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基于“新课标”背景下的科学趣味课后服务课程 [复制链接]

121#

三、总结回顾
纸巾与棉线之间存在较大摩擦力,用力拉棉线时,会使产生振动,进而引发末端的扁棒、纸杯以及杯内空气跟随振动,从而发出声响。由于纸杯喇叭式的造型,起到了声音放大作用,于是我们就听到了巨大的“咯咯”声。土电话正是利用了该原理,实现声音的传播。
TOP
122#

教后反思:实验的设计需要简单易行,材料容易获取,塑料杯、回形针、棉线和纸巾等,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手能力。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理解声音的振动原理,并通过实际操作来观察和感受声音的变化。这种多感官的学习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概念。
TOP
123#

这个活动不错,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参与的兴趣,又可以学到知识
TOP
124#

课题:青蛙的舌头、青蛙跳
TOP
125#

教学目标    
1.掌握青蛙舌头的组装和操作步骤,了解青蛙生活习性及相关知识和掌握青蛙跳安装步骤和探究磁力的知识与应用。
2.学会独立完成青蛙的舌头、青蛙跳的组装,锻炼学生利用简单材料独立完成组装能力。
3.通过以上两点提升学生的观察、分析、判断的思维能力。
TOP
126#

教学重点:学会组装青蛙的舌头、青蛙跳,了解青蛙捕食习性及相关知识。
教学难点:了解青蛙的青蛙捕食习性的相关知识,磁铁和磁极的认知。
TOP
127#

实验一、青蛙的舌头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猜一猜:身穿绿袍小英雄,夏天田里捉害虫,冷风吹来找不见,春天又在池塘里(打一动物)没错,是青蛙。
二、探究实践
1.用图片或视频展示蛙的种类,简介蛙的相关知识。
2.着重简介青蛙的成长过程,及青蛙的生活习性.(卵→蝌蚪→长出后肢的蝌蚪→生出四肢的蝌蚪→尾部逐渐萎缩的蝌蚪→幼蛙→成蛙 青蛙是由变态发育而成的)
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组装青蛙的舌头,在教室内空出一块场地,把大家的昆虫卡片放一起,比赛时间2分钟,总共三轮比赛,看谁捕捉的害虫最多 ?
三、总结回顾
青蛙的舌根长在口腔的前方,舌尖则朝向口腔内。当捕捉小虫时,舌头会立即倒弹出来粘住小虫,然后翻回口腔,把小虫吞食掉,这就是青蛙捕食的绝招。
TOP
128#

实验二、青蛙跳
一、主题导入
在上课之前老师先给同学们出示一个谜语,看哪位同学能最快最好的猜出来!一物脾气怪,专把钢铁爱,一碰就粘上,不拉不分开。这是什么?对,这个谜语的答案就是磁铁。那磁铁长什么样呢?它有什么特点呢?
二、探究实践
1.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各种各样的磁铁,简单介绍磁铁,让学生谈一谈对磁铁的新认识,(磁铁又叫吸铁石。是一种可以相互吸引或相互排斥的物质,如果说某物体内部的细小分子都能按照相同方向排列,它就会变成磁铁。磁铁有“S”、和“N”两个磁极,“S”又称南极,“N”又称北极。)。
2.现场磁铁展示,让学生亲身感受两个磁极的特点,拿出两块磁铁,两块磁铁两极互相吸一吸,会有什么现象? 同极相互排斥,异极相互吸引。
三、总结回顾
每一块磁铁都会有两极,且磁极因形状不同而有区别。当两个磁铁互相靠近时候,会因为磁力的关系产生相吸或相斥的现象。当不同极性相对时会互相吸引,被称作异性相吸;当相同极性相对时候会互相排斥,称作同极相斥。
地球是一个大磁体,在其周围形成磁场,即表现出磁力作用的空间,称作地磁场。
所以指南针能够指明方向。
TOP
129#

教后反思:本次教学活动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实验和观察,帮助学生了解青蛙舌头的结构和功能,特别是其在捕食中的作用。
TOP
130#

实验名称:猴子往上爬
TOP
131#

教学目标    
1.掌握猴子往上爬的组装步骤, 认识和探索摩檫力的应用。
2.学会独立完成猴子往上爬的组装,锻炼学生利用简单材料独立完成组装能力。
3.通过以上两点提升学生的观察、分析、判断的思维能力。
TOP
132#

教学重点:学会组装猴子往上爬
教学难点:认识和探索摩檫力的应用。
TOP
133#

一、主题导入
今天我们来猜个谜:一物像人又像狗,爬杆上树是高手。擅长模仿人动作,家中没有山中有。没错,这就是爬树高手:猴子
二、探究实践
1.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各种各样猴子爬树,让学生说一说这些猴子的特色。(互动环节)
2.展示猴子往上爬成品,提出疑问,讲一讲卡片猴子为什么能够往上爬呢?
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组装猴子往上爬,同时思考卡片猴子为什么能够往上爬呢?
要点指导:用一只手拿住圆木棍,另一只手的食指和中指
穿入棉绳。将小猴子移置底端,食指不动,中指用力往下拉一次,然后中指不动,食指用力往下拉一次,反复同样的动作,猴子就往上爬了。
三、总结回顾
绳子与吸管之间存在摩擦,猴子下侧的绳子与吸管的夹角大于猴子上侧,于是,拉动绳子时,向上的摩擦力大于向下的摩擦力,因此猴子向上移动。
TOP
134#

教后反思:实验的设计需要简单易行,材料容易获取,如一次性筷子、棉线和卡纸等,通过猴子爬上树的形象,引导学生对现象背后的原理的思考,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手能力。
TOP
135#

好详细的小实验教程
TOP
136#

实验名称:碘酒与淀粉
实验内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维C的还原性;通过淀粉和碘酒的实验,亲身体验化学反应中颜色的变化。
TOP
137#

教学目标:
1.观察和认识各种不同的材料,制作淀粉与碘酒的实验
2.学会独立完成淀粉与碘酒实验, 总结性说出实验的变化过程。
3.通过以上两点提升学生的观察、分析、判断的思维能力。
TOP
138#

1. 教学的重点:
认识材料包中的材料,学会独立完成淀粉与碘酒实验
2. 教学难点:
维C的还原性的认识
3.课程兴趣点:
淀粉与碘酒实验是如何实现变色的
TOP
139#

实验材料:碘酒、淀粉、维生素c片、塑料杯
TOP
140#

教学过程:情景导入:相信在家很多家长都跟你说过,你要多吃蔬菜与水果,多补充营养。这是为什么呢?
TOP
141#

实验过程: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完成淀粉与碘酒实验,同时思考淀粉与碘酒实验是如何实现变色的。
实验拓展:把碘酒与不同植物混合,比如玉米、马铃薯,观察它们的变化。
趣味拓展:用淀粉溶液在白纸上写字,晾干以后就看不到字迹了,用棉花蘸上碘酒在上面一擦,原来看不见的字迹,就会变成蓝色的字显示出来,这就是电影里面看到的写密信。
TOP
142#

总结回顾
淀粉碰到碘酒会变色,是淀粉与碘酒反应,生成了一种包合物,碘分子被包在了淀粉分子的螺旋结构中了,这种新的物质改变了吸收光的性能而变了色。
碘酒中的碘具有强氧化性,而维生素C具有还原性,两者可以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使碘变为无色的碘化物。
TOP
143#

教学反思:本次实验通过碘酒遇淀粉变色的现象,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反应的直观性。教学中发现,部分学生对变量控制不够严谨(如碘酒浓度、淀粉量),导致结果偏差。未来需更强调科学方法的规范性,同时增加开放性探究,如测试不同食物的淀粉含量,激发学生自主思考。
TOP
144#

很实用的小实验,感谢分享。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