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思维型课堂
“思维型”课堂的核心是“思维活动”,教学中通过认知冲突、自主建构、思维监控、应用迁移来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本节课是基于课标、教材、学情及思维型教学理念进行设计,指向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认知冲突:认知冲突是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和主动学习的动力。本节课,根据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联系学生已有经验,创设二次认知冲突来不断激发学生思维向前发展:一是学生个体对“自然风成因”前认知的暴露,比如有的学生认为是地球自转、月球引力、冷热不同…•让空气流动起来产生风,并对各种猜想进行辩论产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想继续探究的欲望;二是各小组用蜡烛、小风车自主探究“冷热不同是否会让空气流动产生风”,出现不同实验现象(小风车转一会儿停、一直转等),学生对实验现象的不同解释,产生了思维碰撞,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用证据推理,激发学生对自己持有的观点相互争辦,发现现象背后的本质原因是“热空气”、“冷空气”的循环流动,初步形成“冷热不同会让空气流动形成风”的概念,逐步提升学生逻辑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空间思维、批判思维,推动学生思维不断向前发展。
自主建构: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建构的过程;本节课课前以学生生活中和风有关的现象唤起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通过对“自然风形成的”假设自主设计实验,再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自主检验、修正、建构关于自然风成因的解释,最后将模拟实验类比到大自然,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作出猜想、自主实验、观察现象、机制推理、归纳规律、验证猜想的过程,促进学生思维结构的发展。
思维监控:学习者对自己探究或问题解决的过程进行总结、反思,形成自己的思维策略。本节课通过观点交流、实验分析等思维互动让学生学习他人的思维策略,反思、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新课标指出“科学是研究自然现象、发现自然规律的知识系统”,科学课堂不应只以某个科学概念进行教学,更重要的是给学生传达科学的思维和方法,本节课研究的是大自然中风形成的规律,课堂的最后也回到大自然,启发学生将课堂学习延申到课后,将科学探索延申到大自然,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延续。
迁移应用:本节课是《空气》单元第7课,也是为下一单元《天气》的学习做好铺垫,引导学生将本节课的知识和方法应用到生活、自然中更多类似的问题,在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和方法的理解,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延续。