的课堂直接参与度及课堂评价语言不同,课堂互动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最后又提出了三点策略,让大家受益匪浅。这就是小课题,大收益。我主要有以下几点感悟:
    首先是课堂文化,这个词是我第一次听说,感觉很有道理。在科学课堂中,良性的课堂互动经过长期训练形成后,就形成了一种课堂互动的良好氛围,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每一次上课,学生就自然而然的进入这种课堂氛围之中,积极发言、推理论证、辩论改进,学生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得到了生长和发展,我想这才是一种良好的课堂文化;
    其次,听懂学生,掌握课堂互动的技巧。我们经常说教学也是一种艺术就体现在此。在课堂中,对学生的发言,老师和同学的评价与引导非常重要,怎么样让发言的学生感觉到自己的观点和思考了重视,下一次仍然想继续表达自己的观点,又能启发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和思考,对别人表达的想法及时补充或辩论,或推理论证等,进而引发更多的同学参与其中,靠的就是老师的语言启发引导艺术,这种能力需要长期训练才能掌握。今天我会从文老师的讲座中摘录出课堂互动优秀语言,在自己的课堂中实施,来提升自己课堂互动的质量;
    最后,看得见每一个学生。有的老师上课,所有的学生都觉得这个老师很优秀很好,我想就是这个老师懂得看见每一位学生,懂得每一个学生的需求。只有看得见每一个学生,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形成,进而促进更好的师生互动。
    下一步计划:入手唐小为教授的《从互动走向互动》,阅读并研究。
TOP
53#

2024-1-0117河南郑州赵萌 总第113期研修资料

    11月26日晚,聆听了重庆市江北区教师进修学院文德英老师的讲座《立足课堂互动,提升学生科学课堂参与质量》。今天早晨起床后又听了回放,引发了我对自己课堂互动的深深思考。
文老师带领全区小学科老师对课堂形成性评价进行了长期深入的研究,相当于我们平常所说的对一节课进行切片,然后进行细微的研究,这样的研究长期坚持下去就会得到令人惊讶的结果。在讲座中,文老师从课堂互动的重要性说起,然后举出实例进行剖析、对比,让老师们发现老师的课堂直接参与度及课堂评价语言不同,课堂互动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最后又提出了三点策略,让大家受益匪浅。这就是小课题,大收益。我主要有以下几点感悟:
    首先是课堂文化,这个词是我第一次听说,感觉很有道理。在科学课堂中,良性的课堂互动经过长期训练形成后,就形成了一种课堂互动的良好氛围,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每一次上课,学生就自然而然的进入这种课堂氛围之中,积极发言、推理论证、辩论改进,学生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得到了生长和发展,我想这才是一种良好的课堂文化;
    其次,听懂学生,掌握课堂互动的技巧。我们经常说教学也是一种艺术就体现在此。在课堂中,对学生的发言,老师和同学的评价与引导非常重要,怎么样让发言的学生感觉到自己的观点和思考了重视,下一次仍然想继续表达自己的观点,又能启发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和思考,对别人表达的想法及时补充或辩论,或推理论证等,进而引发更多的同学参与其中,靠的就是老师的语言启发引导艺术,这种能力需要长期训练才能掌握。今天我会从文老师的讲座中摘录出课堂互动优秀语言,在自己的课堂中实施,来提升自己课堂互动的质量;
    最后,看得见每一个学生。有的老师上课,所有的学生都觉得这个老师很优秀很好,我想就是这个老师懂得看见每一位学生,懂得每一个学生的需求。只有看得见每一个学生,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形成,进而促进更好的师生互动。
    下一步计划:入手唐小为教授的《从互动走向互动》,阅读并研究。
TOP
54#

感谢分享心得体会~
TOP
55#

眼中有学生,心中有学生,才能备好,上好课
TOP
56#

持续关注,期待更新
TOP
57#

评价也可以根据学生特点来
TOP
58#

2024-1-0117河南郑州赵萌 总第114期研修资料 (2024.12)

    今天考完试送走学生,一个人坐在办公室聆听了湖南师大教科院教授、教育学博士生导师刘德华与我们分享的《小学科学教育改革的国际视野》。刘老师著有《科学教育的人文价值》、《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基于人文立场的科学教育变革》等著作,对科学教育的发展有很深入的研究。
    在报告中,刘老师主要从蚯蚓单元的教育案例、科学教育及相关概念、科学教育课程标准与课本、美国中小学科学教学、课外校外科学教育活动、科学教师的培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浅出的介绍,让我们站在国际视野的角度,重新审视我国的科学教育以及我们目前的科学教学工作,吸取国际科学教育上做的好的地方,为我国科学教育的腾飞指明方向。在报告中,我对刘教授讲解的蚯蚓单元的教育案例深有感触。
    在蚯蚓单元的教学案例中,王老师通过各种途径进行教学前期准备,如利用社区资源、博物馆、校图书馆、影视报刊等媒体材料、联系自然史博物馆、从生物公司订购蚯蚓便于学生观察卵鞘和幼引以及他们的生活习惯。在老师有了大师的知识储备以及材料准备就绪后,开始组织学生分组观察,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在观察过程中,学生们有关蚯蚓的一些问题和想法不断地提了出来,王老师把这些想法都记录在一张图表上,但他还是要学生们把注意力集中在对蚯蚓的描述上。我想这里王老师主要意在观察阶段对学生进行交流技能的培养和语言表达能力的锤炼。
    之后,王老师把注意力转到学生们可能想发现的其他问题,以及他们可能会着手怎样做上。这些问题包括蚯蚓是如何有了幼蚓的?蚯蚓是否喜欢生活在某种类型的土壤中而不喜欢生活在另几类土壤中?蚯蚓真的喜欢黑暗吗?一条蚯蚓究竟能长多大?然后让各小组选择自己想研究的问题并进行深入研究,研究完成后进行班级汇报交流,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王老师的学生们在对蚯蚓的探究中,了解了一般动物的基本需求,一种动物的某些构造及功能,动物行为的某些特点以及动物的生活周期等。学生们提出了一些问题,也对问题做出了相应的回答,相互之间还交流了各自的心得体会。他们在户外做了实地观察,也使用了科学教学设备完善的图书馆和教室。
    在研究过程中,学生做到了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像科学家一样进行探究并汇报交流、反思改进等,抓住了科学探究的本质。
    在以后的科学教学中,我也要像王老师这样认真做好各项前期准备工作,引导学生进行真探究,真实践,进而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TOP
59#

2024-1-0117河南郑州赵萌 总第115期研修资料 (2025.1)

听了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小学朱映晖老师所做的从“黔驴技穷”到批判性思维——科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持续探究能力的实践,我有不少收获。报告中,他借助一个典故分享了他对认识批判性思维的粗浅认识;借助三个课例分享了三个有利于体现科学本质的教学策略;介绍了他对科学教育价值与目的的朴素理解;介绍了他对科学教育中体现科学本质的理解;同时还介绍了他对大单元促进学生持续探究价值的理解。听了朱映辉老师这五个方面的讲解,我有以下收获:

一、在科学教育过程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平常我们对批判性思维的理解有一些误解,通过朱老师的讲解,知道了批判性思维,是通过反思思考的过程和思考的结果进行更为深入和谨慎的再思考。在平时的教育过程中,我们要有意引导学生对思考的反思,同时进行再思考,逐渐完善自己的观点。

二、人与自然的关系可以分为三类:发现自然、改造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纵观整个小学科学的学习内容无怪乎这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的培养目标分别是:在持续探究中,学生从知识的接受者向知识的创造者转变;持续探究中明晰问题、澄清问题并创造性的解决问题,促进学生自我发展内驱力的生长;在持续探究中,学会站在对方立场考虑问题,培育共建和谐社会的批判思考者。

三、大单元=持续培养学生刨根问底式的科学精神。以前认为大单元就是知识的整合呈现,现在才知道,大单元的大不等于单元组成要素的复杂,大单元是还原给孩子一个真实世界的良好平台,站在还原真实世界的角度来看,贯穿始终大情境的设计避免了孩子孤立和片面理解世界的种种弊端。当教师的教学观和学生观发生改变时,教师的教学行为有可能发生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方向上的转变,并朝着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解科学本质的方向上发展。

总之,听了朱老师的报告,尽管有的地方还理解不透,但已经有了不少收获,尤其是对于批判性思维的认识,这将对我以后的科学教学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

TOP
60#

不盲目接受,不轻易否定,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